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素产品质量影响因素及对策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3
影响尿素产品质量的因素及解决措施1 概述尿素是在工农业生产中应用十分广泛的一种化工产品,尿素质量指标主要包括含氮量、缩二脲含量、含水量、粒度、强度以及粉尘等。
在实际生产中含氮量基本能够达标,因而其他指标的控制就成为影响尿素产品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如果尿素产品粒子呈现乳白色、结块、不均匀或刺激性气味过大时,说明尿素产品没有达到国家标准,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缩二脲、水、粒度及粉尘等各项指标。
2 影响尿素产品质量因素分析2.1 缩二脲含量影响因素缩二脲是尿素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由于失氧受热而发生异构化作用生成的,因此其含量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尿素溶液浓度,在一定温度下改变尿素溶液浓度,随着尿素溶液浓度的增高,生成缩二脲的速度逐渐加快;氨分压越大,缩二脲含量越小;温度影响,当尿素溶液浓度一定时,缩二脲的生成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加快;停留时间的影响,当反应停留时间越长时,缩二脲生成量越大。
根据塔里木油田塔西南勘探开发公司化肥厂生成系统检验,尿素汽提塔出来液体中缩二脲的含量在0.2%,至蒸发系统入口增加至0.4%,一段蒸发和二段蒸发过程中缩二脲含量继续增加,至造粒喷头时增加至0.8%.2.2 含水量影响因素影响水量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一是蒸发温度,二是真空度,三是出现泄漏。
如一、二段蒸发温度不达标会增加水分含量;一、二段分离器真空度不达标也会增加含水量;另外,容易出现泄漏的部件有二段蒸发加热器列管、上造粒塔保温夹套和蒸汽吹出阀、熔融泵进口冲洗水阀、造粒喷头预热蒸汽阀等。
除以上原因外,雨季时空气湿度高也会影响产品含水量。
2.3 粒度影响因素喷射速度、喷量多少、孔径大小会对尿素成品粒度产生影响。
喷孔初速越大,拉断时间短,尿素溶液温度高,粘度小,所的成品粒度小;喷量大,流股变细时间延长,尿液温度下降较多,粘度增加,所得尿素粒度就大;孔径大,流股粗,相同断裂时间时,产品粒度大。
2.4 粉尘的影响因素粉尘不仅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还会加大尿素产品损失。
影响尿素产品质量的因素及解决措施尿素是一种重要的氮肥产品,用于提供作物所需的氮元素。
尿素产品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效果和经济效益。
影响尿素产品质量的因素主要包括原材料质量、生产工艺控制、产品贮存和运输条件等。
下面将对这些因素进行详细的阐述,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原材料质量尿素的主要原料是氨和二氧化碳,其中氨作为氮源,二氧化碳提供碳源。
因此,原材料的质量直接影响尿素产品的质量。
低纯度的氨和二氧化碳会导致尿素中杂质含量较高,从而影响产品的肥效。
解决措施:1.严格选择供应商,确保原材料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2.加强原材料检验,建立合理的质量控制系统。
3.优化原料的提纯过程,确保原材料的纯度。
二、生产工艺控制尿素的生产工艺包括氨合成、尿素合成、蒸发结晶和粒化等环节。
每个环节的工艺控制都会对产品的质量产生影响。
例如,合成温度、压力和催化剂的选择都会影响尿素合成过程中的反应速率、选择性和产率。
解决措施:1.建立科学合理的工艺参数,通过实验和数据分析确定最佳的生产条件。
2.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3.加强生产过程中的监控,及时发现和纠正生产异常。
三、产品贮存和运输条件尿素是一种易吸湿的化肥,如果贮存和运输条件不当,容易吸湿结块,从而影响产品质量。
解决措施:1.优化尿素产品的包装和密封方式,减少湿气和空气的接触,防止产品吸湿结块。
2.控制仓库温度和湿度,保持贮存环境干燥,避免产品吸湿。
3.优化运输方式,减少货物受潮和受振情况。
综上所述,影响尿素产品质量的因素主要包括原材料质量、生产工艺控制、产品贮存和运输条件等。
通过选择优质原材料、科学合理的工艺控制、优化贮存和运输条件等措施,可以提高尿素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和肥效。
农业生产者和相关企业应密切关注尿素质量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确保产品质量,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尿素结块原因及对策
一、尿素颗粒结块问题的背景:
夏季环境潮湿炎热,尿素颗粒易发生结块现象,影响销售和使用。
尿素颗粒结块会堵塞施肥机械出料通道,导致施肥不均,严重时会被退货或降价处理。
二、尿素颗粒结块的主要原因:
尿素含水量和环境湿度:含水量超标(>1.0%)是引起结块的主要因素,水分会导致颗粒表面溶解软化,增加接触面积,促进结块。
温度:包装时尿素颗粒温度和储存环境温度高会加速结块,尤其是当成品温度超过50℃时。
粒度与粉尘:粒度小、粉尘大易导致颗粒间接触机会增加,从而促进结块。
储存压力与时间:储存压力大、时间长会加剧颗粒间黏合,导致结块。
三、防尿素颗粒结块的对策:
从源头降低尿素产品水分:防止外来水进入系统,优化工艺指标,提高熔融尿液浓度,降低产品含水量。
降低尿素成品温度:通过提高流化风量、控制冷却室温度、增加散热面积等方法,确保成品温度低于40℃。
增加尿素颗粒的粒度:采用大颗粒造粒技术,更换筛网,优化工艺参数,提高产品粒度。
提高尿素颗粒的强度:通过调整产品中的甲醛含量,保证产品抗拉强度,减少物理粉尘产生。
降低尿素颗粒粉尘含量:改造除尘管线,更换除尘装置,降低包装前的粉尘含量。
加强产品防护:在包装、运输、储存等环节采取防潮措施,如使用覆膜编织袋、控制堆放高度、盖好篷布等。
四、具体实施措施:
包装流程管理:严格验收包装袋,防止外来水混入,确保包装质量。
库存、运输和储存管理:控制贮存高度,减少倒库次数,露天存放时设置塑料托盘并盖好篷布。
尿素产品质量影响因素的分析及控制卜小雪发表时间:2018-09-03T09:16:46.270Z 来源:《红地产》2017年9月作者:卜小雪[导读] 对于尿素生产厂来说,控制尿素产品质量是至关重要的。
但是,尿素产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质量问题堪忧。
一、成品水含量因素和控制措施1.1 影响尿素成品水含量的因素影响尿素成品水含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一、二段蒸发温度或真空度达不到指标。
(2)分离器内真空度低,而表冷器内指标正常。
(3)二段蒸发加热器列管或花板漏。
(4)二段蒸发分离器上部冲洗水管阀内漏。
(5)雨季时空气湿度高。
(6)上造粒塔保温夹套蒸汽漏进管内。
(7)上造粒塔蒸汽吹除阀内漏。
(8)熔融泵进口冲洗水阀内漏。
1.2 做好尿素产品检查工作,防止尿素水含量超标为了防止尿素中水含量超标,应注意严格控制蒸发系统各指标 , 使其在正常范围内。
一旦发生异常 , 要及时查明原因并妥善理 , 必要时蒸发系统停止造粒 , 待各项指标恢复正常后再送造粒。
要根据系统负荷、天气情况和尿素下塔温度及时调整造粒塔底部风窗开度 , 尤其是阴雨天气 , 要尽量关小造粒塔底部风窗。
停车检修时要注意检查与蒸发系统相连各冲洗水、蒸汽阀门内漏情况 , 发现内漏及时消除。
二、影响尿素粒度的影响因素和控制措施2.1 影响尿素粒度的影响因素公司优等品指标为:小颗粒尿素粒度 (0.85 ~ 2.80mm) ≥ 93.0%,中颗粒尿素粒度 (1.18 ~ 3.35mm) ≥ 93.0%,大颗粒尿素粒度(2.00 ~ 4.75mm) ≥ 93.0%。
在生产过程中 , 造粒塔底部分析 , 尿素粒度均能达到规定要求 , 可是因尿素抗压强度低 , 在贮运、运输过程中易破碎 , 产生微粒及粉尘 , 易造成出厂产品粒度偏低 ,影响尿素外观质量。
2.2 选用新型喷头,保证产品颗粒的粒度经过比较 , 选用了等密度喷洒旋转造粒喷头 , 其具有以下优点 : ①能力适当 , 无过大或过小弊端 ; ②喷洒的颗粒均匀分布 , 颗粒均匀冷却 ; ③喷洒线无交错现象 , 避免了颗粒并合、粘塔底 ; ④依塔径大小设计喷洒范围 , 不粘塔壁且在塔的下半部封满塔断面 , 可提高空气有效作用系数 ; ⑤减少粉尘 1/3 ~ 2/3,消除环境污染与产品损失 ; ⑥ 0.8 ~ 2.5mm 的颗粒合格率在97% ~ 98.9%; ⑦由于等密度喷洒旋转喷头为全封闭喷头 , 内有一定压力 , 下部又有杂物沉淀段 , 因而运行时维护工作量少 , 只须每月对喷头进行 1 次清洗即可 , 不仅减少了日常维护的工作量 ,而且有利于延长喷头使用寿命。
尿素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结块的原因分析及措施摘要:尿素是一种广泛用于化肥、医药、塑料等领域的重要化学品。
然而,在尿素的生产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尿素产品往往会出现结块现象,影响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本文将从尿素结块的原因和措施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尿素产品;结块原因;解决措施引言尿素是一种有机化合物,是一种白色、结晶性、无臭的固体,具有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其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在农业、医药、化肥、塑料、染料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能会受多重因素影响出现结块的现象,不利于产品的销售,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结块问题,提升产品质量。
一、尿素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结块的原因分析(一)含水量超标尿素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如果水分含量过高,容易使尿素颗粒之间产生吸附作用,形成结块。
这是因为尿素是一种亲水性物质,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特别是在高湿度的环境下容易吸附水分。
当尿素颗粒之间的水分含量过高时,就会使它们之间产生吸附作用,进而形成结块现象。
具体来说,当尿素颗粒之间存在水分时,它们之间的表面张力会降低,从而使得颗粒之间的吸附力增加。
尤其是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水分会迅速吸附在尿素颗粒表面,形成水分子与尿素分子之间的氢键,从而加重了颗粒之间的吸附作用,引发结块。
此外,水分还会引起尿素晶体的形变,导致晶体失去原有的结晶形态,从而加剧结块现象。
(二)温度影响尿素结块是指尿素颗粒之间产生吸附力,导致颗粒聚集并形成块状物。
除了水分含量过高,温度也是尿素结块的一个重要因素。
具体来说,当尿素颗粒受到温度的影响时,尿素分子的运动速度增加,使得颗粒表面的分子间距缩小,表面张力降低,从而导致颗粒之间形成吸附作用,引发结块现象。
温度对尿素结块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温度升高会使尿素颗粒中分子的动能增加,分子间距缩小,从而导致颗粒表面张力降低,颗粒之间的吸附作用增强,引发结块现象。
同时温度升高还会促进尿素颗粒内部结晶,使得颗粒形态发生变化,增加颗粒之间的物理吸附作用,导致结块。
尿素成品粒度分布差的原因及解决措施现阶段,成品尿素的粒度分布的情况普遍较差,经过对会造粒系統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其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并适时制定出对应的巩固措施和解决对策,用以提高所生产的尿素质量和外观,有效解决传统尿素的成品粒度分布问题,使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度得到最大程度的增强。
标签:设计条件;外观质量;造粒成品粉尘含量的多少,是尿素成品粒度高度的主要反映,粉尘含量越高,成品粒度越低,由目前我国尿素生产企业终端市场产品质量情况来看,目前尿素产品大多呈现出粒度不均、颗粒偏小的现象,不仅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收益,同时也对企业员工的身体健康具有一定威胁。
鉴于此,本文对成品尿素成品粒度分布差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进一步提高我国尿素生产企业终端市场产品质量,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收益,保障企业员工身体健康安全。
一、尿素成品粒度分布差的原因(一)造粒过程中塔内产生的粉尘(1)造粒喷头在长期的工作过程中,有很大可能会在孔内形成积垢,使尿液变的粗细不均,导致粒子的固化过程被影响,在后续的工序之中因强力的不足而产生更多的粉尘。
(2)熔料的温度比较高,会使其在工序中产生大量的水蒸气,变成小型的液滴,进而形成粉尘。
(3)机械的磨损,在各道工序之间的运转和加工,粒子会受到各种不同机械的挤压和摩擦,形成粉尘。
(4)在熔料之中游离的CO2和NH3过高。
这两种物质在工序中被造粒喷头喷出时会随着压力下降而从尿液中蒸发,带出很多比较微小的液滴,最后形成粉尘。
(5)塔内的温度过高。
这样会使粒子的冷却效果变差,其固化的过程变慢,导致了更多的粉尘产生。
(二)塔外外力作用生产的粉尘出塔的粒子因为受到粒子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不会被包装成袋,而是要经过降温手段,进行合格筛选之后再开始包装工作[1]。
粒子在出塔之后所经历的各种加工和包装步骤都会对粒子本身产生不好的影响,为了减少后续工序给其造成的损害,需要在皮带运输、散装堆积等工作过程中严格按照粒子生存所需环境来进行操作,用以保证粒子的最高完整性[2]。
浅析尿素产品质量影响因素及对策由于尿素的生产工艺比较复杂,其生产过程中是化学反应的过程,所以在生产的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质量参数不均衡。
尿素的质量主要是通过含氮量、缩二脲含量、含水量、粒度、强度以及粉尘等指标进行衡量,在这些指标当中,只有含氮量是通过生产工艺可以进行有效控制的,但是其他各项指标会受到生产过程中的温度、反应时间、设备运行状况以及外部环境的因素影响,从而对产品性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为了高效控制尿素产品的质量,需要从其生产工艺、设备装置、储存、包装、堆放等各个环节进行优化管理,建立完善的质量管控体系,加强对每个环节的质量监督管理。
从管理制度方面进行全局管控,从生产工艺方面进行技术改进,从设备装置方面优化运行,从而最大程度地控制尿素产品质量。
1 影响尿素产品质量因素分析1.1 缩二脲含量影响因素缩二脲含量偏高是影响尿素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引发缩二脲偏高的原因主要是生产负荷、蒸发系统冲洗、降尿素溶液槽液位过程以及真空度等因素。
缩二脲为白色长片结晶体,主要是尿素在水溶液或者熔融的状态下,因为氧气缺乏并且温度升高而发生的异构化作用而产生的。
在尿素生产的过程中,如果溶液的浓度较高,则其生成缩二脲的几率越大。
当尿素生产负荷处于65%以下时,对于整个生产系统的尿素质量控制将非常困难;在蒸发系统冲洗的过程中,大量的冲洗水会造成温度的剧烈波动,而在温度快速升高的过程中,缩二脲的生成速度也会加快,由此导致缩二脲含量偏高;在切换造粒喷头的过程中,蒸发系统需要停止运行,而此时尿素溶液会储存在溶液槽中,由于在之前的蒸发环节已经经历了高温,缩二脲的含量已经偏高,而此时停留的时间越长,会为反应提供一定的时间,由此缩二脲的生成量也会逐渐增加。
1.2 含水量影响因素影响含水量的主要因素有以下三点:一是蒸发温度;二是真空度;三是出现泄漏。
如一、二段蒸发温度不达标会增加水分含量;一、二段分离器真空度不达标也会增加含水量;另外,容易出现泄漏的部件有二段蒸发加热器列管、上造粒塔保温夹套和蒸汽吹出阀、熔融泵进口冲洗水阀、造粒喷头预热蒸汽阀等。
CO2气提法尿素产品质量的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浅析赵 飞新疆区·塔西南化肥厂摘 要:尿素产品质量好坏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影响尿素产品质量的主要原因有缩二脲含量、水分和粒子结块问题。
笔者结合实际操作经验,通过对缩二脲、水分和粒子结块问题的认真分析,提出相应的方法和措施,有效地控制了尿素产品质量,提高了产品优级品率。
塔西南化肥厂尿素装置采用荷兰Stamicarbon二氧化碳汽提法尿素生产工艺,设计尿素年生产能力为34万t。
近几年来通过对尿素装置不断加强技术改造,提高工艺技术操作水平,积极寻求质量改进措施,尿素产品优级品率有了很大提高,2008、2009年尿素产品质量优级品率达到了95%以上,其生产的“昆仑牌”尿素以过硬的产品质量为公司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现就我厂尿素产品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如下:1 缩二脲的生成与抑制措施1.1 缩二脲的生成过程尿素合成过程中,缩二脲按下列公式,作为副产品生成:2NH2CONH2←→NH2CONHCONH2+NH3。
这是一个缓慢的、吸热的平衡反应,缩二脲对尿素装置是有害的肥料,因此缩二脲的含量要尽可能低。
1.2 系统中缩二脲的生成主要影响因素在实际生产中,缩二脲的生成主要与温度、氨分压、尿液浓度、停留时间等有关。
温度升高,缩二脲生成量增多;氨分压增大,缩二脲生成量减少;缩二脲生成速度随尿液浓度的提高而加快;反应时间长,缩二脲生成量就会增加。
相同的生产控制条件下,系统生产负荷的大小决定尿液在系统中的停留时间,负荷越小,尿液停留时间越长,生成的缩二脲量越多。
在尿素生产中,缩二脲生成是不可避免的。
但由于生产过程中各个阶段操作规程、参数、工艺的不同,缩二脲的生成量也不尽相同。
在高压合成系统中,缩二脲生成主要受温度和过剩氨的影响,其含量一般0.2%~0.3%;在中低压系统,由于氨分压降低,而温度较高,缩二脲生成量0.1%~0.2%;在蒸发造粒系统中,缩二脲的生成主要受加热温度和停留时间的影响,缩二脲生成量最多为0.3%~0.6%。
夏季影响尿素成品质量的因素及保证措施夏季是尿素生产中容易受到气温、湿度等外部环境影响的季节,其成品质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从尿素成品质量的影响因素和保证措施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夏季影响尿素成品质量的因素1.气温:夏季气温较高,尿素生产中的反应速率将加快,这可能导致尿素反应不完全,产生不纯度或杂质。
2.湿度:夏季湿度较大,这会导致原料水分增加,进一步导致反应过程中的水量增多,从而影响尿素成品的质量。
3.贮存温度:夏季储存温度较高,容易导致尿素成品吸湿,造成结块或变质,影响成品质量。
4.运输条件:夏季气温高,特别是长途运输,容易导致尿素成品温度升高,从而影响成品质量。
5.工艺控制:夏季气温高,反应速率快,生产中需要严格控制反应条件,包括反应温度、反应物配比、反应时间等因素,以确保尿素成品品质。
二、夏季尿素成品质量保证措施1.原料筛选:选择干燥度高、水分含量低的原料,以降低反应中的水量增加。
2.工艺改进:通过调整反应温度、反应物配比等工艺参数,尽可能减少反应速率过快带来的不完全反应问题。
3.贮存条件控制:在贮存尿素成品时,要注意控制温度和湿度,避免成品吸湿变质,可以采取密封包装、添加防潮剂等方式。
4.运输保护:在尿素成品运输过程中,采取适当的保温措施,确保成品温度不升高,减少成品质量受到影响的可能性。
5.质量检测:加强质量检测,通过对尿素成品的含氮量、含水量、溶解度、杂质含量等进行检测,及时发现并排除质量问题。
6.设备保养:夏季也是设备运行容易出现问题的季节,必须加强设备的检修和保养,确保生产设备稳定运行,从而提高尿素成品的质量。
总结:夏季影响尿素成品质量的因素主要包括气温、湿度、贮存温度、运输条件和工艺控制等。
针对这些因素,可以采取一系列保证措施,如原料筛选、工艺改进、贮存条件控制、运输保护、质量检测和设备保养等,以确保尿素成品质量稳定高效。
探讨尿素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结块的原因及对策文摘:某化工公司尿素装置的生产能力为52万吨/年。
在生产、包装和储存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结块现象,影响产品质量和品牌。
为了让用户使用放心合格的尿素产品,从工艺、包装、贮存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控制和预防措施,提出了有效减少产品结块和硬化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尿素生产;质量管理;灰尘集聚硬化;保存食物1引言尿素,也称为甲酰胺,是一种由碳、氮、氧和氢组成的有机化合物。
它是目前广泛使用的化学氮肥。
尿素吸湿性强,吸湿后会结块。
由于温度的影响,很容易造成颗粒破碎,导致结块和硬化。
针对粘结硬化问题,对生产工艺、产品包装、储运进行了分析研究,有效地解决了产品的粘结硬化问题。
图1尿素生产示意流程2结块原因研究2.1成品温度成品尿素颗粒温度越高,强度越低,碰撞产生的粉尘越多。
高温尿素颗粒进入密封包装袋后,随着温度的降低,一些水蒸气会蒸发并冷凝成小水滴。
这些小液滴被灰尘吸收,形成粘合剂,粘合剂将粒状尿素粘合在一起,形成结块现象。
然而,我们有一个冷却装置,它可以确保材料在包装过程中的温度低于55℃,并且在交货前需要在公司仓库中储存3小时以上。
因此,材料温度不应是导致结块的主要因素。
2.2储存条件2.2.1堆放高度尿素结块与储存压力密切相关。
当堆叠袋的高度超过一定值时,最低的尿素会因挤压而变形甚至断裂,从而增加颗粒之间的接触面积。
此外,腐殖酸原料容易吸收水分。
现场检查后,经销商仓库中储存了25袋,属于超高储存,起到结块和加油的作用。
2.2.2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尿素结块不仅与颗粒本身的温度有关,还与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有关。
环境温度越高,造粒机冷却器在一定负荷下尿素颗粒的温度越高。
因此,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冷凝的蒸汽越多,尿素就越容易结块。
当环境的相对湿度增加时,大气中水蒸气的分压增加。
当PU2.3成品温度成品尿素颗粒温度越高,强度越低,碰撞产生的粉尘越多。
高温尿素颗粒进入密封包装袋后,随着温度的降低,一些水蒸气会蒸发并冷凝成小水滴。
影响尿素产品质量的原因及对策申请书本文结合我厂装置近几年的实际生产情况,分析^p 低负荷下尿素产品缩二脲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和措施,达到提产品优级品的目的,实现了装置低负荷下的平稳运行,对实际操作和降低能耗有着重要的意义。
尿素;低负荷;缩二脲;措施前言我厂自尿素投料以来,经常有尿素质量未达到优等品的现象,其中主要是缩二脲及水含量超标,粒子粉化等问题。
主要受到生产负荷、设备状况、人员操作水平的影响,通过对其分析^p ,采取一些技改措施,使优级品明显提高。
一、缩二脲问题分析^p 及解决对策缩二脲的产生存在于整个过程中,其反应式如下式中表明Bi的生成与温度.停留时间.Ur浓度成正比,与NH3分压成反比。
其中主要因素是停留时间和温度,NH3分压及Ur浓度相对较易控制,下表为Bi在各阶段理论与实际生成的情况对照表,从表中可以看出我们与标准还有一定差距。
现具体分析^p 如下1、高压系统a、由于本装置甲铵泵打入高压系统H2O偏高,导致高压系统温度偏高,可适当提高NH3/CO2,既可控制好高压压力,又可以提高氨分压,减少Bi的生成。
通过实际测试,控制在3.1—3.2比较合适。
b、在气提塔中由于氨的分压降低,温度影响十分显著。
在保证汽提效率的同时,应该严格控制汽提塔的出液温度。
主要是控制好高压合成塔液位.NH3/CO2H2O/Ur,注意汽提塔壳侧加热蒸汽压力与负荷相适应。
适当提高蒸汽饱和器液位,防止蒸汽过热。
C、气提塔液位应控制在低限,以尽量减少它的停留时间。
2、低负荷生产对尿素产品质量的影响我厂尿素生产设计满负荷在12000N㎡/h,近几年以来,我厂生产负荷基本在6800-8500N㎡/h(60﹪-70﹪)左右的水平,低负荷生产物料停留时间延长,蒸发系统真空波动大,气体效率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系统温度、压力等参数偏离正常值,系统操作难度加大,稳定性差,缩二脲生成量增多,产品质量控制不易。
3、采取的优化措施结合生产实际,我们从停留时间、温度、氨碳比及水碳比等方面对高压系统、低压系统和蒸发系统进行了相应的调节,(1)高压系统的相应操作。
尿素产品质量影响因素及对策
尿素是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种化工产品,产品质量主要由含氮量、缩二脲含量、含水量、粒度、强度以及粉尘等指标进行衡量,在各项指标中,除含氮量能够在生产工艺设计阶段可有效控制外,其他指标均可能受到温度、反应时间、设备运行状况以及外部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应采取有效控制措施,确保其他指标能够达到国家生产标准,为工农业生产提供合格的尿素产品。
标签:尿素;产品;质量;对策
1 概述
尿素是在工农业生产中应用十分广泛的一种化工产品,尿素质量指标主要包括含氮量、缩二脲含量、含水量、粒度、强度以及粉尘等。
在实际生产中含氮量基本能够达标,因而其他指标的控制就成为影响尿素产品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如果尿素产品粒子呈现乳白色、结块、不均匀或刺激性气味过大时,说明尿素产品没有达到国家标准,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缩二脲、水、粒度及粉尘等各项指标。
2 影响尿素产品质量因素分析
2.1 缩二脲含量影响因素
缩二脲是尿素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由于失氧受热而发生异构化作用生成的,因此其含量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尿素溶液浓度,在一定温度下改变尿素溶液浓度,随着尿素溶液浓度的增高,生成缩二脲的速度逐渐加快;氨分压越大,缩二脲含量越小;温度影响,当尿素溶液浓度一定时,缩二脲的生成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加快;停留时间的影响,当反应停留时间越长时,缩二脲生成量越大。
根据塔里木油田塔西南勘探开发公司化肥厂生成系统检验,尿素汽提塔出来液体中缩二脲的含量在0.2%,至蒸发系统入口增加至0.4%,一段蒸发和二段蒸发过程中缩二脲含量继续增加,至造粒喷头时增加至0.8%。
2.2 含水量影响因素
影响水量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一是蒸发温度,二是真空度,三是出现泄漏。
如一、二段蒸发温度不达标会增加水分含量;一、二段分离器真空度不达标也会增加含水量;另外,容易出现泄漏的部件有二段蒸发加热器列管、上造粒塔保温夹套和蒸汽吹出阀、熔融泵进口冲洗水阀、造粒喷头预热蒸汽阀等。
除以上原因外,雨季时空气湿度高也会影响产品含水量。
2.3 粒度影响因素
喷射速度、喷量多少、孔径大小会对尿素成品粒度产生影响。
喷孔初速越大,
拉断时间短,尿素溶液温度高,粘度小,所的成品粒度小;喷量大,流股变细时间延长,尿液温度下降较多,粘度增加,所得尿素粒度就大;孔径大,流股粗,相同断裂时间时,产品粒度大。
2.4 粉尘的影响因素
粉尘不仅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还会加大尿素产品损失。
在尿素生产过程中,粉尘主要来源于化学反应、喷头喷射或操作不当、塔内风速以及其他机械原因。
如尿素熔融物自塔顶喷头小孔喷出时,每根射流的颗粒系会形成螺旋线形式呈抛物面降落,在降落过程中断裂成滴,并且在周围冷空气的作用下凝固。
喷头喷出的熔融物在高温和低含量氨共同作用下会生成异氰酸和氨,温度越高,反应越剧烈,产生的粉尘量也就增多;而在低温作用下,异氰酸和氨会重新反应生成尿素,因此控制好冷却温度,可减少分解反应的发生,控制粉尘量。
喷头使用时间过长,未及时更换,喷孔边缘带有的毛刺会产生粉尘;喷头被尿素溶液夹带的杂物堵塞、喷头转速低、孔径大等都可能会增加产品中粉尘的含量。
另外,操作过程中,熔融温度过低,喷量过小,喷头转速太快或太慢时,喷头里面旋转液层厚度分布不均匀,容易影响粒子质量,细小或空心颗粒增多,导致出现大量粉尘。
3 提高尿素产品质量的措施
3.1 缩二脲含量的控制措施
对缩二脲含量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后,可采取如下措施对其进行有效控制:尿素系统应避免在低负荷状态下运行,应确保其运行负荷量达到相关标准;一、二段运行应在低限状态下进行,温度分别控制在128℃和138℃,一、二段真空差控制在0.02MPa;严格控制分离器液位,缩短尿素溶液在设备中的滞留时间;避免在高浓度、高温、真空条件下打循环;正常生产时真空进料操作,尿素溶液在槽内存放时间尽量缩短;控制上塔管线夹套保温和其他伴管保温的蒸汽压力,使其在0.28MPa以下;及时维修或更换二段蒸发分离器,减少积液,影响真空度。
3.2 含水量控制措施
首先,温度的控制。
温度过高,则缩二脲含量会升高,影响尿素质量;温度过低,尿素溶液会结晶(132.7℃),且真空度无法保障,熔融尿素中水分不能有效蒸发,影响最终品质。
因此,实际生产中一段温度控制在128-132℃,二段温度控制在136-138℃较为合适,既能保证缩二脲含量不增加,还能有效降低水分。
其次,真空度的控制。
严格蒸发负荷,减少不凝性气体含量;及时检测喷射泵喷嘴蒸汽压力、磨损及堵塞状况,确保其抽吸能力正常;检测冷凝器含水量、水温、液管通畅性,确保其冷凝效果达到最佳;检查系统各部件是否存在泄漏、水封注水量、尿素溶液中游离氨的含量,将系统内不凝性气体含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检查造粒塔周边环境、塔顶是否存在泄漏,及时进行修复处理。
3.3 粒度均匀性控制措施
在实际生产时,应根据喷头各排孔径大小,对离心速度大小和喷孔初速度进行合理设置,才能获得较为均匀的颗粒;系统工艺要保持稳定性,温度、压力要满足生产需求;定期对喷头进行养护,定期进行倒换喷头并清洗;根据系统负荷状况,调节造粒变频器,保持匀速运转。
3.4 粉尘降低措施
要有效减少粉尘含量,应提高工艺的稳定性,消除生产设备的缺陷。
首先,定期更换造粒喷头,做好喷头的清洁工作,必要时可在造粒喷头前增加过滤装置,有条件的生产厂家可更换智能喷頭。
其次,控制蒸发温度,防止温度过高增加粉尘含量。
4 结语
在实际生产中,影响尿素质量的指标较多,而各指标受不同因素影响,因此应对各项要素进行分析,然后选择科学的生产工艺参数为生产提供有利条件;另外,还应加强生产设备运行状况的监测和检查工作,及时消除设备中的缺陷,保障生产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为生产合格尿素提供物质保障。
参考文献:
[1]姚鹏程.影响尿素产品质量的因素及处理措施[J].氮肥技术,2014(05):29-31.
[2]李平.尿素结块和粉化问题的技术分析与对策[D].四川大学,2003.
[3]张磊.尿素颗粒强度低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2.
[4]徐春齐,邹彩侠.尿素产品质量影响因素的分析及控制[J].安徽化工,2015(03):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