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医学史笔记整理

中国医学史笔记整理

中国医学史笔记整理

中国医学,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远古的石器时代,到现代的高科技医学,其发展历程充满了神奇的色彩。

在古代,中医的主要治疗手段是针灸和草药。其中,针灸的起源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更是古代医学的瑰宝,它详细阐述了人体经络、穴位以及阴阳五行等理论,为后来的医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汉唐时期,中医开始与外来医学交流,如印度、阿拉伯等地的医学知识。这时期的医学著作如《千金方》、《肘后备急方》等,都体现了中外医学的融合。

明清时期,中医的发展达到了巅峰。此时的医家不仅继承了前人的医学知识,还不断创新。如李时中的《本草纲目》,就是对明朝以前本草学的全面总结,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中西医开始碰撞与交融。尽管如此,中医依然以其独特的疗效和理论体系,在医疗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如今,中医已经走向世界,为全球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其博大精深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将继续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贡献。

总之,中国医学史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创新的历程。通过学习和研究这一历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的本质和精神,为未来的医学发展提供更多启示。

中国医学史重点整理

中国医学史 第一章医药的起源 1. 从巢居发展而来的干栏式建筑,下层养家畜,上层居住人,能防潮防水,防兽防敌。 2. 在金属针具之前,中国最古老的医疗工具是砭石。是一种锐利的楔型石块,也是我国最古老的医疗工具,用来切开脓肿和排脓放血。 3. 在原始宗教舞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医疗保健方法是导引术。 4. 矿物药的发现,大约开始于原始社会末期。 5. 灸法:通过对身体某一部位进行固定温热刺激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方法。 6. 为什么古代中药著作皆称“本草”? 古代以植物药为主 第二章早期的医药卫生知识和实践 1.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古老的文字,我国最早关于龋齿的记载见于甲骨文。甲骨文中我国最早关于传染病、流行病的记载是?“疾年”“雨疾”“降疾”“疾疫”。 2.蛊:甲骨文的记载。象征腹中之寄生虫,是将虫与人体相联系的最早记载。 3.目前所知对药物进行的最早分类记载于《周礼•天官》,五药(草、木、虫、石、谷)。 4.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药物知识的书籍之一。我国最早的病名记录见于《诗经》。 5.先秦文献中收录药物最多的是《山海经》,该书虽非药物学专著,却包含了丰富的药物学知识。 6. 酒的药用作用? ①酒能通经活络、提振精神,也有驱寒散瘀、麻醉镇痛或消毒杀菌的作用。 ②酒又有挥发性能且能充当溶媒,所以后世成为常用的溶剂,并且用来加工炮制药物,制作药酒。 ③对“外感风寒”“劳伤筋骨”等病有治疗作用。 “鬯其酒”见于甲骨文,是目前所知关于药酒的最早记载。 7. 酒在《汉书•食货志》中被称为“百药之长”。 8. 何为汤液?汤液传说由何人发明? 汤液即汤剂,又称水药,是将所选的多种药物混合煎煮后用于医疗。传说汤液由伊尹创制。意义:1.整体观在药物学运用上的具体体现2.为提高疗效、减低毒性的深化研究提供条件3.为方剂学诞生埋下伏笔 9. 病入膏肓的典故与医缓有关。其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治法规范“攻”“达”“药”。 10. 公元前541年秦国名医医和为晋侯诊疾提出的病因学说是六气病因学说。“六气”是指阴、阳、风、雨、晦、明。 11. 周代的医学分科和医政制度情况? 据《周礼•天官》记载,周代医生已分为食医(营养医生,掌管帝王膳食的营养卫生)、疾医(内科医生,为王室与民众服务)、疡医(外、伤科医生)、兽医(疗兽病、兽疡)四科。周代还建立了一套医政组织和对医疗工作的考核制度:设医师,相当于卫生行政官吏,“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定考核,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为下;慎病死,根据医生的治愈率,评定医生的级别和俸禄,建立病历记录和死亡报告。 12. 周代婚姻制度倡导“三十曰壮,有室”“男三十娶女二十嫁”“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对预防遗传病、先天病有积极意义。 13.《左传》中记载“国人逐瘛狗”,通过驱逐狂犬来预防狂犬病的发生。

中国医学史

卫生保健 包括:居处、衣着、用火、导引、婚姻形式的演变 (用火)熟食的好处: 1.消毒杀菌杀虫,减少胃肠疾病 2.缩短人体消化食物过程,提高人体素质 3.扩大食物种类。 原始治疗方法,熨烫、灸治法 医药知识 药物的起源 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 针法 1、起源:新石器时代 2、砭石: 是最古老的医疗工具,主要用来刺破痈肿或刺激身体的一定部位来减轻病痛。 灸法 外治法:止血法、按摩法、热熨法 总结:医药起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与疾病斗争的实践 对疾病的认识和诊治 一、对疾病的认识 甲骨文 1、病名 2、对流行病的记载 西周后固定病名出现 《山海经》记载了38种疾病,其中固定病名的就有23种,如:痈、痹、疟等。 酒的药用:“酒为百药之长”——《汉书》 1 .最早的兴奋剂和麻醉剂; 2 .作为溶剂,可用来加工炮制药物; 3 .制作药酒。 汤液的制作 伊尹 前:生用、单味、重剂、副作用大后:熟药,方剂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复方、减少副作用医学分科与医事制度 《周礼·天官》西周医学分科:食、疾、疡、兽 医政组织:医师—士、府、史、徒 考核制度: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其食 病历记录,死因报告制度 医学理论的萌芽 阴阳——起于《周易》 五行——最早见于《尚书·洪范》 医和“六气致病说” 六气——阴、阳、风、雨、晦、明 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1、《足臂十一脉灸经》 现存最早经脉学著作:《阴阳十一脉灸经》 2、《五十二病方》--现存最古老的方书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古医书,载方280多个,是现存最早的古代医学方书。 《黄帝内经》--全面总结秦汉以前医学成就 (一)作者与成书 成书:战国—秦汉 《素问》《灵枢》各9卷,每卷9篇,合计162篇 《内经》成就 成书:战国—秦汉 成就: 1.奠定中医学发展的基础; 2.奠定了祖国医学最基本的理论; 3.对后世医学发展有重大影响; 4.对世界医学有影响。 《黄帝八十一难经》 作者与成书 西汉末期至东汉成书,作者仍无定论。内容与成就 首创“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 在解剖学上有进步; 提出“左肾右命门”说;

中国医学史知识纲要

第一章医药的起源 (远古—公元前21世纪) 第一节卫生保健 衣、食、住、行、婚姻 一、住有巢氏时代 山顶洞人,距今约18000年 半坡村遗址—半地穴式建筑 河姆渡遗址—干栏式建筑 二、衣“衣其羽皮” 骨针 三、食(用火) 熟食—扩大食物种类,促进营养吸收,加速脑髓的发育,消毒杀菌,减少胃肠疾病。 第二节医药知识 一、药物 有关药物起源传说 伏羲氏—“乃尝味百药而制成九针,以拯夭枉焉。”《帝王世纪》 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淮南子》 黄帝—“帝使歧伯尝味草木,典主医药,经方、本草、素问之书咸出焉。”《帝王世纪》 植物药的起源,动物药的起源,矿物药的起源 二、针灸 起源于新石器时代 砭石“砭,以石刺病也”。《说文解字》 最古老的医疗工具箴石—针石 砭石:是古代一种经过打制而成的锐利的楔形石块,是最古老的医疗工具,后世金属刀针的前身。主要用来刺破痈肿或刺激身体的一定部位来减轻病痛。第二章早期的医药卫生活动 ( 公元前21世纪至前476年) (夏至春秋) 第一节 对疾病的认识和诊治 (一)甲骨文关于疾病的记载 记载病名是按人体不同部位前面加“疾”。 雨疾、降疾、疾年—流行病的记载 第二节医学理论的萌芽 二、病因学 “六气致病说” 秦医和为晋侯诊病时所发的一段言论,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认为六气太过则导致疾病,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代表着当时医生对疾病的病因、病理的认识水平,对后世病因病机学的发展有较大影响。 第三节药物知识 一、药物知识的积累 河北藁城商代遗址出土桃仁、杏仁、郁李仁。 二、酒的应用及意义 酒的医疗作用:兴奋剂、麻醉剂、消毒剂、溶媒性能。 “鬯其酒” “酒为百药之长” 第四节卫生保健与医事制度 一、卫生保健 二、医学分科与医事制度 西周医学分科:食医、疾医、疡医、兽医 医事制度: 医政组织:医师—士、府、史、徒。 考核制度:“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其食”。

中国医学史整理填空

中国医学史整理 绪论 1、中国医学史是关于中国医学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中医学的发展过程包括:原始医药经验积累,中医学术体系形成,实用经验扩张发展,学术理论总结探索,中医学鼎盛与创新,中西医学交汇撞击。 3、中医学的学术特点: 中医学的观念系统:整体观念,“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临床实用的实践观念, 直觉感悟的思维观念,人与物互通的人伦观念,重视传统的 法古观念。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理论范畴的非实证性,物质功能超越实证结构,生理与病理 合一不分,病因必须依证候确定,对现象的整体性说明,说 明问题的哲学方式。 中医学的技术系统:中医学的技术形态表现为经验性突出,中医学的技术具有个 性化特点,中医各项技术之间具有游离性,中医技术操作具 有非标准性,中医技术具有通用性特点。 第一章医药的起源 1、原始社会是中医学的时期。 2、热熨法、灸法产生的前提条件是原始人类对于的使用。 3、《韩非子》载:“上古之世……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 4、从巢居发展而来的“”式建筑,下层养家畜,上层居住人,能防潮防水,防兽防敌。 5、《淮南子》载,“尝百草之滋味,识水泉之甘苦……一日而遇七十毒,由是医方兴焉”。 6、动物药知识的积累是通过人类的、活动而逐渐认识的。 7、随着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入,人们首先从中发现了具有治疗作用的植物药和动物药。 8、矿物药的发现,大约开始于社会末期。 9、文献记载及考古研究表明,针灸术起源于时代。 10、专家推测认为,某些疾病是因为某种鬼神或灵魂进入了人类的头部或身体,从而产生的治疗行为是。 11、居处:野居→巢居→穴居→屋居。 衣着:裸身生活→以皮盖体→简单编制→原始纺织缝纫。 婚配:原始群婚→血缘内婚→族外群婚→对偶婚姻。 第二章早期医药经验与中医学术方向 1、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药物知识的书籍之一。 2、酒能够增加药物的治疗效果,《汉书·食货志》称其为。 3、汤液,即汤剂、水药,一般认为它的发明与有关。 4、医和提出的“六气致病学说”是指、、、、、。 5、针砭治病自时代已经开始萌芽,《灵枢》记载的“”是形状多样的针具。 6、先秦文献中收录药物最多的是。该书虽非药物学专著,却包含了

中国医学史重点知识整理

中国医学史重点知识整理 简述《内经》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其主要学术精神、成就和影响是什么1历史背景:先秦哲学的发展。尤其是阴阳五行哲学思想为《黄帝内经》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基础;2主要学术精神:注重整体观念;运用阴阳五行学说;重视脏腑经络;强调精神与社会因素;注重疾病预防,反对迷信鬼神。3成就和影响:1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为后世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是我国早期的一部医学总集。2反映了中医学的两个最显著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其天人相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生理病理学说、诊断治疗学说、疾病预防及养生学说等,都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3《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进入了系统的理论总结新阶段。 晋唐时期临证各科的主要著作有哪些答案:针灸科-西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外科-南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妇科-唐·昝殷《经效产宝》儿科-唐·《颅囟经》骨伤科-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王叔和在医学史上留下的两大业绩:整理了《伤寒杂病论》和著述《脉经》。 《千金方》主要主要提倡的医德表现在精与诚两个方面,其中①精-专业精;②诚-诚心诚意、忠于职业、忠于患者。确立仁爱救人的原则。具体表现为以下8点:要立济世救人,仁爱为怀之大志;要有无欲无求的品质;要无畏艰难;要悉心施治,一丝不苟;举止端庄;尊重同行;要精勤不倦,虚心好学;(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 简述《肘后方》的成就。:《肘后方》为中医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其主要成就表现在:1对急性传染病有较高认识;①最早描述天花病;②最早认识沙虱病(恙虫病);③最早发现“疥虫”;2创造了“以毒攻毒”的防治疾病方法,比如首创用狂犬脑组织敷帖在被咬伤的创口上,以防治狂犬病等。3所载治法“简便廉验”。 宋代医政设施进步包括哪些内容:1改进医事管理。如将医政和医学教育分立,2开办国家药局,建立了一些有价值的制度,如:轮值制度、施药制度、检验制度等。3发展医学教育。宋代不仅专设太医局主管医学教育,同时还将“三舍法”引入于医学校,王惟一对针灸的两大贡献主要是研制了闻名国内外的“针灸”铜人,并著成《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5 金元四大家分别代表了哪些学术流派,各自的学术思想以及其代表作是什么? 戾气学说的主要观点:“戾气”学说是由吴有性提出,该学说的主要观点是:疫病是由“戾气”所引起;戾气是物质性的,可以采用药物制服;戾气从口鼻而入,致病与否取决于戾气的量、毒力与人体的抵抗力;戾气的种类不同,所引起的疾病不同,侵犯脏器部位也不同;人类与禽兽的瘟疫是不同的;痘疹与疔疮等外科化脓感染也是戾气所致。 明清时期《内经》研究有哪些特点:明清医家研究《内经》,注释发挥等传统形式居于主导地位。值得注意的是,分类编纂,尤其是简要节选的分类文献,成为这一时期一种新的研究形式。注释发挥经典著作是历代医家治学的基本方法,而明清独盛。明马莳《素问注证发微》、《灵枢注证发微》,是两书最早全注本,也是现存《灵枢》最早的全注本。明吴昆《素问吴注》对《素问》全文通注,注文简明。清张志聪《素问集注》、《灵枢集注》论理较详,切近临床。清张琦《素问释义》,注释较为精炼。由滑寿原注,汪机续注的《读素问钞》是素问较早的节注本,分为12类。张介宾《类经》是现存分类注释《素问》、《灵枢》最完整者。其他如薛雪《医经原旨》,沈又彭《医经读》,陈念祖《灵枢素问节要浅注》等亦属此类。此外还有学习医经的心得记录类著作。 明清时期温补派和寒凉派代表医家:明清时期温补派代表医家有:薛己、张介宾、赵献可等。寒凉派代表医家是徐大椿、陈修园。

中国医学史知识点

远古~公元前21世纪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夏、商、周、春秋) 1.医和六气致病说:阴、阳、风、雨、晦、明。(最早的病因学说) 2.周朝宫廷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这是最早的医学分科。 公元前475~公元265年战国-三国 3.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现存最早论述经脉的文献。 4.《五十二病方》反映了西汉以前的医学水平,现存最早方书。 5.帛画《导引图》我国现存最早的医疗体操图。 一、《黄帝内经》! ?作者——并非一人一时之手笔 ?成书——战国至秦汉 ?篇卷--《素问》、《灵枢》各9卷,每卷9篇,全书共18卷,162篇。 ?传承--《素问》——至唐代仅存8卷,唐代王冰补入7篇大论。(第七卷“天元纪大论”)宋代 又补充2篇素问遗篇,《刺法》、《本病》,显系后人伪托之作。 《灵枢》——宋哲宗元祐八年,高丽使献《黄帝针经》,南宋时由史崧献出家藏旧本。 ?基本内容--《素问》运用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病因病机等理论论述了人的心理、 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及疾病预防等。 《灵枢》着重介绍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成就--注重整体观念、.重视脏腑经络、.运用阴阳五行学说 《黄帝内经》全面地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标志着中医基础理论的初步确立,其后中医学发展均是以其为理论基础,这是中医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一本著作。 1.《黄帝八十一难经》简称《难经》或《八十一难》,最早见于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杂病论·自序》。 西汉末期至东汉成书。包含了脉学、经络、脏腑、疾病、输穴、针法等内容,也是一本有影响的中医书籍。首创“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最早提出“奇经八脉”名称、循行路线、功能特点、病变证侯、与十二经关系等;提出“左肾右命门”说;提出“无形三焦”说。 2.《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或《本经》,首载于梁代阮孝绪的《七录》,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 学专著。载药: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创药物三品分类法; 提出了药物七情和合的理论;论述方剂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阐述药物采集、加工、炮制和制剂等;.论述了药物的功效和主治;记载了临床用药原则和服药方法。集汉以前药物学大成,奠定了中药学理论基础。 二、《伤寒杂病论》! ?张机,字仲景,南阳郡涅阳人(河南省邓县穰东镇),官至长沙,张长沙。医圣:明代方有执 《伤寒论条辨》“称仲景曰圣”。中国临证医学、辨证论治奠基人,现代个体化治疗方案运用的第一人。 ?东汉末年,约150年~219年 ?流传:《伤寒论》——晋·王叔和整理,得以保存;宋代,校正医书局校订《伤寒论》使成为定 本;明代,赵开美刻书出版了《翻刻宋版伤寒论》流传至今。 《金匮要略》——北宋王洙从翰林院蠹简中找到《金匮玉函要略方》,将伤寒部分删除,整理出版为《金匮要略方论》。 ?内容和成就:初步确立辨证论治原则- -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 在内的辨证论治原则,使得祖国医学的基础理论与临证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方书之祖”——《伤寒论》载方113首,《金匮要略》载方262首,全书收方269首,用药达214种,基本上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 ?整部《伤寒杂病论》概括了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以及汗吐 下和温清消补治疗八法。此书理法方药齐备,正式确立了辨证论治法则,并具体指导临床实践,为我国临证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公元265~960年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医药学的全面发展 6.齐梁间,全元起,《素问训解》——最早整理、注释《素问》,亡佚。 7.隋(唐),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太素》)——现存最早注本,凡30卷,现26卷

中国医学史重点

中国医学史重点 1.最早的医疗工具——砭石 2.导引是中国古代呼吸运动和肢体运动相结合的一种养生术。 3.浙八味:白术,白芍,浙贝母,杭白菊,玄参,麦冬,温郁金,延胡索。 4.医学起源论:医源于动物本能(混淆了动物本能的救助行为与人类早期经验医学之间的 界限),医源于圣人(出于崇拜部落英雄,对某些历史人物的贡献做出了无限夸大),医源于巫(否认了医与巫之间的本质区别) 5.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6.早期医疗卫生的逐步积累和提高主要表现在: ①随着人们对疾病知识的进一步提高,对不少疾病已经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出现了“六 气致病”学说,预示着早期医学已经开始摆脱鬼神迷信致病说。 ②春秋时期,在精气神、阴阳、五行、天人相应等哲学思想的影响下,早期医药学理论 开始萌芽。 ③药物和知识的逐步积累,药物品种,数量增多,出现了酒剂、汤液,是医药学史上的 重要发明。 ④随着社会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人们开始讲究卫生,积极预防疾病,早期的预防思 想出现。 ⑤随着医药卫生的进步和社会分工的逐渐扩大,宫廷医学出现了早期的分科,医事管理 制度初步建立。 7.商是中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甲骨文和金文的记载是目前已经发现的中国最早的 成系统的文字符号。 8.王懿荣在龙骨上发现了甲骨文。对人体部位的认识一般按照体表部位认识。甲骨文中的 “疾年”“降疾”“雨疾”是目前有关流行病和多发病的最早记录。记载的“疾小臣”一职是商代宫廷负责医疗的低级官员。 9.《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本诗歌总集,在西汉被称为儒家经典,出现肺结核记录。 出现最早的阴阳概念。 10.《山海经》是先秦的一部古籍,记载38种疾病名称,记药126种。药可分治疗类,预 防类和治疗、预防双重作用的药物。 11.《周礼》原名《周官》,汉代刘歆整理后改今名。记载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医学 分科的出现,是医学进步的标志,也是我国最早关于医学分科的记载。记载“酒正”官职。 12.《礼记》叙述了先秦社会的礼仪制度,有关于瘖、聋、侏儒的记载。 13.《左传》记载了骨折、远视、发秃、瘈咬伤、佝偻等。 14.六气:阴、阳、风、雨、晦、明。 15.五味:醋、酒、饴、姜、盐。 16.五食:麻、黍、稷、麦、豆。 17.五药:草、木、虫、石、谷。 18.气最初的含义是指天空中的云气、呼吸之气即存在于天地之间的大气。 19.《管子》最早提出了较为系统的精气学说:凡物之精,此则为生。 20.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21.阴阳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交感,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消长平衡,阴阳 互相转化。 22.《尚书》中《甘誓》《洪范》两篇是最早出现“五行”字样的历史文献。 23.我国最晚在夏代已经掌握了人工酿酒技术。仪狄造酒、杜康造酒。

中国医学史

火的发明和意义 火的使用,特别是人工取火的发明,是人类第一次掌握支配一种自然力来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使原始人不惧黑夜,征服严寒和抵御野兽侵袭,扩大生活领域;彻底改变了原始人茹毛饮血的生食习惯;火的使用和发明,为热熨、灸法、汤药等治疗方法的产生提供了重要条件。 黄帝 黄帝,姓公孙,一姓姬,名轩辕。我国各民族的共同祖先,原始社会末期。我国第一部医学理论着作《黄帝内经》以之托名。 神农 神农,一说即炎帝,姓姜,名魁。农业和中药的发明者,新石器时代晚期。发明制作耒耜,教民农耕。遍尝百草,发现药物,教民治病。东汉时期我国第一部本草着作《神农本草经》以之托名。 伏羲 伏羲,《史记》称伏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新石器时代早期。我国古籍中最早记载的王。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八卦,成为中国古文字的发端,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他的活动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始。 砭石 砭石,我国最早的原始医疗工具。砭石治病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砭石的种类很多,可用于熨法(球形、扁圆形)、按摩(卵圆形、扁圆形)、穿刺或切割(刀形、剑形、锥形、镰形)。

酒的发明和意义 原始社会末期,人们从果实发酵中发现酒。酒在早期多用于祭祀祖先和医治病痛。酒能“通血脉”、“行药事”,适量饮用有兴奋或强壮作用,大量饮服则可产生麻醉。酒应用于医疗实践是医学史上的重要成就。酒还可作为溶剂、能消毒、防腐。 汤剂的发明和意义 《汤液经法》为伊尹所撰。汤液是中医主要剂型之一。汤液的发明与使用,既可将生药变为熟药(减低毒副作用、便于服用),又使单味药向多味药转变成为可能。药物品种增多可以提高疗效,同时多种药物配制成复方,标志着方剂的产生,为临证用药经验的进一步研究和总结提供条件。汤液创制是中医药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最早的医事制度 1.当时的宫廷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4科,这是医学史上的最早医学分科。 2.“医师掌医之政令”,医师之下设士、府、史、徒,分理医疗、医疗事务、文书医案、役使等职,形成基本完善的医政组织结构。 3.医师主管各科疾病的医疗事务,“使医分而治之。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其食。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为下。”根据医士的医疗效果进行考核,并据此制定级别和俸禄。 4.有关负责卫生保健的官职,责任范围涉及王室人员衣食住行等诸多方面。 医和的六气致病说

中国医学史(重点)

中国医学史 原始社会的医疗活动 一、医药起源论 1、医源于圣人 伏羲尝百药、制九针、画八卦 神农尝百草 黄帝尝味百木、典主医药 2、医源于巫 3、医源于动物本能 4、医食同源 5、医易同源 6、医源于实践(广大人民长期的智慧结晶) 二、医药知识 外治法: 1、砭石:我国最早的石质医疗工具,砭,以石刺病也,用来切割脓 包或浅刺身体的某些部位,可以减轻或消除病痛。 砭石或针灸起源时间:新石器时代 2、灸法:对某一部位进行长时间固定温热刺激的方法 介质:艾叶(灸草) 夏~~春秋时期的医学 一、病因

对流行病最早的记录:疾年、降疾、雨疾、疾疫 医和:六七致病说(阴、阳、风、雨、晦、明) 二、预防医学 酒为百药之长(酒的作用):兴奋、麻醉、溶剂、消毒杀菌、驱寒、 散瘀、活血通络、挥发 汤药:伊尹,单味变复方 三、医事制度 《周礼·天官》医事分工:食医、疾医、疡医、兽医 战国~~东汉时期的医学 一、马王堆 《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现存最早涉及经脉学的文献 三、四大经典 《黄帝内经》 1、作者:托名黄帝 2、成书年代:战国~~秦汉 3、篇幅:《素问》、《灵枢》:各9 卷,81 篇 4、基本内容(精神)和成就 (1)注重整体观念 A、人与天地、自然是统一的 B、人与社会是统一的

C 人体自身是统一的 D 人的身心是统一的 (2)重视脏腑经络 (3)运用阴阳五行学说 《难经》 1、作者:传为秦越人,待考 2、成书年代:西汉末~~东汉 3、篇幅:3 或5 卷 4、主要内容和成就 脉诊诊脉独取寸口 脏腑七冲门 经络奇经八脉 针刺腧穴 疾病广义伤寒 《神农本草经》 1、作者:托名神农 2、篇幅:3 或4 卷 3、主要内容和成就 (1)创药物三品分类法,载药365 种,分上中下三品(2)概述中药学基本理论 A、论述方剂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 B、提出药物七情和合理论

中国医学史学:各章节重点整理

导引 一、中国医学史概念 中国医学史是一门关于中国医药学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是中医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二、中医学的历史成就 1.周代至三国 ①在周代出现医学分科《周礼·天官》中有疾医、疡医、食医、兽医的医事分工 ②春秋战国时期最早提出药物麻醉 ③秦简记载有“疠迁所”,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麻风隔离病院 ④秦“封诊式”是法医检验鉴定的标准格式 ⑤战国《五十二病方》中用水银制剂治疗癣疥等外科病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对三联律脉搏的认识,也是世界最早的;手术治疗痔瘘病,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记载 ⑥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画导引图,是世界上最早的医疗体操图;帛书《胎产书》是世界上最早的妇产科著作 ⑦《黄帝内经·灵枢·四时气》记载用腹腔穿刺放腹水,也是世界最早记载 ⑧《治百病方》中“五毒之药”为化学腐蚀药,这是化学制药的最早记载 ⑨三国时华佗发明麻沸散,用于外科手术,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全身麻醉药 2.晋代至唐代 ①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用器械做药物灌肠疗法;记载了天花病、脚气病、恙虫病和疥虫以及食道异物治疗;以毒攻毒:提出用狂犬脑浆敷贴伤口以免疫狂犬病 ②南北朝《僧深集方》中“五瘿丸”用鹿的甲状腺治疗甲状腺肿大,是最早的脏器疗法的记载 ③隋朝《诸病源候论》鉴别天花和麻疹;记载了肠吻合术、漆过敏症、血管结扎止血等 ④唐开创世界最早的大型医学专科学校—太医署;颁布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新修本草》 ⑤唐《外台秘要》记述了消渴病人尿甜、黄疸病的尿检验、金针拨障治疗白内障 3.宋代至元代 ①宋开办世界上最早的药局管理药事,包括和剂局、药材所、卖药所、惠民局;成立世界最早的国家卫生出版机构—“校正医书局”;发明最早的医学教育模型—针灸铜人;产生最早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秋石”的提炼 ②元代在骨伤科和外科方面发明了脊椎骨折的“悬吊复位法”和“缝合曲针” 4.明代至清代:明代发明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术” 第一章医药的起源(远古~公元前21世纪) 1、多种医药起源论:医源于圣人、医源于巫、医源于动物本能、医食同源 2、医学产生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实践。

中国医学史

《大荒西经》云:“有灵山,巫咸、巫即、巫彭、巫姑、巫真、吴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疗经验的累积,人们对疾病有了较多的认识,巫医的势力逐渐消退。 秦汉时期[编辑] 一般认为《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后期,《黄帝内经》共十八卷,分《黄帝内经素问》(简称素问)与《黄帝内经灵枢》(简称灵枢)两部作品,《灵枢》详细记载了针灸。针灸治疗行之久远,在文字尚未发明之前,砭石被最早用于医疗,一直延续到战国时期才逐渐被金属针取代。《山海经》中记载了38种疾病,其中以病名来命名有23种,以症状命名的有12种。《五十二病方》所提的病名更高达103个。这时期著名医生有医和、医缓、扁鹊等人。 秦越人著《难经》,全书共有八十一难。对脉法、经络流注、营卫三焦、气血盛衰、脏腑诸病、经穴等方面作了比较深入的解释,丰富了《黄帝内经》的学术理论。因其阐述《黄帝内经》的有关疑难问题,故名《难经》。并对三焦、命门学说、奇经八脉理论等多有创见。《汉书·艺文志》中,将医家分为“医经”、“经方”、“神仙”、“房中”四大流派。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后检整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确立了“六经”分证(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论治原则,中医诊断病情的阴阳、表里、虚实、

李时珍(1518?—1593)发现古代医药典籍中多有谬误之处,毕生之力有系统地总结了明代以前的所有药物特性,将所收集的一八九二种药物划归十六部,六十类分述。其间历时30年,著有《本草纲目》一书,全书近二百万字,共五十二卷。书中附方达一万余首,插图一千多幅。另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行世。 张介宾(1563?—1640)著有《景岳全书》,其医学主张“阳非有余”、“真阴不足”以及“人体虚多实少”等论点。 王清任(1768-1831)曾亲见瘟疫灾区儿童尸体三十多例,又数次前往刑场,观察死刑犯的尸体内脏位置,将其所见绘制成《亲见改正脏腑图》。著成《医林改错》二卷,其中“活血化瘀”的方剂有二十二例,如: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治疗肝硬化)、少腹逐瘀汤、补阳还五汤,均成为调理气血的名方,至今仍为临床广泛应用。俨然是化瘀派的一代宗师。 1879年,浙江人士俞樾在《俞楼杂纂》中发表《废医论》:“其药之而愈者,乃其不药而愈者也。其不药不愈者,则药之亦不愈。”是最早、最明确地提出了废除中医的主张。 民国时期[编辑] 1913年,教育总长汪大燮公开提出废除中医中药,所谓“余决意今后废去中医,不用中药。所以立案一节,难以照准。”1929年,余云岫提出《废止旧医案》,视中医为巫祝,要求取缔中医,引起全国

中国医学史重点(常存库版)

中国医学史1401100022 第一章医药的起源 医药起源论:医源于圣人、医源于巫、医源于动物本能、医食同源 第二章早期医药经验与中医学术方向(夏~春秋) 《诗经》是西周及春秋时期的文学作品,其中记载了植物药50余种,多为后世常用药物。《山海经》以记载我国早期名山大川及地理物产为主的文化典籍,也是最早记载药物功能的书籍。 酒为百药之长,汤液创制于商代(传说为伊尹) 阴阳的记载始于《周易》,五行的最早记载是《尚书.洪范》 第三章中医学术体系的建立(战国~三国) (一)马王堆汉墓医书 1、《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少了手厥阴心包经。 2、外科尤为突出的《五十二病方》 3、《导引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疗体操图,《却谷食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气功导引专著。 (二)四大经典的内容与价值 1、《黄帝内经》,书名首见于《汉书.艺文志.方技略》,非一人一时之作,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原书各9卷,每卷9篇,各为81篇,共162篇。 主要成就:1、强调整体观念(人与天地自然是统一的、人体自身是统一的、人的身心是统一的、人与社会是统一的);2、重视脏腑经络;3、运用阴阳五行学说;4、对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等内容也都有丰富的阐述。 2、《黄帝八十一难经》,书名最早见于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自序,作者有人认为是秦越人,成书于西汉末期至东汉之间。 主要内容和成就:以问答形式阐释《内经》精义,在脉诊部分首创“独取寸口”的脉诊法,经络部分系统地论述了奇经八脉的循行、功能、病证,脏腑部分首开后世命门学说之先河,在疾病部分把伤寒分为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湿病,针灸治疗部分提出了“虚者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原则。 3、《神农本草经》,首载于梁代阮孝绪的《七录》,非一人一时之作,东汉。 内容与成就:1、创药物的三品分类法,收载药物365种,将药物按性能、功效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2、论述了方剂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3、阐述了药物的性味及采集加工炮制的方法。4、记载了临床用药原则和服药方法;5、论述了药物的功效和主治。

中国医学史

《中国医学史》 中国医学史是关于中国医药学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中医学的发展过程: 1.学术体系形成时期 2.实用经验发展时期 3.理论总结与探索时期 4.传统延续与创新时期 5. 中西医交汇撞击时期 火的使用,特别是人工取火的发明,对人类的文明进步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婚姻形态的演变和进步过程:由野合到血缘群婚再到对偶婚 关于药物起源的几个传说中的人物:伏羲氏、神农、黄帝。 原始社会末期人们对矿物的性能有所了解,并认识到某些矿物对疾病的治疗作用。 针灸技术起源于新石器时代。 砭石可谓是最古老的医疗工具。《说文解字》曰:“砭,以石刺病也。”砭石在古代除用来治病外,还较多地用用于外科化脓性感染的切开排脓,故又称针时或鑱石。 灸法即通过对人体某些部位进行固定的温热刺激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甲骨文中“疾年”、“降疾”、“雨疾”、“疫疾”等记载是我国最早关于传染病、流行病的记载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 传说中伊尹创制汤药 周代宫廷医生分为四种:食医、疾医、疡医、兽医 唐太医署的医学教育分为四科:医科(体疗、少儿、疮肿、耳目口齿、角法)、针科、按摩科、咒禁科 隋唐医政制度:主要有三个系统:1.为帝王服务的尚药局;2.为太子服务的药藏局;3.为百官医疗兼教育机构的太医署和地方医疗机构 最早的经脉学著作是《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最早的医疗体操图《导引图》现存最早的妇产科著作是《胎产书》我国现存最早的气功导引专著是《却谷食气》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是《神农本草经》我国现存的第一部论述病原证候学的专著是《诸病源候论》我国最早的针灸学专著是《针灸甲乙经》最早的外科专书《刘涓子鬼遗方》我国现存最早的儿科专书《颅囟经》《普济方》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方书我国最早的医学杂志是《吴医汇讲》最早的麻风病专书是《解围元薮》较早的梅毒病专书是《霉疮秘录》 《黄帝内经》的基本内容和成就: 《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各九卷,每卷九篇,各为81篇,合计162篇《素问》所论包括人的生理、心里、病理及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等 《灵枢》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着介绍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成就:1.强调整体观念2.重视脏腑辩证3.运用阴阳五行学说 《黄帝八十一难经》的主要内容和成就: 脉诊部分主要论述了脉诊的基本知识、脉学的基础理论、正常脉象、病脉、各类脉象之鉴别经络部分着重论述了经络的长度、流注次序,奇经八脉、十五经络及其有关病症,十二经脉一别络的关系,经脉气绝的症状与预后等 脏腑部分主要论述了脏腑的解剖形态、生理功能以及与组织器官的关系。 疾病部分只要论述了风、寒、署、湿、燥、火等六淫,还强调忧愁、思虑、恚怒以及饮食因素 在腧穴部分主要论述了狭义腧穴,还针对某些特定穴位与经气运行的关系。以及与脏腑的关

郝万山伤寒论笔记2

《伤寒论笔记》 张机,字仲景,东汉末年(公元150――219年,与其同时代的人物有曹操、刘备、华佗)南阳人(相当于现代河南南阳邓县张寨村,了解他的生平住址的为了解他的方言特征,进而了解其著作中字句的准确含义。),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最早记载了个体化治疗方案。 “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这是当时的心理学家何顒评价 “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 公元1589年在方有执的《伤寒论条辨》中才正式被称为“圣” 汉代以前的医书分为医经和经方(包括医经7家:“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白氏旁经”。经方11家:“包括伊尹的《汤液经》)张仲景熔医经和经方相结合为一炉而于公元200年左右完成《伤寒杂病论》十六卷。 后其学生王叔和整理成10卷《伤寒论》共22篇,另其著作有《脉经》 唐代孙思邈的《千金翼方》中未刊录《伤寒论》的内容,但在《千金要方》中有较完整的记述。王焘的《外台秘要》记录了另一版本的《伤寒论》。 宋代成立了校正医书局,官员林忆、孙奇、高保衡校订了《伤寒论》,至此《伤寒论》有了较固定的版本。但是现已绝版。 明代赵开美先后刊印了成无己的《伤寒论条辨》宋云公的《伤寒类证》《金匮要略》小字本《伤寒论》统称为《仲景全书》(又称《翻刻宋本伤寒论》现仅存5部。 刘渡舟、任应秋、钱超尘于1991年编注了《伤寒论校注》。 宋代同时还整理发行了《金匮玉函经》共8卷,是《伤寒论》的别本。与《伤寒论》“同体而别名,条论于前,会方于后” 《伤寒论》的内容和贡献 伤寒的涵义:1 广义: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2 狭义:人体感受风寒邪气,感而即发的病证。(寒泛指邪气,日本人中西惟中著的《伤寒之研究》中:“谓邪为寒,盖古义也”。) 《伤寒论》的内容 前4篇:“1辨脉;2 平脉。是《伤寒论》中脉学的精华。3 伤寒例篇是对外感热病的总论。4 痉湿暍是为了和后面的狭义伤寒相鉴别。 六经辨证篇10篇共398条。112方 可与不可篇8篇。 从理、法、方、药的方面来看《伤寒论》的内容 理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 法包括治则和治法(治则――扶正袪邪的原则,扶阳气,保胃气,存津液。治法――汗、吐、下、和――和疏机,解郁结,代表方小柴胡汤,泻心汤诸方、温――理中汤、清、消――抵当汤、补――炙甘草汤,小建中汤。另还有涩色,药食并用、针药并用) 方112方选药精当、组方严谨、药量精确、疗效可靠。 药76味药 另外在药剂技术、护理知识也有记载。 总结《伤寒论》是中国医学史上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系统的临床医学著作,是公元2世纪以前中国医药学成就的总结。它以理、法、方、药相结合的形式论述

中国医学史重点笔记

中国医学史重点笔记 中国医学史是一个悠久且丰富多彩的领域,涵盖了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以下是中国医学史的一些重点内容和要点: 1.古代医学阶段: •黄帝内经与伤寒杂病论:这两部经典代表了中国古代医学的基础,其中记载了对疾病、诊断、治疗以及中医药理论的初步认识和总结。 •针灸与推拿:针灸和推拿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治疗方法,对经络学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中医药发展: •中药学的兴起:中药学的发展记录在《神农本草经》中,这是一部记载了大量中草药的药材学著作,对中医药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药方剂的创制:通过不同草药的组合与煎煮方式,中医医生创制出大量有效的中药方剂,如四物汤、逍遥散等。 3.医学教育与理论发展: •中国古代医学院校:早在唐宋时期,就有一些医学院校兴起,教授中医、针灸、药学等内容。 •医学理论进展:从阴阳五行理论到经络学说,再到气血理论和脏腑学说,中国医学不断发展完善了各种理论体系。 4.现代医学的兴起: •近现代医学改革: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现代医学,建立了一系列近代医学教育机构,推动了医学教育和临床实践 的现代化。 •现代医学的发展:从传统中医药到西方现代医学的融合,中国的医学体系逐渐完善,现代医学技术和理论得到广泛应用。 5.中西医结合与现代医疗: •中西医结合:近年来,中国医学趋向于中西医结合,将传统中医疗法与西方现代医学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医疗模式。 •现代医疗技术:随着科技的进步,中国在医疗器械、药物研发、手术技术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成为国际医学领域的重要贡献者。

以上是中国医学史中的一些重要要点,展现了古代医学传统与现代医学发展的脉络。这些内容体现了中国医学在世界医学史上的独特贡献和演变过程。

中国医学史发展源流

中国医学史发展源流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中国医学史,作为一门学科,也和其他学科一样,也有发生发展的过程。考察其发展历程的特点,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一、萌芽时期,二、形成时期,三、成熟时期四、发展时期。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国医学史发展论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一、萌芽时期 这一时期,从周秦到中唐,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875年。大量的医药史实,被分散地收载于甲骨卜辞和各类典籍之中,为医学史的创立,准备了丰硕的史料基础。司马迁的《扁鹊仓公列传》是为医学家传记之滥觞。 中医药学,从“神农尝百草”的年代,发展到周秦之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造就了不少着名医家,撰述了不少医学着作,医学也有了初步的分科,随着中医学的发展,客观上已为医学史的修纂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但是,限于当时科学发展的水平,各个学科之间还缺乏明确的界定。因此,在非医学的着作中,记述

着不少医学的内容。在商周的甲骨卜辞中,有关疾病的卜辞,就记述了当时的病名和治疗的内容,以及原始病历的史料。_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就记述了近卯种-药用植物的产地、形状、采集,以及防病治病等内容,瑢科学与神话于一炉的奇书《山海经》,记载了140种药物,其中植物药59种,动物药83种,矿物药4种。还提了两种可供避孕的药物,可以说是最早的避孕药记载。《周礼?天官》中记载着医事制度等内容。曹植的《说疫气》记述了东汉建安22年疫病流行的情况。还有文集、笔记等,或多或小,都有有关医药内容的记载。 这些大量的医学史科的积累,和医家传记的收载,理应导致医学史学科的创立。但是,中国医学史学科,却以艰难的步履,迈过千百年的岁月,几经沉浮,始告创立。这与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传统思想不无关系。千百年来,人们在思想上,只知道尊孔读经,热心仕途,而轻视科学技术,视医学为末技,把医家列为百工之列,称为“医工”。不屑于为末技医工修史立传。被尊为医圣的张仲景,在正史中无传,.就是一个例证。不少医药史实,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湮没,难以查考。有如扁鹤.的祖籍,.千百年来争论不定。然而,中医学毕竟与中华民族的生存休戚相关。因此,史官

中国医学史复习

中国医学史复习 一、中国医学史概念 中国医学史是一门关于中国医药学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是中医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二、学习目的、作用 ⒈指导我们的学习和工作(即认识现实、预见未来) 现实是历史的延续,我们只有懂得过去,才能很好地面对现在、预见将来。 ⒉增强自信、热爱本专业 几千年的发展,取得辉煌的成就。至今仍有其优越性 较小毒副作用 较少抗药性 强调辩证综合治疗 ⒊学习古代医家良好的医德、医风,探索真理的勇气。 三、学习方法 ⒈掌握历史上重要的医家、医著、医事。 ⒉调查研究,实地考察。 ⒊临床验证,总结提高。 四、考查方式 ⒈闭卷独立完成(教材学习完后进行一次考查) ⒉平常课堂作业检查,包括笔记。 医学史作为一门学科,在我国可以追溯到12世纪。现代的医学史研究始于20世纪30、40年代。著名的史学家有陈帮贤、王吉民、伍连德、李涛。 《中国医学史》(陈帮贤,1920年出版)、 《中国医史》(王吉民、伍连德, 1932年英文版) 早期的三部代表作 《医学史纲》(李涛,1940年出版) 1936年医史学术团体

1937年中华医史学会 1940年国际医史学会会员 1937年《中华医学杂志》出版“医史专号” 1946年《中华医史杂志》发行 第一章医药的起源(远古——前21世纪) 医药起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和与疾病斗争的实践。 医药起源包括卫生保健起源和医药知识两部分。 第一节卫生保健 1、居处: 构木为巢—穴居山洞—挖掘土窑、地窑—建造土屋、木屋。 2、衣着: 赤身裸体—衣兽皮、树皮、植物叶—原始纺织缝纫衣服。 3、用火: 对人类卫生保健和最终脱离动物界有重大意义。火能御寒、驱潮、防兽、转生食为熟食。 4、导引: 由舞蹈动作中化裁出来、有保健和治疗作用的一种医疗、保健方法。它与后世按摩、推拿及体育疗法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5、婚姻: 血缘群婚—族外群婚—对偶婚制(望门居住—居妇家制)—一夫一妻。 第二节医药知识 1、药物: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 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过程中逐渐认识了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所以有“医食同源”的说法。 2、针灸:包括针、灸两部分。 针: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距今一万年) 古以石为针(全元起注《素问》“古来未能铸铁,故用石为针。”石,砭石(一种锐利的楔形石块)。砭,以石刺病(破开脓肿和排脓放血、针刺治疗工具),砭石来自东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