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法规第一章(1-2)
- 格式:pptx
- 大小:1.92 MB
- 文档页数:72
财经法规》学习笔记---第一章会计法律制度--第一节会计法律制度的构成会计法律制度是关于会计工作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标准的总称,也可简称为会计法规。
会计法律体系(金字塔)=会计法律、会计行政法规、会计地方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
一、会计法律会计法律是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经过一定立法程序制定的有关会计工作的法律。
1.制定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全国最高立法机关2.构成:《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3.制定时间:《会计法》是1985年1月21日通过,1985年5月1日施行。
现行的《会计法》1999年l0月31日第二次修订,2000年7月1日起施行。
4.地位:会计法律所规定的是会计工作中重要的,带有根本性的问题。
我国《会计法》是会计法规体系的最高法律文件,是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的基本依据,也是各级领导和管理部门进行会计管理的重要基础。
二、会计行政法规与会计地方法规——非“会计法规”(一)会计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指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所制定的有关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法规。
会计行政法规,是指由国务院制定并发布,或者由国务院有关部门拟定并经国务院批准发布,调整经济生活中某些方面会计关系的法律规范。
如国务院发布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总会计师条例》等都属于会计行政法规。
1.制定者:国务院——全国最高行政机关2.调整对象:---某些方面3.制定依据:《会计法》4.构成:《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总会计师条例》(二)会计地方法规会计地方法规,也称地方性会计法规,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经授权的经济特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在与会计法律、会计行政法规不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的地方性会计法规。
如《深圳市会计条例》《深圳经济特区注册会计师条例》等。
三、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是指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会计法》制定的关于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以及会计工作管理的制度,包括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第一章会计法律制度第一节会计法律制度的构成1、会计的基本职能是进行(1)会计核算,实行(2)会计监督。
2、会计法律制度的构成,包括(1)会计法律、(2)会计行政法规、(3)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4)地方性会计法规。
(1)会计法律: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
①制定主体: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 1985年1月21日通过; 1985年5月1日起实施; 1993年12月29日修正;1999年10月31日修订,自2000年7月1日起实施。
③法律地位:《会计法》是我国会计法律制度中层次最高的法律规范。
(2)会计行政法规①制定主体:国务院②代表法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总会计师条例》(3)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①制定主体:国务院财政部门②构成:A、会计规章、《XX办法》(除《会计档案管理办法》)《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B、会计规范性文件(4)地方性会计法规制定主体: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第二节会计工作管理体制(1)国务院财政部门主管全国的会计工作1、会计工作的主管部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2)县级以上地方各级财政部门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会计工作(1)国家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由国务院财政部门制定并公布。
2、会计制度的制定权限(2)国务院有关部门可以制定具体办法或者补充规定,报国务院财政部门审核批准(3)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可以制定具体办法,报国务院财政部门备案。
(1)管理部门各级财政部门3、会计人员的管理①会计从业资格管理(2)管理范围②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职务)管理③会计人员评优表彰奖惩④会计人员继续教育4、单位内部的会计工作管理: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第三节会计核算(1)依法建账(2)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1、会计核算的一般要求(3)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和完整(4)正确采用会计处理方法(5)正确使用会计记录文字(6)会计电算化必须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1)依法建账的主体: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
第一章:会计法律制度(第一节第一章:会计法律制度(第二节第一章:会计法律制度(第三节档案名称年度财务会计报告、会计档案保管清册、会计档案销毁清册、会计档案鉴定意见书固定资产卡片月度、季度、半年度财务报告、银行余额调节表、银行对帐单、纳税申报表原始凭证、记帐凭证、总帐、明细帐、日记帐、其他辅助性帐簿、会计档案移交清册第一章:会计法律制度(第四节第一章:会计法律制度(第五节第二章:结算法律制度(第一节第二章:结算法律制度(第二节第二章:结算法律制度(第三节第二章:结算法律制度(第四节票据特征:债券凭证、金钱凭证、设权证券、文义证券票据功能:汇总、支付、信用、结算(债务抵销功能)融资(贴现.转贴现.再贴现)票据行为:出票、背书、承兑、保证票据当事人:基本当事人(出票人、付款人、收款人)非基本当事人(承兑人、背书人、被背书人、保证人)票据权力:付款请求权和追索权票据责任:付款义务和偿还义务银行汇票:出票银行签发、单位、个人、同城异地记载事项:表明银行汇票字样、支付承诺、金额、付款人名称、收款人名称、出票日期、出票人签章可以转帐、标明现金字样可以提取现金不得转让提示付款期限自出票日起一个月内申办程序:申请书、银行汇票+解讫通知第一节概念与构成)第二节会计工作管理体制)第三节会计核算)保管期限永久固定资产报废清理后保管5年10年30年第四节会计监督)第五节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第一节现金结算)第二节支付结算)第三节银行结算)第四节票据结算)支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支票可以背书转让、但用于支取现金的支票不可以背书普通支票:可以转帐也可以支取现金、左上角划两条平行线只能转帐不能支取现金绝对记载:支票字样、无条件委托、金额、付款人名称、出票日期、出票人签章相对记载:付款地、出票地提示付款期限:自出票日起10日出票人签发支票错误:按支票的5%不低于1000、持票人有权要求2%的赔偿金)商业汇票:商业承兑汇票、银行承兑汇票绝对记载:商业字样、无条件委托、金额、付款人名称、收款人名称、出票日期、出票人签章相对记载:付款日期、付款地、出票地付款人应当在3日内承兑,己承兑汇票需在正面记载“承兑”字样、日期银行承兑汇票收取万分之五的手续费见票即付提示承兑出票日起一个月定期的自到期日起10日内背书事项:背书签章,背书日期、被背书人名称背书不得记载内容:附条件、部分背书禁止背书:拒绝承兑、拒绝付款、超过付款提示期限保证格式:保证字样、保证人名称和住所、被保证人名称、保证日期、保证人签章保证不得附有条件、附有条件不影响保证责任。
财经法规第一章会计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经过一定立法程序制定的有关会计工作的法律。
(根本法律制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会计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并发布,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拟定并经国务院批准发布,调整经济生活中某些方面会计关系的法律规范。
单位负责人: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者法律、行政法规代表单位行使职权的主要负责人。
(最高管理者对本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1、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2、担任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初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外,还应当具备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资格职务资格或者从事会计工作三年以上经历。
3、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规定。
单位领导人的直系亲属不得单位本单位的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会计机构负责人的直系亲属(夫妻、直系血亲、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及配偶关系)不得在本单位会计机构中担任出纳工作出纳人员不得监管稽核,出纳人员不得监管会计档案会计档案保管工作也不得由出纳人员担任1、伪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及其他会计资料:(无中生有)指以虚假的经济业务事项为前提编造不真实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其他会计资料。
【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的法律责任可以对单位并处以5000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予以通报)不构成犯罪的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予以通报)【属于国家的】依法给予撤职直至开除的行政处分】2、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及其他会计资料:(篡改事实)用涂改、挖补等手段来改变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等的真实内容,歪曲事实真相的行为。
3、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以假乱真)指通过编造虚假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及其他会计资料或直接篡改财务会计报告上的数据。
【隐匿或者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的法律责任可以对单位并处以5000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予以通报)不构成犯罪的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予以通报)【属于国家的】依法给予撤职直至开除的行政处分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及其他人员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可以对单位并处以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予以通报)【属于国家的】依法给予撤职直至开除的行政处分单位负责人对会计人员实行打击报复的法律责任给予行政处分不构成犯罪的应当恢复其名誉和原有职务、级别填制或取得的原始凭证送交会计机构的时间最迟不应超过一个会计结算期。
财经法规知识点汇集第一章会计法律制度第一节会计法律制度的构成1.会计法规制度概念?是指国家权力机关的行政机关制定的各种有关会计工作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2.会计法律制度主要包括会计法律、会计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
根据《立法法》,会计法律的效力最高,以下依次为会计行政法规、会计部门规章和会计规范性文件。
【重点提示】重点掌握会计法律制度包括三部分以及它们效力的高低。
会计法律(×××法):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人大及常委会制定——地位最高行政法规(×××条例):总会计师条例、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地位第二统一的会计制度记忆一下各自的内容(地位依次降低)3.我国第一部会计法诞生的日期及法律地位?1985年1月21日;是制定其他会计法规的依据,也是指导会计工作的最高准则。
目前实施的1999年修订的,2000年7月1日执行。
小结:1.总体3个层次;2.每一层次分别由谁制定;3.每个层次包含什么;4.反过来,《×××》属于哪个层次第二节会计工作管理体制1.会计工作管理体制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会计工作的行政管理;二是会计工作的自律管理;三是单位内部的会计工作管理。
【重点提示】会计工作管理体制包括的三个方面必须牢记。
容易考多项选择题。
2. 我国会计工作的主管机关是财政部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管理的原则是“统一指导、分级管理”。
3.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管等部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职责,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实施监督检查。
这一规定体现了财政部门与其他政府管理部门在管理会计事务中的相互协作、配合的关系。
——在政府监督那部分内容中书上有详细阐述注意: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银行的区别4.财政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5.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由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会计法制定并公布。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练习题答案及解析第一篇财经法规第一章财经法规概论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 A【解析】依照立法机关不同将法分为广义的法和狭义的法。
2.【答案】 C【解析】依照法的内容不同将法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
3.【答案】 B【解析】依照法的适用范畴不同将法分为国内法和国际法。
4.【答案】 A【解析】财经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财经法律关系主体享有的经济权益和承担的经济义务。
5.【答案】 B【解析】作为经济法主体的国家机关主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中的经济治理机关。
6.【答案】 A【解析】全然法即宪法。
在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地位和效力,其内容一样规定国家的差不多制度、公民的差不多权益和义务、要紧国家机关的构成和职权等全然问题。
7.【答案】 C【解析】国务院制定、公布的规范性文件是行政法规。
应选C。
8.【答案】 D【解析】经济职权不可随意转让、舍弃。
9.【答案】 D【解析】依照法的内容,法可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
程序法足指为保证实体法所规定的权益和义务的实现而制定的诉讼程序的法律,也叫诉讼法,如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
10.【答案】 C【解析】依照法的内容,法可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
实体法指规定要紧权益和义务的法律,如民法、刑法等。
11.【答案】 D【解析】诉讼法是程序法。
应选D。
12.【答案】 D【解析】公司法是文体法。
应选D。
13.【答案】 A【解析】经济职权的主体是国家机关。
应选A。
14.【答案】 A【解析】地点性法规的制定主体是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15.【答案】 B【解析】宪法是国家的全然大法。
应选B。
16.【答案】 C【解析】财经法律关系的客体有:物、经济行为及智力成果。
17.【答案】 B【解析】财经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参加财经法律关系。
依法享有经济权益和承担经济义务的当事人。
18.【答案】 B【解析】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而形成的法律关系,称为民事法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