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跨文化语用学角度浅谈翻译的正确性

  • 格式:pdf
  • 大小:63.67 KB
  • 文档页数: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跨文化语用学角度浅谈翻译的正确性

□马亚琴

(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234)

摘要:翻译是一种的复杂的文化活动,它绝不等同于把词典意义简单地搬到译文中对号入座。本文从跨文化语用学角度,通过实例分析了翻译的正确性,并提出翻译只有结合文化,才能顺利达到语用适合性这一目的,切不可望文生义或按字面意思来翻译。

关键词:跨文化语用学翻译语用适合性

跨文化语用学是近20年来发展起来的,而且发展得很快的一个新的语用学分支。许多语言学家都对其作了他们自己的理解。何自然提出"跨文化语用学研究在使用第二语言进行跨文化言语交际时出现的语用问题。跨文化言语交际指交际一方或双方使用非母语进行的言语交际。由于在这样的环境中所使用的第二语言总是或多或少地伴随着母语的文化特征,所以称之为跨文化言语交际。"(何自然,1997:11)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跨文化语用学正在被应用到语言教学,语言习得,翻译研究等各领域。跨文化语用学对翻译有很强的解释力,使我们能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看待翻译的合适性。

翻译是充满文化气息的文字交流活动。若将翻译比作一出戏,则搭台的是文化,唱戏的是文字。因此它可被视为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翻译不是在真空状态下完成的。译者是在一定的时期一定的文化状态下从事翻译活动的。他们对目的语文化的理解会影响他们的翻译工作。翻译是一项复杂和又富有挑战性的活动。许多人想当然地认为只要译者有一本很全面的双语词典,那么他们就可以很精确地把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显而易见,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

在翻译中,由于语言使用者受到母语规范习俗和价值观念的制约和影响,生硬套用母语的一些表达方式,因此很容易造成误译。要判断某个译作是否合适,必须以译文的服务对象为衡量标准。翻译的合适与否,取决于一般读者能在何种程度上正确地理解译文。同时,我们所关心的,不仅是使读能够理解译文,而且必须保证读者对译文不产生误解。如中国人见面说"吃饭了吗?"如果不了解中国历史文化背景的外国人听了就可能会感到奇怪,困惑,甚至反感,以为你要请他吃饭或嘲笑他没钱吃饭。所以我们把那句见面打招呼的问候语翻译成"Good morning"or"How are you"就比较合适了,因为这样我们就很好地传递了寒暄的功能。但如果照字面意思翻译成Have you eaten?或Have you had your dinner?外国朋友就无法接受了。20世纪80年代中的某年4月,在山东潍坊就发生了类似的事件。当时,山东潍坊正在举行国际风筝节。一个翻译陪几位美国记者去采访当地风筝艺人"风筝杨"。据翻译说,进了杨家的院子,男主人开口第一句就是"吃饭了吗?"翻译直译,外宾目瞪口呆。如果当时,翻译没有直译,而是采用意译的话,那几个美国记者就不会有当时的反应了。

又比如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位老外在见了一位中国朋友的妻子后,夸他妻子漂亮。我们中国人通常会回答"哪里!哪里!"这时如果我们按母语的思维方式来翻译的话,很可能就会翻译成" Where!Where!"显然这会闹出笑话,外国人还以为那位中国人在问他的妻子漂亮在哪里。但是如果我们翻译成"Thank you!"就不会造成误解了。这是因为中国人通常比较含蓄,比较谦虚,而外国人则相对比较开放,外向。由此可见,对于译者来说,了解双方的文化非常重要。我们切不可从字面意义来进行翻译,否则会造成误解。

以下的几个例子反映了文化在翻译中所起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例(1)

原文:"别吃那玩意,又该火起疙瘩了。"我说。晶晶又羞又气,:"你要老纠缠细节,我就给别人当女朋友去了。""对不起,对不起!"

最后一句的译文:

(1)Sorry.I am really sorry.

(2)Sorry,sorry,I won't.

(3)All right,all right.

(4)Well,well,I stop.

(5)Oh,it's my fault.Please forgive me.

该会话是一对男女的打情骂俏,语言不正规,而且多为断句,带有口语化的特点。这个对话涉及到英语语言中道歉的使用方法,英语使用者对道歉一般较中文慎重。一般而言,通常在对对方造成真正伤害且愿意主动承担责任是才会道歉。相对而言,中文的道歉则相对随便一些,"对不起"的使用范围相对大一些。译文(1)(2)都采用直译的方法,把对不起直接译成"Sorry",但从整个篇章来看,这个翻译似乎有点偏差,因为"Sorry"还带有遗憾的意思。如果说"Sorry"还可取的话,那么"I'm sorry"则含有另外一层意思,表示如果你给别人当女友,那我可表示遗憾了。这样便会明显导致误解。译文三明显理解错误,似乎鼓励说话者去施行自己的行为,没有更好地传达出道歉的味道。译文(4)则从说话人自己的角度出发,认为自己停止说话便施行了自己的道歉功能,显然是不妥的。译文(5)则比较直接地道歉,但显然有点道歉过头了,好像犯了天大的错误。其实最后一句的语用功能是为了道歉,倒不如翻译成" Sorry,I shouldn't have said that"or"Sorry,I take back what I have said"来得妥当。

例(2)The organization quickly mushroomed into a mass move-ment.

我们一看到"mushroom"这个词可能会眼前一亮,感到特兴奋,因为中文里恰有类似这一词,那就是"雨后春笋"。所以我们便会不假思索地把"mushroom"翻译成"雨后春笋",而且可能还会很得意,觉得自己的文化终于派上用场了。其实则不然。在中国人的文化中,"雨后春笋"是个褒义词,它代表着数量多而且生长迅速的意思。而"mushroom"在外国人的文化中它含有灭亡,消失也迅速之意。英语中有mushroom fame(突然而来的名誉,一夜之间形成的名声)。(何自然,1997:180)

在这个例子中,译者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望文生义就是原语和译入语词汇一一对应,忽视了两者的差别,是造成英汉误译的重要原因。如看到红茶,红糖,人们会想当然地把它翻译成"red tea"及"red sugar",显然又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

例(3)A:What makes a road broad?

B:The letter"B".

例三是一个笑话,如果我们仅仅按它的字面意义去翻译的话,很显然,原本幽默的效果就会消失殆尽。我们就会如丈二和尚般摸不着头脑。不禁会问,这有什么好笑的。但是,如果我们根据中国的文化去翻,效果却截然不同。

甲:什么会使门变宽?

乙:"活"字呗!

译者为了达到幽默效果,表面上看似不忠实原文,但幽默的效果和幽默的机制得以保留。其实这是让原文达到语用效果的最佳译文。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国家,因此有一些译者在翻译英语谚语时就把这些有中国特色的词用进去了,造成"译文里充满了异域色彩,让人感到啼笑皆非。"(冯庆华,1995:136)例(4)原文:Every lover sees a thousand graces in the be-loved object.译文:情人眼里出西施。

原文:No great loss without some small gain.

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