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宪法的制定与修改共86页
- 格式:ppt
- 大小:6.39 MB
- 文档页数:86
新中国宪法发展历史新中国宪法的发展历史是中国法治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新中国先后颁布了数部宪法,每一部宪法都对中国法治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一部新中国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于1954年9月20日通过。
这部宪法全面阐明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原则,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并明确规定了国家的基本制度、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该宪法为新中国的法治建设奠定了基础,为国家政权的稳定和人民的幸福作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推进,第二部新中国宪法于1978年12月4日通过。
这部宪法明确规定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并对国家机构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强法治建设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规定。
这一宪法的颁布充分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原则,对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三部新中国宪法是1982年通过的宪法。
这部宪法明确规定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并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央和地方两级人民政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央委员会等国家机构进行了明确规定。
该宪法进一步巩固了党的领导地位,强调了依法治国的重要性,为中国的法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此外,在中国法治建设进程中,还有一些与宪法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相继颁布。
例如,1986年通过的宪法修改法、1999年通过的国旗法、2000年通过的国徽法等,这些法律对宪法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进一步的明确和补充,为宪法的实施提供了具体的法律依据。
总的来说,新中国宪法的发展历史是中国法治建设历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不断制定和修订宪法,中国在法治建设的道路上取得了显著进展。
新中国宪法的发展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人民当家作主的原则,也为中国的法治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今后的发展中,中国将继续不断完善宪法制度,加强法治建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做出新的贡献。
宪法法谚:宪法约束法律,法律约束行为。
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自治条例和单行条列可以变通,但也不能与宪法相抵触。
国家机关、武装力量、各政党和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各族人民必须遵守宪法。
宪法制定的主体是人民,宪法的制定机关成为制宪机关(临时机关),中国只有第一次制定时才有制宪机关。
不同法律有人大代表机关制定。
我国宪法的修正:全国人大常委或1/5全国人大提议,并由2/3以上全国人大通过。
宪法修正案是由全国人大主席团颁布。
国家主席颁布法律。
法律是1/2以上通过近代宪法实质内容1、限制国家权力2、保障公民权利(核心内容)最典型人权宣言:1776年美国宪法—独立宣言-正文中未规定公民权利,后在修正案中提出。
1789年法国宪法—人权宣言《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平等、博爱、自由)在序言中规定公民权利。
1918年苏俄宪法—被剥削劳动人民权利宣言我国宪法把公民权利写在正文中。
法谚:对公共权利法律没有授权即禁止,对个人权利法律不禁止即为自由。
宪政构成要素:有成文宪法典、民主、人权、法治。
1787年美利坚合众国宪法是世界上最早的成文宪法。
英国宪法是典型的不成文宪法。
法国宪法是协定宪法。
日本明治宪法和清政府的钦定宪法大纲是典型的钦定宪法。
中国最早的宪法性文件《钦定宪法大纲》,《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性文件我的的宪法修正案:88年私营经济政策、土地使用权可以转让93年县级人大任期延长为5年99年非公有制经济政策04年对土地征收或征用给予补偿,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乡级人大任期为5年1954年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至今为止4次修宪,只有序言和正文。
99年修宪把依法治国写入宪法。
法治:良法之制,宪法至上,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法制:有法可依。
国际上宪法渊源(5个):成文宪法典,宪法性文件,宪法惯例,宪法判例,国际条约中国宪法的渊源(4个):成文宪法典,宪法性文件,宪法惯例,国际条约宪法规范的特点:根本性,最高权威性,原则性,纲领性,相对稳定性宪法也有制裁性可以撤销,宣布无效,罢免社会主义制度的表征: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
我国宪法五次重要修改的简述
我国宪法自颁布以来经历了五次重要的修改,这些修改为我国的宪法发展和法治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下面将对这五次重要修改做简要的描述。
第一次修改是在1982年进行的。
这次修改是我国宪法的第一次大修,主要是为了确认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国家性质。
在这次修改中,宪法庄严宣示了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国情,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内容和原则。
此次修改还进一步完善了国家机构的组织和职权划分,并规定了各级人大代表的选举和任期制度。
这次修改还首次确立了私有财产的合法地位,为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提供了法律保障。
第三次修改是在1993年进行的。
这次修改是为了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为了保障和促进各族人民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在这次修改中,宪法进一步确认了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的权利和地位,同时也规定了国家对少数民族的保护和支援政策。
此次修改还对国家领导体制和国家机构的职权划分作了调整和完善,同时也明确了宪法对人权的保障和尊重。
我国宪法的五次重要修改,都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了促进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和国家法治建设的发展而进行的。
这些修改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国家性质,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这些修改也为我国的民主政治和法治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为确保人民的民主权利和法律权益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将继续努力,进一步完善宪法制度,促进法治建设的深化,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第8单元生活在依法治国的国家第16课治国安邦的总章程第一框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一、教学目标1.知识了解宪法的有关内容,知道宪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处于首要地位,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2.技能维护宪法的尊严,培养守法观念,自己同违反宪法的行为作斗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崇尚宪法的思想,认同“宪法至上”,树立宪法意识,从而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宣传宪法。
二、教学重点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三、教学难点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的问题四、课前准备1.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第84页引言,初步认识本课的主要问题。
2.教师准备:查阅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了解宪法内容;查阅有关普通法律的内容规定。
查找四次宪法宣传日的主题;查找我国宪法制定和修改的相关资料,充实教学资源。
五、教学流程六、板书设计七、课堂巩固:1.我国宪法的构成有①序言和总纲②公民的权利和义务③国家机构④国旗国徽首都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2.我国第一个法制宣传日,其主题是“增强宪法观念,推进依法治国”。
之所以要特别重视增强宪法观念,弘扬宪法精神,是因为宪法 ( )A.是由全国人大制定的B.体现和维护了人民的利益C.是我国的根本大法D.是全体公民都应当遵守的5.“刑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宪法”的观点()A.是正确的,普通法律必须依据宪法制定B.是错误的,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内容不同C.是正确的,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D.是错误的,因为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更为严格3.“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这表明 ( )A.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B.宪法就是普通法律C.宪法比普通法律的制定和修改严格D.宪法是普通法律的具体化4. 我国的《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第一条都特别写明“以宪法为根据制定本法”或“根据宪法制定本法”,这一“特别写明”表明宪法( ) ①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②规定了公民的一切权利③是普通法律的立法基础④是所有法律的总和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5.宪法的制定或修改程序应当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因为()①宪法所规定的是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②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③宪法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④宪法规定了公民的所有权利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6. 材料一、我国宪法第一条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产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还不具备制宪的条件。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订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下简称共同纲领),在总结胜利成果和确立国家制度方面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经过近四年的建设和发展,新中国的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赢得了国家的独立;大陆实现了空前的统一;各民族在平等和友爱互助的基础上团结了起来;经过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和抗美援朝等群众运动,人民群众被组织起来,积极参加国家的政治生活;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事业已经开始;1953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颁布后,通过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规模的普选,选出了基层代表5669万人、全国人大代表1226人。
这就为召开全国人大、制订宪法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与此同时,现实也迫切要求召开全国人大、制定宪法。
当时,我国正处于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阶段,确定了以一化三改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为主要内容的过渡时期总任务。
这就需要有一部根本大法来确定国家的领导制度,以便充分发挥全国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保证这一艰巨任务的完成。
1952年12月24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43次会议上,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提议由政协向中央人民政府建议,于1953年召开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并开始进行起草选举法和宪法草案等准备工作。
1953年1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20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决定成立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为首的宪法起草委员会,全面筹备制宪工作。
同年底,毛泽东率领宪法起草小组到杭州,着手起草宪法。
在毛泽东的亲自主持下,宪法起草小组广泛参阅了中外宪法文件特别是苏联等民主国家的宪法文件,数易其稿,宪法草案初稿被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后提交宪法起草委员会。
宪法历届版本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府相继制定了
多个版本的宪法。
首先是194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是新中国成立
后制定的第一部宪法,以社会主义为基础,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思想,规定了国家的政治制度和各项基本权利。
然后是1975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个版本的宪法
强调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印证了中国在当时处于“文化大革命”的困境中。
1982年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则是当代中国最为重要的
一部宪法。
这个版本的宪法建立了现行的中国政治制度,包括了基本
人权、司法独立、国家机关职权、地方自治等重要原则,被视为中国
现代宪政发展的一个关键节点。
最近的宪法修订发生在2018年,其重点是加强国家领导人的权力
和权威,例如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写入宪法,赋予国家主席更
多权力等。
总之,宪法历届版本的变化反映了中国政治环境的不断变化,每
一版宪法都是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一个缩影。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最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最新版本下载)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的正式宪法有哪些?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的正式宪法有四个。
具体如下: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于1954年9月20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共4章106条。
被称为五四宪法。
法律分析: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共制定了四部宪法,包括五四宪法、七五宪法、七八宪法及七八宪法。
第一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于1954年9月20日颁布,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宪法。
该宪法规定了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原则和内容,确认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并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方针。
我国现行的宪法是什么1、我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宪法,是成文宪法。
并历经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2023年五次修订。
1982年12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部宪法,在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上正式通过并颁布。
2、现行宪法为1982年宪法,并历经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2023年五次修订。
1982年12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部宪法在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上正式通过并颁布。
3、法律主观:我国现行宪法为1982年宪法,是我国的第四部宪法,历经了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四次修订。
宪法有多少条法律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一共是4章138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1982年12月4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公告公布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一共有四章,一百四十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于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1982年12月4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公告公布施行。
法律分析:宪法共四章,一百四十三条。
我国现行宪法内容包括四章,依次为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国旗、国徽、国歌、首都构成。
法律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除序言外一共138条。
新中国宪法发展历史
新中国宪法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1949年至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于1954年颁布实施。
这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制度,规定了国家机构的组织和职权,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2. 1975年至1978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75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1978年)。
这两部宪法修正案主要是对1954年宪法的补充和修改,明确了社会主义道路的长期性和全民所有制经济的基础地位,加强了对公民权利和自由的保障。
3. 1982年至今: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这是新中国现行宪法。
该宪法在1978年宪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和市场经济的作用,强调了公民权利和自由的保障,加强了对国家机构的监督和制约。
此外,宪法还规定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国家机构的组织和职权,以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政府的组织和职权。
4. 1999年至今:宪法还规定了国家安全、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宗教信仰自由等重要内容,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框架。
此外,宪法还对国家机构的组织和职权、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政府的组织和职权、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方面进行了具体规定和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