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市某建筑空调冷负荷详细计算过程

北京市某建筑空调冷负荷详细计算过程

1.2室内外设计的计算参数

本工程的室外设计参数见表1-1。

表1-1 室外气象参数表(北京市)

在设计计算中使用上表中的空调室外计算干球温度为计算温度,在计算中使用标准大气压为标准进行图表的查询。

本工程的室内主要房间的设计参数见表1-2。

表1-2 主要房间室内设计参数

从表中可知,各主要房间的温湿度相同,只有新风量是由于每个房间的功能

不同而不同。

2.1冷负荷计算

2.1.1首层文印(132室)

2.1.1.1西外墙瞬变传热引起的冷负荷

外墙和屋顶瞬变传热形成的逐时冷负荷可按照下列公式计算:

LQ1=F·K·(t l,n-t n)(W)(式2-1)式中:F——外墙和屋顶的计算面积,(㎡);

K——外墙和屋顶的传热系数,(W/ ㎡·K),可由《中央空调设计实训教程》的

表1–6(a)或表1–6(b)查到;

t n——室内设计温度,(℃);

t l,n——外墙和屋顶的冷负荷计算温度的逐时值,(℃),可由《中央空调设计实

训教程》的表1–7(a)~表1–7(g)查到。

其中:根据建筑图计算外墙面积F:

F=9.9×3.5-1.8×2×3=23.85(㎡);

查《中央空调设计实训教程》表1–6(a)得此外墙为Ⅱ型,其传热系数K=1.19

(W/ ㎡·K);

查《中央空调设计实训教程》表1–7(b)得此外墙冷负荷计算温度的逐时值t l,n。

据此计算,可得到西外墙瞬变传热形成的逐时冷负荷,将查得的结果和计算的结果综合列入下表2-1中。

表2-1南外墙瞬变传热冷负荷表

由上表可知,南外墙的最大冷负荷为244.1 W,出现在8:00。

2.1.1.2南外窗瞬变传热引起的冷负荷

玻璃窗瞬变传热形成的逐时冷负荷按照下面的公式计算:

LQ2=F·K·(t l-t n)(W)(式2-2)式中:F——外玻璃窗面积,(㎡)

K——玻璃窗的传热系数,(W/ ㎡·K),可根据室内、外表面换热系数由《中央

空调设计实训教程》表1–11(a)或表1–11(b)查得,表1–11(a)及表1–11

(b)中的数值,应根据窗框的结构形式,按表1–12加以修正;

t n——室内设计温度,(℃);

t l——玻璃窗的冷负荷温度的逐时值,(℃),可由《中央空调设计实训教程》表1–13

查到。

其中:根据建筑图计算外窗面积:

F=1.8×2×3=10.8(㎡);

玻璃窗内表面换热系数a n=8.7(W/ ㎡·K),外表面换热系数a w=20.2(W/ ㎡·K)。

查《中央空调设计实训教程》表1–11(a)得:单层玻璃窗的传热系数K=6.09

(W/ ㎡·K)。

根据《中央空调设计实训教程》表1–12查得:玻璃窗传热系数修正值为1.0。

根据《中央空调设计实训教程》表1–13查得:玻璃窗冷负荷计算温度的逐时值

tl。

据此计算,可得到玻璃窗瞬变传热形成的逐时冷负荷,将查得的结果和计算结果列入下表2-2中。

表2-2 南外窗瞬变传热冷负荷

由上表可知,南外墙的最大冷负荷为407.8 W,出现在15:00和16:00。

2.1.1.3透过南外窗进入室内的日射得热引起的冷负荷

透过外窗进入室内的日射得热形成的逐时冷负荷计算公式:

LQ3=F·C z·D j,max·C LQ(W)(式2-3)式中:F——玻璃窗的净面积,(㎡),是窗口面积乘以有效面积系数Ca。Ca可由《中央空调设计实训教程》表1–15查得;

Cz——玻璃窗的综合遮挡系数,Cz=Cs·Cn,Cs和Cn可分别由《中央空调设

计实训教程》表1–16和1–17查得;

D j,max——日射得热因数的最大值,(W/ ㎡),可由《中央空调设计实训教程》

表1–18查得;

C LQ——冷负荷系数,可由《中央空调设计实训教程》表1–19(a)~表1–19

(d)查得。表中是以北纬27.5º划线将全国分成南北两区的。

其中:根据《中央空调设计实训教程》表1–15查得单层钢窗有效面积系数Ca=0.85 窗的有效面积F=10.8×0.85=9.18(㎡);

根据《中央空调设计实训教程》表1–16查得遮挡系数Cs=1。

根据《中央空调设计实训教程》表1–17查得遮阳系数Cn=0.6。

由上述公式Cz=Cs·Cn计算得综合遮阳系数Cz=1×0.6=0.6。

北京地区的纬度为北纬39º48′,查《中央空调设计实训教程》表1–18得北京地

区北向日射得热因数最大值,D j,max=260 W/ ㎡。

根据《中央空调设计实训教程》表1–19(b)查得该区有内遮阳的玻璃窗冷负

荷系数逐时值C LQ。

据此计算,可得到透过外窗进入室内的日射得热形成的逐时冷负荷,将查得的结果和计算结果列入表2-3中。

表2-3南外窗瞬变传热冷负荷

由上表2-3可知,透过外窗进入室内的日射得热形成的最大冷负荷为1202.9 W,出现在12:00。

2.1.1.4北内墙的瞬变传热引起的冷负荷

内墙、楼板等室内结构瞬变传热形成的逐时冷负荷计算公式:

LQ4=F·K·(t ls-t n)(W)(式2-4)式中:F——内围护结构传热面积,(㎡);

K——内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W/ ㎡·K),可由《中央空调设计实训教程》表

1–6(a)或表1–6(b)查到;

t n——室内设计温度,(℃);

t ls——相邻非空调房间的平均计算温度,(℃),用下式计算:

t ls = t P + △t ls(℃)(式2-5)式中:t P——夏季空调室外计算日平均温度,(℃);

△t ls——相邻非空调房间的平均计算温度与夏季空调室外计算日平均温度的差

值。

其中:查取北京地区夏季空调室外计算日平均温度t P=28.6℃。

根据说明选取相邻非空调房间的平均计算温度与夏季空调室外计算日平均温度

的差值△t ls=2℃。

由上述公式2-5计算得t ls =30.6℃

又根据建筑图计算内墙面积:

F=9.9×3.5-2=32.65(㎡);

查《中央空调设计实训教程》表1–6(a)得:此内墙为Ⅲ型,其传热系数K=0.7

(W/ ㎡·K)

所以,由公式(2-4)计算的结果为:

LQ4=32.65×0.7×(30.6-26)=105.1(W)

2.1.1.5人体散热形成的冷负荷

人体散热形成的冷负荷计算公式:

LQ5= q s·n·n′·C LQ + q L·n·n′(W)(式2-6)

式中:C LQ——人体显热散热冷负荷系数,由《中央空调设计实训教程》表1–21查得;

q s——成年男子显热散热量,(W),由《中央空调设计实训教程》表1–22查得;

n——室内全部人数;

q L——成年男子潜热散热量,(W),由《中央空调设计实训教程》表1–22查得;

n′——群集系数,由《中央空调设计实训教程》表1–23查得。

其中:文印为极轻劳动,根据《中央空调设计实训教程》表1–22查得室温为26℃时,每人散发的显热和潜热量分别为60W和74W。

根据《中央空调设计实训教程》表1–23查得:群集系数n′=0.93。

根据室内人员由上午8时至晚上18时共停留11个小时,查《中央空调设计实

训教程》表1–21得人体显热散热冷负荷系数逐时值C LQ,见表1.4。

查《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暖通空调·动力分册P11页表1.3.2—2得:

一般办公室室内人数为0.1—0.23人/㎡,所以人数n =0.2×(5.7×9.9)=11人。

据此计算,可得到人体散热形成的逐时冷负荷,将查得的结果和计算结果列入表2-4中。

表2-4 人体散热形成的瞬变传热冷负荷

由上表2-4可知,人体散热形成的最大冷负荷为1322 W,出现在12:00。

2.1.1.6照明散热引起的冷负荷

查《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暖通空调·动力分册,办公室的照明负荷为18—23 W/ ㎡,这里取照明负荷为20 W/ ㎡。所以,整个房间照明散热引起的冷负荷就用单位面积的照明负荷值与房间面积相乘,计算结果为:LQ6=20×(5.7×9.9)=1128.6(W)

2.1.1.7设备散热引起的冷负荷

设备散热引起的冷负荷计算公式:

LQ7= n1·n2·n3·N(1-η)/η(W)(式2-7)式中:n1——安装系数,通常取n1=0.7—0.9;

n2——负荷系数,由于计算的设备是计算机,所以取1.0;

n3——同时使用系数,通常取n3=0.5—0.8;

N——电动设备的安装功率,一台计算机的功率大约为300 W,由在人体散热形

成的冷负荷时人数计算结果为11人,按人手一台计算为N=300×11=3300(W);

η——电机效率,查《中央空调设计实训教程》表1—26得η=63%。

所以,由公式(2-7)计算设备散热引起的冷负荷的结果为:

LQ7=0.8×1.0×0.5×3300(1-0.63)/0.63=775.2(W)

2.1.1.8文印室的空调冷负荷汇总

将上述计算的各项冷负荷结果汇总,具体如下表2-5所示。

表2-5 文印室空调系统冷负荷Q单位:

W

时间8:00 9:00 10:00 11:00 12:00 13:00 14:00 15:00 16:00 17:00 18:00 LQ1244.1 232.7 224.2 212.9 204.3 195.8 193 195.8 201.5 210 224.2 LQ259.2 125 197.3 256.5 315.7 361.7 388.1 407.8 407.8 394.6 368.3 LQ3372.3 572.8 830.6 1031.1 1202.9 1145.7 887.9 644.4 458.3 343.7 229.1 LQ4105.1

LQ51285 1297 1303 1316 1322 1033 978 941 910 886 874 LQ61128.6

LQ7775.2

Q 3970 4236 4564 4825 5054 4745 4456 4198 3987 3843 3705 从表2-5中可以得到,文印室的最大冷负荷出现在12:00,其值为5054 W。文

印的每平米最大冷负荷为:5054÷(5.7×9.9)=89.6(W/ ㎡)

2.1.1.9新风冷负荷

一般情况下,空调房间送入的空气是由新风和回风组成的。由于也需要进行热湿处理,所以在房间的冷负荷计算中还要进行新风冷负荷的计算。

图2-1 新风直入式焓湿图

N—室内状态点W—室外状态点L—新风露点状态点L(M)—机器露点

C—室内混合状态点t w、t n—室内、外温度t w,s、t n,s—室内、外露点温度图2-1是整个风机盘管加新风的空气处理过程的焓湿图,在现在的新风冷负荷计算中只用到了从W点由新风箱处理到L点的过程图。

新风冷负荷计算公式:

CL W = 1.2·L W·(h W - h N)(式2-8)式中:L W——新风量,(m³/h);

h W——新风状态点W的焓值,(kJ/kg);

h N——回风状态点N的焓值,(kJ/kg);

1.2——空气在20℃时的密度,(kg/ m³);

其中:查《中央空调设计实训教程》表1–28得文印的新风量指标取35(m³/h·人),又由在人体散热形成的冷负荷时人数计算结果为11人,则新风量为:

L W= 11×35 = 385(m³/h)

根据室内外参数,查图2-1得h W=85kJ/kg, h N=59kJ/kg。

CL W = 1.2×385×(85-59)/3600 = 3.3(kw)

汇总以上计算结果得到文印室的总冷负荷(含新风)为8.4kW。

空调冷负荷法、冷指标(1)

空调房间、空调系统和制冷系统冷负荷的确定 1 空调房间的冷负荷 《规范》规定:空调房间的夏季冷负荷,因按各项逐时冷负荷的最大值确定,即: 1. 分项计算各项得热引起的冷负荷的逐时值,一般取7︰00~20︰00,计算结果宜列表表示。 2. 将同一时刻的各项冷负荷的逐时值列表汇总,逐时相加,取其最大值作为该空调房间的冷负荷。 2 空调系统的冷负荷 1. 空调系统的冷负荷=空调房间的冷负荷+新风冷负荷+风道风机温升及风量渗漏引起的附加冷负荷+其它进入空调系统的热量所形成的冷负荷+某些空调系统因为采用了冷热量抵消的调节手段而得到的热量。 2. 当一个空调系统负担多个空调房间时,空调房间的冷负荷应按下列情况分别确定: (1)当空调系统末端装置不能随负荷变法而手动或自动控制时,应采用同时使

用的所用房间最大冷负荷的累加值。 (2)当空调系统末端装置能随负荷变法而手动或自动控制时,应将同时使用的所用房间各计算时刻的冷负荷逐时列表累加,取其最大值作为该空调系统空调房间的冷负荷。 3 制冷系统的冷负荷 QR=∑QA*Kτ*KF*Kη 式中:QR——制冷系统的冷负荷。 QR——空调系统的冷负荷 ∑QA——制冷系统所负担的各空调系统冷负荷的累加值。 Kτ——同时使用系数,它反映了制冷系统所负担的各空调系统的同时使用率,视建筑物的使用性质、功能、规模、等级及经营管理等因素而定。取值在0.6~1.0之间。 KF——冷负荷附加系数,它反映了制冷系统、制冷装置及冷水系统的冷量损失,视系统的规模、设备类型、管道长短而定。用冷水间接冷却空气的系

统,取值为1.10~1.15;直接蒸发式表冷器系统,取值为1.05~1.10。 Kη——效率降低系数,它反映了设备运行一段时间后出力及传热效率的降低。其值一般可取1.05~1.10,或者采用设备厂家提供的数据。如果厂家给出的设备制冷量已经考虑了出力及传热效率降低的影响,则应取为1.00。 4 空调工程冷负荷概算法 4.1 综合指标 1. 综合指标=中央空调冷源设备的安装容量/整栋建筑物的空调面积单位:W/㎡ 2. 综合指标是用来粗略估算制冷系统的冷负荷,即冷水机组的安装容量。4.2 分类指标 1. 分类指标=空调热湿处理设备的装机容量/空调设备所承担的各空调房间的空调面积之和单位:W/㎡

冷负荷的计算

4、冷负荷的计算 先计算出每个房间的面积,房间冷负荷计算方法采用估算值。根据国内部分建筑空调冷负荷概算指标,取为140W/m 2. 冷负荷=估算指标X 空调房间面积 Q A =140X ( 4 X 3.2) Q B =140X (4 X 3.2) Q C =140X (4 X 5.78) Q A =1792kg/s Q B =1792kg/s Q C =3236.8kg/s Q D =140X ( 2.8 X 3.875) Q E =140X (6 X 3.875) Q F =140X (5.83 X 3.875) Q D =1519kg/s Q E =3255kg/s Q F =3164kg/s 5、湿负荷计算 湿负荷是指空提案房间的湿源向室内的散湿量,所以这里的湿负荷定为零。 6、空气调节送、回风量计算 空气调节系统一般由空气处理设备和空气输送管道以及空气分配装置组成,根据需要,它能组成许多不同形式的要求。 本建筑为办公楼,各房间均为小空间结构,要求各房间能独立进行调控,因此宜采用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 G=Q/(i n - i 0) Q--------空调房间的冷负荷(W ) W-------空调房间湿负荷 (kg/s) G--------空调房间送风量 (kg/s)

i n----排出空调房间空气的焓 (KJ/kg) i0----送出空调房间空气的焓 (KJ/kg) 房间设计送风温差为8℃及查表得到i n=55.5 i0=47 G A=1792/8.5 G B=1792/8.5 G C=3236.8/8.5 G A=210.82kg/s G B=1792kg/s G C=380.8kg/s G D=1519/8.5 G E= 3255/8.5 G F=3164/8.5 G D=178.7kg/s G E =328.94kg/s G F=372.24kg/s 由检验得,每个房间的送风量都小于5,所以数据不成立。 送风量=房间的体积X换气次数 由上式可知: G A=268.8kg/s G B=268.8kg/s G C=485.52kg/s G D=227.85kg/s G E =488.25kg/s G F=474.6kg/s 新风量=送风量X 10% 注:本建筑为办公楼,查资料得:办公室高级无烟区,每人最小新风量30~50,取32(m3 /h). 由上式可知: =32kg/s G B=32kg/s G C=48.56kg/s G A =32kg/s G E =48.83kg/s G F=47.46kg/s G D

冷热负荷简化计算方法

冷热负荷简化计算方法 一、空调系统夏季冷负荷简化计算 以外维护结构和室内人员两部分为基础,把整个建筑物看成一个大空间,按各朝向计算冷负荷,再加上每位在室人员按116W计算的人体散热,然后将计算结果乘以新风负荷系数1.5,极为建筑物的冷负荷。 式中,Q—建筑物空调系统总冷负荷(W) ΣQw—整个建筑物维护结构引起的总冷负荷(W) n—建筑物内总人数 建筑物维护结构包括的朝向的屋顶的外墙,可用下列公式计算整个维护结构引起的总冷负荷: 式中,Ki—外墙或屋顶的传热系数[W/(㎡·℃)],见附录6 Fi—外墙或屋顶的传热面积(㎡) t lf —冷负荷计算温度(℃),见附录7 t d —冷负荷计算温度t lf 关于地区的修正值(℃),见附录8 t N —室内空气设计温度(℃),见附录3 考虑到系统的漏冷损失,所配空调器或制冷机的容量应由下式确定: 式中,Q —所选配空调器或制冷机的容量(kW) 如果为了预先估计空调工程的设备费用,则可根据实际工作中积累的空调负荷概算指标作粗略估算。所谓空调负荷概算指标,是指折算到建筑物中每平方米空调面积所需制冷机或空调器提供的冷负荷制。 冷负荷指标估算法是以旅馆为基础,对其他建筑物则乘以修正系数β: 旅馆 81~93W/㎡(中外合资旅游旅馆目前一般提高到105~116 W/㎡) 办公楼β=1.2 图书馆β=0.5(按总面积) 商店β=0.8(只营业厅空调);β=1.5(全部空调) 体育馆β=3.0(按比赛馆面积);β=1.5(按总建筑面积) 大会堂β=2~2.5 影剧院β=1.2(电影厅空调);β=1.5~1.6(大剧院空调) 医院β=0.8~1.0 建筑物总建筑面积小于5000㎡时,宜取上限制;大于10000㎡时,宜取下限制。 对于单层住宅或楼房局部居室空调,冷负荷指标宜取150~180kcal/(㎡·h),即174~209W/㎡。(1kcal/h=1.163W) 按上述概算指标确定的冷负荷,即是空调器或制冷机的容量,不必加系数。 国内部分空调建筑负荷估算指标参见表2.12。

北京市某建筑空调冷负荷详细计算过程

1.2室内外设计的计算参数 本工程的室外设计参数见表1-1。 表1-1 室外气象参数表(北京市) 在设计计算中使用上表中的空调室外计算干球温度为计算温度,在计算中使用标准大气压为标准进行图表的查询。 本工程的室内主要房间的设计参数见表1-2。 表1-2 主要房间室内设计参数 从表中可知,各主要房间的温湿度相同,只有新风量是由于每个房间的功能

不同而不同。 2.1冷负荷计算 2.1.1首层文印(132室) 2.1.1.1西外墙瞬变传热引起的冷负荷 外墙和屋顶瞬变传热形成的逐时冷负荷可按照下列公式计算: LQ1=F·K·(t l,n-t n)(W)(式2-1)式中:F——外墙和屋顶的计算面积,(㎡); K——外墙和屋顶的传热系数,(W/ ㎡·K),可由《中央空调设计实训教程》的 表1–6(a)或表1–6(b)查到; t n——室内设计温度,(℃); t l,n——外墙和屋顶的冷负荷计算温度的逐时值,(℃),可由《中央空调设计实 训教程》的表1–7(a)~表1–7(g)查到。 其中:根据建筑图计算外墙面积F: F=9.9×3.5-1.8×2×3=23.85(㎡); 查《中央空调设计实训教程》表1–6(a)得此外墙为Ⅱ型,其传热系数K=1.19 (W/ ㎡·K); 查《中央空调设计实训教程》表1–7(b)得此外墙冷负荷计算温度的逐时值t l,n。 据此计算,可得到西外墙瞬变传热形成的逐时冷负荷,将查得的结果和计算的结果综合列入下表2-1中。 表2-1南外墙瞬变传热冷负荷表 由上表可知,南外墙的最大冷负荷为244.1 W,出现在8:00。 2.1.1.2南外窗瞬变传热引起的冷负荷 玻璃窗瞬变传热形成的逐时冷负荷按照下面的公式计算: LQ2=F·K·(t l-t n)(W)(式2-2)式中:F——外玻璃窗面积,(㎡) K——玻璃窗的传热系数,(W/ ㎡·K),可根据室内、外表面换热系数由《中央 空调设计实训教程》表1–11(a)或表1–11(b)查得,表1–11(a)及表1–11 (b)中的数值,应根据窗框的结构形式,按表1–12加以修正; t n——室内设计温度,(℃); t l——玻璃窗的冷负荷温度的逐时值,(℃),可由《中央空调设计实训教程》表1–13

空调负荷计算

空调负荷计算 空调负荷计算流程示意图 转条件图(ZTJT) 区分内外 搜索房间(T66_TUpdSpace) 缺省设置(DVS) 冷负荷(冷负荷计算) 负荷计算问题解释 计算原理说明 参考文献 空调负荷计算流程示意图空调负荷计算流程示意图

转条件图(ZTJT) 菜单位置:【计算】→【转条件图】 功能:转暖通条件图。 在菜单上点取该命令,出现”建筑转暖通条件图”对话框

建筑转暖通条件图对话框 将需要删除的建筑底图内容的对应选择标志清除,然后点击【确认】按钮,再选择转换范围,将建筑条件图转换为暖通条件图。 区分内外 如果建筑底图中的墙体没有区分内外,则此时需要用户进行内外墙区分。 [区分内外]菜单下提供了三个功能: 识别内外(T66_TMarkWall) 指定外墙(T66_TmarkExtWall) 指定内墙(T66_TmarkIntWall) 识别内外(T66_TMarkWall) 菜单位置:【计算】→【区分类外】→【识别类外】 功能:自动识别内外。 在菜单上点取该命令,命令行提示: 请选择一栋建筑物的所有墙体(或门窗):

识别出的外墙用红色的虚线示意. 用于自动识别内、外墙。点击[识别内外]后,框选要识别的墙体范围。 指定外墙(T66_TmarkExtWall) 菜单位置:【计算】→【区分类外】→【指定外墙】 功能:自行指定外墙。 如果自动识别的内外墙不是十分准确,则可点击?指定外墙 ,选择指定为外墙的墙体,自行指定外墙。 指定内墙(T66_TmarkIntWall) 菜单位置:【计算】→【区分类外】→【指定内墙】 功能:自行指定内墙。 如果自动识别的内外墙不是十分准确,则可点击[指定外墙],选择指定为外墙 的墙体,自行指定外墙。 区分内外菜单 说明 在用户指定了内外墙之后,在进行楼层数据提取时,软件会自动的区分内墙和外墙,这样会明显的减少用户的输入操作。 搜索房间(T66_TUpdSpace) 菜单位置:【计算】→【搜索房间】 功能:自行指定内墙。 在菜单上点取该命令,命令行提示: 请选择构成一完整建筑物的所有墙体(或门窗): 房间起始编号<1001>: 进行负荷计算前,需要进行房间搜索,用于识别房间及房间编号。

空调冷负荷、热负荷和新风负荷计算指南

空调冷负荷、热负荷和新风负荷计算指南 1. 背景 随着现代人们对舒适生活要求的提高,空调系统在建筑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为了有效设计和运行空调系统,冷负荷、热负荷和新风负荷的计算变得至关重要。本指南旨在为设计师、空调工程师以及相关人员提供关于如何计算空调冷负荷、热负荷和新风负荷的基本指导。 2. 冷负荷计算方法 空调冷负荷是指建筑所需的制冷功率,用于维持室内环境的舒适温度。常用的冷负荷计算方法包括: - 空调负荷手算法:基于建筑结构、功率需求、室内供暖设备和风量等因素进行计算。 - 空调负荷计算软件:利用计算机程序进行冷负荷计算,考虑建筑的热传递特性、室内热源的数量和种类等因素。 3. 热负荷计算方法

热负荷是指建筑所需的供暖功率,确保室内温度在寒冷的季节 保持舒适。常用的热负荷计算方法包括: - 冷负荷方法:针对新建筑或整体改造的供暖系统进行计算, 考虑建筑外墙的热传递、室内的热源和散热等因素。 - U值法:根据建筑外墙、屋顶和地板等部位的U值,计算建 筑的传热损失,然后确定所需的供暖功率。 4. 新风负荷计算方法 新风负荷是指建筑所需的新鲜空气供应功率,用于保证室内空 气质量和舒适度。常用的新风负荷计算方法包括: - 定风量法:根据建筑的使用人数、活动强度和新风换气次数,计算所需的新风供应功率。 - 能量平衡法:综合考虑建筑的绝对和相对温湿度、人体代谢热、室内设备热和外部换気热等因素,计算所需的新风负荷。 5. 结论

准确计算空调冷负荷、热负荷和新风负荷对于设计和运行空调系统至关重要。在选择适当的计算方法时,需要综合考虑建筑的结构特点、活动强度、人员数量和使用要求等因素。本指南提供了常用的计算方法作为参考,但具体的计算过程和参数设置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建议在设计或改造空调系统前,首先进行详细的负荷计算,以确保舒适和能耗的平衡。 欲了解更多关于空调冷负荷、热负荷和新风负荷的计算指南,建议参考相关规范和文献,或咨询专业的空调工程师。

空调冷负荷计算方法汇总

空调冷负荷计算方法汇总 1.传统冷负荷计算方法 传统的冷负荷计算方法是基于热平衡原理和经验公式的,主要有CLTD/CLF方法和美国ASHRAE手册方法。 CLTD/CLF方法是指通过计算当前环境下的房间内墙、天花板、地板和窗户的冷指数和冷负荷因子,然后通过乘以相应的系数来得到房间的冷负荷。这种方法适用于简单的建筑空间。 美国ASHRAE手册方法是根据建筑物的特征和活动类型,将建筑物分为若干个热负荷分区,然后对每个分区进行热平衡计算。这种方法适用于复杂的建筑空间。 2.换气量法 换气量法是一种基于建筑热平衡原理和换气量计算的方法。通过分析建筑内部的热负荷和换气过程中的能量交换,计算出空调系统所需的制冷能力。这种方法适用于需要进行大量换气的建筑空间,如厨房、办公室、会议室等。 3.动态热负荷计算方法 动态热负荷计算方法是一种基于建筑能量平衡原理和时间序列分析的方法。它将热平衡计算与时间序列分析相结合,考虑了建筑物的传热和传质特性以及室内外环境的动态变化。这种方法适用于需要考虑季节性和日变化的建筑空间,如住宅、商场、酒店等。 4.计算机模拟方法

计算机模拟方法是一种基于数值模拟技术的方法。通过将建筑物和空调系统建模,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热负荷计算。这种方法可以考虑建筑物的复杂特性和详细的室内外环境参数,提供了更精确的结果。这种方法适用于需要高精度计算的建筑空间,如实验室、医院、工厂等。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方法仅是冷负荷计算的一些常用方法,具体选择何种方法需要考虑建筑物的特点、可用数据和计算精度要求。此外,在进行冷负荷计算时,还应注意建筑节能和环境保护的要求,选择适当的制冷设备和运行策略,以提高空调系统的效能和节能性能。

建筑负荷计算公式

建筑负荷计算公式 建筑负荷计算是指根据建筑的设计参数和需求,计算出建筑所需的热 负荷、冷负荷、电负荷等,以便确定建筑的供暖、供冷、供电需求。根据 建筑负荷计算公式,可以确定建筑的供暖和供冷需求,进而进行暖通空调 系统和电气系统的设计。 1.热负荷计算公式: 热负荷是指建筑在供暖模式下所需要的热量。常见的热负荷计算公式 包括: Q=U×A×ΔT 其中,Q为热负荷,U为传热系数,A为传热面积,ΔT为室内外温度差。 此外,在热负荷计算中还需考虑建筑外墙的传热热阻、窗户传热热阻、天花板传热热阻等因素。 2.冷负荷计算公式: 冷负荷是指建筑在供冷模式下所需要的冷量。常见的冷负荷计算公式 包括: Q=m×c×ΔT 其中,Q为冷负荷,m为空气质量流量,c为气体比热容,ΔT为室内 外温度差。 此外,在冷负荷计算中还需考虑建筑外墙的传热热阻、窗户传热热阻、天花板传热热阻等因素。

3.电负荷计算公式: 电负荷是指建筑所需要的电能。常见的电负荷计算公式包括: P=U×I 其中,P为电负荷,U为电压,I为电流。 在电负荷计算中,还需考虑建筑的照明负荷、插座负荷、空调负荷等。 此外,还可以根据建筑的使用情况和特殊要求来确定其他的负荷计算 公式。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不同类型的建筑和不同的使用性质,负荷计算公 式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建筑的具体情况和设 计要求来选择合适的负荷计算公式。 建筑负荷计算是建筑设计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合理的负荷计算可以 确定建筑的能源需求,从而在设计过程中提供有效的参考,为建筑的供暖、供冷、供电系统的优化设计提供依据,实现能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因此,建筑负荷计算在建筑设计和施工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空调负荷计算

空调负荷估算指标要根据建筑物的功能、围护结构、末端系统的形式及建筑物所在地区的纬度决定,建筑物的详细负荷要以设计院提供负荷为准,也可以用空调负荷估算指标法计算。 建筑类别冷负荷指标热负荷指标备注 住宅80-90W/m260-75W/m2 办公楼90-100W/m275-80W/m2无新风 110-130W/m290-105W/m2有新风 商场150-250W/m2120-180W/m2有新风 西餐厅160-200W/m2120-160W/m2 中餐厅180-350W/m2140-280W/m2 会议厅180-280W/m2130-200W/m2 室内游泳200-350W/m2150-280W/m2 图书馆75-100W/m260-80W/m2 二、主机设备的选型 已知建筑物的面积,根据空调负荷估算指标可得出建筑物的总冷负荷和总热负荷,然后根据满足最不利工况来选配机组。 Q=F 1×q 1 +F 2 ×q 2 +……F n ×q n Q—建筑物的总冷(热)负荷,W F—建筑物的建筑面积,m2 q—建筑物的空调负荷估算指标,W/m2 n—不同的建筑物和建筑物不同功能的分区 所选机组的制冷量和制热量均要满足建筑物冷、热负荷的要求。若水源水温与产品样本上所列参数要求的水温不一致时,应查样本上水温变化和冷、热量的关系曲线。 例1: 某商业楼建筑面积10000m2,其中商场建筑面积2000 m2,办公楼建筑面积8000 m2,取商场冷负荷指标150W/m2,热负荷指标120W/m2,办公楼冷负荷指标100W/m2,热负荷指标80W/m2。 总冷负荷:2000×150+8000×100=1100000W=1100KW 总热负荷:2000×120+8000×80=920000W=880KW

空调工程施工 空调冷负荷计算方法

空调冷负荷的计算方法: 依据《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2012)中的规定确定。 1、空调房间冷负荷的计算方法: (1)通过外墙、屋面、外窗等围护结构传热形成的冷负荷: ()n wlq wq t t KF CL -= ()n wlm wm t t KF CL -= ()n wlc wc t t KF CL -= (2)透过外窗日射得所热形成的冷负荷: c jma clc c F D C C CL x z = s n w z C C C C = (3)人体、照明、设备等散热所形成的冷负荷: rt cl rt rt Q C CL φ= zm zm cl zm zm Q C C CL = sb sb cl sb sb Q C C CL = (4)空调区和邻室的夏季温差大于3℃时,其通过隔墙、楼板等内围护结构传热形成的冷负荷: () n ls t t KF CL -=, ls wp ls t t t ∆+= 2、空调区及空调系统冷负荷的确定方法: (1)空调区的夏季冷负荷,应按空调区各项逐时冷负荷的综合最大值确定。 (2)空调系统冷负荷,应按下列规定确定: ①末端设备设有温度自动控制装置时,空调系统的夏季冷负荷按所服务各空调区逐时冷负荷的综合最大值确定。如采用变风量集中式空调系统时,由于系统本身具有适应各个空调区冷负荷变化的调节能力,此时即应采用各空调区逐时冷负荷的综合最大值。 ②末端设备无温度自动控制装置时,空调系统的夏季冷负荷按所服务各空调区冷负荷的累计值确定。

如定风量式空调系统或无室温控制装置的风机盘管空调系统,由于系统本身不能适应各空调区冷负荷的变化,为了保证最不利情况下达到空调区的温湿度要求,即应采用各空调区夏季冷负荷的累计值。 ③应计入新风冷负荷、再热负荷以及各项有关的附加冷负荷。空调系统的夏季附加冷负荷,主要包括:空气通过风机、风管温升引起的附加冷负荷以及冷水通过水泵、管道、水箱温升引起的附加冷负荷。 ④应考虑所服务各空调区的同时使用系数。

(完整版)空调负荷计算公式

1、冷负荷计算 (一)外墙的冷负荷计算 通过墙体、天棚的得热量形成的冷负荷,可按下式计算: CLQτ=KF⊿tτ-ε W 式中 K——围护结构传热系数,W/m2•K; F——墙体的面积,m2; β—-衰减系数; ν—-围护结构外侧综合温度的波幅与内表面温度波幅的比值为该墙体的传热衰减度; τ-—计算时间,h; ε——围护结构表面受到周期为24小时谐性温度波作用,温度波传到内表面的时间延迟,h;τ-ε——温度波的作用时间,即温度波作用于围护结构内表面的时间,h; ⊿tε—τ—-作用时刻下,围护结构的冷负荷计算温差,简称负荷温差. (二)窗户的冷负荷计算 通过窗户进入室内的得热量有瞬变传热得热和日射得热量两部分,日射得热量又分成两部分:直接透射到室内的太阳辐射热qt和被玻璃吸收的太阳辐射热传向室内的热量qα。 (a)窗户瞬变传热得形成的冷负荷 本次工程窗户为一个框二层3。0mm厚玻璃,主要计算参数K=3。5 W/m2•K。工程中用下式计算: CLQτ=KF⊿tτ W 式中 K——窗户传热系数,W/m2•K; F-—窗户的面积,m2;

⊿tτ——计算时刻的负荷温差,℃。 (b)窗户日射得热形成的冷负荷 日射得热取决于很多因素,从太阳辐射方面来说,辐射强度、入射角均依纬度、月份、日期、时间的不同而不同。从窗户本身来说,它随玻璃的光学性能,是否有遮阳装置以及窗户结构(钢、木窗,单、双层玻璃)而异。此外,还与内外放热系数有关。工程中用下式计算: CLQj•τ= xg xd Cs Cn Jj•τ W 式中 xg——窗户的有效面积系数; xd-—地点修正系数; Jj•τ——计算时刻时,透过单位窗口面积的太阳总辐射热形成的冷负荷,简称负荷,W/m2;Cs—-窗玻璃的遮挡系数; Cn-—窗内遮阳设施的遮阳系数. (三)外门的冷负荷计算 当房间送风两大于回风量而保持相当的正压时,如形成正压的风量大于无正压时渗入室内的空 气量,则可不计算由于门、窗缝隙渗入空气的热、湿量。如正压风量较小,则应计算一部分渗入空气带来的热、湿量或提高正压风量的数值. (a)外门瞬变传热得形成的冷负荷 计算方法同窗户瞬变传热得形成的冷负荷. (b)外门日射得热形成的冷负荷 计算方法同窗户日射得热形成的冷负荷,但一层大门一般有遮阳。 (c)热风侵入形成的冷负荷

空调冷负荷计算公式

空调冷负荷计算公式 一.基本气象参数: 1.地理位置: 天津市天津 2.台站位置: 北纬39.100 东经117.160 3.夏季大气压: 100 4.80 kPa 4.夏季室外计算干球温度: 33.40 ℃ 夏季空调日平均: 29.20 ℃ 夏季计算日较差: 8.10℃ 5.夏季室外湿球温度: 2 6.90 ℃ 6.夏季室外平均风速: 2.60 m/s 一、外墙和屋面传热冷负荷计算公式

外墙或屋面传热形成的计算时刻冷负荷Qτ(W),按下式计算: Qτ=KFΔtτ-ξ(1.1) 式中F—计算面积,㎡; τ—计算时刻,点钟; τ-ξ—温度波的作用时刻,即温度波作用于外墙或屋面外侧的时刻,点钟; Δtτ-ξ—作用时刻下,通过外墙或屋面的冷负荷计算温差,简称负荷温差,℃。 注:例如对于延迟时间为5小时的外墙,在确定16点房间的传热冷负荷时,应取计算时刻τ=16,时间延迟为ξ=5,作用时刻为=16-5=11。这是因为计算16点钟外墙内表面由于温度波动形成的房间冷负荷是5小时之前作用于外墙外表面温度波动产生的结果。 当外墙或屋顶的衰减系数β<0.2时,可用日平均冷负荷Qpj代替各计算时刻的冷负荷Qτ: Qpj=KFΔtpj(1.2) 式中Δtpj—负荷温差的日平均值,℃。 二、外窗的温差传热冷负荷

通过外窗温差传热形成的计算时刻冷负荷Qτ按下式计算: Qτ=KFΔtτ (2.1) 式中Δtτ—计算时刻下的负荷温差,℃; K—传热系数。 三、外窗太阳辐射冷负荷 透过外窗的太阳辐射形成的计算时刻冷负荷Qτ,应根据不同情况分别按下列各式计算: 1.当外窗无任何遮阳设施时 Qτ=FCsCaJwτ (3.1) 式中Jwτ—计算时刻下太阳总辐射负荷强度,W/㎡; 2.当外窗只有内遮阳设施时 Qτ=FCsCaCnJwτ (3.2) 式中Jwτ—计算时刻下太阳总辐射负荷强度,W/㎡; 3.当外窗只有外遮阳板时

空调冷负荷计算公式

空调冷负荷计算公式 .基本气象参数: 1.地理位置: 天津市天津 2.台站位置: 北纬 39.100 东经 117.160 3.夏季大气压: 100 4.80 kPa 4.夏季室外计算干球温度: 33.40 ℃ 夏季空调日平均: 29.20 ℃ 夏季计算日较差: 8.10℃ 5.夏季室外湿球温度: 2 6.90 ℃ 6.夏季室外平均风速: 2.60 m/s 外墙和屋面传热冷负荷计算公式 外墙或屋面传热形成的计算时刻冷负荷Q° (W),按下式计算: CH =KF△-格(1.1) 式中F一计算面积,m2; p一计算时刻,点钟; 它H—温度波的作用时刻,即温度波作用于外墙或屋面外侧的时刻,点钟; △ t-泊一作用时刻下,通过外墙或屋面的冷负荷计算温差,简称负荷温差,C。

注:例如对于延迟时间为 5 小时的外墙,在确定16点房间的传热冷负荷时,应取计算时刻T =16,时间延迟叁=5,作用时刻为T七=16=110这是因为计算16点 钟外墙内表面由于温度波动形成的房间冷负荷是5小时之前作用于外墙外表面温度波动产生的结果。 当外墙或屋顶的衰减系数 B <0对,可用日平均冷负荷Qpj代替各计算时刻的冷负荷Qr : Qpj=KF A tpj (1.2) 式中Atpj 一负荷温差的日平均值,C。 二、外窗的温差传热冷负荷 通过外窗温差传热形成的计算时刻冷负荷Q °按下式计算: Qr =KF A t T (2.1) 式中At p一计算时刻下的负荷温差,C; K一传热系数。 三、外窗太阳辐射冷负荷 透过外窗的太阳辐射形成的计算时刻冷负荷Q。,应根据不同情况分别按下列各式计算: 1.当外窗无任何遮阳设施时

冷负荷计算步骤

4.1.1冷负荷计算: 冷负荷计算是空调设计及空调设备选型的主要依据;夏季冷负荷采用冷负荷系数法计算,求出每个房间的逐时值。 查《实用供热空调设计手册》、《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附录》和《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5得: 屋面构造如图所示,从上到下为: 1、防水层加小豆面 2、水泥砂浆找平层 3、屋面板 4、吊顶空间 5、保温层(沥青矿渣棉δ=90mm) 6、隔气层 7、石膏板 属于Ⅱ型,传热系数κ=0.53 W/㎡.℃,屋面吸收系数修正值K b=0.88 外墙体构造如图: 1、水泥砂浆抹灰、喷浆 2、砖墙δ=370mm 3、保温层(沥青膨胀珍珠岩δ=110mm) 4、内粉刷加油漆 属于Ⅱ型,传热系数κ=0.59 W/㎡.℃,外墙吸收系数修正值K b=0.94(外墙颜色为浅色)内墙构造图: 传热系数κ=1.75 W/㎡.℃ 外窗:三波塑钢窗,氩气层12.7mm,两层镀low-e膜,e=0.1,传热系数κ=1.61W/㎡.℃ 金属窗框80%玻璃,修正系数Cw=1.00 玻璃窗的地点修正值td=2℃ 窗玻璃遮挡系数:Cs=0.78 窗内遮阳设施的遮阳系数:Ci=0.60(浅蓝布帘)

窗有效面积系数Ca=0.85 办公室群集系数:φ=0.97 照明功率:25W/m 2 n 1=1.0 n 2=0.7 所用公式: 外墙和屋面瞬变传热引起的冷负荷 外墙传热系数与内墙相同,即K=0.97W/㎡.℃;根据夏季室外风速为2.8m/s ,查《空气调节设计手册》表2-8,用内插法求得αw =23.48W/㎡.℃;再由此查《空调负荷实用计算法》表3-6得K a =0.97,查表3-7得外墙K b =0.94(外墙颜色为浅色),屋面K b =0.88,由表3-3查得Ⅲ型外墙不同朝向逐时的t j 值。则t j ‘=(t j +t d )K a K b ,外墙冷负荷计算公式: () n j 't -t KF Qcl = (4.1) 由于该建筑外表面都为玻璃幕墙,有的房间外墙面积所占外维护结构面积比例很小,可忽略不计;房间0501、0502、0504、0507、0509、0510、0511外墙冷负荷忽略不计。 外玻璃窗瞬变传热引起的冷负荷 查《空调负荷实用计算法》表3-11得玻璃窗冷负荷计算温度t j ,再查表3-12得玻璃窗地点修正值t d ,则t j ‘=(t j +t d )K a ,玻璃窗瞬变传热引起的冷负荷计算公式: () n j 't -t KF Qcl = (4.2) 式中 Q cl — 外玻璃窗瞬变传热引起的冷负荷,W ; K — 外玻璃窗传热系数,W/(m 2·℃ ); F — 窗口面积,m 2; t j '— 外玻璃窗的冷负荷温度的逐时值,℃; t n — 地点修正值; 透过玻璃窗的日射得热引起的冷负荷 查《空调负荷实用计算法》表2-2得玻璃窗的C s 值为0.516,查表2-3得窗 内遮阳设施的遮阳系数C n =0.60(内遮阳为活动百叶帘),查表2-1得夏季日射得热因数最大值D jmax : 南:251W/㎡ 东:575W/㎡ 北:122W/㎡ 西:575W/㎡ 查表2-6得北区有内遮阳窗玻璃冷负荷系数C CL 值。

北京某办公大楼的空调系统设计 说明书(含计算)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工程概述与设计依据 (2) 1.1 工程概述 (2) 1.2 设计依据 (2) 1.2.1 围护结构热工指标 (2) 1.2.2 室外设计参数 (2) 1.2.3 室内设计参数 (3) 1.2.4 体力活动性质 (3) 第二章负荷计算 (4) 2.1 夏季冷负荷的计算 (4) 2.1.1 夏季冷负荷的组成 (4) 2.1.2空调冷负荷计算方法 (4) 2.2 湿负荷的计算 (11) 2.2.1 湿负荷的组成 (11) 2.2.2 湿负荷的计算方法 (12) 2.3 冬季热负荷的计算 (12) 2.3.1 围护结构传热耗热量 Q' (12) 1 Q' (14) 2.3.2 冷风渗透耗热量 2 Q' (14) 2.3.3 外门冷风侵入耗热量 3 2.3.4 热负荷计算举例及汇总 (14) 第三章空调方案的确定 (17) 3.1 空调系统的确定 (17) 3.1.1 全空气系统方案的确定 (17) 3.1.2 风机盘管加新风方式的确定 (17) 3.2 空气处理过程设计 (17) 3.2.1 全空气系统设计计算 (18) 3.2.2 风机盘管加独立新风系统设计 (20) 第四章风系统的设计 (29) 4.1 风管材料和形状的确定 (29)

4.2 送、回风管的布置 (29) 4.3 气流组织设计 (29) 4.3.1 全空气系统 (29) 4.3.2 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 (30) 4.4 风管设计 (31) 4.4.1 风道水力计算步骤 (32) 4.4.2 全空气系统的风道水力计算 (32) 4.4.3 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的新风管道水力计算 (39) 4.4.4 新风机组的选型 (41) 第五章水系统的设计 (42) 5.1 水系统方案的确定 (42) 5.1.1 两管制水系统的特点 (42) 5.1.2 闭式系统的特点 (42) 5.1.3 同程和异程系统的选择 (42) 5.1.4 一次泵变流量系统的选择依据 (42) 5.1.5 水系统方案的确定 (43) 5.2 冷冻水管路设计计算步骤 (43) 5.3 冷冻水供回水水力计算 (44) 5.4 冷冻水泵的选型 (48) 5.4.1 冷冻水泵设计规范 (48) 5.4.2 冷冻水泵的选型 (48) 5.5 冷凝水排放系统设计 (49) 5.6 膨胀水箱配置与计算 (50) 第六章空调冷热源的确定 (52) 第七章通风与防排烟设计 (54) 7.1 防排烟的方式 (54) 7.2 空调建筑的防火防烟措施 (54) 7.3 通风、防排烟设计 (55) 第八章管道保温设计的考虑 (56) 8.1 管道保温的一般原则 (5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