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中八大怪 风俗习惯

关中八大怪 风俗习惯

关中八大怪风俗习惯

第1怪:不座板凳蹲板凳

第2怪:房子只用盖半边

第3怪:女子不嫁外地人

第4怪:头上戴手帕

第5怪:面条揉的像裤腰带

第6怪:锅盔做的像锅盖

第7怪:油泼辣子竟然是一道菜

第8怪:唱歌喜欢吼起来

1、不座板凳蹲板凳

不座板凳蹲板凳是什么意思?如上图所示,就是人不是座上板凳上,而是蹲在板凳上,这种风俗也算是陕西八大怪中最为奇特的一个了吧,难道不累吗?这还是要点功夫的啊!大家现在在脑袋中试想一下如果吃饭的时候大家都一起蹲在板凳上吃饭,会是一个怎样的景象?而在陕西关中地区的农村我们便能经常看到这种“蹲景”。

2、房子只用盖半边

我们在农村当中盖房子一般都是“人”字形的,而在关中却并不是这样,只有人字的一撇,没有另外一边,这种房子在关中被叫做“厦子房”,据说其主要原因竟然是因为穷,为了节省材料才这样做的,导致房屋是非常不通风的,现在也演变成了“一大怪”。

3、女子不嫁外地人

女子不嫁外地人其实在我们中国很多地方都存在,之女结婚必须要和当地人结婚,不能远嫁,在关中地区这种传统的风俗是更为严重,所以在这里土生土长的姑娘也跟愿意爱嫁给当地的儿郎。

4、头上戴手帕

在陕西关中地区过去人的生存环境非常差,到处都是黄土地,灰尘也是非常多,于是爱干净的女子在出门的时候在头上都会系上一条手帕来遮挡黄土。并且关中也是非常缺水的,女人洗头发是个非常麻烦的事,所以为了避免弄脏,只能带个手帕在头上了。

5、面条揉的像裤腰带

陕西的面条那绝对是一绝了,biangbiang面、臊子面、凉皮凉面等等,都是从陕西流传出来的,在关中的女人也都是揉的一手好面,一个面就是一碗,非常长,就像男人的裤腰带一样,又细又长,所以才有了这样的说法!

6、锅盔做的像锅盖

锅盔我们都吃过的吧,一般都是那种长条状的,而陕西的锅盔就是有大又圆,看起类就像说个锅盖,所以便有了这种“锅盔做的像锅盖”这一怪,其实我们这里对这种应该不能交锅盔而是叫“馍”。

7、油泼辣子竟然是一道菜

油泼辣子在我们的印象当中应该是属于一种调味料,而在陕西竟然这还是一道菜,做法也非常简单,就是用辣子面放点盐、胡椒,然后用热油往上一淋便成功了,这就叫做油泼辣子,当地人对此菜还是非常热爱的,我想你应该是吃不了吧!

8、唱歌喜欢吼起来

陕北名歌的特点我们都知道,就是喜欢大吼大叫,对着山对着地随时随地都能吼上一嗓子,要想让他们唱下抒情的歌,那对不起他们不会,唱着唱着就吼起来了,不过陕北民谣还是非常好听的!

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

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 我们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形成了特有的风俗和习惯,但当地人习以为常,见怪不为怪,可外地人初来乍到,一见就觉怪,方流传出全国各地的几大怪,今天我就一一道来: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在中国这块幅员辽阔的土地上,因受气候、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各地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外地人对此十分好奇,提炼出来后,称之为“八大怪”现象。 一、北方地区 1、东北八大怪 第一怪:【窗户纸糊在外】——冬季北方人御寒的一项措施,若糊在里面,容易被窗框所存雨水浸破。 第二怪:【大姑娘叼烟袋】——农村生活单调,大姑娘也争相抽旱烟解闷。 第三怪:【反穿皮袄毛朝外】——东北人喜欢穿动物的皮毛制成的衣服来防寒,关东三宝中的貂皮更是名贵。 第四怪:【养个孩子吊起来】——东北摇篮与南方的“悠车”相似,只不过东北的摇篮吊在房梁上。 第五怪:【草坯房子篱笆寨】——关东百姓把草和泥合在一起,按在固定的模子中,做成一块块一尺长短的土砖,叫“坯"。在阳光下晾干,然后用来垒屋。

第六怪:【狗皮帽子头上戴】——东北在严冬降临的时候,有的狗冻死了,天气又那么冷,汉族人因为不擅打猎不能获取其他动物的皮毛,所以将狗皮做成狗皮帽子。 第七怪:【大缸小缸淹酸菜】——冬天白菜不易储存,东北人发明腌渍法。这是北方大白菜的一种特殊吃法,东北的特色食品。 第八怪:【冬天包豆讲鬼怪】——东北每年进入腊月,就是农民们忙碌着淘米的时候。淘米在这里有特殊含义…… 2、山东青岛八大怪 第一怪:【老区房顶红瓦盖】——青岛有很多外国留下的老式建筑,极具欧陆风情,其建筑多为红瓦顶。 第二怪:【骑车没有走路快】——青岛马路上骑自行车的人特别少,青岛是山地城市,上坡下坡特别多,单行线多,造成了看似很近的路也必须绕很大的弯,车子才能到达。 第三怪:【身穿泳装走在外】——青岛有诸多的海水浴场,人们去洗海水浴的时候,一般是在家中穿好了泳装,然后穿行在大街小巷直奔浴场。 第四怪:【啤酒装进塑料袋】——青岛人在夏季每人每天大约要喝2到3斤啤酒,青岛啤酒集团为了让人们每天都能及时品尝到新鲜的啤酒,因此将啤酒装进了塑料袋,这样即节约原材料,又可以方便大家。 第五怪:【公交站牌乱安排】——青岛的单行线太多了,再加上公交基础设施有待提高,使很多外地人不明白青岛的公交车如何坐。 第六怪:【东西南北分不开】——青岛是山地城市,没有一条路是正

2013年中国饮食文化最新论文 (2)-亲自己写的哦

舌尖上的陕西 摘要:中国是文明之国,也是悠久的饮食文化之国。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漫长的文化河流中独树一帜,历史留给我们以宝贵的饮食文化传统。“民以食为天” ,陕西饮食文化历史悠久而又风韵独特,本文将通过对陕西饮食习惯和文化的研究,运用现代营养学的眼光对其进行粗浅地分析,为促进中国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作出贡献。 关键字:陕西八大怪面条美味舌尖 前言:陕西省在我国内陆地区,与蒙古相连,黄河长江两大河 流贯穿其中,形成了肥沃的平原,物产丰富,地灵人杰,素有 鱼米水乡的美誉。陕西的饮食文化,传承精辟的亨饪技艺,给 中国的饮食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正文 一、陕西饮食历史

我的家乡陕西在春秋战国时代为秦国治地,故简称“秦”,在此基础上发祥和成长起来的古老而又年轻的饮食风味与历史文化结 合称之为“秦食文化”。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寄胡麻饼与杨万州》一诗中,对胡麻饼的赞誉。唐代长安驰名的胡麻饼就是今天的芝麻烧饼。陕西饮食文化的历史,犹如一部荡气回肠的历史长卷,翻开这部长卷,每一种看似平常的小吃,都是一篇悠远的陕西人独特的生活画卷。 陕西美食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用最简单的石烹法烹制的石头馍,可谓古风犹存;在唐代有着“槐叶冷淘”这样优雅名字的菠菜面,至今仍是陕西人的家常饭;家喻户晓的臊子面在唐代叫作长命面,是皇亲国戚庆祝寿辰的寿面。最晚出现的柿子饼,算起来也有着400年的历史。 二、陕西饮食特点 陕西居民的饮食习惯基本沿袭着传统的饮食结构, 即以粮 食碳源热能为主体的高谷类饮食类型, 各区虽有不同,但却有 明显的共性特点。陕西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省,盛产小 麦,再加上陕西人久而久之形成的踏实本分的性格特质,所以 面食成为陕西人的主要饮食陕西面食闻名于世,地方风味小吃 更有盛誉。 陕西饮食文化因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等因素影响,大致可分 关中、陕北、陕南 3 个不同分支流派。我的家乡陕南山清水秀,气

八大怪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在中国这块幅员辽阔的土地上,因受气候、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各地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外地人对此十分好奇,提炼出来后,称之为“八大怪”现象。 一、北方地区 1、东北八大怪 第一怪:【窗户纸糊在外】——冬季北方人御寒的一项措施,若糊在里面,容易被窗框所存雨水浸破。 第二怪:【大姑娘叼烟袋】——农村生活单调,大姑娘也争相抽旱烟解闷。 第三怪:【反穿皮袄毛朝外】——东北人喜欢穿动物的皮毛制成的衣服来防寒,关东三宝中的貂皮更是名贵。 第四怪:【养个孩子吊起来】——东北摇篮与南方的“悠车”相似,只不过东北的摇篮吊在房梁上。 第五怪:【斤半白酒不见外】——喝烈酒在东北冬天是抵御严寒的好方法了,再说东北人向来热情好客,不喝到你倒就是你见外。 第六怪:【棉乌拉脚上踹】——棉乌拉是冬季北方外出必穿的一种鞋。可惜现在很少有人穿它了,乌拉草也很少见了。关东三宝也由原来的人参貂皮乌拉草,变成了今天的人参貂皮鹿茸角了。 第七怪:【不吃鲜菜吃酸菜】——冬天白菜不易储存,东北人发明腌渍法。这是北方大白菜的一种特殊吃法,东北的特色食品。 第八怪:【二人转表演人人爱】——东北有“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之说,家喻户晓的二人转已闻名全国。 2、青岛八大怪 第一怪:【老区房顶红瓦盖】——青岛有很多外国留下的老式建筑,极具欧陆风情,其建筑多为红瓦顶。 第二怪:【骑车没有走路快】——青岛马路上骑自行车的人特别少,青岛是山地城市,上坡下坡特别多,单行线多,造成了看似很近的路也必须绕很大的弯,车子才能到达。 第三怪:【身穿泳装走在外】——青岛有诸多的海水浴场,人们去洗海水浴的时候,一般是在家中穿好了泳装,然后穿行在大街小巷直奔浴场。 第四怪:【啤酒装进塑料袋】——青岛人在夏季每人每天大约要喝2到3斤啤酒,青岛啤酒集团为了让人们每天都能及时品尝到新鲜的啤酒,因此将啤酒装进了塑料袋,这样即节约原材料,又可以方便大家。 第五怪:【公交站牌乱安排】——青岛的单行线太多了,再加上公交基础设施有待提高,使很多外地人不明白青岛的公交车如何坐。 第六怪:【东西南北分不开】——青岛是山地城市,没有一条路是正南或是正北的,在青岛问路,当地人不会告诉你往东走或是往北走,只会告诉价钱到第几个路口往左拐或往右拐。第七怪:【管小姑娘叫小嫚】——地方话,意思就像妮子,丫头,闺女一样。 第八怪:【一等美女嫁老外】——青岛是个开放的城市,青岛的美女分三类:一类美女嫁老外,二类美女北京上海,三类美女在家看海。和老外结婚便不是什么稀罕事了。 3、河南八大怪

像裤腰带的陕西美食biangbiang面

像裤腰带的陕西美食biangbiang面 biang biang面——陕西关中民间传统风味面食,特指关中麦子磨成的面粉,通常手工擀成长宽厚的面条。陕西八大怪,其中“面条像裤带”就是指这种biang biang 面。 biangbiang面的做法 材料:手擀面二斤(因人而异)(面粉最好是关中冬小麦所磨之面)、辣椒面(最好是陕西乾县线线辣子)、biangbiang面 花生油、胡萝卜、青蒜、葱、姜、蒜、花椒(若干) 做法: 1.胡萝卜切丝,开水焯熟,备用 2.青蒜、姜、蒜、葱白切碎,备用 3.面条煮熟、箜干、可过水 4.花生油加热,倒入花椒,中火,油滚热 5.面捞出置碗,在面条上撒匀葱姜蒜、青蒜、辣椒面 6.热油趁热迅速泼在面上 油泼辣子biangbiang面 关中流传:门帘挂个席片子,屋里吃着biangbiang子,可见关中富饶的象征,爱吃不爱穿,biangbiang面放油泼辣子最香,从古到今,面馆到家庭餐桌均放四个小吃碗(盐、辣、醋、酱)。 辣子又称秦椒,方言话:大炮、二炮、线线辣子;大辣子、狗qiu辣子、尖辣子。 辣子吃法多样:生吃整个辣子、凉拌尖辣子、炒虎皮辣子、炒青辣子;辣子酱、辣子油、泡辣子;干调辣面、醋、酱、浆水合辣子,最好的油泼辣子。 “面条像裤带”,“辣子是主菜”是关中十大怪其中一怪,三言两语将陕西关中人爱吃面习惯饮食展现出来,老陕人端一大碗biangbiang面、陕西关中有一句老话:“油泼辣子biangbiang面”谗得爱吃面的人流口水。最古老的一种是擀厚切宽像裤带,爽口耐饥撩的太。辣面拌盐热油泼,调面夹馍把面下。 biangbiang面是陕西名特小吃,这段弯弯曲曲巧妙幽默的“biangbiang”字组合,概括biangbiang面的产地特性,食者感受、制作工艺要领,原料、调料、做面人辛勤操作,秦人性格气质,心底宽长,有棱有角,大苦大乐的爽快精神,引出陕西人为之自豪的饮食文化。陕西八大怪,其中“面条像裤带”就是指这种面。

小升初常识:陕西八大怪

小升初常识:陕西八大怪 “关中八大怪”,指陕西省的关中地区(秦岭以北,黄土高原以南,大致包括西安、咸阳、渭南、宝鸡、铜川,千阳)出现的八种奇特风俗习惯。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关中地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习惯。有着丰厚历史文化积淀的陕西关中地区,沿袭历史民俗,形成了生动有趣的“八大怪”,以其“古风古韵古长安”的独特魅力,成为外地游人探寻的一大热点。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关中八大怪”有时被称作“陕西八大怪”,但这是不完全合理的。实际上“陕西八大怪”中的风俗仅出现在关中一带,在陕西的大部分地区并非如此。陕西省地理纬度跨度极大,从北至南存在陕北(黄土高原为主)、关中(渭河平原为主)、陕南(以秦岭以南的汉水流域为主)三大自然条件、文化差异巨大的区域。以关中一地的风俗概括整个陕西,存在以点概面的概念缺陷,亦多表述为“关中八大怪”以去除歧义。 一怪----板凳不坐蹲起来: 由于蹲起来比坐着更方便(因为关中地区主要是以农业为主,农忙的时节比较多,所以大家在抽空休息的时候就会不自觉的蹲在地上,从而形成了一种独到的习惯,所以人们(指农村)一般不坐板凳,即使有板凳也会蹲在上面。(陕西当地有句话说“蹲着吃饱,站着刚好。” )二怪----房子半边盖: 关中农村的房屋,如同把双坡形式的房屋从中间一刀切开,背面是从屋顶到地面的一堵高墙。另一面是斜坡的屋面,这名独特的“半边式”建筑在国内其他地方是罕见的。[1]关中人比较讲究风水,认为“肥水不流外人田”,即使下雨也要把雨水流到自家院里,二则是为了采光的方便,三则关中地方农民闲时比较爱“串门子”(即邻居常走动谝闲传),为了不至于邻居看到自己的物品而盖才成这样;最后就是家家户户的厕所在屋子的最后面,以前没有化粪池,基本是人工把粪便积攒起来用“架子车”拉到地里上肥方便,也为了更好的通风。 三怪----姑娘不对外:

汉中

汉中属于北方,还是南方?这是一个颇富争议的话题。囿于地缘、经济和缺乏交流,这里数千年来一直处于被边缘化的尴尬境地。 不了解汉中的人会不假思索的说汉中当然属于北方啦,尤其是江南、闽南及岭南人会如此认为。 而北方人会如何说了,我认识一个原籍上海,出生于南京,自幼随父母生活于秦陇一带,后定居西安的人,他的说法较有代表性。我们曾多次交谈,他像侃大山一样描述他早年的经历及见闻。中国西部许多地方他在年轻时都闯荡过,而他对他的家乡的记忆已相当模糊,但他的心理深处孩残留着微弱的南方意识。他在谈到汉中时说,那是小江南,鱼米之乡,当地的气候是他去过的地方中最好的。汉中人以大米为主食。 如此,南人说汉中是北方,北人说汉中是南方,那么,汉中人自己怎么认为了? 通常汉中人并不喜欢争论自己的归属,但他们还是很不情愿别人把自己当成是北方人的,因为在汉中人的意识里,北方那是别样的世界。 不容质疑,大凡汉中人都有一种南方意识。比之于秦,蜀对汉中的影响更为深远。汉中本属川北或巴蜀,今天还有人这样说,我指得是地缘文化方面。元朝时,政府为加强中央集权,防止西南少数民族凭秦岭叛乱,故而将文化、习俗完全不同的汉中划归陕西行省。但在汉中归秦的700余年间,汉中与关中之间的文化交融到今天也不怎么明显。汉中人仍乐“还”思蜀。 关中人性情之放达、直接,是寻求婉约的汉中人难以接受的。 关中方言粗硬、直白,属于中原官话;陕南地接秦尾楚头,人杂南北数省,北部多秦语,属中原官话区,南部多楚语、蜀语,属西南官话区。两种方言,相互渗透,形成其独特的色彩。汉中人讲话婉转悠扬,吐字较快,咬音较轻,圆润如歌,听起来缠绵,甜柔,但相对比较难懂。而汉中镇巴人的口音则俨然四川话,这与其邻县陕南另一重镇安康之紫阳人口音为重庆腔相像。 从习俗上看,所谓的“陕西八大怪”其实只是“关中八大怪”,当然如果不算汉中的话,这样说也无妨,正如他们说渭河是陕西的母亲河一样。 单从饮食上看,关中及北方人以面食为主的饮食习惯也是汉中人难以接受的,汉中人一日三或四餐,至少有两顿以大米为主,至多有一顿面食,且以小碗盛;关中人习惯一天吃两碗面,老碗盛;关中的小碗相当于汉中的大腕,关中的老碗相当于汉中的汤碗。关中人概念中的主食特指面食,汉中人认为米面都是主食,但显然面只是从主食。关中人在宴席上也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即在吃完酒菜之后还要喋一碗面,他们没有喝汤的习惯,这种情况与汉中完全相反,汉中人在正式餐宴上从不吃面(吃面被认为是一种很不体面的事),正餐过后通常是要喝汤的。 不少关中人的胃对米饭是不太适应的,一吃米饭就感胃胀;而在汉中,有些人是终生不吃面食的,当然也有个别比较喜欢吃面食的另类。 从两地传统建筑上看,关中民居为北方典型的四合院,上房以瓦窑为主,厢房则是富有关中特色的一边流水的厦子房;汉中的传统民居是瓦房和南方特有的茅草房。

《小升初常识:陕西八大怪》

《小升初常识:陕西八大怪》“关中八大怪”,指陕西省的关中地区(秦岭以北,黄土高原以南,大致包括西安、咸阳、渭南、宝鸡、铜川,千阳)出现的八种奇特风俗习惯。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关中地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习惯。有着丰厚历史文化积淀的陕西关中地区,沿袭历史民俗,形成了生动有趣的“八大怪”,以其“古风古韵古长安”的独特力,成为外地游人探寻的一大热点。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关中八大怪”有时被称作“陕西八大怪”,但这是不完全合理的。实际上“陕西八大怪”中的风俗仅出现在关中一带,在陕西的大部分地区并非如此。陕西省地理纬度跨度极大,从北至南存在陕北(黄土高原为主)、关中(渭河平原为主)、陕南(以秦岭以南的汉水流域为主)三大自然条件、文化差异巨大的区域。以关中一地的风俗概括整个陕西,存在以点概面的概念缺陷,亦多表述为“关中八大怪”以去除歧义。 一怪----板凳不坐蹲起来: 由于蹲起来比坐着更方便(因为关中地区主要是以农业为主,农忙的时节比较多,所以大家在抽空休息的时候就会不自觉的蹲在地上,从而形成了一种独到的习惯,所以人们(指农村)一般不坐板凳,即使有板凳也会蹲在上面。(陕西当地有句话说“蹲着吃饱,站着刚好。”) 二怪----房子半边盖: 关中农村的房屋,如同把双坡形式的房屋从中间一刀切开,背面

是从屋顶到地面的一堵高墙。另一面是斜坡的屋面,这名独特的“半边式”建筑在国内其他地方是罕见的。[1] 关中人比较讲究风水,认为“肥水不流外人田”,即使下雨也要把雨水流到自家院里,二则是为了采光的方便,三则关中地方农民闲时比较爱“串门子”(即邻居常走动谝闲传),为了不至于邻居看到自己的物品而盖才成这样;最后就是家家户户的厕所在屋子的最后面,以前没有化粪池,基本是人工把粪便积攒起来用“架子车”拉到地里上肥方便,也为了更好的通风。 三怪----姑娘不对外: 关中地区嫁娶讲究的是“知根知底”,旧俗认为自己的女儿嫁到外面会受欺负,而外面的媳妇娶到家里又怕丢失,所以一般情况下姑娘是不往外嫁的,基本都会在县内,或乡村一级的范围内结婚,这也和当时的娃娃亲有关系(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男子或女子10岁左右就会相亲找对象) 四怪----手帕头上戴: 关中一带的中老年妇女都喜欢头上顶一幅大手帕。手帕前边的两只角打成两个“结儿”用发夹别住,后面的两只角任其飘拂。戴手帕的目的,既可以防止太阳直射头顶,同时也起到了防尘的效果。 夏天戴手帕,为了方便农耕作业,冬天戴手帕主要为了保暖,关中地区妇女没有戴帽子的习惯,二则是因为关中,特别在陕西武功、乾县、兴平、杨凌一带至今还流传着结婚要给小叔子手帕的习惯。 五怪----面条像裤带:

我国各地八大怪

我国各地八大怪······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在中国这块幅员辽阔的土地上,因受气候、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各地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外地人对此十分好奇,提炼出来后,称之为“八大怪”现象。 一、北方地区 1、东北八大怪 第一怪:【窗户纸糊在外】——冬季北方人御寒的一项措施,若糊在里面,容易被窗框所存雨水浸破。 第二怪:【大姑娘叼烟袋】——农村生活单调,大姑娘也争相抽旱烟解闷。 第三怪:【反穿皮袄毛朝外】——东北人喜欢穿动物的皮毛制成的衣服来防寒,关东三宝中的貂皮更是名贵。 第四怪:【养个孩子吊起来】——东北摇篮与南方的“悠车”相似,只不过东北的摇篮吊在房梁上。 第五怪:【斤半白酒不见外】——喝烈酒在东北

冬天是抵御严寒的好方法了,再说东北人向来热情好客,不喝到你倒就是你见外。 第六怪:【棉乌拉脚上踹】——棉乌拉是冬季北方外出必穿的一种鞋。可惜现在很少有人穿它了,乌拉草也很少见了。关东三宝也由原来的人参貂皮乌拉草,变成了今天的人参貂皮鹿茸角了。 第七怪:【不吃鲜菜吃酸菜】——冬天白菜不易储存,东北人发明腌渍法。这是北方大白菜的一种特殊吃法,东北的特色食品。 第八怪:【二人转表演人人爱】——东北有“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之说,家喻户晓的二人转已闻名全国。 2、青岛八大怪 第一怪:【老区房顶红瓦盖】——青岛有很多外国留下的老式建筑,极具欧陆风情,其建筑多为红瓦顶。 第二怪:【骑车没有走路快】——青岛马路上骑自行车的人特别少,青岛是山地城市,上坡下坡特别多,单行线多,造成了看似很近的路也必须绕很大的

关中八大怪 风俗习惯

关中八大怪风俗习惯 第1怪:不座板凳蹲板凳 第2怪:房子只用盖半边 第3怪:女子不嫁外地人 第4怪:头上戴手帕 第5怪:面条揉的像裤腰带 第6怪:锅盔做的像锅盖 第7怪:油泼辣子竟然是一道菜 第8怪:唱歌喜欢吼起来 1、不座板凳蹲板凳 不座板凳蹲板凳是什么意思?如上图所示,就是人不是座上板凳上,而是蹲在板凳上,这种风俗也算是陕西八大怪中最为奇特的一个了吧,难道不累吗?这还是要点功夫的啊!大家现在在脑袋中试想一下如果吃饭的时候大家都一起蹲在板凳上吃饭,会是一个怎样的景象?而在陕西关中地区的农村我们便能经常看到这种“蹲景”。 2、房子只用盖半边 我们在农村当中盖房子一般都是“人”字形的,而在关中却并不是这样,只有人字的一撇,没有另外一边,这种房子在关中被叫做“厦子房”,据说其主要原因竟然是因为穷,为了节省材料才这样做的,导致房屋是非常不通风的,现在也演变成了“一大怪”。 3、女子不嫁外地人 女子不嫁外地人其实在我们中国很多地方都存在,之女结婚必须要和当地人结婚,不能远嫁,在关中地区这种传统的风俗是更为严重,所以在这里土生土长的姑娘也跟愿意爱嫁给当地的儿郎。 4、头上戴手帕 在陕西关中地区过去人的生存环境非常差,到处都是黄土地,灰尘也是非常多,于是爱干净的女子在出门的时候在头上都会系上一条手帕来遮挡黄土。并且关中也是非常缺水的,女人洗头发是个非常麻烦的事,所以为了避免弄脏,只能带个手帕在头上了。

5、面条揉的像裤腰带 陕西的面条那绝对是一绝了,biangbiang面、臊子面、凉皮凉面等等,都是从陕西流传出来的,在关中的女人也都是揉的一手好面,一个面就是一碗,非常长,就像男人的裤腰带一样,又细又长,所以才有了这样的说法! 6、锅盔做的像锅盖 锅盔我们都吃过的吧,一般都是那种长条状的,而陕西的锅盔就是有大又圆,看起类就像说个锅盖,所以便有了这种“锅盔做的像锅盖”这一怪,其实我们这里对这种应该不能交锅盔而是叫“馍”。 7、油泼辣子竟然是一道菜 油泼辣子在我们的印象当中应该是属于一种调味料,而在陕西竟然这还是一道菜,做法也非常简单,就是用辣子面放点盐、胡椒,然后用热油往上一淋便成功了,这就叫做油泼辣子,当地人对此菜还是非常热爱的,我想你应该是吃不了吧! 8、唱歌喜欢吼起来 陕北名歌的特点我们都知道,就是喜欢大吼大叫,对着山对着地随时随地都能吼上一嗓子,要想让他们唱下抒情的歌,那对不起他们不会,唱着唱着就吼起来了,不过陕北民谣还是非常好听的!

陕西八大怪杂想

话说陕西有八大怪,其是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在衣、食、住、行、东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有着丰厚历史文化积淀的陕西地区,沿袭历史民俗,形成了生动有趣“八大怪”,以其“古风古韵古长安”的独特魅力,成为外地游人探寻的一大热点。 话说陕西第一怪:面条象裤带。陕西盛产小麦,当地人民以面食为主,这种面叫“biang biang面“一根面条宽度可达二三寸,长度则在1米上下,厚度和硬币差不多,象人的皮带一样,一根面条通常可达二两,因而对饭量小的人来讲,一根面条就足够吃一顿饭。“biang biang面”很筋道,可口又耐饥,我们当地人吃一晚这样的面干上五六个小时的活也不觉得累。关于这个“biang”字有一个顺口溜:一点飞上天,黄河两道弯,八字大张口,弓字朝里走,你一扭,我一扭,中间夹个言喽喽,左一长,右一长,中间座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挝个勾搭勾麻糖,坐上车车走咸阳。

其实很多地方的主食都是面食,但是能够把面食做的如此大气,恐怕也只有陕西人了。 话说陕西第二怪:锅盔象锅盖。锅盔是一种用慢火烙的大饼,形状大如锅盖,做锅盔,面要活得很硬,用手是揉不动的,人要骑在杠子上压揉,然后放在大锅里,下面用小火慢慢烤制,这样的锅盔外焦里酥,清香可口,过去打工的人出门带一个锅盔当干粮,十天半个月也不会坏。这个锅盔很大,也很厚,吃的时候要张着大嘴,那自然也要瞪着眼睛,所以这种锅盔又叫“瞪眼锅盔” 话说我第一次带着锅盔来的学校,同学们很不理解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大的饼呢,与他们讲锅盔的真正来源貌似有点单调,偶就与她们说:这说明俺们陕西人实在厚道啊,正如这锅盔一样。

话说陕西第三怪:辣子是道菜。都说湖南人和四川人能吃辣子,但他们和陕西人比起来实在是“小巫见大巫”,他们拿辣子当佐料,陕西人拿辣子当菜。陕西特有的一种“秦椒”被称为“辣椒之王”,关中人没菜、没油、没肉都可以,惟独不能没有辣子。贾平凹在散文里写到:“八百里秦川黄土飞扬,三千万儿女高吼秦腔,端一碗捞面喜气洋洋,没放辣子嘟嘟囔囔”。一根线辣椒,一口咬下半截下饭,直辣得龇牙咧嘴,唏唏嘘嘘,大汗淋漓,觉得这样才过瘾。 记得一次与一老乡同来学校,见他只背了一个大书包。我问他东西怎么这么少,他说其实东西本来很少的,只是书包里放了一大瓶辣椒,占据了很大的位置。由此可见陕西人喜欢辣椒的程度。

三分钟带你了解关中八大怪

三分钟带你了解关中八大怪 关中八大怪是指陕西关中地区出现的八种独特的传统民风民俗,(关中一般指“四关”之内,即东边潼关、西边散关、南边武关、北边萧关,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杨凌五市一区)。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关中地区在衣、食、住、行、乐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习惯”,这些习惯是关中人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形成的生活习俗,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形成了生动有趣,具有独特魅力的“八大怪”。 “八大怪”用句顺口溜总结一下: 吃饭蹲门外, 房子半边盖, 帕帕头上戴, 面条像裤带, 锅盔像锅盖, 油泼辣子一道菜, 秦腔吼起来, 姑娘不对外。 (西安方言中的“怪”是“奇特”“奇异”“特别”“不一样”的意思。) 第一怪:“面条像裤带”:陕西关中是农耕文明的发祥地,是我国冬小麦主产区。关中小麦面粉光滑筋道、淀粉含量较高。关中人以小麦面粉为主要食材,可以制作200多种面食。尤其以手工制作“扯面”最为著名。扯出的宽面条跟裤带一样,所以有了“面条像裤带”的说法。 第二怪:“锅盔像锅盖”:关中人烙锅盔时用的是大铁锅,讲究文火细工。烙出来的锅盔形圆底凹,焦黄爽口,和锅盖大小差不多。 第三怪:“油泼辣子是道菜”:陕西关中盛产辣椒,加上以前蔬菜较少。陕西人给油泼辣子调上盐醋,就可以就着饭吃。所以,在陕西,吃辣子是非常普遍的饮食现象。

第四怪:“凳子不坐蹲起来”,关中人把蹲叫作“圪蹴”,“圪蹴”着吃饭是一道景观,每到饭口,男人们总把饭端到自己大门外面去吃,利用这个功夫交流家长里短、农事耕种。这时候,大家都不坐板凳,圪蹴着说东道西。像下棋、开会、谝闲传时不坐板凳的现象比较普遍。即使有了板凳,大家也习惯于蹲在上面。 第五怪:“手帕头上带”:从前乡下人穷,总把手织布作成的手巾戴在头上,可防尘、可擦汗,更是一道装饰。 第六怪:“房子半边盖”:陕西关中雨水丰沛,关中人建房一般建成斜坡偏厦子房,这种建筑样式即隔热保暖,又有利于雨水流淌。而且关中地区森林树木经过千年来的砍伐,导致木材短缺,所以盖成厦子屋。 第七怪:“姑娘不对外”:关中物阜民丰,生活富足,自古就是宜居之地,人们也有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狗窝的思想,所以,陕西人一般不愿意把姑娘嫁到外地。 第八怪:“秦腔不唱吼起来”:关中独特的地理环境养成了关中人豪迈粗犷的性格特征。发源于陕西的秦腔正合了秦地气候特点和人的性格,唱腔苍凉、高亢、豪迈,所以,有秦腔“吼起来”的说法。

三秦文化之生活方式

三秦文化之生活方式 白羊肚毛巾 黄土高原地区,长期处于半农半牧,经济发展缓慢,手工业比较落后。所以,陕北、陇中地区人民的生活一向艰苦,反映在衣物、被褥上以粗布、毛毡为主,非常简朴。除了简朴的着装习惯外,还有衣饰尚白的特点。譬如说,乡村婚俗里,新娘的头上要加一块白手帕作装饰,这一习俗由来已久。在陕北,男人们用白色的毛巾在头上扎成英雄结的式样,也反映了衣饰尚白的特点。一般来讲,尚白是游牧民族的习俗。游牧民族以牧羊为业,习惯于羊群的颜色,因而很自然地偏爱白色或淡色。这一点在蒙古族等游牧民族中比较突出,而关陇地区虽然是农业或半农半牧地区,却深受游牧文化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在他们的血脉里占据更多是游牧民族的成分,一些习俗深深地扎根于日常生活之中。尚白习俗的保留,即是一种表现。如陕北农民称他们扎的头巾是“白羊肚毛巾”,也透露出些许微妙的渊源关系。 关陇地区人民不仅衣着简朴,食物相对也比较简单。日常饭菜多以杂粮为主,蔬菜种类少,而以咸菜辣椒来佐食。但是关中和陕北、陇东的饮食相互间也存在着明显差异。关中是小麦产区,食物中小麦的比重较大,陕北、陇东则以玉米、谷子、黍类等为主食。 关陇人民喜面食,常见的有油泼辣子面和浆水面,流行的风味小吃是酿皮子,最有特色的要算是西安的“羊肉泡馍”。但从总体上看,关陇地区的饮食无论是制作还是原料都偏单调,这与当地物产的不丰富有很大关系。 一进入三秦地区的陕北和陇东,黄土高坡上标志性的民居即出现了——窑洞。一方面黄土具有很强的直立性,另一方面黄土高原地区缺乏高大的乔木,盖瓦屋也存在实际的困难,因而窑居是非常合适的选择。窑洞有三间为一个院落的,也有五间和七间的,冬暖夏凉,农民乐于修凿。但关陇地区也不是到处都有窑洞,向南海拔降低的地区就不再有窑洞出现了,因为在降水量偏多的南部,窑洞不够坚固,而且黄土层的厚度也不足。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报告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报告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报告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彭海洋 作为当今的大学生,我们从自己的独特视觉角度,挖掘非物质文化遗迹,寻访先辈足迹,了解先辈的生活意识形态,引发对传统文化走向的思考。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方法及其传承规律,总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各种实践问题!为构建和谐社会、培育民族精神、建设先进文化、全面推动文明对话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五天的访谈与调查中,我对陕西民俗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得到许多收获和心得。许多关中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面临着失传的危机,资金缺乏、传承人的老龄化、和并不广阔的发展前景都成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棘手的问题。说起传承人的老龄化问题,就不得不说说关中的历史了。关中地处陕西渭南潼关以西到宝鸡市宝鸡峡以东的地区,即现在的西安市、宝鸡市、杨凌一代地区。关中土地肥沃,河流纵横,气候温和,《史记》中称其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和“四塞之国”。自西周起,先后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1100多年。此外,中华文明的摇篮在黄河流域,而黄河文明的摇篮是在渭河流域,关中地区不仅是历史上最早称为“天府”的地方,也是历史上最早被称为“天府之国”的地方。所以,自然也就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虽说关中文化中的许多为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都因没有好的发展前景而几乎失传,但有一些通俗简单,朗朗上口的俗语还是在陕西大部分地处广为流传,并沿用至今。俗语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风俗是当地泥土呼吸

的气息,又是乡风轻絮的声音。各地风俗不同,究必有渊源。中华的根扎在黄土地,关中地区几千年来承袭下的民俗,最着名的就是“关中八大怪”,看似古怪,却怪的有味,怪的沧桑,忠实地反映出关中风情。这八怪不仅是岁月在秦川大地遗留的痕迹,也是能反映但地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 第一怪:凳子不坐蹲起来 爱蹲是关中一怪,这里面有传统,有习惯,更有落后贫穷的历史因素。要看关中“蹲景”,还是去西安周边的农村。通常两个人在路上不期而遇,寒暄几句之后,俩人就蹲在路边,抽着旱烟,拣块石子纵横画六道,用树叶碎石子玩起来了。他们玩的游戏叫丢方,又叫狼吃娃。陕西民间的一些东西你很难探求其源头,这种有攻守、谋略、斗智的游戏,它流传的时间也许比围棋还早。只是这种草根小游戏难登大雅,慢慢可能被淘汰。这种有趣的游戏,便成了人们蹲着是追爱玩的一种娱乐项目。蹲是讲功夫的,只有长年累月的历练,才能长蹲而心静气闲,不累不乏。如今在西安的背街小巷偶尔还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一堆老少爷们蹲着围在一起下棋,几个小时过去了都不挪窝。也有蹲着闲谝、打扑克、吸烟的,只是这样的“蹲景”越来越少了。 第二怪:房子半边盖 这是我最感兴趣的一怪。传统的中国家居一般都是“人”字型结构,关中地区把这种房子叫“安间”房,又叫上房。里面住着主人和老人,结构都是厅房、两边是卧室。一个院落除了上房还有偏房,在关中叫厦子房,房子的结构是“人”字的一爿,就是半边盖的“怪”房子。

浅析“关中八大怪”现象中蕴含的陕西关中民俗文化

浅析“关中八大怪”现象中蕴含的陕西关中民俗文化 浅析“关中八大怪”现象中所蕴含的陕西关中民俗文化 摘要:一个地区的民俗文化是依附于这个地区人民的生活习惯、信仰、情感等而产生的文化。一个地区民俗文化的形成与这个地方的自然状况、经济条件和人们的生活状态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在陕西这块人杰地灵的土地上,由于受到自然状况以及人们长期生活习惯的影响,很多元素具有了自己独一无二的特点。正是这些独一无二的特点让外来人充满好奇,所以有人就整理出“关中八大怪”一说,涵盖了衣、食、住、行等多个方面。“关中八大怪”的每一“怪”中都蕴含着独特的关中民俗文化。本文将从“关中八大怪”现象中探析陕西关中的特色民俗风情。 关键词:关中八大怪、陕西、民俗文化 前言: 陕西的关中地区大致包括西安、渭南、咸阳、铜川、宝鸡,黄土高原以南以及秦岭以北等地区。由于经济、气候、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关中地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有着丰厚历史文化积淀的陕西关中地区,沿袭历史民俗,形成了生动有趣的“八大怪”,分别是:面条像裤带、锅盔像锅盖、辣子是道菜、凳子不坐蹲起来、帕帕头上戴、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秦腔不唱吼起来等,接下来分别从这八个方面一一探析陕西关中民俗文化。 一、面条像裤带 俗话说:东南西北中,面食在关中。陕西的面食是全国闻名的,很多人都会慕名而去,吃上一碗正宗的陕西扯面(也称biang biang 面)。正宗的关中人做的“扯面”正是八“怪”之一“面条像裤带”的真实写照。一根面条可长达一米左右,亦有厚薄之分,厚得时候于一枚硬币的厚度差不多,薄时却通透如蝉翼。对饭量小的女孩来说,一条正宗的关中“扯面”足以够一顿午饭,而对于劳动强度大的关中壮汉来说,一顿吃上两三条扯面那是正常的。关中人吃面,喜欢吃“精致”面。这“精致”二字则是指面的制作工序和手艺。一碗面的

普通话考试说话范文《我知道的风俗》

普通话考试说话范文《我知道的风俗》我知道的风俗。我知道的风俗很多: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这些节日都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先来春节吧。春节是所有节日中规模最大,礼仪最隆重的节日,过春节又叫“过年”。即使是千里之外的人,都会尽量赶回来跟家人团聚,过一个和和美美、团团聚圆的快乐年。过年时,小孩子那就更开心了,不仅可以吃到美味的食物,穿上漂亮的衣服,而且还可以拿到压岁钱呢。有一首儿歌我至今还记得:新年到,新年到,穿新衣,戴心帽。姑娘要花,小子要炮,噼噼啪啪真热闹。春节的前几天,家家户户都要清扫卫生,把屋里屋外清扫得干干净净,得整整齐齐。大年三十是最繁忙的一天,人们一大早就起来,杀鸡宰鹅包饺子,打年糕。还有呢,就是挂年画、贴春联。除夕晚饭,非常丰富,一家老小围在一起吃团年饭,好不热闹!吃完年夜饭,一家人一起放烟火,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一片快乐祥和。再说说清明节,这是对祖先表示追忆和哀思的日子。每到清明,人们为祖先扫墓,学校就会组织学生去烈士陵园去祭扫烈士墓。端午节的由来和我国古代爱国诗人陆游有关。插艾叶、挂香囊、吃粽子,是端午节的风俗。只是如今雄黄酒已经很少见了。中秋节吃月饼、赏明月,真是一件美事。每到中秋,家人团聚,仰望一轮圆月,我不禁想起苏东坡的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次去西安考察,听导游说了关中一带出现八种奇特的风俗习惯,称为“关中八大怪”,觉得挺有意思的,这里就详细说说这“八大怪”吧。 第一怪叫凳子不坐蹲起来。这个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古人“坐”的本意就是跪,将膝盖并直端坐于席上,屁股的重量全压

在双脚后跟上。关中人将这种习惯保存下来,只是姿势稍有改变,膝盖不着地了,大腿压在小腿肚子上,就变成为蹲。听说这种功夫是需要常年累月的历练的。在西安的一条小巷里,我看到过这种景象:一堆老人蹲在一起下围棋。其他的就没看到过了。 第二怪是房子半边盖。传统的中国家居不一般都是“人”字型构造吗,关中的房子只有“人”字的一半,以节约木材。不过很可惜,一直到分开,我也没见过这种房子。 第三怪:姑娘不对外。想当年,关中之地可是帝王之都,关中男人也都还不错,这里的姑娘自然爱嫁具有京城户口的本地郎了。之后虽不再是国都,但关中的人们早已习惯了“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观念,况且关中之外的四周交通不便,姑娘们当然不愿意远嫁他乡了。 第四怪叫帕帕头上戴。这个我在去延安的路途中常会看到,一些陕北老婆婆头戴白帕帕。如今遮阳伞、防晒霜、口罩、墨镜都是女士们外出的必需品,当时没这条件,戴块白帕帕,遮阳挡风顶鱼,还可以御黄土高原上的风沙,可谓是“一帕多用”。 第五怪:面条像裤带。这是说面做的宽度和长度就像裤带一样,如今裤带很少用了,我觉得更像皮带。我在陕师大外面的面馆里吃过一次,我说我要一根,怕吃不完,结果老板说最少要三根,所以就要了三根,每根都好长好长。最后还是三个同学一起把它搞定的,其实味道一般,吃的就是新奇。 第六怪叫锅盔像锅盖。锅盔是一种面饼,把它做成了像锅盖状。很厚很大,皮黄里香,跟我们四川的锅盔不一样,四川的锅盔和陕西的肉夹馍很像,只是里面不只有肉,还可以加凉菜和其它食料。

关中民俗文化知识竞赛题[试题]

关中民俗文化知识竞赛题[试题] 关中民俗文化知识竞赛题 1 陕西人习惯把春节叫(过年)。 2 在腊月农历(12)月的(28、29),家家户户都要蒸好足够的(年馍)和包子,为过年做好准备。 3 在过年的同时,还要擀出足够年节期间吃的(面),做好(臊子)。 4 (年馍),也叫花馍或(面花),就是用面做成老虎、小鸟、鱼……的形状,或者在馍上点上(红)色,有(吉祥如意)的意思。 5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这首题为《元日》的是描写的是(年终岁首,家家户户过年时的热闹)场景。 6 花馍和包子首先会来祭奠(各路神仙)和(故去的老人),同时也是过年走亲戚必备的(礼物)。 7 姑娘回娘家拜年往往会比一比谁家的(花馍)、(包子)蒸得好。 8 除蒸馍之外,关中地区过年的另一件大事就是(祭祖访亲)。 9 年(三十)天黑之前,各家各户的子孙都要去(上坟),恭请祖先回家,通常要在家里的(正厅)设立(香案),摆上祖宗牌位和各种贡品,然后点蜡,(上香)、(跪拜)。 10 (正月初一)家中的晚辈要给长辈(拜年)。 11 在关中这些秀美的景色中,最有名的(八)处景观,合称为“(关中八景)”,分别是:(华岳仙掌)、骊山晚照、(灞柳风雪)、曲江流饮、(雁塔晨钟)、咸阳古渡、(草堂烟雾)、太白积雪。 12 而位于陕西省境内,关中平原南侧的(秦岭),东西绵延千里,像一条巨龙横亘在中华大地中央,是名副其实的“华夏龙脉”。

13 人们常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而关中平原上的(渭河),则称得上 是三秦儿女的另一条母亲河。 14 (灞水)、浐水,(泾水)、渭水,还有(沣)、滈、(潦)、潏四水……奔突涌动 的八水各自流动,流向不一,在西安城四周穿流,所以便有“(八)水绕长安”的说法。 15 关中八大怪有:(凳子不坐蹲起来)、(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帕帕 头上戴)、(辣子一道菜)、(面条像裤带)、(锅盔像锅盖)、(秦腔吼起来)。 16 过年几种用品是绝对少不了的:比如庆贺时用的烟火、花炮等;布置环境用 的红纸(写对联、春条幅)和门神、年画等。 17 家家户户供奉起(祖宗牌位),贴上(门神)、(年画)、(窗花)。大门、小门都贴上(春联),满院张贴(春条)、(春语),还在大门前挂上一对红灯,贴上赤火并贴絮子。 18 (三国)时期的(关羽)和(张飞)也曾被尊为门神。 19、(隋)代,(秦琼)(敬德)的故事逐渐深入人心,其门神的地位得以固定下来。 20、农村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21、人们祭灶送灶王爷,以求来年(丰衣足食)。 22、过罢小年,就开始杀(猪)宰(羊),碾(米)磨(面),做(豆腐),买(蔬菜),准备过年所需的一切食物。 23、由于有正月十五以前不(擀面)的习俗,从腊月(二十七到二十九),关中家家户户都要蒸好几笼(白面馍馍),一直吃到(正月十五)以后。 24、在年节前的几天时间里,乡镇的集市也格外热闹,人们从十里八村赶往那里,为一家老小添置新的(衣帽鞋袜)、买(对联)、(年画)、(门神)、(爆竹),准备过年礼仪用的(麻纸)、(白酒)、(灯烛),热闹的气氛浓得化都化不开。

陕西的民风民俗作文

陕西的民风民俗作文 (最新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作文大全、经典美文、试题大全、教案资料、公文写作、古诗文、实用文、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ssays, classic beautiful essays, test questions, teaching plan materials,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ancient poems, practical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respect Please pay attention!

陕西的民风民俗作文(精选20篇)

陕西的民风民俗作文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陕西的民风民俗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陕西的民风民俗作文篇1 细腻、精致、美丽,把样式与雕刻,民族文化与人物性格结合在一起,它既是特别的工艺品,也可以组成一部经典的雅俗共赏的戏剧。它,是一种具有千年历史的饰品,它就是皮影。 人们都知道,陕西是皮影的发源地,但是,你知道皮影是怎么做成的吗?下面就让我来介绍一下吧。上等的皮影,首先材质就要好,应选牛皮或驴皮做材料,先用一种薄木板把皮子上的毛刮干净,刮完了要放凉水里浸泡几个小时,然后拿出来接着刮,一直要刮到皮子变得透明为止。接下来用热水浸泡皮子,使它变得柔软,还要用的不停地揉搓,为的是让皮子没有杂质,这样雕刻起来就会更加流畅。下面要把软软的皮子紧绷绷在木框上晾干,过了几天后,皮子就会又硬又平了。现在可以在皮子上雕刻了,人们用一种特殊的炭笔在皮子上画好形状,然后把它刻下来,该镂空的地方要镂空,这时人们就用鲜艳的染料给皮子上色,上完了还要把刻好的皮子放入火中烤一烤,这样会固定颜色。至此,一个美丽复杂的皮影就诞生了。 皮影大部分都是戏剧中的著名人物,尤其是女子最为美丽。你看那个精心雕琢而成的女子,头梳羊兰发,还戴着宫花,耳朵上点缀着一颗金光闪耀的红宝石,她身穿锦织云纹袍子,腰间佩带着丁冬作响的绿色玉佩,手指为兰花状,姿态显得大方而端庄。一个个生动精致的皮影,一出出经典绝妙的戏剧看得我眼花缭乱。 皮影,它始于汉,兴于唐,盛于宋。它乡土气息深厚,紧密地结合着生活,它是受大地水土孕育的工艺品,也包含着文化的精华。“手承心承手,人传世传人”,皮影也固化剂百姓对美好生活的一种

陕西作文400字(精选55篇)

陕西作文400字 陕西作文400字(精选5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陕西作文400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陕西作文400字篇1 早上,我和家人一起参观了陕西历史博物馆。 站在博物馆面前,我抬头仰望:这是一个古香古色的建筑,颇具盛唐风范,与旁边的高楼大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令看厌了钢筋铁架的人们不觉眼前一亮。 进入大厅,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宏伟的壁画,像一扇知识的大门向我打开。接着,我向里走去,先参观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过了十分钟后,我向下一个展厅前进。这部分是“金银璀璨”。印象十分深刻的是一个金盆,它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但仍是那样的耀眼。我想:“古代的君王可真奢侈呀!” 我继续向前进发。在一个拐角处,我发现了一个“国宝”—彩绘雁鱼铜灯。它的样子十分精美,其创意就是在今天也十分巧妙:一只大雁叼了一条鱼,这条鱼就是一盏灯。不仅可拆卸,灯罩还能自己转动,能调节灯光照射的方向还能防风。最妙的是,雁肚里还能盛水,灯油,灯烟可以经雁颈流入水中,减少污染。是汉代灯具中的杰作。 不知不觉,时间已经快到了。我们也看完了展厅。在回去的车上,我又回头留恋的看了一眼那宏伟的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真正是展示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文明的艺术殿堂啊! 陕西作文400字篇2 一碗碗色香味俱全的凉皮,真令我垂涎欲滴。光想着,我的肚子就开始“咕咕”叫了。 凉皮这盘菜的味道好,样子也很好看。晶莹剔透的凉皮像小婴儿一样,睡在盘子妈妈的怀抱里。宝石般的花生星星点点,翠绿的香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