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哲学

  • 格式:docx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庄子哲学与分析

【摘要】:目的:庄子哲学的核心内容是如何确立人的精神归宿。庄

子大力提倡对于功名利禄应当持超越的立场,对于生死、天命应当持

超越的态度。庄子还提倡"齐物",对人世间的矛盾也应当持有超越的

态度,由此达到人个体精神的自由。庄子的辩证人生哲学,对于我们

调节心态和处理好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具有相当积极的

现实意义。特别是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借鉴庄子的"逍遥游"的精

神,可以让人们在纷扰的世界中找到心理平衡,最终发现和体验属于

自己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庄子哲学;人生哲学;庄子

一、引言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庄周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阴阳”;庄子“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他的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与老子齐名,被称为老庄。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真经》。

二、我们从两个层次来分析庄子的哲学

(一)追本溯源层次

战国中期是我国古代社会经济政治大动荡的年代。孟子说“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残酷的现实是“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庄子也表明当时社会现实状况是“诸侯暴乱.擅柑攘伐”(《渔父》),下层贫苦人民在“殊死者相枕也,桁杨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在宥》)的丛林法则主导的现实夹缝中以“仅免刑”(《人间世》)苟活于世上为最大的追求。

残酷的社会现实使庄子非常严肃的思考“何由兴乎世”(《缮性》)这一社会的关键问题。受“乐出虚,蒸成菌”(《齐物论》)的启示,庄子意识到“物出不得先物”(《知北游》)“物物者非物”(《在宥》)“有不能以有为有,必出乎无有”(《庚桑楚》)。从以上的论点,庄子就得到这样的结论:“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齐物论》)。

大力提倡人们舍弃欲望.抛弃物质利益,追求属于自己的心灵家园。

(二)哲学政治层次

1。治国要术。

对于治国,庄子反对儒家的以仁义治国和法家的以刑罚治国。庄子认为儒家的仁义礼乐违背人性,会使百姓“失其朴”。对于刑罚治国,“昔者尧治天下,不赏而民劝,不罚而民畏。今子赏罚而民且不仁德自此衰,刑自此立,后世之乱自此始矣。”。

庄子反对儒家和法家的治国方法的核心,是以知治国。庄子认为知是“争之器”,而且知往往会被大盗所利用,所谓“盗亦有道”便是如此。对于以知治国,庄子说“大乱之本,必生于尧舜之间,其末存乎千世之后。千世之后,其必有人与人相食者也。”

所以,庄子与老子一样,主张无为治国,任其自然,认为“绝圣弃知而天下大治”,君主要“无容私”,“汝游心于淡,合气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2.庄子哲学的辩证法

庄子认为“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阴阳者,气之大者也,道者为之公”(《庄子·则阳》)。气,即物质自然性,故其主观精神的道,是与客观自然的气分不开的。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春秋后否定天命观的思想,认为“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气”(《庄子·知北游》。),死,亦为客观自然的事,无君臣尊卑之别,这无异揭示了人的自然属性,否定了权贵奴役人民的合理性。

他指出客观事物都是变化的,“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庄子·秋水》。

客观事物的变化,则是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急相摩,聚散以成”(《庄子·则阳》)。

庄子在认识到客观事物的变化及其矛盾双方作用的同时,又进一步认为对立的双方是可以转化的,“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庄子·知北游》。)]无疑的,这都是庄子继承了老子朴素辩证法的积极一面,是老庄思想的精华所在。

三、结论

从庄子哲学的恢宏气象看来,也确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他的思想角度,从不拘限于枝枝节节,秋毫之末;但他并不抹杀精细的分析,否则就犯了《秋水》篇中所说的“自大视细者不明”的毛病。他往往从整体处观察事理,从各个角度作面面的透视。

从庄子哲学的对境来说,恢宏的气象乃表现于不以人类为中心(不拘限于人类),不以自我为中心(不拘限于自我),而能推及于广大的自然界。

庄子思想的最高境界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方面表现出民胞物与的胸怀,另方面又呈现着艺术精神的和谐观照。很显然庄子取消了天地万物和我——客观和主体——的对立关系。这种主客一体的宇宙观,实为中国哲学的一大特点,和西方哲学主客对立的宇宙观,迥然不同。庄子不仅要打破主客对峙的局面,进而达到二而合一的境界,他还要进一步达致物我(主客)两忘境界。在这里,庄子充分表现出大艺术家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