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论论《黑暗的心》中康拉德的矛盾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2
康拉德的反殖民主义主题——评对康拉德小说《黑暗的心脏》
的后殖民主义批判
王华勇
【期刊名称】《文教资料》
【年(卷),期】2006(000)026
【摘要】诸多理论家对约瑟夫·康拉德及其名作<黑暗的心脏>从后殖民主义的角
度进行了批判,认为康拉德是种族主义者,也是殖民主义者.笔者解读了小说文本和康
拉德的人生经历,进行了批判之批判,并得出结论:康拉德不是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
御用文人,而是真正的反殖民主义战士.
【总页数】2页(P65-66)
【作者】王华勇
【作者单位】中国计量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
【相关文献】
1.康拉德的矛盾:在反殖民主义与殖民意识之间徘徊--也读《黑暗的中心》 [J], 邹
颉
2.约瑟夫·康拉德《黑暗的心》中的反殖民主义思想 [J], 王冬燕
3.殖民主义与反殖民主义之争——论康拉德《黑暗的心》中的东方主义色彩 [J],
李文军
4.康拉德小说的殖民主义批判意识——以《黑暗的心》及其它两篇小说为例 [J], 王宏;熊洁
5.康拉德小说中的道德反思——从后殖民主义视角解读康拉德的《黑暗的心》 [J], 马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康拉德《黑暗的心脏》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康拉德《黑暗的心脏》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导语】:《黑暗的心脏》外国文学作品简析英国小说家康拉德(18571924)的代表作之一。
《黑暗的心》情感结构探究摘要:《黑暗之心》自发表以来,文学批评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索小说的艺术成就,小说的象征意义以及从历史,心理,性别和文化的角度探寻小说深刻的内涵。
但批评家主要研究马洛和库尔兹两个核心人物从而忽略了其他人物的言行也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文化内涵。
本文运用雷蒙德•威廉姆斯情感结构理论,从小说人物的言行不一入手,分析小说在雄浑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中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康拉德;言行不一;情感结构Abstract:Since its publication, Heart of Darkness has accumulated much acclaim as well as denunciation from critics. However, in spite of all the interpretations from all the versatile schools of literary criticism, critics seldom notice the odd inconsistency between the characters’ discourse and practi ce, which reveals profoun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undercurrent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uncover thestructures of feeling of the Victorian Age through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conflicts and pergences within the characters’ words and actions. Key words:Joseph Conrad,inconsistency,structure of feeling1.引言《黑暗之心》自发表以来已历经百年。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黑暗的心》中的欧洲中心主义魏韡 延安大学外国语学院摘 要:《黑暗的心》是康拉德最优秀的小说,在这部作品中作者揭露殖民主义的罪行,但同时这部作品也流露出欧洲中心主义。
关键词:康拉德;欧洲中心主义;种族歧视作者简介:魏韡(1974.2-),女,汉族,陕西省长武县人,教师,延安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9-139-01在康拉德所处的后维多利亚时期,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大多数英国人都深信殖民主义是给野蛮带去光明。
而康拉德并没有被当时的殖民主义的欺骗标语蒙蔽,他对殖民主义者的残暴行为进行了犀利地揭露和批判,但在他的《黑暗的心》中,我们依旧可以看到欧洲中心主义以及种族歧视的痕迹。
一.康拉德简介约瑟夫康拉德出生于波兰,英语是他在十七岁之后自学的,而他却成了用英语写作的了不起的作家。
罗斯•默芬称他的天才超越了语言障碍和国界。
评论家丹尼尔•施瓦茨评价康拉德是“只有劳伦斯和乔伊斯才可与之比肩的伟大小说家”。
二、欧洲中心主义欧洲中心主义的内容是所有认为欧洲人在过去和现在都比非欧洲人,以及所有非欧洲人后裔,少数民族优越的观点。
这一理论,认为基督教徒创造了历史,从而也是白人创造了历史,欧洲以外的人停滞不前,在种族上低欧洲人一等。
三.《黑暗的心》中的欧洲中心主义1.非洲以及非洲土著人由于受到欧洲中心史观的影响,康拉德的笔下,非洲的土著居民原始,落后,愚昧。
非洲的贫穷反衬着欧洲的富足,非洲的软弱反衬着欧洲的强大,非洲的愚昧反衬着欧洲的发达。
我们可以看到对黑人的蔑视,他们像动物一样,是原始的“异类”。
阿切贝说,“康拉德应该清楚,非洲黑人又嚎又叫,又蹦又跳,可能是他们本民族的一种抒发感情的方式,并非野蛮的骚乱。
”康拉德对土著居民的某些原始风俗不无嘲讽之意,这样的写作源于当代世界历史和世界地理的一种强有力的信念:欧洲文明及西方具有某种独特的历史优越性,这一特质使欧洲人群在所有历史时代,直至当代时代永远比其他人优越。
试论《黑暗的心》中黑与白的象征意义试论《黑暗的心》中黑与白的象征意义姚 兰 王 颖内容提要:约瑟夫·康拉德在小说《黑暗的心》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
本文试图分析作品中黑与白两个颜色词的使用,探讨其中丰富的象征意义,揭示康拉德对人类文明、人性本身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所作的思考。
关键词:约瑟夫·康拉德 《黑暗的心》 象征 黑色 白色《黑暗的心》(H eart of Dark ness)是英国著名作家约瑟夫·康拉德1902年发表的一部中篇小说。
小说通过叙述主人公马洛奉命去非洲大陆寻找被莽莽丛林、奔腾的大河和野蛮的黑人们所困的白人库尔兹的故事,揭示了十九世纪末欧洲白人深入非洲大陆的探险活动,表现了作者对人类文明价值以及人性这一深刻主题的思考。
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作者在这部小说中,频繁地使用了各种颜色词作为象征,其中黑色与白色尤为引人注目。
通常人们认为黑色多代表“险恶、罪恶、邪恶”(Mer riam118)等意义,白色象征“道德、纯洁、无瑕”(Mer-riam1348)。
然而,康拉德却似乎在反复使用黑、白颜色时倾注了他对这两个词独特的理解,这种理解似乎又同读者习惯上对黑色与白色寓意的看法形成了一种矛盾,从而引发读者对小说主题进行深刻的思考和评判。
他用颜色词来烘托与深化主题是颇具匠心的,正如汪曾祺所指出,“小说家的语言的独特之处不在于他能用别人不用的词汇,而在于在别人也用的词汇里赋以别人想不到的意蕴”(3)。
康拉德“不仅能通过明确的表述,而且能通过模棱两可的意象以及多层意义的象征疾呼出自己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性”(Watts46-47)。
他用颜色词所表达出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使读者对小说如何诠释人性与文明产生无尽的兴趣,进而展开深入的探讨。
小说名曰“黑暗的心”,毋庸置疑,黑色是贯穿整部作品的主色调。
非洲大陆的野蛮人是黑色人种,荒野原始的丛莽是黑色的,让弗雷斯勒文(前任船长)为之丧命的两只母鸡是黑色的,甚至连布鲁塞尔办公室门前女人手里拿的绒线都是黑色的。
作者: 徐敬珍
作者机构: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100024
出版物刊名: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页码: 98-104页
主题词: 康拉德;《黑暗的心》;种族主义;斯图拉斯;性别歧视;女权主义;殖民主义;人性;恶
摘要:英国著名小说家康拉德的<黑暗的心>近年来受到了一些后殖民批评家的攻击,例如:后殖民批评家阿切比(Achebe)认为康拉德在文本中表现出了种族主义,女权主义批评家斯图拉斯(Straus)认为康拉德有性别歧视.本文作者认为这些反对之声都有失偏颇.第一,这部小说既鞭挞了帝国主义的殖民行径又否定了人们对黑色人种的歧视,并对非洲人民表达了同情和敬意,但是文本中根本没有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第二,康拉德在这部小说中运用了寓言的形式批判了现代文明,对人类灵魂进行了探索并揭示了人性中的顽疾--恶.。
《黑暗的心》约瑟夫·康拉德的小说《黑暗的心》是一个寻找自我的故事,本文通过对小说里主人公马洛自我心路历程的追寻的分析,揭示人性的阴暗面及殖民主义的黑暗。
标签:康拉德;《黑暗的心》;马洛;探寻《黑暗的心》约瑟夫·康拉德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是康拉德根据自己曾经在刚果的亲身经历写成的。
小说探究了刚果河上的白人所面临的噩梦般的选择——要么做一个只具商业头脑的人,把非洲、非洲人和非洲资源看成是掠夺的对象;要么做一个受到良心谴责的理想主义者。
小说将欧洲的西方文明与它在非洲造成的恶果作了深刻的比较。
评论界普遍认为《黑暗的心》的成功离不开康拉德在作品中对人的道德规范以及对自我探寻的问题进行的娴熟处理。
《黑暗的心》不仅是一次对非洲腹地的探索之旅,更是人物内心自我的探索之旅。
一、作为康拉德代言人的马洛马洛是《黑暗的心》中的主要人物,因为马洛和康拉德有很多共同点,他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视为康拉德的代言人。
马洛对去非洲的探险旅行的描述正好和康拉德的非洲旅程的日记内容相似。
马洛在刚果从海滨到内陆中心的旅行再现了当年康拉德在非洲的旅行经历。
比如文中提到了刚果的恶劣的生存环境,比如天气炎热、蚊虫多、缺水等,这些因素是白人生病的原因。
康拉德创作马洛这个人物其中很大的原因是想通过描写这个代言人来描述他自己的生活经历。
马洛的自我探寻其实可以看做康拉德自己的自我探寻。
二、马洛的自我迷失和苏醒马洛在原始丛林中寻找库尔兹的过程,象征着他自我认识即发现自我黑暗面的过程。
库尔兹是马洛航程的目标,从一开始,这个神秘的人物就成了马洛心目中的英雄。
一开始,马洛相信库尔兹属于“道德帮”,是“怀着某种道德观念”的人。
在马洛看来,库尔兹不像在非洲的其他殖民者那样贪婪、卑鄙、自私和毫无人性。
随着航程的深入,马洛对库尔兹的幻想破灭了。
库尔兹的声望是通过以非法手段疯狂地掠夺象牙而建立的。
他刚来非洲时所怀着的教化野蛮的初衷已变成了追求财富和权利的野心,他抛弃了所有的道德价值观念而堕落得与野兽无异。
理想的必然幻灭——论康拉德《黑暗的心》
郝险峰
【期刊名称】《电影评介》
【年(卷),期】2007(000)009
【摘要】在康拉德小说《黑暗的心》中,英属殖民地贸易站站长库尔茨在欧洲殖民主义者的驱使下,怀着教化原始民和传播文明的天真理想,在殖民地建立起自己的王国.然而武力的征服、无休止地搜刮象牙和不平等贸易是殖民主义的本性,这些与库尔茨的理想是绝不能融合的.随着矛盾的发展和不断激化,他的理想也必然遭到幻灭.【总页数】1页(P96)
【作者】郝险峰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
【相关文献】
1.象牙的"天堂"和"理想"的地狱——论康拉德《黑暗的心》的道德主题 [J], 严美红;胡强
2.约瑟夫·康拉德小说的创伤叙事与幽暗意识——以《黑暗的心》和《进步前哨》为例 [J], 张茂君
3.约瑟夫·康拉德小说的创伤叙事与幽暗意识--以《黑暗的心》和《进步前哨》为例[J], 张茂君
4.康拉德在《黑暗的心》中对殖民者主流话语的颠覆与抑制 [J], 王秋雨;于元元
5.康拉德小说中的道德反思——从后殖民主义视角解读康拉德的《黑暗的心》 [J], 马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黑暗的心读后感《黑暗的心》是英国作家约瑟夫·康拉德创作的一部小说,拥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该小说探索了人性的黑暗面,揭示人类内心深处的恶与腐败。
读完这本小说,我对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小说以一个传教士的故事展开,讲述了主人公马洛与他的追求光明善良的使命。
然而,当他来到了非洲的黑暗深处,他逐渐意识到,人性并不总是光明正大的,相反,恶与腐败隐藏在每个人的内心。
小说以马洛的视角展现了一个虚构的非洲国家。
描述了当地的残忍暴力,蛮荒的环境以及原始的人民生活状态。
同时,小说也着重描写了白人殖民者的腐败和不道德行为,他们为了自己的私利而不择手段地榨取当地人的劳动力和财富。
小说中,康拉德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精彩的描写,将黑暗深处的非洲与主人公内心的黑暗联系在一起。
他用象征和隐喻手法表达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黑暗的一面。
例如,象征性的人物库尔茨,他追求无尽的权力和财富,最终被黑暗吞噬,失去了自我。
而马洛通过接近库尔茨,与其共同经历了黑暗的旅程,使得他对人性的认知更加完整和深刻。
通过《黑暗的心》,康拉德探索了人性的两面性。
他认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黑暗,只是程度不同。
人性的本质并不纯善,而是包含了欲望、权力和动机等不同的因素。
在黑暗的环境下,这些黑暗的一面会更加显现,使得人们做出残忍和邪恶的行为。
康拉德认为,只有通过意志力和良知的约束,才能控制和抵御这种黑暗的引诱。
正因为康拉德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思考,让《黑暗的心》成为了一部具有思想性和哲学性的小说。
通过对真实世界与内在世界的对比,作者向读者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信息,那就是人性的复杂性与困境。
只有正视人性的黑暗面,才能够更好地认识自我,并努力追求光明和善良。
读完《黑暗的心》,我对人性的理解更加深入和全面。
人们的内心是十分复杂和迷离的,我们都会面临诱惑和抉择的时刻。
只有通过真实地认识自我,坚守良知和道德底线,才能够抵御黑暗的诱惑,走向光明的未来。
总之,康拉德的《黑暗的心》是一部充满思想深度和压抑气氛的小说。
作者: 陈荣
作者机构: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444
出版物刊名: 牡丹江大学学报
页码: 42-43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2期
主题词:�黑暗的心》 二元对立 对比对照 魅力
摘要:本文通过文本细读,重点诠释康拉德如何巧妙地运用二元对立手法构建《黑暗的心》的艺术魅力,彰显小说的力与美,突出作品的复义性及多层次性。
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二元对立,按其性质可分为两类:主题性的二元对立及词汇、寓意和人物安排方面的二元对立,通过从各个角度进行对比、对照,揭示现代人的绝望虚无、精神死亡的状况与实质,让读者看到并亲历这次刚果之行,深切感受小说无穷的艺术魅力。
135姚颖:从“丑”衍生的“美”从“丑”衍生的“美”——论《黑暗的心》审“丑”之旅姚 颖内容提要:康拉德研究在国内外已成显学,其作品自20世纪四五十年代被纳入经典以来就持续成为研究的热点,并与不同时代的社会与批评思潮相结合,反映了现当代文学批评的各种声音。
笔者以美学批评为主要视角,从小说《黑暗的心》中“美”与“丑”的对立与较量展开,阐释作品对环境的丑、人的躯体丑和精神丑的描绘,揭示康拉德独特的审“丑”的美学张力以及与现代派文学的关联。
关键词:《黑暗的心》 审丑 美学 现代主义作者简介:姚颖,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Title:The Beauty Produced from Ugliness—Aesthetics of Ugliness inHeart of DarknessAbstr act:The Study on Joseph Conrad has become a famous doctrine home and abroad.His works have been the focus of classic study since1940s and the re ection of social and critical tendencies in different times.This paper focuses on Conrad's masterpiece Heart of Darkness,based on the current research from the different perspectives,and takes a close look at the aesthetic perspective of the novel. It analyzes the ugliness of the environment,of the human body and of the human psyche,to shape the contrast and con ict between the beauty and the ugliness in the novel.It aims to disclose its unique aesthetic tension and its relations to the modernism.Key wor ds:Heart of Darkness ugliness aesthetics modernismAuthor:Y a o Ying,is from Th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Nantong University.Research interest includes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约瑟夫康拉德(以下简称“康拉德”)曾被著名美国评论家H L门肯誉为“最伟大的小说家”,其主要作品是社会转型时期西方文学的完美过渡。
征服、欲望与人性——解读约瑟夫·康拉德小说《黑暗的心》中的人性内涵李 妍人性在失去道德准则、社会规则的约束后会变成什么样呢?原本生活在文明社会的殖民者来到殖民地,是否又能保持文明的做法呢?约瑟夫·康拉德是现代主义潮流的引领者之一,他的中篇小说《黑暗的心》对人性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小说充分展示了现代西方文明的末日之感,折射出日趋严重的人性扭曲和道德沉沦。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纪之交是欧洲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英、法、德、意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产生了垄断资本。
垄断资本的性质导致各国在海外殖民活动的加剧,对金钱的追逐,对原材料的渴望,让这场征服与欲望交织的殖民活动变成了人性之恶的放大镜。
约瑟夫·康拉德的《黑暗的心》出版于1899年,在西方文学史上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它把殖民主义者的心态刻画得淋漓尽致,在欲望的支配下,殖民者掠夺、剥削、奴役和杀戮,从西方社会的文明人变成了灵魂空洞的恶魔。
小说具有鲜明的现代主义特色,其中对人性的剖析,即使今天来看依然可以从中得到启示。
一、《黑暗的心》现代主义作品的经典约瑟夫·康拉德是英国从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过渡时期的作家,也是现代主义初期的一名勇敢的探路人。
现代主义小说关注人的内心,反思现代人的信仰、感受、体验,而对外部世界的描写则变成了次要部分。
工业革命后,经济发展呈现迅猛形态,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逐渐明显,海外殖民猖獗,社会贫富差距大,工人运动不断,西方人在20世纪之初显露出了悲观情绪和没落意识。
《黑暗的心》被称为“现代主义宣言”的一部作品,也折射出了康拉德对于伴随殖民活动而带来的“道德沦丧”的忧虑。
在《黑暗的心》中,故事叙述者马洛为了寻找一个传奇式的人物库尔茨沿刚果河逆流而上,一路上听到了关于库尔茨的各种传闻,说他因做象牙生意而致富,甚至被土著黑人奉为神。
经历了各种困难和危险,马洛终于找到了库尔茨的下落,但眼前的库尔茨和传闻中的那个人相距甚远,此时,这名被称为“殖民英雄”的人物已经形容枯槁,奄奄一息,欲望占据了他的心,全然没有了西方文明社会中人性之光。
论康拉德《黑暗的心脏》中的道德探索作者:甘士艳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31期摘要:约瑟夫·康拉德十分重视小说的道德作用。
他在《黑暗的心脏》中的道德探索体现在他对于叙述者马洛的描写,反讽手法的运用以及原始和文明的冲突的展现中,并通过道德的丧失和重现表明自己对于文明社会道德重建的信心。
关键词:《黑暗的心脏》;探索;道德重建;信心作者简介:甘士艳,女(1989.10-),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22-62-02约瑟夫·康拉德以《阿尔麦耶之愚》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生涯。
其中,《黑暗的心脏》源于作者在刚果的亲身经历。
在非洲,康拉德目睹了殖民者的种种罪恶,经历了一个在人性的黑暗深渊中探索道德的旅程。
本文将集中探讨作者探索道德的方法和过程,展示康拉德在文明社会中重建道德的信心。
一、道德探索方法人之所以为人,首先应表现为道德上的人。
在《黑暗的心脏》这部小说中,作者使用了多种方法探索文明人类道德的沦丧和复兴。
本文将主要从三个方面加以分析:对于马洛的描写、对于反讽的使用和对于原始与文明之间的冲突的展示。
首先是对于马洛的描写。
马洛是一位典型的康拉德式的人物-叙述者。
在讲述开始之前,马洛“两臂下垂,手心向外,又像个菩萨”。
他那菩萨般的外表给他的讲述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吸引着听众对故事做出思考和评价。
很明显,作者将马洛比作一尊佛教的菩萨,一个道德的代言人。
同时,马洛作为故事的叙述者,也不时发表自己的道德评价。
而且,和其他的白人相比,马洛对于遭受苦难的非洲人给予了更多的友善。
他的行为与其他白人的血腥和残暴形成鲜明的对比,为人类黑暗的内心增添了一抹光亮。
其次是反讽手法的使用。
在塑造一位仁慈的叙述者的同时,康拉德还采用了反讽这种“道德力量”,以表明人性的脆弱,揭示处于邪恶包围中的人类道德的缺失。
1
《西方文论》课程讲稿—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谈《黑暗的心》中康拉德的矛盾
《黑暗的心》是康拉德根据他本人于1890年刚果之行的经历写成的。小说借
马洛之口描述了殖民者在非洲大陆所犯的各种罪恶行径。这部小说自出版以来一
直备受争议,有的评论家认为康拉德通过《黑暗的心》批判了殖民主义和帝国主
义,有的评论家则认为康拉德是个种族主义者,他的小说里充满了殖民主义话语,
还有的评论家则比较折中,认为康拉德本人是矛盾的,他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
的态度也是矛盾的。本文拟从意识形态与文学写作之间的对应和矛盾关系来解释
康拉德在《黑暗的心》中体现出来的矛盾。
马歇雷认为文学写作与意识形态的框架有关,因此,作家在写作过程中不可
能离开特定的意识形态环境,及历史条件、社会背景、文化因素等。另一方面,
文学文本与意识形态之间又表现出一种张力性:他要摆脱对意识形态环境的依赖
性,最大限度地表征自由,以自由为主导来结构文本,表达自己的真实。
《黑暗的心》反映了刚果之旅对康拉德产生的影响。他亲眼目睹了欧洲殖民
者对非洲、非洲人民和非洲资源的掠夺。在他的笔下,遭受蹂躏的非洲是一块原
始、堕落的黑色地带, 到处是“黑色的山峦”和“黑色的丛林”,与瘟疫紧密联
系的,几乎所有踏上非洲土地的欧洲人, 都会遭受瘟疫的折磨。有趣的是,同一
个非洲在他的《刚果日记》之中确实另外一番景象。他在那本书中这样写道:“非
洲之行是令人愉快的。非洲是一块开放的土地, 山峦绵延起伏, 路况很好⋯⋯非洲
的人民热情好客”。可以说,《黑暗的心》中的非洲和《刚果日记》中的非洲是
截然不同,甚至是相互矛盾的。描述什么样的非洲,怎样描述非洲,这都是由作
者自己决定的,经过了作家的意识形态视野处理的。巴赫金在他的意识形态研究
中提出了“意识形态视野”这个概念,即在作家创作过程中,必然把现实生活中
的内容作艺术的处理,这个处理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意识形态“折射”的过程。
作家本人的意识形态立场变成一个视野成为处理生活材料(包括生活和思想)的
模式。任何现实生活中的材料,必然经历作家意识形态视野的处理,才能成为艺
术结构的内容,相应,任何艺术作品中的因素(诸如情节、主题、技巧、形式、
题材和言语方式等)都包含着意识形态视野。所以从康拉德在《黑暗的心》这部
小说中对非洲的描述可以看出他对殖民主义的态度是否定的。此外,康拉德还塑
2
造了库尔兹这样一个人物来揭露了殖民者的贪婪凶残。库尔兹是欧洲殖民者的象
征残暴,无情。当马洛见到他时, 他贪婪地张着大嘴, “仿佛要一口把所有的空
气, 所有的泥土和他面前所有的人全都吞进肚子里去”。反抗者都会被他杀掉, 而
且把他们的脑袋挂在院子里的高竿子上。通过描写库尔兹的残暴殖民行径和他“客
死异乡”的命运, 康拉德鞭笞了殖民者,抨击了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揭示了殖
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悲惨下场。
虽然康拉德看到了殖民主义的罪恶,并大胆的揭露了这一行径,但在他的小
说中又时不时的表现出他认为白人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种族这一观念。他笔下的殖
民地各民族被表现为劣等民族: 土著居民或是具有不太开化、甚至不太像人的形
象, 或是被描写得像小孩子一样头脑简单, 或是被描绘成原始人, 甚至像野人或
野兽。比如,当马洛前去寻找库尔兹时, 看见“一个黑色的身躯站起来, 迈开两
条黑长腿, 甩着两只黑长胳膊⋯它头上有一双角——是羚羊的角......看起来真
像个魔鬼。”非洲人发出的声音, 在马洛听来,也“完全不象是人类语言的声音”。
此外,在称呼非洲土著居民的时候,康拉德都是使用野人(savages) ,畜性
(brutes) ,食人生番(cannibals) 这些带有明显歧视和偏见的词语。马歇雷指出
“作家生活在特定意识形态氛围中,并不是自己自发的产生意识形态,而是无意
识的接受社会意识形态观念。在他进入艺术创作的角色时,便与这个意识形态氛
围产生一种材料、加工的关系。这个生产的过程也是意识形态剥离的过程——艺
术作品的艺术形态与日常生活中的意识形态变成二元化的存在。前者与作家相关,
后者与社会历史相关。”在《黑暗的心》这部小说中,反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是
康拉德本身想要表达出来的,是通过其意识形态视野加工处理后产生的艺术作品
的艺术形态,而小说中的“白人优越论”视角则是康拉德无意识地接受了当时盛
行于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种族优越论”后在创作过程中无意识的体现。这样就
使得小说充满了矛盾和张力,一个是日常生活中的意识形态,一个是想要极力摆
脱这一意识形态,表征自由的艺术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