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沥青路面抗车辙技术
- 格式:ppt
- 大小:2.09 MB
- 文档页数:39
沥青路面车辙成因及防治措施摘要:沥青路面车辙对公路的使用品质和使用寿命造成了严重危害,甚至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司乘人员的生命安全,本文就车辙产生的原因和如何进行防治提出可行措施,并为公路路面的日常养护提出一定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沥青路面;车辙;防治;引言1车辙产生的机理以及类型1.1 产生机理公路的车辙属于路面累积变形造成的。
公路在长期使用的情况下,受到持续性的作用力影响发生变形并逐渐形成较为显著的车辙痕迹。
因沥青混合料在运营初期被荷载进一步压实,且沥青处于塑性流动状态,在高温、车辆碾压等情况下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形,在长期影响下沥青路面结构剪力遭到破坏,车辙是沥青路面变形的重要表现形式。
1.2 类型车辙形成根本性原理不存在差别,均是在车辆行驶造成的长期负荷影响下,由于公路所在地自然因素的作用,造成公路表面的混凝土发生疲劳变形形成。
根据车辙产生的原因进行分类,通常有四种类型:(1)车辆失稳造成的车辙;(2)持续性负荷造成的车辙;(3)车辆结构影响形成的车辙;(4)路面磨损形成的车辙。
2 车辙成因分析以及防治措施2.1 成因分析(1)温度在夏季持续高温作用下,由于沥青路面的蠕动性加强,结构的流动性增强,车辆负荷造成的路面变形更为显著。
另因沥青表面的变形差异,车辆行驶过程中由于重心稳定度下降造成车辆失稳的可能性更高,车辙的影响因此扩大。
(2)荷载公路作为区域货物运输的主要通道,日常通行量极大,由于大量重型车辆通行,路面长期处于高负荷的状态;又因重型车辆载重的重心不固定,导致车辆轮胎与地面的接触压力并不完全相同,接地压力较大的部分车辙痕迹就更为明显。
因此公路在长期处于高负荷的情况下造成的持续性破坏难以避免,导致沥青路面的结构遭到破坏,甚至出现显著的剪力破坏情况。
(3)路面材料当前我国大部分公路路面均为沥青混合料。
沥青在高温状态下发生变形,是此类材料塑性的主要形式,因此该类型的材料无法完全避免高温变形的问题。
道路交叉口处路面沥青车辙、拥包防治的技术措施(1)防治范围主要区域的次干道、支路的交叉口。
交叉口范围:采用渠化交通时,为交叉口中心至渠化段结束处;未进行渠化时,为交叉口中心为基准向四周延伸80~120m。
1)沥青混合料原材料、半成品及成品质量的管理沥青混合料成品质量的管理,除满足设计的要求外,还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
我公司将高度重视生产配合比的设计,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工作,以提高设计混合料的路用性能。
2)沥青混合料的摊铺、碾压和养生沥青混合料的摊铺、碾压和养生,除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还需满足设计的要求。
①摊铺沥青混合料摊铺应采用性能优良的摊铺设备进行机械摊铺。
沥青混凝土摊铺前应加强基层清理工作,确保符合质量要求。
一台摊铺机的摊铺宽度不宜超过6m;超过宽度时,宜采用两台或更多台数的摊铺机前后错开10-20m呈梯队方式同步摊铺,两幅之间应有30-100mm左右宽度的搭接,并避开车道轮迹带,上、下层搭接位置应错开 200mm以上。
为确保较高的初始压实度,在确保集料不被振碎的情况下,摊铺机夯锤应尽量调整到较大的振级,尽量提高摊铺后路面碾压前的初始密实度。
摊铺遇雨时应立即停止施工,并清除未压实成型的混合料,料车上遭雨淋的混合料应废弃,不得用于沥青路面施工。
②碾压沥青路面施工应配备足够数量的压路机,选择合理的压路机组合方式及初压、复压、终压(包括成型)的碾压步骤,以达到最佳碾压效果。
压路机的碾压温度在不产生严重推移和裂缝的前提下,初压、复压、终压都应在尽可能高的温度下进行。
热拌沥青混合料路面应待摊铺层完全自然冷却,表面温度低于 50℃后,方可开放交通。
沥青混凝土施工应按《海南省市政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规定》等要求,做好文明施工、环境保护。
③质量控制项目部按照《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要求进行施工质量抽检,对影响路面使用性能至关重要的压实度指标必须满足规范的要求,并符合以下规定:路面压实度应采用马歇尔密度压实度和最大理论密度压实度进行双控,压实度检测可采取钻孔取芯或核子密度仪的检测方法,马歇尔密度压实度应大于98%,最大理论密度压实度应控制在 93~97%。
沥青路面施工技术创新一、新材料的应用1. 高强度沥青:采用高强度沥青,提高路面抗剪切能力,增强路面耐久性。
2. 高模量沥青:通过添加高模量沥青,提高路面抗变形能力,降低路面车辙。
3. 再生沥青:利用废旧沥青混合料再生,降低材料成本,同时实现环保。
二、新设备的使用1. 智能沥青搅拌设备:实现沥青混合料的自动配比、搅拌,提高混合料质量。
2. 激光路面平整度检测设备:实时检测路面平整度,确保施工质量。
3. 热再生沥青摊铺设备:实现废旧沥青混合料的现场再生和摊铺,提高施工效率。
三、新技术的引入1. 预拌沥青混合料技术:提前将沥青与矿料进行拌合,提高混合料的均匀性和稳定性。
2. 温拌沥青技术:降低沥青施工温度,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
3. SMA(沥青玛蹄脂碎石)路面技术:提高路面抗车辙、抗滑性能,延长路面寿命。
四、质量控制与监测1. 建立完善的质量检测体系:对施工过程中的原材料、混合料、施工质量进行全面检测,确保施工质量。
2. 实施动态监测:通过无人机、红外热像仪等设备,实时监测施工质量,及时调整施工参数。
3. 施工后评估:通过对施工后的路面性能进行评估,总结经验,为后续施工提供依据。
五、环保与可持续发展1. 废旧沥青混合料的再生利用:降低废弃物产生,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2. 低污染施工工艺:减少施工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3. 绿色施工理念:注重施工过程中的生态保护,提高施工文明水平。
通过以上五个方面的技术创新,可以有效提高沥青路面施工质量,降低施工成本,实现环保与可持续发展。
我国在沥青路面施工技术创新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果,但在未来仍需不断探索和研究,以适应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
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车辙成因及防治措施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交通建设工程逐步增加。
在道路工程施工中,沥青路面的应用最为普遍,沥青路面由于受到施工技术、环境以及交通量、载重量的影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害,特别是路面车辙病害。
车辙病害的产生不仅影响到路面行车的安全性、舒适性,随着车辙的不断发育,还会使路面病害进一步恶化、降低使用寿命。
因此,对沥青混凝土路面车辙的成因进行分析,制定出防治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分析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车辙成因及防治措施。
关键词:沥青路面车辙;成因分析;防治措施引言车辙现象是高速公路的主要病害形式之一,它是指路面性能不佳时,高载量的机动车经过会引起车轮外缘轮迹路面的部分凹陷或隆起,是一种永久形变性质的路面损坏。
对于出现车辙现象的路面,若机动车经过时不减速行驶,很容易会产生跳车现象,从而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
若是高速公路路段出现车辙问题,将会给城市交通带来极大的隐患。
因此,深入探究路面的抗车辙性能,并提出防治措施,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1、公路沥青路面车辙种类沥青混凝土路面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极易出现各种病害,其中车辙病害极为常见,在路面投入使用以后,长时间受到车辆荷载的反复碾压作用、自然因素的影响等,出现变形,极易形成车辙病害。
目前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车辙病害的根据形成原因主要分为:①失稳型车辙。
②结构型车辙。
③压实型车辙。
④磨耗型车辙。
2、公路沥青路面车辙影响因素2.1外界温度的影响根据沥青路面车辙形成的原因可知,该病害具有较强的季节性。
在沥青路面的使用过程中,外界温度是导致车辙病害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夏季温度都在30℃以上,由于沥青路面具有较强的吸热能力,但散热能力不佳,夏季沥青路面的温度往往在40℃以上,在荷载的反复作用下,路面温度每升高5℃,发生形变的概率则升高2倍。
因此,沥青路面车辙病害极易在夏季发生。
2.2沥青路面材料的影响沥青材料是由多种材料混合而成的,无论其中哪一种材料发生变化,都会直接影响路面的抗车辙性能。
沥青路面下面层AC-20C(70#道路石油沥青)施工指导意见根据交通部标准JTG F40-200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规定,结合已建工程施工经验和相关课题研究成果,对沥青路面下面层施工提出指导意见。
沥青混合料矿料级配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 沥青路面下面层用沥青混凝土矿料级配通过率(%)范围一、材料要求1、沥青沥青路面下面层采用70#道路石油沥青,其技术要求见表2。
沥青性能整套检验由业主委托有关试验单位进行,各施工单位和驻地监理组工地试验室对针入度、延度、软化点进行检验,并留样备检。
检测频率:施工单位每车检验一次,监理组每五车抽检一次。
2、粗集料应采用石质坚硬、清洁、不含风化颗粒、近立方体颗粒的石灰岩碎石,粒径大于2.36mm。
应用反击式破碎机轧制的碎石,严格控制细长扁平颗粒含量,以确保粗集料的质量。
集料质量应从源头抓起,派专人进驻集料加工厂,对不合格的集料不得装车、装船,对进场粗集料每2000t检验一次。
粗集料技术要求见表3。
3、细集料采用坚硬、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有适当级配的人工轧制的米砂,石质为石灰岩,不能采用山场的下脚料。
对进场集料每500t检验一次。
细集料质量要求见表4。
4、填料宜采用石灰岩碱性石料经磨细得到的矿粉。
矿粉必须干燥、清洁,矿粉质量技术要求见表5,每100t检验一次。
拌和机回收的粉料不能用于拌制沥青混合料,以确保沥青面层的质量。
5、抗车辙剂:该段落抗车辙剂用量按照沥青混合料重量的0.3%添加。
表2 70#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表3 沥青面层用粗集料质量技术要求表4沥青面层用细集料质量技术要求表5 沥青面层用矿粉质量技术要求二、做好施工机械与质量检测仪器的准备工作1、必须配备齐全施工机械和配件,做好开工前的保养、调试和试机,并保证在施工期间一般不发生有碍施工进展和质量的故障。
沥青面层宜采用单幅全宽机械化连续摊铺作业,对于单幅双车道面层,应实施两台摊铺机梯队作业,以确保铺面的质量。
沥青抗车辙剂国标
:
沥青抗车辙剂是指针对沥青路面防止车辙和改善表观性能,以沥青膏状剂形式
复合施工所需的膏状抗车辙剂。
在路面修复工程的施工和维修中,抗车辙剂的使用能够有效地解决国家标准中规定的路面车辙深度要求,表观性能还能提升,能提高路面的使用寿命,使其完整性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国家对于抗车辙剂的标准体现在多方面。
其中包括成分、实验方法、选用条件
以及相关程序等。
其中,成分要求以丙烯酸乳液、沥青及各种杂质混合改性,这些子组成可以满足抗车辙剂的效果。
接着,检测标准则要求配方抗车辙剂的单位重量的水溶解度必须低于1mg/kg,而改性抗车辙剂的单位重量的水溶解度要低于
2mg/kg,这些都能够达到国家标准规定的效果。
此外,在运输、施工和使用时,也要满足一定的标准。
作为在沥青施工中抗车
辙剂的重要性能参数,高温状态下的抗车辙效果对使用者来说尤为重要,抗车辙剂施工后30min内室温条件下,其值必须高于20mm,以实现可提升表观性能的要求。
以上就是国家对抗车辙剂的标准要求,便于每个使用者都能按照国家规定获取
优质的抗车辙剂,在施工中满足路面表观性能和车辙深度方面的要求,同时提高路面的使用寿命并发挥其最大的效能。
沥青混凝土路面产生车辙的原因及处理措施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道路交通量日益增大,车辆大型化和车辆超载等问题给沥青混凝土路面带来明显的早期损害,其中车辙是早期损害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现象,直接影响到车辆的运行安全。
因此,文章针对车辙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提出相应合理有效的处理措施。
为同类型研究提高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沥青混凝土路面; 产生车辙;影响因素;处理措施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in our country, the road traffic increases day by day, the vehicle large-scale and overloading of vehicles to problems of asphalt concrete pavement brings apparent early damage, including rut is most common in the early damage of a phenomenon, directly affects the safety operation of the vehicle. Therefore, the article for the rut form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orough analysis,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reasonable effective treatment measures. For the same type research to improve the reference and the model.Keywords: asphalt concrete pavement; Have the wheel rut; Influencing factors; Processing measures沥青混凝土路面适合各种车辆的运行,其具有坚实、耐久、接缝少、防渗、低噪音、施工与养护简单和抗高温开裂的温度稳定性等优点,逐渐被广泛应用于我国的高级公路当中。
随着高等级公路里程的不断增加,渠化交通的加剧,重车数量增加,车辙将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
在高速公路上,交通量大,重车比例大,车辆都按车道行驶,形成渠化交通,而且不少卡车超载行驶,因此,行车道上的轮迹带承受着大量重车的反复作用。
在每年的高温季节,沥青混合料的强度和劲度大幅度下降,在大量重车的反复作用下,轮迹带逐渐变形下凹,轮迹带的两侧逐渐鼓起,形成车辙。
车辙达到一定的深度,车辙内就会积水并影响行车舒适和安全,因此,国家规定高速公路的车辙深度应不大于15mm,一旦车辙达到规定的深度,就要采取处治措施。
现在,车辙是路面性能降低,导致路面破坏,需要进行维修的最主要原因。
据统计,高速公路的沥青路面由于车辙而进行维修、加铺或翻修面层工程的比例占整个维修工程的一半以上。
车辙的出现主要集中在夏季多雨时段,表现为泛油和小坑槽,这些病害都发生在行车道的轮迹带上,泛油表现以左轮迹处高于油轮迹处。
大雨过后,表面低洼密布,行车颠跳,而且情况日益加重,路面表现了较多的车辙和由于水进入车辙产生的小坑洞。
这些随机产生的小坑洞主要发生在面层内,部分水进入底面层,使沥青剥落,底面层沥青混凝土强度大幅度下降,又产生较多的水破坏现象,雨后,低洼处雨水透过沥青面层并直穿基层滞留在石灰土底基层上,造成严重唧浆,唧到表面的浆是由石灰土形成的黄泥浆,也有部分是冲刷水泥碎石基层形成的灰白色浆。
破损的主要表现形式为车辙、网裂、坑槽、松散、沉陷、唧浆、推移、标线变形等。
这些破坏现象几乎全部发生在行车道上。
车辙破坏的原因分析我省的高速公路大部分采用半钢性材料做底基层,这些材料的强度和刚度都相当高,行车荷载通过厚半钢性材料层作用在土基顶面的应力相当小。
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使得沥青路面的车辙深度主要取决于沥青面层混合料的性质和面层的厚度。
据分析,由面层产生的车辙深度可能占总车辙深度的90%左右。
车辙是行车道的轮迹带上产生的永久形变。
这种永久形变一部分是由沥青面层在行车荷载反复作用下进一步压密产生的,称其为压实变形,另一部分是由沥青混合料在高温时的强度不足以抵抗重轮荷载的反复作用,轮下的部分沥青混合料产生剪切形变逐渐被挤压到两侧,使两侧的沥青面层鼓起,产生所谓的测向流动。
沥青路面车辙形成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摘要:沥青路面是我国路面的重要结构形式,由于交通量的快速增长和重载、超载车辆比例的上升,车辙已经成为沥青路面破坏的主要形式。
本文结合工程实践对车辙形成的原因进行研究,提出对车辙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沥青路面;车辙;防治措施1.概述车辙是车辆长时间在路面上行驶后留下的车轮永久压痕,是沥青路面的主要病害之一,影响着行车舒适性和道路安全。
根据形成原因,车辙可分为以下类型:磨耗型车辙:在车轮磨耗和环境条件的综合作用下,路面磨损,面层内集料颗粒逐渐脱落。
结构型车辙:基层路面结构层或路基强度不足,在交通荷载反复作用下产生向下的永久变形,反射于路面。
失稳型车辙:在交通荷载产生的剪切应力的作用下,路面层材料失稳,产生凹陷和横向位移。
压密型车辙:施工过程中碾压不足,开放交通后被车辆压密而形成车辙。
2.车辙形成的原因车辙的形成是环境因素、汽车荷载、路面材料与结构施工控制等相互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以下原因:2.1 高温天气高温天气,特别是连续多天高温对车辙形成影响极大。
在连续高温作用下沥青软化、体积膨胀,沥青就容易上泛,沥青混凝土的稳定度随温度的升高而急剧下降,结构强度急剧下降。
路面的温度比空气的温度高25℃以上;当空气温度答道40℃时,其地面温度达到65℃以上。
根据统计,沥青里面车辙发生在夏季高温季节,又是仅仅发生在最高气温的几天里,而低于某个温度,路面几乎不会发生流动变形。
2.2 汽车荷载现在路网发达,交通量增长快,超载车辆多。
在大量行车,特别是货车反复作用下,高温时已经软化的沥青使沥青混凝土的强度降低,沥青混凝土进一步密实,沥青混凝土空隙率减小,形成泛油和车辙现象。
在行车荷载的反复作用下,底部的裂缝会逐渐扩展到上部,并使沥青面层也产生开裂破坏。
对有车辙的行车道,通过切割断面分析,沥青面层各结构层次都存在有不同程度的变形,尤其以中面层变形最为严重,上面层次之。
2.3 路面结构材料沥青混合料由沥青结合料粘接矿料组成,其高温稳定性的形成机理也源于沥青结合料的高温粘接性和矿料级配的嵌挤作用。
半柔性灌注型抗车辙沥青路面施工技术摘要:为解决沥青混凝土路面在高温与重载交通作用下产生的车辙病害问题,提出一种新颖的半柔性灌入式抗车辙沥青路面混合料,并结合实际工程,对其施工工艺进行分析,提出施工中需要注意的要点,并经实践验证了该路面抗车辙的有效性,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沥青混凝土路面;半柔性灌入式路面;抗车辙路面;在高温与重载交通联合作用下,沥青路面很容易产生塑性变形,即车辙。
经研究可知,半柔性路面能结合沥青和水泥路面的优点,表现出优异的抗车辙性能。
现阶段较常用的半柔性路面有灌入式半柔性路面、水泥沥青混凝土路面、水泥乳化沥青混凝土路面,其中,以灌入式半柔性路面的实际应用为最多,通过对该路面进行的力学性能数值模拟与分析可知,该路面具有很强的抗剪切变形性能。
1 原材料选择1.1 沥青以SBS改性沥青为例,其技术指标应达到以下要求:①针入度(25℃,100g,5s)在50~70(0.1mm)范围内;②延度(5cm/m in,5℃)不小于30cm;③软化点(环球法)不低于60℃;④溶解度(三氯乙烯)不低于99.0%;⑤针入度指数PI在-0.2~+1.0范围内;⑥薄膜加热试验(163℃,5h):质量损失不超过0.6%,针入度比不小于65%,延度(5cm/min,5℃)不小于20cm;⑦闪点(COC)不小于230%;⑧密度(15℃)以实测结果为准;⑨离析(48h软化点差)不超过2.5℃;⑩135℃动力黏度不超过3Pa·s,60℃动力黏度不小于800Pa·s;⑪PG等级符合PG76—22标准。
1.2 集料以玄武岩石料为宜,其中,粗集料的粒径分为两种规格,即9.5~13.2mm和4.75~9.5mm;细集料只有一种规格,即0~4.75mm;填料为矿粉,由石灰岩碱性集料通过磨细制得。
集料技术指标实测结果为:①粗集料:①9.5~13.2mm档:表观密度2.945g/m3,毛体积密度2.892g/m3,吸水率0.62%;②4.75~9.5mm档:表观密度2.960g/m3,毛体积密度2.888g/m3,吸水率0.84%;②细集料:表观密度2.899g/m3,毛体积密度2.797g/m3,吸水率1.25%;③矿粉表观密度为2.685g/m3。
如何提高沥青路面的抗车辙能力近年来,中国沥青路面抗车辙能力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将从路面车辙的概念,沥青路面车辙产生的危害,沥青路面车辙的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希望对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标签:提高;沥青路面;抗车辙能力一、前言关于如何提高沥青路面的抗车辙能力的研究在我国相关领域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实际应用,特别是我国如何提高沥青路面的抗车辙能力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有必要从我国路面车辙的概念,沥青路面车辙产生的危害,沥青路面车辙的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
二、路面车辙的概念车辙是沥青路面特有的一种损坏现象。
一般表现为在汽车荷载反复作用的轮迹带上产生竖直向下的永久变形,较严重时两侧通常有隆起变形。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夏季气温不断升高,沥青路面的温度也随之升高,再加上我国车辆超重严重,而且数量巨大,车辙已经成为我国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主要病害之一。
沥青混凝土路面开放交通之后,在行车荷载反复作用下,车辙的形成过程可分为开始的压密、沥青混合料的流动、矿质骨料的重排及矿质骨架的破坏等三个阶段。
开始阶段的压密过程:沥青混合料在被碾压成形前是由矿料、沥青及空气组成的松散混合物,经碾压后,高温下处于半流动状态的沥青及沥青与矿粉组成的胶浆被挤进矿料之间,排出部分空气,同时集料被强力排列成具有一定骨架的结构。
碾压完毕交付使用后,当汽车荷载作用时,此压密过程还会进一步发展,在轮迹带形成不可恢复的变形,即车辙。
沥青混合料的流动:高温下的沥青混合料成为以粘性为主的半固体,在轮胎荷载作用下,沥青及沥青胶浆便开始流动,路面受载处被压缩而变形。
矿质骨料的重排及矿质骨架的破坏:高温下处于半固态的沥青混合料,由于沥青及沥青胶浆在荷载作用下首先流动,混合料中粗、细集料组成的骨架在荷载直接作用下,沿矿料间接触面滑动,促使沥青及胶浆向富集区流动,甚或流向混合料自由面。
三、沥青路面车辙分类根据形成机理的不同,车辙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流动型车辙。
道路用抗车辙剂规范引言道路用抗车辙剂是一种用于改善道路平整程度和减少车辙产生的材料。
在道路交通密集而频繁的地区,车辙的产生会严重损害道路的使用寿命,同时给交通参与者带来不便和安全隐患。
因此,为了保障道路的可持续使用和提高交通流畅性,制定道路用抗车辙剂规范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道路用抗车辙剂的定义、分类、性能要求以及使用注意事项,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参考和指导。
定义道路用抗车辙剂是指一类添加在道路表面的材料,用于填充道路表面既有损坏、凹陷或车辙等缺陷,提高道路表面的平整程度,降低车辙的产生。
分类根据使用材料的不同,道路用抗车辙剂可分为以下几类:1.沥青类抗车辙剂:主要由沥青材料、沙子、矿物粉末等组成,适用于沥青混凝土路面。
2.混凝土类抗车辙剂:主要由水泥、骨料、外加剂等组成,适用于水泥混凝土路面。
3.沥青混凝土类抗车辙剂:主要由沥青、矿物粉末等组成,适用于沥青混凝土路面。
4.聚合物类抗车辙剂:主要由聚合物材料和填料组成,适用于各类道路。
性能要求道路用抗车辙剂需满足一定的性能要求,保证其有效地修复道路缺陷和抗车辙的效果。
以下是常见的性能要求:1.抗剥落性:抗车辙剂应具有良好的附着性,不能剥落或剥离。
2.耐老化性:抗车辙剂应具有抗紫外线、抗氧化等性能,能够长期承受阳光暴晒和氧化环境下的性能变化。
3.耐磨性:抗车辙剂应具有较高的耐磨性,能够承受车辆经过时的磨损。
4.快速固化性:抗车辙剂应具有较短的固化时间,以保证施工后尽快投入使用。
5.平整度:修补后的道路表面应呈现平整、均匀的状态,不应有凹陷或隆起。
6.环境友好性:抗车辙剂应符合环保标准,不对环境造成污染。
各类抗车辙剂根据材料的特性和应用的道路种类,具体的性能要求可能有所不同,在制定标准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使用注意事项1.抗车辙剂的施工应由专业的道路维护队伍进行,严格按照施工工艺和标准操作,以确保施工质量。
2.施工前需清理道路表面的杂物和灰尘,确保施工面干燥、洁净。
沥青路面车辙产生的原因和防止措施摘要:现在我国广泛采用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目前主要表现出来的早期破坏形式是路面裂缝及水损坏,但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公路交通量的不断增加,交通渠化以及重型车辆的出现,沥青层厚度增加,路面车辙问题逐渐变得突出,必须引起重视。
关键词:沥青路面,车辙,原因,防止车辙是现代高等级沥青路面最常见的病害。
近几年来,尽管我们在一些高等级沥青路面中采取了一些措施,如:添加改性剂或使用改性沥青、铺筑SMA沥青路面、调整矿料级配。
这些措施虽然对提高沥青路面的高温稳定性有了很大进步,但如何真正控制住沥青路面车辙的发生仍是我们所面临的课题。
随着公路运输量日益增长和运输向重型化发展,尤其是高等级公路渠化交通的运行,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的车辙日趋严重。
由于路面上产生过大车辙,会使:1)路表过量的变形影响路面的平整度;2)轮迹处沥青层厚度减薄,削弱了路面整体强度,易于诱发其它病害;3)雨天车辙内积水导致车辆出现水漂,影响高速行车的安全性;4)在冬季车辙槽内聚冰,降低路面的抗滑能力,导致行车危险;5)使车辆在超车或变换车道时方向失控,影响车辆的操纵稳定性。
由此可见,由于车辙的出现,会严重影响路面的使用和服务质量。
我国以前公路等级较低,交通量小,基本上未形成渠化交通,且沥青面层较薄,因此车辙没有成为主要问题,路面设计规范也未考虑车辙设计。
现在我国广泛采用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目前主要表现出来的早期破坏形式是路面裂缝及水损坏,但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公路交通量的不断增加,交通渠化以及重型车辆的出现,沥青层厚度增加,路面车辙问题逐渐变得突出,必须引起重视。
本文分析了沥青路面车辙形成的机理,对沥青路面车辙预估方法进行了评述,并讨论了沥青路面车辙的控制标准。
1.车辙的类型沥青混合料是一种典型的流变性材料,它的强度和劲度模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所以沥青混凝土路面夏季高温时,在交通的作用下,由于交通的渠化,在轮迹带逐渐形成变形下凹,两侧鼓起的所谓车辙。
2012012年第16期 《交通世界》(8月下)材料选择沥青沥青的针入度度愈小,混合料的粘结力愈大,沥青混合料抗车辙能力愈强;沥青粘度愈高,稠度愈大,混合料的强度愈强,抗车辙能力愈强,选用粘度较高、针入度较小、软化点较高和含蜡量较低的沥青。
从检测结果看,70#比90#针入度小,软化点高,含蜡量低,抗车辙能力更强。
矿料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沥青混合料的强度,增加矿料颗粒间的嵌锁作用和内摩擦角可以提高沥青混凝土的抗剪稳定性。
采用坚硬、粗糙、形状接近立方体、棱角性好、与沥青粘附性强的洁净粗、细集料;改善集料加工工艺,减少针片状颗粒含量,控制破碎砾石破碎面比例。
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优化矿料级配确定沥青混凝土类型,我们选粗粒式和中粒式,因为粗粒式和中粒式抗车辙能力明显高于细粒式。
有关方面资料统计,石料对强度的影响贡献率占70%~80%,因此,增加碎石用量可以提高沥青混凝土的抗车辙能力。
矿料的级配组成、矿料颗粒的形状和表面性质都影响沥青混凝土的内摩擦角,在沥青及矿料质量一定时,级配是影响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主要因素。
在矿料混合料中,矿粉在沥青混合料中起着重要作用,用石灰岩或岩浆岩的强基性岩石等憎水性石料经磨细得到的矿粉,用作填料,矿粉和沥青之间相互作用组成的沥青胶浆,使混合料中的矿料结合在一体。
不能用石英岩和粉煤灰做矿粉,因为只有碱性石料加工成的矿粉与沥青才能形成较发达的结构沥青。
同时适当增加矿粉用量,将提高抗车辙能力。
严格控制沥青用量当沥青型号选定之后,沥青用量是我们控制的必要因素。
沥青用量过多,常常是产生车辙的主要原因,必须严格控制。
沥青用量较正常用量少,沥青膜变薄,则混合料的延伸能力降低,脆性增加,同时,混合料的空隙率变大,加速老化。
设计沥青用量时,我们按马歇尔法进行配合比设计,见表1。
根据数据,画图得出,最佳沥青用量4.5%。
混合料的孔隙率为4.4%,在4%左右,具有良好的低温抗裂性、水稳定性和抗疲劳性,取得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