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可竞争性与绩效:对我国工业行业的实证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52.10 KB
- 文档页数:4
环境规制对企业竞争力的实证研究——以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为例摘要:环境规制对企业竞争力产生何种影响,国内外理论界对这一问题存在着不同的观点。
采用中国八大产业大中型工业企业1996~2008年的数据,实证分析环境规制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实证结果显示,当前国内环境规制对滞后1期、2期或3期的R&D投入强度、专利发明数、新产品项目数、新产品销售收入比重以及总资产贡献率没有显著的正效应或者负效应。
表明当前环境规制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是不显著的。
关键词:环境规制;企业竞争力;相关性分析Empirical Study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on Enterprises’ competitiveness——Take Chinese Large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as an Example Abstract:What impact does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on e nterprises’ competitiveness, there are different views on this issue. Based on the Chinese large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from 1996 to 2008, This paper provides empirical evidence on the effect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on enterprise’s competitiveness. The empirical results prove that stricter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is not related to increase R&D investment intensity、patent owned、new project owned 、sale revenue of new product and asset. This indicates Chinese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can not stimulate the emterprises’ competiveness.Key words: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emterprises’competiveness; correlation analysis一、引言随着经济增长,伴随而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越来越严重。
中国是一个烟草工业大国 , 2004年全国卷烟产量 18743.9亿支 , 约占世界卷烟总产量的 32%, 同时也是一个烟草消费大国 , 从卷烟消费人群看 , 中国卷烟消费者3.2亿人 , 占世界烟草消费人群的三分之一。
但是在世界范围内中国决不是一个烟草强国 , 不管是卷烟品牌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 , 还是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 ; 或者说是卷烟的利润率和利税总额都不能和国际上的烟草企业相提并论。
国家烟草专卖局自 1998年之后就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对工业企业的结构调整 , 大力推进烟草企业的兼并、重组 , 以形成具有全国范围内的大市场、大品牌、大企业 , 经过这些年尝试 , 已经逐渐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是要最终实现国家局的构想 , 仅仅对工业调整还是远远不够的 , 为了打破地区封锁 , 提高烟草行业的整体效益 , 国家局也加大了烟草商业企业的改革力度 , 并在 2003年开始试行工商分离 , 到目前为止 16家全国性的省级公司工商分设全部完成 , 烟草商业的整体效益有所提高。
本文试图从实证的角度对目前的烟草商业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进行分析 , 评价现存的烟草商业政策 , 以期提出可以指导未来烟草商业发展的政策和建议。
一、中国烟草商业的市场结构与评价1. 中国烟草商业市场结构的度量对于中国烟草商业市场结构的度量 , 本文通过两个指标来体现 , 一个是绝对集中度指数 (CR , 一个是赫芬达尔 -赫希曼指数 (HHI 。
(1绝对集中度指数 (CR 。
绝对集中度一般是产业内 n个企业所占市场份额的累计数占整个产业市场的比例来表示。
其计算公式为 :CR n =! X i! Xj(1式中 :CR n 表示行业中规模最大的前 n 位企业的行业集中度 ; X i 为第 i 家企业的选取指标值, ∑ X j 表示所有企业的选取指标值总和。
CR n 能综合反映企业数量和规模这两个决定市场结构的重要方面 , 但是不能反映企业的规模分布情况 , CR n 越大的市场 , 大企业的市场力量越大 , 相应市场的垄断程度越高。
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的实证分析一、概述随着全球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科技革命的快速推进,高新技术企业作为引领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其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日益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关注。
研发投入不仅反映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更是衡量企业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
中关村作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地,其企业内部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研究价值。
本文旨在探讨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并以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为实证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作用机制。
通过对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研发投入结构、研发投入效果等多个维度的数据分析,揭示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促进作用,以及在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行业特性下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差异。
本文的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丰富和完善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理论体系,还能为中关村及类似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投入决策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1.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创新已经成为推动企业持续发展和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
研发投入作为企业创新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产品质量以及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
中关村作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地,汇聚了大量的创新型企业,这些企业在研发投入方面的表现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对于理解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实证价值。
研究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企业创新的内在机制,而且对于指导企业合理配置研发资源、提高研发投入的产出效率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同时,通过实证分析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可以为政府制定更加精准有效的科技创新政策提供决策参考,推动中关村乃至全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健康发展。
在此背景下,本研究旨在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探讨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以期为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加嘶年第6期 No.6 2 l6 统计研究
Statistical Research 43
市场可竞争性与绩效 ●一 对我国工业行业的实证分析
李国璋 白 明 ABSIRACT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contestable markets,to promote the contestability of certain markets would make them perform better.To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theorists,sunk cost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to effect contestability.So far,there is no specific methods to"evaluate the magnitude of contestability. Nowadays,statutory regulation is the key factor to hinder China’S markets getting more contestable.The
reform,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marketization,is not carried out simultaneously in all tlle industries, and there aIe significant gaps among diferent regions during the reforming process.This suggests ULS to take beth industrial and regional aspects into account when we analyzing the markets’contestability.This paper calculates the contestabifity index by multiplying the ratio of non・-state・・owned economy and regional marketization indices.Quantitative analyses show that economic performance can be made better along witll tlle contestabifity grows.
关键词:可竞争;民营经济;市场化;可竞争指数;绩效 可竞争市场理论(The Theory of Contestable Markets)是 由鲍莫尔(w.J.Baumo1)在1981年首先提出的。该理论是 以完全可竞争市场及沉淀成本(SuIll【cost)等概念的分析 为中心,来推导可持续的有效率的产业组织的基本态势 及其内生的形成过程。所谓完全可竞争市场,是指市场 内的企业当其从该市场退出时完全不用负担不可回收的 沉淀成本,从而能够完全自由进入和退出的市场。因此 相对于现存企业,潜在进入者在生产技术、产品质量、成 本等方面并不存在任何劣势。一个完全可竞争市场的重 要标志是对快速进入缺乏阻止力。 按鲍莫尔等人的定义,在完全可竞争市场中,不存在 斯蒂格勒(Stigler,1968)意义上的进入壁垒,即不存在那些 目前在位企业当初进入时不用负担,而只有其后进入的 新企业必须负担的费用。新企业进入时不仅能够获得必 要的生产技术和充分的需求,而且也不存在政府管制等 人为的进入障碍。从这一定义出发,市场是不是可竞争 的,仅仅取决于是否存在沉淀成本,而与产业内企业数量 的多少无关。沉淀成本的大小决定了企业从市场退出的 难易程度,从而影响着企业的进行决策。因为一旦进入 后退出时的沉淀成本越大,企业退出就越是困难,企业的 进行决策就越是小心谨慎。 在可竞争理论看来,影响市场可竞争程度的主要因 素是沉淀成本,而沉淀成本主要取决于厂商所从事产业 的技术特点。在当前的中国,虽然产业的技术特点仍然 会影响市场可竞争程度,但斯密(Adam Smith)观点或许更 为准确:构成市场竞争限制的更主要的是行政垄断(亚
[3]Bjt;ddund,Anders and Jantti,Markus.Intergenerational Income Mobility in Sweden Compared to the United States. American Economic Re ̄/ew,l997(87):1009—1018. [4]Dearden,Lorra/ne;Machin,Michael and Reed,Howard. 1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 in Britain.刀 Econom/c Jounud。 l997(107—44O):47—66. [5]Grawe,Nathan.Life Cycle Bias in the Estimation of
Inicrgenerational Earnings Persistence.Working Paper 2003. No.207,A 西t Stud/es Branch,Stat/st/cs Canada.
作者简介 何晓琦,经济学博士,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后 流动站研究人员。 邓晓岚,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统计研究 表1 工业行业民营经济比重 1999拒 2O02正 比重 1999矩 2OO2矩 比重 行业 行业 比重 比重 变化 比重 比重 变化
煤炭采选业 O.O5 O.o6 O.Ol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0.24 0.30 O.06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O.00 O.03 O.o3 医药制造业 O.37 0.5l O.14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O.25 O.3o O.o5 化学纤维制造业 O.29 0.43 O.14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O.19 O.28 0.09 橡胶制品业 O.50 O.6l O.1l 非金属矿采选业 O.21 O.21 O.0o 塑料制品业 0.75 O.81 O.06 木材及竹材采运业 O.00 O.o2 O.o2 非金属矿物制造业 O.50 0.60 0.10 食品加工业 0.40 0.62 O.22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O.1O O.13 O.03 食品制造业 O.58 0.68 O.1O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0.24 O.29 O.05 饮料制造业 0.43 0.5o O.o7 金属制品业 0.74 O.8l 0.07 烟草加工业 O.∞ O.02 一O.O1 普通机械制造业 O.37 0.48 O.1l 纺织业 O.5O O.66 O.16 专用设备制造业 O.30 0.42 O.12 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 O.86 O.9l O.05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O.20 O.25 0.05 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 O.82 O.92 O.1O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0.6l O.72 O.1l 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 O.54 O.63 0.09 电子及通信设备翻造业 O.53 O.65 O.12 家具制造业 O.8l 0.90 0.09 仅器仅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0.45 0.55 0.10 造纸及纸制品业 O.55 O.62 0.07 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O.12 O I3 O.1l 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翻 0.43 O.55 O.12 煤气生产和供应业 0.04 0.08 0.04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O.85 O.9o O.05 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O.06 O.1O 0.04 石油加工及炼焦业 O.08 O.1O O.o2
资料来源:‘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01、2003)。 当・斯密,1972年中译本)。在我国,存在着大量的行政垄 断,主要是部门的“条条垄断”和地区的“块块垄断”以及 严重的金融抑制。 本文的目的在于验证可竞争理论关于可竞争性与绩 效关系的有关论证,定量分析我国一些市场的可竞争程 度与经济绩效之间的关系。 一、市场可竞争性与行业绩效 (一)行业可竞争性的衡量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借鉴斯蒂格勒的“生存技术”, 笔者认为:不管是行政审批限制、金融抑制,还是其他什 么限制民营经济进入的原因所致,如果一个行业中民营 经济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则说明这一行业的进入壁垒比 较低,可竞争程度比较高;反之,可竞争性较弱。此处我 们使用行业全部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中民营经济成 分所占的比重来衡量各行业的可竞争性。 表1是1999 2002年间我国工业内部37个行业民营 经济比重及其变动。从表中可以看到:在服装及其他纤 维制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家具制造业、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塑料制品业,以及金属制品业等行 业中,由于政府限制较少、所需资金不多,因而有大量的 民营资金进入;而在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煤炭采选业、 烟草加工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煤气生产和供应业,以 及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行业,政府严格限制非国有 经济成分的进入,所以在这些行业民营经济所占的比重 微乎其微。可喜的是,近年来几乎所有的行业中民营经 济比重都有所提高,这意味着总体上我国工业领域的市 场可竞争程度正逐步提高。 在我国现阶段,还应当注意到各个区域不同的具体 情况。我国的改革不仅在行业上不是同步展开,在不同 的区域改革的进展也大不相同。到目前为止的改革大多 采用“试点——推广”的模式,再加上各地的历史、文化、 产业结构等的不同,以市场化为特点的改革在各地所取 得的成就也大不相同。我们采用樊纲等学者所测算的各 地市场化指数来反映我国大陆地区各省、区、市的市场化 进程(樊纲等,2003、2004),并将部分年份资料摘要列于 表2。 表2 全国和各地市场化指数 2O0O拒 2001矩 2002矩 2OOO矩 2001拒 20O2证 全国 5.34 5.74 5.98 河南 5.12 5.32 5.53 北京 5.60 7.08 7.54 湖北 4.82 5.26 5.57 天津 6.47 7.29 7.o2 湖南 4.66 4.% 5.60 河北 5.81 5.99 6.37 广东 8.73 9.19 9 74 山西 4.09 4.55 4.95 广西 5.18 5.28 5.76 内蒙古 4.33 4.61 4.64 海南 5.73 6.22 6.07 辽宁 5.75 6.35 6.61 重庆 5.54 6.02 6.35 吉林 4.78 5.1O 5.14 四川 5.33 5.87 6.03 黑龙江 4.47 4.81 4.98 贵州 4.00 3.99 3.85 上海 6.95 7.98 8.54 云南 4.93 5.1l 4.88 江苏 7.34 7.59 8.13 西藏 1.57 2.05 浙江 7.94 8.42 9.10 陕西 4.12 4.15 4.59 安徽 5.67 5.92 5.89 甘肃 4.00 4.17 3.94 福建 7.89 8.15 8.67 青海 3.0o 3.29 3.73 江西 4.88 4.99 5.36 宁夏 3.4l 3.59 3.6l 山东 6.40 6.76 7.1O 新疆 3.22 4.06 4.12 资料来源:樊纲等(2003、2004)。 从表2可以看出,虽然近年来各地在推动本地区市场 化体制建设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进展,差距仍然比较明 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