(整理)地震勘探野外观测系统.
- 格式:doc
- 大小:96.50 KB
- 文档页数:6
地震勘探:通过人工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为寻找油气田或其他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物探方法。
波阵面(波前):波从震源出发,向介质各个方向传播,在某一时刻波到达时间各点所连成的面。
振动图:以不同时刻为横坐标,以质点离平衡位置的距离为纵坐标,可以画出某一质点的震动情况,这种波剖面:以质点所在空间位置为横坐标,以质点离开它平衡位置的距离为纵坐标,这样画出的图叫…振动图与波剖面的区别:1、振动图是研究介质的质点在振动,波剖面是研究振动能量向外传播的情况。
2、振动图是研究某一质点在不同时刻的震动情况。
波剖面:某一时刻的不同质点的振动情况。
地震波类型:纵波(P波):由近而远、膨胀相同的交替过程向外传播形成的波横波(S波):由近及远、质点交错横向振动向外传播形成的波全反射:透射波的射线是沿着界面滑行的,其波前垂直于分界面,这种现象称为全反射现象。
观测系统:地震勘探中,激发点与接收排列的相对空间位置关系。
地震测线分为纵测线和非纵测线有效波和干扰波的差别:1、传播方向上的不同,干扰波沿地表附近传播,有效波几乎是从地下垂直传播到地面2、有效波河干扰波的频谱上有差别3、有效波和干扰波经动校正后的剩余时差可能有差别4、有效波和干扰波出现的规律可能有不同组合:是利用干扰波与有效波在传播方向上的差别而提出的压制干扰波的方法。
组合检波及组合效应:利用干扰波与有效波的传播方向不同和统计效应来压制干扰波的一种有效方法。
主要面波,声波等低速度规则干扰波及无规则的随机干扰。
方法:将多个检波器串联或并联在一起接收地震波。
称为地震组合检波,也可对多个震源同时激发构成一个震源,称为震源组合时距曲线:在地震勘探中,在地面激发,沿地震测线布置检波器接收,研究地震波有激发开始,到达各检波器的时间和各检波器距震源之间水平距离之间的关系。
水平界面的共炮点反射波的时距曲线方程的特点:1、反射界面越深,即法线深度h越大,则视速度越大(出射角越小),斜率变小,曲线越来越缓2、同一反射界面的时距曲线来说,随x增大,出射角越大,视速度越小,斜率变大,曲线越来越陡平均速度Vav:用波在垂直层面的方向旅行的总时间除这组底层的总厚度。
地震勘探系统设计方案1、数据传输部分根据数据传输量,最大采样时间长度为6秒,最大采样频率为2000Hz,采用24位AD采样,获得每个采样点3个字节数据,按照最大矩阵8000个地质检波器计算,起爆一次记录数据的位数为:6×2000×24×8000=2.304Gbits,要求一分钟之内数据传输完成,其传输有效波特率为:2.304Gbits/60s=38.4Mbps/s。
按照最高传输效率0.8计算,实际传输波特率至少为48Mbpd/s。
如此高的速率的高速传输,不能采用CAN,232,485等低速总线。
必须采用高效率的调制来传送数据。
数字调制有幅移键控(ASK)、频移键控(FSK)和相移键控(PSK)三种基础形式。
当然也可由这三种基本形式组合成联合键控,例如mQAM调制就是幅度和相位的联合键控。
此外,还有编码正交频分复用(COFDM)。
mQAM监控利用幅度和相位联合建控,充分利用了波形空间,若采用64QAM,相比来说,一次可以传送6个位的数据,相当于提高6倍。
而对于256QAM则一次可以传送8个位的数据,只需6M的带宽即可传送48Mbps的数据。
故而,高速数据传输采用QAM调制方式传输。
此外,在检波器的电源管理上,通过485总线进行低速通讯,控制处理器管理检波器的工作与否,这样就可以避免高速通讯带来的大功耗。
2、系统整体规划因为整个地震测量系统中,需要连接很多检波器,其排列范围可达到10km,有线通讯很难再10km的长度上达到8M的带宽,所以在整个系统中需要多个“中继站”来传递数传信号,两个中继站之间的连线不超过100m,这样可以保证高速通讯。
当然,QAM调制需要电路将为复杂,并且成本也较高,在几十个至上百个检波器的数据采集,可以采用一个小网络来采集数据,采用其他速度较低的编码类型,电路简单可靠。
将一个小网络的数据汇总,再通过高速通讯,传给车载总控制器。
在整个系统中,系统的供电时最大的问题,检波器阵列较为庞大,如果采用集中供电,总电流将很大,所以得分开采用蓄电池供电。
名词解释:1、布格重力异常:是野外重力观测数据经过布格校正以后得到的重力异常,它是由地下矿体或构造等局部地质因素在测点处引起的引力的垂向分量。
2、磁异常:地下含有磁性的地质体在其周围空间引起的磁场变化。
3、地震勘探: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等,为寻找油气田或其它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物探方法。
4、地震子波:当地震波传播一定距离后,其形状逐渐稳定,具有2-3个相位,有一定的延续时间的地震波,称为地震子波,它是地震记录的基本元素。
5、纵波(P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的波,有时也称为压缩波或疏密波。
6、横波(S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的波,有时也称为切变波。
7、体波:当纵波和横波在介质的整个立体空间中传播时合称体波。
8、面波:在自由表面或不同弹性介质的分界面上传播的一类特殊波。
最常见的面波是沿地面传播的瑞利波。
其特点是低速(通常小于横波速度)、低频、强振,是一种干扰波。
9、多次波:在一个或几个界面中经过两次或两次以上重复反射或折射而到达地面的地震波。
多次波是一种干扰波。
10、波阻抗:地震波传播速度与介质密度的乘积(Z=ρ·V)。
它是研究界面上地震波反射强度的一个重要参数。
11、地震波运动学:研究地震波波前的空间位置与其传播时间关系的一门学科,也叫几何地震学,主要用于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
12、时距曲线:波从震源出发,传播到测线上各观测点的传播时间t与观测点相对于激发点(坐标原点)距离x之间的关系曲线。
t=f(x)=f(x,v,h)13、自激自收:激发点和接收点在同一位置上的野外工作方式。
14、炮检距:观测点相对于激发点(坐标原点)距离x15、地震波动力学:研究地震波在运动状态中的能量、波形、频谱等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地震资料地层、岩性解释的基础。
16、频谱:组成一个复杂振动的各个谐振动分量的特性与其频率关系的总和称为该振动的频谱,包括振幅谱和相位谱。
第一章地震波的运动学第一节地震波的基本概念第二节反射地震波的运动学第三节地震折射波运动学第二章地震波动力学的基本概念第一节地震波的频谱分析第二节地震波的能量分析第三节影响地震波传播的地质因素第四节地震记录的分辨率第三章地震勘探野外数据的野外采集第一节野外工作方法第二节地震勘探野外观测系统第三节地震波的激发和接收第四节检波器组合第五节地震波速度的野外测定第四章共中心点迭加法原理第一节共中心点迭加法原理第二节多次反射波的特点第三节多次叠加的特性第四节多次覆盖参数对迭加效果的影响及其选择原则第五节影响迭加效果的因素第五章地震资料数字处理第一节提高信噪比的数字滤波第二节反滤波第三节水平迭加第四节偏移归位第五节地震波的速度第六章地震资料解释第一节地震资料构造解释工作概述第二节时间剖面的对比第三节地震反射层位的地质解释第四节各种地质现象在时间剖面上的特征和解释第五节地震剖面解释中可能出现的假象第六节反射界面空间位置的确定第七节构造图、等厚图的绘制及地质解释第八节水平切片的解释一、名词解释第一章地震波的运动学1、波动(难度90区分度30)2、波前(难度89区分度31)3、波尾(难度89区分度31) 4、波面(难度89区分度31) 5、等相面(80 、 33) 6、波阵面(81 、 34)7、波线(70 、 33) 8、射线(72 、 40)9、振动曲线(75 、 42) 10、波形曲线(76 、 44) 11、波剖面(65 、 46) 12、子波(60 45)13、视速度(80 、 30) 14、射线平面(60 、 47)15、运动学(70 、 55) 16、时距曲线(68、 40) 17、正常时差(60 、 45) 18、动校正(60、 60) 19、几何地震学(70 、 35)第二章地震波动力学的基本概念1、动力学(70 、 40)2、物理地震学(71、 35)3、频谱(50 、 50)4、波的发散(90 、 30)5、波散(90 、 31)6、频散(80、 35)7、吸收(70 、 40 )8、纵向分辨率(60、40)9、垂向分辨率(60、40)10、横向分辨率(60、40)11、水平分辨率(60、40)12、菲涅尔带(50、45) 13、主频(65、40)第三章地震勘探野外数据的野外采集1、规则干扰波(90、30)2、不规则干扰波(90、30)3、观测系统(80、35)4、多次覆盖(65、50) 5、共反射点道集(70、45)6、检波器组合(90、30)7、方向特性(75、30)8、方向效应(90、30)第四章共中心点迭加法原理1、共中心点迭加(70、40)2、水平迭加(60、40)3、剩余时差(60、50)第五章地震资料数字处理1、偏移迭加(75、30)2、平均速度(85、30)3、均方根速度(80、30)4、迭加速度(70、40)第六章地震资料解释1、标准层(50、40)2、绕射波(40、50)3、剖面闭合(30、60)4、三维地震(70、30) 5、水平切片(45、60) 6、等厚图(65、40) 7、构造图(80、30)二、填空题第一章1、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就是()。
第二章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方法(10学时)野外工作是整个地震勘探中重要的基础工作,它的基本任务是采集地震数据。
第一节野外工作方法是从地震队的组织形式来完成的,分试验工作和生产工作。
主要内容:激发地震波、接收地震波、以及地震测线,激发点、接收点的测定。
一、试验工作目的:了解本地区的地震地质情况,确定解决任务所需要的最佳野外方法。
1、干扰波的调查,调查干扰波的类型及其特点。
2、地震地质情况的调查。
⑴调查低降速带的厚度及速度V2>V1在潜水面具有很强的反射,则透射的就少,找油而不是找水,则希望在低降速带的底部爆处,潜水面的深度决定了打井深度。
⑵工区速度的分布规律,一般速度是深度的垂直,这个任务由地震测井来完成。
⑶调查有无标准层:标准层:大面积连续追踪的地下反射界面。
3、选择最佳的激发条件:炸药埋藏深度,药量、炸药组合方式。
4、选择合适的接收条件:确定检波器的组合方式,合适的观测系统。
比如:道间距的为多少最好,第一个检波器与炮点多远,选择合适的仪器因素。
二、生产工作根据试验得出的结论进行野外生产第二节干扰波一、地震波波场的特点:地震震源激发以后,在地质介质中产生的振动的总和就是波场L1(x,y,z,t),震源性质以及地质介质中的弹性参数分布情况决定了波场的特点。
在陆地震勘探时,广泛使用浅井、炸药包和它在井中安置的不对称性也会产生一定强度的横波和面波,当采用非炸药震源的激发的波场更加复杂,有的主要激发纵波,有的主要激发横波,但这些震源也不会是纯的,它们总是激发出两种体波以及面波。
各种震源之中,有些是脉冲型的,激发出很短的(约50ms)不超过3~4个周期的振动,有的产生变频正弦振动,其延续时间达若干秒震源激发的振动形状对波场的总形态有重大影响,它会改变不同类型和不同形式的波所引起的振动之间的关系,当波的震源传播到具有大量界面的地质介质时,产生多次生波(各种类型的一次波和多次波)波场是由数目不多的强一次波和部分二级波加上许多弱的一次波和多次波构成的,当存在折射界面时,则除了反射波外,还有折射波,除了地震震源引起的振动外,波场中还包括外部震源激发的振动→微震。
地震勘探三维观测系统设计
李庆珍
【期刊名称】《中国煤田地质》
【年(卷),期】1998(10)2
【摘要】三维地震勘探在煤田系统大规模开展之后,适合煤田地震勘探的三维观测系统设计便显得尤为重要。
一旦工区确定之后,如何根据现有设备,完成地质任务,观测系统类型和参数的设计关系到整个数据采集的质量以及野外施工效率。
因此,在设计时应根据地质任务要求,综合考虑地震地质条件以及设备能力等各种因素,选择最佳参数来合理设计观测系统,才能做到经济技术合理。
【总页数】3页(P54-55)
【关键词】地震勘探;观测系统;类型;设计
【作者】李庆珍
【作者单位】山东煤田地质局物测队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31.4
【相关文献】
1.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观测系统设计方法研究 [J], 叶树刚
2.基于地震数据处理的三维地震观测系统设计--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三维地震观测系统设计实例 [J], 刘学伟;尹军杰;王德志;贾烈明
3.宽方位三维三分量地震资料采集观测系统设计——以新场气田三维三分量勘探为
例 [J], 唐建明;马昭军
4.煤田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观测系统设计 [J], 李江
5.煤田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观测系统设计 [J], 曹桓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震勘探原理与解释》复习要点第一章绪论(不作为考试内容)第二章地震波运动学理论§2.1 几何地震学基本概念1、掌握基本概念,如地震子波、波面、射线、振动图、波剖面、视速度、视波长、全反射、雷克子波。
2、掌握基本原理,如反射定律、透射定律、Snell定律、惠更斯原理、费马原理等。
3、地震波的分类。
§2.2 常速单界面的反射波特征及时距关系1、基本概念:时距曲线、时距曲面、时间场、自激自收、共激发点、偏移距、初至时间、纵测线、同相轴、正常时差、倾角时差、动校正等。
2、基本原理:虚震源原理、讨论时距曲线的实际意义、直达波时距曲线及方程、反射波时距曲线及方程、反射波时距曲线的主要特点。
§2.3 变速多界面的反射波特征及时距关系1、基本概念:均匀介质、层状介质、连续介质、参数方程、平均速度、射线方程、等时线方程、回折波、最大穿透深度等。
2、基本原理:水平层状介质和连续介质情况下讨论反射波时距曲线的基本思路;水平层状介质和连续介质情况下反射波时距曲线的主要特点。
§2.4 地震折射波运动学1、基本概念:折射波盲区、初至波、续至波、交叉时、信噪比等。
2、基本原理:产生折射波的条件;利用折射波法研究地下地层起伏的基本依据;折射波与反射波的主要差异。
3、分析理解:单界面(水平和倾斜)直达波、反射波与折射波时距曲线之间的关系;三层介质情况下折射波的时距曲线及其特点;折射波法在地震勘探中的应用。
§2.5 地震波动力学理论及应用本节不作为考试内容。
第三章地震资料采集方法与技术§3.1 野外工作概述1、掌握基本概念:低(降)速带、频散、群速度、相速度、多次波、虚反射、鸣震、交混回响。
2、掌握基本内容:试验工作内容、生产工作过程、激发条件、接收条件、调查干扰波的方法、干扰波的类型、各种干扰波的主要特点、面波特点、压制面波的方法、海上地震勘探的特点与特殊性、海上特殊干扰波、海上震源等。
深层地震勘探中观测系统优化设计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人类对地球结构认知的不断提高和深入,对深部地球结构的探测需求不断增强。
而深层地震勘探是目前研究地球内部结构最主要的手段之一,它可以通过观测地震波在地球内传播的方式,推断出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结构等信息。
然而,深部地震勘探涉及到大量的测量和计算,其中观测系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观测系统的优化设计对提高勘探效率和准确度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国内外的地震观测系统主要可以分为两类:气动式和静电式。
气动式观测系统主要利用气压的变化探测地震波,而静电式观测系统主要利用地震波传播时产生的电磁场变化探测地震波。
两种观测系统的优劣点各有不同,选择合适的观测系统对于提高勘探效率和准确度至关重要。
二、研究目的本文旨在优化深层地震勘探中的观测系统设计,选择合适的观测系统,提高勘探效率和准确度。
三、研究内容1. 深层地震勘探中的观测系统优化设计基础知识的梳理和整理。
2. 对比气动式和静电式观测系统的优劣点,选择合适的观测系统。
3. 对选定的观测系统进行进一步的优化设计,提高其精度和稳定性。
4. 将优化设计后的观测系统投入实际应用,对其进行测试和验证。
5. 分析测试结果,进一步优化观测系统设计。
四、研究方法1. 文献资料法:对深层地震勘探中的观测系统优化设计基础知识进行梳理和整理,选择合适的观测系统。
2. 模拟分析法:对选定的观测系统进行模拟分析,优化设计。
3. 实验验证法:将优化设计后的观测系统投入实际应用,并对其进行测试和验证。
四、研究意义1. 提高深层地震勘探的效率和准确度。
2. 为深层地震勘探提供更加精确、稳定的观测系统。
3. 推动我国深部地球结构研究的发展。
五、进度计划完成时间节点:2022年6月1. 2021年9月-2021年12月:调研文献资料,制定研究计划。
2. 2022年1月-2022年3月:对深层地震勘探中的观测系统优化设计基础知识进行梳理整理。
3. 2022年4月-2022年5月:模拟分析选定的观测系统,进行优化设计。
摘要本文是介绍在山西省屯留县郭庄煤矿进行三维地震勘探的工程设计。
本次三维地震勘探的目的是了解和掌握郭庄煤矿矿区的地质构造、煤层的赋存形态和断层、褶曲、陷落柱发育特征,查明工作区内3#煤层的底板起伏形态、采空区范围、无煤区和煤层冲刷变薄区。
本次野外三维数据采集的基本观测系统为8线8炮制束状规则观测系统。
通过三维地震勘探获得工区地表面以下的信息数字化成果,为矿区后继生产、优化矿井采掘设计方案、提高生产效率提供详实的基础地质资料。
关键字:三维地震勘探; 工程设计; 断层; 褶曲; 陷落柱; 观测系统SummaryThis Abstract introduces the engineering design that the three-dimensional earthquake explored will be carried on in the colliery of the Guo 's of Tunliu county of Shanxi. The three-dimensional purpose that earthquake explore to understand and know Guo village geological structure , to is it deposit shape , fault and pleat song , subside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 of the post to compose coal seam , colliery of mining area, find out the undulating shape of baseplate of coal seam No. 3 in the workspace , quarry the empty district range , there are no coal district and coal seam to erode and turn into the thin district. Field this three-dimensional basic observation system that data gather concoct for 8 Line 8 bunches of form rule observe the system. Explore person who obtain work area surface following information digitized achievement through three-dimensional earthquake, is it produce , optimize mine not to excavatefoundation geological materials to carry on.Keyword:The three- dimensional seismic survey l; Engineering design ; Fault; Pleat song ; Subside the post; Observe the system(完整word版)三维地震勘探目录1. 前言 (1)1.1目的与任务 (1)1.1.1 项目来源 (1)1.1.2 任务 (1)1.1.3 工作时间 (1)1.1.4 项目要求及依据 (2)1.2工作区范围、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环境 (2)1.2.1 工作区范围和交通位置 (2)1.2.2 自然地理 (3)1.2.3 气候状况和经济状况 (3)2. 地质概况及地球物理特征 (4)2.1工作区地质及物化研究程度 (4)2.1.1 以往工作程度成果 (4)2.1.2 野外踏勘成果 (4)2.2区域地质概况 (4)2.2.1 工作区地层特征 (4)2.2.2 工作区构造特征 (5)2.2.3 工作区煤层特征 (6)2.2.4 勘探区煤质特征 (6)2.3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7)2.3.1 表层地震地质条件 (7)2.3.2 浅层地震地质条件 (7)2.3.3 深部地震地质条件 (7)3. 野外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8)3.1工作方法 (8)3.1.1 三维地震试验工作 (8)3.1.2 低速带调查工作 (8)3.1.3 三维地震勘探观测系统参数的选定 (9)3.1.4 三维线束的布置 (10)3.2测地工作 (10)3.2.1 测量作业采用系统 (10)3.2.2 测量仪器及测量方法 (11)3.3.1 野外数据采集要求 (12)3.3.2 测量要求 (12)3.3.3 质量目标 (12)4 资料整理及报告编写 (14)4.1主要数据处理方法与技术 (14)4.1.1 预处理 (14)4.1.2 初至波折射静校正 (14)4.1.3 反褶积 (15)4.1.4 速度分析 (15)4.1.5 DMO迭加及迭后一步法偏移 (15)4.2资料解释 (15)4.2.1 解释流程 (15)4.2.2 解释的主要资料及要求 (16)4.2.3 速度标定与时深转换 (17)4.4图件编制方法 (17)4.5报告编写 (18)4.5.1 报告的要求 (18)4.5.2 报告的内容 (18)5. 人员编制和管理 (19)5.1项目组人员编制及分工 (19)5.1.1 项目经理及其岗位职责 (19)5.1.2 项目技术负责及其岗位职责 (19)5.1.3 炮班班长及其岗位职责 (19)5.1.4 爆破员及其岗位职责 (20)5.1.5 爆破品保管及其职责 (20)5.2.1 组织措施 (20)5.2.2 质量保证 (21)5.2.3 安全生产管理措施 (21)5.3HSE管理 (22)5,3,1 内容、标准及组织 (22)5.3.2 野外作业 (23)5.3.3 营地管理 (24)5.3.4 施工搬迁 (25)7.实物工作量 (28)7.1主要实物工作量 (28)7.1.1 野外数据采集工作量 (28)7.1.2 成孔工作量 (30)7.2仪器设备 (30)8. 经费预算 (31)8.1经费预算依据及方法 (31)8.2工作费用 (31)致谢 (32)参考文献 (34)附图 (35)1. 前言1.1 目的与任务1.1.1 项目来源本次三维地震勘探项目的甲方是山西省屯留县郭庄煤矿,该煤矿是屯留县县办国营煤矿,为了进一步了解和掌握郭庄煤矿煤层的赋存形态和断层、陷落柱发育特征,郭庄煤矿委托山西省第六地质工程勘察院(乙方)进行三维地震勘探,为优化矿井采掘设计方案,提高生产效率提供详实的基础地质资料。
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释地震勘探: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力寻找油气田或其他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物探方法.水平叠加:将不同接收点收到的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不同激发点的信号,经动校正后叠加起来,这种方法可以提高信噪比,改善地震记录的质量,特别是压制一种规则干扰波效果最好波形曲线:选定一个时刻t1,我们用纵坐标表示各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距离,就得到一条曲线,这条曲线就叫做波在t1时刻沿x方向的波形曲线.动校正:在水平界面情况下,从观测到的波的旅行时中减去正常时差Δt1得到x/2处的t0时间,这一过程叫动校正或正常时差校正.多次覆盖:对被追踪的界面进行多次观测.剖面闭合:是检查对比质量,连接层位,保证解工作正确进行的有效办法,他包括测线交点闭合,测线网的闭合,时间闭合几何地震学:地震波的运动学是研究地震波,波前的空间位置与传播时间的关系,他与几何光学相似,也是引用波前,射线等几何图形来描述波的运动过程和规律,因此又叫几何地震学.水平分辨率:指沿水平方向能分辨多大的地质体,其值为根号下0.5λh.时距曲线:从地震源出发,传播主观测点的时间t与观测中点相对于激发点的距离x之间的关系剩余时差:把某个波按水平界面一次反射波作动校正后的反射波时间与共中心点处的时间tom之差.绕射波: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如遇到一些岩性的突变点,这些突变点就会成为新震源,再次发出球面波,想四周传播,这就叫绕射波.三维地震:就是在一个观测面上进行观测对所得资料进行三维偏移叠加处理以获得地下地质体构造在三维空间的特征.水平切片:就是用一个水平面去切三维数据体得出某一时刻tk各道的信息,更便于了解地下构造形态个查明某些特殊地质现象.同相轴:一串套合很好的波峰或波谷.相位:一个完整波形的第i个波峰或波谷.纵波:传播方向与质点振动方向一致的波.转换波:当一入射波入射到反射界面时,会产生与其类型相同的反射波或透射波,也会产生类型不同的,与其类型不同的称为转换波.反射定律:入射波与反射波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条件为:上下界面波阻抗存在差异,入射波与反射波类型相同.地震子波:震源产生的信号传播一段时间后,波形趋于稳定,我们称这时的地震波为地震子波。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3.4地震勘探野外观测系统
一、地震测线的布置
1.地震测线
沿地面进行地震勘探的线路,指出炮点、接收点的位置和延伸方向。
2.布置测线的原则
①测线一般布置成正交的网状。
②尽量为直线,方便处理和解释。
③主测线多于联络测线,更真实地反映构造形态。
线
测
主
联 络 测 线
3.不同勘探阶段的测线布置要求
①区域普查(线路普查)
测网稀,线距几十—上百公里。
②面积勘查
测网稀,线距几—十几公里,如4╳8, 4╳4, 4╳2(km2)。
③构造细测
测网密,线距几百米—几公里,如0.2╳0.2, 0.5╳0.5, 1╳2, 2╳3(km2)。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二、观测系统的图示方法
1.观测系统的定义
观测系统是指示激发点和接收点的相互空间位置关系的图件。
2.观测系统的图示方法
用水平线表示测线,将激发点标在水平线上;过激发点向两侧作450的斜线;
将接收点投影到过其激发点的450斜线上。
共炮点线 共接收点线 共反射点线 共炮检距线
斜线 斜线 垂线(覆盖次数) 水平线
O1 O2 O3 O4 O5 O6 O7 O8 O9 O10 测线
三、反射波法观测系统的基本类型
1.
2.简单连续观测系统
例子:单边激发,单边接收,一次覆盖,偏移距为O。
24
1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O1 O2 O3 O4 O5 测线
P90 图6.3-29b
2.间隔连续观测系统
例子:单边激发,单边接收,一次覆盖,偏移距不为0。
24 24
1 1
O1 O2 O3 O4 O5 测线
P90 图6.3-29d
3.多次覆盖观测系统
(1)定义
地下界面被观测的次数多于一次,例如二次覆盖,三次覆盖,……。
(2)多次覆盖原理示意图
M
不经济,效率低。
(3)抽共反射点道集实现多次覆盖
例如:单边激发,仪器有24道,每激发一次,炮点和排列一起向前移动2个道
间距,即可形成6次覆盖。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24
21 20
17 17 16
13 13 12
9 9 8
5 5 4
O1 O2 O3 O4 O5 1 O6 O7 O8 O9 O10 O11 O12 O13
1 3 5 7 9 11 13 15 17 19 21 23 24
P91图6.3-23
抽共反射点道集——生产中放一炮多道接收,并按一定的规律布置排列,等室
内处理时,将能收到同一个点的反射波的道从不同的炮中抽出来,按炮检距大
小排列起来,叫做抽共反射点道集。
(4)6次覆盖,24道接收的共反射点道集表P92表6.3—1
叠加 共 反 射 道号 点号 炮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 21 22 23 24
2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3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
4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
5 5 6 7 8 9 10 11 12 13
…
6 1 2 3 4 5 6 7 8 9
…
7 1 2 3 4 5
…
8 1
…
(5)多次覆盖经验公式
nNSxd2
P90、P91的N与n互换 。
d——炮间距。
△x——道间距。
N——仪器的道数。
n——覆盖次数。
υ——炮点距道数。即每放完一炮排列和炮点一起向前移动多少个道间距。
双边激发单边激发21S
上例:N=24,n=6,S=1,262124。
4.非纵测线观测系统(一般不用,略)
5.三维观测系统(最后介绍)
四、折射波观测系统(调到§3.6介绍)
重点:多次覆盖观测系统
练习:
1、地震仪有24道,单边放炮,6次复盖,道间距为25米。①炮间距应为多少米?
②写出第4个共中心点各叠加道的炮号和道号。③写出第一个满12次接收的共
接收点的炮号和道号。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2、
地震仪有48道,单边放炮,12次复盖,道间距为25米。①炮间距应为多少米?
②仿P92表6.3-1列出共反射点道集表。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