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介绍 藏族的民族经济主要是什么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2
藏族介绍简短藏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地区的西藏自治区以及四川、云南、青海和甘肃等地。
作为中国56个民族之一,藏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1. 藏族的起源与历史藏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据考古学研究,早在公元前四千年左右,藏族的先民已经在青藏高原定居繁衍。
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他们建立了独特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体系,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藏族民族文化。
2. 藏族文化的特点藏族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以宗教、语言、服饰、建筑、艺术等多个方面展现其独特性。
其中最重要的特点是藏传佛教的深入影响。
藏传佛教是藏族人民最为信仰的宗教,它渗透到了藏族人的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成为了塑造藏族文化的重要力量。
3. 藏族传统服饰在藏族传统服饰方面,藏族男性通常穿着“加”和“洛”两种类型的服装。
而藏族女性则通常穿着各式各样的长袍和腰带,以及饰有珠宝和华丽纹饰的头饰。
这些服饰不仅体现了藏族人民的审美观念,也表达了他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4. 藏族艺术与建筑藏族的艺术和建筑伴随着佛教的传播而发展。
著名的布达拉宫是藏族建筑的杰作之一,以其辉煌的建筑风格和独特的宗教意义而闻名于世。
藏族还以唐卡绘画和雕刻艺术而闻名,这些艺术作品不仅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也富有宗教和文化的意义。
5. 藏族的传统节日藏族有许多独特的传统节日,其中最重要和盛大的是藏历新年,它是藏族人民最为重视的节日之一。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进行祈福、燃放烟花、举行庙会等活动,以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
总结及观点:藏族作为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
他们的传统服饰、艺术和建筑都体现了丰富的民族特色。
藏族人民对宗教的信仰非常虔诚,而这种信仰也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和文化。
通过深入了解藏族的历史和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这个多元化的国家。
1. 藏族的宗教信仰与生活藏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最为虔诚信仰佛教的民族之一。
佛教信仰在藏族生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藏族传统生态经济伦理观探微引言生态经济伦理观是指在经济发展中,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将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相协调的一种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藏族作为中国多民族大家庭的一员,拥有独特而悠久的传统生态经济伦理观。
本文将对藏族传统生态经济伦理观进行深入探讨,旨在了解其内涵、特点及对今日生态经济问题的启示。
一、藏族生态意识的形成1. 地域环境对生态意识的塑造藏区地处高原地带,山脉起伏、湖泊辽阔、气候多变,形成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塑造了藏族人民对生态的高度敏感性和深刻理解,强化了他们与自然的深度联系。
藏族人民从事以畜牧业为主的生产活动,依靠大自然提供的草原、湖泊等资源维持生活。
因此,他们非常重视生态平衡的维护,注重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
长期与高原环境的相互作用,使得他们形成了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生态伦理观。
2. 宗教信仰对生态意识的影响藏族人民主要信奉藏传佛教,佛教强调慈悲、智慧和博爱,提倡与自然和谐相处。
藏族人民深受佛教的熏陶,将佛教的教义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佛教教义中有“众生平等”、“度人度己”等观念,这些观念使得藏族人民对自然界的万物持有一种平等、敬畏的态度。
这一观念对他们形成了一种自然与人类相互依存、相互尊重的生态经济伦理观。
二、藏族传统生态经济伦理观的内涵1. 生态平衡的追求藏族人民认为,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保证生态的平衡和稳定。
他们强调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主张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能损害自然环境,不能超越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
藏族人民注重草原的合理利用,通过轮牧制度、畜牧业集体化管理等方式,确保牲畜在不同地区有适宜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放牧,避免过度放牧对草原生态系统的破坏。
他们尊重自然的节律,尽量减少对自然界的干扰,以维持生态平衡的状态。
2.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藏族人民注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他们智慧地利用自然提供的资源进行生产和生活。
他们遵循着“不浪费”的原则,一切物质资源都被充分利用,尽量减少浪费。
甘南藏族自治州产业结构
除畜牧业外,甘南的农业还包括种植业。
由于山区多、平原少,耕地
资源有限,甘南的种植业主要以高原作物为主。
主要的作物包括青稞、小麦、高原蔬菜等。
青稞是当地主要的粮食作物,也是藏区喜爱的主食之一、甘南的高原气候和土壤条件适宜青稞的生长,产量丰富,大大满足了当地
居民的需求。
除了农业,甘南的工业也在近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壮大。
工业主
要以资源加工和能源产业为主。
甘南拥有丰富的水力、光热等清洁能源资源,成为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该州大力发展水电、光伏发电等能源
产业,推动了当地经济稳定增长。
同时,甘南还积极发展林业、矿业等产业,通过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加工,推动了工业的快速发展。
旅游业是甘南藏族自治州的新兴产业,也是当地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
引擎之一、由于甘南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吸引了越来越多
的游客前来观光和体验当地的民俗风情。
甘南拥有大量的文化遗址、名胜
古迹,如拉卜楞寺、郎木寺等,吸引了众多的文化爱好者。
此外,甘南的
山川秀丽,草原广阔,是进行户外旅游和探险的理想目的地。
甘南州通过
发展旅游业,提高了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推动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综上所述,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产业结构呈现出农牧业为主导,工业和
旅游业为支撑的发展趋势。
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民族特色,甘南在发展
农牧业、工业和旅游业等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当地居民增收和经济
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未来,甘南将继续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牧业、工业和旅游业的协同发展,实现更加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西藏农业经济发展的成就、困难与建议西藏是中国的一个自治区,位于青藏高原上,气候寒冷,资源匮乏,但是西藏的农业经济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本文将介绍西藏农业经济发展的成就、困难与建议。
一、成就1、农业生产取得了显著进展。
西藏的农业以牧业为主,但是在过去几十年中,农业生产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2017年,西藏农业总产值达到125亿元,同比增长了8.5%。
粮食产量、畜牧业产值、林业产值等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西藏的农业生产逐渐从传统的家庭农场向现代化的农业企业转变,农民收入逐渐增加。
2、农业基础设施大力改善。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西藏的农业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建立了大量的灌溉系统、道路、通信网络等。
这些设施的建设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农产品的出售也更加容易。
3、科技创新取得了新突破。
科技创新对于西藏的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过去几年中,西藏加强科技创新的力度,积极推进农业的现代化。
西藏的高寒气候和高海拔条件使得很多传统的农业技术无法使用,西藏政府在此基础上创新出了一系列有效的农业生产技术。
比如,著名的“农奶牛”计划,让当地农民在高海拔、恶劣气候条件下,通过特殊的饲养方法,成功培育出了适应高原环境的奶牛品种。
二、困难1、气候寒冷影响农业生产。
西藏的高地气候给当地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特别是在高海拔地区,温度低、缺氧、强风等都会影响农民的生产和生活。
2、交通不便阻碍农产品的出售。
交通是农产品出售的关键。
西藏地广人稀,很多地区的道路和交通系统都十分简陋,这对于农产品的出售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很多农产品没有及时销售,使得农民的收入受到很大的影响。
3、农民缺乏现代农业技能。
虽然西藏政府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农民的现代化技能还是比较欠缺的。
一些农民缺乏技能和知识,使得他们无法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提高生产效率。
三、建议1、加强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尽管西藏政府已经加强了科技创新的力度,建立了一些科研机构和公司,但是还需要加强投资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工作,提高科技的研究水平和技术实力,进一步推进农业的现代化。
青海藏区经济发展的基本行业及其区位研究青海藏区是中国西部地区的一个重要藏区,也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青海藏区的经济发展逐渐加快,涉及的基本行业也不断增加。
本文将探讨青海藏区的经济基本行业以及其区位特点。
农牧业是青海藏区最基本的经济行业之一。
青海藏区地处高原地带,气候寒冷干燥,适宜畜牧业的发展。
该地区以牧区为主,养殖有畜牧业中的牛、羊等动物,牦牛和藏羊是当地农牧业的重要资源。
农业方面主要种植青稞、小麦、大葱等作物,以满足当地农村居民的食品需求。
农牧业的发展对青海藏区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第二,能源资源开发是青海藏区的重要经济行业之一。
青海藏区地处青藏高原,辖区内蕴藏着丰富的煤炭、天然气、盐碱等能源和矿产资源。
青海拥有较为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南部的塔河油田是青海藏区最大的石油基地之一。
青海还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锂资源,是全球最大的稀土元素产出地之一。
能源资源开发对于青海藏区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旅游业是青海藏区近年来快速发展的行业之一。
青海藏区拥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底蕴,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主要景点包括青海湖、茶卡盐湖、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等。
景区的发展带动了酒店、餐饮等相关产业的兴起,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青海藏区还以民族特色文化为基础,开展了一系列的民族文化旅游活动,如藏传佛教寺庙的游览等。
旅游业的发展为青海藏区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四,水产养殖是青海藏区重要的经济产业之一。
青海湖是青海藏区最大的湖泊,也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
青海湖水产丰富,湖中生存着大量的鱼类和虾类资源。
当地居民通过捕捞和养殖水产的方式进行水产养殖业经营。
水产养殖业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为当地居民提供了良好的就业机会。
青海藏区的经济发展主要涉及农牧业、能源资源开发、旅游业和水产养殖。
这些行业各具特色,在青海藏区的经济构成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青海藏区的区位特点,如高原地理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这些行业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机遇和条件。
有关藏族的资料藏族是主要居住在中国青藏高原地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
藏族有自已的语言和文字。
下面店铺为大家详细介绍这一民族,欢迎阅读。
藏族简介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及青海海北、海南、黄南、果洛、玉树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东地区。
甘肃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木里藏族自治县以及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藏族是汉语的称谓。
西藏在藏语中称为“蕃”(音bō),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蕃巴”,“蕃巴”又按不同地域分为“堆巴”(阿里地区),“藏巴”(日喀则地区),“卫巴”(拉萨地区),“康巴”(四川甘孜、云南迪庆、青海玉树西藏昌都地区),“安多”(青海(除玉树地区外)、甘肃甘南、四川阿坝)。
藏医药学是中国医学的独特组成部分。
藏药讲求炮制技术,尤对兽医有独到之处。
医药学著作主要有《医方四续》。
算学可以预测日、月蚀及地方气象。
藏族自称“博”,并因地区的不同,有不同的称谓。
西藏东部和四川西部称为“康巴”,西藏北部及四川西部、甘南、青海称为“安多娃”,统称“博巴”。
“巴”、“娃”。
藏族礼仪藏族在迎接客人时除用手蘸酒弹三下外,还要在五谷斗里抓一点青稞,向空中抛撒三次。
酒席上,主人端起酒杯先饮一口,然后一饮而尽,主人饮完头杯酒后,大家才能自由饮用。
饮茶时,客人必须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过饮用,否则认为失礼。
吃饭时讲究食不满口,嚼不出声,喝不作响,拣食不越盘。
用羊肉待客,以羊脊骨下部带尾巴的一块肉为贵,要敬给最尊敬的客人。
制作时还要在尾巴肉上留一绺白毛,表示吉祥。
献哈达是藏族待客规格最高的一种礼仪,表示对客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敬意。
哈达是藏语,即纱巾或绸巾。
它以白色为主,亦有浅蓝色或淡黄色的,一般长约1.5米至2米,宽约20厘米。
最好的是蓝、黄、白、绿、红五彩哈达。
五彩哈达用于最高最隆重的仪式如佛事。
藏族饮食大部分藏族日食三餐,但在农忙或劳动强度较大时有日食四餐、五餐、六餐的习惯。
青海藏区经济发展的基本行业及其区位研究青海位于中国青藏高原的东部,是中国的一个省级行政区。
青海藏区指的是青海省境内的藏族聚居区域,是青藏高原上藏族人口最多、藏传佛教传播最为广泛的地方之一。
青海藏区经济发展的基本行业包括农牧业、旅游业、资源开发与加工业等。
农牧业是青海藏区的传统主导行业。
青海藏区地处高原,土地资源丰富,适合发展牧业和农业。
牧业方面,主要以畜牧业为主,包括牛羊等的养殖和产品加工。
青海藏区的河流湖泊众多,为牲畜提供了充足的饮水资源,适宜发展草原畜牧业。
农业方面,主要以小麦、青稞、马铃薯等作物的种植为主,满足当地居民的生活需求。
旅游业是青海藏区的重点发展产业之一。
青海藏区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有湖泊草原、山脉高峰、藏族文化和佛教庙宇等独特的旅游资源。
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青海藏区还有许多著名的寺庙和景点,如塔尔寺、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等,都为旅游业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吸引力。
资源开发与加工业是青海藏区的重要支柱产业。
青海藏区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铁矿石、铜矿等。
这些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加工,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青海藏区还拥有丰富的光能资源和风能资源,开展新能源产业,也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青海藏区的区位研究也是非常重要的。
青海藏区地处青藏高原,交通不便,地理环境复杂。
如何优化青海藏区的交通网络和交通设施,提高区域的可达性和连接性,对于促进经济的发展非常重要。
青海藏区地处内陆,远离大城市,如何与国内外市场对接,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也是区位研究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青海藏区的经济发展的基本行业包括农牧业、旅游业和资源开发与加工业。
青海藏区还需要进行区位研究,以优化交通网络和加强与外部市场的联系,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西藏农牧业概况西藏农牧业概况-- 西藏农牧业50年原发表日期: 2006-07-07 文章来源: 西藏农牧信息网------------------------------------------------------------------------------------------------------- 农牧业基本概况和平解放后农牧业的发展历程农牧业经济发展政策农牧业发展的巨大成就农牧业基本概况20世纪50年代,西藏的农牧业仍笼罩在封建农奴制度下,三大领主占有着西藏绝大部分的耕地、草场、森林、牲畜及农奴。
广大农奴被束缚在领主庄园和部落里,使用极其落后的生产工具,进行着简单的农牧业再生产,农牧业经济长期停滞不前。
20世纪80年代以后,农牧业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水利化、良种化及精耕细作水平逐渐提高,给西藏传统农牧业注入了现代化活力。
目前,西藏农牧业总产值仍约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0%以上,农牧业人口约占西藏总人口的80%以上,因此,农牧业是西藏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产业。
一、雪域春色--西藏农业(种植业)西藏农业属于典型的高原农业。
其农作物分高原和低地农作物两种,高原农作物主要有;青稞、荞麦、豌豆、马铃薯、油菜、圆根、萝卜、圆白菜等。
低地农作物的种类多,农作物品种具有区域性特色,主要有:稻谷、鸡爪谷、玉米、辣椒、大蒜、韭菜、冬见、黄瓜、扁豆等,还种植多种水果及经济作物,如;香蕉、橘子、桃、梨、黑枣、杏、甘蔗等。
种植业中的四大作物:青稞、小麦、油菜、豌豆皆属喜冷凉作物,特别是青稞只适宜该地带种植。
农作物的耕作制度一般随海拔不同而相应地发生种类更替变化。
青稞在西藏是普遍种植的作物,随海拔升高,种植面积不断加大,最后成为高寒地区的单一作物。
种植制度上也随海拔的升高发生显著变化。
总体来说,西藏的农区是西藏综合条件较好的地区,一般地势平坦,海拔较低,水资源丰富,既有利于农作物的种植、生产,也有利于种树种草,这就为农林牧各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奠定了基础,还有利于西藏目前的传统农业向立体、高效农业的转化。
藏族概况一.概况1. 人口: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全国的藏族人口为459.33万人,其中:聚居于西藏自治区的为209.6万人。
聚居于四川、青海、甘肃、云南四省区的藏族人口为210万人,散居于其他地区的约为40万人境外约11万人。
2. 分布: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其余分布于青海省的玉树、海南、黄南、海北、果洛藏族自治州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3. 信仰:藏族早期信仰本教,藏传佛教是中国佛教三大派系之一,是佛教与西藏本土宗教相结合的一种宗教形式,汉语俗称“喇嘛教”。
在中国主要传播于藏、蒙古、裕固、纳西等民族地区。
4. 语言:藏语。
(特点:按地区分为卫藏、康、安多三个方言,卫藏方言和康方言都有声调,安多方言没有声)。
5. 经济:以高原畜牧业和高原农业为主,牲畜与农作物主要有绵羊、山羊、牦牛和青稞、小麦等。
6. 生活习性:喜爱吃的食物--糌粑;喜爱喝的是--酥油茶青稞酒;房子叫--“塔楼”;牧民最亲密的朋友并称为“高原之舟”的是--牦牛;接客人时通常要献上--哈达。
7. 服饰:藏族男女喜戴帽子,以遮挡阳光对头部的照射。
牧区的妇女喜用酥油涂面,防止皮肤的干裂。
藏族妇女身上经常佩带如耳环、耳坠、项链、手镯等装饰品。
不同地区的藏民,尽管装束和头饰有不同的区别,但图案和花纹都表示相同的含义――吉祥如意、美丽珍贵。
8. 婚俗:藏族各地的婚俗不尽相同,但一般都要请活佛打卦求签,选定结婚吉日。
而藏族的丧葬习俗比较特别,以天葬(鸟葬)为主,还有塔葬和水葬等。
9. 标志建筑:藏族的标志性建筑是布达拉宫。
二.音乐特点1.分类:藏族传统音乐可分为民俗音乐(或称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或称古典艺术音乐)等三大类。
本文重点研究藏族民俗音乐部分。
①民俗音乐:藏族民俗音乐包括民歌(山歌、劳动歌、情歌、风俗歌等。
)、歌舞音乐(果谐、堆谐、弦子(或称康谐)、谐钦、热巴谐等。
)、说唱音乐({仲谐、折嘎}最为广传、喇嘛嘛呢、宣肯、善巴等)、戏曲音乐(藏戏包括西藏藏戏、安多藏戏)、器乐音乐(体鸣、膜鸣、气鸣、弦鸣四大类)等五类。
藏族介绍 藏族的民族经济主要是什么
>藏族的民族经济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及青海海北、海南、黄
南、果洛、玉树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东地区。
甘肃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
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木里藏族自治县以及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和新
疆维吾尔自治区。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蕃”(音bō),
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蕃巴”,“蕃巴”又按不同地域分为“堆巴”(阿
里地区),“藏巴”(日喀则地区),“卫巴”(拉萨地区),“康巴”(四川
甘孜、云南迪庆、青海玉树西藏昌都地区),“安多”(青海(除玉树
地区外)、甘肃甘南、四川阿坝)。藏医药学是中国医学的独特组成部
分。藏药讲求炮制技术,尤对兽医有独到之处。医药学著作主要有《医
方四续》。算学可以预测日、月蚀及地方气象。藏族以牧业为主,兼
营农业,藏系绵羊、山羊、牦牛、犏牛是青藏高原特产。高原畜牧业
是藏族传统生产中的主要部门、在生产中所占比重大于农业。高原畜
牧业生产有多种,牧区主要是按季节轮流转场放牧的半定居游牧类
型。半农半牧区和农区则为定居游牧及定居定牧类型。畜种类型主要
有藏绵羊、藏山羊、黄牛、犏牛、牦牛、马、骡、驴等。驯养牦牛、
培育犏牛、种植青稞,是藏族人民在人类文明史上的特殊贡献。农业
以种植生长期短、耐寒抗旱的青稞为主、也种植小麦等农作物。手工
业主要聚集于人城蚀和大寺院周围,从事纺织、木、铁、陶、石等手
工业的匠人使用的工具及操作技术落后。藏族家庭手工业占有重要地
位,举凡盖房、制木器、纺线、织氆毯、鞘皮、打酥油等,均由家庭
成员或邻里换工完成。有狩猎及挖药材等副业。商业不发达,人多以
物易物,小额贸易一般通用银元,区域性的大宗土特产贸易则为极少
数的大领主所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