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年八年级政治上册 第九课第二框《换位思考 与人为善》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2021年八年级政治上册 第九课第二框《换位思考 与人为善》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2021年八年级政治上册 第九课第二框《换位思考 与人为善》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2021年八年级政治上册 第九课第二框《换位思考 与人为善》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2021年八年级政治上册第九课第二框《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领会“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道理

2.能力目标: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人生态度。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在生活、学习中能够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教学重点: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理解他人,善待他人,欣赏他人。

教学难点:在实践中如何做到换位思考;学会理解他人,善待他人,欣赏他人。教学方法:活动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我们都注意到:一个三四岁的小孩子总是不喜欢呆在商场里.这常常让大人们感到不能理解。为什么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和丰富的食品都不能吸引小孩子呢?很多专家都无法解释。有一位儿童心理学家却轻而易举地解答了这个问题。他的方法其实很简单:你蹲下来,处在和小孩子同样的高度环视四周的景象,结果看到的都是大人们的腿。以上这个看似简单的事例实际上蕴藏着并不简单的道理:换位思考。

(二)学习新课:

二、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活动:外号

目的:使学生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要求:阅读材料,结合学校和班级情况,说说“起外号”的现象。讨论

○1自己不喜欢的事可以强加于人吗?为什么?

○2自己喜欢的事就可以强加于人吗?为什么?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实质是什么?

教师小结: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我们在与人交往中,要善解人意,平等待人,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实质所在。

阅读P105页“相关连接”中的故事:讨论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试着用一句比较合适的话(最好是格言)加以概括。

学生发言,教师小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论语》中的一句话,意思是:在谋求自己发展的同时,也要帮助别人发展。我们不能只顾自己,不能忽视别人的存在,我们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也就应该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别人。

(二)、理解之上善待他人

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最重要的是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理解他人,体谅他人。大到国家、单位,小到家庭、个人,都应该努力做到这样。下面介绍一个个人之间交往的典型案例。

“管鲍之交”故事:

阅读后思考一个问题:你希望拥有像鲍叔牙这样的朋友?为什么?(因为人总难免犯错误,这是总希望得到朋友的谅解。)

引导学生对照故事反思自己的生活中有没有不体谅他人的地方?造成怎样的结果?让部分学生谈谈体会,全班交流。

情境体验:懂得体谅!

放学路上,小蓉拾到一个装满现金和不少证件的钱包。探讨:站在失主的立场上,你认为最体谅和理解失主的做法是什么?

教师小结:换位思考是人对人的一种心理体验过程。它客观上要求我们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对方联系起来,站在对方的立场是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与对方在情感上得到沟通,为增进理解奠定基础。它的实质是对交往对象的切身关怀,深入对方的内心世界。它是一种理解,也是一种关爱。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P108页的填空。

(三)、课堂小结:只有理解他人,才能与人为善。如果我们不懂得欣赏他人,就难以接纳和理解他人,更谈不上奉献爱心。请同学们增加了解,增进理解,少点误解,多点谅解,多一点友善。多一份爱心。

(四)巩固练习:自主练习与检测作业本

(五)布置作业:自主练习与检测作业本29441 7301 猁25422 634E 捎V 28186 6E1A 渚oB40603 9E9B 麛Dq28548 6F84 澄K 20595 5073 偳40519 9E47 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