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教学方法
- 格式:docx
- 大小:16.85 KB
- 文档页数:5
蓑墨Ⅵ潞爵一㈣浅谈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陈冬桂(私立华联学院广东广州510663)[摘要】英美文学课程是教学大纲中规定的限选课程。
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得不到真正重视,出现教材滞后,教学模式单一,学生缺乏学习自主性等问题。
尝试提出端正教学理念,优化教材,改革教学模式,提高学习兴趣等建议,希望能对英美文学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英美文学课程教材教学模式学习主动性中圈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671—7597(2008)0820156一01一、敖学现状根据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把英美文学课列入英文专业的限修课程之一。
从理论上讲,这门课程不仅能让学生学到丰富的文学知识、同时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也能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但实际上,英美文学课程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为了满足现实需求,商务英语、经贸英语,饭店英语等应运而生。
,而英美文学课却被边缘化。
李公昭教授认为英美文学课程正从主干课变成辅修课,从小班变成大班,从讨论变成讲座。
同时,学生没有意识到文学课对提高人文素质和文化修养的重要作用,也没有掌握学习的正确方法。
因此,目前这门课程的教学没有得到教师和学生们真正的重视,有“走马观花”的应付现象。
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存在的问■为了改变目前高校中英美文学课的教学现状,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弄清楚英美文学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
(一)英美文学课得不到重视在追求经济效益的今天,文学课往往被认为是旧纸堆中缺乏“实用性”的课程,从而被边缘化,得不到学校,教师和学生的重视。
课时被压缩太紧,教师无法在有限课时内详细讲解浩瀚的文学史,有的教师就简单罗列英美文学史,至于选读就留给学生课后阅读;有的教师就选择几个重要作家和作品在课堂上讲解,其他的部分也只能留给学生自己解决。
思政育人理念下的英美文学教学思政育人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它旨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政治素养,使他们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英美文学教学中,思政育人理念不仅是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通过文学作品思考人生、社会和历史,塑造他们的人格和人文素养。
英美文学源远流长,包含了众多经典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英美文学的辉煌历史,更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对生活、人性、社会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
在思政育人理念下,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汲取人生智慧,增进对人生和社会的认识,提高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
同时,英美文学作品中很多叙述都与社会现实、政治权力、伦理道德等有着密切联系,通过深入解读这些作品,学生也能够加深对社会和政治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和道德标准。
在英美文学教学中,思政育人理念首先体现在选材上。
教师应该选择那些既具有文学价值,又具有深刻人生哲理和社会思想的文学作品,如莎士比亚的戏剧、狄更斯的小说、马克·吐温的作品等。
通过解读这些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作品所传达的人文精神和社会关怀,激发学生的思想情感,增强他们的人生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其次,在英美文学教学中,思政育人理念还应该体现在教学方法上。
教师可以采用讲解、讨论、辩论、写作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与学生充分的互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同时,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将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思考作品对当代社会、政治和人性的启示,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文学与生活的关系,增强对社会问题的洞察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另外,在英美文学教学中,思政育人理念还应该体现在评价方式上。
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想品质的培养,而不仅仅是对他们文学常识和文字表达能力的考核。
在考试或评价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思辨性和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有机会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展现他们的深度思考和独立见解,从而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品质和人文素养。
大学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学的适时导入摘要: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适当的文学导入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其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教师只能通过文学手段,让学生感受到精彩缤纷的世界,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文学渗透引导方法在长期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只重视语言能力的培养,注重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的训练,却忽视英语语言中所表现出来的英美文化。
有些人虽然已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文化知识,在语言交际中容易出现语用失误(pragmatic failure),即在交际中因不了解谈话对方文化背景而导致交际失败。
英美文化和中国文化相差之远是人所共知的。
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其目的和重点不再单纯是让学生掌握相关词汇、语法知识,更多地应放在以适当途径让学生对所接触的知识主题融会贯通,并能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实际运用,其中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适当的文化导入和知识渗透。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学导入是指在英语教学的过程融入英美文学和汉语文学内容。
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文学导入,不但可大幅度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还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塑造学生美的灵魂,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进而从语言学习层面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对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来说,英语是一门必修课,是了解西方价值观念的一扇窗户。
通过作品的赏析,学生能丰富知识和提高修养,然而这又不是纯粹的文学欣赏,教师只能通过文学手段,让学生感受到精彩缤纷的世界,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必趣。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学的适时导入有着几方面的作用1.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
文学知识导入基础英语教学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意识与修养。
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的过程中,接触一些西方的文学知识,了解东西方的思维方式、价值观、风俗习惯,借鉴和吸收异域文化的精华,有助于他们开阔视野,培养健康的人格与个性,有利于他们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也有助于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英美文学论文范文英美文学,是指英国的文学和美国的文学代表作品,长期以来,英美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意义,也给现代文学的发展指引和引导了重要的方向。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英美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英美文学论文范文一:多元化英美文学教学方法及意义我国自1953年开始在高校英语专业学生中开设英美文学课到现在已有近60年的历史,英美文学课作为英语专业学生的高年级主干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2000年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规定: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
由此可见,文学课教学在提高学生的语言功底,全面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英美文学课对于学生的“内在”气质培养是需要花费一定时间的,需要学生在课上积极参与,课下静心研读经典并吸收其中的人文知识财富。
然而,随着商品经济的触角不断深入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及其网络文化的迅速崛起,高校学生越来越重视诸如英语口语、商务英语、旅游英语等实用性课程及其网络上的快餐文化,社会导向使得学生越来越不屑于花时间潜下心来认真研读经典的文学作品。
笔者曾在我省六所理工科院校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能在课余时间阅读文学经典作品的学生只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8%,而62%的学生将诸如演讲技巧、交际能力、创业秘诀之类的书放在了课余阅读的首位。
在这种背景之下,文学课教学也遇到了诸多困难,甚至一些高校为了迎合社会上的这种趋势竟压缩英美文学课时,使得英美文学课呈现出被边缘化了的趋势。
不少著名语言学者感慨:现在的语言专业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很好,但内在修养素质欠佳,对所学语言国家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风俗文化知之甚少,学生几乎成为了一个个语言与翻译的机器。
为了有效激发学生对英美文学课的兴趣,充分发挥英美文学的教学及其育人作用,不少学者对高校英美文学的教学现状做出过富有成效的调查,本文结合前期的英美文学教学调查报告成果,提出了多元、复合式的英美文学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对英美文学课的热爱,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思辨能力,并进一步探讨了复合式英美文学教学方法的意义及与传统“四段论”的教学方式作出了比较。
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教学策略【摘要】鉴于当前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教学存在课时少、内容多、教学方法落后等问题,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努力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
笔者从文史结合、文论结合、讲读结合、中英结合四个角度,阐析了英美文学课教学策略。
【关键词】英美文学教学;文史结合;教学策略【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4-0002-01高校英语专业除了培养学生的英文基本功之外,应当把提高学生基本的人文素质放在首位,以此为基础发展专业技能。
因此,文学课程的设置,不管是中国文学还是英美文学,在教学大纲中都处于必修课程的首选。
但是,在当前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许多英语专业的学生在高年级选择专业方向的时候,大多对实用性较强的翻译或商务英语情有独钟,而对立身之本的英美文学敬而远之。
英语专业的学生步入社会,居然会屡屡出现被问及英美文学代表人物而不知所云的尴尬场景。
我们首先探求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心态。
是什么使得他们对文学课程不屑一顾呢?一方面,商业社会下的“文学无用论”造成部分学生心态浮躁。
另一方面,文学本身的深奥枯燥也使部分学生望而却步。
学生普遍认为文学课没意思而且脱离实际,就这样,英美文学课逐渐被丢弃在一个无人问津的角落里。
究其根本,还是我们文学课程的教学出了问题。
在英语专业英美文学的教学中历来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主张以史为主,认为让学生了解文学史的发生、发展是文学课的宗旨,零散文本的阅读不利于学生对系统知识的掌握;另一种则认为文学贵在文本的分析和欣赏,提倡侧重具体的作品选读。
就这样,第一种倾向造成一种局面,一学期下来,学生只知有史,未知有文;第二种则相当于给学生多开了一门高级阅读,结果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就这样,两种倾向导致了两个极端。
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恰当与否也同样影响着教学效果。
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老套,难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改革后的多媒体教学极大提高了学生的活跃气氛,但却转移了文学课教学的根本。
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英美文学作品教学方法探讨【摘要】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学在不断受到舆论的批评不得不面临改革的前提下,将英美文学作品作为教学素材的提议也在不断升温。
笔者从文学作品的本质出发,阐述了英美文学作品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意义,提出只有使用恰当的文学素材和教学模式,才有利于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大学英语英美文学教学模式【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131-02一、引言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传统的英语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来看,英语科目设置的目的不仅是提高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还有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作用。
英美文学作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引用是一个提高学生兴趣和语言感知能力的新手段。
文学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其蕴含的社会体验,客观真理,文化价值以及艺术魅力为世界人民所认同。
将文学作品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内容,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比较注重学生的语言基础,通过对语料不断的重复和模仿来达到学习语言的目的,然而这样的方法过于沉闷,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
文学作品的介入,给学生打开了一个新的天地,文学作品形式迥异、体裁多样、主题新颖,能使学生在学习应用语言的同时也能提高文学修养。
其次,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其作者以文字的形式反映了客观现实,表达了作者的思想和感触。
学生通过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能够帮助其加深自我理解,完善人生观和世界观。
再者,英美文学作品想象丰富,立意深刻,给学生新奇之感,使之更感兴趣。
与传统教材比较,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而贴切的语言词汇,复杂而严谨的句子结构,可以拓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与此同时,其所蕴含的丰富的背景材料,也可以让学生掌握特定语言及其用法。
然而这样的教学素材是否能作为外语教学手段是存在争议的,不少专家认为,文学用语不同于日常用语,学生对文学素材的学习对语言实际应用没有直接好处;其次,文学作品里蕴含着很多中国学生难以理解的文化背景和底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难把握向学生展示的尺度;第三,文学语言是复杂独到的,有些作品用语过于晦涩难懂,其不仅使教师备课难度增加,同时复杂的语法结构也使学生如坠云雾。
《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大纲(本科)-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4095、04096课程英文名称:British Literature & American Literature学时数:144 学分数:8适用层次和专业:英语专业本科三年级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英美文学》是我院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专业选修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美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提高,增强学生读对西方文学知识及文化的了解。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各章节学时分配第一部分英国文学第一章盎格鲁撒克逊时期英国文学(1学时)第一节盎格鲁撒克逊时期文学渊源知识点:该时期的文学流派、代表作家、代表作品第二节《贝奥武甫》的艺术特征及其对英国文学的贡献知识点:该作品中的头韵、含蓄陈述、隐喻等艺术特征、第一部民族史诗对英国文学的影响第二章中世纪英国文学(3学时)第一节中世纪文学概述知识点:文学时期划分、文学特点、代表作家第二节杰佛利·乔叟知识点:生平、创作生涯、《坎特伯雷故事集》的情节、内容、主题《坎特伯雷故事集》节选:语言特点、艺术成就第三节英国和苏格兰民谣知识点:内容、形式、语言特点、代表作品《罗宾汉和埃林阿代尔》:寓意、语言特点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学(12学时)第一节文艺复兴运动知识点: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人文主义思潮、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渊源、英国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及影响第二节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知识点:伊丽莎白时代的历史文化背景、意大利文学对英国文学的影响、伊丽莎白时代的戏剧、伊丽莎白时代的诗歌第三节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作家知识点:(1)埃德蒙·斯宾塞生平、创作生涯、代表作品的构思、情节、内容、主题(2)克里斯托夫·马洛生平、创作生涯、著名悲剧、思想艺术成就(3)威廉·莎士比亚生平、戏剧创作生涯、代表作品及其故事梗概、情节结构、人物塑造、语言风格、思想意义、诗歌、艺术成就《威尼斯商人》选段、悲剧《哈姆雷特》选段、十四行诗(18)(4)弗兰西斯·培根生平、主要作品、语言特点、杰出贡献《论学习》的结构、内容、语言特点(5)约翰·邓恩生平、玄学诗派、文学创作、诗歌、散文第四章十七世纪英国文学(4学时)第一节十七世纪的文学概述知识点:十七世纪历史文化背景、十七世纪文学三个时期的划分、十七世纪文学特点第二节十七世纪的主要作家知识点:(1)约翰·弥尔顿生平、文学创作、史诗《失乐园》、主要作品、艺术特点(2)约翰·班扬生平、文学创作、主要作品、艺术特点《天路历程》第一章的主要内容、人物性格、语言特点第五章十八世纪英国文学(12学时)第一节启蒙运动知识点:启蒙运动产生的时代背景、启蒙运动的人文观、启蒙运动的理性准则第二节新古典主义知识点: 新古典主义的创作旨意、新古典主义的文学渊源、新古典主义关于散文、诗歌、戏剧创作的标准第三节新古典主义时期的文学知识点:早期新古典主义诗歌、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诞生、哥特式小说与伤感主义文学的兴起第四节十八世纪的主要作家知识点:(1)亚历山大·蒲伯生平、创作生涯、文学观、主要作品、语言风格选读《论批评》节选:作品体裁、结构、语言风格(2)丹尼尔·笛福生平、社会观、主要作品、创作特点《鲁滨逊漂流记》第九章、第十章的主要内容、人物性格、语言特点、作者的创作意义(3)乔纳森·斯威夫特生平、创作生涯、人文观、讽刺散文的语言风格《格列佛游记》第一部分第四章的人物性格、语言特点、作品的主题(4)亨利·菲尔丁生平、戏剧和小说创作活动、对英国小说的贡献、语言特色《汤姆·琼斯》第四部、第八章的人物的刻画、史诗特征(5)塞缪尔·约翰逊生平、创作生涯、主要作品、新古典主义的文学观及语言风格、对英国语言的贡献(6)理查德·比·谢立丹生平、戏剧创作生涯、戏剧的主题、主要作品、写作技巧《造谣学校》第三幕第四场的作品的主题、人物性格、语言特点(7)威廉·布莱克生平、政治宗教观点、诗歌创作主张、主要作品、诗歌的主要特点及思想意义、对20世纪英国文学的影响《伦敦》、《老虎》的主题思想、语言风格、艺术特色等(8)罗伯特·彭斯生平、诗歌创作主张、主要作品、诗歌主要特点及思想意义《一朵红红的玫瑰》的主题思想、语言风格、艺术特色第六章浪漫主义时期英国文学(14 学时)第一节浪漫主义思潮知识点:浪漫主义时期英国社会的历史背景、法国大革命对英国的影响、浪漫主义文学的渊源、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基本主张、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浪漫主义文学对同时代及后世英国文学的影响第二节浪漫主义时期的主要作家知识点:(1)威廉·华兹华斯生平及创作生涯、诗歌创作主张、主要作品、诗歌的主要特点及思想意义、诗歌的艺术成就、对同时代及后世英国文学的影响《孤寂的割麦女》、《水仙》、《虹》的主题思想、语言风格、艺术特色等(2)塞•特•科勒律治生平及创作生涯、文学创作主张、哲学思想和文学批评观、主要作品、诗歌的主要特点及思想意义、文学创作及文艺批评思想对同时代及后世英国文学的影响(3)乔治·戈登•拜伦生平及创作生涯、主要诗作、主要特点及社会意义《她行走在美的光影中》的主题思想、语言风格、艺术特色等(4)珀•比•雪莱生平、诗歌创作主张、主要作品、诗歌的主要特点及思想意义、对同时代及后世英国文学的影响《西风颂》、《云雀颂》的主题思想、语言风格、艺术特色(5)约翰•济慈生平及创作生涯、美学思想、主要诗作、诗歌的主要特点及思想意义、诗歌对同时代及后世英国文学的影响《夜莺颂》、《秋颂》的主题思想、语言风格、艺术特色(6)简•奥斯汀生平及创作生涯、小说创作思想、主要作品、小说的主要特点及社会意义、小说对后世英国文学的影响《傲慢与偏见》的故事梗概、主题结构、人物塑造、语言风格及作品的意义第七章维多利亚时代英国文学(12学时)第一节维多利亚时代英国文学及社会思潮概述知识点:早期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动乱、中期的繁荣昌盛和社会稳定、晚期的势力衰退和社会道德观念的改变、科学发现对传统的社会和宗教观念的影响、功利主义思潮的泛滥第一节维多利亚时期的文学知识点:小说的形式、该时代小说家的共性、散文和诗歌形式、技术方面的实验和创新第三节维多利亚时期的主要作家知识点:(1)查尔斯•狄更斯生平及创作生涯、作品中的批判现实主义思想与社会改良主义倾向、前期作品的思想与艺术特征、后期作品的思想与艺术特征、创作特色与艺术成就《雾都孤儿》第三章、《大卫•科波菲尔》第四章、第五十五章的主题结构、人物塑造、语言风格及作品的意义(2)夏洛特•布朗蒂生平、创作思想和主题、作品的社会意义《简•爱》第二十三章的女主人公形象、在逆境中求自我道德完善的主题(3)埃米莉•布朗蒂生平、、创作主题、对同时代及后世英国文学的影响《呼啸山庄》第十五章的小说的主题、故事的叙述手法、强烈情感的描述(4)阿尔弗雷德•丁尼生生平、诗歌创作生涯、主要作品、艺术特色《渡沙洲》、《尤利西斯》的主题思想、艺术特征(5)罗伯特•布朗宁生平与诗歌创作生涯、主要作品、戏剧独白、艺术特点《我逝去的公爵夫人》、《夜会》、《晨别》的主题思想、艺术特征(6)乔治•艾略特生平及创作生涯、新型小说、女性文学观《织工马南》第二十八章的作品的主题、语言风格(7)托马斯·哈代生平与创作生涯、创作倾向、作品中的“宿命观”、批判现实主义思想、艺术特色《德伯家的苔丝》的作品的主题、人物刻画、语言特色《呼唤》的主题思想、艺术特征第八章二十世纪英国文学(14学时)第一节二十世纪英国文学概述知识点:20世纪英国社会的历史文化背景、两次世界大战对英国的影响、英国20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的兴起与衰落、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的基本主张、英国现代主义文学、英国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现代主义文学对当代英国文学的影响第二节二十世纪的主要作家知识点:(1)乔治·布纳德·萧伯纳生平与创作生涯、政治改革思想和文学创作主张、戏剧创作主张、主要作品、戏剧的特点与社会意义、萧伯纳的戏剧对20世纪英国文学的影响《鳏夫的房产》的主要内容、人物塑造、语言特点、艺术手法(2)约翰•高尔斯华绥生平与创作生涯、创作思想、小说的主要特点及社会意义《福尔塞世家》的主要内容、人物性格、语言特点、叙事手法(3)威廉•勃特勒•叶芝生平及创作生涯、诗歌创作思想、代表作品、诗歌的特点及思想意义、艺术成就、叶芝的诗歌对当代英国文学的影响、戏剧创作《1916年复活节》、《库尔庄园的野天鹅》的语言风格、艺术特色等(4)T•S•艾略特生平及创作生涯、文学理论与文艺批评观点、主要诗歌作品、艺术特色及社会意义、文学创作及文艺批评思想对现当代英国文学的影响《普鲁弗洛克的情歌》的主题结构、思想内容、语言特色、艺术手法(5)戴维•赫伯特•劳伦斯生平及创作生涯、创作思想、主要作品、艺术特色及社会意义、劳伦斯的小说对现当代英国文学的影响《儿子与情人》的主要内容、人物性格、语言特点、艺术手法(6)詹姆斯•乔伊斯生平与创作生涯、文学创作主张与美学思想、主要作品、小说的主要艺术特色及思想意义、艺术成就、作品对现当代世界文学的影响《青年艺术家的肖像》所选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塑造、语言特色、艺术手法(7)弗吉尼亚•伍尔芙生平与创作生涯、意识流小说、其作品和小说理论对英国现代主义小说理论与创作的贡献《达罗卫夫人》的主要内容、表现手法、艺术特征、叙事方式(8)迪伦•托马斯生平与创作生涯、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其独特的诗歌艺术特征对当代英国诗坛的影响《羊齿山》、《不要温雅地步入那美妙的夜晚》的艺术特征、主题思想(9)菲利普•拉金生平与创作生涯、运动派诗歌、其独特的诗风和诗歌主张对当代英国诗坛的影响《去教堂》的艺术特征和主题思想(10)特德•休斯生平与创作生涯、其动物暴力诗的艺术特征和主题思想《栖息之鹰》的艺术特征和主题思想(11)西默斯•希尼生平与创作生涯、其作品纯美的语言风格和鲜明的爱尔兰民族色彩《沼泽地》的艺术特征和主题思想第二部分美国文学Part One (4 periods)The Colonial Period and The17th Century Literature of Puritanism1. Historical Backgroundi. Religious Cause: Puritanism / Puritan thoughtsii. Economic ones:2.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i. Characteristicsii. Authors: William Bradford, Anne Bradstreet, Edward TaylorPart Two (4 periods)The Period of Enlightenment1. Historical Backgroundi. American revolutionii. The age of reason2.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i. Benjamin Franklin: Autobiographyii. Philip FreneauPart Three (20 periods)New England Transcendentalism and Romantic AgeA. Period of Pre-Romanticism1. Historical BackgroundTranscendentalism2.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i. Romanticism3.Major WritersWashington Irving: Rip Van winkleB. Period of Post-Romanticism1. Historical Backgroundi. Civil Warii. Anti-slavery movement2.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3. Major Writersi. Edgar Allen Poe: To Helenii. Ralph Waldo Emerson: Natureiii. Walt Whitman: Songs of Myselfiv. Nathaniel Hawthorne: The Scarlet Letterv. 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 A Psalm of Lifevi. Emily DickinsonPart Four (16 periods)The Age of Realism1. Historical BackgroundThe Gilded AgeNew England Renaissance2.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i. Realism: definitions & Characteristicsii. Realism vs romanticismiii. Practitioners: William Dean Howells, Henry James, Mark Twain 3. Major WritersMark Twain: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Part Five (12 periods)American Naturalism1. Historical Backgroundi. The First World Warii. The Jazz ageiii. Commercialized society2.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i. Naturalism: definitions & Characteristicsii. Practitioners: Stephen Crane, Frank Norris, Jack London, etc.3. Major WritersTheodore Dreiser: Sister CarrieRobert Frost: 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Part Six (8 periods)American Modernism1. Historical Backgroundi. Great depressionii. The Second World War2.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i. Modernism: definitions & Characteristicsii. Lost Generation: Ernest Hemingway, Ezra Pound, e. e. cummings etc.3. Major WritersErnest Hemingway: A Farewell to ArmsJohn Steinbeck: The Grapes of WrathWilliam FaulknerPart Seven (8 periods)American Literature Since 19451. Historical Backgroundi. Political Situation: Cold War, Korean War, Cuban missile crisis, Vietnam War etc.ii. Ideological Development2.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i. The Beat Generation: Allen Ginsberg etc.ii. Jewish writers: Saul Bellow etc.iii. Black American Literature3. Major WritersSaul BellowAllen GinsbergAlice Walker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在教学中应该使学生对英美文学形成与发展的全貌有一个大概的了解;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具有代表性的英美文学作品,理解作品的内容,从而掌握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和评价文学作品的方法。
《英美文学作品选读》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适用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学时数:64 学分数:4 开课学期:第4学期先修课程:英美文化概况执笔者:李成坚编写日期:2012年6月审核人(教学副院长):一、课程性质和目标授课对象:英语专业本科生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教学目标:1、本课程以文学文类(诗歌、小说、戏剧)框架,选取英美经典文学作品为阅读材料,通过文本细读,课堂讨论,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文本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2、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实现两大教学目标1)技能目标:依托文学文本的说辩能力和文学评论写作能力;2)人文素养目标:掌握西方文学鉴赏的人文知识、了解西方人文精神。
二、课程内容安排和要求(一)教学内容、要求及教学方法序言(1学时)第一篇:诗歌篇(5周,20学时)第1-2周:诗体形式(7学时)1、14行诗(4学时)阅读文本:William Shakespeare’s sonnet 18;John Milton’s On his Blindness;Percy Shelley’s Ode to the West Wind重点掌握:1、14行术语解释:14行诗歌的起源;英国体14行和意大利体14行的差异;2、比较以上3首14行体,说明其异同。
请再举一首十四行诗例。
3、Sonnet 18的主题是什么?它与文艺复兴思潮有什么关联?4、归纳和总结西风的意象内涵和象征意义。
2、史诗和自由诗(3学时)阅读文本:John Milton’s Paradise LostWalt Whitman’s Song of Myself (1-8)重点掌握:1、术语:史诗的定义;请再举一首史诗例子,比如Beowulf。
2、术语:自由诗的定义、自由诗的起兴与美国精神。
第3-4周诗歌的意象(8学时)阅读与讨论:(4学时)John Donne’s Valediction: Forbidden Mourning (or The Flea)William Blake’s Tiger,Alfred Tennyson’s The Eagle重点掌握:(2位同学陈述)1、意象与“奇喻”conceit),2、比较上述4首诗歌中的意象特征。
英美文学教学方法【篇一:英美文学教学方法】摘要: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对大学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提出了几点意见。
在课程设置上打破文学史 + 选读的模式,按照文体分类,并进行课程重组;在教学策略中将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阶段、学习阶段、讨论阶段和总结评价阶段,并分别讨论了在各个阶段应该注意的问题和可以采用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英美文学课程;课程设置;教学策略;教学方法160职业技术v ocationaltechnology 英美文学课程是目前大学英语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是为培养检验学生英美文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理解鉴赏英美文学原著的能力而设计的一门专业理论课程。
该课程涵盖范围广泛,涉及到历史、宗教、哲学、政治等内容,因而也是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它还为学生的专业八级考试、本科论文的写作以及将来进一步的学习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关于英美文学课程设置的建议目前,大多数学校的英美文学课采用文学史 + 选读的模式,以史为纲。
然而,在作者看来,设置这门课程的目的不仅是使学生对英美两国文学的形成和发展的全貌有一个大体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使他们通过阅读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理解作品的内容,学会分析其中的艺术特色和掌握正确评价文学作品的标准和方法。
以下是相关的几点建议:1. 可以打破按国别和年代进行文学史 + 选读的教学模式,以文体为纲,按小说、散文、戏剧、诗歌等文学体材分类编写教材进行授课。
以本科生为例,一般大学在三、四年级开设英美文学课,可按四个学期分别设置英美文学史 (第一学期)、英美小说 (第二学期)、英美散文和戏剧 (第三学期)、英美诗歌 (第四学期)等内容。
可先由较易阅读理解的小说开始逐步过度到最抽象难懂的诗歌。
这样做的优点在于首先使学生对英美文学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接下来按体材分类学习有助于打破静态的时间局限,突破地域的藩篱,为学生提供进入某一特定课程的角度和学习方法,使他们集中对某种体材具有较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更有助于对作品的欣赏。
2. 对课程设置进行重组和交互式设计,可采用的方法之一是将阅读课程和英美文学课程合并,一方面可以解决文学课时紧张的问题,避免蜻蜓点水式教学;另一方面也可以优化教师资源,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科研水平。
另一种方法是将文学教学和阅读、翻译、写作等语言课程教学联系起来,由教师共同备课,形成课程之间的交叉、语言教学与文学教学之间的交叉。
二、关于英美文学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几点建议与大多数课程一样,英美文学的学习也是一种从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的认知过程。
根据这一过程,英美文学的教学大体应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阶段、学习阶段、讨论阶段和总结评价阶段。
每个阶段应根据教学任务和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1. 准备阶段(教师充当组织者、设计者并组织学习任务的开展)文学教学的最初阶段应以教师为主体进行教学筹划 , 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要求学生作好预习工作。
( 2 )教学重心应放在文本上,教师应具备这种观念:阅读文学文本不是一个直线性的理解意义的过程,而是一个包含了对历史、文化、传统、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综合的阅读理解的过程。
( 3 )注意作品文本选择的标准和尺度。
教师挑选的文本必须是让学生能够直接、立即产生反应的作品,选择时应把握的原则有:a. 语言学的层面:作品选择不仅要从语言学的角度,以词法和句法衡量,而且应考虑到文学本身的重要性。
如海明威的作品从语言学的角度看浅显易懂,但从文学理解的角度却有着深刻的含义。
b. 文化的层面:不同层次和时期的文学作品对学习者而言,文化、社会的心理期待不同,因此选择的范围尽可能涵盖不同风格、不同背景的作品。
c. 作品本身的层面:一是首选著名作家的短篇作品,尤其是能够体现其创作思想、写作特色的名篇(如霍桑《好人布朗》);对不得不选的长篇作品,可选重要作家重要作品的重要篇章、段落或其中最著名、最精彩的章节,在课堂上让学生分析、讨论和体会,把握其精髓(如:班扬《天路历程》中的《虚空城》一章),但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对整个作品的阅读。
只有认真读过整部作品,从整体上去感受体会,学生才能有所震动,有所启迪,才能切实表达出自己的见解和评论。
2. 学习阶段(教师充当信息源,师生互动,积极参与)学习阶段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这一阶段中,教师可根据所选教学内容,介绍必要的文学常识、文学概念和术语等,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和知识,并通过师生间共同的研究、讨论来理解各类文学体裁及文学流派的特点,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写作特色、文体风格以及作品中出现的英语语言现象(如诗歌韵律、修辞手法)等。
教师对文本的介绍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 )导入法:戏剧性的引入与课文相关的背景材料,如作者生平轶事、创作趣文等,引发学生进一步了解课文,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 2 ) 默读法: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课外阅读任务的复习,同时将文学教学与语言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语感,锻炼学生通过上下文及注释理解难词的能力,抓住作品的大意。
( 3 )个人或齐声朗读法:这一方面尤其适用于诗歌教学;通过朗读可以使学生直接体会到英语诗歌韵律和节奏的美感,同时还可以体会到诗人在诗中运用的基调( tone )。
( 4 )图表法:在黑板或多媒体课件上列出作品中的人物,通过图表表示出人物之间的关系。
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清楚了解小说或戏剧中较为错综复杂的情节和故事的发展过程。
( 5 )铺陈法:每次课提前安排志愿者或对相关作者、作品有兴趣的学生发言( oralpresentation ),在课上用自己的话陈述作品创作背景与内容,表述对原文语言的理解,谈论对此作家或作品的认识。
这种表述可采用阐释、概括、模仿、改写等形式,它为讨论打下基础。
( 6 )经典文本的地位评价:这一方法也可采用以学生为主体进关于英美文学教程教学的几点建议山东范厚莉职业技术 2007.08 总第 72 期理论研究闭区间上连续函数性质的探讨摘要:在数学分析中,对于区间上连续函数的几个重要性质的证明,不同的书本上所采用的方法大致相同。
选择证明方法通常是考虑这样几点:一是容易想到;二是过程简单;三是有利于推广。
因此,对于有界性与一致连续性通常用有限覆盖定理或致密性定理来证,介值性用区间套原理来证,最大(小)值存在性用确界原理来证。
但是我们知道,分析数学上所列举的表示实数连续性的那些定理都是等价的,因而从原则上讲,用其中任何一个都可以证明上述的性质,但有繁简之分。
本文主要论述区间套原理,有限覆盖定理和确界原理中的一个来证明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几个重要性质。
关键词:闭区间;连续函数;有界性;介值性161职业技术v ocationaltechnology1 用区间套原理证明1.1 有界性用反证法,假设 f(x) 在 [a,b] 上无界,将[a,b] 等分为两个闭区间,则至少有一个闭区间, f(x) 在其上无界,记此区间 [a 1 ,b 1 ];再将[a1 ,b 1 ] 等分为两个闭区间,则至少有一个闭区间, f(x) 在其上无界,记此区间 [a 2 ,b 2 ];这样继续下去,得到一闭区间套 {[an ,bn ]},n=1 ,2 , 3 ,????, f(x) 在每一个 [an ,b n ]上无界,根据区间套原理,存在惟一点n=1 , 2 , 3 ,????。
且因为 f(x) 在点连续,则存在 0 , f(x)在( - , + )(当 =a 或 b 时,为[a , a+ ]或(b- , b )内有界,而当 n 充分大时[an , b n ][ - , + ] , f(x)在 [an , b n ]上有界,从而矛盾,所以 f(x) 在 [a , b] 上有界。
1.2 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存在性将 [a , b] 等分为两个闭区间 [a , c] 和 [c ,b] ,如果存在 y [c,b] ,使对一切 x [a,c],成立,则取 [a1 ,b 1 ]为 [c,b] ;如果对 [c,b] 上任一 y, 都存在 x [a,c] ,使得 f(x) f(y)则取 [a1 , b 1 ]为 [a , c] ,于是 [a , c] 与 [c,b]中必有一个记为 [a1 , b 1 ] ,对于 [a , b]上的任一 x必存在 y [a1 , b 1 ]使。
再将 [a1 , b 1 ]二等分,用同样方法取到其中一个闭区间为 [a2 , b 2 ] ,对于 [a , b]上任一 x ,必存在 y [a1 , b 1 ],使。
这样继续下去,得到一个闭区间套 {[an ,b n ]},n=1 , 2 , 3 ,????,使,根据区间套原理,存在唯一点 [an ,b n ]n=1 , 2 , 3 ,????。
且往证 f( ) 是 f(x) 在 [a , b] 上的最大值。
假设 f( ) 不是 f(x) 在 [a , b] 上的最大值。
则存在 [a , b] 使得 f( ) f( ),因湖南刘念2007.08 总第 72 期职业技术行课外资料采集,课内发言的形式,教师适当加以补充和评价。
这种做法非常有利于学生将来的毕业论文的写作。
此外,教师在培养学生文本分析与研究能力的同时,还要注意引起他们对文本中传达的社会、政治、历史、文化等人文信息和背景的关注,并结合作家生平与所处年代,联系作品加强理解。
譬如讲评劳伦斯的作品《儿子与情人》时,可以要求学生课前查阅参考资料,了解二十世纪初出现的各种思潮,尤其是弗罗伊德注意的观点以及劳伦斯本人的生活经历来帮助他们进行研究分析。
在学习阶段,媒介法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
教师可利用已有的资源、资料等辅助手段和设备,如图片、实物、音像、游戏、网络等进行形象教学,引发学生的兴趣。
3. 讨论阶段(教师充当启发者和控制者,以学生为主体,从旁极力与控制,确保学习任务和活动顺利完成)讨论阶段是从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的职能的转换。
讨论一般采取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方式,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教师指定问题讨论阶段;第二阶段为自由讨论阶段,可进行分组讨论,教师一般可采用开放性的教学方式,提出理解性、分析性、评价性、应用性或具有深入扩展性与挑战性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造性。
正因为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教师应注重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文本的理解,而且这种理解是原创性的,更加生动活泼。
在讨论中,教师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两种能力:即分析能力和比较能力。
其中培养比较能力可以通过要求学生将某部作品与其他背景下的同一主题的文学作品加以联系、对比(如比较李白的《长歌行》与庞得英译诗),或进行同一背景下不同主题的对比(如比较布莱克的《伦敦》和华兹华斯的《写于威斯敏斯特桥上》两首诗对伦敦城的不同角度的描写)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