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被动句对比分析共26页
- 格式:ppt
- 大小:2.51 MB
- 文档页数:26
英汉被动句结构形式及语义功能对比分析被动概念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方式之一,被动语句同时存在于英汉两种语言中,英语和汉语表达被动概念的结构形式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
本文从英汉被动句的结构形式、语义功能两方面入手,分析二者的差异,以了解英汉两种语言中被动句的不同的结构形式和意义范围。
了解二者的差异,将有利于我们帮助学生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更好地学习语言,并尽量克服母语负迁移带来的影响。
标签:语言对比被动句英汉对比结构语义英汉两种语言的构句方式有着显著的差异。
体现在被动句方面,就更为明显。
Yip P C和Rimmington Don就被动句这一概念谈到:“汉语中对被动语态的使用频率大大低于欧洲语言。
由于汉语是意义指向性的语言,而非严格依靠形态的语言,因此它更多地依靠语言内容,而非语法形式。
同时,汉语被动句不到必须使用时,一般会尽量避免使用带有标记性的被动词(例如被)。
然而,汉语中,不管是带标记词的还是不带标记词的各式各样的被动句的使用范围和频率(口语和书面语中)都普遍少于欧洲语言。
”[1]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来对比分析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被动句:一、英汉被动句结构形式的对比(一)有标记的被动句(形式被动句)在汉语中,有标记的被动句,常见于被字句,或者是含有“叫”“让”“给”等词的句子。
汉语“被”字句的基本结构是由“S.+被+O.+谓语动词+其他”,英语被动句则由“S.+be+过去分词+by+O.”来组成句子。
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有施事者(1)那个警察被人打伤了。
The policeman was hit by someone.(Identity vague)The policeman was wounded by someone.(2)那个警察被小偷打伤了。
The policeman was hit by the thief.(Initiator revealed)从上文可以看出,在有标记的被动句中,例(1)中施事者的身份模糊不清,虽然出现了施事者“人”(someone),但是“人”具体的身份仍然未知。
英汉被动句对比浅析摘要:首先我们应了解英汉语的被动句可分为结构被动句和意义被动句,接着我们应对英汉被动句的功能进行比较,并且分析英汉结构被动句差异和英汉意义被动句的差异,最后引申到中英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英汉被动句结构被动句意义被动句对比词汇及原因一、英汉被动句表现形式上存在的差异在英语和汉语中,被动意义句的表现形式大不相同。
在英语中,语态是指动词的一种句法形式结构,用于表示语法范畴中主语和宾语之间的语法关系。
语态与动词的形态变化有着密切的对应关系。
动词的形式成为表示语态变化的标志。
英语基本上属于形合语言,相对于汉语来说,具有较为丰富的形态变化,其被动句由动词的被动语态来表达,即be+p.p(过去分词),一目了然,是显性的。
汉语是意合语言,基本上没有形态变化,动词本身基本上也无被动语态,所以汉语的被动含义的表达缺乏形态形式标志,不是一目了然的,是隐性的。
我们可以说,它们之间的差异主要是形合与意合的差异,是表现形式的差异。
1.英语被动句的表达形式Quirk等明确指出:被动意义的表达要严格区分为结构被动句|(syntactic passive)和意义被动句(notional passive)。
所谓结构被动句就是用形态,即动词的被动语态(passive voice)从结构形式上标志出来的被动句。
所谓意义被动句即不用动词的被动语态而仍含有被动意义的句子。
下面我们分别来看下英语中的两种句子:1)结构被动句(被动形式被动句)①助动词be 各种形式加动词过去分词Don’t be deceived by his book.He was killed in the Second World War.The teachers should be respected by the students.②动词不定式被动句They were made to empty all their suitcase.She likes herself to be praised.2)意义被动句(主动形式被动句)①动词为进行体形式The tea is brewing.②动词为一般现在时The soup tastes delicious.③动词短语的主动形式All substance consists of small particles.④动词不定式的主动形式The teacher assigned us two exercises to do at home.⑤无语态形式被动句How can we escape observation?从上面的例句可以看出,英语被动句也有多种表达形式,但使用频率高的形式还是结构形式被动句。
英漢被動結構比較分析分類:英語論文論文> 外語翻譯論文(定做論文) 作者:趙智楠時間:2010-3-19 10:47 瀏覽:11259 次、【摘要】本文通過對英漢兩種語言被動結構的幾個典型方面的比較論述來分析和比較英漢被動結構。
【關鍵詞】被動結構英漢被動結構對比被動結構是語言表達的一種十分常見的結構,不論是在英語表達中還是在漢語表達中,被動結構都占有其一席之地。
本文擬從以下幾個方面對英語和漢語的被動結構進行簡單的分析和比較。
一、應用的廣泛程度比較在英語中被動結構用的要比在漢語中廣泛,尤其是在科技英語中,被動結構的使用可以說是隨處可見。
同一個語境,同樣的含義,英語往往用被動語態表達,漢語卻習慣於用主動語態,主要原因是英文考慮的重點是事情,即受動者,而漢語考慮的重點則是人,即施動者。
雖然漢語中有“被”字可用來表示被動,但是在更多情況下我們並不執著於主語與謂語之間究竟有什麽關系。
因而一般使用主動形式。
比如,我們時常說:“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鬥量”,但我們從來不說“人不可被貌相,海水不可被鬥量”,因為我們知道動作的執行者是人。
而英文要說:As a pers on cannot be judged by his appearance , so can the sea not be measured with a bushel.英語中結構被動句用得廣泛,漢語中結構被動句用得少. 英語中結構被動句用得廣泛主要是因為不必說出主動者、不願說出主動者、無從說出主動者或便於連貫上下文等原因。
漢語中結構被動句用得少, 是由於漢語往往將賓語提前作為說話的主題, 而在動詞上暗示被動語氣, 即用詞匯的手段表示被動, 從而呈現為意義被動句。
另外, 漢語使用結構被動句時,大多數情況下要求施動者同時出現, 否則用主動句結構。
二、時態比較英語被動語態有時態的變化, 是時態清晰句, 它的時態主要體現在助動詞to be 的不同變化形式中。
歷&者顏盤在费遲麵m&m m.蛋A k篮am迗M:a a行m m'm k汉m呆更焱一 a了i。
英汉被动句特征英汉被动句式语义特征对比分析英语和汉语是两种存在很多差异的 语言。
英语属于综合-分析语 (synthetic-analytic language),综合语 (synthetic language)的特征是运用形态 变化来表达语法关系’尤其是动词’古 英语就属于综合语,现代英语除了遗留 下来的形态变化之外,还用相对固定的 语序及丰富的虚词来表达语法关系。
英 语的被动句通过动词的被动语态来呈 现:be+动词的过去分词。
而汉语是典型 的分析语(analytic language),不用形 态变化而用语序及虚词来表达语法关 系。
汉语动词没有形态变化,被动意义 的表达没有固定的格式,是隐性的[1]。
汉语被动句主要靠语言各部分意义上的 逻辑关系来确定[2]。
如:“作业做完了”,“任务完成了”,“路修好了”。
这类句子表 面上没有被动的标志,但实际上应该把 他们视为被动结构。
本文主要对英语和 汉语被动句的特征以及句式进行了对比 分析。
英汉被动句的特征对比第一,英语被动句。
在英语中,当主动句的施事者没有 必要说明,或者不愿意说出施事者,或 者为了强调受事者时,就会用被动语态 来表达。
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1 )不知道谁是施事者,只是为了 凸显动作。
如:The murderer was caught yesterday, and it is said that he will be hanged.凶手已于昨天被捕,据说他将会被 绞死。
(2 )没有必要说出动作的施事者,或者在上下文中可以不言自明。
如:英汉被动句对比分析□杭州师范大学徐鲁萍/文The book was first published in2010.这本书第一次出版是2010年。
She told me that her master haddismissed her.No reason had beenassigned;no objection had been made toher conduct.She had been forbidden toappeal to her mistress.她告诉我,她的男主人已解雇了她。
英汉主动与被动句式对比摘要:在英语学习中,汉语学习者对英语被动句式的掌握不尽如意。
究其原因主要是英汉被动句式除了基本的结构相似以外,很多情况下产生了大量的不对称句子。
这给汉语学生的英语学习造成了负迁移。
本文就此对英汉主被动句式进行了对比;目的是给那些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在学习英语被动语态的过程中加以分析,整理,以便在具体的教学实践和学习过程中提供帮助。
关键词:英汉;主动被动句式;结构;含义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309-02被动语态是英语学习中一项很重要的语法内容。
但对于中国学习者而言,这是一个较难的语法项目。
原因之一是,英语和汉语之间有一个细微的差别:英语是一种注重主语的语言;而汉语是注重主题的语言。
由于英语和汉语存在着这些差异,因此,我们有必要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着重阐明这些特殊性,以避免汉语主题会给英语学习者的被动语态学习造成负迁移。
一、英汉被动句式的原型和特殊形式比较通常来讲,汉语中的“被”字句是汉语中最明显的被动结构,除了“被、叫、让、由”等明显的标志外,动词本身并没有太多的变化。
英语的被动结构却很复杂,有时要求有助动词出现,通常是be,有时也可以是get和have等。
其中过去分词又有不规则变化形式,被动语态还与时态、体及情态动词长生复杂结构形式,加重了学习者的负担。
因此,本文就各种具体情况加以阐述。
(一)英语被动句式的原型和特殊形式a:主语(施事)+be+v_en分词(1)the enemy was defeated 敌军被打败了b1:主语+be+_en分词+介词+名词短语(施事者)(2) the violin was made by my fatherb2: 主语+情态动词+be+_en分词+介词+名词短语(施事者)或主语+be+being+_en分词+介词+名词短语(施事者)(3)he may be kissed(二)汉语被动句式的原型和特殊形式由于汉语的语态是无动词形式变化,所以我们根据汉语受事的不同,用一种与英语不同的方式来表达(c型被动语态)。
英汉被动结构比较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被动结构的几个典型方面的比较论述来分析和比较英汉被动结构。
【关键词】被动结构英汉被动结构对比被动结构是语言表达的一种十分常见的结构,不论是在英语表达中还是在汉语表达中,被动结构都占有其一席之地。
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英语和汉语的被动结构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比较。
一、应用的广泛程度比较在英语中被动结构用的要比在汉语中广泛,尤其是在科技英语中,被动结构的使用可以说是随处可见。
同一个语境,同样的含义,英语往往用被动语态表达,汉语却习惯于用主动语态,主要原因是英文考虑的重点是事情,即受动者,而汉语考虑的重点则是人,即施动者。
虽然汉语中有“被”字可用来表示被动,但是在更多情况下我们并不执着于主语与谓语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
因而一般使用主动形式。
比如,我们时常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但我们从来不说“人不可被貌相,海水不可被斗量”,因为我们知道动作的执行者是人。
而英文要说:As a person cannot be judged by his appearance , so can the sea not be measured with a bushel.英语中结构被动句用得广泛,汉语中结构被动句用得少. 英语中结构被动句用得广泛主要是因为不必说出主动者、不愿说出主动者、无从说出主动者或便于连贯上下文等原因。
汉语中结构被动句用得少, 是由于汉语往往将宾语提前作为说话的主题, 而在动词上暗示被动语气, 即用词汇的手段表示被动, 从而呈现为意义被动句。
另外, 汉语使用结构被动句时,大多数情况下要求施动者同时出现, 否则用主动句结构。
二、时态比较英语被动语态有时态的变化, 是时态清晰句, 它的时态主要体现在助动词to be 的不同变化形式中。
汉语是时态模糊句, 即汉语在“被”字句中, 没有特定的时态变化形式, 它的时态关系主要靠时间副词或上下文来体现。
例如:我没有被邀请, 但我还是来了。
英汉被动结构对比分析被动表达方式是英、汉两种语言同时具有的语法结构,是很重要、很常见的语言现象。
近年来,随着对比语言学研究的发展和深入,语言学家围绕英汉被动语态开展了系统、细致的研究。
本文在此基础上尝试从表达形式与句法功能角度入手解读英、汉语被动句式,发现英汉被动用法存在句法结构方面的某些共同点,但同时又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体现出显著的差异。
标签:被动句句法结构英汉对比一、引言被动是一种语态,对于英语和汉语都是重要、普遍的语法现象,国内外语言学家对被动句进行了大量研究,将被动句分为三类:结构被动句(高天,2007),指的是通过动词的结构形式表现动词的受动关系的句子;意义被动句(周长银、夏卫东,2002),指的是那些以动词的主动形式表被动意义的句子;综合类被动句,即是对上述两种定义的综合,也是对英语被动句最恰当的解释。
国外学者对于被动句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国内可追溯到古汉语的使用,各流派学者纷纷采取了形式主义,功能流派,认知语言学等角度对被动语态进行不同层面、不同范围的阐述,对被动语态有独到见解。
以此为基础,本文首先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英汉被动句的表达形式加以比较,然后在格理论和题元理论(Chomsky,1957)的框架下分析英汉被动结构的差异。
二、英汉被动句形式对比分析(一)英语被动句类型表1:英语被动句结构类型标记特征句型例句及译文有标记Be+Ved (1)Be型被动句My arms were hurted by him.(我的手臂被他伤了。
)Get+Ved (2)Get型被动句John got killed in an accident.(约翰死于车祸。
)无标记XXX (3)S+V+Adv The apple eats well.(苹果很好吃。
)(4)S+V The heavy box can’t lift.(箱子太重,举不起来。
)(5)S+Be+Doing What’s coming?(将要发生什么?)英语的有标记被动句是指由“Be+Ved”或“Get+Ved”构建的句子,汉语的有标记被动句则是指含有介词“被”等的句子,所以表1中的(1)、(2)类都可以被称为有标记被动句。
英汉被动句的对比分析[摘要]本文就英汉语的被动意义的各种表现形式进行归纳、分析和探讨。
英汉语的被动句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二是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英语中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远远多于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而在汉语中却恰恰相反。
该文通过对英汉被动句的对比分析,发现英汉被动句相同点与不同点,从而指导我们对第二语言的有效习得。
[关键词]英汉语被动句有标记无标记对比分析一、引言被动语态在英语里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在某些文体中,使用被动句几乎成了一种表达习惯。
英语的被动句式属于语态语法范畴,而汉语的被动句则属于汉语的特殊句式,可以通过多种语法手段来表示。
同时二者被动语态的结构特征也截然不同:英语的被动语态借助词形来表示,而汉语的被动语态却是借助词汇力量表现出来的。
本文通过对比可以发现:英语和汉语的被动句都可以分为带标记的被动句和不带标记的被动句;在使用被动句时,英语比汉语的机会更大一些;英语中结构被动句远远多于意义被动句,而在汉语中却恰恰相反。
二、带标记的英汉被动句的对比(一)带标记的汉语被动句汉语被动句的标记特征体现在功能词上,带标记的被动句指主语是受事,带有被动意义介词的句子。
如“被、叫、让、给、教、等介词引出施事者。
这种带标记的被动句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形式:1.有“被”的被字句a.受事+被+动词这里的“被”是表明动作指向的。
龚千炎(1980)认为:a式中的动词一般由处置动词充当,标准在于能否将之转换为“把”字句。
例:1.车子被撞倒了。
2.(他)把车子撞倒了。
b.受事+被+施事+动词b式将a式中的施事补出来了,换句话说也就是a式的完整式。
这里的“被”也是表明动作或行为的指向。
例:车子被他撞倒了。
c.受事+被(为)+施事+所+动词例:a.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d.被+施事+动词这种句式也叫做零主语被动句,动词既可以是及物动词也可以是不及物动词。
例:官兵追了半天,最后还是被他跑掉了。
需要注意的是d式的用法虽然依然存在,但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多见了。
英汉语被动语态比较与翻译例析摘要汉语和英语都存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即语态这一语义范畴。
语态表示动词的主语与该动词所表示的动作间的主动或被动的关系。
汉语是分析型语言,英语是综合-分析型语言,尽管语态这一语义范畴是共有的但是在语法意义、表达方式、语义特征、语用表达等方面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明显差异。
在翻译中,了解汉英被动语态的差异且通过种种方法加以处理,方能保证译文通顺流畅地表达原意。
关键字被动语态英汉对比翻译正文语态这一语义范畴包括主动语态即主动的主谓关系表示主语代表的事物为动作的施事者,这在汉语和英语中都是普遍存在的。
被动语态即被动的主谓关系,表示主语代表的事物为动作的承受者。
被动语态也是英语和汉语中较普遍存在的一种主谓关系。
一、被动语态的表达方式对比汉语和英语表达被动语态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句法被动句一种是意念被动句。
句法被动句是一种具有被动标记的形义兼备的被动句,被动语态可以清晰地体现在句子的结构或词汇的使用上。
意念被动句则是以主动的句法形式来表达被动意义的句子,它没有被动的标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一〉汉英句法被动句对比句法被动句是一种较为正规的被动句,具有外在的表现形式,因而相对较容易掌握,对比也较为明显。
英语句法被动句的使用较汉语普遍在该层面上,相同点:<1>我们可以看到的是英语和汉语中都有外在的标记,汉语中的“被、给、由”等,英语中的be+v-ed和get+ v-ed;<2>两种语言中句子的主语即受事都是放在句首;施事可出现也可不出现。
不同点:在句法被动句的表现形式上汉语和英语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动词是否变形:汉语的主动态和被动态的动词同形,要表达完成或结果意义是通过添加附加成分来实现的,例如:书被水弄湿了。
英语的被动态动词必须变形加ed,并且英语动词be作为一个独立的谓语动词需要根据时态变形。
例:Many books on the subject have been published in the past three years.〈二〉汉英意念被动句对比汉语和英语中意念被动句的相同点主要是二者都是用主动形式来表达被动意义的。
动词及代词对汉英被动句造成的限制对比研究汉语和英语分别属于两种不同的语系。
汉语和英语的被动句之间既有差别又有相似之处。
本文着重从动词及代词对汉英两种语言的被动句造成的限制等方面对汉英两种语言进行对比研究。
标签:汉英语言;被动句;动词;代词;对比研究一、动词方面的限制无论是在英语还是现代汉语中,被动句中的谓语动词都是既能描述施事,又能描述受事的,从而才能够帮助施事影响受事。
人类之所以发明了语言,是希望能借用语言传递信息和表达情感,信息结构有两个必有成分:主题(theme)和述题(rheme)。
主题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句子中的主语,述题可以理解为句子中的谓语成分,在主动句中句子的主语是施事,而在被动句中句子的主语是受事,一个句子(除非是祈使句)是不可能没有主语的。
所以,如果是主动句一定会出现施事,被动句则一定会出现受事。
(一)汉语中表状态的动词在现代汉语中被动句中同样不会出现表状态的动词,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认为是汉语和英语中的一种共性现象。
例如:1.我有一条漂亮的围巾。
一条漂亮的围巾被我有。
(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2.那些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
诸多不足还被那些方面存在。
(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另外,现代汉语中还有一类特殊的动词,叫作形容动词,它们既具有动词的意义,又具有形容词的性质,它们也是动词中用来表达“状态”的,因而没有被动表达的形式。
比如“黄” “红”“绿”“青”“软”“硬”等。
例如:她青着脸。
脸被她青着。
(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马庆株把动词分为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几乎所有的非自主动词都不能构成被动句。
上面的“青着脸”就是非自主动词。
(二)汉语中的使令动词现代汉语中,使令动词没有被动形式,即不能用于被动句。
例如:1.现场的情况令人唏嘘。
(这句话无法转换成被动句。
)2.此情此景使我想起昔日往事。
(这句话无法转换成被动句。
)(三)汉英双宾语中的动词现代汉语和英语中都有双宾语。
在汉语的双宾结构中,只有间接宾语时,不能被谓语动词直接描述,或者说间接宾语被谓语动词单独描述的时候句子不完整,因此不能成立,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