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市第十六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9课《在山的那边》课时训练 (新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06.00 KB
- 文档页数:7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19《在山的那边》教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整体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感情。
过程与方法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体会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人生。
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有感情的朗读水平2、体会诗中的“山”和“海”的象征意义。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
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二、走进作者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
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
出版的诗集有《纪念》《游动悬崖》《中国当代实验诗选》《当代欧美诗选》《叶芝文集》。
三、检测预习加点字注音,解释词语隐秘(mì)铁青一瞬(shùn)间痴(chī)想:发呆的想诱惑(huò):吸引,招引喧腾(xuān):喧闹,沸腾。
喧,声音大而嘈杂。
凝成:凝结而成。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用自己的话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2、痴想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3、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4、“铁青着脸”是写山的颜色吗?5、“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朗读诗的第一部分,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合作探究1、“我”小时候对“山”和“海”的理解与今天的理解有什么不同?(明确:小时候,理解的“山”和“海”是具体的,可见的,实实在在的自然界的“山”和“海”,今天,“海”是“我”心中的理想境界。
而“山”则是“我”在追寻的过程中遇到的重重困难,道道阻碍。
内蒙古宁城县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第19课在山的那边同步练习(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内蒙古宁城县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第19课在山的那边同步练习(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内蒙古宁城县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第19课在山的那边同步练习(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19课在山的那边一、双基积累1。
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诱惑.(huò)痴.想(zhī) ﻩ漫.湿(màn)B。
枯.干(kū)ﻩﻩ隐秘.(bì)ﻩﻩﻩ瞬.间(shùn)C.攀.登(pān)ﻩﻩ喧.腾(xuān)ﻩ幻.想(huàn)D.扎.根(zā)ﻩﻩ依.然(yī)ﻩﻩﻩ凝.成(nínɡ)2。
下列语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B.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C。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暄腾。
D。
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3。
选词填空.(1)一颗从小(飞、飘、投)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长、生、扎)下了深根。
(2)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浸润、漫湿、滋润)了我枯干的心灵……4。
指出下列句子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2)山那边是什么呢?妈妈给我说过:海()5。
结合加点的词语品析下列语句的表达效果。
(1)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品析:(2)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品析:6.综合性学习。
在山的那边【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读音准确,停顿得当,读出个性。
2.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理解“山”和“海”的象征意义,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
3.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领会其中蕴涵的人生哲理。
2.品读揣摩语句,准确理解诗的内容和情感。
【教学方法】1.诵读法:朗读贯穿整个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诵读中把握“山”与“海”的内涵,领悟诗歌表达的人生哲理。
2.合作探究法:组织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研读诗歌,品味诗歌具有表现力的语言,把握诗歌主旨。
3.多媒体教学辅助法运用声、像、图三维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使课堂教学内容更直观,教学手段更便捷,适当穿插展示课件能创设教学情境,又能解构文本。
因此在教学中充分运用课件的提示,能激情、导思、迁移,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深入课堂,体现诗的情美、理美、文美、意美。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展示邰丽华的图片,向学生讲述邰丽华的故事。
邰丽华:两岁时,一场高烧夺走了他的听力,让她进入了一个无声的世界,从此,孤独、痛苦伴随着她。
进入聋哑学校后,一堂律动课燃起了她对舞蹈的挚爱,从此,她变成了一只旋转的陀螺,每天,除了吃饭和睡觉,就是舞蹈。
一首《雀之灵》的曲子,光节拍就有700多个,跌倒、爬起、再跌倒、在爬起,无数次的磨练终于让她登上了世界顶级艺术殿堂——纽约卡内基音乐厅,后来,他和他的同伴,又以一支《千手观音》走进了雅典残奥会的闭幕式和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现场,并且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受到了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请同学们思考:是什么让她从人生的谷底登上了艺术的巅峰呢?(生回答) 她的生命本身就是一场绝美的舞蹈,于无声处向我们展示着生命的蓬勃与高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梦想的文章——《在山的那边》,我想就是对她的这种精神最后的诠释!二、【目标导航】生: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读音准确,停顿得当,读出个性。
19《在山的那边》教与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②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形成初步的语感。
③理解诗歌意境,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感悟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2、过程与方法以朗读为主线,尝试合作性、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品味诗中重点字词及语句的深层含义,感悟文中所阐述的人生哲理,并能联系生活实际加深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教与学重点: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感悟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与学方法:朗读,自主、合作、探究课前准备:学生查阅字典、词典,扫除文字障碍,熟读课文,熟悉诗歌内容,了解作者。
教与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每个人在童年时代,都有过美好而朦胧的梦。
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去倾听他的深情诉说。
二、学习新课(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正确读出下列词语,并能简要解释加横线的词语。
痴想隐秘铁青凝成诱惑喧腾扎下漫湿一瞬间2、走近作者。
(让学生简单介绍作者,教师适当补充。
)3、教师示范朗读或播放录音。
提示:注意朗读的节奏和停顿。
节奏是诗人根据内容的需要对语言所作的精心组合,也是诗人思想感情变化在诗中的体现。
4、学生试读,把握诗歌节奏。
学法指导:要体味诗歌的节奏,须对诗歌进行准确的断句,如“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5、指名读。
6、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二)读出自我,合作交流1、诗中的“山”和“海’’除字面意思外,还蕴含着什么意思?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提示:鼓励学生探究回答,即使说的不全面、不深刻也无妨,后面还要引导深入探究。
让学生在讨论后对诗歌有初步的了解,为进一步赏析诗歌作准备。
学法指导:诗歌,除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
阅读诗歌要抓住关键性语句(其中有揭示或暗示文章主旨的语句),这对理解诗歌是非常重要的。
《在山的那边》第 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
2、过程与方法目标: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追求理想的心境。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探究诗中的“海”与“山”蕴涵的意思。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对理想的憧憬和痴想;
2.学习作者追求理想时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3.了解“海”与“山”的内在涵义;
三、课前准备
准备:我的梦想。
四、课时教学内容
1.理解作者对理想的憧憬和痴想;
2.学习作者追求理想时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3.了解“海”与“山”的内在涵义;
五、教学过程
六、布置作业。
把自己的梦想用诗的形式表达出来,不超过30行。
七、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山———海。
在山的那边教学目的:1.加强朗读训练,积累有关的基础知识。
2.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之处,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王家新,1957年出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
1978年人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
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年离开。
1992年去英国。
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年)等。
童年时代,每个人都有过美好而朦胧的“梦”,王家新这首诗叙述了一个山区孩子童年的幻想——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
他真的是在寻找大海吗?我们可以从诗中找到答案。
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诗歌写作的对象,用波浪线标出抒情或议论的语句。
在此基础上,理解课文的结构与中心。
一、探究结构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
㈠划分层次,概括大意1.我在山那边没有找到海;2.在山那边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㈡本诗的结构对你的写作构思有何启发?二、理解散文表达的中心学法指导:理解中心,要找出文章的写作重点和文章中对整体内容进行抒情或议论的部分;指导学生结合上述内容,根据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并理解含义;理解这个中心的深刻或新颖之处,并理解这个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达出来的;指导学生理解这个中心对自己的启示。
1.在诗中“海”“山”“爬山”分别比喻什么?明确:海比喻理想境界,山比喻重重艰难险阻,爬山比喻艰苦奋斗。
2.本诗表达的主旨是什么?明确:理想的实现是要历尽千辛万苦,需要百折不挠坚持奋斗。
3.本诗的主旨对你有何启示作用?三、探究语言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痴想”的原意是什么?在这里有什么含义?明确:“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在山的那边》
1、指出画线词语在句中的读音和意义。
⑴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读音:_____
意义:_____
⑵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
读音:_____
意义:_____
⑶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
读音:_____
意义:_____
⑷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读音:_____
意义:____
4、全诗共分两部分,请各用一个词语把每部分的内容概括出来。
8、“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请你想像一下作者见到“大海”后是怎样一种欣喜的心情。
〖参考答案〗
1、⑴ chī傻
⑵mì不公开
⑶pān 抓住别的东西向上爬
⑷shùn 一眨眼,转眼
2、对大海的热烈向往。
3、在不停的奋斗中,经过一次次的失败,就会达到理想的境地。
4、寻梦收获。
5、没有寻找到自己的幻想。
说明了小时候的自己是天真幼稚的。
6、表达出“我”对寻找到大海的坚强信念。
“用信念凝成的海”指的是只有经过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追求。
7、表达出作者对战胜一切困难,实现人生理想的信念。
8、语句通顺,想像合理即可。
第十九课《在山的那边》王家新学习目标1、了解王家新及其代表作品.2、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3、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学习重点: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学习难点: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课前预习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学习象征的写作手法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2、认真完成预习自测,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记出来,并填写到后面“课后反思“处。
3、利用15分钟高效完成。
教材助读1、走近作者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丹江口。
1984年写出组诗《中国画》《长江组诗》等,广受关注。
1985年借调北京《诗刊》从事编辑工作,出版诗集《告别》《纪念》。
2006年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聘任为教授,开设中西现代诗歌比较研究课程及创造性写作课程。
另有编著《中国当代实验诗选》《当代欧美诗选》《二十世纪外国重要诗人论诗》《叶芝文集》等。
2、了解背景《在山的那边》是作者在二十多年前写下的一首诗,那时作者还是一个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不久的大学生。
因此,读这首诗,让我们看到了那个不无稚气、却让人感叹和怀念的早年作者的影子。
《在山的那边》起源于童年经验。
作者生于湖北西北部山区的武当山下,父母为中小学老师,从小随着父母的工作调动,在五六个地方生活过,但一直没有走出山里的世界。
世界对于幼年的作者来说,就是放学后一片寂静的校园、山川中那道清澈的河流以及环抱着这一切的无言的群山。
而作者偏偏又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好奇心的少年。
诗的开头两句,正是作者“小时候”的真实写照。
其实几乎在每一个人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都有一些“隐秘的想望”,而诗中的这种对“山那边”的遥望和幻想,构成了作者小时候特有的秘密,甚至隐秘地影响到了作者的一生。
3、文体知识诗歌与小说、戏剧、散文合称四大文学体裁。
诗歌偏重于抒情言志,以最集中、精练、概括性的语言反映社会生活。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19《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及备课资料新人教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朗读与探讨中领会诗中“山”与“海”的艺术形象蕴含的意味;品味关键句和词语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由“山”与“海”体味通往理想之路就要不畏艰苦跋涉的道理,由此正确对待困难。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山”和“海”的深刻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一)童年是灿烂而美好的,因为我们拥有五彩斑斓的梦想。
梦想让我们心驰神往,梦想让我们勇于探索,梦想赋予每个孩子公平的权利。
当城里的孩子在喧闹的都市里做梦时,山里的孩子们在渴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又给我们什么启示呢?(多媒体展示:一个孩子伏在窗口向远方眺望,远处是起伏的群山,东方有一轮红日冉冉升起。
字幕显示:山的那边是什么呢?)(设计二)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踏上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满怀憧憬和向往。
你是怎样描绘未来的蓝图呢?(学生各抒己见,兴奋而热烈。
教师适时点拨,引出课题。
)一个渴望大海的山里孩子,最美丽的梦想便是有朝一日能拥抱大海,让大海秀美的面容和自由奔放的豪情照亮眼睛和生命。
今天我们走进王家新的诗歌《在山的那边》,倾听诗人深情的诉说。
(设计三)①由“梦”说起:“童年的生活是无忧无虑的,童年时我们会编织美丽的梦想,你们童年时都有过哪些梦想呢?今天能告诉我吗?”②学生各抒己见,各抒己梦。
③教师小结,引出课题,展示图片。
二、简介文体,明确学法1.简介文体诗歌,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
它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富于想像,语言凝练而形象,具有节奏韵律,一般分行排列。
可以歌咏、朗诵。
2.明确学法学习诗歌关键在于“读”,能够读出诗歌的韵味情致,读出作者的喜怒哀乐,读出作品的意韵内涵。
第十九课 在山的那边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共31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3分)
①痴.想( ) ② 凝.成( ) ③枯.干( ) ④隐秘.( )
⑤ 诱.惑( ) ⑥一瞬.间( )⑦幻.想( ) ⑧朦.胧( )
⑨喧.腾( )
2.给下面多音字注音并组词。(4分)
①分( ) ( ) ② 几( ) ( )
③干( ) ( ) ④ 奔( ) ( )
3.诗歌的语言具有含蓄性,也就是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更深的做含义,说说诗中的“大
海”和“群山”蕴含着什么意思?(3分)
4.联系上下文,品析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9分)
⑴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⑵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⑶一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5.给下列语句排列顺序。(3分)
①首先设法安慰自己,树立信心,镇定情绪,消除心理障碍。
②遇到无法下笔,思路阻塞,判断不清的难题时,不要着急。
③心里平静后再冷静思考就不怕难题了。
④这时候,你应该想:别人也难,何必畏惧呢?
正确的顺序是:
6.细看下面表格,想想其中数字的排列有何特点。选出表达不准确的一项( )(3分)
A.纵向、横向及对角线上的三个数之和均为15。
B.纵向第二列、横向第二行的三个数字都是奇数。
C.表中共有九个数字,其中四角都是偶数。
D.两条对角线上不同的六个数字中有四个是偶数。
7.“1,2,3,5,8,13,21,34,55,89,144……”这是数字中有趣的斐波级数。此级数的最大
特征是(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3分)
8.仿照示例扩写句子:(3分)
例:海为我喧腾 海在远方为我喧腾 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花向我微笑
二、阅读理解(共41分)
(一)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山那边是什么呢?
妈妈给我说过:海
哦,山那边是海吗?
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
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
可是,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
——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二)
今天啊,我竟没想到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
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
4 3 8
9 5 1
2 7 6
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这喧腾
——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
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在山的那边,是海吗?
是的!人们啊,请相信——
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
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
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
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1.诗的第(一)节中的“山”与“海”与第(二)节中的“山”与“海”的含义有什么不同?(3
分)
2.第(一)节诗末尾句中,“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如何理解呢?这个“幻想”能否换成“理
想”?为什么?(3分)
3.用诗句中的原句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的失望过”一句中的“失望”是指什么?
(2)第(二)节诗的画线处,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3)“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一句中的“这样一座山顶”指的是什么?
4.马克思说过这样的话:“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只有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
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毛泽东有一句诗“无限风光在险峰”。本诗中,与马克思的话、
毛泽东的诗句意思相近的诗句是什么?(3分)
5.诗歌中往往有实写,有虚写,本诗第(一)节是 ,第(二)节是 。
6.对实写与虚写的关系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实写是基础,虚写是升华。 B.虚写是基础,实写是升华。
C.实写和虚写是并列的关系。 D.实写概括中心,虚写叙述具体例子。
7.诗中加点词“竟”在诗句中起到的表达作用是( )(3分)
A.强调自己的惊奇、出乎意料。 B.强调对海的渴望的程度很深。
8.“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代表的内容是什么?(3分)
答:
9.“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的原因是什么?(3分)
答:
10.诗句中“漫湿”一词如果改为“浸湿”好不好?为什么?(3分)
答:
11.诗中省略号省略的内容是什么?用在此处有何作用?(3分)
答:
12.联系上下文,品味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答:
三、课外阅读(28分)
(一)
乡 愁
(台湾)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⑴《乡愁》以 、 、 、 分别构成四节诗的
核心,而这一切无不一层深似一层地揭示出了“乡愁”的底蕴,最难抑、最伤感的“乡愁”,莫过于
这“一湾浅浅的海峡”。
⑵作者以 、 象征祖国,又充分运用了强烈的 手法,含
蓄、委婉地把 表现得淋漓尽致、深切自然。(16分)
(二)
海
臧克家
从碧澄澄的天空,
看到了你的颜色;
从一阵阵的清风,
嗅到了你的气息;
摸着潮湿的衣角,
触到了你的体温;
深夜醒来,
耳边传来了你有力的呼吸,
⑴《海》写于1956年,是诗人所写大海组诗中的一首,诗人用平实的语言,分别
从 、 、 、 四个方面写出了对大海的感受,展
示出大海的整体形象。
⑵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 、对 壮观景色的惊喜。(12分)
参考答案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
1、①chī②níng③kū④mì⑤yòu⑥shùn⑦huàn⑧méng⑨xuān
2、①fēn分别fèn分内②jī几乎jǐ几个③gān干净gàn干部④bēn奔跑bèn投奔
3、大海比喻理想境界;群山比喻困难重重。
4、⑴用“痴想”一词表达出我对山那边的强烈好奇。神往山外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⑵山的
诱惑力,表达出作者对大海的渴望。⑶形容对理想的渴望。
5、②①④③
6、D
7、任意相邻的三个数,第三个数是前两个数之和。
8、开放性题,扩写句子正确即可。
二、阅读理解
1、第一节说的是真实的山与海;第二节说的是比喻义。
2、幻想全然落空。不能,因为幻想是不切合实际的想法。
3、⑴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⑵理想在诱惑着我⑶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
4、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
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5、实写 虚写
6、A
7、B
8、渴望见到山那边的海;对美好世界,美好事物的向往。
9、因为“我”对“山那边”的始终不变的幻想和始终不放弃的寻求。
10、不好。“浸湿”不如“漫湿”的程度深。“漫湿”更能体现“我”心中充溢的全是海的那种感觉;
同时“漫湿”形容海潮更确切。
11、省略的内容是:海嘲对“我”心灵的冲击。用省略号表示有很多感慨,更含蕴更强烈地表达了
“我”内心对海的渴望。
12、强调出内心的失望程度。
三、课外阅读
㈠⑴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⑵母亲、新娘、对比、思念故乡的情怀
㈡⑴视觉、嗅觉、触觉、听觉 ⑵大海、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