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被动句的比较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7
第六章被动与主动(Passive vs.Active)被动语态在英语里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
在某些文体中,使用被动句几乎成了一种表达习惯(passive habit)。
S.Baker在“The Practical Stylist”一书中指出:“Our massed,scientific,and bureaucratic society is so addicted to the passive voice that you must constantly alert yourself against its drowsy, impersonal pomp.’’被动句促成了物称倾向,物称倾向也滋长了被动句。
英语常用被动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施事的原因。
人们表达思想的时候,通常使用主动句。
但当主动句的施事(agent)由于以下的原因而不需要或不可能指明时,英语往往采用被动句:1.施事未知而难以言明,如:The murderer was caught yesterday,and it is said that he will be hanged.凶手已于昨天被捕,据说他将会被绞死。
2.施事从上下文中可以不言自明,如:She told me that her master had dismissed her.No reason had been assigned; no objection had been made to her conduct. She had been forbidden to appeal to her mistress.她告诉我,她的男主人已解雇了她。
男主人没有讲明任何理由,对她的行为没有任何异议,也不许她向女主人申诉。
3.施事不如受事重要,或受事需要强调,如:Her only son was run over by a car.她的独子被汽车轧了。
有时为了隐去含糊的人称主语(vague pronoun subject),也用被动句:At the tea party they served only tea and cake.At the tea party only tea and cake were served.茶会上只供应茶和饼。
英汉语言差异6被动和主动Passive vs Active被动语态是英语的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
在某些问题当中,使用被动句几乎成了一种习惯。
被动句促成了物称倾向,物称倾向促成了被动句。
常用被动句的原因有:1施事未知而难以言明Eg 凶手已于昨天被捕,据说他将会被判处绞刑。
2施事在上下文里面可以看出Eg她告诉我,她的男主人已解雇了她。
男主人没有讲明任何理由。
3 施事不如受事重要,或受事需要施事强调Eg 她的独子被汽车轧了。
4 为了隐含含糊的人称主语Eg 茶会上只供应茶和饼。
5 由于特殊原因不要讲明施事,如为了使得叙述得体,或为了某种微妙的情绪Eg 今晚有人在这里讲了不该讲的话。
The murderer was caught yesterday, and it is said that he will be hanged.She told me that her master had dismissed her. No reason had been assigned.Her only son was run over by a car.At the party only tea and cake were served.Some things have been said here tonight that ought not to have been spoken.英语中的结构被动句比意义被动句要多很多。
一般来说,绝大多数及物动词和短语都有被动语态。
使用范围广,使用频率也很高。
但是,“意义被动句”,即主动的形式表达被动的意义,在英语里面比较少见。
这些产品十分畅销。
这个钟在背面上发条。
她穿得漂亮。
房间很快就挤满了。
这种布经洗。
这本书正在印刷。
这项计划正在制定。
你的头发需要打理了。
These products sell like hot cakes. (=are sold)The clock winds up at the back.(= can be wound up )She dresses beautifully. (=is dressed)The room filled rapidly. (=is filled)This kind of cloth washes very well. (=can be washed)The book is printing. (=is being printed)The plan is working out. (=is being worked out)Your hair needs cutting.英语有些被动可以用词汇,词组来表达:受试者受委托者他感到惊讶那个人受询问凶手被监禁可吃的想要的可以看见的值得尊敬的为某人所有Examinee = person examinedReferee = to whom a question is referredHis astonishment =he was astonishedThe man’s trial = the man was triedThe imprisonment of the murderer =the murderer was imprisonedEatable = can be eatenDesirable = to be desiredVisible = that can be seenRespectable = deserving respectIn one’s possession = owned by someone和英语相反的是,汉译常用“意义被动式”,少用“形式被动式”。
英汉被动句比较研究摘要:英语和汉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他们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语系。
然而被动语态是两种语言中都有的语言现象。
本文就英汉语言被动句的不同进行了简单的论述。
在翻译和教学的过程中,应了解其不同,以期达到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英语被动句;汉语被动句;意义被动句;由于两种语言思维方式、表达习惯等方面的不同, 英语被动句比汉语被动句的使用频率要高得多。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伦道夫夸克也曾指出, 被动语态在英语中的广泛应用, 是英语区别于汉语的一大特点。
只有首先了解两种语言中被动语态的异同点, 掌握规律, 才能在翻译和教学中根据具体情况对被动句进行适当的处理和转换。
一、英语的被动句英语常用被动句,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结构被动句在英语里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尤其在科技语体、公文语体和应用语体中,更是大量使用。
英语中常用结构被动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施事原因。
在施事未知、或施事不如受事重要、或施事在上下文中是不言自明、或说话人出于某种目的、委婉和得体等,不愿说出施动者时,英语常用被动句。
Children should be taught to respect the old. (应该教孩子们尊敬老人。
)(2)修辞和结构的需要。
有时,为了更好地连接上下文,避免变换主语,英语常常使用被动句。
如:The teachers should respect students first, and thenwill be respected by the students.教师首先应该尊重学生,然后才会受到学生的尊重。
(3)语体的需要。
某些语体较多使用被动句,以迎合表达的需要。
这些语体主要指信息性的语体,它包括科技语体、新闻语体、公文语体和论述语体等。
科技语体注重事理和活动的客观叙述。
新闻语体注重口气客观、间接、叙事翔实、冷静;公文语体和论述语体则注重叙述公正、无私、口气客观、正式等。
A new interim Iraqi government was formed onJune 1.The government is expected to take over powerafter the US-led coalition authority transfers sovereigntyto Iraq on June 30 this year, and rule the country untilnationwide elections in January 2005. (新闻语体)伊拉克新的临时政府于6 月1 日成立。
英汉被动表达的比较摘要:被动表达是英汉都具有的一个语法特征。
但被动表达在两种语言中的使用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对于同一个意思的的表达,并且是在同一个语境中,英语往往用被动语态表达,而汉语却习惯于用主动语态。
不仅如此,他们在被动表达的各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本文从被动句的表达形式、时态、语义、使用频率四个方面对英汉被动句的特征作了概述,并且作了一定的分析比较。
关键词:被动语态形式时态语义使用频率英语和汉语分别属于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 所以二者在语音、语法等很多方面存在不同。
就被动表达而言,两者也存在着相当的差异。
但是本文主要从它们各自的表达形式、时态、语义及使用频率四方面进行分析比较。
一、英汉被动句表达形式的比较通过对比分析,不难发现英汉语的被动意义的表达形式都可分为两种:带有标志性的和不带标志性的被动句。
以下将分别分析英汉在这两方面的异同。
1、带标记的英语被动句在英语中,被动意义的表达使用最普遍的是带有标志性的被动语态。
英语中的被动式比较单一,其标准形式为“patient + be + past participle + by +agent”,可分为施事出现和不出现两种形式。
1.1施事不出现的带标记的英语被动句当动作的执行者未知或没有必要提及时,施事(by+ agent)通常会被省略。
例:The book was read.1.2 施事出现的带标记的英语被动句当动作的执行者被强调时,施事(通常是by+ agent)是不能省略的。
例:The fish was eaten by cat.这里我们需要提到的有以下三点,首先,“by”词组也可以用“of”词组代替。
例:He was beloved by everybody.He was beloved of everybody.他受到所有人的爱戴。
其次,要注意的是“by”作为被动语态标志性的词语,并不总是引出施事者,也可以表达方式或原因。
例:A policeman is recognized by his uniform.警察可以从穿着的制服上辨认出来。
论中西语言被动义的异同英语与汉语在被动句得使用方面,有异有同,在表达被动义得形式上异大于同.本文拟从英汉语言被动义得陈述形式.以及多种被动句得比较方面.探究英汉语言被动义在表达方面得异同.一、英汉语言被动句得运用及成因凡是无需提及施事者,不愿提及施事者.无法明白施事者,或者是为了便于上下文得衔接等情况下,一般都会采纳被动语态得表达方法.例如:such books are written for children这种书是为儿童写得.(无需提到施事者)it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not advisable to act that way如此做一般认为是不妥当得.(不愿提到施事者)在英语科技文体中被动语态使用较为广泛.因为科技作品注重客观事实,而被动语态比主动语态少了许多主观色彩;被动结构突出要紧论证,讲明对象,引人注目;许多情况下被动结构比主动结构更简短.事实上,英语正式文体在写作中也有非常多采纳被动语态得情况.汉语中被动句使用较少.其一因为“被”那个字常常与动作承受者有不利妨碍得动词连用:其二因为许多具有被动含义得句子能够用主动形式来表达.在现代汉语里,被动式比主动式得用途窄得多,而且它得特别任务又不能让主动式替代.被动式所叙述得,若对主语而言,是不如意不企望得事,如受欺骗.受损害或引起不利得结果等等.例如:1、凶手被他们抓住了.2、房子被敌人烧光了.例1、2得“凶手”、“房子”是“抓住”、“烧光”得承受者——受事.Wc“他们”、“敌人”、“风”是“被”得宾语,是动作得发出者——施事.关于英语正式文体写作中采纳得被动句.汉语又常常采纳无主句得形式来表现其客观性.例如一则图书馆得通告写到:it has been noted with concem that the stock ofbooks in the library has been declining alamdnglystudentsare asked to remind themselves of the rules for theborrowing and return of books,and to bear in mind theneeds of other students最近发觉馆内书籍数目惊人地下落,因此特要求同学们不要不记得借还书籍得规定,要考虑到其他同学得需要.汉语中被动句得使用量远远比不上英语.但因为受到外来语得妨碍.汉语中被动得使用趋向增加,并不只表示“不如意或不企望得情况”,许多表示“如意”或“盼望”得句子都能够用被动句表达.如“他被选为县长”中,“县长”并非不如意得事.汉语还能够用主动句“代表选他做县长.”由论述可知,英语中被动句得使用要远远多于汉语中被动句得使用,这是由两种语言各自得特点所决定得.二、英语被动义得表现形式1、被动语态被动语态是表现英语被动含义得最普遍得形式,一般来讲由“be+过去分词”构成.也能够由“get/become+过去分词”构成.①“be+过去分词”构成得被动语态history is made by the peopleyou are wanted on the phone②“get/become+过去分词”构成得被动语态“get/become+过去分词”构成得被动语态一般指动作得结果而非动作本身.常含最后终于、忽然发生、不期而遇等意义.例如:the boy got hurt on his way home from workit's upseting when a pemon gets punished for a crimethat he didn't commit“get/become+过去分词”构成得被动语态能够表示状态得“渐变”.强调动作过程.例如:the more i hear,the more i get/become troubled“get+过去分词”构成得被动语态句后不用by短语表示施事者.例如:the trip wag spoiled by the downpour,(√)the trip got spoiled by the downpour,(×)2、主动形式表达被动义英语中有一部分动词在形式上是主动语态实际上表达被动得含义.例如:the man is drowning=the man is being drowned三、汉语被动义得表现形式汉语“被动句”是由“被”字构成得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者把“被”字直截了当放在谓语动词前得动词谓语句,叫被字句.被字句得主语是谓语动词得承受者,即受事者,“被”字所引介得宾语是动作得发出者,即施事者.例如:①敌人(被)我们消灭了.(比较:我们消灭了敌人.)②敌人被消灭了.(比较:消灭了敌人.)引进施事得“被”是介词,其后面得名词有时能够不出现,如例②直截了当附于谓语动词前得“被”是助词.一)文言文中被动式得句型1、受事者——动词(见、受、被)——(于)施事者.例如:鲁之公室.三世动于季氏.东败于齐,长子死焉.当讲话人有必要运用被动句时,一般在动词后面用“于”字以引进行为得施事者.从上例能够看出:不是介词“于”字本身能表示被动,而是动词用于被动得意义;然而由于用“于”引进了行为得主动者,被动得意义就更加明显了.还要注意古代这种用“于”字得被动句得词序和现代汉语不同:在现代汉语里,表示被动得介宾短语放在动词前面:在古汉语里,引进行为得主动者得“于”字介宾短语放在动词后面.2、表示被动得还有“见”字和“被”字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列传》3、有时用“为”字表示被动,后来又有“为……所”式卒为天下笑.《战国策·赵策》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这种结构形式在古书中最为常见,同时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得书面语里.汉语得被动句不像英语得被动句一样有形式上得变化.有形式标志得被动句与主动句得区不就在于“形式标志词”、“被”、“受”、“为……所”、“给”.假如不从语义层面上考虑,无形式标志得被动句得表层结构与一般得主动句是一致得.因此,表示汉语被动含义得形式也能够和英语一样分为两类:即有形式标志得被动句和表达被动含义得主动形式.这种表述有利于英语和汉语得直截了当对比和比较.在前文已讲到,原来汉语得“被”字句用起来要受限制.而且数量不多,但由于受西方语言得妨碍,汉语中得被字句得运用也日益广泛.汉语得被动句使用受限有以下几种情况:①谓语动词是表示积极动作意义得及物动词.例如“那棵树叫他砍了”.假如是非及物动词如“是、有”等.就不能构成“被”字句.例如:“我们有那本书”,却不能讲成“那本书被我们有了”.②主语表示得受事必须是定指得人或事物.例如“那个杯子被他打碎了”.却不能讲成“一个杯子被他打碎了”,因为打碎得杯子是定指得,不是任何杯子.③除了“为……所”“被……所”格式,一般“被”字句里得动词谓语后面需要带有不得词语.有得要带结果补语.例如:自行车被我弟弟骑(走)了.房子被小孩弄得(乱七八糟).有得还另带宾语.例如:小鸡被黄鼠狼叼去了(一只).有得要带时态助词“了、过”.例如:书被他卖了.④表示否定、时刻等得副词以及能愿动词要放在“被”字前.不能用在动词前.例如:他没有被困难所吓倒.这件事差不多被人们传出去了.二)采纳主动形式表示被动含义英语是综合型得语言,在表示被动含义时,要紧依然利用动词得词形变化即用“be+过去分词”和“get/become+过去分词”得形式.而汉语是分析型得语言在表示被动含义时,首先使用得是词序得手段,马上受事词置于句首,而其次才考虑用标志词或虚词等语法手段来表示被动含义,采纳主动形式表示被动含义得.例如:缺点必须克服.船冲走了.例句中“缺点”虽是主语.但它是“必须克服”得对象.因此有人讲这种被动得主语是提早得宾语.不可否认.这种主语有一些宾语得意义,但更要紧得是它是表述对象,而且放在谓语前面,因此依然当主语处理更恰当.四、英汉语言被动义比较尽管英语与汉语具有被动义得句子不是完全一一对应得,假如掌握了两种语言在被动方面得对应规律.对我们得研究工作依然非常有益得.1、英语“be+过去分词”形式与相应得汉语形式1)相当于汉语中有形式标志得被动句.例如:the land has already been bought(土地差不多给买过来了.)2)相当于汉语中含有被动意义得主动句.例如:no news was heard(一点消息也没得到.)3)相当于汉语中得无主句.例如:visitors are requested to leave their coats in thecloak-room,(请来宾将大衣放在衣帽间里.)4)相当于汉语中得主动句.例如:they were seen playing with the dog(有人看见他们在和狗玩.)2、英语“get/become+过去分词”得形式与相应得汉语形式1)相当于汉语中有形式标志得被动句.例如:the glass rot broken(玻璃被打碎了.)2)相当于汉语中得主动句.例如:the will get married next month(他们下月结婚.)3、英语含有被动意义得主动句与相应得汉语形式1)相当于含有被动意义得汉语主动句.例如:the books cart go on the shelf(书能够放在书架上.)2)含有被动意义得主动语态得现在进行时也可相当于汉语得无主句.例如:meat is cooking(肉正煮着.正煮着肉.)3)一些介词短语与be连用构成得含有被动意义得主动形式常相当于汉语带有形式标志得被动句.例如:the building is under repair大楼在建筑中.综上所述:通过从多方面对英、汉语言被动义得表现形式进行分析比较,使我们对英语和汉语语言中得被动义概念得理解有了更加明晰得印象.英语中得被动义在汉语中能够用主动形式来表达,汉语中得被动句在英语里也能够用多种形式显示被动特性.另外,通过对英汉语言中被动义句式得表达形式进行系统辨析,使人们对不同语言得句法结构形式作了有效得探讨.这关于理解不同语言得语法表述形式将大有裨益.将对英语、汉语结合点得语法研究是一个有意义得启迪.。
英汉被动句的认知对比分析及其翻译探讨摘要:从英汉语言结构的角度,分别对比英汉被动句的认知方式,探讨了英汉被动句在翻译中的注意事项,并给出了具体的翻译策略。
研究发现,英语被动句句中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而汉语被动句句中的主语则是动作的执行者,在翻译中需要根据语境和意义进行准确的译文选择。
关键词:被动句;认知对比;翻译Introduction被动句是语言中常见的一种句式,它表示某种动作或状态是由动作的执行者而非动作的承受者来受到影响或受到处理的。
传统的英语语法教学中,被动句被认为是一种语法结构,可以通过将“by”作为介词,接在动作的执行者后面来强调动作的承受者。
而在汉语中,被动句的结构则是通过在主语前面加上“被”,表示动作的执行者。
本文从英汉两种语言的结构和语义特点出发,探讨英汉被动句的认知对比分析及其翻译探讨。
认知对比分析英语被动句的认知方式在英语被动句中,句子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而动作的执行者则通常出现在句子中的介词“by”后面,也可以不出现。
例如,“The car was repaired by the mechanic”中,“car”是动作的承受者,“mechanic”是动作的执行者,而“was repaired”是被动语态的动词形式。
英语被动句的使用有以下几个方面:1. 强调动作的承受者:在英语句子中,强调动作的承受者往往是使用被动语态的主要原因,可以使句子更加清晰地描述出动作的影响和结果。
2. 避免指责和责备:在英语中,有时为了礼貌起见,会使用被动语态来避免指责和个人责备。
例如:“Mistakes were made”,在这个例句中,使用被动语态避免了个人责备的存在。
3. 篇章连贯:在英语篇章结构中,被动语态可以使文章更加平衡,避免重复使用主语。
汉语被动句的认知方式汉语被动句的结构是通过在主语前加上“被”来表示动作的承受者,例如:“这辆车被修好了”,在这个例句中,“这辆车”是动作的承受者,“修好了”是被动语态的动词形式。
英汉语表示被动语态的形式对比被动语态只是一种语法范畴,其功能是运用语言来符号化人所意识到的事物,以下是搜集资料的一篇研究英汉被动语态表达形式的,供大家阅读借鉴。
一、概述被动语态是所有语言的普遍范畴。
它同人的认知体验密切联系。
英语语态是动词的一种语法范畴,表达主语和动词谓语之间的语法和语义关系。
英语动词有主动语态(activevoice)和被动语态(passive voice)之分,主动语态表示主语是动作的执行者,被动语态表示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
根据相应规则,只有需要动作对象的及物动词,才有被动语态。
英语被动语态用句子形式表示,可以区分为有形标志的被动句和主动形式的被动句。
汉语也有主动与被动之分。
徐德宽指出,“很久以来‘,被’字句一直是汉语语法界研究的一个热点和重点,而‘被’字句的词类归属至今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本文通过英汉语表示被动语态的形式的对比,旨在从深层揭示被动语态的本质。
二、形式分析英汉被动语态的表达形式有共性和个性之分。
(一)共性各种语言的被动句都存在普遍性,包括形式和意义。
彭玉海在探讨俄汉被动句的认知共性中说:“一种句式除了句法结构所反映的大致相同内容的基本情景外,还必须将完整的语义所包含的认知因素考虑在内,这就给语言的认知分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彭玉海从顺序原则、包容原则、相邻原则和经济原则出发,得出结论:“一个结构式就是一个形义结合体,它既不是完全任意的,也不是完全可推导的,而是可解释的或有理据的(motivated)。
从一个认知领域到另一个认知领域,是整体性的心理意象或心理‘完形’的投射,而不是组成部分的投射。
在俄汉被动句的语义分析中,顺序、包容、邻近、数量4 条认知原则在意义(概念)领域和句式结构的形式领域同时起作用,或者说在意义域起作用的原则也‘投射’到形式域,这就是所谓的语法认知‘象似性’或语法隐喻,从意义认知域向形式认知域的投射。
分析表明,俄汉语被动句在语言认知层面上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统一,从认知原则出发确立被动句式的整体意义,这一做法能为英汉被动句之间的共性特征作出认知方面新的解释。
英汉被动结构比较论文导读:本文的目的是对英汉两种语言的被动结构进行对比分析。
首先,本文将对被动结构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对两种语言的异同进行分析。
笔者相信,利用比较语言学的原理和分析方法,讨论英汉两种语言的被动结构,还有很多文章可写。
关键词:被动句式,异同,对比,分析一、引言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当人们不知道动作的实施者,或不便说出动作的实施者时,往往采用被动式。
因此,被动结构是任何自然语言中都是最高产的基本句式之一。
总的说来,英语和汉语的被动式都是有标记的语言表达式,但正如利奇所指出的那样:对标记现象的研究集中在词法和词汇标记方面。
英语的被动句多用动词词尾的变化来表示,用的是词法标记形式。
汉语的被动句采用的是辅助词,即不是词法标记形式,而是所谓的词汇标记形式。
然而,汉语的词汇标记并非是绝对的,辅助词常常省略。
这给英语学习和英汉互译造成一定程度的困难。
本文的目的是对英汉两种语言的被动结构进行对比分析。
首先,本文将对被动结构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对两种语言的异同进行分析。
二、被动结构的分类从表现形式上看,英汉两种语言的被动结构分为有标记形式和无标记形式两大类。
所谓有标记形式,是指一种特殊的显形手段用来表达特定的语义或功能。
英语中的有标记形式比较单一,其结构形式为助词+过去分词。
助词随主语的人称和数以及动作所发生的时间进行变化,而过去分词却是固定不变的。
汉语中的有标记形式相对说来就比较多变。
由于汉语不是一种音素文字,没有词尾变化,因此汉语的表现形式没有主谓一致的要求。
因而,汉语的被动结构中没有用来体现词尾变化的助词。
正因为如此,汉语中被动式的标记形式才不固定。
除了介词被以外,还有很多助词都可以引导被动式。
如:(1)a.叶子被风吹落了。
b.书让人拿走了。
c.叫他这么一激,我顿时火冒三丈。
d.这孩子经多次倒卖,已经没有恐惧感了。
所谓无标记形式,是指不采用一种特殊的显形手段用来表达特定的语义或功能。
无论英语还是汉语,被动结构的无标记形式都很丰富。
英汉被动形式的对比和翻译1 引言从认知的观点来看, 主动和被动是人类在认识、观察外在世界并用语言对其进行描述时所采用的两个不同的重要的角度, 当句子中一个主语和一个由及物动词充当的谓语时, 就会有主动和被动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在语法上称为语态。
(周志培,2003)Quirk曾说过,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使我们从两种角度来看句中的动作, 而所说的事实不变。
” (周志培,2003:427)在用主观和客观这两个角度描述客观世界来说, 英、汉语民族的认知是一致的, 两种语言中皆大量存在表示被动含义的句子。
由于英、汉语两种语言自身的不同特点以及两个民族思维方式的差异等,大体而言, 英语的被动句显然多于汉语,(刘宓庆,1998)同时英、汉两种语言被动含义的表现形式也有显著的差别, 虽然它们表达被动的意义无本质区别。
(付鸿军,1998)本文拟在对这些差别进行对比和分析, 并根据这些差别在英汉互译时对其作一些必要的调整, 进行灵活的处理, 使译文更加地道, 更加符合译入语的习惯。
2 英汉被动含义的表现形式2.1 英语被动含义的表现形式通常而言, 英语的被动含义主要由结构被动句和意义被动句来体现。
结构被动句是由主语加be 动词的各种形式加谓语动词的过去分词构成, 即S+be + V . pp. 如果要指出施事者, 在谓语结构后加一个介词by 引导的短语。
结构被动句占英语被动句的绝大部分。
意义被动句即用动词的主动形式表达被动含义的句子这类被动句的主语多为物。
被动句在英语中的运用是十分广泛的, 尤其是结构被动句。
以下是结构被动句的简明用法。
第一, 不必说出施动者时。
如The injured were allowed home after treatment. 施动者说了反而多余。
第二, 当作者无法说出或不能肯定施动者是谁时。
如Tom was killed in the Second World War. 第三, 为了语言的委婉、得体, 避免提及施动者。
英汉被动结构对比分析被动表达方式是英、汉两种语言同时具有的语法结构,是很重要、很常见的语言现象。
近年来,随着对比语言学研究的发展和深入,语言学家围绕英汉被动语态开展了系统、细致的研究。
本文在此基础上尝试从表达形式与句法功能角度入手解读英、汉语被动句式,发现英汉被动用法存在句法结构方面的某些共同点,但同时又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体现出显著的差异。
标签:被动句句法结构英汉对比一、引言被动是一种语态,对于英语和汉语都是重要、普遍的语法现象,国内外语言学家对被动句进行了大量研究,将被动句分为三类:结构被动句(高天,2007),指的是通过动词的结构形式表现动词的受动关系的句子;意义被动句(周长银、夏卫东,2002),指的是那些以动词的主动形式表被动意义的句子;综合类被动句,即是对上述两种定义的综合,也是对英语被动句最恰当的解释。
国外学者对于被动句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国内可追溯到古汉语的使用,各流派学者纷纷采取了形式主义,功能流派,认知语言学等角度对被动语态进行不同层面、不同范围的阐述,对被动语态有独到见解。
以此为基础,本文首先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英汉被动句的表达形式加以比较,然后在格理论和题元理论(Chomsky,1957)的框架下分析英汉被动结构的差异。
二、英汉被动句形式对比分析(一)英语被动句类型表1:英语被动句结构类型标记特征句型例句及译文有标记Be+Ved (1)Be型被动句My arms were hurted by him.(我的手臂被他伤了。
)Get+Ved (2)Get型被动句John got killed in an accident.(约翰死于车祸。
)无标记XXX (3)S+V+Adv The apple eats well.(苹果很好吃。
)(4)S+V The heavy box can’t lift.(箱子太重,举不起来。
)(5)S+Be+Doing What’s coming?(将要发生什么?)英语的有标记被动句是指由“Be+Ved”或“Get+Ved”构建的句子,汉语的有标记被动句则是指含有介词“被”等的句子,所以表1中的(1)、(2)类都可以被称为有标记被动句。
从主动与被动角度看英汉句式翻译对比差异
英汉语言有着不同的语法结构和句式特点。
从主动和被动角度来看,英汉句式的翻译
对比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动句的翻译对比差异
1. 动词位置:英语的动词一般位于句子的中间位置,而汉语的动词位置一般位于句
子的末尾。
在翻译主动句时,需要调整动词的位置。
英语句子"The boy is eating an apple."翻译成汉语时,需要调整动词的位置,变为"这个男孩正在吃一个苹果。
"
2. 被动结构:英语中可使用被动语态来强调动作的承受者,而汉语则没有被动语态。
在翻译主动句时,需要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被动意义。
英语句子"The book was written by John."翻译成汉语时,可使用主动形式来表达被动意义,如"这本书是约翰写的。
"
3. 语序调整:英语中的主语和宾语的顺序一般为主语+谓语+宾语,而汉语的语序一
般为主语+宾语+谓语。
在翻译主动句时,需要调整语序。
2. 主语处理:英语中的被动句的主语一般是动作的承受者,而汉语中的被动句的主
语一般是动作的施动者。
在翻译被动句时,需要处理主语的变化。
从主动和被动角度来看,英汉句式的翻译对比差异主要体现在动词位置、被动结构、
语序调整和主语处理等方面。
翻译者需要灵活运用语言的规则和表达方式,准确传达原句
的含义。
英汉被动句的对比分析[摘要]本文就英汉语的被动意义的各种表现形式进行归纳、分析和探讨。
英汉语的被动句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二是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英语中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远远多于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而在汉语中却恰恰相反。
该文通过对英汉被动句的对比分析,发现英汉被动句相同点与不同点,从而指导我们对第二语言的有效习得。
[关键词]英汉语被动句有标记无标记对比分析一、引言被动语态在英语里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在某些文体中,使用被动句几乎成了一种表达习惯。
英语的被动句式属于语态语法范畴,而汉语的被动句则属于汉语的特殊句式,可以通过多种语法手段来表示。
同时二者被动语态的结构特征也截然不同:英语的被动语态借助词形来表示,而汉语的被动语态却是借助词汇力量表现出来的。
本文通过对比可以发现:英语和汉语的被动句都可以分为带标记的被动句和不带标记的被动句;在使用被动句时,英语比汉语的机会更大一些;英语中结构被动句远远多于意义被动句,而在汉语中却恰恰相反。
二、带标记的英汉被动句的对比(一)带标记的汉语被动句汉语被动句的标记特征体现在功能词上,带标记的被动句指主语是受事,带有被动意义介词的句子。
如“被、叫、让、给、教、等介词引出施事者。
这种带标记的被动句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形式:1.有“被”的被字句a.受事+被+动词这里的“被”是表明动作指向的。
龚千炎(1980)认为:a式中的动词一般由处置动词充当,标准在于能否将之转换为“把”字句。
例:1.车子被撞倒了。
2.(他)把车子撞倒了。
b.受事+被+施事+动词b式将a式中的施事补出来了,换句话说也就是a式的完整式。
这里的“被”也是表明动作或行为的指向。
例:车子被他撞倒了。
c.受事+被(为)+施事+所+动词例:a.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d.被+施事+动词这种句式也叫做零主语被动句,动词既可以是及物动词也可以是不及物动词。
例:官兵追了半天,最后还是被他跑掉了。
需要注意的是d式的用法虽然依然存在,但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多见了。
分析英汉被动句对比来源:英语毕业论文 /语态 ( voice)是个语法范畴, 用以表示动词的主语与该动词所表示的动作间的主动或被动的关系。
主语处于受事地位的句子称为被动句。
在英、汉语中, 表示被动的句子都有两种: 一类是没有任何标志的, 这类被动句形式上与被动句无任何区别, 叫做意义上的被动句。
另一类是有表示意义的介词被、叫、让、给等标记的句子, 这类标记一般以被字为代表, 这一类被动句被称为专门被动句。
被动句的情况较为复杂, 它反映了语言内容和语言形式之间的矛盾。
一、专门被动句英语专门被动句英语专门被动句通过动词被动语态表示, 其基本格式为: 主语 + be+ 过去分词 + ( by+ 施动者 )。
其中助动词 be、过去分词、by称为被动标记。
by用以引出施动者 (在不指明施动者时, by短语不出现 ), 而动词的时、体则通过 be的变化来表示。
英语专门被动句较多地着眼于动作本身是否发生, 其主语的受事关系是显而易见的。
例如:( 1) Hewasm et byhisfriendsat theairport.该句叙述的是 He 受到欢迎 ( meet), 讲的是 meet本身。
在这个句子里, 即使只有受事的主语和动词结构, 也可以将欢迎这个动作是否发生叙述清楚。
(一)汉语专门被动句汉语专门被动句是通过被、叫、让、受、给等表示的。
这些词语有的可作谓语动词, 有的仅是被动标记。
在这类动词 (受、挨、遭、遭受等 ) 表示的被动句中, 施动者可以不出现。
如:(2) 敌人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3)他受到了表扬。
有施动者时, 施动者多是以定语的形式出现。
(4)他受到上级的表扬。
如:( 5)他被选为班长。
( 6)衣服被刮跑了。
有施动者时, 施动者放在谓语前面。
这与英语是不同的。
如:(7)他被大家选为班长。
英语意义被动句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以动词主动态表示的意义被动句英语中有些动词能以主动态表示被动意义:如:( 8) T he door won t c lose. 门关不上。
英汉语言比较系列之四综合语(synthetic)的特征是运用形态变化来表达语法关系,拉丁语、德语及古英语等都属于综合语。
分析语(analytic)的特征是不用形态变化而用词序及虚词来表达语法关系,汉语是典型的分析语。
现代英语是从古代英语发展出来的,仍然保留着综合语的某些特征,但是也具有分析语的特点:有形态变化,但不象典型的综合语那么复杂;词序笔汉语灵活,但相对固定;虚词很多,用得也相当频繁。
因此,现代英语属于综合-分析语(synthetic- analytic language)。
从语源(Etymology)观来说,英语属印欧语系(Indo-European Language),汉语则属汉藏语系(Sino-Tibetan language)。
四:被动与主动:英语多被动(passive),汉语多主动(active)被动语态在英语里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
被动句促成了物称的现象,物称现象也滋长了被动句。
汉语具有人称倾向,自然采用更多的主动句式。
英语采用被动句式的内在修辞功能在于:不必强调动作的施行者,则将其置于句尾by之后;抑或不必、不愿或不便言明动作的施行者,则干脆将其省略。
在英语里有意义被动式,即用主动的形式表达被动的意义,比较少见,因此,英语常用结构被动式,少用意义被动式。
与此相反,汉语则常用意义被动式,少用结构被动式,其主要原因有:汉语被动式的使用受到限制;使用受事主语导致大量的“当然被动句”;当不需要或不可能说出施事者时,汉语可以采用无主句或主语省略句来保持句子的主动形式。
英语使用被动式,常常是为了表示某种客观、间接和非人称的口气,以迎合某些表达的需要。
19)The murderer was caught yesterday, and it is said that he will be hanged.凶手已于昨天被捕,据说他将会被绞死。
20)John actually loved Mary and was loved in return.约翰真的爱玛丽,而玛丽也爱约翰。
英汉被动句的比较 来源:英语专业论文 http://www.benkelunwen.cn/
英汉被动句的比较 通过对英汉被动句在形成、句式及意念模式、功能上进行的对比,证明了英汉被动句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从而揭示出英汉语言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阐述了英汉互译中被动句翻译的方法和技巧。
被动句;英汉比较;差异性 当思维选择了动态事件中的客体作为参照点时,就产生了被动意念。各个民族都有表达这种意念的句式,被动句应此而生。一般来讲,英汉对比都认同两者的一个显著区别:在使用被动句时,英语比汉语的机会更大一些。若往深处探究就会发现在两种被动句的背后存在着许多对立面即英汉被动句的比较。
1.英汉被动句的形成和意义 被动句主要是从动词上来看的,从动词的形成和意义上的关系来看,英语和汉语被动句中大都存在着不相统一的现象。英语的被动句是用动词的被动式结构形成被动句。汉语的被动句是“被”字结构形成。例如: The glass was broken.汉语虽然没有英语那样丰富的动词形式变化去表达被动句,但是并不能说明汉语的被动句的表现手段贫乏。由于汉语的特点,汉语中有大量主动形式表达被动意义的被动句,既有表形式的又有词汇的。并且主动形式被动句的使用比被字结构的更常用。例如:她很受大家喜欢。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正不断提高。
1.1英语、汉语被动句的形成 1.1.1英语被动句的形成 从语言史上来看,随着人类思维的发展首先出现的词类是原始动词,然后从原始动词中产生出名词、形容词等等。再以后就出现了英语中所谓的分词。分词的本质在于它是从动词演变出来的形容词,用以说明事物由于运动而具有的性质和状态。分词的出现在英语语法结构上引起了一场革命,由此产生了英语的时体系统、语气系统和被动语态。最初分词只是用来表示事物由于运动产生的性质或状态,可以用作定语和表语。当做表语时句子结构为主系表结构表示静态。
例如: The glass was broken. 以后随着时光飞逝,由此产生了被动句。例如: The glasswas broken by my sister. 这里的介词“by”本来是“靠近,在⋯⋯旁”的意思。玻璃是打碎了的又是靠近我妹妹的,因此玻璃是我妹妹打碎的,不是别人打的。以前认得逻辑是这样理解的。英语中的被动句至今仍是静句与动句的混合体。
1.1.2汉语被动句的形成 由于词汇功能的有限,言语的语态就变成了一种隐性的范畴,即使用主动形式被动句。但一直以来主动与被动形式在句子形式上失去了明显的区别性标志。在远古时期,这个问题就普遍存在,“被”字在古汉语中有“遭受,加以”的意思,为及物动词。东汉以后,语法化成为汉语被动句的主要标志。“被”字结构形式化主要是受佛教的影响,这种影响也显示在各个方面,经过种种发展,“被”字结构变得形式化和复杂化。
1.2英、汉被动句的意义 1.2.1英语被动句的意义 英语被动句的意义在于英语被动句是动句和静句的混合体,这一点上文已经阐述过。“The glass was broken. ”此句表示的是一种静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结构被演变成为被动句,“The glasswas broken bymy sister.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被动句是动句和静句的混合体,是一种弱强式结构,用来强调句中的状语。
1.2.2汉语被动句的意义 汉语被动句是借助词汇手段来表现的,汉语的被动句就其形式来说是通过词汇手段来表达意义,汉语的语态是一种隐性的范畴,故汉语被动句也含有这一特点,比较模糊地表达被动意思。
2英汉被动句的异同点 英汉对比在句法及特征上一直被视为很难理解的课题之一。在这里,我们就其异同点进行逐一的分析。上文已经列举除了各自的形成和意义,接下来将两者进行进一步的比较分析,以达到对比分析的目的。
2.1英汉被动句的相异点 2.1.1结构不同 (1)英语被动句是由主系表结构而来的,在很多情况下是表达静态事件,因此同汉语中表达静态事件的“是⋯⋯的”句式相同,但同汉语被动句式“被”字句不相同。例如: Jennywas introduced into the new class by Tom. 珍妮是通过汤姆进入班级的。 (2)汉语中没有有灵动词被动句。汉语动词中有有灵动词与无灵动词之分。有灵动词不能由表示无灵物的词作为主语。例如:他朋友的去世把他投入到极度悲伤中。汉语中这样的句子是不成立的,当然也不可能存在与这句相对应的被动句。例如:他被他朋友的去世投入到极度悲伤之中。英语中,有灵动词与无灵动词的界限不甚分明,因此在英语中,既有有灵动词又有无灵动词的被动句。例如: He was throwninto grieved by the death of his friend. 他由于朋友的去世而陷入悲伤之中。 2.1.2句式不同 英汉被动句在语句式上也存在着差异性。例如: His lifewas cut short by illness. (直译) 他的生命被疾病缩短了。 ( ×) (意译)他因疾病而夭折。( √) 上述举例可以看出英汉被动句在语句式上存在着差异性,所以在翻译时,不能由英语直译为汉语而是应该分析其语意,用意译的方法进行翻译,方能达到好的效果。
2.1.3句法意念模式不同 一般来讲,英汉对比的研究都认为两者有一个显著区别:在使用被动句方面,英语比汉语的机会要大得多。若往深处探究就会发现在这些句子背后也体现了两种民族不同的思维方式,即主体意识与客体意识的对立。因此,很多英语被动句必须翻译成汉语的主动句方能合乎汉语的表达习惯。
汉语中有一种受事主语句,又称为“意念上的被动句”,实际上是以受事性名词置于句首的句子。这类句子句首的名词在先行汉语语法体系中看做是主语但在中国人的心理或语感上总觉得不像。同时,两种语言所体现的不同思维方式也正体现在此,这就是英语的客体意识与汉语的主体意识的差别。前者表现为被动结构,后者则体现为隐含真正施动者的主动结构。这两个句式构成了“话题—说明”结构句式。这点更符合汉语。
2.1.4功能不同 2.1.4.1英汉被动句充当的成分对比 由上述论证我们不难发现英汉被动句在句中的语法功能也有不同之处。英语被动句中动词可以用来作定语、状语、补语、宾语、表语、主语等。而汉语被动句中动词在句子中的用法要比英语被动句的动词复杂。由于汉语的特点,汉语被动句中动词不但在句子中可以做一定的语法成分,而且还能和其他结构构成更为复杂的被动句。
主动形式被动句在英汉语中的限制性 主动形式被动句在英语中的使用受到一定限制,而在汉语中不受什么限制,表现了汉语语序的灵活多样性,也是汉语普遍使用的原因之一。英汉被动句使用中的差异还说明了被动语态的使用以更适合英语表达习惯。汉语语序中处于句首的可以是几种不同的语法成分,这样就把受事、施事、行为三者以线性方式列举出形成汉语句首重心,表达方式更多样。因此,可以说从被动句功能上看,英语被动形式被动意义句子的使用比汉语要频繁些,而以主动形式表示被动意义句子的使用比汉语要少得多。
英汉被动句的相同点 英汉被动句的相同点就其形式及意义相同甚少,但也存在一些相似之处。 (1)两者就表达主动和被动意思来说英汉语并无实质性区别。英语的表被动的含义与汉语的被动含义相同,都有被动的意思,都是被动意义句。 (2)两者就其结构来说都有施事者与受事者。英语的施事者与受事者虽然不如汉语那样明显,有些甚至可以省略,但就其固定结构来说,都存在施事者和受事者。
3、英汉被动句比较在英汉互译中的应用 我们研究英汉被动句的异同点主要目的在于揭示英汉语言学的相似和差异,对外语教学经验从理论上作出解释,为英汉互译方法和技巧提供系统的理论依据。 英汉被动句比较在英汉互译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英语被动句的汉译法 英汉翻译时,有时可以将英文的被动句译成中文的被动句,但译者应该认识到,被动句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我们将英语被动句照样转译成中文被动句,并不是想保留被动结构,只是汉语有这个结构,并且用在上述情况下也恰到好处。
3.1.1英语被动句译成汉语主动句 一般情况下,英语被动句转换成汉语的主动句有以下几种情况: (1)英语中的主语在汉语中仍做主语。 (2)英语中的主语在汉语中作宾语。 (3)英语译成带表语的主动句。 (4)常用于被动句的固定句式。
3.1.2英语被动句译成汉语被动句 英语中的被动句译成汉语被动句是许多初学者和初译者根本的译法,就其本质来说这是最直接的方法,但是汉语的被动句主要是强调被动的动作,有些英语中的非动作的被动句用汉语是无法表达的,这一点要注意。下面介绍英语被动句译成汉语被动句的几种方式:
(1)译成含有被动意义的词、词组。如果有意侧重被动的动作,可用具有被动意义的词来表被动,如:“被⋯⋯”,“受⋯⋯”,“给⋯⋯”,“为⋯⋯所”等。 (2)略去被动句,译成主动句。
3.2汉语被动句的英译法 汉语被动句形式并不是很多,所以它的英译法也不多, 主要有下列几种:
(1)汉语中的被字结构直接译成英语的被字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