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

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

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
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

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

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选定参照物。

3.理解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机械运动的概念和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难点:参照物的概念和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一)轶闻故事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000米的高空飞行的时候,发现脸旁有一个小东西,飞行员以为是昆虫,敏捷地一把抓了过来,令他吃惊的是,抓到的竟是一颗德国子弹.这名法国飞行员真的能抓住这颗高速飞行的子弹吗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第一章第二节运动的描述。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观看。同时教师板书课题。

过渡语:了解了学习目标,请根据自学指导认真自学课本,时间约7分钟。

二、先学环节

(一)出示自学指导

课件展示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带着下列问题看课本P10-15内容,勾画知识点并记忆,可查资料但要独立完成:

1.你从座位走到黑板前,这一过程中,你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2.有一辆汽车停在路边和在路上行使有什么不同

3.说天上飞的飞机是运动的,你根据什么我们的教室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为什么

4.什么是机械运动

5.什么是参照物

7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完成检测题,准备展示。

(二)自学检测反馈

要求:5分钟完成自学检测题,让5个小组的的同学到黑板前展示,书写成绩和题目成绩记入小组量化,要求书写认真、规范,下面同学交换学案,小组长组织成员用红笔将错误画出,准备更正。

1.在物理学里,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机械运动时,事先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

3.一切物体都在运动,世界上没有不动的物体()

对于同一物体,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它的运动情况可能不同()(判断对错)

4.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的卡车和联合收割机,以参照物它们是运动的;以为参照物,卡车或联合收割机是静止的。

5.宇航员在舱外工作时,宇航员相对于航天飞机(航天飞机相对于宇航员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是的,以地球为参照物,宇航员是的。

(三)质疑问难

展示小组自学情况,处理自学检测中的问题。

三、后教环节(15分钟)

(一)合作探究1--交换学案用红笔更正

1.你掌握了吗通过自学你还有哪些疑惑提出来和大家交流。学生提出疑惑,其他小组帮助解决。

2.小组交流我们生活的地球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毛泽东“坐地日行8万里”的意义。

(二)合作探究2--小组合作完成下列活动

1.把课本平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个笔盒,推动课本使它沿桌面缓缓移动认真思考组内交流并回答下面问题:

选取课桌作标准,笔盒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选取课本作标准,笔盒、课桌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选取笔盒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2.生活中有这样的经历:自己做的车并未行驶,有车从旁经过,会感觉自己前行或后退。要求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然后提问:“为什么乘客会产生这样的错觉

3.巩固练习:(小试牛刀)

(1)加油机向战斗机加油时,加油机相对于战斗机(战斗机相对于加油机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是的,战斗机和加油机相对于地面是的;

(2)乘坐观景电梯向外观看时,乘客随电梯升降,电梯上升时与地面及附近景物的距离增大,以电梯为参照物,觉得地面及附近景物在;电梯下降时与地面及附近景物的距离减小,以电梯为参照物,觉得地面及附近景物在。

(三)合作探究3—小组交流下列两个问题,选代表展示

西游记中拍摄的“孙悟空”腾云驾雾的场面,真的是演员在腾云驾雾吗你猜想他们是怎样拍摄的

四、当堂训练

过渡语:请同学们完成学案上当堂检测题。10分钟完成。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1.地球同步通信卫星总是静止在地球上空某处,这是以为参照物,如果以太阳为参照物,这颗卫星是 (填“运动”或“静止”)的。

2.“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这里选取的参照物是( )

A.地面

B.云朵

C.人

D.月亮

3.在行驶的列车上,细心的妈妈叫几岁的小孩“别动”,这个“别动”的参照物是()

A.铁路边的树木

B.小孩子的座位

C.车厢里的流动服务车

D.铁轨

4.现在你安静地坐在考场里答题,如果说你是静止,选择的参照物是

()

A.来回走动的监考

B.从窗外飞过的小鸟

C.从窗外走过的巡视员

D.黑板前的讲台桌

5.红孩乘车去北京,绿妹前来送行。红孩看到绿妹逐渐向后退,而绿妹对着远去的汽车挥手作别。绿妹看到“远去的汽车”、红孩看到“后退的绿妹”。她们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

A.汽车、地面

B.地面、汽车

C.汽车、汽车

D.地面、地面

6.小明坐在行驶的船中,看到河岸的青山往后运动。他是以下列哪个物体为参照物()

A.河岸上的树

B.小明所坐的船

C.河岸

D.迎面驶为的船

课堂总结:机械运动是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这节课同学们学的非常认真,达标率也很高,希望再接再厉,下节课学的更好。

附:板书设计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学案

班级姓名小组等级

【学习目标】

1.我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及换算。

2.我能根据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刻度尺正确测量长度。

3.能根据常见的周期现象估测时间,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正确测量时间。

4.我知道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知道测量有误差,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5.通过对相关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我要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素质及良好的实验习惯。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自学指导

课件展示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带着下列问题看课本P10-15内容,勾画知识点并记忆,可查资料但要独立完成:

1.观看P10课本插图,左图帽檐直径AB与帽子高度CD 较长,右图中心的两个圆面积较大,用尺子量一下比较,得出的结论是,仅凭感觉判断距离的长短,得出的结果可靠吗

2.什么是国际单位制长度的国际单位是,时间的国际单位

是。

3.刻度尺的量程和分度值怎样判断怎样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

4.何为误差,怎样减小误差

(二)自学检测

要求:完成自学检测题目,要求书写认真、规范。

1.长度的单位:千米、米、、、、、纳米

符号分别为:、、、、、、

2.长度的国际单位主单位是,完成单位换算

1km= m 1m= dm= cm= mm 1mm= μm= nm

560mm= m 165cm= m 1250km= m

3.测量长度的工具是,比较精确的长度有、,测量时间的工具是,古代有日晷(guǐ)、沙漏

4.时间的国际单位:,完成单位换算

1h= min= s 15min21s= s 75min= h

5.在测量时,受所用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叫,减小的方法有、、

6.你物理课本的长和宽分别为多少你目测的结果

为:、,实际测量的结果为、。

(三)我的疑惑

通过自学你还有哪些知识点不理解或存在疑惑提出来小组共同解决。

二、合作探究

(一)合作探究1--交换学案用红笔更正。

1.你掌握了吗通过自学你还有哪些疑惑提出来和大家交流。学生提出疑惑,其他小组帮助解决。

2.小组交流刻度尺的量程和分度值

(二)合作探究2--实验“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1. 由自主检测T6引导学生探究刻度尺的使用方法,小组讨论如何使用刻度尺,应该注意那些问题总结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

2. 练习测量铅笔的长度、课桌的高度、课本和作业本的长度和宽度并记录,准备展示

3. 巩固练习:(小试牛刀)

(1)某同学测一支铅笔的长度,记录的结果为:根据记录判定他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准确值是,

估计值是

(2)如图20中,读数时视线正确的是(选填“A”或“B”),物体的长度为

cm。

三、当堂训练

1.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则

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___,所测物体的长度是

__________。

2.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下列要求

中错误的是()

A.测量时,刻度尺不能歪斜

B.测量时必须从刻度尺的左端量起

C.读数时,视线应垂直于刻度尺的尺面

D.记录测量结果时,必须在数字后注明单位

3.下列有关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B.误差就是测量中产生的错误

C.只要认真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

D.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消除误差

4.使用一个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毫米刻度尺去测量一个机器零件的长度,这样

测量的结果将会

()

A.偏大

B.偏小

C.正常

D.无法比较

四、自我反思

1.我的收获

2.我的易错点

运动描述教案.doc

1.2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 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选定参照物。 3.理解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机械运动的概念和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难点:参照物的概念和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一)轶闻故事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000米的高空飞行的时候,发现脸旁有一个小东西,飞行员以为是昆虫,敏捷地一把抓了过来,令他吃惊的是,抓到的竟是一颗德国子弹.这名法国飞行员真的能抓住这颗高速飞行的子弹吗?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第一章第二节运动的描述。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观看。同时教师板书课题。 过渡语:了解了学习目标,请根据自学指导认真自学课本,时间约7分钟。 二、先学环节 (一)出示自学指导 课件展示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带着下列问题看课本P10-15内容,勾画知识点并记忆,可查资料但要独立完成: 1.你从座位走到黑板前,这一过程中,你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2.有一辆汽车停在路边和在路上行使有什么不同? 3.说天上飞的飞机是运动的,你根据什么?我们的教室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为什么? 4.什么是机械运动? 5.什么是参照物? 7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完成检测题,准备展示。 (二)自学检测反馈 要求:5分钟完成自学检测题,让5个小组的的同学到黑板前展示,书写成绩和题目成绩记入小组量化,要求书写认真、规范,下面同学交换学案,小组长组织成员用红笔将错误画出,准备更正。 1.在物理学里,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机械运动时,事先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 3.一切物体都在运动,世界上没有不动的物体()

高中物理---运动的描述教案

高中物理---运动的描述教案 一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一)物体和质点(subject and mass point) 1 质点:不考虑物体的大小和形状,把物体简化为一个有质量的点 2 质点是一种科学的抽象,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 (理想化模型:指抓住问题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对实际问题近似的一种思想) 活动与交流 1.研究火车的各种运动情况时,哪些情况下需要考虑火车的长度?哪些情况不需要? 2.研究地球自转和地球绕太阳公转时,是否可以忽略地球的大小? 讨论交流 1.同一物体有时看做质点,有时又不能看做质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研究火车从北京到上海时,可把火车看做质点,不考虑火车的长度,而研究火车通过某一座桥时,这时就不能把火车看做质点 2.质点是用来代替物体的具有质量的点,任何转动的物体,在研究自转时,都不可简化为质点.所以在研究地球自转时,不可以忽略地球的大小,地球不能当做质点来处理. 质点不一定是很小的物体,很大的物体也可简化为质点,但在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运动时,由于地球的直径比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小得多,地球上各点相对于太阳的运动可以看做是相同的,即地球的大小可忽略不计,在这种情况下,地球当做质点来处理 3 物体看成质点条件 a)当物体上各部分运动情况都相同时,物体上任何一点的运动情况都能反映物体的运动,物体可看成质点 b)物体的大小、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可以忽略不计的情况下可看成质点 c)同一个物体在不同的问题中,有时可以当做质点,有时不能当做质的质点 实例分析 在下列运动中,研究对象可当做质点的有 A 远洋航行的巨轮 B 研究飞行中直升飞机上的螺旋浆的转动情况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运动的描述》公开课教学设计

《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会选择适当的参照物描述物体的运动。 3.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在观察现象、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通过学习自然界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意识到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学重难点 《运动的描述》是学生认识机械运动的开始,也是力学的基础知识。它深深影响运动、运动和力、机械能等相关知识的学习,理解本节的内容对后面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机械运动的引出,科学地描述了人们对运动的认识,体现了科学的严密性和完整性。教材从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利用已有的知识分析实例,形成机械运动的概念,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理性认识自然现象,科学抽象事物本质的能力。本节内容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重点:参照物概念、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难点: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三、教学策略 机械运动的现象很普遍,学生也非常熟悉,要充分利用实例(图片或录像),在课堂中进行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机械运动是指物体位置变化的运动,认识运动的普遍性。参照物在机械运动中起到“标准”作用,通过课本内容学习使学生体验类似的场景,使学生体验到:对于同一个物体,由于参照物的选择不同得到的运动状态可能不同,从而进一步认识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身边实例通过分析思考,理解运动物体的共同特点(即它们位置的改变),掌握机械运动的概念,通过学生简单的实验及对实验的分析,说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进而理解参照物的概念,并能根据指定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会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参照物,获得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运动的描述教案5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 第一节运动的描述 祁集中心校白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 (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选定参照物; (3)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过程与方法 (1)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了; (2)在观察现象、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 1、机械运动的概念 2、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教学难点 1、参照物的概念 2、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3、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 教学过程 一、运动的世界 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体验到我们生活的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我们就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 对于这些现象,我们能否用一句话加以概括? 结论:宇宙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二、机械运动 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下面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对前面所举的例子中物体运动的共同特征进行归纳。用科学的语言对这些运动进行描述。 问题:1、在同学们眼里,球场上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 1、运动的物体有什么特点?静止的物体有什么特点? 在物理学里,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前面所举例子中物体运动的共同特征是运动时,它们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它们进行的是机械运动。 三、参照物

1、问题:小明在路边看见路上汽车飞快的从他面前驶过,车上的司机看乘客觉得他不动, 看小明,却觉得小明在身后运动。司机为什么会这样感觉呢? 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乘坐在公共汽车上时,看路边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觉得它们都在向后退。再看看同车的乘客都觉得他们没有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要描述物体的运动,要确定一个标准,与这个标准比较,描述物体怎样运动。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人们把它叫做参照物。 2、学生自己举例描述某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看看各是以什么物体作为参照物。 3、让学生做下面的实验:把课本平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个笔盒,推动课本使它沿桌面缓 缓移动,让学生思考问题: (1)选取课桌作标准,笔盒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运动) (2)选取课本作标准,笔盒、课桌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笔盒是静止的,课桌是运动的) (3)选取笔盒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课桌是运动的,课本是静止 的) 讨论:描述物体的是运动和静止,与所选择的参照物有关。参照物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 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时,结论也不一样。 由以上讨论我们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为了方便,我们常用地面作参照物。 4、让学生阅读课文第29页第四自然段,然后讨论为什么会产生“错觉”。 (产生错觉的原因是以行驶的火车作为参照物,观察者所乘坐的火车与作为参照物的火车的位置关系随作为参照物的火车的行驶而发生变化,觉得观察者所乘坐的火车发生了运动。) 5、让学生回答前面所提出的问题: (1)行人看路上行驶的汽车,通常是以路面或路边不动的建筑物为参照物,相对于参照 物,汽车的位置在不断地变化,所以观察者就觉得汽车在运动; (2)车上的司机看乘客觉得他不动,是以汽车为参照物,乘客相对于汽车,位置没有发 生变化,因此觉得乘客不动。 (3)在行驶的汽车上看路边的行人和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观察者往往习惯于以汽车为 参照物,相对于汽车,路边的行人和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与汽车的距离越来越大,所以,观察者就觉得行人和自行车向相反的方向运动。 6、让学生看课本第21页图11.1—3。 问题: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的卡车和联合收割机以什么参照物它们是运动的,以什么为参照物,卡车或联合收割机是静止的。为什么? 讨论:以田野或(地面)为参照物它们都在运动,卡车和联合收割机相对于以田野或(地面)的位置关系不断变化;卡车以联合收割机、联合收割机以卡车为参照物它们是相对静止的,它们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时相对位置关系不发生变化。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的物体以它们中任何一个为参照物,则另一个相对静止。 7、让学生看课文第30页图12.1—4。想想,图中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各个物体是在运动还 是静止? 讨论交流:宇航员在舱外工作时,宇航员相对于航天飞机和航天飞机相对于宇航员(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是静止的,以地球为参照物,宇航员是运动的;加油机向战斗机加油时,加油机相对于战斗机和战斗机相对于加油机(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是静止的,战斗机和加油机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乘坐观景电梯向外观看时,乘客随电梯升降,电梯上升时与地面及附近景物的距离增大,以电梯为参照物,觉得地面及附近景物在下降;电梯下降时与地面及附近景物的距离减小,以电梯为参照物,觉得地面

运动的描述教案

课题:运动的描述 一、教案背景 关于运动,学生刚刚接触,根据参照物判断物体的机械运动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应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事例展开教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 (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选定参照物; (3)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过程与方法: (1)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了; (2)在观察现象、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 和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 1、机械运动的概念 2、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教学难点: 1、参照物的概念 2、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3、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 教学模式:讨论式教学 教材分析:机械运动是宇宙中的最普遍现象、最简单的一种运动。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理论知识来逐步展开,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教学理念。 学生分析:学生已学习了“组成宇宙的物质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中”的知识,对“机械运动”、“运动和静止”等概念已经有了相当好的感性认识和实践经验。 教学过程: 一、运动的世界 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体验到我们生活的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我们就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 对于这些现象,我们能否用一句话加以概括? 结论:宇宙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二、机械运动 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下面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对前面所举的例子中物体运动的共同特征进行归纳。用科学的语言对这些运动进行描述。 问题:1、在同学们眼里,球场上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

初中物理运动的描述教案初中运动的描述教案

初中物理运动的描述教案初中运动的描述教案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 (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选定参照物; (3)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过程与方法 (1)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了; (2)在观察现象、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 1、机械运动的概念 2、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教学难点 1、参照物的概念 2、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3、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 教学过程 一、运动的世界

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体验到我们生活的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我们就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 对于这些现象,我们能否用一句话加以概括? 结论:宇宙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二、机械运动 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下面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对前面所举的例子中物体运动的共同特征进行归纳。用科学的语言对这些运动进行描述。 问题:1、在同学们眼里,球场上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 1、运动的物体有什么特点?静止的物体有什么特点? 在物理学里,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前面所举例子中物体运动的共同特征是运动时,它们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它们进行的是机械运动。 三、参照物 1、问题:小明在路边看见路上汽车飞快的从他面前驶过,车上的司机看乘客觉得他不动,看小明,却觉得小明在身后运动。司机为什么会这样感觉呢? 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乘坐在公共汽车上时,看路边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觉得它们都在向后退。再看看同车的乘客都觉得他们没有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要描述物体的运动,要确定一个标准,与这个标准比较,描述物体怎样运动。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人们把它叫做参照物。 2、学生自己举例描述某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看看各是以什么物体作为参照物。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 上册 第一章 1.2 运动的描述 教案(表格式)

教学设计

如果一个物体的位置相对这个标准发生了变化,就说它是运动的;如果没有变化,就说它是静止的。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教师强调关于参照物问题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参照物一旦被选定,我们就假定该物体是静止的; (2)参照物的选定可以是任意的,运动和静止的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研究对象不能做参照物; (3)为了研究方便,物理学中一般选取地面或地面上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要点辨析运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具体方法如下: (1)确定研究对象,即明确要判断哪个物体是否运动; (2)选定参照物,即假定一个物体不动; (3)被判断的物体与参照物之间有位置的变化,该物体是运动的;被判断的物体与参照物之间无位置变化,该物体是静止的。 目标导学三: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问题] 同一情况,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会得出物体的运动状态是不同的。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讨论] [结论]说明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类比]1.说某一同学个子高,是不准确的,应该说,它与谁相比个子高,同理说某一位同学矮,也是不科学的。 2.某人问路,到某地要用多长时间,该人不答,待问路人不耐烦开始走时,该人才说1小时左右,问路人不解,该人答曰:不知你走多快,如何判断用多长时间呢?这里的参照就是走路人的快慢,可见,我们表达话语时,一定要说话严密些。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知道了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或静止,并且知道这两种状态是相对的,课后大家要熟记本节的概念。

1、诗人曾写下这样的诗句:“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其中“桥流水不流”,诗人选择的参照物是() A、桥 B、河岸 C、水 D、岸上的树 2、太阳、站在地面上的人和同步地球卫星,如果以地球为参照物,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人静止,太阳和卫生运动 B、人、同步卫星和太阳都运动 C、人、太阳和同步卫星都静止 D、人和同步卫星静止、太阳运动 3、坐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公共汽车中的乘客,相对于下列哪个物体是运动的() A、这辆公共汽车的车厢 B、坐在车内椅子上的乘客 C、在旁边走过的售票员 D、关着的车门 4、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性。 5、(最新中考题)一人骑车由南向北行驶,这时有辆汽车也由南向北从他身旁疾驶而去,若以这辆汽车为参照物,此人() A、向北运动 B、向南运动 C、静止 D、运动方向无法判断

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word文档良心出品

【教学目标】 1. 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 2. 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选定参照物。 3. 理解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机械运动的概念和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难点:参照物的概念和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一)轶闻故事 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 2000米的高空飞行的时候,发现脸旁有一个小东 西,飞行员以为是昆虫,敏捷地一把抓了过来,令他吃惊的是,抓到的竟是一颗德国子弹.这名法 国飞行员真的能抓住这颗高速飞行的子弹吗 ?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第一章第二节运动的描述。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观看。同时教师板书课题。 过渡语:了解了学习目标,请根据自学指导认真自学课本,时间约 二、先学环节 (一)出示自学指导 但要独立完成: 1. 你从座位走到黑板前,这一过程中,你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2. 有一辆汽车停在路边和在路上行使有什么不同? 3. 说天上飞的飞机是运动的,你根据什么?我们的教室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为什么? 4. 什么是机械运动? 5. 什么是参照物? 7 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完成检测题,准备展示。 (二)自学检测反馈 要求:5分钟完成自学检测题,让 5个小组的的同学到黑板前展示,书写成绩和题目成绩记入 小组量化,要求书写认真、规范,下面同学交换学案,小组长组织成员用红笔将错误画出,准备更 正。 1. 在物理学里,我们把物体位置的 ________________ 2. 在研究机械运动时,事先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 3. 一切物体都在运动,世界上没有不动的物体( 1.2运动的描述 教学设计 7分钟。 课件展示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带着下列问题看课本 P10-15内容,勾画知识点并记忆,可查资料 叫做机械运动。

教科版第一章运动的描述教案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1、质点 参考系 空间 时间 课前预习 一、质点 【创设情境】 一辆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 【提出问题】 问题 1、车身和车轮运动情况相同吗? 问题 2、能精确描述汽车的运动吗? 问题 3、如何描述汽车的运动情况呢? 教师说明:在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时,如果研究物体的形状、大小在研究问题中可忽略, 就可以把它简化成一个有质量的点,称为质点。 【思考与讨论】 ① 研究地球绕太阳公吗?说明理由。 短的变化,地球自身可以被看作质点吗?说明理由 教师说明:一个物体能否看作质点,完全却决于所研究问题的性质,而不是看物体实际体积的的大小 二、参考系 【创设情境】 坐在行驶汽车上的小明和站在路旁的小张 【提出问题】 问题1、小明看路旁的树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问题2、小张看路旁的书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教师说明: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一个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与选取的参考系有关。 【思考与讨论】 1、书1-1-2描述的情境中救援者的运动情况。 2、书1-1-3描述的情境中雨滴的轨迹。 三、空间 时间 时刻 【创设情境】 我们学校8:00上第一节课,8:45第一节下 课,每一节课上45分钟。 【提出问题】 问题1、8:00是指什么? 问题2、8:45是指什么? 问题3、45分钟是指什么? 问题4、怎样表示时间何时刻? 教师说明:常用时间轴上一个点表示时刻,一段距离表示时间。 【思考与讨论】 第2s 初、第2s 内、第2s 末、第3s 初与前2s 的区别,并在时间轴上表示出来。

2、位置的变化位移 课前预习 一、确定位置的方法 【创设情境】 五年级学生小鹏放学回家后发现妈妈不在家,便给妈妈打电话。小鹏问:“妈妈,你在哪里”?妈妈回答:“我在美好家园正门前10m 处”。小鹏回答:“好的,我马上过来”。 【提出问题】 问题1、小鹏根据妈妈的回答能找到妈妈吗? 问题2、小鹏妈妈的回答告诉我们确定具体位置的方法是什么? 教师说明:确定位置的方法:首先确定参考系,然后建立坐标系,用坐标确定物体的具体位置。 【思考与讨论】 ①如何确定在高速公路上汽车的位置? ②如何确定大海中的轮船的位置? 二、位移 【创设情境】 你到一个山区去旅游,从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点,可以走平缓的盘山公路,也可以走陡峭的山路,还可以坐缆车。【提出问题】 问题1、从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点所经过的路径不同,初、末位置相同吗?位置的变化相同吗? 问题2、位置的变化如何来表示? 教师说明:物体在一段时间内位置的变化称为位移。用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一条有向线段来表示。 三、矢量与标量 【创设情境】 在如书图1-2-1的大沙漠中,第一次有人告诉你从所在位置A走100km,第二次有人告诉你从所在位置A向正东方走100km。 【提出问题】 问题1、第一次你能确定末位置B吗?能确定末位置B的范围吗? 问题2、第二次你能确定末位置B吗? 教师说明:从你的出发点的位置开始使它变化100km,方向不同,结果大不一样,说明方向的重要性,要确定位置就包括距离和方向。【思考与讨论】 1一个人沿半径为R的圆周匀速运动一周,位移为多大?路程为多大? 2、位移与路程的区别

公开课教案 行星的运动

行星的运动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不同的观点及发展过程;知道开普勒对行星运动的描述。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协作能力;计算推理能力;以及在客观事物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推理提出科学假设,再经过实验验证的正确认识事物本质的思维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的建立过程,渗透科学发现的方法论教育,建立科学的宇宙观;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真理的求知热情。 【教学重点】“日心说”的建立过程和行星运动的规律 【教学难点】学生对天体运动缺乏感性认识;开普勒如何确定行星运动规律的 【教学仪器】录像,课件,图钉,纸,线 【教学方法】启发式综合教学法 【教学过程】 引入: 宇宙中有无数星系,与我们最密切的星系就是太阳系,首先我们通过一段录像来看一下太阳系的结构。太阳系中有九大行星,这是我们早就获知的一个信息。然而,2006年,8月24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通过新的行星定义,冥王星因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天体而被“逐出”行星行列,编入“矮行星”。这样的话,太阳系就只有八大行星了,今后教材对这一点内容会做相应的修改。 行星重新定义一事,表明人类对太阳系的认识又加深了一步,开始进入探测太阳系的黄金时代。那么,在古时,人类是对太阳、月亮、地球等天体的运动有过什么样的看法? 新课教学 最早,人类从观察北极星常年不动,及北斗七星的回转现象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即天圆地方。直至公元二、三世纪才对宇宙中各天体的运动形成初步的理论——地心说。公元16世纪又提出了日心说。 一、地心说 首先请地心说小组展示自己的ppt,简要介绍地心说的发展过程及主要内容。 地心说的主要内容是: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并且静止不动,一切行星围绕地球做简单完美的圆周运动。 接下来有请日心说小组介绍其创立者和主要内容 二.日心说 日心说的内容:太阳是宇宙中心并且静止不动,地球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并且在自转,其他行星都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 过渡:我们现在知道地心说是错误的,哥白尼的日心说也并不完全正确,因为太阳并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银河系中的一颗普通恒星,它也不是静止不动的。但日心说比地心说更接近真理。但日心说的传播必然危及教会的思想统治。罗马教廷对公开支持日心说的科学家加以迫害,把日心说视为“异端邪说”。可见,日心说最终战胜地心说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三.日心说的发展过程 请日心说发展史小组介绍为日心说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参看殉道者哥白尼学说的弘扬。 过渡:虽然哥白尼、伽利略等人否定了地心说,但仍然认为行星围绕太阳做简单的完美的圆周运动。那么是谁纠正了这个观点,使“日心说”更彻底地否定地心说.开普勒。提到开普勒我们就有必要先了解留给开普勒大量精确观测资料的人——丹麦的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1546-1601)。 有请第谷小组讲述其对天文学的贡献。参看第谷和开普勒的故事,两颗超新星——第谷和开普勒,建立万有引力的背景 过渡:第谷连续20年对750颗左右恒星进行观察并有准确记录,为开普勒革新行星运动理论,发展日心说奠定了基础,那么开普勒如何发现行星运动三大定律的呢?请开普勒小组介绍接下来,我们通过录像把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主要代表人物,它们的理论以及建立的宇宙体系作个总结。 看了录像和先前同学们的介绍,请大家谈谈:从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第谷、开普勒这些科学家

《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方案

2.运动的描述 教学设计思想 运动是普遍的现象,学生有感性认识,但如何科学地描述运动,学生还未接触到。可以说学生对运动的认知是肤浅的,表面化的。如:乘坐车辆就经常出现判断上的错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宗旨是要充分运用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采用“类比”的方法,促使学生把生活实际中认识“判定高于矮”的方法、手段“迁移”到物理课堂上,使学生认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找到判定运动和静止途径。我从生活实际(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理性认识),体现了课程标准要求的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知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理性认识自然现象,科学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会根据物体运动路线把运动进行分类 ②知道描写运动必须要有参照物,学会根据具体情况选取合适的参照物。 ③能用实例解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生活中物体的运动情况和教科书中的图片,来认识机械运动及其分类。通过讨论交流知道选定参照物来确定物体的运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知道探寻物质世界的奥秘,要从研究物质的运动开始,而研究运动,要从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开始学习。形成学生对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重点与难点 用参照物来确定物体的运动,认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是这节课的难点和重点。 三.教学过程 本节内容分为三部分:(1)运动的分类;(2)参照物;(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运动的分类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过物理学中用物体位置的变化来描写物体的运动。 观察课件上的四幅图片教师提问:图中的物体的运动路线有什么区别?可否根据物体运动的不同路线对物体的运动进行分类?从而引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当然这里是根据运动的路线进行分类,也可以根据物体在运动中的快慢进行分类,这在下节课内容我们将学习。 2.参照物 【问题导引】:现在我们坐在教室里,那我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呢? “静止,平时我们认为我们没有动就是静止。但是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本身自转又公转,那我们岂不又是运动的?” 提问:那我们坐在教室里究竟是静止还是运动的呢?

运动的描述 课后作业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 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3.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过程与方法 1.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在观察现象、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本章第一节运动的描述,较为基础。 学情分析:本节内容难度适中,学生容易接受 教学重点 机械运动,物体运动或静止的判断。 教学难点 参照物的概念及参照物的选择。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文本、图片或视频资料;自制PPT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问题导入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两千米高空飞行时,发现有一个小虫似的东西在身边蠕动,他伸手一抓,大吃一惊!原来抓到的竟是一颗德国制造的子弹。为什么飞行员能抓住飞行的子弹?可能吗?让学生在惊奇中讨论事件发生的原因,激起学习的兴趣。 情景导入 展示物体运动的图片,感受我们身边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平时认为不动的房屋、树木等随地球而转,同时绕太阳公转,整个太阳系、乃至整个银河系及宇宙,也都不停地运动。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 推进新课 一、机械运动 教师引导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奔驰的骏马、行驶的火车、自转中的地球、还有在空中飞行的飞机、奔腾的江水、划过夜空的流星、腾空而起的“神舟八号”飞船……这些运动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呢?请用科学的语言对这些运动进行描述。 交流归纳上述运动物体的位置随时间不断地发生变化。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跟踪例题 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机械运动的概念,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其中B、C、

八年级物理:运动的描述教案

八年级物理:运动的描述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过程与方法: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学习重点 1.机械运动的概念。 2.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学习难点 1.参照物的概念 2.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3.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 ●教学方式 讲解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视频资料,玩具车、玩具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5 min) 〖师〗上课前大家先看一下课本第16页的图1.2-1,大家一起来想一想:我们根据什么说这些物体是运动的呢?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讨论] [总结1] 今天,我们研究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问题。为什么它们会运动或静止?(板书本章课题) [总结2] 我们首先看物体的运动该如何描述?(板书本节课题) 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 (一)机械运动(10min) 1.现象 [问题] 大家观察周围的物体,你认为它们哪些是运动的,哪些是静止的? [回答](1)行驶的汽车是运动的;(2)走路的人是运动的;(3)飞出的足球是运动的;(4)

地球是运动的;(5)分子是运动的;……(6)黑板是静止的;(7)教室外面的树是静止的;(8)公路是静止的;(9)大桥是静止的;…… 也可能回答出一些其他的问题:(1)星星是静止的;(2)太阳是静止的;…… [分析](1)我们身边有运动的物体。如行驶的汽车、跑步的人们、飞行的足球等。 (2)宇宙是运动的。小学科学课上学过,地球本身在自转,还绕太阳公转,且整个太阳系都在运动。同理,银河系也是运动的,那么宇宙同样也在运动,所以从宏观上看,宇宙上的所有物体都是运动的。 (3)微观分子是运动的。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是分子,这些分子也是在运动的。 [总结] 世界上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 2.概念 [问题] 物体运动的特征是什么?为什么说它们是运动的? [观察] 大家观看[播放视频1]:运动的自然界。 [总结] 凡是运动的物体,它们的位置在发生着变化,所以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板书) (二)参照物(15 min) 1.概念 [问题] 既然自然界中所有的物体都是在做机械运动,可为什么我们还常说××物体是静止的呢?如黑板是静止的,房屋、树木是静止的等等。 [讨论] 我们常说物体静止也是为了研究问题方便,如果都运动,我们也不容易为物体定位了,房屋、树木说它们静止是因为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它在某一位置是固定不动的,即它相对于旁边的房屋来说,它们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时,我们也常看它与其他物体间的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所以我们平时说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都是以一个物体做标准而言的。 [总结] 参照物:说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做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播放视频2] 观察哪辆列车在运动?它们是以什么物体做参照物来研究的? 2.特点 [问题](1)对某一运动状况的判断,所选的参照物只有一个吗?

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

《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 哈尔滨市新星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白宝彦 一、学习任务分析 1、教材编排意图和特点 教科版第二章教材考虑了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关注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以学生身边的运动场景引入,介绍宏观物体的运动,引出微观世界的运动,使学生一开始就对物理世界的运动有一个粗浅的总体认识,最后回到宏观世界是运动的,运动的描述,运动的速度,能量。从而使学生对物理学有个整体的把握,改变了传统教材的编排体系,克服了传统教材的弊端。 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本节设计了“动与静”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两个探究活动。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建立“参考系”去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注意从学生的生活中开发、利用物理课程资源,使学生初步了解物理、生活、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身边的物理问题。 2、教学内容在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运动的描述是第二章的核心内容,机械运动是物质世界中最简单的一种运动形式,是学习复杂运动形式的基础。学好描述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尤其是对经典力学的学习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再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中,运动物体相对静止时,涉及到速度问题,为下一节学习运动的速度做好铺垫。 3、分析学习任务的类型和层次,并确定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根据加涅的学习任务类型和结构层次分析理论,本节的学习任务分析如下表

教学难点:认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图1 学习任务分析图 二、学习者分析: 中学生认知发展从具体逐渐向抽象过渡,已经具备理解并使用相互关联的抽象概念的能力,在思维活动中,自我意识、监控能力明显化,能反省和自我调节活动中的进程,使思路更清晰、判断更准确。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能主动、自觉的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在学习上做到自律,能从简单的模仿、对模仿动作的理

初中物理《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

第二节运动的描述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 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3.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过程与方法 1.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在观察现象、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 机械运动,物体运动和静止的判断 教学难点 参照物的概念及参照物的选择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视频是关于浩瀚的太空天体的运动、大自然中的江河的奔流、飞奔的猎豹、都市的人流的移动) 二、学生自学并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机械运动?下列现象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A.流星划过夜空 B .冰熔化成水 C.河水不停流动 D.树叶纷纷飘落 2我们如何来判断一个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 三、教师点拔 一、机械运动 提出问题:从视频资料中你看到了什么?组织学生讨论 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的运动实例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关于运动,你想知道什么(运动的定义,运动的分类,揭示我们主要学习机械运动) 回顾列举的运动实例及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进一步分析课本图1.2—1分析猎豹和哈雷彗星及蜗牛,提问:为什么说它们是运动的? 引导学生共同分析,找出共同特征,得出定义:物理学中把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同步训练一) 下列现象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A.流星划过夜空 B .冰熔化成水 C.河水不停流动 D.树叶纷纷飘落 二、参照物 现象探究:我们坐在行驶的船中,有时候我们感觉到河岸正在“远离”我们,当你站在岸边时,你感觉不到河岸在远离我们,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觉呢? 学生讨论交流:人通常以地面为“标准”,相对于地面,河面没有位置变化,认为是静止的,而当人坐在船上时,不自觉的以船为“标准“,河岸相对于船有位置变化,所以感觉河岸在远离我们。 探究归纳:人们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总要选择某一物体作为标准。如果一个物体的位置相对与这个标准发生了变化,就说它是运动的;如果没有变化,就说它是静止的。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强调关于参照物问题注意以下问题: (1)参照物的选定可以是任意的,运动和静止的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研究对象不能做参照物 (2)为了研究方便,物理学中一般选地面或地面上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播放视频歌曲“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当李双江老师唱到这句时,问:这两句中分别以什么为参照物的? 让学生做下面的实验:把课本平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个笔盒,推动课本使它沿桌面缓缓移动,让学生思考问题: (1) 选取课桌作标准,笔盒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运动) (2) 选取课本作标准,笔盒、课桌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笔盒是静止的,课桌是运动的) (3) 选取笔盒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课桌是运动的,课本是静止的) 讨论:描述物体的是运动和静止,与所选择的参照物有关。参照物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时,结论也不一样 (同步训练二) 1.李白在《望天门山》中写到“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诗中描写的“青山”与“孤帆”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 ) ( ) 2.有位诗人坐船远眺,写下了著名的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诗人前后两次对山运动的描述,所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 ) A.风和水 B.船和地面 C.山和船 D.风和地面 3.“水涨船高”中的“船高”是以()为参照物的,若以水面为参照物则船是( ) 注意:学生对于选定运动的物体为参照物的判断容易出错,教师在此多加强调。 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游戏引入: 我带领学生某某在讲台上手拉手向同方向走步,提出问题: (1)以“学生某某”为参照物,教师是() (2)以坐在位子上的学生为参照物,教师是()

运动的描述复习教案

第一讲运动的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 基_本_概_念 [想一想] 如图1-1-1所示,已知旗杆静止不动,则风向向哪个方向?能否判断甲、乙火炬的运动方向? 图1-1-1 提示:旗杆静止不动,旗向左展开,则风向向左,甲火炬火焰向左偏,甲火炬可能静止,可能向右运动,也可能向左运动,但向左运动的速度小于风速,乙火炬一定向左运动。 [记一记] 1.参考系的定义 在描述物体的运动时,假定不动,用来做参考的物体。 2.参考系的四性 (1)标准性:选作参考系的物体都假定不动,被研究的物体都以参考系为标准。 (2)任意性:参考系的选取原则上是任意的。 (3)统一性:比较不同物体的运动应选择同一参考系。 (4)差异性:对于同一物体选择不同的参考系结果一般不同。 [试一试] 1.汉语成语中有一个“形影不离”的成语,意思是人的身体和影子分不开,形容关系密切,经常在一起。在晴天的早上,某同学在操场上跑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以地面为参考系,影子是静止的

B.以地面为参考系,影子是运动的 C.以人为参考系,影子是静止的 D.以人为参考系,影子是运动的 [想一想] 2012年9月8日在国际田联钻石联赛布鲁塞尔站的比赛中,27岁的美国人梅里特以12秒80创造了新的110米栏世界纪录,被誉为栏上魔术师。如图1-1-2所示为110米栏比赛中梅里特的瞬间照,那么,梅里特在飞奔的110米中,能否被看成质点?若梅里特的教练贝姆要分析其跨栏动作要领,还能否将梅里特看做质点? 图1-1-2 提示:梅里特在飞奔的110米中,能被看做质点,但教练分析其动作要领时,不能将其看做质点。 [记一记] 1.质点的定义 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它是一种理想化模型。 2.物体可看做质点的条件 研究物体的运动时,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 3.物体可视为质点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形 (1)物体各部分的运动情况都相同时(如平动)。 (2)当问题所涉及的空间位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大小时,通常物体自身的大小忽略不计,可以看做质点。

《运动的描述》 教学设计

《运动的描述》运动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学生对运动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但仅局限于相对于地面位置改变的运动物体,如正在奔驰的汽车,路上的行人等,对运动的相对性缺乏必要的认识。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物体的运动与静止是相对的,能借助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本节内容由“机械运动”和“参照物”两部分内容组成。运动是自然界中的普遍现象,宇宙中的万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其中机械运动是自然界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形式,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种自然现象。机械运动的知识是学习其他各种运动的基础,也是本章进一步学习“速度”“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必备知识。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参照物在机械运动中起到“标准”作用,通过课本内容学习使学生体验类似的场景,使学生体验到:对于同一个物体,由于参照物的选择不同得到的运动状态可能不同,从而进一步认识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二)过程与方法 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机械运动,参照物概念,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学难点:根据参照物判断物体状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本、文具盒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1 展示图片,提出问题: 这几张照片是在同一个路口相隔了很短的时间先后拍到的,通过观察这几张照片,你能告诉大家:哪辆汽车是运动的,哪辆汽车是静止的吗?根据什么?你认为静止的物体就真的静止吗? 学生活动1 学生思考,并回答: 1.某某颜色的车是运动的、某某颜色的车是静止的。 2.根据它们在照片上的位置是否改变。 3.不是,因为整个地球都是转动的。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分析,拉近物理与生活的关系,反映出物理是有用的。 教师活动2 展示照片,提出问题:这几张照片上的物体运动了吗?又是根据什么? 学生活动2 思考,并回答:物体运动,他们的位置随时间改变。 【设计意图】拓展实例范围,反映运动的普遍性。 师:大家说的都非常好,为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我们都有非常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我们的很多观点也都与物理规律相一致,当然也有不同。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到底以什么样的规律运行着呢?今天我们就从机械运动开始研究?

第2节 运动的描述教案

第2节 运动的描述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回忆再现初步认识机械运动的现象. 2、知道机械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 3、知道参照物. 4、会选择参照物描述机械运动,会根据对运动的描述指明参照物. 5、知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回忆再现的方法认识什么是机械运动. 2、通过亲身体验的方法认识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描述运动的结果会不相同. 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掌握研究问题的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观察、想象、讨论等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涉及的物理学知识. 2、通过对“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这一观点的认识,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方法论,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 一、机械运动 探究:什么是机械运动呢? 1.春天,风筝在空中迎风摆动;2,夏天,蚊虫在灯下飞舞;3.秋天,落叶纷纷飘落; 4.冬天,雪花漫天飘洒;5.昨天,“神舟五号”飞船腾空而起; 6.今天,你上学的路上,路旁的树木不断被甩在身后 7.此时,钟表的秒针在不停地“走动”;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我们每一个人时刻都在运动(如心脏在跳动,血液在流动),仔细体会与比较上面列举的物体运动的例子,我们得到的结论是:物体相对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想想议议 宇宙及自然界中关于机械运动的例子还有许多;同学们通过思考、讨论可以多找一些例子,提出来发表让大家共享:①流星划过夜空②小鸟在空中飞行③河水在不停地流动④稻穗在随风起伏⑤房屋、树木随地球一起运动。这些都是机械运动吗? 二、参照物 1.探究 提出问题:如何恰当地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