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

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

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
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

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

编者按:

老师们的目光越来越集中于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俗话说:“教无定法”,“教是为了不教”。好课没有固定的标准,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新的课堂教学的理念和模式正在形成之中,下面的材料提供了一个参考,旨在帮助老师们更新理念,明确教改的方向。

教务处1.一堂好课应整体体现三个方面:

真实的学习过程;科学的学习方式;高超的教学艺术

(1)一堂好课,必须使所有学生都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这是经历了课程改革初期“阵痛”以后所作出的最理性的概括。

由于各门学科《课程标准》对教学过程方方面面提出了许多全新的理念,这些理念很难一下子转化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行为;加上原有经验体系——其中有些是教师通过较长的教学经历所积淀,有些是经过世代传承并不断强化所凝固——对尚在建构之中、还非常稚嫩的新的经验体系的强大惯性冲击;加上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态和功利主义的心理作崇;再加上社会上严重的弄虚作假和形式主义对教师的影响,使我们本应该圣洁无比的教

育领地上,出现了一些虚假作秀的课堂教学,尤其在公开教学和举行“评优课”的时候。这些虚假作秀的课,追求的是虚情假意的表演,危害的是“诚信”的道德风范和学生真情实感的学习过程,毒害的是孩子们的纯洁心灵和他们的健康成长;最为严重的,是使人们产生了对课程改革的怀疑甚至反感,破坏了课程改革的可持续发展!

于是,来自课改第一线的最强烈的呼喊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必须追求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

“真实”,体现在学生从不懂到懂、不会到会、模糊到清晰、错误到正确、失败到成功的过程之中;体现在教师循循善诱、真诚帮助、严格要求和规范训练的方法之中;体现在学生不同方法不同过程的交流、不同思想不同观点的碰撞和怀疑、争论、发散、统一以及自圆其说之中;体现在教师真情实感的批评和表扬之中;体现在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独立思考、有个性的语言表达和有胆魄的对一切权威的否定之中;体现在教师机敏地捕捉动态生成的教育教学资源,对预设教案的必要调整和舍弃之中……

真实的,才是最美的、最精彩的!

(2)一堂好课,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在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学生群体的“科学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中,学生群体学习方式的“科学性”体现在以下方面。

①实事求是。该听讲接受就听讲接受,该以观察模仿就观察模仿,该独立思考就独立思考,该探索发现就探索发现,该小组讨论就小组讨论,该大组交流就大组交流,该动手实践就动手实践,该抄写就抄写,该背诵就背诵……该做的不做,是不科学的。

②讲究实效。本着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主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负责的精神,从班容量、教学时间、学生基础的实际出发,深入思考各种学习方式的可行性和产生的效应——

基础知识的有效获取、认知结构的有效构建、学习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提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有效培育等,而不是短期效应的一味讲授、模仿记忆、机械训练,或形式主义的探究、故弄玄虚的讨论、毫无价值的合作,等等。该否定的否定,该摒弃的摒弃……不该做的做了,这也是不科学的。

(3)任何时期,一堂好课永远离不开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能使学生学得扎实而又不灵活、轻松而

又愉快,使学生陶醉于一种艺术享受而对课堂教学留下难以磨灭的美好回忆。

高超的教学艺术来源于教师的基本素养、刻苦的磨炼和不懈的追求。它具体体现在:①组织艺术;②引导艺术;③合作艺术;④激励艺术;⑤语言艺术;⑥板书艺术;⑦练习设计艺术;

⑧“顺应”和“同化”艺术。

真实的学习过程、科学的学习方式、高超的教学艺术,是一堂好课最基本的三个要素。

2、一堂好课应以学生的发展来衡量,要求做到:

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认知与情感和谐发展。

具体要做到以下5个方面

(1)教学目标多元性

教师确定或与学生共商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目标,每个学生都能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认知目标明确、具体、有层次、可操作;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在达成认知目标的过程中生成。

(2)教学教程生成性

①教师努力创设以问题为核心的学习情境,学生在此情境中能运用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展开有效的学习活动。

②教师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不断进行精加工、深加工,并借此改善学生的学习策略,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

③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为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过程,教学目标在对话中生成,师生在对话中实现共同发展。

④课堂教学结构成“块”状,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3)教学内容开放性

注意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处理好文本与课外材料的关系,做到“依靠文本又不依赖文本,超越文本又不脱离文本”。

(4)教学评价激励性

遵循及时、多样、适度激励的原则,师生共同参与,既不简单否定,也不无原则肯定,提倡组织学生的反思性评价。

(5)媒体使用恰当性

以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而成功地学习、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为原则。

3、一堂好课的总体要求应体现在

建构性、生成性和多元性的统一

建构性是好课在科学规律上的体现;生成性是好课在教学展开过程中的基本要求;多元性是好课判断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从教学过程的“结构要求”讲,一堂好课具体体现是如下。

(1)教学目标要指向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目标要做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内在统一;要因材施教,按照多元智能理论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目标要有弹性,给学生留有发挥主体性的空间和时间;以创新能力与个性发展作为教学目标的重点。

(2)教学内容组织要得当。

内容要体现基础性、现代性和综合性的统一;作为教的内容的教材、教程与作为学的内容的学材、学程要规划好。

(3)教学方式选择应用要贴切。

选择的标准要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基本命题;应用上强调科学化、艺术化和个性化。

(4)教学评价要完善。

一切评价围绕“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宗旨;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意志和人格等方面的发展及学生的需求、潜能等也需给予评价;评价的方法和手段要多元化;让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教育教学的评价。

4、一堂好课应该明确地凸显在学习主体——学生的身上:

以考查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活动状态为主

(1)学生的参与状态。

学生在课堂上主体地位的确立,是以一定的参与度做保证的,学生没有参与,或参与得不够,就算不上“主体”。学生的参与状态,既要看参与的广度,又要看参与的深度。就广度而言,学生是否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了,是否参与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就深度而言,学生是被动地、应付地学习,还是积极主动地探究。从这一点上讲,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没有引起学生多少认知冲突,学生思维没有恰当负荷的课不是好课。

(2)学生的交流状态。

课堂上,教师创设了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到自己在这个环境里是安全的、融洽的、自主能动的,他就能和同学、教师甚至教材进行平等的对话。他说错了,没有关系;他提出问题,有人关注;他不认同教师,不会受批评;他对教材有异议,也没有人指责。当他学习困难时,会得到善意的帮助;当他取得成功时,会得到诚挚的祝贺。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迫切地想与大家交流自己的学习体验,课堂成了学

生放飞心灵的天空。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生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才有可能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实现教学相长。这样的课就是好课。

(3)学习目标的达成状态。

一堂好课,需要有丰富知识的获得,更需要有真挚的情感与探索体验,这是任何时候评价一堂课必须守住的底线。检验的标准就是学生的接受程度与效果。在课堂上,主要考查学生有无切实掌握这些知识,并将这些新知识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中融会贯通。这本身也是一种能力。同时,还要了解获得知识的过程,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主动地跟进、共鸣和投入,每一个学生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尽可能大的进步与发展。在致力于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是否能使“优等生”“吃得饱”,让“暂困生”“吃得了”,真正学有所得,各有发展。

一堂好课,应该是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综合考虑以后作出的判断。新课程下的一堂好课,不是简单的对原有课堂教学评价的否定,而是发展与超越,它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状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