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产业发展思考
- 格式:pdf
- 大小:6.24 KB
- 文档页数:2
云南成品茶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目录一、内容简述 (1)二、云南成品茶产业发展现状 (1)1. 茶叶种植情况 (2)1.1 种植面积与产量 (3)1.2 茶叶品种与特色 (4)1.3 茶叶产区分布 (5)2. 成品茶加工情况 (6)2.1 加工工艺与技术 (8)2.2 成品茶品牌与市场份额 (9)2.3 成品茶出口情况 (10)三、云南成品茶产业发展问题 (11)1. 产业结构问题 (13)1.1 产业集中度低 (14)1.2 产品同质化严重 (15)1.3 缺乏高端品牌和产品创新力弱的问题并存 (16)2. 市场问题 (17)一、内容简述本文档旨在深入剖析云南省成品茶产业的当前发展状况,全面梳理存在的问题,并基于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云南省作为中国重要的茶叶产地之一,其成品茶产业在国内外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该产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文档将从产业规模、产品结构、品牌建设、市场渠道等方面详细分析云南省成品茶产业的发展现状,深入挖掘存在的问题,如产业结构调整滞后、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品牌影响力不足等。
结合云南省的地理优势和资源禀赋,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推动云南省成品茶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云南成品茶产业发展现状资源优势:云南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适宜茶叶生长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使得云南茶叶品质优良,资源丰富。
种植规模:云南茶叶种植规模较大,茶园面积广泛,茶叶产量稳步上升,为成品茶产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产业结构:随着产业的发展,云南成品茶产业结构逐渐完善,涵盖了绿茶、红茶、普洱茶、乌龙茶等多个品类,且品质各异,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品牌建设:云南成品茶在品牌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普洱、滇红等知名品牌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产业链整合:云南成品茶产业在上下游产业链整合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包括茶叶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逐步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
俄色为蔷薇科植物变叶海棠(Malus toringoides (Rehd.) Hughes)和花叶海棠(学名:Malus transitoria (Batalin) Schneid.)的藏语俗称,俄色果实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叶片可制茶。
俄色茶产业是甘孜州特色林业和中藏医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炉霍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业增效,促进农牧民增收的特色产业。
通过俄色茶产业目前发展状况,分析俄色茶产业存在的问题、提出振兴产业的思路、对策。
1.俄色产业发展状况1.1俄色树野生资源概况目前甘孜州康北区域成片野生变叶海棠、花叶海棠约7万亩左右,是我国俄色种质资源聚集区之一,也是我国药用型俄色种质资源品种的分布中心区域。
1.2 俄色树人工种植概况俄色叶药食两用价值的发现,对俄色树的生态功能的进一步了解,在四川藏区已逐步成为人工造林的主要树种和生态经济型植物。
炉霍县人工栽培俄色树面积就达到8万亩,并围绕俄色野生植物资源收集、选育和育苗造林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地试验,筛选出了一批俄色树种质资源,形成了成熟的育苗以及栽培技术。
1.3俄色茶加工利用概况2008年以来,炉霍雪域俄色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俄色茶公司)根据俄色叶的药食两用特性,成功研发出了五个系列俄色茶产品(俄色芽茶、俄色半发酵颗粒茶、俄色红茶、俄色袋泡茶、俄色砖茶)。
在俄色茶种植、精选加工中,炉霍雪域俄色茶更通过了绿色认证、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雪域俄色茶”先后获得四川省农业博览会金奖、中国森林食品交易博览会金奖。
作为一项特色林业产业,经过持续发展,俄色茶年产值超过1500万元,让资源区的农牧民尝到了“俄色树”经济的甜头。
俄色茶公司倾力打造的“俄色树”经济已经成为炉霍县的一个骨干产业。
2.俄色产业存在的问题“俄色树”经济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益,由于种种原因,俄色茶产业得发展仍是步履艰难,与所具有的特色资源量相比,还远远没有发挥出它潜在的、更多的经济和社会价值,俄色产业在区域经济中的贡献比例仍十分有限。
国营茶场发展茶产业的思考摘要分析了现阶段国营茶场在茶叶生产、销售及企业发展方面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包括茶园生态环境差、茶园良种率低且老茶园多、生产成本高、市场意识缺乏、体制制约等,并提出了国营茶场发展茶产业的对策。
关键词国营茶场;茶产业;存在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f32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9)08-0156-01在国营茶场的产业结构中,茶叶仍是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是支柱产业。
面对目前国营茶场面临的困境,必须采取积极的态度,谋求发展茶业产业的途径措施,尽快摆脱困境,走出低谷。
1提高茶叶产量、品质1.1发展良种茶园国营茶场多建于20世纪50~60年代,茶树多系有性繁殖的群体品种,茶树抗逆性差、发芽迟、芽叶茸毛少、欠粗壮,不适制高效优质茶。
因此,必须改植换种,淘汰群体品种,大力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
首先选择缺棵断行严重(茶树在4 500丛/hm2以下)、土地利用率及产量、产值低的茶园实施改植换种,栽植适应本地域气候地理环境的无性系良种茶苗,培育良种茶园,并在此基础上逐年发展,力争达到或超过农业部提出的2010年良种茶园率30%的奋斗目标,为茶叶生产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1.2改造低产茶园改造低产茶园的措施是改树,常用的技术有重修剪和台刈2种。
重修剪适用于茶树骨干枝虽生长正常但树冠分枝生长衰弱、芽梢稀少、鸡爪枝多、部分枝干有苔藓地衣寄生、单产低的茶园。
重修剪的时间以春茶后修剪为最好,当年不减产,第2年就能大幅度增产。
重修剪的方法为灌木型茶树在距地面30~50cm处选取适当的部位剪除,乔木型茶树以离地面60cm处下剪除为宜。
台刈适用于树龄大、树势非常衰老、主干灰白、叶片秃光或骨干枝病虫危害严重、大量枝条干枯死亡的茶园。
台刈的时间以春茶后台刈为最佳,既避开了春季减产的损失,又把握了夏季有利的气候因素,多长1个季节的新枝条,为下一年提前开采提供了有利条件。
方法为灌木型茶树通常以离地面5~10cm处刈去,乔木型茶树台刈部位则提高到离地面20~30cm处。
茶产业发展思考
茶产业发展思考
茶产业是一项劳动密集型产业,产业链条长,带富能力强,具有
经济和生态效益,是山区人民致富的首选项目。**有得天独厚的条
件和比较优势,又遇上罗霄山片区开发的大好时机。我认为**发展
茶产业要围绕“三做二建一整合”的思路,抓好每一个环节,促进茶
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一、“三做”。既做大基地、做强企业、做优品牌。
1、做大基地:一是要把规划作好。按照适地、适宜、连片的原
则,把东岗岭片区、南岭片区、**暖水片区规划起来,并结合旅游
打造成有规模、有品味、有档次的休闲观光茶园。二是要把老百姓
动员起来。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效益保障机制,引导农民进行土
地转包、转让、出租、互换、入股等科学合理流转,抓好“阳光工程”
专业技术培训和生产技术指导,着力培养一批种植大户和农民专业
合作社。三是解决农民建园资金问题。启动农户联保、公职人员担
保等贷款融资业务,做大产业规模,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茶产业开
发行列,让产业效益惠及千家万户。四是建设良种培育基地。建立
茶树良种繁育体系,优化茶园结构,提高茶叶品质和土地收益,为
产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2、做强企业:一是培育龙头企业。为企业做好项目包装,争取
更多的项目资金支持技术力量雄厚、生产装备先进、产加销体系健
全,在产业上有带动力,品牌上有影响力的企业,增加加工设备购
置补助和标准厂房建设补助项目,支持企业进行茶叶深加工,拉长
产业链条,只有真正把龙头企业做强,才能把产业做大。二是优化
发展环境。减化审批程序,形成发展共识,从产业规划、用地审批、
土地流转、企业融资、秩序维护,到企业证照办理、政策扶持、宣
传推介等制定规范程序,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三是拓宽融资渠道。
鼓励干部职工投资入股,制定投资回报保障措施;银行部门要加大
贷款规模,简化贷款手续,允许企业以茶园及其它固定资产抵押或
担保形式向银行贷款。四是打造营销平台。安排专项资金鼓励企业
参加茶博会、产品展销会、推介会等活动;以定额补助形式,支持
企业到全国各地开设产品直销商店,畅通外销渠道,扩大对外影响。
3、做优品牌:一是实施茶园生产标准化建设和管理。做好茶园
选址和茶园环境保护,严格农资投入规定,禁止违禁农药和化肥投
入基地,抓好无公害产品基地认定和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实
施标准化加工体系,确保食品安全和产品质量。二是提高技术装备。
加大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加强茶艺师、技术骨干、营销高手的选
拔培养,建立科技开发队伍,深化科技创新;引进先进的加工设备,
全面推广标准化生产,保证品牌品质。三是抓好品牌整合。组织企
业整合优势资源,建立产品标准体系,探索品牌打造、使用和维护
路径,进行强强联合,抱团入海,形成集团化运作模式,变单枪匹
马为集团作战。四是提炼品牌文化。按照“区域特征明显,文化内涵
深刻,品名意境深远”的产品商标要求,打造公用品牌,深挖**茶历
史文化,融入品牌宣传和产品包装,扩大品牌影响。五是加大品牌
宣传。安排品牌宣传推广专项经费,利用电视、网络媒体和会议、
活动、路牌、宾馆、餐桌等场所进行全方位的宣传,使**品牌家喻
户晓。
二、“两建”,既建设茶叶交易市场,建立产业保障体系。
1、建设茶叶交易市场。在县城附近规划建设茶叶交易市场,打
造设施完备、功能齐全、形象突出、辐射力强的茶叶集散中心,以
满足茶产品交易、茶产品展示、茶艺表演、茶文化交流的需求。
2、建立品牌保障体系。建立**茶叶生产标准体系、产品加工标
准体系、质量监测体系、产业发展考核体系、奖励扶持和质量追溯
体系,建设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的产品监测中心,严格市场准
入,打击假冒伪劣,确保上市茶叶质量。
三、“一整合”。既整合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