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与《彷徨》
- 格式:ppt
- 大小:186.50 KB
- 文档页数:27
浅谈鲁迅《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共收集了《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等十四篇短篇小说,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彷徨》写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分化的时期,收录了《离婚》、《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等作品.其艺术技巧在《呐喊》的基础上更加“圆熟”.《彷徨》更多的描写了知识分子的题材.指出那些处于中间状态的知识分子是正直的,却又是软弱的;他们充满理想,却又缺乏毅力。
他们曾经和封建势力战斗过,可是没有几个回合就败下阵来,所以他们处于苦闷之中,这是鲁迅在"五四”退潮后对知识分子出路和寻求新的思想武器等问题的思考。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在《呐喊》、《彷徨》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作品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人物形象更加典型,作品的语言也在向冷峻方向发展。
精彩的细节描写进一步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
鲜明的感情倾向鲁迅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但却包含鲜明的感情倾向.通过揭示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塑造了一个反封建战士--“狂人”的形象.作者通过狂人的叙述,揭露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实质上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礼教,其本质是吃人。
同时,作者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呼吁人民觉悟起来,推翻封建制度。
本篇以鲜明的反封建思想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思想界,文化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从而为整个中国新文学运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孔乙己》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中没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摧残下终被封建社会所吞噬。
论《呐喊》《彷徨》中的对比手法
《呐喊》《彷徨》是著名作家鲁迅先生留给我们的经典篇章,它
们所采用的对比手法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双重意义的世界。
《呐喊》故事发生在一个村庄,其中有一家姓吴的家庭,老父亲
受到宋江和卢俊义集结民众讨伐英雄山的号召,离开家乡进行反抗。
离开后,鲁迅用肃穆的叙述方式让孩子们看到了刻骨铭心的一幕,那
就是妻子的哭泣声和孩子们的悲叹。
而这里面最突出的对比就是老吴
对于家国热爱的感情和妻子和孩子们的痛苦。
作者通过对比手法表达
了不幸的学者与抗争之间发生的冲突。
而《彷徨》则是作者在反思和批判政治局势时所渗透出的表达方式。
主人公迷失在一片沧海中,无暇起伏,只能彷徨于此,一时无智,被政治的困境所束缚。
然而在这种沉寂的氛围中,作者还是让读者看
到了另外一种对比手法——那就是大海的宽阔与主人公的狭隘的心态
相照的对比。
作者在这种表达方式下向读者展示了当物欲忘却其情义时,努力捍卫自己理想、信仰和希望的可贵精神。
从上述论述中可以看出,《呐喊》《彷徨》两篇文章都采取了对
比手法以展现他们所批评的社会现实。
一方面,鲁迅先生通过对比来
表达对民众反抗的赞美;另一方面,通过对比来表达对物欲忘却其情
义的愤怒。
这就是鲁迅先生的精神,他并不是把眼泪流下来,而是带
着勇气走进改变的世界,把自由和希望带给人民。
《呐喊》与《彷徨》的主要内容(1)揭露现实社会的黑暗以及封建礼教害人的罪恶;(2)展示社会底层劳动者悲惨的生存境遇并刻画出人物卑微的灵魂;(3)对知识分子境遇命运的关注和探索;重点作品分析:1、《狂人日记》(1918年4月)(1)写作背景与目的:对封建礼教“吃人”的深切感受;1918年3月钱玄同的上门劝驾;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2)狂人形象:披着狂人外衣的艺术形象,是鲁迅借以表现反封建主题的艺术载体;(3)主题:揭示中国几千年封建历史是“吃人”的历史,呼吁“救救孩子”;(4)与果戈理《狂人日记》的比较;借鉴其日记体形式,但立意更高,果戈理的终点恰是鲁迅的起点。
(5)对西方小说手法(如意识流)的借鉴;日记体、第一人称的运用;2、现代小说经典之作——《阿Q正传》(1921年)《阿Q正传》成因:《晨报》“开心话”栏目的设立与孙伏园上门索稿;族中人物行为提供了某些原始素材;“阿Q影像”的由来已久——对国民性的思考;阿Q形象:首先是一个不觉悟的农民典型;其次是一个当时中国国民性劣根性的缩影,浓缩了各个层次国民共有的弱点;再次,阿Q形象是超越国界、超越民族的,具有世界性的意义,是被奴役、被压迫民族的共同典型。
阿Q形象的性格特点:愚昧、麻木、无知、无赖、浅薄、欺软怕硬、妄自尊大又自轻自贱。
“阿Q精神”的具体表现:(1)自轻自贱、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2)精神的麻木和惊人的健忘;(3)受辱后向更弱者泄愤;阿Q精神的产生:既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产物,又有着久远的社会、历史、思想根源。
《阿Q正传》的艺术特色(1)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2)披着喜剧外衣的真正悲剧;(3)轻讽意味;3、《伤逝》(1925年10月)(1)《伤逝》的写作背景(2)子君、涓生形象及其意义;(3)艺术特色:采用独特的“手记”形式,以涓生的第一人称和独语式抒情语言方式,强化了小说低沉、舒缓、忧伤的情感基调;小说具有鲁迅小说少见的浓郁的抒情风格,语言追求诗化,一些抒情语句的反复运用,产生了回环往复的抒情效果,将情感层层推进;《呐喊》《彷徨》的文学史价值: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1918年5月,《新青年》第四卷第5号发表了《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鲁迅语)——内容与形式上的现代化特征,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开辟了中国文学(小说)发展的一个新时代。
论《呐喊》与《彷徨》的情感表达论《呐喊》与《彷徨》的情感表达-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引言《呐喊》和《彷徨》是鲁迅的代表作,其情感表达的思想鲜明突出。
作品中饱含了强烈的爱恨情仇,对于下层民众“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表达尤为深刻。
《呐喊》和《彷徨》是鲁迅先生内心的“呐喊”,他希望通过这种“呐喊”唤醒人民被封建思想束缚的灵魂,从而不断地激励人民走上革命的道路。
在当时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专制背景下,鲁迅的文章也被赋予了革命的色彩,通过小说的思想表达与情感宣泄从而不断地改变人民“吃人”与“被吃”的命运,为当时的革命斗争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另一方面鲁迅先生爱憎的情感表达也引起众多爱国志士的共鸣,从而不断地促进着中国的思想文化的发展。
从文章题材的选择上表达情感1.从文章题材的选择上表现出的悲愤情绪。
不同的题材往往反映着不同的思想内容和社会背景,鲁迅的文章从现实的社会背景出发,描述了当时人民生活的状况,选用的悲剧性题材更加引人深思。
首先反映的就是一个“人吃人”的社会现状。
这一悲剧在文章《狂人日记》中表现为封建礼教“吃人”的惨状。
文章中描绘的赵贵翁的眼色,小孩子们的窃窃私语,说“咬你几口”的女人,围着一哄而出的“青面獠牙”的人,他们用嘲笑和谩骂来对待一个疯子,连基本的人性都没有,这种世俗的眼光和封建等级制度正是戕害人们的主要罪魁。
作者让一个疯子来说出文章的主旨正是作品意义的深刻所在,更让读者深思。
其次是对于劳动妇女的悲剧性体现。
在《祝福》中由于受到传统的封建思想的影响,祥林嫂的丈夫死了,儿子阿毛也死了,但是因为受到贞操观的影响只能守寡而不能改嫁,还被夫家当作私有财产卖掉赚钱,这是封建礼教对于妇女的残害。
另外,鲁迅还从她们自身的思想对自己的约束寻找病根,发现她们受害的同时不断地建立起奴性的思想,仿佛只有不断地做工才能获得生存的机会。
当祥林嫂第一次在鲁镇做工的时候,因为她是一个寡妇,所以只有用更多的劳动才能换取别人对她的认可,但是随着一次又一次的在祭祀当中被“祥林嫂,你放着吧!”这样的拒绝伤害,也证明了她终究在别人眼中是个不洁的人。
论鲁迅《呐喊》《彷徨》的艺术形式与创作方法
《呐喊》是鲁迅的一部代表作,其中抒发了他对中国社会的痛恨和愤怒,以及对中国社会状况的反思。
这部作品采用了象征主义的艺术形式,以此来表达作者对社会的观点。
鲁迅在《呐喊》中采用了抒情、寓言、比喻等艺术形式,以此来表达他对中国社会的观点。
《彷徨》是鲁迅的另一部代表作,其中抒发了他对中国社会的痛恨和愤怒,以及对中国社会状况的反思。
这部作品采用了抒情的艺术形式,以此来表达作者对社会的观点。
鲁迅在《彷徨》中采用了叙事、讽刺、比喻等艺术形式,以此来表达他对中国社会的观点。
鲁迅在创作《呐喊》和《彷徨》时,采用了不同的创作方法。
他在《呐喊》中采用了诗歌式的写作方法,以此来表达他对中国社会的观点;而在《彷徨》中,他采用了小说式的写作方法,以此来表达他对中国社会的观点。
《呐喊》《彷徨》中人物形象作为被公认为最重要的新文学作家之一,莫言以充满忧虑、深刻的人性描写,讽刺性的笔触及强烈的表达力,在国内文学圈中获得广大的追捧。
《呐喊》,作为莫言的处女作,是以1980年代中国贫富悬殊的黑暗背景下,深情描写一个贫苦农民工的苦难生活的长篇小说。
主人公张海,在枯燥乏味的日常工作中面临着夹缝求生的苦情,但也发现了自身存在,以及在苦难中求得生存的必要,他没有任何解脱;他只能本能地咆哮,本能地挣扎。
尽管无法拒绝命运,他强大的自信还是唤起了他的激情、自尊与反抗。
他的反抗绝不是无所作为的逃避,它是一种坚持,是对自身命运,对成功及失败的斗争,是一种强烈的心理态度,如此地鲜明,又如此地深刻。
他常常落入绝望,然而,无论怎样,他又总能从中站起来,用他自己的方式咆哮,用他自己的力量,在苦难之中继续前行。
他最终成功地逃脱了深渊,正是他强大的复仇心驱动着他,让他拿出最后一丝信心,决定最终的发展。
彷徨莫言的另一部经典作品《彷徨》被誉为“新文学的转折点”,尤其是国内曾被称为“改革开放前三部曲”,其中最重要的一部。
主人公欧阳棠,是一位年轻的广州白领,面对自己的日常生活与对未来的迷茫,他处处受到压抑与困惑,每天思考与流浪,徘徊而不知终点。
欧阳棠在生活中,犹如一只无处可归的流浪者,什么都无法把握,只以一种迷茫的心态从容地走在日常生活中,只希望有一个方向让他走下去。
然而,无论他怎样挣扎,他总是傻傻地彷徨不前,对他来说,出口都是死胡同。
欧阳棠处处受到压抑,他认识到了自己渺小的存在,也清楚地知晓自己的无能。
然而,在这种迷茫的彷徨中,他仍然会坚持自身的灵魂,面对自己的恐惧,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即使最后也无法达成,也不愿因此而失去自己的尊严。
总结从《呐喊》和《彷徨》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莫言文学叙事中人物形象的深刻描写。
他把苦难与痛苦内敛地融入作品中,以强烈的叙事力量记录下主人公的苦难内心,并展现出他们在苦难中的挣扎与复仇,呈现出情感真实深刻,文学品质高亢的代表性作品。
简述《呐喊》、《彷徨》的主题
解析:
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的主题为:揭示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从革命民主主义出发,抱着启蒙主义目的和人道主义精神,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旧时中国的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希望。
扩展:
一、《呐喊》
小说集《呐喊》收录了《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阿Q正传》《故乡》等14篇小说,反映从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时期中国古老农村和市镇的面貌。
它描绘了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时期的中国社会现实,总结了辛亥革命的历史经验教训,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和虚伪,痛苦地解剖了中国沉默的国民灵魂,批判了国民的劣根性。
二、《彷徨》
小说集《彷徨》中共收了《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等11篇小说。
作品表达了作者彻底的不妥协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精神,是中国革命思想的镜子。
作品主要包括农民和知识分子两类题材。
前者以《祝福》和《示众》为代表;后者以《在酒楼上》和《孤独者》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