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腰骶关节损伤的症状

腰骶关节损伤的症状

腰骶关节损伤的症状
腰骶关节损伤的症状

腰骶关节损伤的症状?

腰骶关节由于关节活动多,负重大,加之有生理性的前突等特点,所以容易发生损伤性疾病。

腰骶部的韧带虽然比较坚实,但是因在以上特点,韧带损伤还是比较多见,尤以慢性劳损性伤病更多见,而急性损伤者却比较少见。

临床见到的腰骶部伤病分急性和慢性损伤两种。无论哪种损伤,患者都是以腰疼和腰部的活动障碍为主诉前来就医。检查时,姿势呈板腰和腰的伸屈受限。作双膝髋屈曲扭转试验时,出现腰骶部疼痛。个别患者有第五腰椎棘突的前突和压疼(此多见于急性损伤者)。

第五腰椎骶化:腰椎骶化是一种先天性的脊柱畸形,是指第5腰椎全部或部分转化为骶椎形态,一侧或两侧的横突及其椎体下端与第一骶椎形成部分的或完全的融合,造成腰椎数目为4个,骶椎数目为6个的状态,有时一侧或两侧第5腰椎横突肥大呈翼状,与骶骨融合成一块,并与髂骨嵴形成假关节。腰椎骶化不一定有任何症状,因此不能够说有腰疼就一定是因为腰椎骶化。但腰椎骶化确实较易引起上一个间盘的损害,而导致出现腰疼症状。这种慢性劳损的疼痛可在活动后(如长时间行走等)加重,休息后减轻,主要原因是因为假关节周围的韧带、肌肉等软组织慢性劳损,出现充血、水肿、渗出、增厚而压迫或刺激神经;假关节难以吸收外力所引起的震荡,造成损伤性关节炎。目前腰椎骶化没有什么特效的治疗方法。平时应避免干重体力活,注意劳逸结合;可在康复科医生指导下进行腰背肌锻炼,以减轻疼痛。

您好

根据您所描述的症状,应该是属于腰椎突出,下面是我的一些治疗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1.主方补肾活血汤(赵竹泉《伤科大成》)

处方:熟地黄lO克,杜仲3克,枸杞子3克,破故纸lO克,菟丝子10克,当归尾3克,没药3克,山茱萸3克,红花2克,独活3克,肉苁蓉3克.水煎服,每日1剂.

若下肢放射痛明显者,加地龙12克,威灵仙15克.疼痛甚者,加乳香5克,细辛5克.

2.中成药小活络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

中,后期

【治法】补养肝肾,宣痹活络.

【方药】

1.主方独活寄生汤(孙思邈《千金方》)

处方:独活6克,桑寄生18克,秦艽12克,防风6克,川芎6克,牛膝6克,杜仲12克,当归12克,茯苓12克,党参12克,熟地黄15克,白芍10克,细辛3克,甘草3克,肉桂2克(煽冲).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①天麻片,口服,每次服3~5片,每日3次.②壮骨关节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2次,早晚饭后服.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针灸治疗取穴:肾俞,环跳,委中,殷门,阳陵泉,承山,悬钟,阿是穴.用泻法,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练功活动急性期患者应严格卧床3周.按摩推拿前后也应卧床休息,推拿后一般卧床2周.症状基本消失后,可在腰围保护下起床活动.疼痛减轻后,应开始锻炼腰背肌,以及在单杠上悬吊前后摆腿练习等.

⑵还有局部药物封闭治疗:

药物封闭治疗是将局麻药物以注射方式进行神经根封闭,椎管内封闭,骶管内封闭等,现在最常见的是骶管滴注方法,将生理盐水和局麻药物,激素,神经营养药等按照不同比例通过骶管滴注入硬膜外,起到消除神经根水肿和炎症作用,对于疼痛剧烈的急性期病人,止痛效果相当好.

⑵腰椎间盘突出的外用药

包括药膏,生草药外敷,药物加红外线导入,药物加离子导入,药物熏蒸等等方法,通过活血化瘀,通经止痛等原理,减少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神经疼痛.

2,腰椎间盘突出的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的方法众多,一般医院的理疗科和康复科等科室均有专门的物理治疗设备.物理治疗包括:按摩推拿,牵引,三维牵引,红外线照射,针灸,火罐,电针,中频电疗,磁疗.......等等不一而绝.我们建议使用几种物理治疗方法一起使用,效果比较好.按摩推拿(也有叫手法复位的),牵引和三维牵引,是现今医院最长用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对于椎间盘膨出和轻度突出的患者,建议使用牵引,但是突出巨大或者椎间盘脱出的病人,不建议进行牵引.其他的物理治疗方法没有什么禁忌症,可以随意选择.

(二)手术治疗(包括:椎间盘内窥镜微创手术,椎间盘髓核切吸术)

手术适应证为:

①非手术治疗无效或复发,症状较重影响工作和生活者.

②神经损伤症状明显,广泛,甚至继续恶化,疑有椎间盘纤维环完全破裂髓核碎片突出至椎管者.

③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有大小便功能障碍者.

④合并明显的腰椎管狭窄症者.

术前准备包括X线片定位,方法是在压痛,放射痛明显处用美蓝划记号,用胶布在该处固定一金属标记,拍腰椎正位X线片供术中参考.

手术在局麻下进行,也可在硬膜外麻醉下实施.切除患部的黄韧带及上下部分椎板,轻缓地牵开硬脊膜及神经根,显露突出的椎间盘,用长柄刀环切突出部的纤维环后取出,将垂体钳伸入椎间隙去除残余的退化髓核组织,冲洗伤口,完全止血后缝合.操作必须细致,术中注意止血,防止神经损伤,术后椎管内注入庆大霉素预防椎间隙感染,闭合伤口前,放置橡皮管引流.

手术一般只显露一个椎间隙,但如术前诊断为两处髓核突出或一处显露未见异常,可再显露另一间隙.合并腰椎管狭窄者,除作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外,应根据椎管狭窄情况做充分的减压.因系采用椎板开窗法或椎板切除法进行手术,不影响脊柱的稳定性.术后3天下地活动,功能恢复较快,2~3月后即可恢复轻工作.术后半年内应避免重体力劳动.

(三)介入治疗(包括:胶原酶溶解术,臭氧注射,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LDD,超低温消融)

PLDD利用激光的高能量局部生物效应,即燃烧,汽化,变性和凝固的作用将突出的椎间盘髓核“摘除掉”.从而达到减低病变椎间盘的内部压力,回缩突出的颈,腰椎间盘,解除其对脊髓或神经根的压迫,恢复其正常的生理功能的作用,消除病人由于椎间盘突出而引起的腰腿疼痛,麻木及感觉和/或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症状.

胶原酶溶解术的原理:人体椎间盘髓核,是由水,纤维组织,蛋白多糖构成的物质,胶原酶的全称是胶原蛋白溶解酶,其作用的溶解椎间盘髓核的蛋白多糖,使椎间盘体积变小而减轻或者解除神经压迫

臭氧注射,臭氧的作用是高浓度O3具有极强的氧化能力,同时还有抗炎和镇痛的作用.将它注射入突出的椎间盘髓核组织内,可以瞬时氧化髓核组织内的蛋白多糖及破坏髓核细胞,使蛋白多糖的功能丧失,细胞产生蛋白多糖减少,髓核组织的渗透压不能维持,导致水分丧失

而萎缩,从而降低椎间盘内压力,使症状得以消除,达到治疗的目的.

超低温消融,是以低温状态下萎缩椎间盘髓核来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

腰椎检查

一)视诊.立位检查有无驼背,是圆背或角形,程度如何.对脊柱侧弯程度轻的患者,可令弯腰并双手经胸前交叉抱肩,使畸形暴露明显.检查者用中,示指沿棘突两旁滑动,由颈椎向下直达骶部,可引起全脊柱棘突旁皮肤充血反应而发红,易于观察脊柱侧凸部位及程度.有无腰前凸增加和背正中沟加深.

双肩及骨盆平面是否对称,双下肢是否均衡.步态是否协调,有何异样.腰背部有无异常隆起.特别仔细观察肋间,腰胁,腰后三角,臀部大腿区有无寒性脓肿,包块及窦道.腰骶部膨出的软性包块,丛毛常为先天性脊柱裂硬脊膜膨出的表现.

坐位检查注意坐姿,是一侧或两侧臀部受力.起坐动作是否艰难,有无痛苦表情及能否轻松自如变更体位.为了解腰椎活动受限部位及程度,可在颈.,胸--,骶,三处棘突绘出标记,分别测出三者间距离,然后尽量前屈再测三者间距.如是腰椎病变因素致活动受限,即可从数字上反映出来.正常成人颈胸问可增加3~4cm,胸骶间可增加5~6.

卧位检查上检查床及翻身姿势是自然或艰难.腰部前凸曲线是否存在,是否有肌紧张,板状腰.

二)触诊

有助于确定病变的部位及程度,疼痛严重时常伴有椎旁肌痉挛,压痛部位往往即为病变所在之处.

应注意肌痉挛在一侧或两侧,在退行性疾患引起痉挛可随姿势改变而消失,但在炎症急性期则不能.了解脊柱附件的病变,要熟悉表面解剖位置,如小关节的病变在棘突旁一横指处有深压痛,结合伸屈运动检查更有价值.而椎体病变常无浅压痛,但有明显传导性叩痛或深压痛.

肘关节不稳康复目标及训练计划

肘关节不稳康复目标及训练计划 肘关节不稳定是一种较为广泛的损伤,是继发于急性骨折脱位和慢性运动劳损的常见疾患。分为后外侧旋转不稳、外翻不稳、内翻不稳及前方不稳。临床有急性、慢性或复发性不稳定的区分。 肘关节的稳定性包括以下三个因素:骨性关节面完整及其匹配的结合、关节囊与韧带的完整和肌肉系统的动力平衡。 在复位后我们应嘱咐患者进行一些简单有效的康复训练,避免复发。 肘关节功能的恢复性锻炼原则 1、关节的活动度要尽力恢复至损伤前的水平 肘关节只有屈曲达120度以上才能顺利完成梳头、洗澡、接听手机等动作,如果旋前受限则影响对键盘、鼠标等使用;如果旋后受限,则影响洗脸等动作。 为满足日常生活需要,肘关节角度应力争达到:主动屈曲>130°,主动伸直受限60°,主动旋前>60°。 2、保持肌肉力量和正常肌纤维长度 关节肌肉训练目标为:上肢能够最大限度屈曲,使肌肉的力量和肌纤维长度恢复到正常。 关节活动应以主动活动和主动辅助活动为主。主动辅助活动训练的目的是逐步增强肌力,建立协调动作模式。在治疗师帮助或借助器械情况下,由患者通过自己主动的肌肉收缩来完成的运动训练。

肘关节功能锻炼主要方法 由于关节囊破裂及周围肌腱韧带损伤,所以复位后需配合夹板或石膏固定2-3周。但固定又易出现肌腱粘连、挛缩,造成关节僵硬。所以康复训练在复位后就应开始。固定期间鼓励患者做上肢肌肉舒缩练习,活动肩、腕及手指,解除固定后逐渐开始活动肘关节,以主动锻炼为主,配合被动活动,以疼痛不加重或不出现为度。 1.屈曲 坐位,屈肘,拳心朝向自己,肌肉完全放松,用健侧手握住患侧手腕,用力拉向自己。或者是手顶在墙壁或桌边固定,肌肉完全放松,身体逐渐前倾,使拳与肩头的距离接近,加大屈肘的角度。至疼痛处应停止,待组织适应疼痛消失后再加大角度,一般为10-15分/次,1-2次/日。可以通过测量手腕至肩头的距离间接测量肘关节屈曲的角度,距离越短即屈曲角度越大。 2.伸展 坐位,伸肘,拳心向上,将肘部支撑固定于桌面上,小臂及手悬于桌外。肌肉完全放松,使肘在自重或重物作用下缓慢下垂伸直(必要时可于手腕处加轻小重物为负荷,加大练习力度)。至疼痛处应停止,待组织适应疼痛消失后再加大角度,一般为10-15分/次,1-2次/日。可以通过测量手腕至大臂所在水平面的距离间接测量肘关节伸展的角度,距离越短即伸展角度越大,与健侧差距越小。 3.前臂旋前 前臂旋前、旋后涉及到近侧和远侧尺桡关节的联动,在早期康复阶段容易被忽视,可能影响后期手功能。锻炼一般采用坐位,肩关节放松,屈肘前臂平置桌上,手握一长柄重物,借助其重力轻柔持续的牵引力量向内倾倒,逐渐加大关节活动。 4.前臂旋后 前臂旋后动作和旋前练习类似,方向正好相反,其余要求完全一致。

肘关节僵硬的手术治疗

四述评四 DOI :10.3877/cma.j . issn.2095-5790.2013.01.001作者单位:226001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骨科 肘关节僵硬的手术治疗 刘璠 肘关节僵硬是各种原因造成肘关节活动功能丧 失的总称[1],肘关节僵硬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仍是一个相当棘手的难题,最大程度恢复肘关节功能的前 提条件是必须彻底松解[ 2] 三肘关节僵硬的原因复杂多变[3-4] ,根据病因可分为创伤性和非创伤性两类三 创伤性肘关节面破坏可以引起肘关节僵硬二活动受限,同时肘关节外的创伤或关节长期制动也可引起肘关节囊及肘关节周围韧带组织粘连挛缩而限制肘 关节活动[5] ;非创伤性因素包括滑膜炎二骨关节炎二 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三 一二相关解剖和临床意义 肘关节的骨性结构由肱骨远端和桡二尺骨近端三部分组成三整个肘关节又由3个不同的关节组 成,即尺骨滑车关节(肱尺关节)二肱桡关节及上尺桡关节三桡骨头与肱骨外髁的肱骨小头组成关节,而内髁的关节面则向内侧和外侧突出,增加了与尺骨近端所组成的肱尺关节的内在稳定性三肱骨远端的前方有冠状突窝和桡骨窝,在完全屈肘时分别容纳尺骨的冠状突和桡骨头三尺骨近端则由后方的鹰嘴突二前方的冠状突和半月切迹所组成肱骨滑车相关节三肱三头肌的腱性部分较宽阔,止于鹰嘴后方;前方则有肱肌止于冠状突和尺骨结节三桡骨头上方为椭圆形关节面与肱骨小头形成肱桡关节;侧方为圆柱形关节面,位于尺骨的桡骨切迹中构成上尺桡关节三肘关节肱尺关节二肱桡关节二上尺桡关节由肘关节的关节囊包裹在同一个关节腔内三肘关节关节囊在某些特定部位有加强的纤维组织三桡骨头周围有环状韧带围绕三肘关节侧方则形成侧副韧带,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内侧(尺侧)副韧带的前束,它起于肱骨内上髁,止于冠状突内侧面的小结节;内侧(尺侧)副韧带的次要部分则止于尺骨鹰嘴的内侧面;而外侧副韧带则类似于扇形结构,起于肱骨外上髁,止于桡骨的环状韧带三 根据肘关节骨性结构及关节囊韧带结构,肘关节可以被看作是一个由前二后二内二外四柱结构组成 的完整稳定环[6] 三前柱包括冠状突二肱肌二前关节 囊;后柱包括鹰嘴突二三头肌二后关节囊;内侧柱由内侧副韧带二冠状突二内髁或内上髁组成;外侧柱则由桡骨头二肱骨小头和外侧副韧带组成三肘关节稳定及伸屈运动主要取决于肱尺关节,它不仅保证了前后稳定,也提供了内外及旋转稳定三为保持肱尺关节的稳定性,鹰嘴关节面需保持至少30%以上的长 度,这也是保证侧副韧带附着的位置三桡骨头具有传导负荷及稳定关节的作用,尸体研究表明不管肘关节处于何种位置,桡骨头均传导手和前臂至肱骨的负荷三当前臂处于旋前二伸肘位时,肱桡关节具有最大接触面积并传导最大负荷三即使将骨间膜切断,肱桡关节仍传导手和前臂至肱骨载荷的60%三侧副韧带损伤后,肱桡关节的骨性结构对肘部稳定起重要作用三尸体研究证实当内侧副韧带前束完整时,切除桡骨头对肘部动力学影响有限;当内侧副韧带受损并切除桡骨头将严重破坏肘部稳定并会致脱位,虽然此种不稳定可由肌肉收缩来部分代偿三但仍会严重影响肘部功能三内侧副韧带后束及横束为关节囊轻度增厚的部分,前束可以完整地解剖分离三内侧副韧带前束在不同屈肘状态下提供1/3~1/2抗外翻应力;完全伸肘时,前关节囊紧张,关节囊及周围软组织提供了40%抗外翻应力和1/3抗内翻应力三肘关节内侧副韧带跨越肘关节距离较短,出现韧带损伤或挛缩二钙化病变时,对肘关节活动范围影响较大三 二二主要分型方法 肘关节功能障碍手术治疗时,术前对肘关节病理改变的了解和判断十分重要三Morre y [2] 将肘关 节僵硬分为三型:关节内僵硬二关节外僵硬及混合型僵硬三肘关节X 光平片对肘关节骨性结构改变的全面认识有重要作用三肘关节CT 扫描对肘关节骨 性结构的判断,特别是关节的骨结构对位情况有更 准确的显示三肘关节MRI 扫描可对肘关节周围韧 带损伤情况二软组织挛缩二异位骨化二周围软组织反应范围二关节周围软组织水肿及关节积液的情况有提示作用三

-创伤后肘关节僵硬的治疗

创伤后肘关节僵硬的治疗 [摘要] 目的总结单臂铰链外固定支架松解术治疗创伤后肘关节僵硬的早期经验。方法2007-01/2010-06共收治8名创伤后肘关节僵硬患者。男3例,女5例,年龄14~55岁,平均45岁,应用单臂铰链外固定支架对患者僵硬肘关节进行松解手术治疗。结果所有患者获得6~24个月,平均13个月随访,患者肘关节平均最大屈曲活动度从术前58.9°改善为术后101.7°,平均最大伸直活动度由术前30.8°改善为术后20.6°,总平均活动范围由术前28.1°改善为术后81.1°,Mayo评分从术前42.37分改善为术后76.3分。结论运用单臂铰链外固定支架松解术治疗创伤后肘关节僵硬的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僵硬肘关节的活动功能。肘关节骨折后的长期固定、关节弧的破坏、关节囊的挛缩及异位骨化均导致肘关节的僵硬,常规肘关节松解术后,由于受到切口疼痛的影响和肌力的限制,难以进行早期的功能锻炼,常会导致术后肘关节再次僵硬[1]。雅安市中医院2007-01/2010-06对8例创伤后关节僵硬的患者行单臂铰链外支架松解术治疗,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8例,男3例,女5例,年龄14~55岁,平均年龄45岁,肘关节原始创伤大多为肱骨远端骨折。患者肘关节平均最大屈曲活动度为58.9°,平均最大伸直活动度为30.8°,总平均活动范围为28.1°,Mayo评分为:4 2.37分。 1.2术前准备所有患者均摄X线正、侧、斜位片及CT检查,判断僵硬的原因,明确肘关节的间隙,排除骨病。术前3天服用消炎痛25mg Bid。 1.3手术方法行全麻或臂丛阻滞麻醉,上臂中上1/3气压止血带,止血带压力。选用肘后正中切口,切开皮肤全层根据需要松解部位于深筋膜浅层向内或向外或内、外同时游离皮瓣至肱骨内外侧肌肉间隔处。从内侧肌间隔或外侧肌间隔或内、外同时进入显露肘关节,进行骨赘、粘连带切除,挛缩关节囊、韧带的松解。松解后活动范围应达到最大,保证最低屈伸活动范围20°~120°。松解完成后,利用“C臂”X光机透视取肘关节侧位,肱骨小头和滑车的轮廓呈同心圆,其中点即为肘关节旋转中心,僵硬肘关节的旋转中心为此上移10~18 mm,以此定位单臂铰链的活动轴心,分别于肱骨侧和尺骨侧拧入固定钉完成支架装配,撑开关节间隙10~15 mm。放松气压止血带,严密止血,于骨面、关节面、关节囊、韧带、肌腱处喷涂透明质酸钠后逐层缝合切口。 1.4 术后处理术后将肘关节固定于最大屈曲位,麻醉消失后,立即检查患者末端血运、感觉及运动状况,若出现血运及感觉障碍,可适当放松外固定支架;术后第2天拔出引流管,随即行功能锻炼,行肘关节主、被动活动,每日四次,每次20 min,期间按最大屈曲和最大伸直角度固定交替进行。固定间期至少间隔2h;夜间按最大屈曲和最大伸直角度以夜为单位,交替进行,持续6周;术后第7天,进行冰敷,3周拆除缝线后,用熏蒸器加热雾化熏蒸肘关节时进行主动活动,外固定支架固定时间6周在胃粘膜保护剂使用下,口服消炎痛25 mg,2次/d或肛纳消炎痛栓6周;去外固定后,以夜为单位用石膏托和绷带交替固定肘关节于最大屈曲位或最大伸直位至6月。 2 结果 本组患者除一例失访外,其余6~24个月随访,平均13月,患者对疗效全部满意,肘关节平均最大屈曲活动度由术前58.9°改善为术后101.7°,平均最大伸直活动度由术前30.8°改善为术后20.6°,总平均活动范围由术前28.1°改善为术后81.1°,Mayo评分从术前42.37分改善为术后76.3分。 3 讨论 肘关节周围骨折处理困难,既要求牢固固定以保证肘关节的连续性,又要求一定的功能锻炼

肘关节损伤考题答案

肘部损伤“三联征”的诊断与治疗 1、经鹰嘴骨折脱位与肘关节“三联征”的的鉴别,说法错误的是(b) A、经鹰嘴骨折脱位常为肘关节前脱位 B、经鹰嘴骨折脱位冠状突骨折绝大多数在其高度50%以下 C、经鹰嘴骨折脱位很少合并副韧带损伤 R D、肘关节“三联征”多见肘关节后脱位 2、金属型桡骨头假体不包括以下哪项( B ) A、单极 B、双极 C、三极 D、组合式 3、向后孟氏骨折脱位与肘关节“三联征”的鉴别,说法错误的是(A ) A、向后孟氏骨折脱位常发生肱尺关节后脱位 B、向后孟氏骨折脱位肱尺关节相对稳定 C、肘关节“三联征”上尺桡关节多稳定 D、肘关节“三联征”冠突骨折绝大多数在其高度50%以下 4、桡骨头切除的并发症包括( D) A、肘、腕部疼痛 B、肌力及握力减弱 C、迟发性尺神经炎 D、以上均是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 A、高度>50%的冠状突骨折与小于50%者不同;屈肘30°~65°,冠状突是一个非常重要 的稳定结构 B、Ⅰ、Ⅱ型单纯冠状突骨折,发生后方半脱位的风险很小,允许早期活动 C、即使单纯Ⅲ型骨折,在很小的生理应力下也可能发生后方半脱位,特别是在屈肘60°~ 105° D、即使单纯Ⅲ型骨折,在很小的生理应力下也可能发生后方半脱位,特别是在屈肘30°~ 65°

肘部骨折脱位治疗现状1、肱骨髁间骨折的症状和体征,认识错误的是(A ) 21 A、肱骨髁变窄 B、局部肿胀,疼痛 C、尺骨向近端移位可使前臂变短 D、可出现骨擦音 2、以下哪项属于肱骨髁间骨折Ⅲ型(C ) 24 A、肱骨小头与滑车分开,但冠状面无明显旋转 B、无移位 C、骨折块之间发生明显分离和旋转 D、关节面严重粉碎,肱骨髁明显变宽,分离 3、肱骨髁间骨折的牵引治疗适用于( B) 27 A、Ⅰ型 B、严重粉碎的Ⅳ型骨折或不能行ORIF者尺骨鹰嘴牵引 C、Ⅱ型 D、Ⅲ型 4、TEA的手术指征包括( D) A、残疾性不稳定 B、肘关节僵硬 C、ADL 中存在严重疼痛 D、以上均是 5、肱骨髁间骨折内固定2枚钢板最好呈( B)交错固定 A、30° B、90° C、60° D、45° 尺骨鹰嘴骨折治疗1、伴有或不伴有粉碎的斜形骨折首选(C) 33/5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