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GMAT,TOEFL机经背景知识整理_人文
- 格式:doc
- 大小:119.50 KB
- 文档页数:26
纽约地铁历史
说起纽约地下铁,大家对它的感觉是,"纽约地下铁怎么那么复杂啊!",路线那么多,有
1,2,3,4,5,6,7,9,A,B,C,D,E,F,G,J,L,M,N,Q,R,S,Z 等线,还有分快车 (Express),慢车(Local),到了尖峰时间时(Rush Hours),有些站还不停....等. 事实上从纽约地下铁于 1904 年通车时,就注定了它复杂的命运.
纵观纽约地下铁发展史,刚开始是私人企业获得纽约市政府的许可,自行建造, 自行营运,但是因为多数人要求将这些私营系统收回公有,于是于 1940 年代 ,纽约市政府把这些地铁系统收回公营.在收回的前十年,纽约的政客们为了这个问题,展开了血腥的政治斗争.
目前纽约人简单地将纽约地下铁分成三大系统:
1. IRT (Interborough Rapid Transit)
2. IND (INDependent Subway)
3. BMT (Brooklyn Manhattan Transit)
IRT 由于规格上跟 IND 以及 BMT 不同(IRT 所容纳的车厢比较小),所以无法与 IND 或
BMT 相连,而事实上 IND 与 BMT 早以相通,因此在路线上 IRT 是以数字表示, IND 与 BMT
系统是以英文大写字母表示.
三大系统中 IRT 是最早营运的系统,事实上在 IRT 于 1904 年通车前,在曼哈顿 (Manhattan)区,布禄仑(Brooklyn,布禄仑是老华侨讲的,也可叫布鲁克林)区,及皇后(Queens)区都有高架捷运系统,电车系统,美国职棒有一个队叫道奇队 (Dodgers),就是因为在布鲁克林区,许多行人要躲避来往的电车所取的名字. IRT 要建地铁,认为这是未来的趋势,于是就向纽约市府申请盖地铁,经过多年的施工, 于 1904 年通车,这一条路线,从纽约市府开始往北走,到了中央车站(Grand Central) ,往西行,沿着 42 街到时代广场(Times Square),在向北沿着百老汇大道(Broadway) 走,过了 96 街后,一条线继续沿着 Broadway 走,令一条线穿过中央公园到布朗克斯区(The Bronx),以布朗克斯动物园为终站.在布朗克斯区是以高架行驶. 在 1908 年时,这条线又向南延伸至 Brooklyn,以 Atlantic Avenue 为终点站.
这条路线最大的特点就是,总共有四条轨道,两条作慢车,两条作快车.这就是以后盖纽约地铁的标准,这也是纽约地铁与其他地区地铁与众不同的地方.
IRT 后来想要扩充当时的路线,并且积极反对其他私营企业盖地铁,结果未如所愿, 在 1910
年代,纽约市府通过一个计画叫 Dual Contracts.市府同意 IRT 及 BRT (Brooklyn Rapid Transit,也就是后来的 BMT)盖地铁.
当第一条地铁于 1904 年通车,虽然得到很多的赞扬,但也获得很多批评,例如尖峰时间拥挤,车厢骯脏等等,在那时很多人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公共运输系统不能为单一企业垄断,当然公共运输系统最好是由政府来经营,但是以当时纽约州及市的财力显然无法负担,变通的方法就是多家竞争,这是 1913 年 Dual Contracts 通过的缘由.经由 Dual Contracts 的实施, IRT 除了延伸原有的路线外,并将触角深入布朗克斯,皇后,及布鲁克林区. BRT 则首次突破布鲁克林区,进入曼哈坦区,而且又从曼哈坦区深入皇后区.对这两个公司来说,可是一大福音.
可是 Dual Contracts 的建设经费达到 3 亿美元(现值 50 亿美元),以当时纽约的财政,怎么负担? 变通的方法就是政府分担一半的建设经费,其余由 IRT 及 BRT 负担,但 IRT 及 BRT
可获得 49 年的经营权.
Dual Contracts 是实施了,但是其中风风雨雨不断,依照合约规定,工程必须于 1917 年前完成,但是没有做到.而且当时 IRT 及 BRT 受到当时市长 John F. Hylor 的挑战, Hylor 极力主张地铁公有,他力主建立一个公建,公营的地铁系统(也就是 IND 的由来),并且主张收回私有的地铁系统,他于 1925 年提出建立第三个地铁系统(也就是 IND ),由于他作风强悍,树敌甚多,于同一年的民主党初选中败给对手 Jimmy Walker. Hylor 的得意之作, Independent Subway(IND),于 1932 年在没人注意下通车了. 在此同时, IRT 及 BRT 受到劳资纠纷的影响,营运勉强维持,但是 BRT 就很倒霉了, 1918 出现了纽约地铁史上最惨重的车祸,当时 BRT 闹罢工, BRT 临时将职员派去做驾驶,有一职员没有注意到标志,遇到急弯时没有减速,因为车厢是木造的,整个列车撞墙,结果 102 人在此大车祸中罹难. Hylor 藉由此事件, 大肆抨击 IRT 及 BRT, BRT 后来由于经营不善,于 1923 年改组为 BMT.除此之外, Hylor 藉由种种压力,迫使 IRT 及 BRT 放弃不少权力.
IND 通车的同时,合并三大系统之声响起,虽然经过很多阻力,如劳工问题等,但经过多方的努力,纽约市府与 IRT,BMT 达成协议,政府出钱收购 IRT 及 BMT, 于 1940 年,合并大功告成!
合并之后,IRT,IND,BMT 现在只是纽约地铁的子系统.
合并之后,纽约市府将老旧的高架铁路视状况拆除,并且试着将 IND 与 BMT 连在一起,但因二次大战的关系而延误计划的进行.二次大战过后,于 1953 年为了统筹纽约地铁的事物,在纽约市府底下设立纽约市捷运局(New York City Transit Authority),在 NYCTA 成立后,经过多次计划后, IND 与 BMT 已经是一个系统,捷运局积极购买新车以加速汰旧换新.买的车种是以合约号码做为代号,如 R32,R33,R46,R62,R68 等,于 1979 年时将所有二次大战前营运的车辆淘汰, 1980 年代末期完成所有车厢冷气化.
但是由于劳工问题使纽约地铁于 1960 年代末期服务品质加速恶化,票价不断升高,铁道状况日益恶化,地铁犯罪率增加,车厢,车站涂鸦日益严重.于 1980 年代初期,联邦拨款补助纽约地铁改善服务品质,现在情况改善很多,你很少看到车厢有涂鸦的痕迹,地铁警力增多,铁道常看到有人做保养,现在的纽约地下铁,比以十年前好太多了.
*******************************************************************************
美国高等法院
在美国,地方法院是民选的,但联邦法院及上诉法院却由总统提名,由参议院通过。参议院批准法官之标准是被提名者之资格,绝不能因被提名者之信念而否决。当克林顿当总统八年时,他公开说他单提名赞成堕胎者,当时共和党控制参议院,他们大多反对堕胎,但亦通过克林顿提名之法官,结果现在美国高等法院充塞了赞成堕胎之法官,包括两个极自由派之最高法院法官。
Socrates (苏格拉底) (469-399BC,古希腊哲学家)
生平 苏格拉底出生于雅典一个普通公民的家庭﹐据说他父亲是石匠﹐母亲是助产婆。他早年继承父业﹐从事雕刻石像的工作﹐后来研究哲学。他在雅典和当时的许多智者辩论哲学问题﹐主要是关于伦理道德以及教育政治方面的问题。当时有人将他看作是智者﹐但他自认为和智者不同﹐智者是以各种虚假的知识教授青年﹐而他所要寻求的则是真正的知识。他被认为是当时最有智慧的人。作为公民﹐他曾三次参军作战﹐在战争中表现得顽强勇敢。他曾在雅典公民大会中担任过陪审官﹐在任上他不顾众人的反对﹐否决过对 6位将军的不正义的判决。30僭主复辟时﹐他曾拒绝和他们合作。在雅典恢复奴隶主民主制后﹐苏格拉底被控﹐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败坏青年和反对民主等罪名被判处死刑。他拒绝了朋友和学生要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议﹐饮鸩而死。在欧洲文化史上﹐他一直被看作是为追求真理而死的圣人﹐几乎与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所占的地位相同。多年来他被认为是反民主的﹑维护反动的奴隶主贵族利益的哲学家﹐近来已有人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
苏格拉底本人没有写过什么著作。他的行为和学说﹐主要是通过他的学生柏拉图和克塞诺芬尼著作中的记载流传下来。克塞诺芬尼的《回忆录》中﹐将苏拉格底说成是一个道德高尚﹑助人为乐﹑遵守法律﹑有实际事务主张的好公民﹐对他的哲学思想则几乎没有谈到。在柏拉图的对话中﹐《申辩篇》﹑《克里多篇》和《斐多篇》直接叙述了苏格拉底被审判时的自辩以至服毒前的谈话他的其他早﹑中期的对话﹐也都以苏格拉底作为主要对话者﹐阐述各种哲学思想。此外﹐和苏格拉底同时的诗人阿里斯托芬在他的喜剧《云》中﹐还将苏格拉底描写成为一个智者﹐以诡辩和谎言欺骗青年。但一般都认为这只是一种艺术创造﹐不是真实历史。
关于苏格拉底的生平和学说﹐由于从古代以来就有各种不同的记载和说法﹐一直是学术界讨论最多的一个问题。
首先﹐对柏拉图和克塞诺芬尼的记载﹐究竟哪个可靠的问题。西方学者有的倾向于柏拉图﹐肯定传统哲学史家对苏格拉底所作的评价﹐认为他是伟大的哲学家有的倾向于克塞诺芬尼﹐认为苏格拉底只是一个道德家﹐而非哲学家。这两种看法现在还在继续争论。其次﹐在柏拉图对话中所叙述的哲学思想﹐有些是苏格拉底原来的思想﹐有些则是柏拉图自己的思想﹐不过是藉苏格拉底之口加以阐述和发挥而已。在柏拉图的对话中﹐很难将柏拉图的思想和苏格拉底的思想区别开来。现在﹐许多学者是以柏拉图早期以及部分中期的对话﹐并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记载﹐将讨论到的伦理道德和有关知识问题的内容﹐当作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
*******************************************************************************
Latin language
概述 最初是义大利半岛中部西海岸拉丁部族的语言﹐和奥斯克‧翁布利语同属古代印欧语系义大利克语族。从现存的古代铭文看﹐当时的拉丁语与奥斯克‧翁布利语相互影响﹐由于罗马的强盛﹐罗马人的拉丁语逐渐在并存的诸方言中取得了优势﹐在罗马成立共和国后(西元前5世纪初)成为共和国的官方语言。西元前5~西元5世纪共1000年间﹐拉丁语是欧洲一个最强大的政治实体(罗马共和国之后继以罗马帝国)的语言。通过拉丁语﹐古典希腊语中的丰富蕴藏传到了近代欧洲。从拉丁语中派生出葡萄牙语﹑西班牙语﹑法语﹑义大利语﹑罗马尼亚语等近代语言。拉丁文字和拉丁词汇是人类共有的语言资源。
语言特征 语言学家把印欧语系中的拉丁语归为k类语言﹐因为它的centum(百)之类的词﹐开头的辅音为[k] ﹐但在罗马帝国后期的通俗拉丁语中﹐c在e﹑i﹑y﹑ ﹑ 等母音前﹐已经改读[s]或[ / ]了。拉丁语的重音有一定的规则﹔如果倒数第2个音节是长音﹐重音就落在这个音节上﹐否则在倒数第3个音节上。语法上不用冠词﹐名词有丰富的形态变化﹐保留了印欧语的呼格﹐但把印欧语真正的离格﹑工具格和大部分方位格归并成一个离格。动词的形态变化复杂﹐但比希腊语简单。由于动词有人称的变化﹐句子中的人称代词主语往往省略﹐还有异相动词﹐如loquor(我讲)﹐形式上是被动语态﹐意义上却是主动的有独特的动形词﹐可作为分词和形容词使用。句子的词序比较自由﹑灵活。词汇基本上是来自印欧语的直接继承词﹐但也有许多来自其他语言的借词﹐例如早期希腊语借词 cupressus(柏树)已同化于拉丁语﹐后来文学语言中又引进了保持希腊语原形的外来词cyparissus。
历史 在罗马帝国全盛时期﹐随着罗马人军事和政治势力的扩张﹐拉丁语作为行政语言传播到西地中海的岛屿﹑伊比利亚半岛和高卢(今法国)﹐直至多瑙河流域的达齐亚(今罗马尼亚)﹐成为当时帝国核心地区使用的语言。5世纪﹐西罗马帝国覆亡﹐基督教会成为西欧的重要统治力量﹐与世俗政权并列。拉丁语是教会的官方语言﹐4世纪的接近民间语的《圣经》拉丁文译本是最具权威的教科书﹐因此从5~15世纪这1000年间﹐拉丁语是教会统治下的宗教﹑文化和行政的语言﹐又是西欧各民族间的交际语言﹐称作“中古拉丁语”。同时﹐书面拉丁语和民间通俗拉丁语的差别越来越大。各地通俗拉丁语演变为各罗曼语种。较为规范的中古拉丁语吸收了包括日尔曼语词在内的新词语﹐也采用了基督教会的宗教术语。由于中古拉丁语在一定程度上已脱离了古典拉丁语﹐它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拉丁语作家看来不够规范和纯洁。后者的拉丁语以古典拉丁作家为范式﹐称作“新拉丁语”﹐至于民间通俗拉丁语可以说于8世纪末已告终结。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后﹐各民族语言代替了拉丁语﹐但在学术领域里拉丁语仍有它的地位。医学﹑药学﹑动物学﹑植物学﹑化学﹑天文学等学科的新术语仍采用拉丁语或拉丁化的希腊语词根作为构词的基础。由于罗马法在后世享有的声誉﹐不少民族语言的法律用语和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