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唐代文学的繁荣与发展

唐代文学的繁荣与发展

唐代文学的繁荣与发展
唐代文学的繁荣与发展

唐代文学的繁荣与发展

一、唐代文学的繁荣与发展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文学史上一个辉煌耀眼的巅峰。唐代文学可谓百花齐放,诗歌、散文、小说都得到很大的发展,同时还兴起了词和变文这两种文学形式。

(一)唐代的诗歌

诗歌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体裁形式,唐诗可说达到了中国诗歌繁荣的顶峰。唐诗的繁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数量众多一个时代文学的繁荣,首先最直接的,当然是表现为数量的丰富。唐诗的繁荣也是如此。有唐一代所创作的诗歌总数,今天恐已难以做出全面精确的统计。但清康熙年间所编纂的《全唐诗》,却为我们留下了唐诗繁荣的一个记录(1)。据康熙所撰《序》云,《全唐诗》收录诗人二千二百余人,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共九百卷。其中有别集者六百九十一家(《唐音癸鉴》),这个收录恐怕还不是最完备的。这是因为,在印刷术尚未流行的唐代,作品的传播主要靠手抄的方法,这样,有可能一些作品由于缺乏传播环境,很快就失传了。其次,由于唐代距今已千有余年,唐诗本身的流传过程中,很可能散佚很多。韩愈在《调张籍》中说李白与杜甫的诗是“平生千万篇,金薤垂琳琅。”但“流落人间者,太山一毫芒”,李、杜这样的大诗人尚且如此,其他人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第三,清修的《全唐诗》,在纂修时主要以季振宜的《唐诗》为底本,以胡振亨的《唐音统签》为校本。这两家虽对唐诗搜求颇勤,但限于当时条件,必然不能完备详尽。所以唐代的诗歌的总数远远不止于四万八千九百余首(2)。但在不到三百年的时间里,诗歌创作取得这样巨大的收获,这不能不说是中国诗歌史上壮伟的奇观。

2、艺术精湛唐诗之盛,不仅仅表现在数量上,而且更重要的是它的质量。唐诗在思想和艺术的完美结合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不仅出现了李白、杜甫这样辉映千古的伟大诗人,还有王维、孟浩然、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李贺、李商隐、杜牧等一大批优秀诗人。唐诗的一般水平也超过了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关于唐诗的艺术性与思想性,我们将在后面作进一步的讲述,这里仅举一个例子,略作说明。在《全唐诗》中,有一位诗人金昌绪,他只有一首小诗流传下来,可说是一位再小不过的诗人,但是他的这一首题为《春怨》的小诗,其艺术成就却令人叹服不已。“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我们初读此诗时,不仅要疑惑,这位闺中少妇,何以要迁怒树上的黄莺鸟,从树上赶走它,不让它鸣叫?原来是黄莺的鸣叫声将她从梦中惊醒,那么她

做的是什么梦呢?何以惊醒她便生气,到了末句,我们才明白,原来她做梦是要去辽西和丈夫相会,而黄莺的鸣叫,惊醒了她,使她不得在梦中与丈夫相会。短短二十字,把闺中思妇对丈夫的思恋痴情痴态,描绘得栩栩如生,我们不能不汉服诗人深厚的艺术修养与艺术表现的功力。全诗如剥茧抽丝,一层一层,渐次披露,可谓既引人入胜,又委婉曲折。由此可以看出唐人诗歌艺术的精湛。

3、体裁全面古典诗歌的体裁是多样的,常见的有五、七、杂言、歌行、乐府、绝句等体制,但是这些体裁并不是一开始就随同文学的产生而同时诞生的,它是随着诗歌本身的发展完善而慢慢丰富起来的。先秦时期,诗歌的体裁最初是三言,而《诗经》多是四言,《楚辞》则以杂言居多。汉末五言诗产生,并逐渐成为一种占主导地位的诗歌形式。南北朝时期,诗歌体制趋于多样化,南朝齐梁时出现的“永明体”开始对诗歌的格律开始了探索,为近体诗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诗歌发展过程中,在体裁形式上积累与探索,为唐代诗歌体裁形式上的完备准备了充分的条件,所以,到了唐代,各种诗歌形式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故明人胡应麟在《诗薮》中慨叹道:“甚矣,诗之盛于唐也!其体则三、四、五言、六、七杂言,乐府、歌行、近体、绝句,靡弗备矣。”诗歌体形形式上的发展,到了唐代,可以说是一次集大成,据前人对于《全唐诗》中存诗一卷以上的诗人所作的统计,其中五、七言古诗7244首,五、七言绝句9210首,五、七言律诗15474首,排律2004首。这个统计占《全唐诗的百分之七十,从这个不完全的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到唐人在诗歌体裁上运用之多样。

4、影响广泛唐代是一个诗歌大普及的时代,不仅诗歌的数量多,作家多,而且诗人队伍的构成也很广泛,上自帝王将相,王公大臣,下及缁流、羽客,童子妇人,都对诗歌十分爱好,并且这些不同社会阶层的人都喜欢诗歌创作,所以胡应麟说:“其人,则帝王将相,朝士布衣、童子、妇人、缁流、羽客靡弗预矣。”以帝王而言,唐代的帝王大多能诗,着名的如太宗李世民、中宗李显、睿宗李旦、玄宗李隆基、文宗李昂、德宗李适、宣宗李忱、昭宗李晔等。其中存诗一卷就有四帝。后妃则有武则天、徐贤妃、杨贵妃等。以童子而言,唐诗中早慧能诗者颇多,如骆宾王、杨炯、杜甫、徐惠、缪氏子、刘晏、林杰等。缁流羽客中有寒山、拾德、皎然、贯休、齐己、吴筠、陆羽等。妇人则有鱼玄机、薛涛、李冶等。不仅诗人的社会层次广泛,整个社会也都非常喜爱诗歌,唐诗在当时就以种种方式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今存唐人唐诗选本即有十多种。白居易曾说他的诗被人“缮写模勒,衒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说明当时人们对诗歌的普遍喜爱。不仅如此,唐诗还影响到了世界其他地方。宣宗李枕在白居易死后所写的《吊白居易》诗中说:“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居易名,造化天子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君一怆然。”白居易的诗在日本深受欢迎,《源氏物语》即有不少地方受白氏影响(日本学者丸山青子有《源氏物语与白氏长庆集》的着述),等等。

(二)唐代的散文

除了诗歌,其他文体在唐代也得到长足的发展。散文是唐代获得很高成就的一个方面。从六朝开始,中国散文创作渐渐走向骈俪化,骈文的创作成为文坛的主要风尚。从西魏开始以至盛唐,要求改革文体的呼声一直不断,但直到中唐韩愈、柳宗元的出现,在文坛发动了一场古文运动,才使文体革新取得成功,对当时的文坛及众多的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们在散文创作上所以得的实绩显示了古典散文在经过先秦两汉繁荣后的再次辉煌。他们所创作的优秀之作,至今仍脍炙人口。韩、柳创作以虽以散文名世,并把骈文作为变革的对象,但骈文的创作并未销声匿迹,而是与散文一样,出现了许多万口传诵的名篇。如以大散文眼光来看,两类都可归入散文范畴。整个唐代,骈散文创作的成就与数量,亦十分可观。清代嘉庆年间董诰等奉敕所编的《全唐文》收有作者3035人,骈散文共20025篇。但这个收录尚未完备,后来陆心源又编有《唐文拾遗》和《唐文续拾》,续收777位作者,文2871篇,两者合计,作者3516人(去重复296人),文22896篇。近代以来,随着地下文物的不断发现,新出土的唐文数量极大,故《全唐文》的补遗、补编在不断进行。据西北大学《新编全唐五代文》编委会统计,其所收集的全国新出土的墓志、碑刻等可新增清编《全唐文》未收文1100余篇。由此可见,唐代散文创作,作家之众多与创作之繁荣。

(三)唐代的小说

唐代传奇小说的出现,在中国小说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标志着中国小说进入了成熟阶段。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魏晋时期是我国小说创作的初期阶段,此时的小说尚不离搜奇记异,写法上以实录为指归,虽名为小说,而实与今天所说的小说尚有一定的距离。至唐人传奇,则始有意识地从事小说创作。他们取材于社会现实生活,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与时代风貌,其小说不仅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而且塑造了十分形象生动的人物形象。其中一些优秀的作品,象《虬髯客传》、《李娃传》、《莺莺传》、《霍小玉传》、《柳毅传》、《长恨歌传》等,至今仍保留他们的艺术魅力。唐代还出现了变文和话本,为我国文学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对后世的戏曲、白话小说和曲艺都有显着的影响。

(四)唐五代词

唐代还出现了词这种新的艺术形式。最初词是由民间兴起的。保存于敦煌石窟的曲子词,展示了唐词的最早形态,随着民间词的传播,文人亦开始了词的创作。唐代文人词的创作,相传最早是盛唐时期的李白,但学术界目前对李白词的真伪尚有争论,不过至中唐白居易等人已开始从事词的创作,则是毋容置疑的。到了晚唐五代,词由滥觞而渐成溪流(1),终于发展到宋代时,成为一种主要的文学形式。而在词的发展过程中,唐五代词的引导作用,则是不容抹杀的。

二、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

关于唐代文学(尤其是唐诗)繁荣的原因,学术界曾有过热烈的讨论,但是关于唐代文学繁荣的最根本的原因究竟何在,至今大家仍未取得一致的意见。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与研究的问题,下面所述的几个方面,是促成唐代文学繁荣的一些因素,供大家研习时参考。

(1)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为唐代文学煌繁荣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政治、经济环境。唐王朝是继隋初统一后建立的又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唐王朝建立后,接受了前代王朝覆灭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比较开明的措施,调整了当时的生产关系,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使得社会经济很快得走向繁荣。所以唐初的经济很快得到发展,形成了“贞观之治”。太宗之后,虽有则天称帝时的一段反复,但到了玄宗开元、天宝之际,又形成了着名的“开天盛世”。“贞观之治”与“开天盛世”前后交映,成为唐代乃至于封建时代繁荣盛世的象征与标志。《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开元时的情况是:“斗米之价钱十三,青齐间才三钱”。《通鉴》亦载开元末(740)的情况:“天下县千五百七十三,户八百四十一万二千八百七十一,口四千八百一十四万三千六百九。西京、东京米斛钱不满二百,绢匹亦如之。海内富安,行者万里不持寸兵。”杜甫在《忆昔》诗里说:“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宝,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去日出,齐纨兽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不仅经济繁荣,当时唐王朝国家的版图也空前扩大。盛唐时期唐王朝影响的范围东北朝鲜半岛,西北至葱岭以西的中业,北至蒙古,南至印度支那。经济的繁荣,国家统一,使唐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这样的背景下,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以及人民的创造力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呈现活跃的状态。经济的繁荣也影响了唐人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唐代的许多诗人都曾有过一段漫游的生活,有人漫游过大半个中国。如李白的“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杜甫的“放荡齐赵间,求马颇清狂”。孟浩然的“山水寻吴越,风尘厌两京”等等。这种漫游生活,不仅开阔了诗人的眼界,而且增强了诗人对社会的了解与对人生的体验。所以冯至先生在谈到漫游时说:“他们离开狭窄的家乡,看见异乡的山水与新奇的事物,遇到些幸福或不幸的遭遇,自己也会感到一种解放,他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经验,丰富了生活。”(《杜甫传》)漫游也改变了诗人的行为方式,许多诗人都具有侠客的气质,这样也使他们的诗歌充满一种豪迈不羁的魅力。所以当时国家的强大,经济的空前繁荣,为唐代文学的繁荣准备了政治经济条件。安史之乱后,虽然唐王朝由盛转衰,但是面对社会的动乱,民生的疾苦,以及知识分子力图改革弊政而致力中兴,又给诗人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与激情。此外,由于社会的大变动,作家队伍的构成的变化,也是唐代文学的繁荣的一个原因。六朝时期,文学的主要作者是贵族(或者说世族地主)而到了唐代,作家队伍则主要为中下层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中下层地主

阶级知识分子与世族文人不同,他们比较了解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有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他们大都通过科举考试的途径登上政治舞台,成为政治上比较进步的势力。他们有比较丰富的阅历,对政治现状常常有所不满而要求革新;他们能够吸取民间文艺的营养,敢于揭露社会矛盾,表现政治理想,等等。

(2)政治的开明,思想的宽松活跃,为唐代作家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环境。唐代文学的繁荣也与当时思想、文化环境的的宽松、活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唐代的统治者,虽然强调儒学为本,但并不象汉代那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是具有一种兼容并包的博大胸怀,因而在思想文化方面形成了一种宽松、自由的氛围,儒、释、道等各种思想都得以流传。终唐一代,儒、释、道三家思想虽然在各个时期互有消长,但基本上都得到了自由发展,并且呈现一种互相融和的趋势。由于思想界的自由,异域的文化也开始进入中原。龟兹乐、胡旋舞、琉璃瓦、夜光杯、胡饼、胡药乃至于袒胸露臂甚至半裸的乐伎,都成为长安这个世界性的名都的奇观。音乐、舞蹈、绘画、建筑、雕塑,互相影响,为文学的繁荣增添了新的手法。如山水诗与山水画、舞蹈与书法等的相互影响。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杜甫在《观公孙大娘舞剑器浑脱》中则说:“昔者吴人张旭善草书、书贴,数尝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等等,思想文化的活跃促进了文学上各种风格流派的建立,对于新的文学形式的出现(如变文、词)也有积极的影响。

(3)统治阶级的提倡与重视,有利于文学风气的形成。唐代的统治者都非常喜爱文艺,他们除了亲自创作诗歌外,对文人的创作也加以奖励、提倡。唐太宗在作秦王时,于武德四年打败王世充后,就开设文学馆,置文学学士。后又开设弘文馆,招延学士,编纂文书,唱和吟咏。他在《帝京篇序》中说:“予以万机之暇,游息文艺。……用咸英之曲,变烂漫之音,求之人情,不为难矣,故观文教于六经,阅武功于七德,台榭取其避燥湿,金石尚其谐神人。皆节之于中和,不系于淫放。……释实求华,以人从欲,乱于大道,君子耻之。”虽然是从儒家的文艺观出发,讲究文艺的实用,但“于万机之暇,游息文艺”也可以看出他对文艺的喜爱。高宗武后时期,诗坛上的文艺活动更加繁荣,在武后的倡导下,以上官婉儿为中心,在宫廷形成了一个“文艺沙龙”。计有功《唐诗纪事》载:“武后游龙门,命群宦赋诗,先成赐以锦袍。左史东方虬诗成,拜赐坐未安,宋之问诗后成。文理兼美,左右莫不称善,乃就夺锦袍衣之。”《新唐书·上官昭容》亦载:“婉儿常差第群臣所赋,赐金爵,故朝廷靡然成风。”唐玄宗是一个风流天子,不但对诗歌爱好,而且对其他艺术门类,如演唱、音乐也非常在行,曾设立“皇家梨园”,称歌伎为“皇家梨园弟子”。代宗皇帝也非常重视文学,王维死后,他曾关心王维的诗集编纂工作。宣宗曾写诗悼念白居易,等等。另外,唐代的统治者,为了扩大统治基础,以科举取士,而科举制尤其重视进士科,这对于吸引知识分子研习诗文,促进诗歌他人创作繁荣,都起了积极的作用。胡震亨

《唐音癸签》说:“唐试初重策,兼重经,后乃觭重诗赋。中叶后,人主至亲为披阅,翘足吟咏所撰,叹惜移时。或复微行谘访名誉,袖纳行卷,予阶缘,士益竞趋扬名,殚工韵律。诗之日盛,尤其大关键”。严羽《沧浪诗话·诗评》曰:“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统治阶级对于文学的爱好与提倡,对当时文学风气的形成,应该说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文学本身的发展演进,为唐代文学的繁荣作了准备。文学的发展,总是从幼稚到成熟,从朴质到完美的。在唐以前,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题材、风格等已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楚辞》的浪漫主义传统,汉魏乐府的叙事抒情手法,都给唐代作家以丰富的营养。同时,六朝以后山水田园题材的开拓,以及对声律、对偶等艺术技巧的运用,也为唐代作家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此外,四、五、七言、骚体、乐府、古诗、新体诗的发展,也在运用体裁形式方面为唐人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唐代的作家正是在此基础上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经验,吸取了前人的教训而把唐代文学推向了高峰的。

(5)南北文化的交流,促进了文学高潮的到来。中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与文化环境差异颇大,因此不同地域的文学,其面貌也各不相同。春秋战国时期北风与南骚的不同,即是明证。自晋室南渡,南北方长期对峙,在不同的政治环境、地域环境、文化环境下,南方与北方的文学,形成了不同的风貌与特征。魏征《隋书·文学传序》说:“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歌咏。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即指出了南北文学的不同面貌。自隋统一之后,南北政治上的对峙被打破。政治上的一统,也带来了文化上交流与融合趋势的加快,南北的文风也在逐步的融合。清丽而又略嫌纤巧柔弱的南朝文学,与北朝的刚劲、粗犷、沉厚、朴实的文风相结合,为一种既优美又刚健的新文风的出现,提供了可能。魏征《隋书·文学传序》中所说的“若能擢彼清音,简兹累句,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正是这样一种理想的文学风貌。而唐代诗人经过近百年的摸索探讨,终于将南北两种文风融合在一起,从而创造了中国诗歌最成熟的典范。

三、唐代文学发展的分期

唐代的诗歌,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社会政治的变迁,在唐代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很自然地形成了不同的段落,对此,前人早已有所认识。对于唐诗演进过程的描述,最为流行的大致有所谓“五唐说”和“四唐说”。

五唐说最早始于宋代的严羽。他在《沧浪诗话·诗体》中说,“以诗而论,则有……唐初体、盛唐体、大历体、元和体、晚唐体”,并且指出,唐初是承袭陈隋之体。盛唐体指景云以后,开元天宝诸公之诗。大历体指大历才子之体。元和

体是元白诸古诗。这五种体式的标示,实际上已勾勒出了唐诗流变的一个基本轮廓。

严羽之后,元人杨士弘选录唐诗,编成《唐音》一书。他将严羽的五体并为“初、盛、中、晚”四体。到了明代的高棅,“四唐说”已扩展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并趋于定型。他在《唐诗品汇·总序》中指出:“有唐三年,众体备矣,故有往体、近体、长短篇、五七言律句、绝句等制,莫不兴于始、成于中、流于变,而陊之于终,至于声律、兴象、文辞、理致,各有品格高下之不同。略而言之,则有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之不同。详而分之,贞观、永徽之时,……此初唐之始制也,神龙以还,洎开元初,……此初唐之渐盛也,开元,天宝间,此盛唐之盛也,大历贞元中,……此中唐之再盛也。下暨元和之际,……此晚唐之变也。降而开成以后,……此晚唐变态之极,而遗风余韵犹有存者焉。”并且他从盛衰正变的指导思想出发,对各个阶段的代表诗人、诗风作了论析,同时他在《品汇》当中对于唐诗各个阶段的嬗变潜衍过程也作了说明。从此四唐就不仅分体,而且成为唐诗的分期。按这个分法,初唐不包括高祖时代、中唐又太短,所以还不甚严密。明末沈骐在《诗体明辩》的序里分唐诗为“四大宗”,修正了这两处。此后,“四唐说”便为历代诗论家论唐诗流变所遵循。现在一般所说的初盛中晚的时限大致是:

初唐:高祖武德元年(618)――玄宗开元初(713)约为百年。

盛唐:玄宗开元元年(713)――代宗大历元年(766)约五十年。

中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文宗开成元年(836)约七十年。

晚唐:文宗开成元年(836)――昭宣帝天佑四年(907)约七十年。

当然这个分法,也有人根本反对,也有人推敲过各期界限。而现代人对唐诗发展演变的分期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有五期、六期、八期等不同的分法(1)。

初唐约百年,诗人大约270人,诗歌2757首,其中心问题是要批判地继承六朝文学,融合南北文风,为诗歌发展开辟一条健康的发展道路。

初唐百年诗歌的演进,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即前后两个五十年。初唐的前五十年可说是宫廷诗的时代(2)。从作家来讲,初唐前五十年主要是以李世民为代表,包括李百药、虞世南、马周、许敬宗、杨师道、长孙无忌、魏征、上官仪、褚亮等人在内的作家群,而以“绮错婉靡为本”的“上官体”为这一时期的代表。初唐的后五十年是逐步突破旧的诗风,建立唐诗风范的时期。这一时期,文坛上比较热闹,改革诗风的呼声与创作实践同样强烈,先是高宗武后时期,以“文章名天下”的初唐四杰登上诗坛,把诗歌的题材从宫廷移到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与塞漠,感情基调也清新健康起来,继之有沈佺期、宋之问确立了律诗这种新形式。最后是陈子昂登高一呼,痛斥齐梁,高倡风骨,为唐诗开展健康地发展道路。总而言之,初唐诗歌虽未完全摆脱六朝的浮华和纤弱,诗歌的现实性和思想性尚有待进一步提高,但已透露了新的气息。

盛唐,是唐代诗歌达到繁荣的顶点时期,在短短的五十三年里,涌现出了十几位大诗人,他们以不相同的风格,投入到了盛唐之音的大合唱之中去。正如李白《古风》其一所说:“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在盛唐诗坛上,李白、杜甫无疑是两位最伟大的时代歌手。而以王维、孟浩然为首的一批诗人和以高适、岑参为首的另一批诗人分别以或宁静优美、或豪迈奔放的音符,弹奏出盛唐之音的不同音部。总体来说,这一代诗人大都具有宏伟的理想和抱负、蓬勃热烈的感情,他们的诗歌大都充满了一种积极向上的青春活力,这也就是后人所称道的盛唐之音。李白诗歌则是盛唐之音的典型代表。“安史之乱”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也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伟大的诗人杜甫,以他如椽巨笔,在诗中真实而又生动地反映了这一时代巨变。在诗歌史上,他既是盛唐之音的结束者,又是中唐诗歌的开启者,在整个唐代诗歌史上占据着继往开来的作用,也是整个中国古代诗史上一位杰出伟大诗人。

中唐诗人大约五百七十人,诗歌数量最多,约一万九千余首,诗歌流派也最多,所以高棅称之为“中唐之再盛”。这时与安史之乱期间相比,虽然时局得到相对的稳定,但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以及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使社会陷于严重的无法摆脱的危机之中。盛唐那积极浪漫主义的热情和理想退潮了,严峻、冷酷的现实使诗人们不得不倾向冷静的观察与思考,所以诗歌转向了现实主义道路。而盛唐诗歌在艺术上所达到的成熟完美的境界,也为中唐诗人在诗歌艺术的创新与开拓上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中唐诗歌无论在内容还是艺术上,都出现了竟相创新的局面,诗人及流派的创作“如危峰绝壑,深涧流泉,并自成趣,不相沿袭”(胡应麟《诗薮》外编卷四)。中唐诗坛,大致有以下几派:(1)以白居易和元稹为首,包括李绅、王建、张籍等人在内,倡导新乐府的创作,要求“歌诗合为时而作文章和为事而着”,揭露中唐社会政治的各种弊端,反映时弊民疾,在诗歌形式上只要求浅显平易通俗,自然,他们的创作在当时乃至以后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一派诗人,从尚奇怪,重主观的创作主张出发,着力于探讨诗歌的新的艺术形式,并且通过个人的遭遇来反映社会的黑暗。这一派诗人除了韩孟之外,还有刘叉、卢仝、马异、贾岛、李贺等,其中韩、孟、李最为出色。

(3)韩、孟、元、白之前的中唐早期,尚有刘长卿、韦应物与大历十才子等诗人,带着对盛唐的依恋,以萧条、冷落的心境表现山林隐逸的生活情趣。

(4)柳宗元、刘禹锡等“元和贬谪”诗人,或借异乡山水以抒发贬谪之苦闷,或借历史古迹抒发千古兴亡之慨叹,柳的山水诗写得清淡秀丽,峻洁峭激,刘的咏史诗则豪迈畅朗。

晚唐七十年,是唐诗的晚秋时节,但并非一片萧瑟。总体来看,由于晚唐政治形势的恶化,人民生活更加贫困,所以现实主义诗歌在晚唐继续得到发展。李商

隐、杜牧两位诗人为晚唐之翘楚,他们的诗歌,无论其内容还是艺术都具有杰出的成就。许浑、温庭筠、韦庄、司空图、韩偓、郑谷等诗人,也都各有特色。而皮日休、杜荀鹤、聂夷中等人,继承了中唐元白新乐府的传统,在反映民生疾苦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由于晚唐时局如西风落照,士人深感回天乏力,故淡泊情怀与艳情绮思的主题在晚唐诗坛便十分流行。而艳情绮思的题材在词这一新起的艺术形式中表现的更为充分。到了五代时期,词这种形式迅速发展,为后来宋词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唐代文学高峰的启示(高中阅读)

唐代文学高峰的启示 唐诗之所以能达到高峰,也有文人们的自觉努力,其中有些因素仍然值得当代文艺工作者思考。 唐代经历了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在治乱两种不同的时世中, 文学都取得了极高成就。其中至关重要的原因,是文人们在不同时代条件下都能将个人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具有为时代而创作的强烈责任感。例如初盛唐是社会走向兴盛的时期,文人们能站在观察宇宙历史变化规律的高度,对时代和人生进行自觉的思考,将欣逢盛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转化为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健康乐观的情怀,创作出能充分体现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从而形成文学繁荣与社会繁荣相一致的盛况。 齐梁陈隋时期诗风愈趋浮靡,唐朝为吸取前朝覆亡的教训,从 开国之初就将政治革新和文风革新联系在一起。从初唐到盛唐,诗歌经历过三次重要革新。其主要方向是提倡诗歌文质兼备,核心内涵是发扬比兴寄托的风雅传统,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初唐四杰针对唐高宗龙朔年间“以绮错婉媚为本”的“上官体”诗风,明确提出要廓清诗赋的“积年绮碎”,强调刚健的气骨和宏博的气象。陈子昂标举风雅兴寄和建安气骨,肯定革新诗歌的关键在于恢复建安文人追求人生远大理想的慷慨意气,批判齐梁诗的“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提倡“骨气端翔、音情顿挫”的诗风。张说和张九龄更进一步提出作文要风骨和文采并重,典雅和滋味兼顾,鼓励多样化的内容和风格,并提出盛唐诗歌应当以“天然壮丽”为主的审美理想。经过这三次革新,

建安气骨在开元中为诗人们广泛接受。政治气象的更新又促使诗人们把共同的时代感受反映到诗里,并意识到他们渴望及时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正是建安气骨和时代精神的契合点。 唐代诗人善于提炼具有普遍性的人情,表现人生共同感受,使 之达到接近生活哲理的高度,因而在百代之下犹能引起最广泛的共鸣。人类的社会生活、阶级属性、时代环境虽然千变万化,但是总有一些共通的至少是本民族共有的情感体验,例如乡情、亲情和节物之感等。中国古诗为大众接受度最高的多数是盛唐诗,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盛唐诗人既能在日常生活中捕捉人所共有而未经前人道过的感受,又能以透彻明快的语言将其概括为人类生活中普遍的体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日落归山、黄河入海的壮伟景象,激起诗人再上一层、放眼千里的万丈豪情,又蕴含着登高才能望远的人生哲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乱之中亲人的平安消息比什么都珍贵,这个道理高度提炼了人们在同类境遇中共同的体会,因而成为后世常用的诗句。 从学术研究角度来看,唐代文学高峰形成的原因还有很多,但 以上这些至关重要。在登临巅峰的过程中,唐代文人追求完美和高远的精神风貌,可能在当下尤为欠缺,因而对今后的文艺建设最有启发性。 (摘编自葛晓音《唐代文学高峰的启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唐代诗歌繁荣的时代原因和文学原因

唐代诗歌繁荣的时代原因和文学原因 一、经济繁荣为诗歌兴盛提供了雄厚的物质条件.经济繁荣,交通便利,社会安定为唐诗的兴盛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社会环境。这正是李白、杜甫等诗人能够恣情漫游祖国名山大川,王昌龄、王之焕等得以等闲进行“旗亭酬唱”的特定物质条件。 二、全国空前统一为唐诗繁荣提供了现实基础。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自汉代始,多民族的统一体已经形成。后来,由于统治阶级的腐朽,再现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隋结束了南北分裂的纷扰混乱,唐使多民族的统一体得到了恢复与发展。 为加封边疆的治理,唐统治者极为重视边功并大加封赏。这就刺激了时人赴边从戎的积极性,特别是一些文人,纷纷奔赴边塞,投佐幕府,随主将驰聘疆场。“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男儿一丈夫”。建功立业,获取功名成为一种时尚。边塞的征戎生活、异域的奇丽风光,增长了他们的见识,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一大批寄情于边塞的诗人应运而生。据统计,《全唐诗》收录以边塞为题材的诗歌有两千余首。边塞诗的兴盛为唐诗的繁荣增添了异彩。 三、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推动着文人对诗歌的学习研

究。唐初社会经济恢复迅速,庶族地主势力不断上升,为广泛吸收庶族地主参政、唐承隋制,取消了魏晋六朝保护士族特权的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考试。唐科举取士分常举和制举两类。制举由皇帝主持,科目临时设置,不常举行。常举每年一次,分秀才、明经、进士、明法等六科。考生集中在秀才、进士两科。进士重在诗赋,虽难及第,但及第后仕途广泛,颇易晋升,尤为士人所重。“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科举考试的应制诗多为点缀升平、雕字琢字之作,但以诗取士的科举制度刺激了时人发愤学诗,把大部分精力投入于诗歌创作,这有利于诗歌艺术形式的不断完善和创作经验的广泛传播。严诩《沧浪诗话·诗评》说:“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 四、统治者的个人爱好、提倡有助于全社会重视诗歌风气的形成。唐代君主,很重视诗歌,也大都能诗。太宗先后开设文学馆,弘文馆,招延学士,编纂文书,与之唱和吟咏。高宗、武皇常自制新词以入乐。玄宗本人就是诗人,自述每运笔赋诗,辄“乐以忘忧”。文宗特制诗学士七十二人。武皇宴集群臣,宋之问赋诗最佳,曾获御赐锦袍。帝王的爱好、倡导提高了诗人的声誉,有助于形成全社会重视诗歌的风气。 五、文禁松驰,是产生大量抨击权贵、真实反映底层生活诗

1唐代文学的繁荣和发展

一、唐代文学地繁荣与发展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地鼎盛时期,也是文学史上一个辉煌耀眼地巅峰.唐代文学可谓百花齐放,诗歌、散文、小说都得到很大地发展,同时还兴起了词和变文这两种文学形式. (一)唐代地诗歌 诗歌是唐代最具代表性地文学体裁形式,唐诗可说达到了中国诗歌繁荣地顶峰.唐诗地繁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数量众多一个时代文学地繁荣,首先最直接地,当然是表现为数量地丰富.唐诗地繁荣也是如此.有唐一代所创作地诗歌总数,今天恐已难以做出全面精确地统计.但清康熙年间所编纂地《全唐诗》,却为我们留下了唐诗繁荣地一个记录().据康熙所撰《序》云,《全唐诗》收录诗人二千二百余人,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共九百卷.其中有别集者六百九十一家(《唐音癸鉴》),这个收录恐怕还不是最完备地.这是因为,在印刷术尚未流行地唐代,作品地传播主要靠手抄地方法,这样,有可能一些作品由于缺乏传播环境,很快就失传了.其次,由于唐代距今已千有余年,唐诗本身地流传过程中,很可能散佚很多.韩愈在《调张籍》中说李白与杜甫地诗是“平生千万篇,金薤垂琳琅.”但“流落人间者,太山一毫芒”,李、杜这样地大诗人尚且如此,其他人地情况就可想而知了.第三,清修地《全唐诗》,在纂修时主要以季振宜地《唐诗》为底本,以胡振亨地《唐音统签》为校本.这两家虽对唐诗搜求颇勤,但限于当时条件,必然不能完备详尽.所以唐代地诗歌地总数远远不止于四万八千九百余首().但在

不到三百年地时间里,诗歌创作取得这样巨大地收获,这不能不说是中国诗歌史上壮伟地奇观. 、艺术精湛唐诗之盛,不仅仅表现在数量上,而且更重要地是它 地质量.唐诗在思想和艺术地完美结合上,取得了很高地成就,不仅 出现了李白、杜甫这样辉映千古地伟大诗人,还有王维、孟浩然、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李贺、李商隐、杜牧等一大批优秀诗人.唐诗地一般水平也超过了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关于唐诗地 艺术性与思想性,我们将在后面作进一步地讲述,这里仅举一个例子,略作说明.在《全唐诗》中,有一位诗人金昌绪,他只有一首小诗流 传下来,可说是一位再小不过地诗人,但是他地这一首题为《春怨》地小诗,其艺术成就却令人叹服不已.“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我们初读此诗时,不仅要疑惑,这位闺 中少妇,何以要迁怒树上地黄莺鸟,从树上赶走它,不让它鸣叫?原来是黄莺地鸣叫声将她从梦中惊醒,那么她做地是什么梦呢?何以惊醒她便生气,到了末句,我们才明白,原来她做梦是要去辽西和丈夫相会,而黄莺地鸣叫,惊醒了她,使她不得在梦中与丈夫相会.短短 二十字,把闺中思妇对丈夫地思恋痴情痴态,描绘得栩栩如生,我们不能不汉服诗人深厚地艺术修养与艺术表现地功力.全诗如剥茧抽丝,一层一层,渐次披露,可谓既引人入胜,又委婉曲折.由此可以看出 唐人诗歌艺术地精湛. 、体裁全面古典诗歌地体裁是多样地,常见地有五、七、杂言、 歌行、乐府、绝句等体制,但是这些体裁并不是一开始就随同文学地

唐代文学概述

第一讲唐诗宋词课程概述 第一节学习重点与学习方法 本课程学习方法:注意点、线、面相结合 一、点:作品分析 掌握要求有层次之分。第一层次的作品要求能单独分析。第二层次的作品要求作为文学史的例证把握。第三层次的作品要求把握作者和基本内容。 第一层次作品要能分析。分析包括以下几方面: 其一:读懂字句 例: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倚杖侯荆扉.(王维《渭川田家》)独自守着窗儿,怎生得黑 ....?(李清照《声声慢》) 落日楼头,断鸿 ..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 ..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其二:弄清内容 例:杜甫《秋兴(其一)》四联表达了什么内容? 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描写了什么景?表达了什么情? 其三:赏析笔法 例:李清照《声声慢》开头十四个字的妙处何在? 王维《渭川田家》如何表达归隐情趣? 王昌龄《闺怨》四句如何起承转合? 赏析是学习唐诗宋词的重要内容。也就是要把作者浓缩在诗句中的艺术内涵挖掘出来,用自己的语言重现出来。 要有自己的领悟,也要知道前人的一些评论并加以分析。 例:秦观《踏莎行》苏轼欣赏哪两句?王国维欣赏哪两句?你怎么看? 苏轼称柳永《八声甘州》哪几句为“不减唐人高处”?为什么?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前人有哪两种理解?你怎么看? 要注意考试会要求名句赏析。要求答出名句的作者、篇名、赏析艺术精妙之处。 二、线:文学史的发展线索纵向把握 例:近体诗形成的意义何在? 从唐五代到南宋,词体有哪些发展变化? 杜甫七律在诗歌发展史上有什么重要影响? 苏轼对词有什么贡献? 柳永从哪些方面扩展了词的题材? 苏轼和辛弃疾的豪放词有何异同? 周邦彦词的铺叙手法与柳永相比有何发展? 三、面:同一时期各种文学现象、各种流派、作家作品。横切面的把握,知识面要广。

唐代文化繁荣的原因

唐代文化繁荣的原因: 外部原因:唐代文化的繁荣,与唐代社会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思想的兼容并蓄、文化上的中外交流、融合,创造了有利于文化发展的环境。1、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政治、经济环境。唐太宗贞观 四年打败突厥,原属东突厥的各属国,归附唐朝,唐朝成为东亚盟主。贞观八年打败吐谷浑,贞观十四年平定高昌,高宗显庆二年打败西突厥。唐朝势力之强大,延续一百余年,直至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达到高峰。唐朝建立不久,经济就从隋末的大破坏中恢复过来,并迅速发展,至天宝中达到顶点。 2、唐朝的统治者,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政策,广泛地吸收各族文化,丰富了文化的 内容。去华夷之防,容纳外来的思想和文化。唐太宗说过:“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如一”。唐太宗这种一视华夷的思想,为他的后继者所继承,直至玄宗朝,李华还说:“国朝一家天下,华夷如一”。从国家政权到生活方式,都体现了这种华夷如一的思想。 3、中外文化的频繁交流、融合,也丰富了唐文化的内容。整个唐代,都在广泛接受外来文 化的影响,从文学艺术到生活趣味、风俗习惯、饮食、衣着、乐舞,都可以看到这种影响。唐人婚俗,也受到鲜卑族婚俗的影响。另外,唐代妇女有较高的地位,男女较为平等。中外文化交融所造成的这种较为开放的风气,对于文学题材的拓广,文学趣味、文学风格的多样化,都有重要的意义。 4、盛世造就的士人的进取精神、开阔胸怀、恢宏气度,极大地丰富了文学的创造力。(1、)盛世为唐代士人提供的入仕途径增多。国力的日渐强大,为士人提供了一条宽阔的人生道路。唐人入仕,较之前人有更多的途径,这也就为寒门士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一批较接近广阔社会生活的寒门士人进入文坛,使文学离开宫廷狭窄的圈子,走向市井,走向关山与寒漠,这对文学的发展也有重大的意义。 (2、)唐代士人对人生普遍持一种积极的、进取的态度。由于国力强大,唐代士人有着更为恢宏的胸怀、气度、抱负和强烈的进取精神。他们中的不少人,自信与狂傲集于一身。 这种进取的精神反映到文学上来,便是文学(尤其是诗)中的昂扬情调。 5、多种多样的生活,为文学的发展准备了丰富的土壤,为文学家提供了极为丰富的题材, 扩大了他们的视野,给了他们激情,让他们不得不歌吟。唐代不但创造了被后世称道的盛唐气象,同时,它也经历过安史之乱这样一场空前战祸。在士人面前展开了杀戮破坏、颠沛流离、灾难深重的生活。大繁荣与大破坏都经历过了,然后是力图中兴而始终未能的振作。这些都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素材。 6、其他艺术形式的发展对文学有着积极的影响,创造了有利于文学繁荣的环境。 (1、)唐初设立史馆,修著贞观八史。八史的修撰,提供了丰富的修史经验,不久便有刘知几的《史通》出来,广泛地论述史学问题,反映了一种求实的思想倾向。这种思想倾向与文学潮流发展同步。史学上的求实与文学上的求真,同是崇实思潮的产物。(2、)唐代绘画、书法、雕塑的繁荣,也影响到文学。唐人咏画、题画诗,《全唐诗》中著录189首。诗画的融通有很大发展。画论、诗论交融渗透、相互影响,绘画不仅成为诗的题材,也影响诗的艺术表现技巧。唐诗中色彩表现的丰富细腻,意境的画意,传神的技巧,都与绘画艺术的高度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3、)音乐、舞蹈的繁荣,与文学的发展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唐诗记事》所记1150诗家中,诗作与音乐有关共200家。《全唐文》中有关音乐之作200篇。《全唐文》中涉及乐舞的就更多了。这些作品对乐声和舞容的精妙描写,充分说明唐代乐舞的高度繁荣,为唐诗表现领域的拓展带来了十分深刻的影响。

唐代文学的繁荣与发展

唐代文学的繁荣与发展 一、唐代文学的繁荣与发展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文学史上一个辉煌耀眼的巅峰。唐代文学可谓百花齐放,诗歌、散文、小说都得到很大的发展,同时还兴起了词和变文这两种文学形式。 (一)唐代的诗歌 诗歌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体裁形式,唐诗可说达到了中国诗歌繁荣的顶峰。唐诗的繁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数量众多一个时代文学的繁荣,首先最直接的,当然是表现为数量的丰富。唐诗的繁荣也是如此。有唐一代所创作的诗歌总数,今天恐已难以做出全面精确的统计。但清康熙年间所编纂的《全唐诗》,却为我们留下了唐诗繁荣的一个记录(1)。据康熙所撰《序》云,《全唐诗》收录诗人二千二百余人,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共九百卷。其中有别集者六百九十一家(《唐音癸鉴》),这个收录恐怕还不是最完备的。这是因为,在印刷术尚未流行的唐代,作品的传播主要靠手抄的方法,这样,有可能一些作品由于缺乏传播环境,很快就失传了。其次,由于唐代距今已千有余年,唐诗本身的流传过程中,很可能散佚很多。韩愈在《调张籍》中说李白与杜甫的诗是“平生千万篇,金薤垂琳琅。”但“流落人间者,太山一毫芒”,李、杜这样的大诗人尚且如此,其他人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第三,清修的《全唐诗》,在纂修时主要以季振宜的《唐诗》为底本,以胡振亨的《唐音统签》为校本。这两家虽对唐诗搜求颇勤,但限于当时条件,必然不能完备详尽。所以唐代的诗歌的总数远远不止于四万八千九百余首(2)。但在不到三百年的时间里,诗歌创作取得这样巨大的收获,这不能不说是中国诗歌史上壮伟的奇观。 2、艺术精湛唐诗之盛,不仅仅表现在数量上,而且更重要的是它的质量。唐诗在思想和艺术的完美结合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不仅出现了李白、杜甫这样辉映千古的伟大诗人,还有王维、孟浩然、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李贺、李商隐、杜牧等一大批优秀诗人。唐诗的一般水平也超过了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关于唐诗的艺术性与思想性,我们将在后面作进一步的讲述,这里仅举一个例子,略作说明。在《全唐诗》中,有一位诗人金昌绪,他只有一首小诗流传下来,可说是一位再小不过的诗人,但是他的这一首题为《春怨》的小诗,其艺术成就却令人叹服不已。“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我们初读此诗时,不仅要疑惑,这位闺中少妇,何以要迁怒树上的黄莺鸟,从树上赶走它,不让它鸣叫?原来是黄莺的鸣叫声将她从梦中惊醒,那么她做的是什么梦呢?何以惊醒她便生气,到了末句,我们才明白,原来她做梦是要去辽西和丈夫相会,而黄莺的鸣叫,惊醒了她,使她不得在梦中与丈夫相会。短短二十字,把闺中思妇对丈夫的思恋痴情痴态,描绘得栩栩如生,我们不能不汉服诗人深厚的艺术修养与艺术表现的功力。全诗如剥茧抽丝,一层一层,渐次披露,可谓既引人入胜,又委婉曲折。由此可以看出唐人诗歌艺术的精湛。 3、体裁全面古典诗歌的体裁是多样的,常见的有五、七、杂言、歌行、乐府、绝句等体制,但是这些体裁并不是一开始就随同文学的产生而同时诞生的,它是随着诗歌本身的发展完

浅谈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

浅谈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 内容提要:唐代文学中名家辈出,名作多如过江之鲫,它就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高峰。唐代特有社会环境、开明的政治举措、发达的文化氛围以及文学本身的发展演进等共同促 进了唐代文学的全面繁荣。 关键词: 唐代文学繁荣原因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在那绵连不断的文学画卷中。唐代文学就是最具有浓墨重彩的一笔。其繁荣之程度,对后世文学影响之深远,就是令人感慨的。本文对唐代文学的繁荣及其原因作了一些浅显的探讨,以期作引玉之谈。 〈一〉辉煌灿烂的唐代文学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学到了唐代发展到了一个全面繁荣的新阶段,整个文坛出现了自战国以来前所未有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新局面。 “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唐代文学毫无疑义就是唐代文学中最亮丽的奇葩。据《全唐诗》载,在唐代不到三百年的时间中,遗留下来诗歌近五万多首,诗人二千三百多位,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约有五六十个,而李白、杜甫的成就更达诗歌创作的高峰;在散文方面,由于韩愈、柳宗元为首发起的“变骈为散”的古文运动的胜利,创造出许多传记、游记、杂说等新型短篇散文;在小说方面,其传奇小说也发出了诱人的芬芳。像《李娃传》、《莺莺传》、《枕中记》、《南柯太守传》、《长恨歌传》等都就是广为人们传诵的作品。对后世小说创作影响深远;唐代还出现了一些为前代所没有的新兴的文学样式。如变文就是唐代出现的一种通俗讲唱文学样式,就是后代说唱文学的源头;词虽萌芽于隋,但到唐代时才得以广泛传播,并出现了众多的民间曲子词与文人词。

整个唐代文学,文学题材广泛、文学样式推陈出新、作品风格争奇斗艳。唐代就是我国封建王朝的盛世, 也就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盛世。① 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 我们经常说:唐朝就是诗的王国,其实更确切的说它就是一个文学的王国。在这王国里,群星灿烂,天才辈出;千古名篇,多之如过江之鲫。我们很容易的认为,这累累硕果,不就是哪一方面就能促成的,而就是许多力量聚合的结果。犹如树枝上鲜美的桃子,就是需要肥沃的土壤、温暖的阳光、充足的水份与适宜的温度的。唐代文学的繁荣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讨: 一、社会原因 〈1〉国家的统一,国力的强盛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 唐王朝建国之初,虽然满目苍痍,但唐太宗李世民历经图治、开疆拓土。于贞观四年打败了突厥,原属东突厥的各属国,归属唐朝。推尊唐太宗为天可汗。唐朝遂取代势力强大的突厥而成为东亚盟主。唐朝势力之强大,延续一百馀年。至唐宗开元天宝年间而达到高峰。天可汗的实际存在达百二十馀年之久。在萧条乱世时期,文学的某一方面或者某一体式可能会得以突出的发展,例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思想、山水田园诗等等,但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的全面繁荣:文学创作的高潮、文学体式的推陈出新、文学理论的深入探索,需要稳定的、强盛的社会环境为文人提供思考的时间与空间。 〈2〉经济的繁荣也促进了文学的繁荣。 唐朝自建国之后历经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以及后来的宣宗中兴。

中国古代文学史(唐代)教学文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唐) 第一讲:唐代文学概述 一.唐代文坛出现百花盛开、全面繁荣的局面。 1.诗歌成就突出。诗体大备,名家辈出,流派众多,题材开阔,作品丰富,流传广泛。 2.散文方面,以韩愈、柳宗元为首的古文运动,将散文的创作推到一个新的阶段。 古文运动的内容一是提倡文以致用,从以前的空言明道走向参预政治、参预现实生活,扩大了散文的表现领域;二是虽言复古实为创新,大大丰富了散文的艺术表现技巧。大批文人的努力,使散文代替骈文占据了文坛的主要地位。 3.由六朝志怪和杂史杂传演变发展成的传奇小说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言小说作为一种文体开始成熟。 4.唐代讲唱艺术和话本的出现,为我国文学开辟了新的领域。 5.晚唐开始出现词这种新的文体,这是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 二、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 首先,从外部条件来说。 1.唐代国力强大、政治安定,既给文学发展以物质基础,又使士子充满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学表现出坚实的思想风貌。 2.统治者的重视提倡,特别是科举考试以诗取士,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严羽《沧浪诗话》) 3.文化上打破士族门阀垄断的局面,寒素登上文坛,创作群的扩大也带来了文学表现内容的扩大。 4.社会思想开放活跃,文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5.其他艺术门类如音乐、绘画、雕塑、书法的繁荣,也影响到文学。 其次,从文学自身的发展来说。 唐以前文学创作经验的积累为唐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文学为唐文学的发展繁荣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在内容上,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 2.在形式上,追求辞采声律之美。 3.文章体裁变化扩展,新的文体不断出现。《文心雕龙》论及的文体就有81种。 另外,唐代作家的大胆创新精神,迎来了唐代文学的繁荣。 三、在众多文学形式中,成就最突出的还是诗歌。 “一般人爱说唐诗,我却要讲‘诗唐’。诗唐者,诗的唐朝也。” (闻一多) 唐诗繁荣的表现 1.作家作品数量极多且大师辈出。 2.唐诗作者,上自帝王将相、后嫔宫女,下至贩夫走卒、倡优释道,几乎包括了社会各个阶层。 3.诗歌被运用到生活的各个领域。 闻一多说:“凡生活中用到文字的地方,他们一律用诗的形式来写,达到任何事物无不可以入诗的程度。” 4.从诗体的完备与成熟来看,唐诗不仅具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等形式,还在齐梁新体诗的基础上正式形成五、七言近体诗。

唐代文化的成果及原因

唐代是一个气势恢弘的时代,辽阔的疆域、繁荣丰富的都市生活、清明的政治及灿烂的文化一起将唐王朝浓妆艳抹。虽然在后期唐王朝渐渐衰落,但凭借在前期及中期积累的文化底蕴,唐朝文化的繁盛还是令众多帝国望尘莫及。 小时候,我们都有过这样一段记忆:坐在书桌前或站在父亲面前,熟练的背着唐诗……每个中国人都会有唐诗情结,这也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人生第一本教材。让我们从唐诗开始,领略一下灿烂的唐朝文化。 “诗唐”——文学传奇 闻一多先生曾把唐代称为“诗唐”,唐朝300年间创造出了诗的神话。在唐代,几乎认识字的人都会吟诗。且不说李白杜甫这样的大诗人,就是幼小时的骆宾王都可以吟出像模像样的作品,还有上官昭、薛涛这样的女诗人。吟诗已成为各个阶层的习惯,据说唐太宗、玄宗、武则天都喜好吟诗。在《全唐诗》中,有诗歌48900首,诗人2000多位。唐代诗歌“无体不备,无体不善”,诗人们完善了乐府体,将绝句、律诗推向了高峰。而在风格方面,出现了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诗派和以杜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派并存的局面。在题材方面,也多种多样,边塞诗派、山水田园诗派……诗人们将诗歌的思想深度加深了,揭露权贵的腐败生活、关心百姓等等,大批能产生历史共鸣的佳作将唐诗推向文学的顶峰,而作为铺垫的,正是数以万计的诗人群体。值得一提的是,词也在唐朝时兴起,李白就曾做过许多优秀的词作,直到温庭筠,将词发扬光大。 唐初,魏晋盛行的骈体文成为文坛主流,也有《滕王阁序》这样的名篇流传下来。陈子昂最先在诗歌领域批判了这种齐梁遗风,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作”,一扫文坛绮丽的散文风格。韩愈、柳宗元随后掀起古文运动,为今后散文的健康发展铺平了道路,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杰作。唐末,小品文异军突起,诸多短小精悍、活灵活现的小品文以其鲜明的特征深受后人喜爱。 在小说方面,唐传奇的发展标志着文言小说的成熟。唐代传奇盛行,特别是从唐代宗到宣宗100多年时间里,名家名作蔚起。唐传奇题材多以爱情为主,还有大量历史题材的作品。唐传奇的兴盛说明时人已接受小说这种通俗的文体,特别体现了士人群体的通俗的审美情趣。唐传奇又大量借鉴了诗歌的特点,具有诗意化情调。 唐代文学在诗歌、散文、小说方面都有巨大的成就,一方面自然有文学自身规律在起作用,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经济社会的繁荣,体现了文人的自觉意识及文学平民化。 挥毫落纸——大气的艺术创作 唐代是书法与绘画的黄金时代。在书法方面,出现了颜真卿、柳公权这样的楷书名家,又有怀素、张旭这样的草书名家。他们发展了书法艺术,为书法艺术的发展开辟并铺平了一条新的道路。在绘画方面,整个画坛新鲜活泼、充满活力,中国的绘画艺术文人化,出现了完备的绘画理论,更出现了吴道子这样的大师。唐人张彦远用“灿烂而求备”一语概括了唐代绘画的气派。值得一提的是,唐人

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

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到公元7~10世纪世界上最先进、文明的唐代,呈现出一派空前繁荣的景象。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文学史上一个辉煌耀眼的巅峰。唐代文学可谓百花齐放,诗歌、散文、小说都得到很大的发展。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在我看来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为唐代文学煌繁荣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政治、经济环境。唐王朝是继隋初统一后建立的又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唐王朝建立后,接受了前代王朝覆灭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比较开明的措施,调整了当时的生产关系,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使得社会经济很快得走向繁荣。所以唐初的经济很快得到发展,形成了“贞观之治”。太宗之后,到了玄宗开元、天宝之际,又形成了著名的“开元盛世”。“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前后交映,成为唐代乃至于封建时代繁荣盛世的象征与标志。不仅经济繁荣,当时唐王朝国家的版图也空前扩大。盛唐时期唐王朝影响的范围东北朝鲜半岛,西北至葱岭以西的中业,北至蒙古,南至印度支那。经济的繁荣,国家统一,使唐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这样的背景下,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以及人民的创造力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呈现活跃的状态。经济的繁荣也影响了唐人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唐代的许多诗人都曾有过一段漫游的生活,有人漫游过大半个中国。这些漫游生活的经历,不仅开阔了诗人的眼界,而且增强了诗人对社会的了解与对人生的体验。漫游也改变了诗人的行为方式,许多诗人都具有侠客的气质,这样也使他们的诗歌充满一种豪迈不羁的魅力。所以当时国家的强大,经济的空前繁荣,为唐代文学的繁荣准备了政治经济条件。安史之乱后,虽然唐王朝由盛转衰,但是面对社会的动乱,民生的疾苦,以及知识分子力图改革弊政而致力中兴,又给诗人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与激情。此外,由于社会的大变动,作家队伍的构成的变化,也是唐代文学的繁荣的一个原因。六朝时期,文学的主要作者是贵族(或者说世族地主)而到了唐代,作家队伍则主要为中下层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中下层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与世族文人不同,他们比较了解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有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他们大都通过科举考试的途径登上政治舞台,成为政治上比较进步的势力。他们有比较丰富的阅历,对政治现状常常有所不满而要求革新;他们能够吸取民间文艺的营养,敢于揭露社会矛盾,表现政治理想,等等。 其次,政治的开明,思想的宽松活跃,为唐代作家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环境。唐代文学的繁荣也与当时思想、文化环境的的宽松、活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唐代的统治者,虽然强调儒学为本,但并不象汉代那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是具有一种兼容并包的博大胸怀,因而在思想文化方面形成了一种宽松、自由的氛围,儒、释、道等各种思想都得以流传。终唐一代,儒、释、道三家思想虽然在各个时期互有消长,但基本上都得到了自由发展,并且呈现一种互相融和的趋势。由于思想界的自由,异域的文化也开始进入中原。龟兹乐、胡旋舞、琉璃瓦、夜光杯、胡饼、胡药乃至于袒胸露臂甚至半裸的乐伎,都成为长安这个世界性的名都的奇观。音乐、舞蹈、绘画、建筑、雕塑,互相影响,为文学的繁荣增添了新的手法。如山水诗与山水画、舞蹈与书法等的相互影响。思想文化的活跃促进了文学上各种风格流派的建立,对于新的文学形式的出现(如

唐诗兴盛的原因

补充参考资料:唐诗兴盛的原因 诗歌进入唐代,文质彬彬,蔚为大观。三百年间,诗家辈出,除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些辉耀千古的巨星之外,还有“初唐四杰”、陈子昂、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刘长卿、韦应物、李商隐、杜牧、温庭筠等等数不清的璀璨的星星。可以说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士子僧尼。三百年间,名篇浩瀚,据不完全统计,有五万五千多首。诗歌反映生活面之广阔,内容之丰富,情感之饱满,技巧之纯熟,音律之严整和谐,达到前所未有,后人也难以攀越的高度。诗在唐代,是一个鼎盛的时代!一个黄金的时代! 然而,关于唐诗兴盛的原因,却没有一致的见解,虽争论不断,然难归于统一,其观点主要有下列数种。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诗人地位的转移。认为唐诗的内容之所以丰富,涉及到各个方面,一方面是因为诗人的地位有了变化。唐以前的诗坛大部分掌握在君主贵族手中,而唐代诗人大多出自民间,他们都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并对现实社会有深切的体验。譬如高适、岑参、王昌龄、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孟郊、张籍、元稹、白居易等等,大都是从穷困或是从流浪中奋斗出来的。“唐代用科举考试,打破了过去几百年的门阀制度,使得中下层知识分子,通过考试,可以登上政治舞台。这不仅在政治上反映出进步性,同时在文学上也反映出进步性,这是一个文化普及的解放的新时代。从此被压迫的中下层的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文化上得到自由发展的机会,于是文学的创作,就冲破了六朝贵族文学的束缚,深刻广泛地反映了人们的生活与感情,丰富和提高了文学的内容与形式。从君主贵族掌握的诗坛,转移到中下层知识分子的手里,实在是使唐诗发达起来光辉起来的最重要的原因。” 二、统治阶级的提倡。刘大杰先生举太宗、高宗、武后、中宗及玄宗为例,说明唐统治者无不爱好文艺音乐,提倡风雅,尤其是在科举中,把诗歌的创作作为一项考试的内容,使诗歌一门成为“文人得官干禄的终南捷径”和“青年的必修科目”。这种大力的提倡,使诗歌的兴盛发达与普及成为“必然的现象”。 三、诗体进化的规律所致。六朝开始形成七言古诗和律、绝新体诗,在形式、音律和词藻各方面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唐代诗人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大显身手,“来完成诗歌本身尚未完成的生命”,从而造成光辉灿烂的成就的。

第一章 唐诗繁荣的原因

第一章唐诗繁荣的原因 清代编辑的《全唐诗》收录作品四万八千九百多首、诗人二千二百多家,这不失为唐诗繁荣的写照,但唐诗之所以能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居于显赫地位,主要原因不在数量之巨,而在质量之精。因而,应从质量着眼来审视唐诗的繁荣。 唐诗的繁荣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唐诗不仅拥有一支声势浩大的作者队伍,更重要的是这支队伍中名家辈出,巨匠迭现,因而其“尖锐”的程度,是前代和后代都无与伦比的。无论是诗歌体制的完备,还是技巧的成熟,无论是意境的高远,还是韵律的精严,无论是揭示生活的深度,还是反映现实的广度,都已经达到殆难后继、不可逾越的地步。尤为可贵的是,唐代许多优秀诗人还不断将探求的视角和耕耘的犁头伸向新的未经开拓的领域,努力出以嘎嘎独造的艺术风貌,让人们听到自己独具音色的引吭高歌,而不愿随人作计,拾人余唾。正因为题材、风格和形式的多样化,唐诗不仅以其所表现的积极向上的生活理想和精神风貌给后人以感染,而且以其所显示的异彩纷 呈的艺术画面和审美情趣给后人以陶冶。 诗歌的高度繁荣局面,之所以出现在唐代,既有社会方面的外因可究,也有文学自身方面的 内因可寻: (一)唐代空前发达的经济和空前高涨的文化,为唐诗的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发达的经济造成了强盛的国力和繁荣的社会气象,并极大地影响于诗人们的创作心理, 激发起他们的创作热情。 (2)发达的经济为诗人们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创作条件,使他们得以“读万卷书,行 万里路”。 (3)发达的经济带来了中外文化的广泛交流,促进了与诗歌密切相关的音乐、绘画、书法、 舞蹈等各种艺术门类的发展。 (4)从总的方面,我们承认唐诗的繁荣是以经济的发达为基础的,但并不是说经济的发达直接、简单地导致诗歌的繁荣,我们并不否认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唐诗的发展同经济发展水 平之间的不平衡。 (音乐、绘画等艺术门类的发展会对唐诗直接发生影响,促致它的繁荣: 名目繁多的外来乐曲传入以后,需要配上歌词才能演唱于朝会庙堂和歌楼酒肆,这自然会刺激诗人创作的积极性,并使他们在创作过程中自觉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以适应入乐演唱的

唐诗繁荣原因浅析

唐诗繁荣原因浅析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文学史上一个辉煌耀眼的巅峰。唐代文学可谓百花齐放,诗歌、散文、小说都得到很大的发展。但在中国文学史上,却素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之说,这说明一个历史时代都有它突出的文学成就。在诗歌这种文学样式的前面,冠以“唐”字,可见在唐代,诗歌在整个文学中占有的垄断地位,说明诗体文学在唐代更是达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繁荣局面。 这种繁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诗歌作品数量众多。一个时代文学的繁荣最直接的表现当然是数量的丰富了。唐诗的繁荣也是如此。清康熙年间编纂的《全唐诗》收录的诗人就有二千二百余人,诗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共九百卷。但限于当时条件,唐代的诗人和诗作恐怕远远不止这些。在不到三百年的时间里,诗歌创作取得这样巨大的收获,这不能不说是中国诗歌史上壮伟的奇观。二是诗歌作品的艺术成就很高。唐诗之盛,不仅仅表现在数量上,而且更重要的是它的质量。唐诗在思想和艺术上的完美结合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不但诞生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孟浩然、韩愈、柳宗元、刘禹锡、李贺、李商隐、杜牧等这样一些独具艺术风格、成就卓著、流传千古的伟大的诗人,留下了许多家喻户晓、妇幼皆知的名篇佳句,就是唐诗的一般水平也超过了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代。三是诗歌体裁全面。古典诗歌的体裁是多样的,常见的有五、七、杂言、歌行、乐府、绝句等体制,到了唐代,这些诗歌形式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四是诗歌的影响广泛。唐代是一个诗歌大普及的时代,不仅诗歌的数量多,质量高,体裁全,而且作家多,诗人队伍的构成也很广泛,上自帝王将相,王公大臣,下至贫民百姓,童子妇人,都对诗歌十分爱好;更重要的是这支队伍中名家辈出,巨匠迭现,他们不断将探求的视角和耕耘的犁头伸向新的未经开拓的领域,给后人留下了独具特色无以伦比的艺术精品。 关于唐诗繁荣的原因,学术界至今众说纷纭,这就说明唐代诗歌繁荣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和探究的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文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的领域,它由一定的社会物质决定,受当时的社会经济基础的制约。作为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唐诗,它的繁荣,自然也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诸多方面密不可分。下面就唐诗繁荣的原因,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清明的政治环境、繁荣的经济基础。 政治经济是社会的命脉,一个社会的所有内容都不能脱离它的制约,作为人类精神产物的诗歌也一样。唐王朝是继隋初统一后建立的又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唐王朝建立后,接受了前代王朝覆灭的教训,并采取了隋文帝行之有效的均田、租庸调、府兵、科举等一系列的减轻人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安定社会秩序、发展经济生产、加强国家力量的措施,同时整顿吏治,改革政府机构,调整了当时的生产关系,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使得社会经济

浅谈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

浅谈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 内容提要:唐代文学中名家辈出,名作多如过江之鲫,它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高峰。唐代特有社会环境、开明的政治举措、发达的文化氛围以及文学本身的发展演进等共同 促进了唐代文学的全面繁荣。 关键词:唐代文学繁荣原因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在那绵连不断的文学画卷中。唐代文学是最具有浓墨重彩的一笔。其繁荣之程度,对后世文学影响之深远,是令人感慨的。本文对唐代文学的繁荣及其原因作了一些浅显的探讨,以期作引玉之谈。 〈一〉辉煌灿烂的唐代文学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学到了唐代发展到了一个全面繁荣的新阶段,整个文坛出现了自战国以来前所未有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新局面。 “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唐代文学毫无疑义是唐代文学中最亮丽的奇葩。据《全唐诗》载,在唐代不到三百年的时间中,遗留下来诗歌近五万多首,诗人二千三百多位,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约有五六十个,而李白、杜甫的成就更达诗歌创作的高峰;在散文方面,由于韩愈、柳宗元为首发起的“变骈为散”的古文运动的胜利,创造出许多传记、游记、杂说等新型短篇散文;在小说方面,其传奇小说也发出了诱人的芬芳。像《李娃传》、《莺莺传》、《枕中记》、《南柯太守传》、《长恨歌传》等都是广为人们传诵的作品。对后世小说创作影响深远;唐代还出现了一些为前代所没有的新兴的文学样式。如变文是唐代出现的一种通俗讲唱文学样式,是后代说唱文学的源头;词虽萌芽于隋,但到唐代时才得以广泛传播,并出现了众多的民间曲子词和文人词。

整个唐代文学,文学题材广泛、文学样式推陈出新、作品风格争奇斗艳。唐代是我国封建王朝的盛世,也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盛世。① 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 我们经常说:唐朝是诗的王国,其实更确切的说它是一个文学的王国。在这王国里,群星灿烂,天才辈出;千古名篇,多之如过江之鲫。我们很容易的认为,这累累硕果,不是哪一方面就能促成的,而是许多力量聚合的结果。犹如树枝上鲜美的桃子,是需要肥沃的土壤、温暖的阳光、充足的水份和适宜的温度的。唐代文学的繁荣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讨: 一、社会原因 〈1〉国家的统一,国力的强盛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 唐王朝建国之初,虽然满目苍痍,但唐太宗李世民历经图治、开疆拓土。于贞观四年打败了突厥,原属东突厥的各属国,归属唐朝。推尊唐太宗为天可汗。唐朝遂取代势力强大的突厥而成为东亚盟主。唐朝势力之强大,延续一百馀年。至唐宗开元天宝年间而达到高峰。天可汗的实际存在达百二十馀年之久。在萧条乱世时期,文学的某一方面或者某一体式可能会得以突出的发展,例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思想、山水田园诗等等,但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的全面繁荣:文学创作的高潮、文学体式的推陈出新、文学理论的深入探索,需要稳定的、强盛的社会环境为文人提供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2〉经济的繁荣也促进了文学的繁荣。 唐朝自建国之后历经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以及后来的宣宗中兴。

唐朝诗歌兴盛的原因

浅论唐诗兴盛的原因 唐朝是广为认知的诗歌天堂, 所谓”唐诗宋词元曲”, 其中把诗归结于唐, 也可看出唐朝在诗歌历史上的地位与垄断之势. 而关于唐诗繁盛的原因,从古至今,众说纷纭. 总和起来, 就是唐朝的经济, 政治, 文化, 历史这四方面都极为适合诗歌的发展, 从而使得其在唐朝达到一个空前绝后的顶峰. 唐代发达的经济,为唐诗的繁荣奠定了稳固的物质基础。在历史上, 唐朝时期的中国是个可称之为天朝大国的时代大唐王朝则是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顶峰. 如此繁荣的经济给艺术这一类的东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简单来说, 就是如果人民还吃不饱肚子, 脑袋随时可能搬家的状态下, 恐怕不是大发诗情的好时机. 而唐代国富民强, 前有太宗贞观, 后有玄宗开元. 杜诗云:“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社会几乎达到了上古大同的地步. 在这样国泰民安的时代, 诗歌找到了能让其茁壮发展的肥沃土壤. 而唐代实行的宽松政治政策, 也对诗歌的繁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统治者所实行的儒释道并存、广开言路、经诗赋取士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是唐诗繁荣的又一社会原因。

首先作为统治这个朝代的王族, 唐帝国一代雄主傲视群伦, 胸襟眼 界之开阔前所未有. 更重要的,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规模的 民族大融合. 连太宗李世民也具有外族血统, 因此唐王朝的民族政 策具备了前所未有的开明. “正因为有这样的政治背景,李姓王朝才能以前所未有的自信面对化外文明,此等自信,积弱之宋实难企及,明清两代,国势渐衰,也难望其项背。” 大唐朝奉行的国策是‘中国既安,四夷自服’,讲究对待外族一视同仁. 很多域外文化溶入中华文化之中,呈现一片天朝大国的风尚。唐代的自信,使它的诗人具备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般如许的胸襟, 各族文化更是百花齐放, 万家争鸣. 其次, 唐朝极重诗才, 严羽的《沧浪诗话》曰:“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 虽不全面, 但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 高祖武德四年开科取士, 第 一场既考诗赋,考五言排律,每诗要求 12 句, 太宗开[文学馆]「弘文馆」以征文人. 所谓“上有所好,下必效焉”,“越王好勇,而民多轻死;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 唐代的统治者之好诗词歌赋, 犹甚往朝. 康熙年间编定的《全唐诗》, 录入四万八千九百余首, 唐太宗李世民的《帝京篇十首并序》列位卷首。而后的高宗,则天, 中宗,睿宗,至此道高手玄宗李隆基, 都对此十分重视. 不仅如此,王室成员中的后宫佳丽,公主王孙,能言诗的也不在少数, 他们所起的引领推动作用也不可忽视.

唐代文化繁荣的原因学习资料

唐代文化繁荣的原因

唐代文化繁荣的原因: 外部原因:唐代文化的繁荣,与唐代社会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思想的兼容并蓄、文化上的中外交流、融合,创造了 有利于文化发展的环境。 1、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政治、经济环境。 唐太宗贞观四年打败突厥,原属东突厥的各属国,归附唐朝,唐朝成为东亚盟主。贞观八年打败吐谷浑,贞观十四年平定高昌,高宗显庆二年打败西突厥。唐朝势力之强大,延续一百余年,直至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达到高峰。唐朝建立不久,经济就从隋末的大破坏中恢复过来,并迅速发展,至天宝中达到顶点。 2、唐朝的统治者,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政策,广泛地吸收各族文化,丰 富了文化的内容。去华夷之防,容纳外来的思想和文化。唐太宗说过:“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如一”。唐太宗这种一视华夷的思想,为他的后继者所继承,直至玄宗朝,李华还说:“国朝一家天下,华夷如一”。从国家政权到生活方式,都体现了这种华夷如一的思想。 3、中外文化的频繁交流、融合,也丰富了唐文化的内容。整个唐代,都在广泛 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从文学艺术到生活趣味、风俗习惯、饮食、衣着、乐舞,都可以看到这种影响。唐人婚俗,也受到鲜卑族婚俗的影响。另外,唐代妇女有较高的地位,男女较为平等。中外文化交融所造成的这种较为开放的风气,对于文学题材的拓广,文学趣味、文学风格的多样化,都有重要的意义。

4、盛世造就的士人的进取精神、开阔胸怀、恢宏气度,极大地丰富了文学的创 造力。 (1、)盛世为唐代士人提供的入仕途径增多。国力的日渐强大,为士人提供了一条宽阔的人生道路。唐人入仕,较之前人有更多的途径,这也就为寒门士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一批较接近广阔社会生活的寒门士人进入文坛,使文学离开宫廷狭窄的圈子,走向市井,走向关山与寒漠,这对文学的发展也有重大的意义。 (2、)唐代士人对人生普遍持一种积极的、进取的态度。由于国力强大,唐代士人有着更为恢宏的胸怀、气度、抱负和强烈的进取精神。他们中的不少人,自信与狂傲集于一身。这种进取的精神反映到文学上来,便是文学(尤其是诗)中的昂扬情调。 5、多种多样的生活,为文学的发展准备了丰富的土壤,为文学家提供了极为丰 富的题材,扩大了他们的视野,给了他们激情,让他们不得不歌吟。唐代不但创造了被后世称道的盛唐气象,同时,它也经历过安史之乱这样一场空前战祸。在士人面前展开了杀戮破坏、颠沛流离、灾难深重的生活。大繁荣与大破坏都经历过了,然后是力图中兴而始终未能的振作。这些都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素材。 6、其他艺术形式的发展对文学有着积极的影响,创造了有利于文学繁荣的环境。 (1、)唐初设立史馆,修著贞观八史。八史的修撰,提供了丰富的修史经验,不久便有刘知几的《史通》出来,广泛地论述史学问题,反映了一种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