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胸痹诊疗方案
- 格式:docx
- 大小:61.97 KB
- 文档页数:20
中医的胸痹证熊世升/整理以胸部憋闷、疼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等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多因素体阳虚,感受寒邪,寒凝心脉;或忧思恼怒,肝郁气滞,瘀血内阻;或饮食失节,损伤脾胃,聚湿生痰,闭阻心脉;或劳倦伤脾,生化无源,气血不足,心失所养;或久病不愈,房劳伤肾,进而损及心之阴阳等引起。
常见证型有:①寒凝心脉型胸痹。
证见心痛如绞、遇冷则疼痛加重,甚则伴有手足不温,冷汗出,心悸气短,心痛彻背,苔白脉紧,治宜通阳散寒,活血通脉,方用当归四逆汤加味。
②②痰浊闭阻型胸痹。
证见心痛胸闷,咳痰粘稠,纳少倦怠,苔白腻脉滑,治宜理气化痰,方用二陈汤加味。
③③瘀血痹阻型胸痹。
证见心痛如刺,痛有定处、舌暗红有瘀斑、苔薄,脉弦涩或结代,治宜活血化瘀,通脉止痛,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④④心气不足型胸痹。
证见心痛伴胸闷气短,心悸乏力,舌淡脉细缓,治宜养心益气通脉,方用保元汤加味。
⑤⑤心阴不足型胸痹。
证见心痛,头晕,心烦失眠,口干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宜滋阴养心,方用天王补心丹。
⑥⑥心阳亏虚型胸痹。
证见心痛心悸,遇冷病甚,神疲气短,四肢不温,舌淡胖,脉沉迟,治宜补气温阳,方用人参汤加味。
胸痹如持续发作,疼痛剧烈,也可变生厥证、脱证等危重证候。
辩证论治(1)阴寒证:证候;胸闷气短,胸痛彻背,遇寒则甚,畏寒肢冷,重则喘息不得卧,面色苍白,心悸自汗,四肢厥冷,苔白滑或腻,脉沉细。
治法:宣痹通阳,散寒化浊。
主方:瓜蒌薤白白酒汤。
(2)痰浊证:证候:心胸痞闷胀痛,时缓时急,甚则痛引肩背,心悸气短,身重头昏,少食腹胀,形体肥胖或咳嗽喘促,痰粘色白,舌胖嫩,苔白腻,脉沉迟滑或濡滑。
治法:宣痹通阳,理气豁痰。
主方:瓜蒌薤白半夏汤。
(3)血瘀证:证候:胸痛如针刺,或呈绞痛,痛引房背,时作时止,心悸气短,胸闷,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细涩或结代。
治法:理气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血府逐瘀汤。
(4)气阴两虚证:证候: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痛甚。
浅谈胸痹的中医治疗发表时间:2016-05-09T10:21:35.617Z 来源:《心理医生》2015年12期供稿作者:王鸿瑾[导读] 南京市鼓楼区大桥社区卫生服务站患有冠心病的患者常在入夜安睡后突感心前区疼痛,如刀绞,有闷窒感,甚则痛有引肩臂,因患者冠脉管壁增厚。
王鸿瑾(南京市鼓楼区大桥社区卫生服务站江苏南京 210015)【摘要】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这种疾病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如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关系密切,亦可参考治疗。
各个朝代都有关于胸痹的论述,治疗方法也日益丰富。
【关键词】胸痹;辩证分型;中医治疗【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2-0150-02 胸痹的临床表现最早见于内经,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正式提出“胸痹”名称:“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病,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瓜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以下是对本病的中医探讨。
1.中医治疗与分型1.1 心血瘀阻证患有冠心病的患者常在入夜安睡后突感心前区疼痛,如刀绞,有闷窒感,甚则痛有引肩臂,因患者冠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故血行不利,日久瘀滞,胸阳痹阻,脉管不畅,故其舌质紫暗,常有瘀斑,脉弦涩不利。
这类患者可用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本方以活血化瘀为主,兼以行气、止痛、养血、凉血。
此方剂中以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活血祛瘀,若患者感心中烦热、夜寐不安,则用生地配伍赤芍,凉血祛热,加以柴胡疏肝理气,伍枳壳、桔梗开胸散结。
方中牛膝一味可引瘀下行,与桔梗同用,一升一降,有利于恢复气血的正常运行。
瘀血容易郁热,所以清热药的使用尤为重要,瘀化热清则心血得养,本方治疗瘀血性心绞痛效果显著。
血府逐瘀汤的组成药物中当归、桃仁、红花、赤芍、川芎等均有显著抑制血小板功能,拮抗多种诱导剂所致血小板聚集,延缓血液凝固,促进血栓溶解,显著血液流变性等药理作用。
胸痹(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中医优势病种及临床路径( 2012年)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心绞痛分级为III级或Ⅳ级者(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的住院患者。
一、适应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胸痹心痛病(TCD编码:BNX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ICD一10编码:工20.805),且心绞痛分级为III 级或Ⅳ级者(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二、诊断依据(一)中医诊断依据:(《中医内科学》第六版教材)1、左侧胸部或胸骨中段突发憋闷而痛,疼痛性质为隐痛、胀痛、刺痛、绞痛、灼痛。
疼痛常可窜及肩背、前臂、咽喉、胃脘部等,甚者可沿手少阴、手厥阴经循行部位窜至中指或小指,疼痛剧烈,持续时间长,达30分钟以上,含硝酸甘油片难以缓解,可见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手足青冷至肘膝关节处甚至夕发旦死,旦发夕死,常合并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及休克,多为真心痛表现。
2、突然发病,时作时止,反复发作。
持续时间短暂,一般几秒至数十分钟,经休息或服药后可迅速缓解。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情志波动,气侯变化,多饮暴食,劳累过度等而绣发。
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
4、心电图应列为必备的常规检查,及白细胞总数、血沉、血清酶学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二)西医诊断依据(《内科学》第六版)1、临床表现:(1)症状:①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波及心前区,有手掌大小范围,甚至横贯前胸,界限不很清楚。
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
②性质:胸痛常为压迫、发闷或紧缩性,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尖锐,不像针刺或刀扎样痛,偶伴濒死的恐惧感觉,发作时,患者往往不自觉地停止原来的活动,直至症状缓解。
③诱因:发作常由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如愤怒、焦虑、过度兴奋等)所激发,饱食、寒冷、吸烟、心功过速、休克等亦可诱发。
疼痛发生于劳力或激动的当时,而不是在一天劳累之后。
心内科中医优势病种胸痹心痛病诊疗方案(稳定型心绞痛)一、概述胸痹心痛病,乃由于心脉挛急、狭窄或闭塞而引起膻中穴位处或左胸膺部疼痛不适为主症的一类疾病,常由劳累、情绪波动、饱餐等因素诱发。
胸痹心痛病相当于现代医学之冠心病范畴,包括胸痹心痛与胸痹真心痛,其中胸痹心痛相当于稳定性心绞痛,胸痹真心痛相当于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
冠心病又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或缺血性心脏病。
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
稳定型心绞痛:指稳定型劳力型心绞痛。
中医病名:胸痹心痛病;西医病名: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
二、诊断【西医诊断】参照我国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公布的《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和《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梗诊断和治疗指南》。
【中医辨证分型】本病的病位以心为主,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理变化多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可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以气虚为主;标实多为痰浊、血瘀、气滞、寒凝,以血瘀突出。
1.痰阻闭阻证胸闷重而心痛轻,伴有身重困倦,口黏恶心,咯吐痰涎,苔白腻或白滑,脉滑。
2.气滞证胸痛时作,痛无定处,时欲太息,情志抑郁可诱发或加重,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弦。
3.心血瘀阻证心胸疼痛,心痛如剌,痛处固定,入夜更甚,唇舌紫黯,舌有瘀斑,苔薄,脉涩或结代。
4.寒凝心脉证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感寒痛甚,形寒肢冷,面色苍白,苔薄白,脉沉紧或促。
5.心气亏虚证心胸隐痛,气短心悸,动则益甚,神疲懒言,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或结代。
6.心阴不足证心胸隐痛,五心烦热,心悸怔忡,头晕耳鸣,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苔少或花剥,脉细数或结代。
7.心阳虚证胸闷心痛,心悸征忡,神倦怯寒,面色晄白,四肢不温,舌质淡胖,苔薄白,脉沉细迟。
三、治疗方法1.西医治疗(1)危险因素处理如进行宣教,戒烟,运动,降压,控制血糖,减轻体重等。
中医胸痹篇医案选
患者:谷某,女,58岁,1988年8月31日初诊。
现病史:患者胸闷、心烦,口干苦,不欲饮,食欲不振,脱略痛,头发懵,乏力,两胁下隐痛,下肢时肿,时吐痰,大便不干,小便频。
舌苔厚腻黄,质可,脉弦略细数。
以往住院诊断为冠心病。
输液治疗。
辨证:痰浊闭阻。
治则:通阳泄浊。
方药:瓜篓15g,清半夏10g,黄连5g,苍术10g,川朴10g,陈皮10g,茯苓20g,党参10g,桅子10g,甘草6g,青皮10g。
3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1988年9月8日。
诸症减,脱略胀,仍有口干苦,心烦,苔较黄,质稍红,脉弦略沉(一息4至)。
辨证治则方药同上。
6剂,水煎服,每日1剂。
三诊:1988年9月16日。
诸症缓解,予以疏肝和胃丸善后,病愈。
按语:《肘后备急方》卷四:“胸部之病,令人心中坚痞忽痛,肌中苦痹,绞急如刺,不得俯仰,其胸前皮皆痛,不得手犯,胸满短气,咳嗽引痛,烦闷自汗出,或彻引背膂。
”
《症因脉治》卷三:“胸痹之症,即胃痹也。
胸前满闷,凝结不行,食入即痛,不得下咽,或时作呕。
”从舌脉知痰热内阻,治以清热化痰,开胸散结。
2024年胸痹诊疗方案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洒在案头的那份诊疗方案上,我拿起笔,开始回忆这十年来的诊疗经验和心得。
关于胸痹,这是一个既常见又复杂的疾病,下面是我为2024年准备的诊疗方案。
胸痹的定义和分类。
胸痹是指因胸阳不振、脉络瘀阻所致的胸痛、胸闷等症状,属于现代医学中的冠心病、心绞痛等范畴。
根据病情轻重,胸痹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一、轻度胸痹1.症状:轻度胸痹患者表现为胸痛、胸闷,发作时间短,疼痛程度较轻。
2.检查:心电图、心脏彩超、血脂、血糖等检查指标基本正常。
3.诊疗方案:(1)药物治疗:心痛定、硝酸甘油等扩张血管药物,缓解症状。
(3)中医治疗:根据体质辨证施治,如气虚者可选用补中益气汤,血瘀者可选用血府逐瘀汤等。
二、中度胸痹1.症状:中度胸痹患者胸痛、胸闷症状较明显,发作时间较长,疼痛程度较重。
2.检查: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检查指标异常,血脂、血糖等指标异常。
3.诊疗方案:(1)药物治疗:在轻度胸痹的基础上,加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以及降脂药物如他汀类。
(2)生活方式干预:同轻度胸痹。
(3)中医治疗:在轻度胸痹的基础上,可根据具体症状选用活血化瘀、通脉止痛的药物,如丹参、川芎等。
三、重度胸痹1.症状:重度胸痹患者胸痛、胸闷症状严重,发作频繁,疼痛程度剧烈。
2.检查: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检查指标明显异常,血脂、血糖等指标异常。
3.诊疗方案:(1)药物治疗:在中度胸痹的基础上,加用抗凝药物如肝素,以及抗心律失常药物如美托洛尔等。
(2)生活方式干预:同轻度胸痹。
(3)中医治疗:在中度胸痹的基础上,可根据具体症状选用补益心气、活血化瘀的药物,如黄芪、丹参等。
四、并发症处理1.心律失常:根据类型和程度,选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美托洛尔、地高辛等。
2.心力衰竭:给予利尿剂、血管扩张剂等治疗,必要时进行心脏起搏治疗。
3.心肌梗死:紧急溶栓、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必要时进行心脏介入手术。
五、预防与康复1.预防:加强健康教育,提高人们对胸痹的认识,积极预防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
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中医病名:胸痹心痛病(TCD 编码BNX020)西医病名:冠心病心绞痛(ICD-10 编码I20.902)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1990年中西结合心血管学会修订的《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和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病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
(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
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不得卧。
(2)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而缓解。
严重者可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象,可发生猝死。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4)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等可辅助诊断。
根据病情可作心肌酶谱测定,心电图动态观察。
(5)必要时行冠脉CT、心肌核素显像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参照我国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美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公布的《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
3、心绞痛分级标准:参照1972年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二)证候诊断1、心痛发作期(1)寒凝血瘀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涩。
(2)气滞血瘀证: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滑。
2、心痛缓解期(1)气虚血瘀证:胸痛、胸闷,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点、苔薄白,脉弦或有间歇。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暗红少津,脉细弱或结代。
(3)痰阻血瘀证:胸脘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纳呆恶心,舌暗苔浊腻,脉滑。
(4)气滞血瘀证: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伴有胁胀,喜叹息,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胸痹心痛病(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2014年修订版)胸痹是以胸闷心痛,甚则心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平卧为主要表现。
因邪痹心络,气血不畅,或心气不足,心失血养等所致。
属于西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范畴。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胃脘部、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反复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2)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十几分钟可缓解。
严重者可见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候,可发生猝死。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2、西医诊断标准(1)症状:心绞痛以发作性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疼痛的特点为:①部位:典型的心绞痛部位是在胸骨后或左前胸,范围常不局限,可以放射到颈部、咽部、颌部、上腹部、肩背部、左臂及左手指侧,也可以放射至其他部位,心绞痛还可以发生在胸部以外如上腹部、咽部、颈部等。
每次心绞痛发作部位往往是相似的。
②性质:常呈紧缩感、绞榨感、压迫感、烧灼感、胸憋、胸闷或有窒息感、沉重感,有的患者只述为胸部不适,主观感觉个体差异较大,但一般不会是针刺样疼痛,有的表现为乏力、气短。
发作时,患者往往不自觉停止原来的活动,直至症状缓解。
③持续时间:呈阵发性发作,持续数分钟,一般不会超过10分钟,也不会转瞬即逝或持续数消失。
④诱因:常为体力劳动、情绪激动、饱食、寒冷等因素诱发。
疼痛多发生于劳力或激动的当时,而不是在一天劳累之后。
⑤缓解方式: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可在2-5分钟内迅速缓解。
(二)证候诊断:1、痰浊闭塞证:闷痛痞满,口粘乏味,纳呆脘胀,身困重,恶心呕吐,痰多体胖,苔腻、黄或白滑,脉滑或数。
2、心血瘀阻证:刺痛固定,面晦唇青,怔忡不宁,指甲发青,发枯肤糙,舌质紫暗或见紫斑或舌下脉络紫胀。
3、痰(热)瘀闭阻证:闷痛痞满,刺痛,口粘乏味,指甲发青,痰多体胖,舌质紫暗或见紫斑或暗红,苔腻、黄或白滑,脉滑涩或数。
我科“胸痹心痛”优势病种的诊疗方案作者:程全周陈爱莲吴桂玲韩会香徐百鸿来源:《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年第30期在陈爱莲主任的带领下,经过几年的努力,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优化胸痹心痛的证型,总结出了治疗胸痹、心痛的中医诊疗规范,使临床医生有依可循,更好的应用于临床,突出了中医特色,提高了疗效,现述如下。
定义胸痹心痛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寒邪等所引起的已痰浊、瘀血、气滞、寒寒凝痹阻心脉,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轻者偶发短暂的胸沉闷或隐痛,或为发作性膻中或左胸含糊不清的不适感;重者疼痛剧烈,或呈压榨样绞痛。
常伴有心悸、气短、呼吸不畅,甚至喘促,惊恐不安,面色苍白,冷汗自出等。
多由劳累、饱餐、寒冷及情绪激动而诱发,亦可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
诊断依据发病特点。
主症: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引左肩背、咽喉、胃脘部、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反复发作性或持续不解。
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即可缓解。
严重者可见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候,可发生猝死。
兼症: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年龄:多见于中老年人群。
诱因:劳累过度、抑郁恼怒、饮酒饱食、感受寒冷等。
相关检查:①心电图:能反映心肌缺血,特别是疼痛发作时及缓解后兩者心电图对比诊断有价值。
根据ST段和(或)T波得异常变化来判断心肌缺血的部位及程度,同时根据相应导联所出现病理性Q波及ST段抬高的表现,来确定心肌梗死的部位。
动态心电图:观察心肌缺血发作时ST段和T波改变,有助于诊断、观察药物治疗作用及有无心律失常;运动平板:此为心电图负荷试验,有助于心肌缺血的诊断和评价治疗效果,对劳力性心绞痛有价值。
②心脏超声心动图:依据节段性心肌动力学异常改变,也可间接判断心肌缺血部位及程度,同时可作为心肌炎、心肌病、心脏瓣膜病等的鉴别诊断。
可检出室壁运动异常,心肌梗死并室壁瘤、附附壁血栓、乳头肌功能不全所致二尖瓣反流、室间隔穿孔和心包填塞等。
胸痹(冠心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一、定义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心痛”之病名最早见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
其后《灵枢五邪》也有心痛之病名,又有“卒心痛”、“厥心痛”(《素问谬刺论》)、“真心痛”(《素问厥论》)“胸痹”首见于《金贵要略》后世医家以心痛或胸痹称本病。
均指以左胸膺或胸中部发作性憋闷或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二、历史沿革1.《素问.脏气法时论》:“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
”《素问.厥论》:“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2.《金贵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认为“胸痹缓急”为本病的特点,其病机以阳微阴弦为主,以辛温通阳或温补阳气为治疗大法,并创栝楼薤白白酒汤等9张方剂,为后世医家所宗法。
3.唐.孙思邈《千金要方》提出“胸痹引背时寒,间使主之。
”强调针灸治疗。
4.金元时代丰富了治法:组方配伍多以芳香、辛散、温通之品,每与益气、养血、滋阴、温阳之品相互为用。
5.明以前医家多将心痛与胃脘痛混为一谈,如《丹溪心法.心脾痛》:“心痛,即胃脘痛”。
明.王肯堂《证治准绳》首次对心痛与胃脘痛作了鉴别,并强调用大剂的活血化瘀药桃仁、红花、降香、失笑散等治疗,开活血化瘀治疗心痛之先河。
6.清.陈念祖《时方歌括》以丹参饮治疗心腹诸痛,《医林改错》以血府逐瘀汤治疗胸痹心痛,至今沿用不衰。
三、病因病机(一)病因1.寒邪内侵素体阳虚,胸阳不振,阴寒之邪乘虚而入,寒凝气滞,寒邪伤阳,胸阳不展,血行不畅,痹阻胸阳而成胸痹。
《医门法律中寒门》:“胸痹心痛,然总因阳虚,故阴得乘之。
”《类证治裁胸痹》:“胸痹,胸中阳微不运,久则阴乘阳位,而为痹结也。
”本病常因阳虚感寒而发作,如天气变化、骤遇寒冷而卒发。
2.饮食失调过食膏粱厚味,嗜好烟酒,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失健,聚湿生痰,痰浊上犯心胸,阻遏心阳而胸阳不展,气机不畅致心脉痹阻为胸痹。
痰浊痹阻,痰阻血瘀,痰瘀互结。
嗜食辛辣醇酒厚味,湿热内蕴,湿郁成痰,热郁化火,痰火犯于心胸。
3.情志失调忧思伤脾,脾失健运,津液不布,聚生痰浊。
郁怒伤肝,肝失疏泄,肝郁气滞,气郁化火,灼津为痰,气滞痰阻,血行不畅,气滞血瘀,或痰瘀交阻,心脉痹阻,不通则痛。
《杂病源流犀烛心病源流》:“总之七情之由作心痛,七情失调可致气血耗逆,心脉失畅,痹阻不通而发心痛”。
因肝气通于心气,肝气滞则心气乏,故七情太过,是致病的常见原因。
4.劳倦内伤劳倦久病致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气血亏虚,心脉失养,拘急而痛;积劳伤阳,心肾阳虚,鼓动无力,胸阳不展,阴寒内侵致血脉不畅,胸痹而痛。
体力劳动、运动、脑力劳动均可诱发。
5.年迈体虚年老肾气自半,精血渐亏,肾阳虚衰不能鼓动五脏之阳,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血脉失于温运,痹阻不畅而胸痹。
肾阴亏虚则不能濡养五脏之阴,水不涵木,肾水不能上济于心,心肝火旺,心阴耗伤,心脉失于濡养而胸痹;心阴不足,心火炽盛,下灼肾水,进一步耗伤肾阴;心肾阳虚,痰饮上犯阻滞心脉。
以上因虚致实为寒凝、气滞、血瘀、痰浊导致胸阳失运,心脉阻滞为胸痹。
冠心病发病的相关因素:①性别、年龄;本病男性多于女性,多发于40岁以上;②遗传因素;③高甘油三脂或高胆固醇血症;④高血压;⑤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⑥A型性格行为;⑦长期从事脑力劳动者;⑧肥胖;⑨缺少运动;长期吸烟;⑩精神压力。
除了前2种患病危险因素个人无法改变,但后7种危险因素却是可以通过调整个人生活方式改善的。
(二)病机1.主要病机:心脉痹阻2.病理性质有虚实两端,且常相兼为病。
实:寒凝、气滞、血瘀、痰浊虚:气虚、阴亏、阳衰临床常相兼为病,或表现为本虚表实,气滞血瘀、寒凝气滞、痰瘀交阻、气虚血瘀、阳虚痰饮、阴虚痰热。
3.病位:心、肝、脾、肾心主血脉,肺主治节,心肺协调而气血通畅。
心病不能推动血脉;肺失治节而血行淤滞。
肝主疏泄,条畅气机。
肝疏泄失职或肝气淤滞,导致气滞血瘀。
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
脾失健运,气血生化无源,痰浊内生。
肾为一身阴阳之根本,肾阴亏损,心血失养;肾阳不足,心失温养,心脉痹阻、胸阳不展而胸痹。
4.病机转化可由实致虚,或因虚致实由实致虚:痰踞心胸,胸阳痹阻,日久不愈,耗气伤阳;心气不足,心阳亏虚,阴寒凝滞;心阳虚衰,淤血阻络,淤血不去,新血不生,日久心血痹阻,心阳不振。
因虚致实:由心气不足,鼓动无力,气滞血瘀;心肾阴虚,水亏火旺,炼液为痰;心阳虚衰,阳虚则外寒,阴寒凝滞。
四、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1990年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会修订的《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和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
(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
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2)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而缓解。
严重者可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象,可发生猝死。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4)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等可辅助诊断。
根据病情可作心肌酶谱测定,心电图动态观察。
(5)必要时行冠脉CT、心肌核素显像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参照我国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公布的《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
3.心绞痛分级标准:参照1972年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二)证候诊断1.心痛发作期(1)寒凝血瘀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涩。
(2)气滞血瘀证: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滑。
2.心痛缓解期(1)气虚血瘀证:胸痛、胸闷,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有间歇。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暗红少津,脉细弱或结代。
(3)痰瘀互结证:胸脘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纳呆恶心,舌暗苔浊腻,脉弦滑。
(4)气滞血瘀证: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伴有胁胀,喜叹息,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三)病证鉴别1.悬饮相同点:二者均有胸痛胸痹:当胸闷痛,并可向左肩或左臂内侧等部位放射,常因受寒、饱餐、情绪激动、劳累而突然发作。
历时短暂,休息或用药后得以缓解。
悬饮:胸胁胀痛,持续不解。
2.胃脘痛近似点:心在胃上,胃在心下,故有胃脘当心而痛之称,以其部位相近。
胸痹之不典型者,其疼痛可在胃脘部,易于混淆。
胸痹:以闷痛为主,为时短暂,虽与饮食有关,但休息、服药常可缓解。
胃脘痛:与饮食有关,以胀痛为主,局部有压痛,持续时间较长,常伴有泛酸、嘈杂、嗳气、呃逆等胃部症状。
3.真心痛真心痛为胸痹的进一步;症见心痛剧烈,甚则持续不解,伴有汗出、肢冷、面白、唇紫、手足青至节,脉微或结代等危重证候。
五、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1.辨标本虚实发作期标实:气滞、痰浊、寒凝、血瘀。
气滞见憋闷重而痛轻,兼胸胁胀满,善太息,憋气,苔薄白,脉弦。
痰浊见胸部闷窒而痛,伴唾吐痰涎,苔白腻,脉弦细。
寒凝见胸痛如绞,遇寒而发,伴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
血瘀见刺痛固定不移,痛有定处,夜间多发,舌紫黯或有瘀斑,脉结代或涩。
缓解期为本虚或本虚标实,阴阳气血亏虚或气虚血瘀、阳虚痰浊。
心气不足见心胸隐痛而闷,因劳累而发,伴心悸,气短,乏力,舌淡胖嫩,边有齿痕,脉沉细或结代。
心阳不振者见绞痛兼胸闷气短,四肢厥冷,神倦自汗,脉沉细。
气阴两虚者隐痛时作时止,缠绵不休,动则多发,伴口干,舌淡红而少苔,脉沉细而数。
2.辨病情轻重疼痛持续时间短暂多轻,持续时间长,反复发作者多重,疼痛遇劳发作,休息或服药后缓解者为顺症,服药后难以缓解者常为危候,一般而言:疼痛发作次数多少与病情轻重程度呈正比。
但也有发作次不多而病情较重者,尤其在安静或睡眠时发作疼痛者病情较重。
(二)治疗原则汉.张仲景奠定了胸痹辨证论治的基础,列栝楼薤白白酒汤、栝楼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人参汤、乌头赤石脂丸等方,以温通散寒、宣痹化湿为治。
《备急千金要方》治疗胸痹心痛有内治、外治(熨背散)及针刺、艾灸等法。
宋《太平圣惠方》所列治疗心痛胸痹方药,芳香、温通、辛散之品,每与益气、养血、滋阴、温阳之品相互为用,标本兼顾,丰富了本病的治疗内容。
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用苏合香丸治卒暴心痛,今仍常用。
明清时代补充了活血化瘀疗法。
王肯堂《证治准绳》用失笑散及大剂红花、降香治死血心痛。
清王清任《医林改错》用血府逐瘀汤,《医宗金鉴》用丹参饮治疗胸痹心痛,至今沿用不衰。
1.基本原则:发作期祛邪治标,先治其标,后治其本,或虚实同治,标本兼顾。
缓解期扶正治本。
祛邪治标:气滞者疏理气机,寒凝者辛温通阳,血瘀者活血化瘀痰浊者泄浊豁痰。
扶正治本:气虚补气,血虚养血,阴虚滋阴,阳虚温阳。
注意事项:①补中寓通,通中寓补,通补兼施,不可浪补、猛攻(扶正不碍邪,祛邪不伤正),②在发病后的3-4天内,警惕并预防脱证的发生,一旦发现脱证之先兆,必须尽早投用益气固脱之品。
(三)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心痛发作期治疗(1)寒凝血瘀证治法:辛温散寒,温通心脉代表方: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两方均能辛温散寒,温通心脉,枳实薤白桂枝汤重在通阳理气,用于胸痹阴寒证,见心中痞满,胸闷气短者,当归四逆汤温经散寒为主,用于血虚寒厥证,见胸痛如绞,手足不温,冷汗自出,脉沉细者。
桂枝10克、细辛6克、栝楼30克、薤白15克、当归15克、炙甘草10克、枳实12克、厚朴15克大枣12克方中桂枝、细辛温散寒邪,通阳止痛,栝楼、薤白化痰通阳,行气止痛,当归、芍药、甘草养血活血,枳实、厚朴理气通脉,大枣健脾和营,加减:①胸痛并有瘀血之象加川芎、三七、降香、乳香、元胡、筚拨;②痛剧而四肢不温,冷汗自出加附子、干姜、细辛、高良姜。
本证当以芳香走窜、温通行气类药物治疗为主:桂心、吴茱萸、干姜、麝香、细辛、蜀椒、丁香、木香、安息香、苏合香等,近几年研制的喷雾剂、含化剂等速效、高效制剂,可用于急救。
实验研究证实,芳香温通类药物大多含有挥发油,具有解除冠脉痉挛,增加冠脉血流量,减少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供血作用,同时对血液流变性、心肌收缩力均有良好的作用。
但此类药物具有辛香走窜之弊,应中病即止,以防耗伤阳气。
2.气滞血瘀证症状见心胸满闷,隐痛阵作痛无定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