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教案)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教案)

(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教案)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

第2课时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课标要求 1.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变动。2.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3.举例说明非生物因素和不同物种间的相互作用都会影响生物的种群特征。

考点一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应用

1.种群数量变化的研究方法

(1)研究方法:构建数学模型,其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2)一般步骤: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即建立数学模型→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3)表达形式

①数学方程式:科学、准确,但不够直观。

②曲线图:直观,但不够精确。

2.种群数量的增长

(1)种群的“J”形增长

拓展归纳准确分析“λ”曲线

①a段——λ>1且恒定,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

②b段——λ尽管下降,但仍大于1,此段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则种群数量一直增长。

③c段——λ=1,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

④d段——λ<1,种群数量逐年下降。

⑤e段——尽管λ呈上升趋势,但仍未达到1,故种群数量逐年下降。

(2)种群的“S”形增长

①下图表示的是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含义是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量。图中b曲线的形成过程中出现了环境阻力的时间:b曲线的形成过程中始终存在环境阻力。

②对于鼠、蚊虫等有害生物的控制,应该采取的措施: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可以采取措施降低有害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如将食物储存在安全处,断绝或减少它们的食物来源;室内采取地面硬化,减少它们挖造巢穴的场所;养殖或释放它们的天敌等。

③依据自然界“种群增长”的特点,人们在进行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时,应使种群数量剩余在K/2左右,原因是种群数量在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捕捞剩余在K/2能使种群数量快速增长,有利于获得最大持续产量。

④下图是某自然区域中甲、乙两个种群的数量比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则O~t2,甲、乙两种群的数量均呈“S”形曲线增长吗?不是(填“是”或“不是”)。其理由是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乙种群最终呈现“S”形增长。随时间的推移,甲、乙种群的数量比先增加后减少,最后在t2时刻降为零,说明甲种生物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最终被淘汰。

热点归纳聚焦K值

①K值并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K值是环境容纳量,即在保证环境不被破坏的前提下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种群数量所达到的最大值会超过K值,但这个值存在的时间很短,因为环境会遭到破坏。

②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当环境条件状况改善时,K值会上升。

③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数量偏离K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调节使种群数量回到K值。

④K值的四种表示方法如下图所示,图中t1时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t2时所对应的种群数

量为K值。

3.种群数量的波动

(1)大多数生物的种群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处于波动状态的种群,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可能出现种群爆发。

(2)当种群长久处于不利条件下,种群数量会出现持续性的或急剧的下降。

(3)当一个种群的数量过少,种群可能会由于近亲繁殖等原因而衰退、消亡。

4.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1)源于选择性必修2 P16“小字部分”: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称为密度制约因素,而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

(2)源于选择性必修2 P17“思维训练”:据循环因果关系分析猎物和捕食者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性:自然生态系统中猎物增多会导致捕食者增多,捕食者增多会使猎物数量减少,猎物减少会引起捕食者数量减少,最终使猎物和捕食者在一定水平上动态平衡。

考向一“J”形增长和“S”形增长曲线

1.观察下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种群呈现“J”形增长的前提条件是环境、资源非常优越,生存空间无限

B.呈现“S”形增长的种群,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增长所受的环境阻力不断加大

C.种群增长的“J”形曲线有K值,只是K值较大,图中没有表示出来

D.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曲线一般是“S”形曲线

答案 C

解析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理想条件下种群无限增长,呈现“J”形曲线,A正确;自然状态下的种群随着时间的推移,增长所受的环境阻力不断加大,种群数量不能无限增长,呈现“S”形曲线,B正确;“J”形曲线中种群能无限增长,没有K值,“S”形曲线存在环境容纳量,即K值,C错误;在自然界中,由于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种群的增长一般呈现“S”形曲线,D正确。

2.下列关于图中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t0~t1之间种群数量小于K/2时,由于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出生速率大于死亡速率,种群数量增长较快

B.t1~t2之间,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种群增长速率下降

C.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速率等于死亡速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

D.在t1时控制有害生物最有效

答案 D

解析t0~t1之间种群数量小于K/2,由于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出生速率大于死亡速率,且二者的差值逐渐加大,种群增长速率不断增加,因此种群数量增长较快,A项正确;t1~t2之间,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随着种群密度增大,种内竞争不断加剧,天敌数量也在增加,虽然出生速率大于死亡速率,但二者的差值逐渐减小,所以种群增长速率下降,B项正确;在t1时种群数量为K/2,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因此若在t1时进行有害生物防治,不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较低水平,D项错误。

考向二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应用

3.生物有两种繁殖策略模式:速度策略(r-策略)和环境容纳量策略(K-策略)。采取r-策略的生物通常是一些小型生物如果蝇、鼠等,适应食物或温度这些波动因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r-策略的生物能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多的后代,以便在特定的环境中占据优势

B.r-策略的种群常受到非生物因素的控制,其种群数量通常不能维持在K值附近

C.只要将沙漠蝗虫的数量控制在K/2之内,就能有效地控制近期危害非洲的蝗灾

D.虎属于K-策略的生物,其有效保护措施是改善它们的栖息环境以提高K值

答案 C

解析对于有害生物低于K/2时控制最有效,蝗虫属于r-策略的生物,能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多的后代,种群数量控制在K/2之内不一定就能有效控制蝗虫,C错误;对于K-策略的生物,应保护其栖息环境,包括提供充足的食物和空间资源,控制其天敌的数量,提高他们的K值,D正确。

4.如图是某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种群数量增长方式是“S”形,达到K值后其数量也是波动的

B.限制种群数量增长的环境因素有食物、空间和天敌等

C.若该种群是鱼塘中的某种鱼,则在种群数量为K/2时捕捉有利于获得最大的年捕获量D.若该种群是森林中的一种鸟,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数量

答案 C

解析要想获得更大的年捕获量,应在种群数量大于K/2时捕捉,捕捉后数量维持在K/2,C 错误。

考向三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5.下列关于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林冠层的郁闭度越大,地面得到的阳光越多

B.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

C.地震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D.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很多,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答案 A

解析林冠层的郁闭度越大,地面得到的阳光越少,A错误。

6.研究人员将S1与S2两个种群放在一起培养,在环境温度为T1与T2条件下,测得种群数量变化如图a、b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S1和S2之间的竞争力大小会受到温度的影响

B.图c中的S1换成S2,其种群数量也会出现波动性变化

C.如果将S1在T1温度下培养,则会呈现“J”形增长

D.将S2在T1温度下单独培养,其数量要比与S1共同培养时多

答案 C

解析如果将S1在T1温度下培养,随着种群数量增长,种内竞争加剧,种群数量增长缓慢,故会呈现“S”形增长,C错误;将S2在T1温度下单独培养,由于不存在与其他生物的竞争关系,获得的生活资源更多,故其数量要比与S1共同培养时多,D正确。

考点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实验原理

(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2)在理想的环境条件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J”形曲线增长;在有环境阻力的条件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S”形曲线增长。

(3)计算酵母菌数量可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显微计数法。

2.实验流程

3.结果分析

(1)开始一段时间内,酵母菌的增长符合“S”形曲线增长模型。

(2)de段曲线下降的原因可能有营养物质随着消耗逐渐减少,有害产物逐渐积累,培养液的pH等理化性质发生改变等。

1.实验注意事项及分析

(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

(3)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因不同时间取样已形成自身对照;需要做重复实验,目的是尽量减小误差,应对每个样品计数三次,取其平均值。

(4)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稀释培养液重新计数。稀释的目的是便于酵母菌悬液的计数,以每个小方格内含有4~5个酵母细胞为宜。

(5)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

2.血细胞计数板及相关计算

(1)血细胞计数板(如下图所示)

血细胞计数板由一块厚玻璃片特制而成,其中央有两个方格网。每个方格网划分为9个大方格(如图A所示),每个大方格的面积为1 mm2,加盖玻片后的深度为0.1 mm。因此,每个大方格的容积为0.1 mm3。另外,中央大方格(计数室底部)以双线等分为25个中方格(如图B所示)。每个中方格又等分为16个小方格,供细胞计数用。

(2)计算公式

①在计数时,先统计(图B所示)5个中方格中的总菌数,求得每个中方格的平均值再乘以25,就得出一个大方格中的总菌数,然后再换算成1 mL菌液中的总菌数。

②设5个中方格中总菌数为a,菌液稀释倍数为b,则0.1 mm3菌液中的总菌数为(a/5)×25×b。已知1 mL=1 cm3=1 000 mm3,1 mL菌液的总菌数=(a/5)×25×b×10 000=50 000 a·b。

考向一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

7.血细胞计数板是对细胞进行计数的重要工具,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血细胞计数板可以用于调查酵母菌、病毒、细菌等生物的种群密度

B.需在盖玻片一侧滴加样液,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使样液充分渗入计数室

C.防止观察细胞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影响计数,加样后需立即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

D.使用后用自来水冲洗、晾干并镜检,若有残留或沉淀物需要重新清洗

答案 D

解析利用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而病毒无细胞结构,不能用该方法计数,A错误;先盖盖玻片,后在盖玻片一侧滴少量样液,让其自行渗入计数室底部再计数,B、C错误;实验探究的是培养液中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因此为了避免其他杂菌对酵母菌数量的影响,使用后用自来水冲洗、晾干并镜检,若有残留或沉淀物需要

重新清洗,D正确。

8.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将一定数量的酵母菌接种到装有100 mL培养液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培养,接种后不再更换或添加培养液,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所用时间与培养液的体积无关

B.向培养液中通入无菌空气将会使酵母菌种群达到K值所用时间延长

C.0~8 h酵母菌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导致种群增长速率一直增大

D.8~10 h酵母菌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可能是营养物质减少和代谢产物积累

答案 D

考向二实验的拓展与应用

9.某课题小组利用无菌培养液培养酵母菌,探究不同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实验人员抽取每种条件下的酵母菌培养液各1 mL,分别稀释10倍后,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 mm×1 mm×0.1 mm,计数室为25×16型)进行计数,测得不同条件下每毫升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实验结果见下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依据20 ℃、24 h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值,可推算所用血细胞计数板中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平均为31个

B.温度是该实验的自变量,酵母菌菌种、酵母菌数量、培养液成分等为无关变量

C.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过程中出现了“S”形增长,达到K值后稳定时间的长短与培养液中

营养物质的含量有关

D.酵母菌在15 ℃环境中存活的时间最长,15 ℃是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最适温度

答案 C

解析据图可知,20 ℃、24 h条件下酵母菌种群密度为5×107个/mL,因计数板共有25个中格,又因 1 mL=1 cm3=103mm3,可设每个中格中的酵母菌数量为x,则有25×x×104×10(稀释10倍)=5×107个,推知x=20个,A错误;温度和培养时间是该实验的自变量,酵母菌菌种、培养液成分等为无关变量,酵母菌数量为因变量,B错误;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过程中出现了“S”形增长,达到K值后稳定时间的长短与培养液中营养物质的含量有关,C正确;通过柱形图可知,酵母菌在15 ℃环境中存活的时间最长,但15 ℃不是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最适温度,D错误。

10.如图表示在锥形瓶中用不同方式培养酵母菌时的种群增长曲线。图中曲线⑤是对照组,其余曲线代表每3 h、12 h、24 h换一次培养液及不换培养液但保持pH恒定,4种不同情况下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①②③分别代表每3 h、12 h、24 h换一次培养液的种群增长曲线

B.在保持培养液的更换频率不变的情况下,曲线①将保持“J”形增长

C.造成曲线⑤K值较小的原因可能是代谢产物的积累、pH变化、溶解氧不足等

D.若用血细胞计数板统计细胞数量,不能直接从静置的培养瓶中取出培养原液进行计数

答案 B

解析培养液中有营养物质,更换时间越短,种群因营养丰富而发生数量增长,分析题图可知,①②③分别代表每3 h、12 h、24 h换一次培养液的种群增长曲线,A正确;在保持培养液的更换频率不变的情况下,曲线①不会呈“J”形增长,因为有空间的限制,B错误;如果用血细胞计数板统计细胞数量,应摇匀后再取出培养液进行计数,D正确。

重温高考真题演练

1.(2021·广东,6)如图所示为某S形增长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数量的关系。当种群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时,其对应的种群数量是()

A.a B.b C.c D.d

答案 B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在b点之前,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在b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再增加,表示该种群数量已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B正确。2.(2021·山东,19改编)种群增长率是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若某种水蚤种群密度与种群增长率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水蚤的出生率随种群密度增加而升高

B.水蚤种群密度为1个/cm3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

C.单位时间内水蚤种群的增加量随种群密度的增加而降低

D.若在水蚤种群密度为32个/cm3时进行培养,其种群的增长率会为负值

答案 D

解析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种内竞争加剧,资源空间有限,所以出生率降低,A错误;水蚤种群密度为1 个/cm3时,种群增长率最大,但由于种群数量少,所以此时不是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的时刻,B错误;单位时间内水蚤种群的增加量随种群密度的增加不一定降低,例如当种群密度为1个/cm3 时,增长率接近30%,增加量约为0.3,而当种群密度为8 个/cm3时,增长率大约为20%,增加量约为1.6,C错误;从图中看出当种群密度达到24个/cm3时,种群增长率为0,说明其数量达到最大,可以推测当种群密度为32 个/cm3时,种内斗争进一步加剧,出生率将小于死亡率,增长率为负值,D正确。

3.(2021·浙江6月选考,21改编)某森林中,高密度的某昆虫幼虫取食落叶松,影响松树的生长,最大松针长度减小,来年幼虫的食物质量变差,导致该昆虫密度下降,使松树得到恢复。反过来随着食物质量的提高,幼虫数量又有所增加。幼虫的密度(虚线)与落叶松的最大松针长度(实线)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昆虫幼虫的种群数量呈周期性波动

B.食物是该昆虫幼虫种群数量的密度制约因素

C.该昆虫幼虫与落叶松处于同一捕食食物链中的不同环节

D.该昆虫幼虫环境容纳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落叶松的种群数量

答案 D

解析根据图示,该昆虫幼虫的种群数量与落叶松种群数量存在负反馈调节,呈周期性波动,A正确;该昆虫幼虫与落叶松分别为被捕食者和捕食者,处于同一捕食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和初级消费者,C正确;由图可知,该昆虫幼虫环境容纳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落叶松松针质量,还包括天敌的数量、寄生生物的数量、竞争者的数量,以及环境因素等,D错误。4.(2020·江苏,10)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中,并进行第一次计数

B.从静置的培养液中取适量上清液,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

C.每天定时取样,测定酵母菌细胞数量,绘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曲线

D.营养条件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因素之一

答案 B

解析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中,摇匀后,并进行第一次计数,A项正确;上清液中酵母菌数量少,取上清液计数误差大,因此计数时要先将培养液摇匀,B项错误;为保证变量唯一,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每天要在同一时间取样计数,C项正确;酵母菌增殖需要营养,所以营养条件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因素之一,D项正确。

5.(2020·海南,24)用4种不同方式培养酵母菌,其他培养条件相同,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分别为a、b、c、d,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培养酵母菌时需要将温度控制在20 ℃左右,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曲线a所示的种群数量增长最快,主要原因是种群增长所需的____________最丰富。

(3)曲线d为对照组,对照组的培养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该组酵母菌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后,种群增长逐渐变慢,其限制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4)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在有限的空间中,每组酵母菌种群数量都会达到环境容纳量。环境容纳量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最适合酵母菌繁殖(2)营养物质

(3)不换培养液营养物质的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4)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解析(1)由于20 ℃左右最适合酵母菌繁殖,所以培养酵母菌时需要将温度控制在20 ℃左右。

(2)据图分析可知,a曲线的酵母菌培养液更换的时间间隔最短,营养物质最丰富,所以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

(3)曲线d为对照组,应该不换培养液;培养一段时间后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其限制因素有:营养物质的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等。

一、易错辨析

1.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

2.不同种生物种群的K值各不相同,但同种生物种群的K值固定不变(×)

3.种群“J”形增长曲线中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均恒定不变(×)

4.种群数量的变化就是种群数量的增长和波动(×)

5.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种群数量为K/2时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6.在“S”形增长曲线中,当种群数量超过K/2后,种群增长速率减慢,其对应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二、填空默写

1.(选择性必修2 P8)种群增长的“J”形曲线:自然界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形。2.(选择性必修2 P9)种群增长的“S”形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称为“S”形曲线。

3.(选择性必修2 P9)环境容纳量: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4.(选择性必修2 P9)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会实现快速增长,其数学模型为N t=N0λt,呈

“J ”形曲线。然而在自然界中,由于资源和空间的限制,种群数量不可能无限增长。有些种群的数量快速增长到K 值后能保持相对稳定,使种群增长曲线呈“S ”形。 5.(选择性必修2 P 9)“J ”形增长曲线的形成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

6.(选择性必修2 P 9)“S ”形增长曲线的成因:资源和空间条件有限,随种群密度增大,种内竞争加剧,从而使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直至平衡。

7.(选择性必修2 P 16)依据自然界“种群增长”的特点,人们在进行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时,

应使种群数量剩余在K 2左右,原因是种群数量在K 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捕捞剩余在K 2

能使种群数量快速增长,有利于获得最大持续产量。

8.(选择性必修2 P 9)建立自然保护区,给大熊猫更宽广的生存空间,改善它们的栖息环境,从而提高环境容纳量,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

9.(选择性必修2 P 14)在自然界,种群的数量变化受到阳光、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应当指出的是,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例如,春夏时节动植物种群普遍迅速增长,除气温升高外,日照延长、降水增多也是重要原因,而对于动物来说,食物日益充足也是导致种群增长的重要因素,这就涉及生物因素了。

10.(选择性必修2 P 16)细菌或病毒引起传染病,也会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特征,进而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

课时精练

一、选择题

1.(2022·安徽省六安市城南中学高三模拟)如图表示将绵羊引入某个岛屿后的数量变化情况,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

A .绵羊种群的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就保持恒定不变

B .绵羊数量达到K /2时,增长率最大

C .绵羊种群数量不可能无限增长

D .绵羊数量达到K 值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答案 C

解析绵羊种群的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就保持相对稳定,不是恒定不变,A错误;绵羊数量达到K/2时,增长速率最大,B错误;绵羊种群数量不可能无限增长,这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的体现,通过负反馈调节实现,C正确;绵羊数量达到K值时,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D错误。

2.2020年6月5日,中华穿山甲由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提升至一级。下列关于某地中华穿山甲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环境中资源的分布不能影响穿山甲种群空间特征

B.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穿山甲种群的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C.连续多年跟踪调查该种群的种群密度,可得出自然增长率

D.若建立自然保护区,则穿山甲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将呈现“J”形

答案 C

解析出生率和死亡率能决定穿山甲种群数量的变化,而种群的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B错误;自然增长率的变化表现为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变化,因此连续多年跟踪调查该种群的种群密度,可得出自然增长率,C正确;建立自然保护区,穿山甲生活在自然环境中(不是理想条件),故穿山甲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将呈现“S”形,D错误。

3.研究人员根据某地主管部门提供的农田中田鼠种群数量13年的数据变化,绘制出的λ值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前4年间,田鼠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B.第4年到第5年间,田鼠种群数量仍在增长

C.第5年到第9年间,田鼠种群数量达到K/2值

D.第10年到第11年间,田鼠种群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答案 C

解析由图可知:在第1~4年之间λ=1.5,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即前4年间种群呈“J”形增长,年龄结构为增长型,A正确;第4年到第5年间λ减小,但仍然大于1,则种群数量仍在不断增加,B正确;第5年到第9年间,λ=1,该种群数量达到K值并保持相对稳定,C错误;从第10年到11年间,λ<1,种群数量一直在不断减少,说明田鼠种群死亡率大于出生率,D正确。

4.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采用了下图1所示的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 mm×1mm×0.1 mm,计数室为16×25型)进行计数,连续培养一段时间后绘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变化如下图2所示。图2中在a点对应的时间,将培养液稀释了100倍,经过一系列操作,检测四角上中方格的酵母菌数量分别为22、26、24、2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培养液中酵母菌逐个计数非常困难,可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统计

B.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先滴加一滴稀释后的培养液于玻片中央,再从一侧缓缓盖上盖玻片,避免气泡产生

C.此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时种群密度约为8×108个/mL

D.图2中a点酵母菌种群增长率最大,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答案 C

解析培养液中酵母菌逐个计数是非常困难的,通常采用抽样检测法进行统计,A错误;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B错误;在16中格×25小格中计算,图2中在a点对应的时间,此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密度=[(22+26+24+28)/100]×25×16×104×100=4×108个/mL,b点为环境容纳量,其种群密度为a点的2倍,因此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时种群密度约为8×108个/mL,C正确;图2中a点斜率最大,该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而不是增长率最大),此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继续增多,年龄结构为增长型,D错误。

5.下列关于“J”形曲线和“S”形曲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A.呈“J”形曲线增长的种群受环境的影响,而呈“S”形曲线增长的种群不受环境的影响B.两条曲线的斜率分别代表各自的增长率

C.呈“J”形曲线增长的种群其增长速率不断增大,而呈“S”形曲线增长的种群的增长速率有最大值

D.从外地迁入的物种,其种群数量一定会以“J”形曲线模式增长

答案 C

解析“J”和“S”形曲线都要受到环境的影响,A错误;两条曲线的斜率表示种群增长速率,B错误;增长速率=(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增长时间,“J”形曲线的增长速率不断增大,“S”形曲线的增长速率先增大后下降,C正确;从外地迁入的物种,开始时类似“J”形增长,但最终还是呈“S”形增长,D错误。

6.(2022·厦门一中高三模拟)科学家研究某区域田鼠的种群数量变化,得到该种群在数年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曲线如下图所示。在不考虑迁入、迁出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b时田鼠种群数量相同,c~d时段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B.田鼠种群数量在b~d时期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

C.该田鼠种群增长为“S”形增长,c点时种群密度最小

D.从图中可知O~d时期田鼠种群数量出现了周期性波动

答案 B

解析据图分析可知,a~b时期R一直大于1,说明田鼠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因此b点时对应的田鼠种群数量大于a点,同时c~d时段R小于1时,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减小,种群年龄结构为衰退型,A错误;据图分析可知,在b~d时期R值先大于1再小于1,说明田鼠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B正确;c~d时期R值一直小于1,说明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因此田鼠种群数量最小的点为d点,C错误;在O~d范围内,只能体现出一个变化过程,没有呈现出周期性波动,D错误。

7.如图所示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形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形增长。下列关于种群在某种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不再变化

B.种群数量增长过程C点的增长速率最快

C.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淘汰的个体数量

D.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种群种内竞争逐渐加强

答案 A

解析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会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波动,在不利条件下还会下降,A项错误;C点时种群数量达到K/2,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快,B项正确。

8.下表为某地人工柳树林中,林下几种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平均值,单位:株/m2)随林木郁闭度(林冠层遮蔽地面的程度)变化的调查数据,表中数据说明()

郁闭度

0 0.2 0.4 0.6 0.8 1.0

植物

一年蓬15.3 13.5 10.8 7.4 4.3 2.4

加拿大一

10.4 9.5 6.1 5.6 3.0 1.2

枝黄花

刺儿菜 3.7 4.3 8.5 4.4 2.2 1.0

A.阳光是影响3种植物种群密度的环境因素

B.3种不同植物对光照条件的适应性相同

C.随着郁闭度的增大,3种植物种群密度都下降

D.温度、水等因素也能影响3种植物的种群密度

答案 A

解析由表可知,3种不同植物对光照条件的适应性不相同,B错误;随着郁闭度的增大,刺儿菜的种群密度先升高后下降,C错误;郁闭度主要代表的是光照强度,故表中数据不能说明温度、水等因素也能影响3种植物的种群密度,D错误。

9.如图表示某昆虫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昆虫种群数量的变化受温度和湿度的影响

B.相同湿度、不同温度情况下,种群的数量各不相同

C.温度的变化会影响相对湿度对该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D.温度和相对湿度分别为32.5 ℃、90%时,对该昆虫种群生存比较有利

答案 B

解析相同湿度、不同温度情况下,曲线纵坐标数值有时会相同,即种群的数量有时会相同,B错误。

10.在对某自然保护区内甲、乙两个不同物种的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之后,又开展了连续4年的跟踪调查,计算其L值(L=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末种群个体数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这4年调查期间的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第1年末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率不一定相等

B.第2年末乙种群数量不一定大于甲

C.第3年末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

D.这4年中甲种群每年增加的数量是相等的

答案 D

解析因两种群的起始数量未知,第一年末两种群的L值也不同,因此不能确定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率,A正确;第2年末甲种群的L值小于乙种群,若甲种群起始数量远多于乙种群,第2年末乙种群数量可能小于甲,B正确;只要是L值大于1.0,种群的数量就在增加,据此分析图示可知,第3年末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C正确;这4年中,甲种群的L值均为1.5,即每年都是上一年的1.5倍,说明甲种群的数量逐年增加,每年增加的数量不相等,D错误。

11.甲、乙、丙是三种食性相同且无捕食关系的鱼,在4个条件相同的池塘中各放入1 200条鱼(甲、乙、丙各400条)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鱼的存活率如下表。下列相关推测不合理的是()

池塘编号 1 2 3 4

捕食者数量/只0 2 4 8

鱼存活率/% 甲87 58 42 20 乙7 30 32 37 丙40 25 11 10

A.池塘中放入的1 200条鱼可模拟过度繁殖,它们之间存在生存斗争

B.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三种鱼的种间竞争结果受捕食者影响

C.无捕食者时三种鱼类之间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

D.三种鱼的环境容纳量由捕食者及其数量决定

答案 D

解析四个池塘中都放入1 200条鱼,且三种鱼的数量相等,而捕食者的对照组中三种鱼的存活率都下降了,且下降的比例不同,说明放入的1 200条鱼可模拟过度繁殖,它们之间存在生存斗争,A合理;由表格数据分析,三种鱼的环境容纳量不仅受捕食者影响,还与三种鱼之间的生存斗争以及食物、空间等因素有关,D不合理。

高中生物《种群的数量变化》一轮复习方案

《种群的数量变化》一轮复习方案 【聚焦点】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种群的数量是怎样变化的 什么是环境容纳量 怎样构建种群数量增长的模型 【例题1】种群数量变化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某种昆虫在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变化如图。据图回答: (1)在温度偏离最适温度或湿度偏离最适湿度条件下,昆虫种群数量会________。昆虫种群数量变化是温度和湿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⑵昆虫种群的大小由种群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决定。 ⑶经调查,第一年此种昆虫种群数量为N0,如果在理想条件下,每年增长率保持不变,且λ=1.3,第三年该种群数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减少共同作用(2)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3)1.69 N0【归纳】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内因 起始种群个体数量、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 自然因素:气候(温度湿度)、食物、天敌、传染病 外因 人为因素:砍伐森林、猎捕动物、环境污染、种植业、养殖业的发展 【例题2】下图是一资源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请回答:

⑴图中表示的是种群增长的型曲线,环境容纳量是指,图中点表示的是K值。 ⑵图中表示种群增长速度最快的一点是,种群数量最大的一点是。 ⑶该种群的增长速度由缓慢逐渐加快从第年后开始的,环境阻力明显增大是在迁入第年后开始的。 ⑷既要获得最大的捕获量,又要使该动物资源的更新能力不受破坏,应该使该动物种群的数量保持在图中哪一点所代表的水平上?。 ⑸迁入种群第二年后,增长明显加快的原因你认为主要是。 ⑹第8年后,种群数量趋于稳定,阻碍种群继续增长的环境因素主要有 。 (7)种群数量的变化除了增长外,还包括、、等。 (8)以上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形式是,还可以用表示。(1)S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d (2)b d (3)6 (4)b (5)食物充足且无天敌(6)食物减少、天敌增加、种内斗争加剧 (7)下降、稳定、波动(8)曲线图数学方程式 【思考与讨论】 (1)若在理想状态下,该种群数量又将怎样变化?请在原图中画出相应的变化曲线。(2)环境中影响种群增长的阻力可以怎样表示?自然环境中与理想状态下相比,种群减少的个体数又可以怎样表示?用达尔文进化理论怎样解释? (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其面积表示种群减少的个体数,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学案:第24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第24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考纲、考情——知考向核心素养——提考能 最新考纲(1)列举种群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 (3)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活动) 生命 观念 结构与功能观:种群属于生命系统,具有性别比例、年龄 组成等特征 科学 思维 建立模型:构建种群增长数学模型 科学 探究 制订并实施方案:用样方法调查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 度;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考点一种群的特征 【知识回顾1】种群的数量特征 概念意义

【思考】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1)图中①~⑤分别代表种群的什么特征? (2)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近期一定能保持稳定吗? (3)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降低害虫的密度,原理是怎样的? (4)某生物学家对某地的蝗虫种群进行研究后大胆预测:不久后蝗灾会更加严重,他得出此结论的依据最可能是。【知识回顾2】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方法 (1)样方法并非只适用于植物 ①适用对象: ②取样方法:和。 ③取样关键:。 (2)标志重捕法调查期间无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标记物对所调查动物生命活动无影响,不能太过醒目、不易脱落 ①适用对象:。 ②计算公式: (3)黑光灯诱捕法 对于有的昆虫,还可以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的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4)抽样检测法 对于酵母菌等可以用抽样检测法调查种群密度。

注意:在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以。 【阅读】 (1)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应注意的问题 (2)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误差分析

【知识回顾3】种群的空间特征 (1)含义: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跟踪训练1】25min 1.下列对种群特征的分析,正确的是() 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迁入率、迁出率 B.种群数量在不断增长的过程中,没有死亡率才能导致其数量增长 C.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组成 D.任何种群中雄性和雌性的数量比例均为1∶1 2.下图是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模型,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春节前后,我国南部沿海城市人口数量变化主要 取决于①② C.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③ 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教案)

(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教案)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 第2课时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课标要求 1.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变动。2.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3.举例说明非生物因素和不同物种间的相互作用都会影响生物的种群特征。 考点一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应用 1.种群数量变化的研究方法 (1)研究方法:构建数学模型,其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2)一般步骤: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即建立数学模型→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3)表达形式 ①数学方程式:科学、准确,但不够直观。 ②曲线图:直观,但不够精确。 2.种群数量的增长 (1)种群的“J”形增长 拓展归纳准确分析“λ”曲线

①a段——λ>1且恒定,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 ②b段——λ尽管下降,但仍大于1,此段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则种群数量一直增长。 ③c段——λ=1,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 ④d段——λ<1,种群数量逐年下降。 ⑤e段——尽管λ呈上升趋势,但仍未达到1,故种群数量逐年下降。 (2)种群的“S”形增长 ①下图表示的是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含义是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量。图中b曲线的形成过程中出现了环境阻力的时间:b曲线的形成过程中始终存在环境阻力。

②对于鼠、蚊虫等有害生物的控制,应该采取的措施: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可以采取措施降低有害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如将食物储存在安全处,断绝或减少它们的食物来源;室内采取地面硬化,减少它们挖造巢穴的场所;养殖或释放它们的天敌等。 ③依据自然界“种群增长”的特点,人们在进行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时,应使种群数量剩余在K/2左右,原因是种群数量在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捕捞剩余在K/2能使种群数量快速增长,有利于获得最大持续产量。 ④下图是某自然区域中甲、乙两个种群的数量比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则O~t2,甲、乙两种群的数量均呈“S”形曲线增长吗?不是(填“是”或“不是”)。其理由是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乙种群最终呈现“S”形增长。随时间的推移,甲、乙种群的数量比先增加后减少,最后在t2时刻降为零,说明甲种生物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最终被淘汰。 热点归纳聚焦K值 ①K值并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K值是环境容纳量,即在保证环境不被破坏的前提下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种群数量所达到的最大值会超过K值,但这个值存在的时间很短,因为环境会遭到破坏。 ②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当环境条件状况改善时,K值会上升。 ③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数量偏离K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调节使种群数量回到K值。 ④K值的四种表示方法如下图所示,图中t1时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t2时所对应的种群数

学案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学案教案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学案41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考纲要求: 1.种群的特征(Ⅰ)。 2.种群数量的变化(Ⅱ)。 3.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复习要求 1.掌握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2.分析种群的特征之间的内在联系 3.掌握“J”型曲线和“S”型曲线形成的条件及特征 4.列举“S”型曲线在实践中的应用 基础自查 一.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 (1)概念: 。 (2)调查方法 ①样方法⎩⎨⎧ 适用于 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取样方法有 和 两种 ②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想一想 标志重捕法的使用条件是什么? 2.出生率和死亡率: 。 3.迁入率和迁出率: 。 4.年龄组成 (1)概念: (2)类型 ①增长型: 。 ②稳定型: 。 ③衰退型: 。 想一想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1.构建种群增长模型 (1)方法: 。 (2)意义:更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 2.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 (1)条件: 。 (2)数学公式: (3)特点: 。 3.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 (1)条件: (2)概念: 。 (3)K 值:又称 ,在 的情况

下,。 (4)特点: 。 课堂深化探究 一.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分析 1.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1)分析种群数量特征模型、理解种群数量特征: (2)析图 ① 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② 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③ 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是能够用来预测和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④除图中影响因素外,等都影响种群密度的改变。 ⑤预测种群密度(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首先依据的是,其次是,由此推导预测出种群的关系,从而确定种群的变化趋势。 2.种群的年龄组成图解及分析 (1)模式图 ①图解 完全取决于年龄组成,还与气候、食物、天敌等有关,譬如遇到剧烈的气候变化,可使种群数量急剧减少。此外,种群数量还与迁入率、迁出率直接相关。 (2)曲线图 ①图解 ②析图 (3)柱形图 ①图解 ②析图 (4)统计图 ①图解:下图A、B为两个国家人口的年龄组成图,纵轴表示年龄,横轴表示各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②析图: 3

高三一轮复习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教案

2019年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第31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 变化教案 1.涵盖范围 本单元包括必修3的第四、五、六章内容。从宏观方面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主要包括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稳定性及生态环境的保护。 2.考情分析 (1)考查力度:此单元在高考中是高考三大考点遗传、代谢和调节之后最重要的考查内容。 (2)考查内容 ①“J ”型和“S ”型种群增长曲线的理解与应用。 ②生态系统的结构中组成成分及营养结构。 ③物质循环的实例——碳循环图解与能量流动的过程图解。 ④生态缸的制作及生态环境方面的热点问题。 (3)考查形式 选择题:②③中的特定知识点加上种群的特征、种间关系和群落演替。 非选择题⎩⎪⎨⎪⎧ 曲线题考查①中“J”型和“S”型曲线 图解题考查②③ 热点材料题考查④ 实验题考查④ 3.复习指导 (1)复习线索 ①以种群的特征为主线,理解种群的概念、数量变化、种间及种内关系。 ②以生态系统的概念为核心,综合复习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从而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复习方法 ①比较法并结合曲线复习“J ”型和“S ”型种群数量变化。 ②图解法复习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食物链(网)、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③关注生态环境方面的热点问题,并学会运用本单元的知识进行分析。 第31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考纲要求] 1.种群的特征(Ⅰ)。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3.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一、种群的特征 种群各数量特征及其之间的关系 [判一判] 1.种群密度越大,种群数量就越多( × ) 2.调查动物种群密度只能用标志重捕法( × ) 3.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都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 )

2021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新人教版教案: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0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Word版

姓名,年级: 时间:

第30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考点一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 ①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②调查方法 a.样方法 Ⅰ.适用对象:植物或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Ⅱ。调查程序 确定调查对象 选取样方 计数 计算种群密度: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b.标志重捕法 Ⅰ.适用对象: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Ⅱ.调查程序 确定调查对象 ↓ 捕获并标记个体,计数为 M ↓ 重捕,计数为n,其中被标记个体数为m ↓ 种群密度估算公式如下: N(种群数量)= ()M()() n m 重捕个体数标记数重捕中标记数 (2)年龄组成 ①概念: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②类型、特点及种群密度的变化(连线) 提示:A —c —Ⅰ B —b-Ⅲ C-a-Ⅱ (3)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及性别比例 项目 定义 特点或意义 出生率 (死亡 率) 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 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决定种群 大小和种 群密度

迁入率 (迁出 率) 单位时间内迁入(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 总数的比率 性别比 例 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 种群密度 2。种群的空间特征 [纠误诊断] (1)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 ×) 提示: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 (2)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 (3)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的.(√)(4)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 提示:行道树灌木丛为长方形,调查其中蜘蛛的种群密度应采取等距取样法.(5)某小组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 ×) 提示:调查该种群密度时,应做到随机取样。 (6)从理论上讲,第二次被捕捉时动物躲避捕捉的能力增强,所以调查的种群数量比实际数量要偏小.( ×)

高考《种群的数量变化》一轮专题公开课

一轮复习公开课 第28讲《种群的数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题目归纳核心知识,学生能阐述“J”形和“S”形增长曲线特点和条件(科学思维) 2、通过表格及曲线呈现的数据,学生能够运用数学模型“J”形和“S”形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解释合理开采自然资源和控制有害动物的方法(即K值和K/2的实际生产运用)(生命观念、社会责任、理性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特点和条件,环境容纳量的运用 难点:”J“形曲线和“S”形曲线的增长速率和增长率曲线特点 三、学习导航 【课前】课本、微课学习→基础练习→【课中】课堂诊断、解疑、训练、评价→【课后】整理 【种群数量变化】以酵母菌为例,认识从其种群数量变化建立数学模型,考察表格呈现、几种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特点及生产运用。 四、教学过程

五、教学反思 整节课以学生训练为主,所训练的题层次属于由易到难,并每道题涵盖难点和重点。基础知识并没有再出现,除了在诊断评价中出现,在课堂训练中以典型考题为例,进行训练,展示,总结。所以,本节课的目的是通过典型题型来发现知识,考向,解题技巧与方法的习得。正因如此,可能会对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有点架空的感觉,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感,好像只是学习了一个局部,方法虽讲,但不能代表就会做题了。如何解决呢?去复习基础知识,回看微课。另一方面,本节课堂是翻转课堂,其实课上主要是学生讨论解决问题,问题该由学生自己提出来,老师组织好学生讨论解决。或者由老师设计好本内容最需要解决的问

题(老师需要掌握学情和考情,考向),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解决。 (1)问题可以穿插在情境中,学生解决问题中引导进行总结;(2)问题也可以是问题串,解决完问题串以后进行小结,再以(自带情境的)题目来训练。哪种效果好呢?需要实践检验看看,并调查评价。无论是上面任意一种情况题目的选择和编排都要比较典型和具有代表性。 课前诊断,需要根据学生的基础掌握情况决定是否需要知识的讲解,可以展示解析的形式纠错,但不该停留于此,否则对于学优生是不公平的。 课堂活动中,可以分为前、中、后,三段式开展,重心放在课中环节,所以课中的问题该有层次性,层层拔高,提高学生的兴趣;课中练习能有针对性训练,学生有所习得,有所启发。课后总结先由学生自己总结再由老师总结可能会更有感触。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收获不足改进方向等。 导学案附件 《种群的数量变化一轮复习》导学案 编写:杨贤英 校对: 一、学习目标 3、阐述“J ”形和“S ”形增长曲线特点和条件(科学思维) 4、运用数学模型“J ”形和“S ”形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解释合理开采自然资源和控制有害动物的方法(生命观念、社会责任) 二、学习导航 【课前】课本、微课学习→基础练习→【课中】课堂诊断、解疑、训练、评价→【课后】整理 【种群数量变化】以酵母菌为例,认识从其种群数量变化建立数学模型,考察表格呈现、几种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特点及生产运用。 三、数学模型下的情境探究 【情境一】生物老师培养了一段时间的酵母菌,并统计其数量如下表,同学们请根据所学种群的知识来帮助老师分析酵母菌数量变化的特征。每20h 计数统计一次,最初计数0.2×106个。 1、由表中数据可推知在60h 之前,酵母菌大致呈 增长,判断依据 ,欲推测在160h 以后一段时间酵母菌种群数量最可能的变化是 ,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有 。 对点训练1 生物老师将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的λ值随时间变化绘制成如下图所示。(λ=20h 之后/对应20h 之前的酵母菌数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 点时种群数量最大 B 、AB 段表示种群数量在下降 C 、 D 点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可能大于C 点 D 、D E 段进行的处理可能是更换培养液。 2、将酵母菌种群的数量从60~140h 的数量变化 绘制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第37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教案.docx

第9章生物与环境 第37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考纲要求 考情分析 命题趋势 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__同种__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 ①概念:种群在__单位面积__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是种群__最基本__的数量特征。 ②调查方法:__样方法__、__标志重捕法__、血球计数板法、黑光灯诱捕法。 (2)出生率和死亡率:单位时间内__新产生或死亡__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3)迁入率和迁出率:单位时间内__迁入或迁出__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4)年龄组成:一个种群中__各年龄期__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5)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1.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 ×) (2)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 √) (3)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种群的密度。( ×)

(4)出生率、死亡率及迁入率、迁出率都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 (5)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若标记的田鼠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低。( ×) 2.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B) A.若某一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 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 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 解析种群年初个体数为100,一年新生个体数为20,出生率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死亡率为10%,种群年增长率为10%,故A项错误;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的动物,当雌雄比为1∶1时,每个个体都能产生后代,此时的出生率最高,越接近该比例,出生率越高,故B项正确;调控环境条件,使动物性成熟推迟,动物的繁殖时期推迟,会导致年平均出生率降低,故C项错误;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增长型的出生率最高,故D项错误。 3.下列实验或调查活动中,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C) A.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部分标志物脱落 B.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某些田鼠因曾被捕变得狡猾而不易被重捕 C.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 D.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密集的地块取样 解析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部分灰喜鹊身上的标记物脱落或田鼠被捕后变狡猾不易被重捕,都会导致第二次捕获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偏小,则计算值与实际值相比会偏大,A、B项错误;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要求统计样方相邻两条边上的个体,若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则计算值与实际值相比会偏小,C项正确;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若在分布较密集的地块取样,会使计算值偏大,D项错误。 一种群的基本特征及其关系的辨析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 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9单元第1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教案

第1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种群的数量特征与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59页 [基础突破——抓基础,自主学习] 1.种群的数量特征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重难突破——攻重难,名师点拨] 1.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1)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 (2)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在具体环境中的种群要根据实际情况分析。 (3)决定种群密度的间接因素——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年龄组成既能影响出生率,又能影响死亡率,而性别比例只能影响出生率。

(4)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年龄组成,但这种趋势不一定能实现,如气候、天敌、食物等环境因素发生改变。 2.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注意事项 (1)样方法不仅适用于植物,还适用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蚯蚓等,而且调查某种昆虫卵、作物植株上蚜虫的种群密度、跳蝻的种群密度等也可采用样方法。 (2)植物的大小不同,样方面积也应不同。如双子叶草本植物样方面积为1 m 2,灌木约为16 m 2,乔木约为100 m 2。 (3)计数原则。若有正好压在边界线上的个体,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如图。同种植物无论大小都应计数。 (注:图甲为方形样方,图乙为圆形样方,实心圈表示要统计或测量的个体,虚线表示圆形样方的直径。) 3.利用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误差分析 设种群数量为A 只,第一次捕获B 只并标记,第二次捕获了a 只,其中有b 只被标记,根据公式B A =b a ,得A =aB b 。由上式分析可知: (1)若由于某种原因(如标志物易脱落、被标记个体的被捕机会降低、标志物导致被标记个体易于被捕食、在被标记个体稀少处被捕获等)造成的b 偏小,则A 偏大。 (2)若由于某种原因(如被标记个体放回后还未充分融入该种群中就再次被捕获,且在被标记个体密集处被捕获等)造成的b 偏大,则A 偏小。 (3)若在调查期间,调查区域有较多个体出生和死亡或迁入和迁出,也会造成估算中出现较大误差。 [题型突破——练题型,夯基提能] 题型1 种群密度的特征及相互关系的分析 [技法归纳] 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与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关系 (1)模式图 (2)柱形图 1.如图表示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④依次为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种群数量、性别比例 B .种群密度完全能反映③的变化趋势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导学案(一轮复习)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卢志伟考点明示 ①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的_______________ ,是种群__________ 的数量特征。 ②调查方法 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③调查种群密度的意义 对农林害虫的___________ ,渔业上__________ 的确定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1•样方法: ①适用范围:_______ ;活动范围小和活动能力弱的动物,如昆虫卵、作物植株上的蚜虫、跳蝻等 密度的调查。 ②过程:确定调查对象T取样T计数每个样方个体数T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 _________ 作为种群密度估计值。 ③取样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④取样的关键:________________ 。 嘗典例欣赏辱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对种群特征、种群数量变化的考查尤为突出,以曲线和表格形式考查种群的增长规律是命题的热点。预计2017年仍将以种群特征、种群数量变化为重点,联 系本章其它内容及社会热点进行考查。 教学目标 1 •分析种群的特征之间的内在联系 2. 掌握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3. 掌握J”型曲线和S”型曲线形成的条件及特征 4 •列举“S”型曲线在实践中的应用 、种群的特征 1 .种群的概念 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_________________ 生物的__________________ 个体。 下列各项中,属于种群的是( A. —个湖泊中的全部鱼群 C.校园中的全部树木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中,合理的是() A •宜选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抽样调查的对象 B •宜采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高等动物的种群密度 C •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D •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2•标志重捕法: ①适用范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过程:确定调查对象T捕获并标记(数量为种群 密度N。 ③密度估算公式: 个体总数M _ 再次捕获个休数口初次捕获标记数 M_巫捕的标记个体数m* 寥典例欣赏夢 2•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密度 在研究能量流动时,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在1hm 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 B. 一个湖泊中的全部藻类 D.培养基上的大肠杆菌菌落 O M )T重捕、计数(捕获数n、标记数m )T计算

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教学设计: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 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中的内容要求是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变动、举例说明阳光、温度和水等非生物因素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都会影响生物的种群特征变化。《新课标》中的学业要求为:运用数学模型表征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分析和解释影响这一变化规律的因素,并应用于相关实践活动中;从生态系统具备有限自我调节能力的视角,预测和论证某一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可能引发的多种潜在变化。 【教材分析】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这一节内容隶属于人教版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是“种群及其动态”一章的最后一节内容,既是对前面知识的完善与深化,也是从“种群”到“群落”相关内容的过渡。与旧教材相比,本节内容为新增部分,凸显了各种因素影响种群特征的重要性,促进学生关注种群研究的应用。 【学情分析】 本节是在学习《种群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对种群的进一步认识。学生对构建数学模型已经比较熟悉,但如何将数

学应用于生物学科解决实际问题还有些陌生。 【教学目标】 1. 阐述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能用稳态与平衡观认识深圳特色毛棉杜鹃和红火蚁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并形成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和影响的生命观念。 2. 运用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循环因果规律,演绎推理并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能够选择数学模型、图示等表达并批判性思考种群数量变化受非生物和生物因素综合影响的实际情况。 3. 通过探究红火蚁种群数量变化,培养合作与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认同种群研究的重要社会意义;养成保护野生动物、生物栖息地及合理利用生物资源的意识。阐明种群研究在实践中的应用,在情境教学中渗透生命观念教育。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2. 教学难点 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影响的综合性。【教学准备】 查阅深圳市动植物的相关文献,完善学历案,将学生进行分组。

高中生物第1章种群及其动态3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教案选择性

第3节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课程标准与本节相对应的要求是:举例说明阳光、温度和水等非生物因素以及不同物种之的相互作用都会影响生物的种群特征。根据上述要求,结合教材内容,确定本节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阳光、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2。举例说明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3.阐明种群研究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非生物因素对整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2。生物因素对整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教学难点 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影响的综合性。 三、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主要包括影响数量变化的因素和种群研究的应用.教师中间讲解了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影响,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影响以及种群研究在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有害生物的防治方面的应用.本课的教学应以丰富的实例为载体,在情境教学中渗透生命观念教育.

四、教学步骤 1。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展示北方原野的图片,展示问题探讨中的资料,创设情境。 教师活动:带领学生阅读资料中的古诗。 教师活动:展示相关图片,讲述北方原野一年四季的变化,并引导学生思考课本中的问题。 教师活动:讲解以上问题,讲解要点为: 1.导致这些植物种群数量出现季节性变化的主要环境因素有阳光、温度、湿度等。 2.春夏时节植物种群密度越来越高,当地动物有了更多的食物来源,出生率升高,死亡丰降低,同时食物来源丰富,动物间的

竞争程度减小也降低了死亡率.秋冬时节则相反,植物种群密度降低,动物食物匮乏,动物种群会出现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的现象. 教师活动:就像刚才讲的原野一年四季的变化一样,其他种群的数量也处于在不断变动中的。上节课讲到了种群数量的波动,那么引起数量波动的因素是什么?下面来学习非生物因素。2。新课讲授 一、非生物因素 教师活动:展示人工树林的少量图片,带领学生阅读课本13页思考·讨论中的资料和表格。 教师活动:讲述郁闭度,并引导学生思考相关问题. 学生活动:思考后并进行小组讨论。 教师活动:讲解以上问题,讲解要点为: 1.阳光. 2.刺儿菜为阴生植物,更适于在低光照强度下生长,对光照强度的敏感度比一年蓬、加拿大一枝黄花更低。 3.除光照条件外,种群数量的变化还受温度、水、风、火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教师活动:展示有关于阳关、气温、水影响因素实例的图片(森林的种群密度、种子春季萌发、蚊子气温低的时候死亡、干旱缺失使植物种群死亡率增加),讲解非生物因素对种群的影响.并展示东亚飞蝗的相关资料,讲解种群爆发式增长的原因。 教师活动:利用实例,讲述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

2024年高考生物一轮练习(学生):第9单元课时练2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一、选择题 1.(2023·山西大同高三期末)科研人员取10个相同的装有100 mL培养液的锥形瓶,每瓶中加入5片浮萍,其中5瓶每7天统计瓶中的浮萍数量,作为未更换培养液组;另外5瓶每7天统计数目后更换一次培养液。所有培养瓶均在有人工光源的摇床内培养,实验结果如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每周更换培养液组的浮萍种群呈“J”形增长 B.未更换培养液组在第21天左右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C.培养瓶中的培养液主要为浮萍生长繁殖提供糖类等有机物 D.对未更换培养液组静置培养得到的K值与摇床培养的K值相同 2.2020年6月5日,中华穿山甲由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提升至一级。下列关于某地中华穿山甲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环境中资源的分布不能影响穿山甲种群空间特征 B.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穿山甲种群的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C.连续多年跟踪调查该种群的种群密度,可得出自然增长率 D.若建立自然保护区,则穿山甲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将呈现“J”形 3.(2023·河北石家庄高三模拟)科学家研究了某种群数量与种群瞬时增长量的变化规律,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该种群瞬时增长量大于0时,种群数量将上升

B.该种群数量为40万时,种群瞬时增长量最大 C.该种群数量大于80万后呈现下降趋势 D.该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内竞争最剧烈 4.如图是一种酵母菌通气培养的生长曲线,a、b是相同培养条件下两批次培养的结果,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A.a批次中可能有大量细菌污染 B.b批次的接种量可能高于a批次 C.t1时两批次产生的乙醇都很少或几乎没有 D.t2时两批次发酵液中营养物质剩余量不同 5.(2023·吉林通化高三模拟)下列有关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的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席卷全球的新型冠状病毒属于影响人口数量的密度制约因素 B.使用杀虫剂使种群数量大幅下降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C.“S”形增长的种群,在增长过程中受密度制约因素影响逐渐变小 D.“J”形增长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的种群增长模型 6.科学家研究某区域田鼠的种群数量变化,得到该种群在数年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曲线如图所示。在不考虑迁入、迁出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b时田鼠种群数量相同,c~d时段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B.田鼠种群数量在b~d时期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 C.该田鼠种群增长为“S”形增长,c点时种群密度最小 D.从图中可知O~d时期田鼠种群数量出现了周期性波动 7.研究小组对某地两个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并研究N t+1/N t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如图所示(图中N t表示第t年的种群数量,N t+1表示第t+1年的种群数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1.3+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教案2021-2022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1.3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阳光、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2.举例说明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3.阐明种群研究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2.教学难点 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影响的综合性。 三、教学过程 【本节聚焦】 1.讨论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种群特征的? 2.研究种群的数量变化在保护濒危物种、防治有害生物等方面有哪些应用? 【导入】问题探讨:“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在我国北方的原野上,各种草本植物在春夏时节种群密度越来越高,在秋冬时节则相反。讨论: 1.导致这些植物种群数量出现季节性变化的主要环境因素是什么?

答:阳光、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 2.这些植物种群的数量变化对当地动物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有什么影响? 答:春夏时节,草木繁盛,植食性动物食物充足,出生率提高,死亡率降低;秋冬时节则相反; 植食性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又会影响肉食性动物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一.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 【二.非生物因素】 思考·讨论: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下表(详见课本13页)为某地人工树林中,林下几种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平均值,单位:株/m2)随林木郁闭度(林冠层遮蔽地面的程度)的调查数据。 讨论1.影响该地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非生物因素是什么? 答:阳光 讨论 2.在同样的非生物因素的影响下,刺儿菜的种群密度变化与另外两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有较大差异,这是为什么?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第1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教学案新人教版

第1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考纲展示] 1.种群的特征(Ⅰ) 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 3.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考点一| 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相互关系 ①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其概念为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②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③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成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性别比例能够影响种群的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④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2)种群的空间特征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样方法 ①适用范围:植物、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蚯蚓、跳蝻。 ②调查过程: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取平均值。 ③取样关键:随机取样。 ④常用取样法: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

⑤计算种群密度:某植物种群密度=所有样方内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2)标志重捕法 ①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②调查过程: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记→重捕、计数→密度估算。 ③密度估算公式: 种群数量=初次捕获个体数×再次捕获个体数再次捕获的被标记的个体数 。 [判断与表述]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 (2)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决定的。(√) (3)在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采取逐个计数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4)某小组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 提示:调查该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 (5)从理论上讲,第二次被捕捉时动物躲避捕捉的能力增强,所以调查的种群数量比实际数量要偏小。(×) 提示: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数量=第一次捕捉的数量×第二次捕捉的数量÷第二次捕捉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量,第二次捕捉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量偏小,调查的种群数量比实际数量要偏大。 2.思考回答(规范表述) 长江中的胭脂鱼曾经由于人为滥捕导致数量下降,为调查其种群恢复情况,一般采取标志重捕法,调查时需避开其繁殖期,目的是什么? 提示:避免调查期间多个个体出生,造成调查结果偏离真实值。 种群密度调查方法中的4个关键点 (1)关键点1:样方法中样方的选择要合适 ①大小适中:乔木100 m 2、灌木16 m 2、草本1 m 2 ;样方数量不宜太少;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呈网状)。 ②数量合适:样方太少,误差偏大;样方过多,工作量增大,因此要选择合适的数量。 (2)关键点2:样方法中的计数要准确: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 (3)关键点3:标志重捕法中标记物要合适,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被标记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标记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

一轮复习 人教版 种群及其动态 学案

第28讲种群及其动态[课程导学] 内容要求2.1.1.列举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特征。 2.1.2.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 2.1.3.举例说明阳光、温度和水等非生物因素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都会影响生物的种群特征。 实验:探究培养液中某种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与旧教材对比增:①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②种群密度与其他数量特征的关系;③血细胞计数板图片;④种群研究的应用。 改:①标志重捕法改为标记重捕法;②年龄组成改为年龄结构; ③K值的概念;④“J”型、“S”型增长改为“J”形、“S”形增长。删:种群的空间特征。 考点一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提醒]种群数量多,种群密度不一定大。 (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 [提醒]在孤岛等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3)年龄结构 (4)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提醒]用昆虫性外激素诱杀雄虫即是通过破坏性别比例达到降低出生率的目的。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样方法 [提醒]这里的N1、N2等指的是样方的种群密度,而不是指样方的个体数量。 (2)标记重捕法

①调查对象:活动能力强和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②注意事项:调查期间无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标记物对所调查动物生命活动无影响,不能太过醒目、不易脱落。 ③调查程序 ④误差分析 (1)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 (2)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 (3)依据年龄结构预测的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最终是否能够实现,还要看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因素,如气候、食物、天敌等。() (4)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5)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6)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要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 (7)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若标记的田鼠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小。() 答案:(1)√(2)√(3)√(4)×(5)×(6)× (7)×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种群和群落教案

20XX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种群和群落教案 教学课题:种群和群落 高考考点:考点1:种群的特征(I) 考点2:种群的数量变化(II) 实验考点1: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考点3:群落的结构特征(I) 考点4:群落的演替(I) 实验考点2: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实验考点3: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 教学内容:1、种群的概念、特征和数量变化 2、群落的概念、结构和演替 教学重点:1、种群数量变化 2、群落中的种间关系 教学难点: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及应用 教学性质:一轮复习教案 教学课时:6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目录: 1、种群: (1)种群的概念(2)种群的特征(3)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 2、群落: (1)群落的概念和物种组成(2)群落的空间结构(3)群落的演替 二、知识点讲解: 知识点1:种群 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理解:①“同种”“全部”“时间”“空间” ②生态学: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是生物群落的组成单位。 进化学: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基因库的最小单位。 ③种群通过种的关系组成一个有机整体。种群是物种的存在形式。 2、种群的特征: (1)空间特征:占有一定的分布区域,表现出领域性行为。 (2)遗传特征:①种群内个体的全部基因构成一个种群的基因库; ②种群内的个体间可进行有性生殖,种群内的可遗传变异为物种进化提供 了原始的选择材料。(繁殖单位和进化单位) (3)数量特征:(必修3P60) 内容: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①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必修3P61) a、常用调查方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b、样方法: 调查对象:植物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蚯蚓、蚜虫、虫卵等) 调查程序: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本(包括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等)→计数(分别计数)→计算种群密度(取平均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