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哲学思想简论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9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哲学思想简论

(李永胜)

内容摘要:庄子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往往被后人认为是消极的,这种看法只看到了庄子思想的一个方面,恰恰忽略了他思想的积极一面。他在哲学上有很高的造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对世界根源的探讨和物质世界性的批判,并对客观世界是否真实存在也产生了怀疑和否定的态度;其次是对产生人生困境原因的分析,得出人们摆脱人生困境达到逍遥的人生境界的方法和途径;最后他告诉生活在大动荡社会里的人们怎样才能够生活下去。

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年)名周,战国时宋之蒙人。据《史记·老庄审韩列传》记载:“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所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所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楚威王听说庄子很有才干,使厚币迎他许以为相。庄子表示终身不仕,以快吾志。”庄子虽终身贫穷,但从不羡慕荣华富贵,他淡薄名利,憎恶权势,他看到现实生活中政治斗争的残酷,因而也不愿参加政治活动,不过问政治,对现实十分的不满,产生了消极厌世的思想。因此,著名的学者任继愈,他断言庄子:“要避免实际的政治斗争,不参加政治活动,却不敢公开进行实际反抗。尽管他希望不过问政治,而现实政治却随时来干预他的生活。在外来压力下开始软化了,不敢对现实进行抗议,而是寻求所谓的精神解脱,幻想出一个自我陶醉的精

神世界,它表现为唯心主义,相对主义。

一、庄子的世界观“道”及对物质世界批判

(一)、庄子的世界观“道”

关于对“道”的本质的认识是不同的。在我国有盘古开天劈地,女娲创造天地万物的传说;在古印度,认为世界是由大梵决定的。在《奥义书》中有这样的论述:“诚然,太初,在世界唯大梵,为太一,为无极者。”而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却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理念”。他在《大希庇阿斯》篇中借苏格拉底之口气说:“我向的是美本身,这美本身,加在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是那件事物成其为美。不管它是一块石头,一块木头,一个人,一个神,一个动作,还是一门学问。”这里的“美本身”指的就是“美的理念”。由此可见,“理念”就成了这一事物之所以成为这一事物的根源或本质。在西方国家里,人们认为上帝是宇宙万物的主宰,宇宙万物是他创造的,人类也是他创造的。他按照自己的身体创造了人类的祖先亚当,他看到亚当孤独,就在亚当熟睡时抽了亚当的一根肋骨创造出了夏娃,他们两人在地上繁衍后代,成了人类的始祖。而印度的“大梵”,西方基督教的真神—上帝,还是柏拉图的“理念”。在庄子眼中是不复存在的,这些他都不信,而庄子唯一相信的就是老子所讲的“道”。

他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位,万物的根源,是先于客观事物而存在的一种超感觉的精神。它“有情有信,有本有根,示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地,生天生地。”(《庄子·太宗师》)由此可

见,“道”是永恒存在的,它无始无终,无边无际,涵盖整个宇宙空间。它的确可以被人们体会到,但它是无影无形的,人们是无法用肉眼看到的,用手摸得着的。万物皆有其自然本性,天地有其特定的运行规则,庄子所讲的“道”就是自然本性,运行规则。人们应按“道”而行,其实就是人应当顺应自然,不应人为地干涉和破坏人与万物的本性。陶者以规矩治植,匠人以钩绳治水,但是中规矩合钩绳并不是植木之性,陶者匠人名为善治,实际正是对植木之性的伤害,以仁义礼智治理国家就如同陶者匠人一般。是对人性的伤害,必然引起天下大乱。因此可看相互,他主张保持朴素人生的无治主义,幻想一种老子小国寡民似的社会政治,主张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从而保持一种自然的本性。

(二)否认客观世界的真实存在

庄子认为,世界在时间上是推不出一个开始的,因为在开始前总有一个没有开始的阶段,再推上去甚至还有没有开始的阶段,所以人们是无法知道世界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因此,他认为世界的存在这个问题,根本就是一个不可知的问题。他凭着世界在时间是无限的,否定客观世界的存在,这一认识过程是不科学的。原因在于,世界在时间上是无限的,但作为每一具体的事物来说,在时间上又是有限的。他只看到了世界是无始无终的,没有看到每一具体事物的发生、发展、消亡的变化过程,因此他否定世界的存在性是不科学的。

二、庄子逍遥游的人生观

老子曾感叹:“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自身,吾有何患?”但是,生活在世界上的人类又怎能摆脱形体的束缚呢?庄子他也深刻的认识到这一点。因为有形体,为了生存必须依赖于各种外在的物质条件;因为有形体,人就无法摆脱与物的摩擦与对立。人与物虚与委蛇,没有丝毫自由,小心翼翼的保全自己的生命便是唯一目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受到太多限制,不能做自己的主宰,人们只能“按时而顺命”。庄子他否定人的形体在现实世界中可以获得没有任何条件的自由,所以,他把追求精神的自由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这就是“逍遥游”。

(一)人生困境与摆脱之法。庄子认为人生困境来源与三个方面:即自然的限制,社会的限制,自我的限制。

一是自然的限制——生与死。人是万物之一,是气的一种存在形式。“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庄子·知北游》)人是无法摆脱生与死这一“始卒若环”的圈子,但庄子却没有得出悲观的结论。他看来,生死都归于气。生死之气又是相互转化的,因此,在他眼里,生即是死,死即是生,生死存亡为一体,生死之间没有什么区别。这样,他就跨越了常人难以跨越的生死界限。因而,他对待死亡的态度是非常乐观的,胸怀是十分坦荡的,所以当他的妻子死后,他不但不哭,反而鼓盆而歌。由此可见,庄子他能摆脱人生困境的原因就是他跨越了生死界限,一切顺其自然。

二是社会的限制——时与命。人活在社会中,必受到社会的限制,这种限制来自于命与时。首先,命是人生的主宰。“天下有大哉二,其一,命也。”(《庄子·人间世》)“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命之行也。”(《庄子·德充符》)其二,时也。在《庄子·秋水》中有则孔子被当地兵所围的故事,从孔子回答子路的问答中道出了人生受命与时的限制。孔子曰:“我围穷久矣,而不完,命也;求通久而不得,时也。”由此可见,时同命一样,也制约人的本性的充分发挥。庄子认为,要摆脱时与命的限制要有一种“圣人之勇”。但这种勇不是对命运和时势的抗争与解脱,而是对他的承认与顺从。

三是自我的限制——情与欲。庄子认为:“人要摆脱困境,达到逍遥游的人生境界,除了受生与死的限制和时与命的限制,还要受到自我的限制——哀乐之情和利害之欲。”“哀乐之情是人与生俱来就有的,却不能去之生也,与忧俱生。”(《至乐》)“哀乐之来,吾不能御,其去,弗能止。悲夫,世人直为物逆拜耳!”(《庄子·知北游》)同样利害之欲也是人所不能免的,为人的本性所固有的。哀乐之情利害之欲是人的精神得以自由飞翔的沉重负累,人只有摆脱了情欲,人才能达到精神的超越。他认为要摆脱情欲,就要对自然本性做真正了解,达到喜怒哀乐不入胸怀,顺乎自然,内心深处不为情欲所动,不为外物而扰,即“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庄子·人间世》)人只有理解自然的本性,进而顺应自然,就可以削弱感情,消除情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