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生十论》读后感范文5篇

《人生十论》读后感范文5篇

《人生十论》读后感范文5篇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读后感也可以叫做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简单说就是看完书后的感触。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生十论》读后感范文5篇,欢迎借鉴参考。

《人生十论》读后感范文5篇(一)

一、“生活”是人生的第一步骤

人的生活如衣食住行,它的意义与价值是来维持和保养我们人的生命存在的。我认为每个人都向往富裕的生活,在满足柴米油盐酱醋茶的需求后,还想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质量,买车购房等,但是大鱼大肉与粗茶淡饭、高楼大厦与陋巷平房,双方的意义与价值是相同的,都只限于生命的维持上,其实大可不必过分追求物质生活,只要快乐就好,以免徒增烦恼,如攀比他人造成心里不平衡,拼命劳作累心伤身,为了物质享受而贪污犯罪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不是专为吃饭,专为穿衣,专为住房子,专为行路的。我们应除了衣食住行以外,另有我们的人生行为,兼及事业,此始是人生之主体所在。

二、行为和事业是人生的第二步骤

钱先生对行为和事业的解读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不是一职业,修身是个人的,也是平等的、自由的、独立的。修身是第一步,第二步是齐家,只有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好合,这样才是人生中有意义的生活。这需要我们有意义的行为来达成,才能齐家。修身齐家之外还有治国平天下,要治国一定要从修身齐家起。修身齐家是我们的行为,治国平天下可算是我们的事业。

中国人从古到今都讲修身,修身是基础,只有先修身,后齐家、才有机会达到治国、平天下。修身即道德修养,亦是做人,可是如何修身呢,我想还是自己慢慢感悟,渐渐修养吧。我们为什么要修身?为什么要齐家?这就讲到了人生第三个步骤,即人生的归宿。

三、归宿是人生的第三步骤

我们如果能圆满我的天性,完成我的天性,自会得到安乐两字做我们人生最后的归宿。只要我们的行为合乎我们的天性,尽可不问境遇,自得安乐。中国人常言德性,德就是性,性就是德,古人谓之性命,我们人生最后的归宿就要归宿在此德性上面,如能做到天人合一,即为圣人。

钱先生利用古人的观念为我们解读了人生三步骤,即一为“生活”(物质文明)、二为“行为与事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三为“归宿”(德性性命)。钱先生说:“人生只是一个向往,我们不能想像一个没有向往的人生。”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自己理想的人生境界,但我们也将“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人生十论》读后感范文5篇(二)

《人生十论》这篇文章是关于探讨人生价值观之一本非常深刻的书,作者以其丰富的人生经验、渊博的学识道出了人生的真谛,对人性的善恶等各个方面的剖析深入,通过对中国传统的人生观和西方的价值观做深入的对比,来推敲内涵深刻的人生哲学。文章所用文字娓娓道来,看似简单,实则论述出人生之种.种问题。作者把文章分成三大章节:人生十论、人生三步骤、中国人生哲学。其中人大章节又分成若干小节。这在下来我们逐一讨论。

在文章的开篇,作者谈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充分体现作者本人对人生的大彻大悟,心境上升到一定的境界。于我想来,这已大体描绘出作者的思想境界。细细的体会,在人生路上,随时可遇坎坷,荆棘遍布,困难重重,当你已努力过、追求过,不管结果是否是想要的,哪怕失败,但你心已超然,不会因失去而悔恨。因为在心理上你已经达到了,已经成功了,已领悟到人生的最高境界了。

人生三路向

人生是一种向往,没有向往的人生将失去意义,而如何追求这种向往,这便是人生的重要问题。首先说人生追求的一般情况,人也是一种动物,也需要满足其一般的欲望,最基本者莫过于恋爱和财富,即最基本的生理和物质的需求,而除此之外还有对权利对金钱等其他

层面的追求。该节介绍人生的三种倾向:即向外的人生、向内的人生、中国儒家的人生。所谓的向外的人生,是一种涂饰的人生,即追求对物质的享受、对金钱和权利的崇拜,是一种激进的心态,这种人生把生命的支撑点建立于生命之外,这就会导致一种无可救药的伤害。西方人更倾向于这种人生观,于是就产生了宗教,以追求心灵的寄托。向内的人生:即是一种洗刷的人生,追求自得的人生,自我净化的人生,对人生的看淡,导致人的无所求,虚空的境界。于是就出现了中国的佛教。佛教之所谓的涅磐,即希望人能够重生,人生达到这种境界,将不可见到外面的一切了。

向外的人生和向内的人生都存在着弊端。只追求物的人生,必然要在对物质、金钱上的获取下足工夫,因此就不免要丧失理智,将再也找不到内心的归依和立足点。而只追求内心净化的人生,你必须把外面的所以一切通通屏弃,而一旦没有了外物对人的刺激,这种自我纯净归根到底是一种虚无,将无法找到一种真实的自我。中国的儒家的人生,既不向外,也不向内,不激进也不虚无,不追求对物的崇拜,不歌颂权利,同时也不埋没自我,追求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顺其自然,但又不是碌碌无为,他们也有向往,但这种向往是立足于当下,脚踏实地的向前。这种人生观就产生了中国人“福”的人生观,中庸和谐、心外调和、心物交融才是真正的福,但也不许人沉溺于现实的享受。近代以来西方传来的人生观,倾向于对物的崇拜,若和中国的福的人生观结合起来,很容易会形成社会的放纵和贪污。因此我们要注意不受这种风气的影响。

上文已经很清楚的介绍了三种不同倾向的人生观,于我最深的体会让我想起了奥斯特诺夫斯基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该怎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同时我在想,如何才能实现最好的人生呢,所谓中国人福的人生观,是一种境界的超然。现实中的人,当你为每日三餐而奔波时,还能顾得上修生养性,还能按部就班么,而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当你已获得一定的成就后,就想获得更多,这必将与中国人福的人生观想违背。

适与神

本节作者首先就西方人所提出的真善美三个价值观说明其所存在的问题:一、不能包括人生的一切,二,只照着此真善美的理论,有些容易引人走入歧途,三,与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存在出入。

为什么说不能包括人生的一切呢,西方人从来都是更注重自然界,因此有更多物质工业上的发明与创造。而东方人从来对社会方面的更注意些,即所谓的“人文工业”或“精神工业”,中国人对此价值领域早就提到。而只照此三理论,如何说能引人入歧途呢?真善美应该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如果认为真善美是绝世的真理,就必然会引人入歧途。西方人所谓的真与美是全宇宙性的,真归之于科学,而美归之于艺术。然而所谓的善,他们只说上帝创世是一个善,却没有把上帝所创的万事万物也说成善,因此只局限于人的场合中才有善的存在。而中国人主张“尽人之性以尽物之性而赞天地之化育”,庄子也说过“虎狼仁”,“天地不仁”,其实就是在赞叹物的善,把物人化。其实既然是真的,美的,那肯定就是善的。因此必须加入适与神两个价值领域,才能使整个人生观的价值领域更全面些。

以下就分析适与神是如何来起作用的。真善美三概念,是人心的产物,应该在人生与宇宙的欣合处寻求。但西方人总认为三者是超越人类的三种客观的存在,是绝对的,但是既然认为是客观的,其实已经包含了主观的成分。所以整个宇宙不存在无相对的绝对,绝对里包含着相对。按照这种理论来说真善美就可以这样来理解:即你认为真的,我可认为是假的,你认为是善的我可认为是恶,你认为美的我可认为是丑的,反之亦然。因此整个宇宙就飘飘然,缺乏稳定感。

如果在这三领域中加入适的价值领域,使之与前三者互相渗透,融为一体,则就使主观与客观并存,使绝对与相对等立,也就不存在上面的困惑了。比如,地球饶太阳转,这已经是科学的真理了,而我们通常所说的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边落下,却仍然只停留在哥白尼以来地心说的理论上,换句话说我们很多人都认为太阳是动的而地球不动,如果有人说他在高速度的遨游于太空,肯定被别人认为是在作怪。因此对待任何一切事物,都不能抹去主观,地球饶太阳转是科学

家的真理,是站在他们的角度上说的,日饶地行是人们日常生活所观察到的,谁对谁非只是一个立场的问题。适合此处的未必适合于彼处,同样适合于此时的未必适合于彼时,适字的价值领域正是其能侧重于人生的现实,而使得真善美能够因时因地制宜,避免了飘忽不定。

人生只是宇宙的一小部分,于是便需加入第五种价值领域“神”来冲淡第四种领域所存在的弊端,神就是要使之恰恰到达其价值之真实边际的所在者。人生如此的短暂,在其无限向前永无终止的途程中,得到一个适,得到一种短暂的终止,这种终止不妨害人生之永远向前。我们就把它称之为神。人生如此的渺小,而居然能窥测无限宇宙的真理,已见人之神。

综上所述,适与神融入真善美三价值领域后,才使整个人生的价值领域更加完善。适对人生的指导是,万事万物都应该有一个衡量的标准,然而随着时势的不同,这种标准也会相应产生变化,而做人就应该懂得随机应变,以适应于突如其来的变化。我们通常会开玩笑说“你真神”或者“你已超越神”,神的指导是在有限的人生中,最大限度的追求未知世界,达到一种超然若神的境界,我把它理解为是人类的一种崇高的精神,坚强的人格。

人生的目的与自由

这一节主要内容是有关人生的目的与自由,不像平常所见到的关于人生目的的文章,只是很浅显的说人要为着某种什么目的而活着,或有意义的或没意义的,说的只是一堆大道理。c

人生分为自然的人生和文化的人生。人类处于原始状态的时候,在衣不暖,食不饱,生命受到外界威胁的时候,人类的目的只有唯一,那就是求生,这就是所谓的自然的人生,因此自然人生就不存在着自由。当人类只存在自然人生阶段的时候,他们就如同草木禽兽一般,这种人生就不好说是有意义的人生,人生之所以这样称呼,则是区别于人以外的其他生物,为了区别于其他生物,人活着就必然要活出个人样,活出人生的意义。

人在能完成其自然人生的目的以外,当他饱了,暖了后,还未疲倦,还可以不睡觉的时候,在不病没有死的时候,还能拿出一部分资

本来干一些其他的勾当和把戏,这就是所谓的文化的人生。文化的人生就是从自然的人生中解放出来的一个自由。这种自由是人类经历了几十万年艰苦奋斗的结果。在文化人生的最初阶段,文化人生的花样或说目的很有限,这时你的选择也有限,虽然相比起自然人生多了些选择。而随着人类历史不断的发展,这些花样和目的不断的增多,如出现了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科学等多种花样,这时人生目的多了起来,人也就有了多种选择的自由,有了次好的,舍弃不好的,有了好的,舍弃次好的。

人生一旦达到这种文化人生的境界,回头看自然人生就觉得索然无味,因此我们可以想象人自杀是有道理的,是想从自然人生解脱出来。

对于每个人当他跨出校门,步入社会,同样也存在追求人生目的问题。涉世之初,要想着如何努力才能解决生活上衣、食、住、行的问题,当这些问题解决了后,又想着如何赚钱买车买房,当这些都实现了后,注意力可能又会集中到如何提高生活品质、活出有意义的人生中来,因此人生的目的也是随着条件不断改善而逐渐转移,不同阶段,侧重点不同。而当今社会竞争压力之大,要实现所有物质条件的获得又何尝是件容易的事,因而,正确摆放人的心态是件很重要的事情,我们不提倡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也反对消极处世的悲观人生,而是选择稳中求进的人生态度。

如何探究人生真理

首先就内容做总体介绍,本文先从人类所知的有限和自然界的无限入手分析,人类所知是有限的,而其所发现的真理必然限于有限的知识范围内,而自然界是无穷无尽的,是人类知识所不可达到的,因此能说人类发现的真理就是宇宙的真正真理么?此一问题就涉及到中国人与西方人文化精神的区别问题,西方文化为外倾型,他们首先进入到无限的自然中寻求真理,然后把所得的无限真理,即不是真正真理的真理来指导人生,这种倾向必然存在危险。中国文化是内倾型的,主张先求解自我,扎稳根基,而后由点及线,由线到面依次铺开来求知外部世界。中国人把求解宇宙的基点放在求解人生的问题上,而后

再向外推广,因此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由此产生了中国人伦理道德的人生观,这种人生观教人要做一个好人,这篇文章就是这样一环紧扣一环,最后深入到做人的根本问题上来,接下来做较详细的解读。

人包含于世界中,世界包含于宇宙中,人为有限可知,宇宙为无限不可知。西方人追求真理的形式,就是取向于有限的人生世界之外,然后在回向有限人生做指导。西方人所认为的真理必是一种客观的,由此而产生了宗教、科学与哲学。由于各门学科都是主向无限的宇宙追求的,因此就容易产生两个问题:一、容易分道扬镳,不易汇合,学科分类,枝繁叶茂,各成专门,无一个谁对谁非的标准;二、既然向外无限追求,就永远如在途中,永不达目的,得不到结论。这种无限的追求越远,则越脱离人生的实际,越虚无缥缈,如果用来指导人生就存在巨大的危险。就好比长期处于高层工作的人,一下子让他到基层工作,总会不了解实际情况,而感到不舒适,有时甚至会造成极大麻烦。

中国人追求真理,则是主向内的,以自身真实体验为主,中庸言,尽己之性,可以尽人之性。尽人之性,可以尽物之性。尽物之性,而后可以赞天地之华育。有限的知识可以作为追求无限知识的一指针。人若直接向无限宇宙追求真理,则眼前一片漆黑。若从求解自身开始,则还有一点光明,随着逐步的完善,光明将越来越强大,最后可尽化暗为明。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做起,必将成就大器。但是应该明白在有限可知的外部有一个无限的不可知,只有这样的认识,人才会不断的向前追求。而西方的哲学贡献就在于此,由于其向无限自然的追求,而永远达不到目的,才会使人类知道所知道的到底是很有限的。

但是,人类追求真理还是应该从人类本身的角度出发,从有限的可知世界中寻求,首先站稳一个立足点,并能同时不断的向四周移动,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人类的知识面也就越来越大,有限的知识向着无限知识不断的发展,就可能趋于无限。这种基于现实,向外不断求解人生真理的过程,同时又不脱离现实,正是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上面所述的追求人生真理的过程基本就是作者的用意,深入浅出,回归到求解人本身的过程,空中楼阁,海市蜃楼的求知过程不可取。当然,我们不是反对人要向未知世界求知,所谓的“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也”,如果没有这种对无限的求知欲,人的知识将会终止,人类的文明将停滞不前。因此,作者并不批判西方人的追求真理的方式,只是在前面做的一个大铺垫,最后回归到中国传统人生观的问题上来。

中国人了解宇宙,第一步在于了解人生,求解人生,第一步在于了解个人,身外有家,家外有国,国外有天下,就是所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点与西方人提倡的个人主义不同,与西方人的人生观是相吻合的,上面已提到许多,这里就不在多说。中国人的人生观是一种群己融洽天下融洽之人生。这种人生观就形成了中国人的伦理人生,父子与兄弟为天伦,君臣与朋友为人伦,夫妻则介于之间,人与人的关系于这种伦理关系中形成。父亲是我的父亲,儿子是我的儿子,君王是我的君王,朋友是我的朋友,都是以我为中心,但又脱离不了周围有关系的人。所以中国人的修身是一种个人中心之大群主义。推广到无限的自然宇宙,即是以小我为中心,完成其对于无限宇宙之大自然而融为一体,所谓的天人合一。

中国文化说到最精辟处就是教人做一个好人,这种精神就是一种道德精神或说是一种伦理精神,此种精神只有从人伦即朋友或者有隶属关系的上下级中才能看出来。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只有自己才清楚,别人是不会知道的。因此对于如何做一个好人的问题,各人只求对得起良心,心安里得。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许多是违背良心的事,但你又看到别人都做了而且没什么事,这时候你就应该做出选择到底该不该做,但只求问心无愧。现在社会上官场的腐败可以说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身居要职,不趁在位时多捞一把,不在位时恐怕会后悔莫及。换是自己在位,又如何应付呢,是同流合污,还是清出淤泥呢?还是要回到中国人的伦理道德人生中来思考,以求对得起天地良心为本。

《人生十论》这篇文章是关于探讨人生价值观之一本非常深刻的

书,作者以其丰富的人生经验、渊博的学识道出了人生的真谛,对人性的善恶等各个方面的剖析深入,通过对中国传统的人生观和西方的价值观做深入的对比,来推敲内涵深刻的人生哲学。文章所用文字娓娓道来,看似简单,实则论述出人生之种.种问题。作者把文章分成三大章节:人生十论、人生三步骤、中国人生哲学。其中人大章节又分成若干小节。这在下来我们逐一讨论。

在文章的开篇,作者谈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充分体现作者本人对人生的大彻大悟,心境上升到一定的境界。于我想来,这已大体描绘出作者的思想境界。细细的体会,在人生路上,随时可遇坎坷,荆棘遍布,困难重重,当你已努力过、追求过,不管结果是否是想要的,哪怕失败,但你心已超然,不会因失去而悔恨。因为在心理上你已经达到了,已经成功了,已领悟到人生的最高境界了。

人生三路向

人生是一种向往,没有向往的人生将失去意义,而如何追求这种向往,这便是人生的重要问题。首先说人生追求的一般情况,人也是一种动物,也需要满足其一般的欲望,最基本者莫过于恋爱和财富,即最基本的生理和物质的需求,而除此之外还有对权利对金钱等其他层面的追求。该节介绍人生的三种倾向:即向外的人生、向内的人生、中国儒家的人生。所谓的向外的人生,是一种涂饰的人生,即追求对物质的享受、对金钱和权利的崇拜,是一种激进的心态,这种人生把生命的支撑点建立于生命之外,这就会导致一种无可救药的伤害。西方人更倾向于这种人生观,于是就产生了宗教,以追求心灵的寄托。向内的人生:即是一种洗刷的人生,追求自得的人生,自我净化的人生,对人生的看淡,导致人的无所求,虚空的境界。于是就出现了中国的佛教。佛教之所谓的涅磐,即希望人能够重生,人生达到这种境界,将不可见到外面的一切了。

向外的人生和向内的人生都存在着弊端。只追求物的人生,必然要在对物质、金钱上的获取下足工夫,因此就不免要丧失理智,将再也找不到内心的归依和立足点。而只追求内心净化的人生,你必须把

外面的所以一切通通屏弃,而一旦没有了外物对人的刺激,这种自我纯净归根到底是一种虚无,将无法找到一种真实的自我。中国的儒家的人生,既不向外,也不向内,不激进也不虚无,不追求对物的崇拜,不歌颂权利,同时也不埋没自我,追求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顺其自然,但又不是碌碌无为,他们也有向往,但这种向往是立足于当下,脚踏实地的向前。这种人生观就产生了中国人“福”的人生观,中庸和谐、心外调和、心物交融才是真正的福,但也不许人沉溺于现实的享受。近代以来西方传来的人生观,倾向于对物的崇拜,若和中国的福的人生观结合起来,很容易会形成社会的放纵和贪污。因此我们要注意不受这种风气的影响。

上文已经很清楚的介绍了三种不同倾向的人生观,于我最深的体会让我想起了奥斯特诺夫斯基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该怎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同时我在想,如何才能实现最好的人生呢,所谓中国人福的人生观,是一种境界的超然。现实中的人,当你为每日三餐而奔波时,还能顾得上修生养性,还能按部就班么,而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当你已获得一定的成就后,就想获得更多,这必将与中国人福的人生观想违背。

适与神

本节作者首先就西方人所提出的真善美三个价值观说明其所存在的问题:一、不能包括人生的一切,二,只照着此真善美的理论,有些容易引人走入歧途,三,与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存在出入。

为什么说不能包括人生的一切呢,西方人从来都是更注重自然界,因此有更多物质工业上的发明与创造。而东方人从来对社会方面的更注意些,即所谓的“人文工业”或“精神工业”,中国人对此价值领域早就提到。而只照此三理论,如何说能引人入歧途呢?真善美应该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如果认为真善美是绝世的真理,就必然会引人入歧途。西方人所谓的真与美是全宇宙性的,真归之于科学,而美归之于艺术。然而所谓的善,他们只说上帝创世是一个善,却没有把上帝所创的万事万物也说成善,因此只局限于人的场合中才有善的存在。而

中国人主张“尽人之性以尽物之性而赞天地之化育”,庄子也说过“虎狼仁”,“天地不仁”,其实就是在赞叹物的善,把物人化。其实既然是真的,美的,那肯定就是善的。因此必须加入适与神两个价值领域,才能使整个人生观的价值领域更全面些。

以下就分析适与神是如何来起作用的。真善美三概念,是人心的产物,应该在人生与宇宙的欣合处寻求。但西方人总认为三者是超越人类的三种客观的存在,是绝对的,但是既然认为是客观的,其实已经包含了主观的成分。所以整个宇宙不存在无相对的绝对,绝对里包含着相对。按照这种理论来说真善美就可以这样来理解:即你认为真的,我可认为是假的,你认为是善的我可认为是恶,你认为美的我可认为是丑的,反之亦然。因此整个宇宙就飘飘然,缺乏稳定感。

如果在这三领域中加入适的价值领域,使之与前三者互相渗透,融为一体,则就使主观与客观并存,使绝对与相对等立,也就不存在上面的困惑了。比如,地球饶太阳转,这已经是科学的真理了,而我们通常所说的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边落下,却仍然只停留在哥白尼以来地心说的理论上,换句话说我们很多人都认为太阳是动的而地球不动,如果有人说他在高速度的遨游于太空,肯定被别人认为是在作怪。因此对待任何一切事物,都不能抹去主观,地球饶太阳转是科学家的真理,是站在他们的角度上说的,日饶地行是人们日常生活所观察到的,谁对谁非只是一个立场的问题。适合此处的未必适合于彼处,同样适合于此时的未必适合于彼时,适字的价值领域正是其能侧重于人生的现实,而使得真善美能够因时因地制宜,避免了飘忽不定。

人生只是宇宙的一小部分,于是便需加入第五种价值领域“神”来冲淡第四种领域所存在的弊端,神就是要使之恰恰到达其价值之真实边际的所在者。人生如此的短暂,在其无限向前永无终止的途程中,得到一个适,得到一种短暂的终止,这种终止不妨害人生之永远向前。我们就把它称之为神。人生如此的渺小,而居然能窥测无限宇宙的真理,已见人之神。

综上所述,适与神融入真善美三价值领域后,才使整个人生的价值领域更加完善。适对人生的指导是,万事万物都应该有一个衡量的

标准,然而随着时势的不同,这种标准也会相应产生变化,而做人就应该懂得随机应变,以适应于突如其来的变化。我们通常会开玩笑说“你真神”或者“你已超越神”,神的指导是在有限的人生中,最大限度的追求未知世界,达到一种超然若神的境界,我把它理解为是人类的一种崇高的精神,坚强的人格。

人生的目的与自由

这一节主要内容是有关人生的目的与自由,不像平常所见到的关于人生目的的文章,只是很浅显的说人要为着某种什么目的而活着,或有意义的或没意义的,说的只是一堆大道理。c

人生分为自然的人生和文化的人生。人类处于原始状态的时候,在衣不暖,食不饱,生命受到外界威胁的时候,人类的目的只有唯一,那就是求生,这就是所谓的自然的人生,因此自然人生就不存在着自由。当人类只存在自然人生阶段的时候,他们就如同草木禽兽一般,这种人生就不好说是有意义的人生,人生之所以这样称呼,则是区别于人以外的其他生物,为了区别于其他生物,人活着就必然要活出个人样,活出人生的意义。

人在能完成其自然人生的目的以外,当他饱了,暖了后,还未疲倦,还可以不睡觉的时候,在不病没有死的时候,还能拿出一部分资本来干一些其他的勾当和把戏,这就是所谓的文化的人生。文化的人生就是从自然的人生中解放出来的一个自由。这种自由是人类经历了几十万年艰苦奋斗的结果。在文化人生的最初阶段,文化人生的花样或说目的很有限,这时你的选择也有限,虽然相比起自然人生多了些选择。而随着人类历史不断的发展,这些花样和目的不断的增多,如出现了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科学等多种花样,这时人生目的多了起来,人也就有了多种选择的自由,有了次好的,舍弃不好的,有了好的,舍弃次好的。

人生一旦达到这种文化人生的境界,回头看自然人生就觉得索然无味,因此我们可以想象人自杀是有道理的,是想从自然人生解脱出来。

对于每个人当他跨出校门,步入社会,同样也存在追求人生目的

问题。涉世之初,要想着如何努力才能解决生活上衣、食、住、行的问题,当这些问题解决了后,又想着如何赚钱买车买房,当这些都实现了后,注意力可能又会集中到如何提高生活品质、活出有意义的人生中来,因此人生的目的也是随着条件不断改善而逐渐转移,不同阶段,侧重点不同。而当今社会竞争压力之大,要实现所有物质条件的获得又何尝是件容易的事,因而,正确摆放人的心态是件很重要的事情,我们不提倡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也反对消极处世的悲观人生,而是选择稳中求进的人生态度。

物与心

本节开头介绍了心与物的一种辨证关系,先有物质后有生命,先有生命后有心,而实际上三者间的价值高低则是心灵最高,生命次之,而物质价值却最低。如此,最先出现的,价值却是最低,但是价值最高的却不能脱离价值最低的而独立存在。

人心与动物心的最基本的区别就在于,人心能够脱离身体而有所表现,动物则不能。人类经过几十万年的演变,整个自然界我们所见所遇的都是人类的生命和心的表现,比如一张桌子的构造、形式、尺寸、颜色种.种,都包含着制造此桌子的人的心。因此现在的世界是一个心物交融的世界。

人类的精明之处就在于人类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用心灵创造出其他动物无法创造的东西,整个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人类心灵智慧的结晶,人类文化是心物交融,生命与物质交融的结果,因此批判了物质决定一切的唯物史观。文章最后介绍了一方丈修建寺庙的故事,说的是方丈年轻时候由于厌倦尘俗生活后,悄然出家,跑到山上敲打木鱼,村民发现了后,慰问其以衣食,但其仍然夜夜不停的打,最后村民内心崇敬,而集体为其筹款盖寺庙。从该故事可以领悟到人心是一种非常强大的力量,人心可以打动人心。推而广之,我们看一切事物,不能光只看事物的表面,而应该看到隐藏在背后的渗透着人的心、人的力、乃至人的生命更深层次的东西。

我们生活中会产生许多的感叹,惊叹建筑的宏伟、感叹艺术的美妙,在深切的一番感慨后,我们应该细想,这些是建筑师的智慧和艺

术家的心灵手巧以及广大劳动人民用双手共同创造的结果,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就会发现这社会的职业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有的只是分工的不同,对那些手中掌有权利的人,不必投以羡慕的眼光,也不能看不起那些辛苦劳作的广大人民,他们都是社会建设不可缺少的分子。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也许这世界能得到多一份理解和关怀。

如何探究人生真理

首先就内容做总体介绍,本文先从人类所知的有限和自然界的无限入手分析,人类所知是有限的,而其所发现的真理必然限于有限的知识范围内,而自然界是无穷无尽的,是人类知识所不可达到的,因此能说人类发现的真理就是宇宙的真正真理么?此一问题就涉及到中国人与西方人文化精神的区别问题,西方文化为外倾型,他们首先进入到无限的自然中寻求真理,然后把所得的无限真理,即不是真正真理的真理来指导人生,这种倾向必然存在危险。中国文化是内倾型的,主张先求解自我,扎稳根基,而后由点及线,由线到面依次铺开来求知外部世界。中国人把求解宇宙的基点放在求解人生的问题上,而后再向外推广,因此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由此产生了中国人伦理道德的人生观,这种人生观教人要做一个好人,这篇文章就是这样一环紧扣一环,最后深入到做人的根本问题上来,接下来做较详细的解读。

人包含于世界中,世界包含于宇宙中,人为有限可知,宇宙为无限不可知。西方人追求真理的形式,就是取向于有限的人生世界之外,然后在回向有限人生做指导。西方人所认为的真理必是一种客观的,由此而产生了宗教、科学与哲学。由于各门学科都是主向无限的宇宙追求的,因此就容易产生两个问题:一、容易分道扬镳,不易汇合,学科分类,枝繁叶茂,各成专门,无一个谁对谁非的标准;二、既然向外无限追求,就永远如在途中,永不达目的,得不到结论。这种无限的追求越远,则越脱离人生的实际,越虚无缥缈,如果用来指导人生就存在巨大的危险。就好比长期处于高层工作的人,一下子让他到基层工作,总会不了解实际情况,而感到不舒适,有时甚至会造成极大麻烦。

中国人追求真理,则是主向内的,以自身真实体验为主,中庸言,尽己之性,可以尽人之性。尽人之性,可以尽物之性。尽物之性,而后可以赞天地之华育。有限的知识可以作为追求无限知识的一指针。人若直接向无限宇宙追求真理,则眼前一片漆黑。若从求解自身开始,则还有一点光明,随着逐步的完善,光明将越来越强大,最后可尽化暗为明。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做起,必将成就大器。但是应该明白在有限可知的外部有一个无限的不可知,只有这样的认识,人才会不断的向前追求。而西方的哲学贡献就在于此,由于其向无限自然的追求,而永远达不到目的,才会使人类知道所知道的到底是很有限的。

但是,人类追求真理还是应该从人类本身的角度出发,从有限的可知世界中寻求,首先站稳一个立足点,并能同时不断的向四周移动,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人类的知识面也就越来越大,有限的知识向着无限知识不断的发展,就可能趋于无限。这种基于现实,向外不断求解人生真理的过程,同时又不脱离现实,正是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上面所述的追求人生真理的过程基本就是作者的用意,深入浅出,回归到求解人本身的过程,空中楼阁,海市蜃楼的求知过程不可取。当然,我们不是反对人要向未知世界求知,所谓的“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也”,如果没有这种对无限的求知欲,人的知识将会终止,人类的文明将停滞不前。因此,作者并不批判西方人的追求真理的方式,只是在前面做的一个大铺垫,最后回归到中国传统人生观的问题上来。

中国人了解宇宙,第一步在于了解人生,求解人生,第一步在于了解个人,身外有家,家外有国,国外有天下,就是所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点与西方人提倡的个人主义不同,与西方人的人生观是相吻合的,上面已提到许多,这里就不在多说。中国人的人生观是一种群己融洽天下融洽之人生。这种人生观就形成了中国人的伦理人生,父子与兄弟为天伦,君臣与朋友为人伦,夫妻则介于之间,人与人的关系于这种伦理关系中形成。父亲是我的父亲,儿子是我的儿子,君王是我的君王,朋友是我的朋友,都是以我为中心,但又脱离不了

周围有关系的人。所以中国人的修身是一种个人中心之大群主义。推广到无限的自然宇宙,即是以小我为中心,完成其对于无限宇宙之大自然而融为一体,所谓的天人合一。

中国文化说到最精辟处就是教人做一个好人,这种精神就是一种道德精神或说是一种伦理精神,此种精神只有从人伦即朋友或者有隶属关系的上下级中才能看出来。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只有自己才清楚,别人是不会知道的。因此对于如何做一个好人的问题,各人只求对得起良心,心安里得。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许多是违背良心的事,但你又看到别人都做了而且没什么事,这时候你就应该做出选择到底该不该做,但只求问心无愧。现在社会上官场的腐败可以说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身居要职,不趁在位时多捞一把,不在位时恐怕会后悔莫及。换是自己在位,又如何应付呢,是同流合污,还是清出淤泥呢?还是要回到中国人的伦理道德人生中来思考,以求对得起天地良心为本。

《人生十论》读后感范文5篇(三)

教育在儒家的学说中式占有很高的地位的。《论语》开篇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讲的就是学习。那么为何学习在儒家之中有那么高的地位,最近也是正好看了钱穆先生的《人生十论》就此来谈谈学习之于我们之于社会国家之间的关系。一门有用的学说往往是很贴近与生活实际的,是切身的,而不是虚无缥缈的没有基础的空中楼阁,在这一点上就算是极其强调出世的老庄也是不能够免除的。而儒家的这一套理论体系,是极其重视个人的,从个人出发、从人性出发,最后实在人伦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一生,因而对我们人生很有帮助,而教育又在其中扮演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地位,因而教育在整个儒家学说体系之中也是有一个很重要的地位。儒家从人开始,带着人向外走,之后在从人回到了人。这三个阶段就像是释家的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到最后的看山还是山。但是我之前的人和之后的人之间是有了一个很大的差距的,我是人但又不是原先的那个人。

释家讲出离生死,道家讲长生久视。你如果想遵从佛家的那一套,那么就需要剃度出家来实现,你如果想要遵从道家的那一套,那么就

要做到寻个清净场来做你的修炼,但是对于大多数人并不存在这样的条件,而儒家的则更加适合实际,关注现实生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生活方式的抽象概括与具体表现结合在一起。

古往今来不管是东方、西方都是对人的层次有了很相似的认识。大体上可以将人生分成自然我、社会我和精神我这三个层次。这也是一个时代发的结果。最早的时候人的生存条件是极其恶劣的,为了生存人必须非常努力地和周围的生活展开搏斗,防止受到猛兽的侵害,同时由要猎捕动物采集瓜果来求果腹,这一个阶段是人的最低的层次,也没有自由可言,人做的一切只是为了最低限度的求生。然后开始有初级的政治机构出现到后来发展出国家,有了一个成型的社会,这个时候人就会进入第二个阶段就是社会我的阶段,在这一个阶段人在各种社会关系中发现自我,寻找制度上的自由。再到最后一个精神我的阶段,在这一个阶段实现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也是我们要追求的最高的自由。但是人世间有一种悲哀,那就是较高级的事物忠恕不得不依赖与较低级的事物而存在,并且为较低级的事物所限制。就像是搭房子我们要用的就是一块又一块不起眼的砖块,但是最后我们搭建出来的建筑确实那么美丽,我们看中的是那么美丽多样的建筑最后的样子,到那时这些有不得不依赖与不起眼的砖块而存在。同样的自然我作为一种低级的我而存在,是没有多少的意义,人如果只是满足与那样的存在那么无疑就是是把自己当做禽兽一样了,只是在乎于生死,我们在乎的是一个精神我,那才是真正的让我之为我的存在,但是这个精神我如果没有自然我那么一刻也保留不下去。

在钱穆的观点中,一切善恶的标准只是自由的多少,善恶之间也是相对,恶的存在只是因为有具有更高的自由的存在而成为了恶。发展到最高的自由,那就是一个社会有着各种各样的文化的存在,能够供你自由的挑选。相比这个如果用政治来实现你的自由,那就是次一等的自由,相对于上一级的自由,这一种自由就是一种恶,再下一级中,国家制定各种各样的法律法规来限制犯罪避免你的暴死,保护你的生命,并给予有一定程度上的言论思想自由,这虽然也是保护了你的自由但是相对于上一级也是一种恶。在下面这是战争,但是就算是

战争的话,那么也比人吃人的社会要好,因为回到自然状态的时候人只有最低限度的自由那就是求生还是死。所以佛家有一句话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字啊这里就可以解释了,放下屠刀不是说你砍了人之后,放下刀你的罪恶就一切都被赦免了,这句话其实在讲你放下屠刀听从佛家说,你就是接受了更高一个层次的价值观,相对于之前的价值观你这一个阶段有更多的自由,这就是善。一切宗教的最高精神都是如此,宗教不是替你免除罪恶,而是给了你一个更高的自由的选择。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世间除了宗教人还有很多的别的自由的选择。比如文学、哲学、科技等等,历年历代都有大量的这样的作品出来,同时为了维护自由我们又要允许这些都有存在的权力,因为只有保护这些创作的存在,我们才有更多的选择的余地,去真正实现我们的自由。那么有多么多的东西能够让我们选择,我们就需要一样东西来帮助我们在这繁弦急管的大千世界找到真正适合我们每一个个人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儒家非常重视的教育。由此,就可以看到教育在儒家的学说中为何有那么高的地位。

之前也是提到了儒家带着人在世间向外走,最后仍旧走回到原点,那么为何能够这样,就在于儒家重视德性,我认为的儒家所谓的德性是指人的天性,而儒家所谓的修身所谓的教育也都是为了能够让人成为人而努力。能够让人的人性真正得到体现。同时修身是为了齐家是为了治国平天下。所以教育又和我们的人生相关系在一起。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解决了吃穿用度之后我们就会开始考虑一些更高层次的问题,而之所考虑这些问题也正是我们高于动物的地方。我们不能够只像动物那样只有自然人生而没有文化人生。钱穆先生提到的几个关于人生的问题我也是思考了很久的。那就是人生的目的,人的自由以及如何安放我们的内心。

人生的目的,人活一辈子究竟是为了什么呢?讲到这一点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人的两大限制。一个是人我之限,一个是死生之限,如果没有这两者就来谈论人的目的是没有意义的。同时这两者也是我们人生最痛苦的事。同时也就是因为人的能力有限,生命长度有限所以我们会去想人生的目的是什么。在看待人的问题上,西方人是把每一个人

都当做平等的个人来看,那么人与人之间都是一样平等的关系,可以用同样的方式来对待。那么你之于他人要不就是服务,要么就是争利,但是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我们做不到这些。西方人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设置的太过于简单,反而导致的是问题的复杂化,我们难以处理一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是中国人,却在这一个问题上讲人伦。我不用去服务其他人,也不用去与其他人争利,我首先要做的就是知道我在那里,我和别人是什么关系,儒家讲这个叫做安身立命。儒家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区分为君臣、夫妻、父子、兄弟。那么在明确了这些问题之后我要做的就是按照我与其他那个人之间的关系做我该做的事。那么就不存在人我之限了,因为我要做的只是我应该做的和能够做的。

人的另一个痛苦则是生死之限。人终有一死,人都会怕死,我所以为怕死的原因就在人从有走向无。关于这一点释家、耶稣、老庄都给出了自己的解决之道。释家和道家的方法大体相似,就是希望人能够在活着的时候就是已经达到一种无的状态,那么从无到无也就没有什么可以害怕的了。而耶稣的办法应该是保持人一直是一种有的状态,从有到有,百年之后我能够进天堂那么我还是一种有,也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了。但是儒家却另辟蹊径,还是区分了身我与自然我。在事实上身我是死了,那是很可怜的,但是心我却是能够流传的。人的一死是一种圆满,没有时间的期限那么就不会有完成,什么叫盖棺定论那就是得有一死。人活一辈子,求的是名。真是这个名,才让我们一生一死不像是禽兽一般。那么怎么来成就名呢?我们成就的名不是事业,事业是属于人类的,是需要一代一代人薪火相传不断努力才能够实现的。我们要成就的是职责。这是我们每个人所能够做的,所能够实现的名。实现事业需要靠命,实现职责,则是需要志愿。那么我们的职责是什么呢?那就是人伦,我处在我的位置做我该做的事,君君父父臣臣子子各安其位。我做君主我就要为天下苍生考虑,我做臣子就要尽心竭力的为君主出谋划策赴汤蹈火而不辞,尽忠;我做父亲就要慈,我做儿子就要孝。那么人人可以为尧舜。人人可为尧舜的意思不是说每个人都能够面南为王,而是说都有尧舜的德性。我们每个人的能力不同境遇不同,但是假如我做到我该做的,即使尧舜在我这个位置上所

能够做的也不过就是如此的话,那么我就是成就了自己的名。而成了名我觉得就是达到了人的目的,人生的目的其实就是成为人,不同于猫不同于狗,也不同于薰衣草而是成为一个人,成为一个真我。而每个人都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也就是实现了儒家的政治理想,讲到人伦,避不开的就是人伦与自由的关系。西方人只看个人不看人伦,因为人伦是会阻碍他们的自由的。但是他们的自由并不是真正的自由。自由依旧可以从人生的三个等级来讲,在自然我那个层次我们是不会有自由,生来病死没有一个是能够有我们决定的。到第二个阶层也就是社会我这个阶段,也不是我们能够决定,我们生在哪个国家那个家庭我们改变不了,所以我们真正能够追求的应当是最高等级的自由就是精神我的自由,不管外界怎么样,只要我还有思考的能力,那么这份自由是谁都不能剥夺的。西人帕斯卡所讲人是可以思考的苇草。讲的也是同一样东西。而且为何说精神我是一种最高的自由,因为当有人达到过这一层次后甚至是会抛弃之前的两种自由的。所以有人会舍生取义,为了最高层次的精神,他们不惜放弃身也要争取。那么我们如何能够做到这种自由呢?我们抛弃第一种自由就是不是为了吃而吃,为了穿而穿。牛顿说第一句很好,有些人活着是为了吃饭,而我吃饭是为了活着。没有超过这一个境界,你就是如同禽兽一般。第二个阶段则是社会的自由,这是西方人一直在苦苦追求的,但是其实还是没有达到自由的真正本质。真正的自由是自己精神的自由,而不是外界加于你的自由,不是因为你有言论自由权了你就真正的自由了,相反有时候甚至是别人的思想淹没你了那才是一种不自由。你真正要做的就是体悟自己的本心,最后做到我追随己心,那才是真正的自由。也就是儒家所说的由仁义行,而不是行仁义。我做这些是是我自己认为这是仁义的,而不是因为社会告诉我是仁义的,所以我去做这些事。那样的人生才是真正自由的人生,才能够泳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最后一个则是安放我们内心的问题。如何安放内心。现在很明显的就是有两种向外探索的方向,一个是宗教,这是心得以发泄,一个是科学,这是心得以展现其理性。但是如果把心放在宗教上,在这条

高分作文范文-我心中仍留有花落的声音

席慕蓉说:“繁花落尽,我心中仍留有花落的声音。”也许但凡有落红处,皆期待歌吟“淡烟枫叶落,细雨蓼花时”;也许但凡有春意处,皆期待歌咏“春深浅,一痕摇漾青如剪”;也许但凡有寒风处,皆期待吟诵“西风恶,夕阳吹角,一阵槐花落”。 花落无香,诗意余香。总有一种期待,期待一阵花底催归的篱菊香,期待一湾杉阴竹会的清浅流,期待一缕丝丝清瘦如蒹葭的白月光。我总期待这诗意的人生,让灵魂惬意,幽居在人生的篱墙中。 天寒日暮时,我总爱临窗轻读席慕蓉的《桐花》,为一个女子的才情温婉而陶醉;只影凄清时,我总爱寻觅徐志摩笔下“清静的小园”,寻觅那份无所欲求的心情;迷惑惊惶时,我总爱静静品读钱穆先生的《人生十论》,在深沉思索中感悟生命的真谛。总有一种隐隐约约的欣喜,期待这满池文雅的莲馨将我的心扉轻启。 我更期待那茶烟碧纱下,轻挑灯花,看纳兰的青丝映出月色的乳白,转身叹得“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龚定庵把剑而吹,直至“吹笛秋山风月清”,直至“断肠声里忆平生”;欧阳修温一壶冷月,竟也白泠泠似水;陆游骑驴远游,看潇潇暮雨,雨丝风片。栖息在远古的诗意中,染一幅溶溶的水墨丹青,等一晚润润的梅子黄时雨,又怎能不期待遥斟一杯离索,品一瞬悲凉呢?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喟叹:“诗者,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总期待触摸到那无尽的意韵,便能指间诗韵流转,与浅滩芦花一般的柔美缓缓而拥。 “千古诗文,余爱以血书者。”王国维如是说。我们勾勒着文木先生落笔成《儒林外史》的奇思美文,殊不知他贫寒如洗,笔砚都无,萧然环堵,无竹无月,以书易米,无墨无纸。天若寒时,携友出城,吟咏啸歌,暖足而归。我们幻想着张晕赋诗四韵,弦歌终日的美景,却不知他造庐长安,花木幽疏,带罪至秦,唯义所求。诗意如此,怎一个美字了得?总期待吹笙者的清音柔柔回肠,不如期待诗意栖居于饥寒中,窘迫中,无尽的寒冬之中! 因为,豁达如蕉下客,以诗文访友,月边渔,雨边锄,却也有在青山眼里的寂寞;镇静如梭罗,与瓦尔登湖的无言落照为伴,与心灵漫长对话,却也有黄尘意外的孤寂;执着如米勒,对上流社会给予平静的藐视,却也有将心灵栖居于画布上的无奈。 “使风声化为歌声,并用自己的爱使之更加甜美的人才是伟大的人。”正如纪伯伦所言,无声的诗意是灵魂的幽居,它融入了诗化的爱与美,吞咽了命运的苦与悲,才因此厚重感人。 总有一种期待,期待生尽其欢,志尽其高,死尽其静,期待漫步的灵魂栖居于诗意的碧水湾中。

《人生十论》读后感范文5篇

《人生十论》读后感范文5篇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读后感也可以叫做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简单说就是看完书后的感触。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生十论》读后感范文5篇,欢迎借鉴参考。 《人生十论》读后感范文5篇(一) 一、“生活”是人生的第一步骤 人的生活如衣食住行,它的意义与价值是来维持和保养我们人的生命存在的。我认为每个人都向往富裕的生活,在满足柴米油盐酱醋茶的需求后,还想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质量,买车购房等,但是大鱼大肉与粗茶淡饭、高楼大厦与陋巷平房,双方的意义与价值是相同的,都只限于生命的维持上,其实大可不必过分追求物质生活,只要快乐就好,以免徒增烦恼,如攀比他人造成心里不平衡,拼命劳作累心伤身,为了物质享受而贪污犯罪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不是专为吃饭,专为穿衣,专为住房子,专为行路的。我们应除了衣食住行以外,另有我们的人生行为,兼及事业,此始是人生之主体所在。 二、行为和事业是人生的第二步骤 钱先生对行为和事业的解读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不是一职业,修身是个人的,也是平等的、自由的、独立的。修身是第一步,第二步是齐家,只有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好合,这样才是人生中有意义的生活。这需要我们有意义的行为来达成,才能齐家。修身齐家之外还有治国平天下,要治国一定要从修身齐家起。修身齐家是我们的行为,治国平天下可算是我们的事业。 中国人从古到今都讲修身,修身是基础,只有先修身,后齐家、才有机会达到治国、平天下。修身即道德修养,亦是做人,可是如何修身呢,我想还是自己慢慢感悟,渐渐修养吧。我们为什么要修身?为什么要齐家?这就讲到了人生第三个步骤,即人生的归宿。 三、归宿是人生的第三步骤

人生十论读后感:而立未立-作文

《人生十论》读后感:而立未立 最近读完了钱穆先生的《人生十论》。 人生都过了快一半了,还不太明白要怎么过。 钱穆先生生于年,年于台北去世。 钱老一生,经历了国家、民族的巨大变迁,历史的巨轮滚滚而过,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我们的世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变革。 身为一位儒者,钱老在治学之外,一直在探索如何将儒家的理念与现实的巨变相结合,找到一条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之路。 人生十论,娓娓道来的是作者对自己人生长时间的思考和总结。 先讲什么是人生追求(人生三路向、适与神、人生目的和自由,物与心),然后讲怎么实现人生追求(如何探究人生真理、完成一个我、解脱人生之苦痛、安放我们的心、获得我们的自由),最后总结了身为一位儒者,最终的归宿是道与命的天人合一。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待《十论》,当然能看到非常多的历史局限性,毕竟成文于世纪年代,距今已经年了。 但是以此来批评钱老,说他迂腐,跟不上时代,这个恕在下不能苟同。 看人看事,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个人的成长经历,需要看到的是钱老对待剧变时代的态度。 文中引用了非常多的西方哲学、宗教和科技的观点和理念,并与儒家观念进行对比,希望能通过儒家的世界观来解释世界,能让中国

传统的文化在新时代,继续开花结果。 限于个人知识体系比较浅薄,无法总览全局,仅结合书中的一些观点,说说自己的看法。 真善美之外钱老说真善美不足以包括一切人生,需要引入适与神。 这里的适,是指所有的真善美,都有其适应的范围,没有绝对的真善美;这里的神,是指人需要有信仰、有寄托,而这信仰和寄托,必须是建立在真善美之上的。 从小我们就被教育,要追求真善美,科学真、道德善、艺术美,可是,当我们有了真善美之后呢?这就需要自行摸索了。 当你不断追求真善美的时候,你是为了什么?是为了人类美好的未来,是为了家人幸福美满,还是为了自己的人生能多姿多彩?这里没有偏好,只有想清楚了这个问题,我们才能更加安心的去追寻世界上的一切美好。 并且,所有人都说美,你不一定觉得美;别国认为的善,我们可能认为不善;科学界公认的真,也可能有一天被推翻。 那么,个人苦苦追求以上这些东西的时候,是需要建立更高层面的寄托的,有了明确的目的,才不会跑偏。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人追求真理,主张先内而外,尽己之性,可以尽人之性;尽人之性,可以尽物之性。 所以,万事万物,先做人。 在古代,不管你有什么特长,是否天生聪慧,智商超群,只要你

《人生十论》读后感

《人生十论》读后感 最近读完了钱穆先生的《人生十论》。人生都过了快一半了,还不太明白要怎么过。 钱穆先生生于1895年,1990年于台北去世。钱老一生,经历了国家、民族的巨大变迁,历史的巨轮滚滚而过,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我们的世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变革。身为一位儒者,钱老在治学之外,一直在探索如何将儒家的理念与现实的巨变相结合,找到一条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之路。 人生十论,娓娓道来的是作者对自己人生长时间的思考和总结。先讲什么是人生追求(人生三路向、适与神、人生目的和自由,物与心),然后讲怎么实现人生追求(如何探究人生真理、完成一个我、解脱人生之苦痛、安放我们的心、获得我们的自由),最后总结了身为一位儒者,最终的归宿是道与命的天人合一。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待《十论》,当然能看到非常多的历史局限性,毕竟成文于20世纪50年代,距今已经70年了。但是以此来批评钱老,说他迂腐,跟不上时代,这个恕在下不能苟同。看人看事,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个人的成长经历,需要看到的是钱老对待剧变时代的态度。文中引用了非常多

的西方哲学、宗教和科技的观点和理念,并与儒家观念进行对比,希望能通过儒家的世界观来解释世界,能让中国传统的文化在新时代,继续开花结果。 限于个人知识体系比较浅薄,无法总览全局,仅结合书中的一些观点,说说自己的看法。 真善美之外 钱老说真善美不足以包括一切人生,需要引入“适”与“神”。这里的适,是指所有的真善美,都有其适应的范围,没有绝对的真善美;这里的神,是指人需要有信仰、有寄托,而这信仰和寄托,必须是建立在真善美之上的。 从小我们就被教育,要追求真善美,科学真、道德善、艺术美,可是,当我们有了真善美之后呢?这就需要自行摸索了。当你不断追求真善美的时候,你是为了什么?是为了人类美好的未来,是为了家人幸福美满,还是为了自己的人生能多姿多彩?这里没有偏好,只有想清楚了这个问题,我们才能更加安心的去追寻世界上的一切美好。并且,所有人都说美,你不一定觉得美;别国认为的善,我们可能认为不善;科学界公认的真,也可能有一天被推翻。那么,个人苦苦追求以上这些东西的时候,是需要建立更高层面的寄托的,有了明确的目的,才不会跑偏。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国人追求真理,主张先内而外,尽己之性,可以尽人

《人生十论》读后感

《人生十论》读后感 《人生十论》是一本富有启示和思考的好书。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深体会到人生的真谛和价值,也悟出了一些人生的道理。 首先,这本书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作者在书中提到,人生不仅仅是为了生存而活着,更重要的是发现和创造新的事物。生活中应该有追寻的目标和奋斗的动力,只有这样才能活得充实和有意义。我深刻地认识到,人生的价值取决于我们对于自己的追求和努力。 其次,这本书还强调了积极乐观的心态对于人生的重要性。人生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但是只要保持积极的心态,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就一定能够走得更远。作者在书中提到,乐观的人生态度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读完这本书,我深深意识到,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境,都应该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相信自己能够战胜困难。 此外,《人生十论》还告诉我们,人生的快乐不是源自物质享受,而是来自内心的满足。作者强调了物质追求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只有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满足才能找到真正的快乐。这让我深思人生的真正价值是什么,是追求物质的财富还是追求内心的满足。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明白了内心的满足和平静才是真正的快乐所在。 另外,这本书还让我深入思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者在书中指出,人际关系的质量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幸福感有着重要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往往是情感的交流和沟通的体现。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明白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需要学会与别人相处,并运用正确的沟通方式来维系人际关系。

此外,《人生十论》还让我深入思考了时间的价值。作者在书中指出,时间是非常宝贵的资源,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时间的流逝是不可逆转的,我们不能浪费时间,应该利用好每一分钟,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总之,读完《人生十论》给我带来了很多的启示和触动。通过这本书,我认识到人生的真谛和价值,也悟出了一些人生的道理。这本书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地探索和实践,积极乐观的心态对于人生的重要性,人生的快乐源于内心的满足,人际关系的质量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幸福感有着重要影响,时间是非常宝贵的资源。我相信,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会更加珍惜时间,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人生十论》读后感

《人生十论》读书笔记 学号:2014015093 班级:广告141 姓名:刘一婧 第一章人生三路向 这章钱穆对人生定向的前提是:人生只是一个向往,我们不能想象一个没有向往的人生。向往必有对象。那些对象,则常是朝我而外在。然后提出三种路向的人生。 第一种,以近代西方人生为代表的向外路向的生命。生命自我之支撑点不在生命自身之内,而安放生命自身之外,因此造成了这一种人生一项不可救药的致命伤——你向前追求而获得了某种的满足,并不能使你的向前停止,向前停止即是生命空虚。人生的终极目标,变成了并不在某种满足,而在无限地向前。第二种,以印度人为代表的向内寻求对象的人生。可以看成是一条无限向前或向后的人生。向外的人生,是一种涂饰的人生向内的人生,是一种洗刷的人生。向外在外建立和向内把外面拆卸想对立。推理来,若外面都拆尽了,你将见本来便没有一个内。推理来,只有把终极宁止的境界,轻轻的移到眼前来,所以说“立地可以成佛”。 第三种,中国禅宗式的中立路向人生。中立态度是消极,无为的,不似前面两者,都有他辽远的向往。若我们走上中国儒家思想里面的另一种境界,它不偏内或外或心或物,它也有向往,但他只依着一条中间路线而前进。他的前进也将无限。但随时随地,便是他的终极宁止点。飞翔的远离现实,将不是一种福;沉溺的迷醉于现实,也同样不是一种福,有福的人生只要脚踏实地,安稳向前。在最后小节,钱穆讲述了印度佛家和中国禅宗的关系,并就中西方新旧人生观的合理融合抛出了令人思考的问题。如何将这三种人生观融合起来,则是我们现代人应该努力的方向。否则,一味追求物欲和享乐就形成“现社会的放纵与贪污”,形成一种“人欲横流的世纪末的可悲的现象”。 本章感想:能看透不同人生的根本差异,而且把它们分为三类基本人生,形容贴切,果真大师风范。能透析这种抽象的话题,并且清楚的理论化,形象化。并且我觉得这些分析都很客观,每种人生,都有其优劣之处。只有把握好了度,才能走到自己这条人生的终极追求。以我看来,现在我们的社会,更少中国禅宗式的中立路向人生了,更多西方式外向人生了。我见到的形形色色的家长,学生都不把上学看作一件读书事,而是一件工作事,我也不禁跑偏

人生十论读后感

人生十论读后感 人生十论是王文举的著作,分为十个主题探讨了人生的意义、价值和修炼。这本书读后给 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人生的认识有了新的思考。 首先,王文举在书中提到了人生的尊严。他认为人生的尊严是最重要的,不仅体现在物质上,更体现在精神层面。他强调,无论身处何种环境,我们都应该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尊严,永远不要将自己降低到别人的程度。这一点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无论遇到多么艰难的情况,我都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尊严。 其次,王文举谈到了人生的意义。他认为,人生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生存和享受,更是为 了追求真理、美好和善良。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高尚的理想和事业,并为之奋斗一生。这 让我意识到,人生不能只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和享乐,而应该有更高的追求和责任感。 再次,王文举提到了人生的选择。他认为,人生的选择是关键,决定了人生的发展方向和 结局。但是,人生的选择并非易事,需要我们深思熟虑,并尽量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这让我意识到,每个选择都是一次机会,我们应该珍惜并抓住它,为自己的人生做出明智 的选择。 此外,王文举还提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建立良好的关系,彼 此尊重和理解。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发展。这一点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我意识到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是很重要的,只有互相理解和尊重,才能共同进步和 实现和谐发展。 另外,王文举还谈到了人生的价值。他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对他人的贡献和奉献,而不 仅仅是追求个人的利益和享受。他强调,人生应该以利他为出发点,追求大爱和无私奉献。这给了我很大的感触,我意识到人生的价值不只是个人的成功和满足,更在于对他人的关 心和帮助。 此外,王文举还谈到了人生的困惑和挣扎。他指出,人生充满了困惑和挣扎,但是我们不 能放弃。困难和挣扎是人生的一部分,只有不断战胜困难,才能取得成功和成长。这一点 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我意识到顺境和逆境都是人生的一部分,我们不能退缩,而应该坚持 并战胜困难。 此外,王文举还提到了人生的平衡。他指出,人生应该追求平衡发展,兼顾物质和精神, 工作和休闲,个人和家庭,社会和自然。只有在平衡中,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满足。这一点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我意识到人生追求平衡是很重要的,只有在平衡中,我们才能 获得真正的幸福和进步。 最后,王文举还谈到了人生的修炼。他认为,人生是一场修炼之旅,需要我们不断提高自 己的修养和素质。人生的修炼包括品德修养、知识和技能的提升,以及内心的成长和升华。这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我意识到人生的修炼是一辈子的事情,我们应该不断提高自己,并 追求更高的境界和成就。

人生十论读后感

前言:钱穆的《人生十轮》较之于《爱的艺术》算得上是十分好理解。(这很有可能是母语和外文翻译的区别导致的)《人生十论》里面的“物与心”和“如何安放我们的心”两章尤其引人入胜,而且很能为我所理解。 物与心 “物与心”一章论述了物质、生命、心灵之间的递进关系,以及生命,心灵是如何反过来影响物质的。作者在运用思辨的同时也引入了一些生活中的小例子,使作者的观点活跃于纸上。比如作者在论述心灵如何不依赖生命而存在时就如是说道:“例如这张桌子吧,他仅是一物质,但此桌子的构造、间架、形式、颜色种种,就包括有制造此桌子者之心 (1) 样的说理方法更适合我们去理解。 在本章之初,作者首先表达了它唯物的观点。“当世界放始,根据近代科学家研究,那时尚只有物,而还没有心。”2与此相反的宗教信仰作者则不支持。“虽照宗教家说,此宇宙先有心,先有上帝来创造此世界。但此说仅是一种宗教信仰。就目前人类知识,还无法证实它。”3 我个人对先有物还是先有心的理解如下:我其实对唯物还是唯心没有绝对肯定或否定,但根据“依赖模型的实在论”4,由于是否存在上帝不能证实,而且日常生活中我们的的确确感受到的是一个物质的世界,我们不妨姑且认定这个世界时先有物,后有心的。“尽管我们没有合理的理由信仰一个客观的存在,我们也别无选择,只好装作仿佛它真是那样的。”5先有物后有心的思想在这一章非常重要,因为缺少这一点,后面的篇幅将毫无论证的意义。 既然是先有物,那么物质后来是如何演变成生命的?这是科学需要解答的问题,不在此处的讨论范围。 在此我们讨论的是物质、生命、心灵三者的关系。 可以容易理解到,物质是生命的基础,但是是不是只要有生命就有心灵呢?作者的观点是“这事亦还难论断。但就一般实事说,就现在人类常识言,有生命的不一定就有心。”6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物质是生命的基础,生命是心灵的基础。“但到目前为止,我们殊不能轻易推翻此宇宙先有物,后有生命,再有心的那一番常识的判断。”7其实,在针对这类任何答案都无法验证的问题的时候,我的看法是:最简单的答案就是最正确的答案。8在物质——生命——心灵是物质演化的时间顺序上,我们可以探讨一下问题:什么是生命?难道说我们的身体就是我们的生命?如果一具死尸放在那里没有人会认为它是有生命的。“生命并不表现在身体上,而是表现在身体之种种活动与行为上。”9动物是依靠行为和活动来表现我们的生命的,换句话说表现是我们的生命。10 另一个可以探讨的问题是:心灵能否不依赖生命?生命又能否不依赖物质?作者认为:生物传宗接代就是生命想要离开自己躯体而活动到去其他地方的成果。11(这样的论证非常牵强,不过也许是因为作者对生命的理解与鄙人不同,所以同一问题有自己不同的看法)而对于心灵不依赖生命的情况,我们可以通过木匠造桌子说明。桌子原非桌子,只是一堆木头,但是木匠通过心灵的设计和技术上的努力将木头变成了桌子,那么桌的形状,高低都是由木匠的心灵所决定的,那么我们是否能说桌子就是木匠心灵的体验?或者换句话说,木匠的心灵超越了生命附在了桌子上?12以此推广开去,一切人造的或者经过人工修饰的东西都是人心灵的体现。 我个人的见解是:也许就是因为人的心灵能够摆脱生命表现在其他物体上,所以人才认识到人类这个物种是有心灵的;相反,猫狗也许也有心灵,但是它们不懂得如何将自己的心

《人生十论》读后感:而立未立2000字

《人生十论》读后感:而立未立2000字最近读完了钱穆先生的《人生十论》。人生都过了快一半了,还不太明白要怎么过。钱穆先生生于1895年,1990年于台北去世。钱老一生,经历了国家、民族的巨大变迁,历史的巨轮滚滚而过,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我们的世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变革。身为一位儒者,钱老在治学之外,一直在探索如何将儒家的理念与现实的巨变相结合,找到一条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之路。人生十论,娓娓道来的是作者对自己人生长时间的思考和总结。先讲什么是人生追求(人生三路向、适与神、人生目的和自由,物与心),然后讲怎么实现人生追求(如何探究人生真理、完成一个我、解脱人生之苦痛、安放我们的心、获得我们的自由),最后总结了身为一位儒者,最终的归宿是道与命的天人合一。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待《十论》,当然能看到非常多的历史局限性,毕竟成文于20世纪50年代,距今已经70年了。但是以此来批评钱老,说他迂腐,跟不上时代,这个恕在下不能苟同。看人看事,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个人的成长经历,需要看到的是钱老对待剧变时代的态度。文中引用了非常多的西方哲学、宗教和科技的观点和理念,并与儒家观念进行对比,希望能通过儒家的世界观来解释世界,能让中国传统的文化在新时代,继续开花结果。限于个人知识体系比较浅薄,无法总览全局,仅结合书中的一些观点,说说自己的看法。真善美之外钱老说真善美不足以包括一切人生,需要引入“适”与“神”。这里的适,是指所有的真善美,都有其适应的范围,没有绝对的真善美;这里的神,是指人需要有信仰、有

寄托,而这信仰和寄托,必须是建立在真善美之上的。从小我们就被教育,要追求真善美,科学真、道德善、艺术美,可是,当我们有了真善美之后呢?这就需要自行摸索了。当你不断追求真善美的时候,你是为了什么?是为了人类美好的未来,是为了家人幸福美满,还是为了自己的人生能多姿多彩?这里没有偏好,只有想清楚了这个问题,我们才能更加安心的去追寻世界上的一切美好。并且,所有人都说美,你不一定觉得美;别国认为的善,我们可能认为不善;科学界公认的真,也可能有一天被推翻。那么,个人苦苦追求以上这些东西的时候,是需要建立更高层面的寄托的,有了明确的目的,才不会跑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人追求真理,主张先内而外,尽己之性,可以尽人之性;尽人之性,可以尽物之性。所以,万事万物,先做人。在古代,不管你有什么特长,是否天生聪慧,智商超群,只要你不会做人,那么你就无法获得社会地位,无法调动社会资源,那么也无法做出令人瞩目的一些事情。这可能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滞后的一个原因,所有聪明才智都用于身、家、国、天下了,毕竟,要管理这么大的一个国度,需要非常高的集体政治智慧。而欧洲,即使有罗马教廷长达一千多年的教权统治,也从来没有真正融合成一个统一文化的国家;经过近千年,各城邦才以民族为纽带进行融合,形成了现代欧洲的诸多国家。自文艺复兴以来,由于君权和教权矛盾,话语权慢慢转向财富和生产力,这也是西方能在科技方面日新月异的重要原因。不过,身家国天下的观念,是深深刻在中国人心中的。最近知乎掀起了一场论战,认为国内媒体大肆诬蔑杨振宁先生,跪舔

小说人生十论读后感字

小说《人生十论》读后感字 一、《人生三路向》这一章,钱穆先生所指三路向乃是,一向精神界内求,偏向于心;二向物质界外求,偏向于物;三乃是儒家的中立,既不偏内求,又不偏外求,既不偏向心,又不偏向物。 向精神界求发展最高为宗教,向物质界求发展最高为科学。 向外求乃无边界,只能不停地追逐,满足转眼化为虚空。愉快与欢乐,眨眼间变为烦闷与苦痛。逐步向前,成为不断的扑空。强力只是一个黑影,充实只是一个幻觉。 向内求亦无穷,结果仍然是不停的扑空。向外的人生,是一种涂饰的人生;向内的人生,是一种洗刷的人生。向外是建立,向内是拆卸。向内走进,自然不免要遗弃与摆脱外在。 向内的人生是洒脱的人生,最后的境界则成为一个脱空,佛家称之为涅槃,乃无。 向内与向外都不可分割,二者相依相存。因此禅宗说迷既是悟,烦恼既是涅槃,众生既是佛,无明既是真知。 儒家的人生,依着中间线路前行,前面无限,但随时随地便是他的终极宁止点。 儒家不偏向外,他们肯定物质追求。《孟子》中“食色性也”,孔子“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亦不反对偏向内,他们不反对科学。但他们不说战胜自然,克服自然,知识即权利。他们只说尽己之性,然后可以尽物之性,而赞天地之化育。他们说天人合一。 二、《适与神》

这一章,钱穆先生在西方传统真善美的价值观念上,引用了德人巴文克Bermhard Bavink的现代科学分析提出的另外两项:适合于神圣,作为真善美的补充,并对新增两项进行叙述。 真善美并非超越人类的客观存在,任其是绝对的,终极的。既称为客观,便有含有主观的成分。有所观,必有其能观者。能所一体,同时并立。观必有至,宇宙间便不应有一种纯粹的客观。 道,绝对为无,泯绝相对,既无绝对。人类所能达到的真理之最大极限,是一种会合古往今来的一切人类的种种立场而融成的一种真理。 强调“适”,则令主观即成客观,相对即成为绝对,当下便是终极,矛盾即成为和合。 “适”的价值领域,侧重于人生现实。这一价值领域,绝非是绝对,依然属于相对,是有限的,依然限制在其自己的价值范围之内。 “神”乃是一沙一世界,在须臾中得无终极,在无宁止中得宁止。 “适”是引而近之,使人当下即是。 “神”是推而远之,使人鸢飞鱼跃。 三、《人生目的和自由》 在人类历史演进的过程中,最先是满足其生物性需求,先求生命保存,再求生命延续,这一层属性乃是自然赋予。在此之外,人类还另有生存的目的,这也是人类区别于草木禽兽之处。有目的有意义的人生称为:人文人生,或叫有文化的人生。 文化的人生,便是人类从自然人生中解放出来的一个自由。有目的的人生,且有选择此等目的的自由,此为人类生活的两大本质。只有这种自由的获得,才能指示出人类文化前程一线的光明。

小说《人生十论》读后感2500字

小说《人生十论》读后感2500字 小说《人生十论》读后感2500字 这一章,钱穆先生所指三路向乃是,一向精神界内求,偏向于心;二向物质界外求,偏向于物;三乃是儒家的中立,既不偏内求,又不偏外求,既不偏向心,又不偏向物。 向精神界求开展最高为宗教,向物质界求开展最高为科学。 向外求乃无边界,只能不停地追逐,满足转眼化为虚空。愉快与欢乐,眨眼间变为烦闷与苦痛。逐步向前,成为不断的扑空。强力只是一个黑影,充实只是一个幻觉。 向内求亦无穷,结果仍然是不停的扑空。向外的人生,是一种涂饰的人生;向内的人生,是一种洗刷的人生。向外是建立,向内是拆卸。向内走进,自然不免要遗弃与摆脱外在。 向内的人生是洒脱的人生,最后的境界那么成为一个脱空,佛家称之为涅槃,乃无。 向内与向外都不可分割,二者相依相存。因此禅宗说迷既是悟,烦恼既是涅槃,众生既是佛,无明既是真知。 儒家的人生,依着中间线路前行,前面无限,但随时随地便是他的终极宁止点。 儒家不偏向外,他们肯定物质追求。《孟子》中“食色性也”,孔子“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亦不反对偏向内,他们不反对科学。但他们不说战胜自然,克服自然,知识即权利。他们只说尽己之性,然后可以尽物之性,而赞天地之化育。他们说天人合一。

这一章,钱穆先生在西方传统真善美的价值观念上,引用了德人巴文克Bermhard Bavink的现代科学分析提出的另外两项:适合于神圣,作为真善美的补充,并对新增两项进展表达。 真善美并非超越人类的客观存在,任其是绝对的,终极的。既称为客观,便有含有主观的成分。有所观,必有其能观者。能所一体,同时并立。观必有至,宇宙间便不应有一种纯粹的客观。 道,绝对为无,泯绝相对,既无绝对。人类所能到达的真理之最大极限,是一种会合古往今来的一切人类的种种立场而融成的一种真理。 强调“适”,那么令主观即成客观,相对即成为绝对,当下便是终极,矛盾即成为和合。 “适”的价值领域,侧重于人生现实。这一价值领域,绝非是绝对,依然属于相对,是有限的,依然限制在其自己的价值范围之内。 “神”乃是一沙一世界,在须臾中得无终极,在无宁止中得宁止。 “适”是引而近之,使人当下即是。 “神”是推而远之,使人鸢飞鱼跃。 在人类历史演进的过程中,最先是满足其生物性需求,先求生命保存,再求生命延续,这一层属性乃是自然赋予。在此之外,人类还另有生存的目的,这也是人类区别于草木禽兽之处。有目的有意义的人生称为:人文人生,或叫有文化的人生。 文化的人生,便是人类从自然人生中解放出来的一个自由。有目的的人生,且有选择此等目的的自由,此为人类生活的.两大本质。只有这种自由的获得,才能指示出人类文化前程一线的光明。

读《人生十论》有感

读《人生十论》有感 ----读《人生十论》有感 近日,有幸拜读了钱穆先生的《人生十论》,作为中国最后一位国学大师,先生 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探论“心”、“我”、“自由”、“命”、“道”等终极问题,鲜 明标定有关人生的观念、态度。可以说,无论向学、处世还是为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 的人,都可从先生的“十论”中获益。结合日常生活、工作,我将人生分为信念、真理、价值、前行“四部曲”: 坚定信念:事业前进的力量之源 先生在“人生三路向”一章提出人生追求的三种方向,向外追求物质与权力、向内追 求灵魂的安宁、向现实追求当下的幸福。这三种人生观,都诠释和奉承一个信念问题。信 念犹如人生中的路标,为铿锵前行的人们指明了方向。依然记得,毛主席对刘胡兰英勇事 迹做出“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高度评价,永远铭记,无数革命前辈用共产主义坚定 信念,激励着后人。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各界对城市管理工作的关注前所未有, 城市管理所肩负的责任、面临的压力和发展机遇前所未有,市容环境的不断优化给市民带 来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前所未有。但是,城市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时常面临利益诱惑、工 作压力、失败挫折,甚至遭遇暴力抗法、群众误解,作为城市管理带头人,只有更加坚定 共产主义信念,才能辨明方向、破冰除险、筑牢防线,才能积聚干好城市管理事业的力量 之源。 执着追求:真理在彼岸熠熠生辉 “如何探究人生真理”一章为读者指点迷津,认为“人类求真理,必当还就人类本身 之有限可知中求之,而同时又必知人类本身所知之永远是有限。而此有限之外,永远有一 无限不可知者包络之。”这是人生真理所在,而我们共产党人干事业,一是靠真理的力量,二是靠人格的力量。追求真理、坚持真理,是领导干部应有的政治品格,是忠诚度的必然 反映,是实现理想和推进事业的根本动力。这些年来,我无论是在公安还是在城管战线上,始终告诫自己宗旨不能忘,凡事摆正心态,坚持信仰,追求真理,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多 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譬如,现下城管部门重点抓好公共自行车、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等 民生重点工程项目,高度重视解决停车难、渣土车辆等热点难题,能否使老百姓得到实惠,群众是否满意,这就是我们城管部门评判真善美的标准。正如雷洁琼在九十年代参观毛主

人生十论读书笔记

人生十论读书笔记 【篇一:《人生十论》读后感】 《人生十论》读书笔记 学号:2014015093 班级:广告141 姓名:刘一婧 第一章人生三路向 这章钱穆对人生定向的前提是:人生只是一个向往,我们不能想象 一个没有向往的人生。向往必有对象。那些对象,则常是朝我而外在。然后提出三种路向的人生。 第一种,以近代西方人生为代表的向外路向的生命。生命自我之支 撑点不在生命自身之内,而安放生命自身之外,因此造成了这一种 人生一项不可救药的致命伤——你向前追求而获得了某种的满足, 并不能使你的向前停止,向前停止即是生命空虚。人生的终极目标,变成了并不在某种满足,而在无限地向前。第二种,以印度人为代 表的向内寻求对象的人生。可以看成是一条无限向前或向后的人生。向外的人生,是一种涂饰的人生向内的人生,是一种洗刷的人生。 向外在外建立和向内把外面拆卸想对立。推理来,若外面都拆尽了,你将见本来便没有一个内。推理来,只有把终极宁止的境界,轻轻 的移到眼前来,所以说“立地可以成佛”。 第三种,中国禅宗式的中立路向人生。中立态度是消极,无为的, 不似前面两者,都有他辽远的向往。若我们走上中国儒家思想里面 的另一种境界,它不偏内或外或心或物,它也有向往,但他只依着 一条中间路线而前进。他的前进也将无限。但随时随地,便是他的 终极宁止点。飞翔的远离现实,将不是一种福;沉溺的迷醉于现实,也同样不是一种福,有福的人生只要脚踏实地,安稳向前。在最后 小节,钱穆讲述了印度佛家和中国禅宗的关系,并就中西方新旧人 生观的合理融合抛出了令人思考的问题。如何将这三种人生观融合 起来,则是我们现代人应该努力的方向。否则,一味追求物欲和享 乐就形成“现社会的放纵与贪污”,形成一种“人欲横流的世纪末的可 悲的现象”。 本章感想:能看透不同人生的根本差异,而且把它们分为三类基本 人生,形容贴切,果真大师风范。能透析这种抽象的话题,并且清 楚的理论化,形象化。并且我觉得这些分析都很客观,每种人生, 都有其优劣之处。只有把握好了度,才能走到自己这条人生的终极 追求。以我看来,现在我们的社会,更少中国禅宗式的中立路向人

吾国吾民读后感

吾国吾民读后感 精品文档 吾国吾民读后感 元旦在家闲来无事,无意中找到了一本书,林语堂先生的《吾国吾民》。 林语堂先生的履历几乎是后科举世代读书人的梦想,21 岁任教于清华大学英文系,后赴哈佛大学和莱比锡大学深造,2岁回国担任北京大学教授和英文系主任,193年旅居美国,并抽空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中文打字机。 《吾国吾民》全书除了第十章,,中日战争之我见, 几乎完全与主旨无关,其他章节都是以一个外国人的眼光,从一些细小的方面来讲述中国人的性格与生活,讲述在那一口烟,一杯茶隐藏下的东方面孔,到底是懒于变革的惰性,还是自觉高傲的保守。全书的布局松散与闲聊的话题较为吻合,遥想语堂先生当年一定是先想好了一些关键词如性格,心灵,理想,文学,生活等在进行分门别类的充实。 首先是性格,语堂先生列举了中国人最糟糕的三个特点老成温厚,遇事忍耐,消极避世。在林语堂看来,中国人的忍耐走得太远,甚至可以忍耐暴政,动荡和腐败的统治,已经习惯把恶略的政治环境当做自然法则的组成部分。消极避世怎是忍耐的另一种境界,对大部分中国平民和作为精英的知识分子来说,由于长期生活在没有宪法保障基本人身安全的环境下消极避世就成了他们最好的宪法保护,就像乌龟保护自己的壳一样吾国吾民读后感吾国吾民读后感。而西方 1 / 4 精品文档 人所鼓励的以骑士为代表的公共参与精神,在中国只能和强盗,豪侠联系在一起。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老子和庄子为中国人制造了一种温暖的精神归宿,超脱成为一种境界,逍遥变成一种追求,所以道家思想就这样给中国人自造着精神吗啡,并作为儒家思想的反张力扮演着最后的心灵鸡汤。 林语堂先生在书中承认在中国人性格中普遍存在的宽容也是受益于道家思想,因为“要学习宽容,人们就要学习一点道家的伤感和愤世嫉俗,并由此产生一种普遍的怜悯和同情”。同样得益于道家思想的还有“幽默感”作者认为正是有了老子和庄子对世俗人发出的“尖声嬉笑”才让中国的官员和强盗都成了幽默大家吾国吾民读后感文章吾国吾民读后感出自 ,转载请保留此链接~。 与人们通常认为道家超凡脱俗不同的是,林语堂认为中国人普遍都是老庄影响下的现实主义者,而不是孔孟影响下的理想主义者,正是庄子的“若白驹之过隙”的人生比喻,才让人们认为生活只是一场闹剧,个人只不过是其中的玩偶,从而不会真正陷入儒家主张的礼仪,祭祀,纲常当中,虽然形式上大家都这么干。 这些理论投影到现实生活中也的确如此,中国大到政 2 / 4 精品文档 治方案法律制度,小到勿踏草坪或禁止吸烟的提示,中国人没有几个真正当回事,即便是葬礼这么沉重的日子也充斥着大吃大喝,锣鼓喧天,甚至通宵的放电影和聚众赌博,中国人更像在妻子的葬礼上鼓盆而歌的庄子,而不像西方人在葬礼上的庄严,安静,充满了对死亡和死后未知世界的敬畏。 我理解林语堂的意思是儒家思想只解决人活着时候的问题,为人在世俗的打拼指引方向而庄子揭示了人生虚无的底牌,两位都没有对死亡做出宗教终极意义上的解释,所以务实的不相信来世和天堂的中国人,都希望在死亡之前尽情享受人间的没一点乐趣,因为在这里幸福时刻总是那么稍纵即逝,人们热爱生活,这个由国王

吾国吾民读后感

吾国吾民读后感 吾国吾民读后感 元旦在家闲来无事,无意中找到了一本书,林语堂先生的《吾国吾民》。 林语堂先生的履历几乎是后科举世代读书人的梦想,21 岁任教于清华大学英文系,后赴哈佛大学和莱比锡大学深造,28 岁回国担任北京大学教授和英文系主任,1936 年旅居美国,并抽空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中文打字机。 《吾国吾民》全书除了第十章<<中日战争之我见>几乎完全与主旨无关,其他章节都是以一个外国人的眼光,从一些细小的方面来讲述中国人的性格与生活,讲述在那一口烟,一杯茶隐藏下的东方面孔,到底是懒于变革的惰性,还是自觉高傲的保守。全书的布局松散与闲聊的话题较为吻合,遥想语堂先生当年一定是先想好了一些关键词如性格,心灵,理想,文学,生活等在进行分门别类的充实。 首先是性格,语堂先生列举了中国人最糟糕的三个特点老成温厚,遇事忍耐,消极避世。在林语堂看来,中国人的忍耐走得太远,甚至可以忍耐暴政,动荡和腐败的统治,已经习惯把恶略的政治环境当做自然法则的组成部分。消极避世怎是忍耐的另一种境界,对大部分中国平民和作为精英的知识分子来说,由于长期生活在没有宪法保障基本人身安全的环境下消极避世就成了他们最好的宪法保护,就像乌龟保护自己的壳一样。而西方人所鼓励的以骑士为代表的公共参与精神,在中国只能和强盗,豪侠联系在一起。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老子和庄子为中国人制造了一种温暖的精神归宿,超脱成为一种境界,逍遥变成一种追求,所以道家思想就这样给中国人自造着精神吗啡,并作为儒家思想的反张力扮演着最后的心灵鸡汤。 林语堂先生在书中承认在中国人性格中普遍存在的宽容也是受益于道家思想,因为要学习宽容,人们就要学习一点道家的伤感和愤世嫉俗,并由此产生一种普遍的怜悯和同情。同样得益于道家思想的还有幽默感作者认为正是有了老子和庄子对世俗人发出的尖声嬉笑才让中国的官员和强盗都成了幽默大家。 与人们通常认为道家超凡脱俗不同的是,林语堂认为中国人普遍都是老庄影响下的现实主义者,而不是孔孟影响下的理想主义者,正是庄子的若白驹之过隙

《人生十论》读书笔记

《人生十论》读书笔记 人生是什么?人生该如何度过?这两个问题困扰着喜爱思考的人们。有些人认为,如果能够回答出这两个问题,就能安心平静的按照答案去度过一生。有些人认为,这两个问题根本没有答案,只有在思考这两个问题中产生的体悟,而且这种体悟随人不同、随时改变。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自1949年起写了《人生十论》,这十篇短文加上《人生三步骤》(一九七八年),可以算是钱穆先生给出的答案和体悟。以下是读这11篇文时的一些感想,落笔为读书笔记。 首先,第十篇《道与命》未懂。 钱穆先生第一件事说了人生中有限和无限的概念,见《适与神》《如何探究人生真理》。第二件事情是人生的内外之别的概念,见《人生三路向》《如何完成一个我》《如何解脱人生之痛苦》。第三件事情是人生如何获得幸福,见《人生的目的和自由》《物与心》《如何安放我们的心》《如何获得我们的自由》《人生三步骤》。以上分类只是一家之言,各篇文中内容有所重叠。以下认识和感想也只是一家之言,请勿对号入座。 我们作为人类的认知是有限的,而我们希望的世界是无限的,宇宙、知识、人心。面对无限和永恒,我们无法从理性、从逻辑上去理解它。因为逻辑上的存在必然有约束,有约束就有边界,有适用范围。于是无限和永恒只能是属于感性的,属于宗教(上帝全知全能、道、

大一)、属于哲学(绝对真理)、属于艺术(美)。 人类对于无限和永恒的追求是危险的,然而也是本能的。按照人生的内外之别,向外的无限追求是向物的,而物质的追求没有尽头。向内的无限追求是向神的,不断询问自己的内心,寻求宁静达到涅槃的境界,也是不现实的。所以钱穆先生在《如何安放我们的心》中说:“不能尽向物不能尽向神”,在《人生三路向》中指出“中国儒家的人生,不偏向外,也不偏向内。不偏向心,也不偏向物。他也不屹然中立,他也有向往,但他只依着一条中间路线而前进,他的前进也将无限。但随时随地,便是他的终极宁止点。” 这种观点我是赞成的,一直有感:三十而立是为立志,三十时候的志向是自己若干年来思想的凝聚和人生的体悟,从儿时想做科学家想做明星而起,变换细化现实,而成。人的这样目标、欲望、或者说是志向,无论是向内的还是向外的,都是在不断变化的,是动态而非静态。这种追求,既有活在当下(即是“适”),又有诗与远方(即是“神”)。这种追求,连接着我们有限的自我,以及无限和永恒。 这种“连接”,以不那么准确的描述,可以看作是一种同构或者映射,从我们有限的生活一一对应到到无限的伟大中,或者这就是超越。康德之本体,王阳明之致良知,尼采之自由意志,佛教涅槃,道家得道,均是如此。 反过来说,这种从无限的伟大到我们有限的生活,可以看作一种“降维”。这里的降维并不是贬义,仍然看成一种映射。在《如何完成一个我》中,有这样三段: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想读书体会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想读书体会 一些书可以在睡前读,但有一些书需要在写字台前阅读,《吾国与吾民》就是这样一本需要全神贯注边读边勾画边思考的一本书。 开始时,我把它放在床上,每每睡前翻翻,心里嘀咕:有点难,那种语言风格理解起来甚难矣。花了钱不读是否可称之为“浪费”?曾经初中时还购买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十多岁购买的书过了十年时间,再次捧起,也是耐着性子读完的,虽然也没能读懂,小收获还是有的。 我从来都抱着这样的态度:一本书,不管多贵,只要能从中收获一点点,哪怕一个句话能给我小小的启发我都觉得值了。 以这个标准来衡量,《吾国与吾民》值了!在我读到第二章《中国人之德行》时,我决定把它从床上放到写字台前来了。 林先生将中国人之德行归纳为:圆熟、忍耐、无可无不可、老滑俏皮、和平、知足、幽默、保守性。 在讲述圆滑一德行时,他说:“中国人把心的地位看得太高,致剥削了自己的希望与进取欲……这样向上攀爬的过程,给了他一些生命和人性上不可磨灭的教训。”所以同龄中国人比西方人更加老成

和严肃,环境使然。 中国人最富刺激性的品行便是老滑俏皮。俏皮者是一个人经历了许多人生况味,变为实利的、冷淡的、腐败的行为。唐代二位诗僧的对话: 寒山曾问拾得:“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云:“只要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再待几年,你且看他。最爱这句。道家精神和孔子精神是中国思想的阴阳两极,中国的民族生命所赖以活动。 渐渐感受到大师风采,平和中道出精髓,然后莞尔而笑。 今天按原计划我读完了林语堂先生的《吾国与吾民》后感触颇多。2016寒假我的原计划是读完语堂先生的三本书,此时是寒假的最后一天,我如约而读完,看来计划是可以变为现实的,我心底甚是喜悦。 这本语堂先生的《吾国与吾民》是一部剖析解构国人的经典之作;这是一部大师呕心沥血的传世之作;这是一部国内国际备受推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