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穿脱防护、隔离衣方法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穿脱防护、隔离衣方法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口罩的佩戴方法

A.1 外科口罩的佩戴方法

A.1.1将口罩罩住鼻、口及下巴,口罩下方带系于颈后,上方带系于头顶中部,如图A . l。

A.1.2将双手指尖放在鼻夹上,从中间位宣开始,用手指向内按压,并逐步向两侧移动,根据鼻梁形状塑造鼻夹.

A.1.3调整系带的松紧度。

A.2 医用防护口罩的佩戴方法

A.2.1 一手托住防护口罩,有鼻夹的一面背向外,如图A. 2 。

A.2.2将防护口罩罩住鼻、口及下巴,鼻夹部位向上紧贴面部,如图A. 3 。A.2.3用另一只手将下方系带拉过头顶,放在颈后双耳下,如图A.4 。

A.2.4再将上方系带拉至头顶中部,如图A. 5。

A.2.5将双手指尖放在金属鼻夹上,从中间位置开始,用手指向内按鼻夹,并分别向两侧移动和按压,根据鼻梁的形状塑造鼻夹,如图A.6 。

A.3 注意事项

A.3.1不应一只手捏鼻夹。

A.3.2 医用外科口罩只能一次性使用.

A.3.3口罩潮湿后、受到患者血液、体液污染后,应及时更换。

A.3.4每次佩戴医用防护口罩进入工作区域之前,应进行密合性检查。检查方法将双手完全盖住防护口罩,快速的呼气,若鼻夹附近有漏气应按A. 2. 5 调

整鼻夹,若漏气位于四周,应调整到不漏气为止。

A.4 摘口罩方法

A.4.1不要接触口罩前面(污染面)。

A.4.2先解开下面的系带,再解开上面的系带,如图A . 7 。

A.4.3 用手仅捏住口罩的系带丢至医疗废物容器内,如图A .8。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的戴摘方法

B.1 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的方法

戴上护自镜或防护面罩,调节舒适度,如图B. 1,

B.2 摘护目镜或面罩的方法

捏住靠近头部或耳朵的一边摘掉,放入回收或医疗废物容器内,如图B.2 。

附录C

(规范性附录)

无菌手套戴脱办法

C.1 戴无菌手套方法

C.1.1 打开手套包,一手掀起口袋的开口处,如图C.1。

C.1.2 另一手捏住手套翻折部分(手套内面)取出手套,对准五指戴上,如图C.2。

C.1.3 掀起另一只袋口,以戴着无菌手套的手指插入另一只手套的翻边内面,将手套戴好。然后将手套的翻转处套在工作衣袖外面,如图C.3、 C.4。

C.2 脱手套的方法

C.2.1用戴着手套的手捏住另一只手套污染面的边缘将手套脱下,如图C.5。

C.2.2戴着手套的手握住脱下的手套,用脱下手套的手捏住另一只手套清洁面(内面)的边缘,将手套脱下,如图C.6。

C.2.3 用手捏住手套的里面丢至医疗废物容器内,如图C.7。

C.3注意事项

C.3.1 诊疗护理不同的患者之间应更换手套。

C.3.2 操作完成后脱去手套,应按规定程序与方法洗手,戴手套不能替代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C.3.3操作时发现手套破损时,应及时更换。

C.3.4戴无菌手套时,应防止手套污染。

附录D

(规范性附录)

隔离衣与防护服穿脱方法

D.1 隔离衣穿脱方法

D.1.1 穿隔离衣方法(一左、二右、三斗袖;四系领带,五挽袖;六拉左,七拉右,两边对齐向后扣)

D.1.1.1右手提衣领,左手伸入袖内,右手将衣领向上拉,露出左手,如图D. 1, D.1.1.2换左手持衣领,右手伸入袖内,露出右手,勿触及西部,如图D. 2 ,D.1.1.3两手持衣领,由领子中央顺着边缘向后系好颈带,如图D.3 。

D.1.1.4再扎好袖口,如图D.4 ,

D.1.1.5将隔离衣一边(约在腰下5cm)处渐向前拉,见到边缘捏住,如图D.5 ,D.1.1.6同法捏住另一侧边缘,如图D.6 ,

D.1.1.7双手在背后将衣边对齐,如图D.7 。

D.1.1.8向一侧折叠,一手按住折叠处,另一手将腰带拉至背后折叠处,如图D. 8 。

D.1.1.9 将腰带在背后交叉,回到前面将带子系好如图D.9 ,

D.1.2 脱隔离衣方法

D.1.2.1解开腰带,在前面打一活结,如图D. 10 。

D.1.2.2解开袖带,塞人袖拌内,充分暴露双手,进行手消毒,如图D. ll 。

D.1.2.3解开颈后带子,如图D. 12 ,

D.1.2.4右手伸入左手腕部袖内,拉下袖子过手,如图D.13 ,

D.1.2.5用遮盖着的左手握住右手隔离衣袖子的外面,拉下右侧袖子,如图D.14 D.1.2.6双手转换逐渐从袖管中退出,脱下隔离衣,如图D.15 。

D.1.2.7左手握住领子,右手将隔离衣两边对齐,污染面向外悬挂污染区;如果悬挂污染区外,则污染面向里。

D.1.2.8不再使用时,将脱下的隔离衣,污染面向内,卷成包裹状,丢至医疗废物容器内或放入回收袋中,如图D. 16 。

D.2 防护服穿脱方法

D.2.1 穿防护服联体或分体防护服,应遵循先穿下衣,再穿上衣,然后戴好帽子,最后拉上拉锁的顺序。

D.2.2 脱防护服

D.2.2.1脱分体防护服时应先将拉链拉开(图D. 1 7) 。向上提拉帽子,使帽子脱离头部(图D. 1 8) 。脱袖子、上衣,将污染面向里放入医疗废物袋(图D. 19) 。脱下衣,由上向下边脱边卷,污染面向里,脱下后置于医疗废物袋(图D. 20 、图D. 2 1) 。

D.2.2.2脱联体防护服时,先将拉链拉到底(图 D. 22) 。向上提拉帽子,使帽子脱离头部,脱袖子(图0. 23 、图D. 24);由上向下边脱边卷(图D. 25),污染面向里直至全部脱下后放入医疗废物袋内(图D. 26 )

D.3 注意事项

D.3.1隔离衣和防护服只限在规定区域内穿脱。

D.3.2 穿前应检查隔离衣和防护服有无破损;穿时勿使衣袖触及面部及衣领. 发现有渗漏或破损应及时更换;脱时应注意避免污染。

D.3.3 隔离衣使用一次后即更换的穿脱方法

D.3.3.1穿法同D. 1. 1。

D.3.3.2 脱法按D. 1. 2. 1 和D. 1. 2. 2 的操作后,消毒双手,解开颈后带子,双手持带将隔离衣从胸前向下拉。右手捏住左衣领内侧清洁面脱去左袖。左手握住右侧衣领内侧下拉脱下右袖,将隔离衣污染面向里,衣领及衣边卷至中央,放入污衣袋清洗消毒后备用。

隔离衣每天更换、清洗与消毒,遇污染随时更换。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医院隔离的管理要求、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使用和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医院。

其他医疗机构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不包括勘误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9082 区用一次性防护服技术要求

WS/T 313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消毒技术规范卫生部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感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

病原体自然生存、繁殖并排出的宿主或场所。

3.2 传播途径modes of lransmission

病原体从感染源传播到易感者的途径。

3.3 易感人群susceptible hosts

对某种疾病或传染病缺乏免疫力的人群。

3.4 标准预防staodard precaotion

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以及安全注射。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

标准预防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

3.5 空气传播airborne transmission

带有病原微生物的微粒子(≤5 μm) 通过空气流动导致的疾病传播。

3.6 飞沫传播droplet transmission

带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核( > 5μm) ,在空气中短距离(l m 内)移动到易感人群的口、鼻黏膜或眼结膜等导致的传播。

3.7 接触传播contact transmission

病原体通过手、媒介物直接或间接接触导致的传播。

3.8 感染链infection chain

感染在医院内传播的三个环节,即感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3.9 个人防护用品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 ,PPE

用于保护医务人员避免接触感染性因子的各种屏障用品。包括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面罩、防水围裙、隔离衣、防护服等。

3.9.1 纱布口罩mask

保护呼吸道免受有害粉尘、气溶胶、微生物及灰尘伤害的防护用品。

3.9.2外科口罩surgical mask

能阻止血液、体液和飞溅物传播的,医护人员在有创操作过程中佩带的口罩。

3.9.3 医用防护口.. respirator

能阻止经空气传播的直径≤5μm 感染因子或近距离< 1m) 接触经飞沫传播的疾病而发生感染的口罩。医用防护口罩的使用包括密合性测试、培训、型号的选择、医学处理和维护。

3.9.4 护目镜

防止患者的血液、体液等具有感染性物质溅入人体眼部的用品。

3.9.5 防护面罩(防护面屏)

防止患者的血液、体液等具有感染性物质溅到人体面部的用品。

3.9.6 手套

防止病原体通过医务人员的手传播疾病和污染环境的用品。

3.9.7 隔离衣

用于保护医务人员避免受到血液、体液和其他感染性物质污染,或用于保护患者避免感染的防护用品。根据与患者接触的方式包括接触感染性物质的情况和隔离衣阻隔血液和体液的可能性选择是否穿隔离衣和选择其型号。

3.9.8 防护服

临床医务人员在接触甲类或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患者时所穿的一次性防护用品。应具有良好的防水、抗静电、过滤效率和无皮肤刺激性,穿脱方便,结合部严密,袖口、脚踝口应为弹性收口。

3.10 隔离

采用各种方法、技术,防止病原体从患者及携带者传播给他人的措施。

3.11 清洁区

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不易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和病原微生物等物质污染及传染病患者不应进入的区域。包括医务人员的值班室、卫生间、男女更衣室、

浴室以及储物间、配餐间等。

3.12 潜在污染区

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位于清洁区与污染区之间、有可能被患者血液、体液和病原微生物等物质污染的区域。包括医务人员的办公室、治疗室、护士站、患者用后的物品、医疗器械等的处理室、内走廊等。

3.13 污染区

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传染病患者和疑似传染病患者接受诊疗的区域,包括被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物品暂存和处理的场所。包括病室、处置室、污物间以及患者入院、出院处理室等。

3.14 两通道

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的医务人员通道和患者通道。医务人员通道、出入口设在清洁区一端,患者通道、出人口设在污染区一端。

3. 15缓冲间

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清洁区与潜在污染区之间、潜在污染区与污染区之间设立的两侧均有门的小室,为医务人员的准备间。

3.16 负压病区(房)

通过特殊通风装置,使病区(病房〕的空气按照由清洁区向污染区流动,使病区(病房) 内的压力低于室外压力。负压病区(房) 排出的空气需经处理,确保对环境无害。

3.17 床单位消毒

对患者住院期间、出院、转院、死亡后所用的床及床周围物体表面进行的清洁与消毒。

3.18终末消毒tenninal disinfection

传染源离开疫源地后,对疫源地进行的一次彻底的消毒. 如传染病患者出院、转院或死亡后,对病窒进行的最后一次消毒。

4 隔离的管理要求

4.1 在新建、改建与扩建时,建筑布局应符合医院卫生学要求,并应具备隔离预防的功能,区域划分应明确、标识清楚。

4.2应根据国家的有关法规,结合本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隔离预防制度并实施。

4.3隔离的实施应遵循“标准预防”和“基于疾病传播途径的预防”原则。4.4 应加强传染病患者的管理,包括隔离患者,严格执行探视制度。

4.5 应采取有效措施,管理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4.6 应加强医务人员隔离与防护知识的培训,为其提供合适、必要的防护用品,

正确掌握常见传染病的传播途径、隔离方式和防护技术,熟练掌握操作规程。

4.7 医务人员的手卫生应符合WS/T 313。

4.8 隔离区域的消毒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5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

5.1建筑分区与隔离要求

5.1.1医院建筑区域划分根据患者获得感染危险性的程度,应将医院分为4个区域。

5.1.1.1 低危险区域包括行政管理区、教学区、图书馆、生活服务区等。5.1.1.2 中等危险区域包括普通门诊、普通病房等。

5.1.1.3 高危险区域包括感染疾病科(门诊、病房)等。

5.1.1.4 极高危险区域包括手术室、重症监护病房、器官移植病房等。

5.1.2 隔离要求

5.1.2.1 应明确服务流程,保证洁、污分开,防止因人员流程、物品流程交叉导致污染。

5.1.2.2 根据建筑分区的要求,同一等级分区的科室宜相对集中,高危险区的科室宜相对独立,宜与普通病区和生活区分开。

5.1.2.3 通风系统应区域化,防止区域间空气交叉污染。

5.1.2.4 应按照WS/T313的要求,配备合适的手卫生设施。

5.2 呼吸道传染病病区的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

5.2.1用于经呼吸道传播疾病的患者的隔离。

5.2.2 建筑布局应设在医院相对独立的区域,分为清洁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设立两通道和三区之间的缓冲间。缓冲间两侧的门不应同时开启,以减少区域之间空气流通。经空气传播疾病的隔离病区,应设置负压病室,病室的气压宜为—30Pa,缓冲间的气压宜为—15 Pa。

5.2.3 隔离要求

5.2.3.1应严格服务流程和三区的管理。各区之间界线清楚,标识明显。

5.2.3.2 病室内应有良好的通风设施。

5.2.3.3 各区应安装适量的非手触式开关的流动水洗手池.

5.2.3.4不同种类传染病患者应分室安置。

5.2.3.5疑似患者应单独安置。

5.2.3.6受条件限制的医院,同种疾病患者可安置于一室,两病床之间距离不少于1.lm。

5.3负压病室的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

5.3.1适用于经空气传播疾病患者的隔离。

5. 3. 2建筑布局应设病室及缓冲间,通过缓冲间与病区走廊相连。病室采用负压通风,上送风、下排风;病室内送风口应远离排风口,排风口应置于病床床头附近,排风口下缘靠近地面但应高于地面10cm 。门窗应保持关闭。

5.3.2.1病室送风和排风管道上宜设置压力开关型的定风量阀,使病室的送风量、排风量不受风管压力波动的影响。

5.3.2.2 负压病室内应设置独立卫生间,有流动水洗手和卫浴设施。配备室内对讲设备。

5.3.3 隔离要求

5.3.3.1送风应经过初、中效过滤,排风应经过高效过滤处理,每h 换气6 次以上。

5.3.3.2 应设置压差传感器,用来检测负压值,或用来自动调节不设定风量阀的通风系统的送、排风量。病室的气压宜为30Pa ,缓冲间的气压宜为一15 Pa 。

5.3.3.3 应保障通风系统正常运转,做好设备日常保养。

5.3.3.4一间负压病室宜安排一个患者,无条件时可安排同种呼吸道感染疾病患者,并限制患者到本病室外活动。

5.3.3.5患者出院所带物品应消毒处理。

5.4 感染性疾病病区的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

5.4.1 适用于主要经接触传播疾病患者的隔离。

5.4.2 建筑布局应设在医院相对独立的区域,远离儿科病房、重症监护病房和生活区。设单独入、出口和人、出院处理室。

5.4.3 中小型医院可在建筑物的一端设立感染性疾病病区。

5.4.4隔离要求

5.4.4.1应分区明确,标识清楚。

5.4.4.2不同种类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应分室安置;每间病室不应超过4 人,病床间距应不少于1.lm。

5.4.4.3病房应通风良好,自然通风或安装通风设施,以保证病房内空气清新。

5.4.4.4 应配备适量非手触式开关的流动水洗手设施。

5.5 普通病区的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

5.5.1建筑布局在病区的末端,应设一间或多间隔离病室。

5.5.2 隔离要求

5.5.2.1 感染性疾病患者与非感染性疾病患者宜分室安置。

5.5.2.2受条件限制的医院,同种感染性疾病、同种病原体感染患者可安置于一室,病床间距宜大于0.8m 。

5.5.2.3病情较重的患者宜单人间安置。

5. 5.2.4病室床位数单排不应超过3 床; 双排不应超过6 床。

5.6 门诊的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

5.6.1 建筑布局

5.6.1.1普通门诊应单独设立出人口,设置问讯、预检分诊、挂号、候诊、诊断、检查、治疗、交费、取药等区域,流程清楚,路径便捷。

5.6.1.2儿科门诊应自成一区,出入方便,并设预检分诊、隔离诊查室等。5.6.1.3 感染疾病科门珍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5.6.2隔离要求

5.6.2.1普通门诊、儿科门诊、感染疾病科门诊宜分开挂号、候诊。

5.6.2.2 诊室应通风良好,应配备适量的流动水洗手设施和/或配备速干手消毒剂.

5. 6. 2.3建立预检分诊制度,发现传染病患者或疑似传染病患者,应到专用隔离诊室或引导至感染疾病科门诊诊治,可能污染的区域应及时消毒。

5.7 急诊科(窒)的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

5.7.1 建筑布局

5.7.1.1应设单独出人口、预检分诊、诊查室、隔离诊查室、抢救室、治疗室、观察室等。

5.7.1.2 有条件的医院宜设挂号、收费、取药、化验、X 线检查、手术室等。5.7.1.3 急诊观察室床间距应不小于1. 2mo

5.7.2 隔离要求

5.7.2.1 应严格预检分诊制度,及时发现传染病患者及疑似患者,及时采取隔离措施。

5.7.2.2 各诊室内应配备非手触式开关的流动水洗手设施和/或配备速干手消毒剂.

5.7.2.3 急诊观察室应按病房要求进行管理。

6 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使用

6.1防护用品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在有效期内使用.

6.2 口罩的使用

6.2.1 应根据不同的操作要求选用不同种类的口罩。

6.2.2 一般诊疗活动,可佩戴纱布口罩或外科口罩; 手术室工作或护理免疫功能低下患者、进行体腔穿刺等操作时应戴外科口罩,接触经空气传播或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时,应戴医用防护口罩。

6.2.3纱布口罩应保持清洁,每天更换、清洁与消莓,遇污染时及时更换。

6.2.4 应正确佩戴口罩,具体方法及注意事项见附录A。

6.3 护自镜、防护面罩的使用

6.3.1 下列情况应使用护目镜或防护面罩

a) 在进行诊疗、护理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时。

b ) 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时。

c)为呼吸道传染病患者进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近距离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喷溅时,应使用全面型防护面罩。

6.3.2 佩戴前应检查有无破损,佩戴装置有无松懈。每次使用后应清洁与消毒。

6.3.3 护自镜、防护面罩的戴摘方法见附录B 。

6.4 手套的使用

6.4.1 应根据不同操作的需要,选择合适种类和规格的手套.

6.4. 1. 1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及污染物品时,应戴清洁手套。

6.4.1.2进行手术等无菌操作、接触患者破损皮肤、粘膜时,应戴无菌手套。6.4.2应正确戴脱元菌手套,具体方法及注意事项见附录C。

6.4.3一次性手套应一次性使用。

6.5 隔离衣与防护服的使用

6.5.1 应根据诊疗工作的需要,选用隔离衣或防护服。防护服应符合GB 19082 的规定。隔离衣应后开口,能遮盖住全部衣服和外露的皮肤。

6.5.2下列情况应穿隔离衣·

a) 接触经接触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如传染病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等时。

b ) 对患者实行保护性隔离时,如大面积烧伤患者、骨髓移植患者等患者的诊疗、护理时。

c) 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

6.5.3 下列情况应穿防护服:

a) I临床医务人员在接触甲类或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患者时.

b) 接触经空气传播或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

6.5.4 应正确穿脱隔离衣和防护服,具体方法及注意事项见附录D 。

6. 6 鞋套的使用

6.6.1 鞋套应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并一次性应用。

6.6.2 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污染区时和从缓冲间进入负压病室时应穿鞋套。

6.6.3 应在规定区域内穿鞋套,离开该区域时应及时脱掉。发现破损应及时更换。

6.7 防水围裙的的使用

6.7.1分为重复使用的围裙和一次性使用的围裙。

6.7.2可能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其他污染物质喷溅、进行复用医疗器械的清洗时,应穿防水围裙。

6.7.3 重复使用的围裙,每班使用后应及时清洗与消毒。遇有破损或渗透时,应及时更换。

6.7.4一次性使用围裙应一次性使用,受到明显污染时应及时更换。

6.8 帽子的使用

6.8.1 分为布制帽子和一次性帽子。

6.8.2进入污染区和洁净环境前、进行无菌操作等时应戴帽子。

6.8.3 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立即更换。

6.8.4布制帽子应保持清洁,每次或每天更换与清洁。

6.8.5一次性帽子应一次性使用。

7 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

7.1 隔离原则

7.1.1 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医院应根据疾病的的传播途径(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和其他途径传播),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隔离与预防措施。

7.1.2一种疾病可能有多种传播途径时,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相应传播途径的隔离与预防。

7.1.3隔离病室应有隔离标志,并限制人员的出入。黄色为空气传播的隔离,粉色为飞沫传播的隔离,蓝色为接触传播的隔离。

7.1.4 传染病患者或可疑传染病患者应安置在单人隔离房间。

7.1.5受条件限制的医院,同种病原体感染的患者可安置于一室。

7.1.6 建筑布局符合第5章中相应的规定。

7.2 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接触经接触传播疾病如肠道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皮肤感染等的患者,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7.2.1患者的隔离

7.2.1.1 应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

7.2.1.2应减少转运,如需要转运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对其他患者、医务人员和环境表面的污染。

7.2.2 医务人员的防护

7.2.2.1 接触隔离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离开隔离病室前,接触污染物品后应摘除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手上有伤口时应戴双层手套。

7. 2.2. 2进入隔离病室,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离开病室前,脱下隔离衣,按要求悬挂,每天更换清洗与消毒;或使用一次性隔离衣,用后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接触甲类传染病应按要求穿脱防护服,离开病室前,脱去防护服,防护服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

7.3 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接触经空气传播的疾病,如肺结核、水症等,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7.3.1 患者的隔离

7.3.1.1无条件收治时,应尽快转送至有条件收治呼吸道传染病的医疗机构进行收治,并注意转运过程中医务人员的防护。

7.3.1.2当患者病情容许时,应戴外科口罩,定期更换,并限制其活动范围。

7.3.1.3应严格空气消毒。

7.3.2医务人员的防护

7.3.2.1应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物品。具体流程与操作见7.9.2.3。

7.3.2.2 进入确诊或可疑传染病患者房间时,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防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

7.3.2.3防护用品使用的具体要求应遵循第6章的规定。

7.4 飞沫传播的隔离与预防接触经飞沫传播的疾病,如百日咳、白喉、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飞沫传播的隔离预防。

7.4.1 患者的隔离

7.4.1.1遵循7.1的要求对患者进行隔离与预防。

7.4.1.2应减少转运,当需要转动时,医务人员应注意防护。

7.4.1.3 患者病情容许时,应戴外科口罩,并定期更换。应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

7.4.1.4患者之间,患者与探视者之间相隔距离在1m以上,探视者应戴外科口罩。

7.4.1.5加强通风,或进行空气的消毒。

7.4.2 医务人员的防护

7.4.2.1应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物品。具体流程与操作见7.9.2.3。

7.4.2.2与患者近距离(1m以内)接触,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防护用品使用的具体要求应遵循第6章的规定。

7.5其他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应根据疾病的特性,采取相应的隔离与防护措施。

7.6常见传染病潜伏期、隔离期和观察期,参见附录E。

7.7 常见传染病潜伏期、隔离期和观察期,参见附录F。

7.8 常见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隔离应按照7.2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常见多重耐药感染患者的隔离要求,参见附录C。

7.9 急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隔离。

7.9.1 患者的隔离

7.9.1.1 将口才安置于有效通风的隔离病房或隔离区域内,必要时置于负压病房隔离。

7.9.1.2严格限制探视者;如需探视,探视者应正确穿戴个人防护用品,并遵守手卫生规定。

7.9.1.3 限制患者活动范围,离开隔离病房或隔离区域时,应戴外科口罩。7.9.1.4应减少转运,当需要转运时,医务人员应注意防护。

7.9..2 医务人员防护

7.9.2.1医务人员应经过专门的培训,掌握正确的防护技术,方可进入隔离病区工作。

7.9.2.2 应严格按防护规定着装。不同区域应穿不同服装,且服装颜色应有区别或有明显标志。

7.9.2.3 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穿脱程序

7.9.2.3.1穿戴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

a) 清洁区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戴帽子→戴医用防护口罩→穿工作衣裤→换工作鞋后→进入潜在污染区。手部皮肤破损的戴乳胶手套。

b) 潜在污染区进入污染区:穿隔离衣或防护服→戴护目镜/防护面罩→戴手套

→穿鞋套→进入污染区。

c) 为患者进行吸痰、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操作,可能被患者的分泌物及体内物质喷溅的诊疗护理工作前,应戴防护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7.9.2.3.2 脱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

a) 医务人员离开污染区进入潜在污染区前. 摘手套、消毒双手→摘护目镜/防护面屏→脱隔离衣或防护服→脱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或手消毒。

用后物品分别放置于专用污物容器内。

b) 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清洁区前:洗手和/或手消毒→脱工作服→摘医用防护口罩→摘帽子→洗手和/或手消毒后,进入清洁区。

c) 离开清洁区:沐浴、更衣→离开清洁区。

7.9.2.4 穿脱防护用品的注意事项

7.9.2.4.1 医用防护口罩的效能持续应用6h~8 h,遇污染或潮湿,应及时更换。

7.9.2.4.2 离开隔离区前应对佩戴的眼镜进行消毒。

7.9.2.4.3 医务人员接触,多个同类传染病患者时,防护服可连续应用。

7.9.2.4.4 接触疑似患者,防护服应每个患者之间进行更换。

7.9.2.4.5防护服被患者血液、体液、污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

7.9.2.4.6 戴医用防护口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应进行面部密合性试验。

7.9.3 隔离区工作的医务人员应每日监测体温两次,体温超过37.5 ℃及时就诊。

7.9.4 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区域划分的流程,按程序做好个人防护,方可进入病区,下班前应沐浴、更衣后,方可离开隔离区。

7.9.5空气与物体表面的消毒应遵循《消毒技术规范》。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口罩的佩戴方法

A.1 外科口罩的佩戴方法

A.1.1将口罩罩住鼻、口及下巴,口罩下方带系于颈后,上方带系于头顶中部,如图A . l。

A.1.2将双手指尖放在鼻夹上,从中间位宣开始,用手指向内按压,并逐步向两侧移动,根据鼻梁形状塑造鼻夹.

A.1.3调整系带的松紧度。

A.2 医用防护口罩的佩戴方法

A.2.1 一手托住防护口罩,有鼻夹的一面背向外,如图A. 2 。

A.2.2将防护口罩罩住鼻、口及下巴,鼻夹部位向上紧贴面部,如图A. 3 。A.2.3用另一只手将下方系带拉过头顶,放在颈后双耳下,如图A.4 。

A.2.4再将上方系带拉至头顶中部,如图A. 5。

A.2.5将双手指尖放在金属鼻夹上,从中间位置开始,用手指向内按鼻夹,并分别向两侧移动和按压,根据鼻梁的形状塑造鼻夹,如图A.6 。

A.3 注意事项

A.3.1不应一只手捏鼻夹。

A.3.2 医用外科口罩只能一次性使用.

A.3.3口罩潮湿后、受到患者血液、体液污染后,应及时更换。

A.3.4每次佩戴医用防护口罩进入工作区域之前,应进行密合性检查。检查方法将双手完全盖住防护口罩,快速的呼气,若鼻夹附近有漏气应按A. 2. 5 调

整鼻夹,若漏气位于四周,应调整到不漏气为止。

A.4 摘口罩方法

A.4.1不要接触口罩前面(污染面)。

A.4.2先解开下面的系带,再解开上面的系带,如图A . 7 。

A.4.3 用手仅捏住口罩的系带丢至医疗废物容器内,如图A .8。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的戴摘方法

B.1 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的方法

戴上护自镜或防护面罩,调节舒适度,如图B. 1,

B.2 摘护目镜或面罩的方法

捏住靠近头部或耳朵的一边摘掉,放入回收或医疗废物容器内,如图B.2 。

附录C

(规范性附录)

无菌手套戴脱办法

C.1 戴无菌手套方法

C.1.1 打开手套包,一手掀起口袋的开口处,如图C.1。

C.1.2 另一手捏住手套翻折部分(手套内面)取出手套,对准五指戴上,如图C.2。

C.1.3 掀起另一只袋口,以戴着无菌手套的手指插入另一只手套的翻边内面,将手套戴好。然后将手套的翻转处套在工作衣袖外面,如图C.3、 C.4。

C.2 脱手套的方法

C.2.1用戴着手套的手捏住另一只手套污染面的边缘将手套脱下,如图C.5。

C.2.2戴着手套的手握住脱下的手套,用脱下手套的手捏住另一只手套清洁面(内面)的边缘,将手套脱下,如图C.6。

C.2.3 用手捏住手套的里面丢至医疗废物容器内,如图C.7。

C.3注意事项

C.3.1 诊疗护理不同的患者之间应更换手套。

C.3.2 操作完成后脱去手套,应按规定程序与方法洗手,戴手套不能替代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C.3.3操作时发现手套破损时,应及时更换。

C.3.4戴无菌手套时,应防止手套污染。

穿、脱隔离衣操作标准

穿、脱隔离衣 一、目的 (一)用于保护医务人员避免受到血液、体液和其他感染性物质污染。 (二)用于保护患者避免感染。 二、适用范围 (一)接触经接触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如传染病患者等时。 (二)对患者实行保护性隔离时,如大面积烧伤患者、骨髓移植患者等患者的诊疗、护理时。 (三)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 三、实施要点 (一)穿隔离衣。 1.取下手表等饰物,执行手卫生,戴好帽子及口罩,卷袖过肘 (冬季卷过前臂中部即可)。 2.手持衣领取隔离衣,清洁面朝自己。将衣领两端向外折,对齐肩缝,露出肩袖内口。 3.—手持衣领,另一手伸入袖内并向上抖,注意勿触及面部。 4.一手将衣领向上拉,使另一手露出。依法穿好另一袖。 5.两手持衣领顺边缘由前向后扣好领扣,然后扣好袖口或系上袖带。 6.从腰部向下约5cm处自一侧衣缝将隔离衣后身向前拉,见到衣边捏住,依法将另一边捏住,两手在背后将两侧衣边对齐,向一侧按压折叠,以一手按住,另一手将腰带拉至背后压住折叠处,在背后交叉,回到前面打一活结,系好腰带。 (二)脱隔离衣。 1.解开腰带,在前面打一活结。 2.解开袖扣,塞入袖袢内,充分暴露双手。 3.执行手卫生。 4.解开领扣,一手伸人另一侧袖口内,拉下衣袖过手(用清洁手拉袖口内的清洁面),用遮盖着的手在外面拉下另一衣袖;解开腰带,两手在袖内使袖子对齐,双臂逐渐退出。 5.双手持领,将隔离衣两边对齐(如挂在缓冲区的隔离衣,清洁面向外;如挂在污染区的隔离衣,污染而向外),挂在钩上。 四、注意事项 (一)隔离衣的大小合适、无破损。穿隔离衣前,准备好工作中一切需要物品,避免穿隔离衣到清洁区取物。 (二)穿隔离衣时,避免接触清洁物,系衣领时,勿使衣袖触及面部、衣领及工作帽,须将内面工作服完全遮盖。隔离衣内面及衣领为清洁区,穿脱时,要注意避免污染。 (三)穿隔离衣后,只能在规定区域内进行活动,不得进入清洁区。 (四)隔离衣每班更换,如有潮湿或污染,应立即更换。 (五)解袖口时,不可使衣袖外侧塞人袖内。 (六)穿脱隔离衣过程中避免污染衣领和清洁面,始终保持衣领清洁。 (七)执行手卫生时不能沾湿隔离衣,隔离衣也不可触及其他物品。 .

穿脱隔离衣技术操作规范

穿脱隔离衣技术操作规范(一)操作要点与评价标准

[注释]评分等级:Ⅰ级表示评估全面,无菌观念强,操作熟练、规范;Ⅱ级表示评估不够全面,操作欠熟练、规范,有1~2处缺项、污染;Ⅲ级表示评估不准确,操作不熟练、不规范,多处污染。 (二)应掌握的知识点 1.穿、脱隔离衣的目的 保护工作人员和患者,防止病原微生物播散,避免交叉感染。 2.注意事项

(1)隔离衣的长短要合适,须全部遮盖工作服,如有破洞,应补好 后再穿。 (2)隔离衣每日更换,如有潮湿或污染,应立即更换。 (3)穿、脱隔离衣过程中避免污染衣领和清洁面,始终保持衣领清 洁。 (4)穿好隔离衣后,双臂保持在腰部以上,视线范围内;不得进入 清洁区,避免接触清 洁物品。 (5)消毒手时不能沾湿隔离衣,隔离衣也不可触及其他物品。 (6)脱下的隔离衣如挂在半污染区,清洁面向外;挂在污染区则污 染面向外。 3.隔离区域的划分 (1)清洁区:指未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如治疗室、配餐室、 更衣室、库房等场所 以及病区以外的地区,如食堂、药房、营养室等。 (2)半污染区:指有可能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如医护办公室、 病区内走廊、检验 室等。 (3)污染区:指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如病房、患者洗手间、 患者浴室、病区外走 廊等。 4.隔离的种类

(1)以切断传播途径作为制定措施依据的隔离系统 ①严密隔离:凡传染性强、死亡率高的传染病均需采取严密隔离。 适用于经飞沫、分泌 物、排泄物直接或间接传播的烈性传染病,如霍乱、鼠疫、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SARS)、禽流感等。 ②接触隔离:凡传染性强、有重要流行病学意义、经接触传播但 不必严密隔离的感染均 需采取接触隔离。如破伤风、气性坏疽;新生儿带状疤疹、脓疱病等。 ③呼吸道隔离:为了防止感染性疾病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而设 计的隔离,如肺结核、 流脑、百日咳、腮腺炎、麻疹等。 ④肠道隔离:主要针对由患者的排泄物直接或间接污染了食物或 水源而引起传播的疾病 所进行的隔离,通过隔离可切断粪—口传播途径。需肠道隔离的疾病主要有:感染性腹泻或胃肠炎如伤寒、细菌性痢疾;由肠道病毒引起的甲型肝炎、戊型肝炎、脑膜炎、心包炎、脊髓灰质炎等。 ⑤血液—体液隔离:主要用于预防因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染性血液 或体液而传播的传染性 疾病,如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黄热病、登革热、疟疾等。 ⑥引流物—分泌物隔离:主要用于预防因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染性 脓液或分泌物而引起的 传染,如轻型烧伤感染、结膜炎、轻型皮肤及伤口感染等。

穿脱隔离衣的操作流程

穿脱隔离衣的操作流程 一、穿脱隔离衣的前准备: 1.准备好洁净的操作环境,确保没有杂质和污染源。 2.洗手并戴好消毒手套,确保双手清洁无菌。 3.检查隔离衣的完整性,包括面罩、帽子、衣服、鞋子和手套,确保 没有破损或污染。 二、穿戴隔离衣: 1.面罩:将面罩展开并放置于桌子或平整表面上,确保面罩内外无污染。将面罩套在头上,并调整到适合的位置,确保鼻子、口和下巴都被覆 盖住。 2.帽子:将帽子展开并放置在面罩上方,戴在头上,确保头部完全被 覆盖住。 3.衣服:将隔离衣展开并放置在平整表面上,确保衣服内外无污染。 将双手伸入衣袖内,将衣服从头部开始穿过,确保衣服覆盖住全身,尽量 避免与地面接触。 4.鞋子:将鞋子展开并放置在地面上,确保鞋子内外无污染。将双脚 伸入鞋子内,并用手固定好鞋带,确保鞋子紧贴脚部,并避免与地面接触。 5.手套:将手伸入手套内,确保手套无污染。将手套拉至手腕处,确 保手腕被完全包裹住。 6.调整:调整隔离衣的每个部分,确保衣物贴合身体,不过松或过紧。确保面罩的橡皮筋或拉链没有松动。

三、脱下隔离衣: 1.手套:将一只手的手套从手腕处捏住,然后用另一只手将其拉下,尽量避免与外表面接触。将脱下的手套放置于被污染口袋或专用容器内。 2.鞋子:将一只脚的鞋带解开,将脚从鞋子内取出,并用另一只手将鞋子拉下。将脱下的鞋子放置于被污染口袋或专用容器内。重复同样的步骤脱掉另一只脚的鞋子。 3.衣服:将一只手伸入另一只手的袖子内,同时将另一只手套取出,然后将手插入衣服内,将衣服从身体上取下。将脱下的衣服放置于被污染口袋或专用容器内。重复同样的步骤脱掉另一只手的袖子及衣服。 4.帽子和面罩:将双手放在帽子和面罩上,用手拉下并取下。将脱下的帽子和面罩放置于被污染口袋或专用容器内。 5.洗手:去除手套后,立即洗手。使用洗手液和流水彻底清洗双手,确保没有污染残留。 通过以上流程,正确穿戴和脱下隔离衣,可以有效避免污染和交叉感染的风险,保护个人安全。为了确保操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在穿戴和脱下隔离衣的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尽量避免触碰污染物,确保操作的流程和环境的清洁。

穿脱防护、隔离衣方法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口罩的佩戴方法 A.1 外科口罩的佩戴方法 A.1.1将口罩罩住鼻、口及下巴,口罩下方带系于颈后,上方带系于头顶中部,如图A . l。 A.1.2将双手指尖放在鼻夹上,从中间位宣开始,用手指向内按压,并逐步向两侧移动,根据鼻梁形状塑造鼻夹. A.1.3调整系带的松紧度。 A.2 医用防护口罩的佩戴方法 A.2.1 一手托住防护口罩,有鼻夹的一面背向外,如图A. 2 。 A.2.2将防护口罩罩住鼻、口及下巴,鼻夹部位向上紧贴面部,如图A. 3 。A.2.3用另一只手将下方系带拉过头顶,放在颈后双耳下,如图A.4 。 A.2.4再将上方系带拉至头顶中部,如图A. 5。 A.2.5将双手指尖放在金属鼻夹上,从中间位置开始,用手指向内按鼻夹,并分别向两侧移动和按压,根据鼻梁的形状塑造鼻夹,如图A.6 。 A.3 注意事项 A.3.1不应一只手捏鼻夹。 A.3.2 医用外科口罩只能一次性使用. A.3.3口罩潮湿后、受到患者血液、体液污染后,应及时更换。 A.3.4每次佩戴医用防护口罩进入工作区域之前,应进行密合性检查。检查方法将双手完全盖住防护口罩,快速的呼气,若鼻夹附近有漏气应按A. 2. 5 调

整鼻夹,若漏气位于四周,应调整到不漏气为止。 A.4 摘口罩方法 A.4.1不要接触口罩前面(污染面)。 A.4.2先解开下面的系带,再解开上面的系带,如图A . 7 。 A.4.3 用手仅捏住口罩的系带丢至医疗废物容器内,如图A .8。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的戴摘方法 B.1 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的方法 戴上护自镜或防护面罩,调节舒适度,如图B. 1, B.2 摘护目镜或面罩的方法 捏住靠近头部或耳朵的一边摘掉,放入回收或医疗废物容器内,如图B.2 。

穿脱隔离衣法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

穿脱隔离衣法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 一、穿脱隔离衣法操作规程 1. 穿着前准备 (1)确认所需隔离衣的规格、型号和数量,保证完整无缺。 (2)剪去隔离衣内、外袋的密封口,取出隔离衣,检查表面 无明显破损或磨损。 (3)穿脱隔离衣前,应将自己的头发全部收拢,撤下带有首饰、手表、手套、口罩等物品,穿脱鞋套。 2. 穿脱隔离衣方法 (1)穿隔离衣 ①将隔离衣放在地上或准备好的工作台上,展平衣袖和裤腿。 ②如有配套的防护靴,先穿上防护靴,使鞋套外露。 ③将隔离衣套到身体上,使衣领、衣袖和裤腰与人体的颈、 手和腰贴合,展平衣袖和裤腿,用手将隔离衣外围完全滑平。 ④将裤腿缠绕在防护靴上,用手推平并拉出裤腿底部。如果 没有配套的防护靴,需要将裤腿缠绕在鞋子上,使用胶布粘紧。 ⑤如有配套的帽子或面罩,需穿戴完全盖住头部或面部。

⑥把手伸进隔离衣袖口,使袖口紧贴手腕。 (2)脱隔离衣 ①进入更换区域,将隔离衣拉到腰部,扣好领口和腰带。 ②首先脱下手套,放在隔离衣口袋中,使内侧朝外,自人体一侧开始将隔离衣向外翻滚,将翻捲的隔离衣口朝外朝下。 ③用剪刀将交叉的裤腿从裤口剪开即可拖下。 ④将多余的隔离衣摆在地上,双手在隔离衣内侧将隔离衣往上滑推,将隔离衣从身上脱下,将其装入隔离袋中,完成脱下的操作。 二、评分标准 1. 穿戴规范 穿脱隔离衣必须要规范,能很好地防滑、防抽丝、防水和防污染,这是出现事故或安全事故的基础。穿戴不规范会降低穿戴个人防护用品的保护性能,最终导致人员安全问题。故对穿戴规范,评分合格分值为3分。 2. 注意细节 在穿脱隔离衣过程中,还需注意一些细节问题,如检查隔离衣

穿脱隔离衣操作流程与评分标准

一、穿脱隔离衣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一)操作流程 操作流程操作方法 准备●护士:着装整洁、洗手、截口罩、卷袖过肘 ●用物:隔离衣、手套、手消毒剂、挂衣架、擦手纸、污衣桶、脚踏污物桶 评估●评估隔离的环境条件 ●评估患者病情,需隔离的类别 穿衣●取:手持衣领取下隔离衣,清洁面向内 ●伸:穿袖伸手(一左二右三伸手) ●扣:两手臂上举扣领扣(由中央向两侧,衣袖勿触脸) ●扎:扎两袖口 ●解:解开腰带活结, ●折:将隔离衣两边缘在背后对齐,向一侧折叠 ●系:系腰带 ●戴:戴手套 脱衣●松:松腰带,打结 ●解:解袖口 ●塞:在肘部将部分衣袖塞人抽内 ●脱:脱手套 ●刷:刷两手各 1 分钟(前臂、腕部、手背、手掌、手指、指甲、指缝) ●擦:擦十两手 ●解:解开领扣 ●脱:脱去两衣袖(包抽退手) ●提:提衣领对齐衣边 ●挂/裹:隔离衣挂衣钩上(如隔离衣已污染或一次性使用,可将隔离衣清洁面向外 包裹放污衣袋内) 整理●整理衣物,分类放置 卫生洗手●流动水七步洗手 说明:因隔离穿脱涉及手腕部位的清洁,因此脱隔离衣时需多加一步洗手程序:为手腕部

(二)评分标准 所在科室_________ 考生姓名_________ 考核老师_________ 考核成绩_________ 项目标准分值扣分内容扣分得分 操作者 5 着装不规范-3 未按七步洗手法洗手或洗手不认真、程序错误-2 操作评估 2 未根据患者病情和隔离类别确定所需的 环境和物品-2 缺一件各-1 准 用物 6 放置乱-1 备 放置不合理-1 环境 5 不符合无菌操作要求-5 未持衣领-2 穿袖顺序及方法不正确各-2 穿隔离衣27 手触及隔离衣里面或穿着过程污染-3 衣边未对齐折叠好-2 腰带打结方法不正确-2 戴手套不正确或污染-5 未松腰带-2 操松腰带方法不正确、未打活结各-1 作未反折手套边缘-2 步脱手套方法不正确、未消毒双手各-2 骤脱隔离衣24 卷袖过低或未卷各-2 解领扣、拉衣袖方法不正确各-2 脱隔离衣时方法错误-2 未脱口罩或消毒双手各-2 隔离衣处理或挂放不正确-4 洗手14 七步洗手法每漏一个步骤各-2 整理 4 污物乱放、未分类放置各-2 态度 2 态度不认真-2 整体评价整体计划 操作时间 5 分钟 6 整体操作不流畅-2 无计划性-2 颠倒程序一次-2 每超时30 秒-1 分,累计扣分 提问 5 回答错误-5 总分100 累计

穿脱隔离衣法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

穿脱隔离衣法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 头发、衣服等,是否按规范清理用物,是否洗手 评分标准:未评估扣4分,评估不全一处扣1分 污染一处扣3分,一处不符合要求扣2分 未清理用物扣2分,清理不规范扣1分 不洗手扣1分 得分:4-10分 评分标准: 仪表端庄,着装整洁,洗手得分为10分。 操作前评估是否准备充分,准备用物是否符合要求得分为 2分。 穿脱隔离衣流程得分为70分,包括衣服、帽子、口罩、 鞋子整洁,穿戴流程规范,腰带打结正确,隔离衣内面不外露,双手置于胸前等要求。 洗手流程得分为5分,包括使用流动水或无洗手池设备洗手,使用消毒液、肥皂水、手刷等清洁手部,正确冲洗并擦干。 操作后评估是否清理用物,是否污染面部、头发、衣服等,是否洗手得分为4-10分。

穿脱隔离衣评分标准(标准分100分) 项目规范: 在穿脱隔离衣过程中,仪表端庄,着装整洁,洗手是必须的。这些项目的得分为10分。 操作前: 在操作前,需要评估隔离种类,确定隔离衣大小是否合适,挂放是否得当,并检查消毒液配制浓度是否合适。准备用物包括隔离衣、挂衣架及铁夹、刷手及渗泡消毒双手用物(或手消毒液)。如果操作前评估不充分,得分将被扣除4分,评估不全一处扣1分。 穿脱隔离衣流程: 穿脱隔离衣流程得分为70分。在穿戴过程中,需要注意 衣服、帽子、口罩、鞋子的整洁,穿戴流程的规范性,腰带打

结是否正确,隔离衣内面是否外露,双手是否置于胸前等要求。如果有一处不符合要求,将扣除2分。如果隔离衣污染,将扣除5分。 洗手流程: 洗手流程得分为5分。在洗手时,可以使用流动水或无洗手池设备洗手。需要使用消毒液、肥皂水、手刷等清洁手部,并正确冲洗并擦干。如果洗手方法不正确,将扣除3分,如果未洗手,将扣除1分。 操作后评估: 在操作后,需要评估是否清理用物,是否污染面部、头发、衣服等,是否洗手。如果未清理用物,将扣除2分,如果清理不规范,将扣除1分。如果污染一处,将扣除3分,如果一处不符合要求,将扣除2分。操作后评估的得分为4-10分。 以上是穿脱隔离衣评分标准,希望能够对相关人员进行规范的评估和培训,确保操作规范和安全。

医务人员一、二、三级防护及隔离病房防护用品穿脱流程(完整版)

医务人员一、二、三级防护及隔离病房防护用品穿脱流程(完整版) 为有效防范和积极应对常态化疫情及秋冬季可能出现的新冠肺炎疫情,指导做好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降低发生新冠肺炎医疗机构感染的风险,规范医务人员行为,国家及各省市都发布了一系列的防控指引,但是随着下发的文件越来越多,有些医务人员对一、二、三级防护的内容记得越来越混淆,今天我汇总了下国家及不同省份的一二三级防护要求及防护用品的穿脱流程,分享给大家,其他省份没有汇总的,欢迎大家私信小编补充。 一、国家版医务人员防护指引(来源:医疗机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引) 二、山东省医务人员防护指引(来源:山东省医疗机构新冠肺炎院感防控技术指南(2020 年版)) (一)医务人员个人防护应遵循《医院隔离技术规范》(WS/T311-2009)要求。 (二)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落实标准预防措施,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要求,做好诊区、病区的通风管理,根据诊疗护理操作中可能的暴露风险选择适当的防护用品:可能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及污染物品时,戴清洁手套,脱手套后洗手;可能受到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时,戴护目镜/防护面屏、穿防渗隔离衣;可能出现呼吸道暴露时,戴医用外科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 (四)在严格落实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按照接触风险,在标准预防的基础

上增加飞沫隔离、接触隔离的防护措施;在为疑似或确诊新冠肺炎患者进行产生气溶胶的操作时,增加空气隔离防护措施。防护用品被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污染时应当及时更换。 1.一级防护:预检分诊点,普通急诊留观区,门诊,普通病区,重症监护病房,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区,医务人员医学观察区,隔离病区的潜在污染区工作人员,以及进行普通患者手术,非新冠患者的影像检查与病理检查,发热门诊及隔离病区外的安保、保洁、医疗废物转运等工作人员采用一级防护措施。 一级防护用品主要包括:医用外科口罩、一次性工作帽、工作服、一次性乳胶手套或丁腈手套等。 2.二级防护:发热门诊及隔离病区内,隔离重症病区,疑似及确诊患者影像检查及检验,消毒供应中心对隔离病区物品回收、清点及清洗时,疑似及确诊患者转运、陪检、尸体处置时,为疑似或确诊患者手术、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时采用二级防护措施。 二级防护用品主要包括: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一次性工作帽、防渗隔离衣或防护服、一次性乳胶手套或丁腈手套、鞋套等。 3.三级防护: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在为疑似或确诊患者实施可产生气溶胶操作、手术、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时,为疑似或确诊患者实施尸体解剖时采用三级防护措施。 三级防护用品主要包括:正压头套或全面防护型呼吸防护器、防渗隔离衣或防护服、一次性乳胶手套或丁腈手套、鞋套等。 (五)按《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要求实施手卫生,戴手套前应当洗手,

隔离衣防护服使用标准操作规程

隔离衣防护服使用标准 操作规程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隔离衣、防护服使用标准操作规程 一、隔离衣或防护服的选用 (一)隔离衣 符合YY/T 0506.1,应后开口,能遮盖住全部衣服和外露的皮肤。下列情况应穿隔离衣。 1.接触经接触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和患者周围环境,如VRE(耐万古霉素肠球 菌)、c.difficile(艰难梭菌)、NV(诺如病毒)和其他肠道病原体、RSV(呼吸道合胞病毒)等,不管是疑似或确诊感染或定植的患者。 2.皮肤或衣服可能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时。 3.接触的患者有非自制性的分泌物或排泄物时。 4.进入重点部门,如ICU、NICU、保护性病房等,是否需穿隔离衣,应视人员进入目的及与患者接触状况,或根据医疗机构的内部规定而定。 (二)防护服 符合GB 19082。下列情况应穿防护服。 1.接触甲类或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患者时。 2.接触疑似或确诊SARS、禽流感或大流行流感等患者时,应遵循最新感染控制 指南。 二、隔离衣、防护服穿脱方法 (一)隔离衣穿脱方法 1.穿隔离衣方法: (1)右手提衣领,左手伸入袖内,右手将衣领向上拉,露出左手(图70一1a)。 (2)换左手持衣领,右手伸入袖内,露出右手,举双手将袖抖上,注意勿触及面部(图70—1b)。 (3)两手持衣领,由领子中央顺着边缘向后系好颈带(图70—1c)。 (4)再扎好袖口(图70—1d)。 (5)将隔离衣一边(约在腰下5 cm)处渐向前拉,见到边缘捏住(图70—1e)。 (6)同法捏住另一侧边缘(图70—1f)。 (7)双手在背后将衣边对齐(图70—1g)。 (8)向一侧折叠,一手按住折叠处,另一手将腰带拉至背后折叠处(图70— 1h)。 (9)将腰带在背后交叉,回到前面将带子系好(图70—1i)。图70 1 穿隔离衣方法 2.脱隔离衣方法: (1)重复性使用: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及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医务人员手卫生标准操作规程(SOP) 1、本制度适用于全院各临床医技科室。 2、手卫生为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3、全院必须配备合格的手卫生设施,设置流动水洗手。 4、手术室、重症监护室、导管室、血液透析病房、感染疾病科、层流洁净病房、 消毒供应室、口腔科等重点部门应配备非手触式水龙头。 5、应配备清洁剂。肥皂应保持清洁与干燥,盛放皂液的容器宜为一次性使用, 重复使用的容器应每周清洁与消毒。皂液有浑浊会变色时及时更放,并清洁、消毒容器。禁止将洗手液直接添加到未使用完的出液器中,必须在清洁、消毒取液器后添加洗手液。 6、应配备洗手后的干手物品(毛巾)或者设施(烘手机),避免二次污染。 7、应配备合格的速干手消毒剂。 8、外科手消毒设施: (1)洗手池应设置在手术间附近,水池大小、高矮适宜,能防止洗手水溅出,池面应光滑无死角易于清洁。洗手池每日清洁与消毒。 (2)洗手池及水龙头的数量应根据手术间的数量设置,水龙头数量应不少于手术间的数量,水龙头开关为非手触式。 (3)应配备清洁剂。 (4)应配备清洁指甲用品,可配备手卫生的揉搓用品如手刷;用后的清洁指甲用具、应放到指定的容器中;清洁指甲用具每日清洁与消毒;指定容 器存放,揉搓用品应每人使用后消毒或一次性使用。 (5)手消毒剂有效期内使用,其出液器应采用非手触式,消毒剂宜采用一次性包装,重复使用的消毒剂容器应每周清洁与消毒。 (6)配备干手物品。干手巾应每人一用,用后清洁、灭菌;盛放消毒巾的容器应每次清洗、灭菌。 (7)应配备计时装置、洗手流程及说明图。 9、所有医务人员必须掌握正确的手卫生方法,保证洗手与手消毒效果。 10、洗手与卫生手消毒应遵循以下原则: (1)当手部有血液或其它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 (2)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宜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11、医务人员在下列情况下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 (1)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

(2021年整理)(完整)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完整)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医院隔离技术规范)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医院隔离技术规范的全部内容。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术语和定义 ⏹医院隔离的管理要求 ⏹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 ⏹医务人员隔离用品的使用 ⏹隔离技术 目的 应用最新、最科学的隔离预防和方法,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和暴发流行,切断医院感染链,终止空气、飞沫、接触“三个”主要传播环节,防止病原微生物在患者与患者之间、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和媒介物中传播. 一、隔离的管理要求 ⏹在新建、改建与扩建时,建筑布局应符合医院卫生学要求,并应具备隔离预防的功能,区 域划分应明确、标识清楚。 ⏹应根据国家的有关法规,结合本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隔离预防制度并实施。 ⏹隔离的实施应遵循“标准预防"和“根据疾病传播途径的预防”的原则。 ⏹应加强传染病患者的管理,包括隔离患者,严格执行探视制度. ⏹应加强医务人员隔离与防护知识的培训,为其提供合适、必要的防护用品,正确掌握常 见传染病的传播途径、隔离方式和防护技术,熟练掌握操作规程. ⏹医务人员的手卫生应符合《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隔离区域的消毒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医疗废物的处置应遵循《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其相关配套文件的要求。 二、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 1、建筑分区与隔离要求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本标准规定了医院隔离的管理要求、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使用和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适用于各级各类医院,其他医疗机构参照执行。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但建议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引用文件包括:GB 区用一次性防护服技术要求、WS/T 313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消毒技术规范卫生部。 本标准中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包括感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标准预防、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感染链、个人防护用品和纱布口罩等。

标准预防是一组预防感染措施,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包括手卫生、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以及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安全注射等。标准预防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 空气传播是通过带有病原微生物的微粒子(≤5μm)在空气中流动导致的疾病传播。飞沫传播是通过带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核(>5μm)在空气中短距离移动到易感人群的口、鼻黏膜或眼结膜等导致的传播。接触传播是病原体通过手、媒介物直接或间接接触导致的传播。 感染链是指感染在医院内传播的三个环节,即感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个人防护用品是用于保护医务人员避免接触感染性因子的各种屏障用品,包括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面罩、防水围裙、隔离衣、防护服等。纱布口罩是其中一种个人防护用品。 在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需要设置清洁区和潜在污染区之间、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之间的小室,作为医务人员的

(完整版)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一、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医院隔离的管理要求、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使用和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医院。 其他医疗机构参照执行。 二、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不包括勘误内容) 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9082 区用一次性防护服技术要求 WS/T 313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消毒技术规范卫生部 三、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 1 感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 病原体自然生存、繁殖并排出的宿主或场所。 3.2 传播途径modes of lransmission 病原体从感染源传播到易感者的途径。 3. 3 易感人群susceptible hosts 对某种疾病或传染病缺乏免疫力的人群。 3.4 标准预防staodard precaotion

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包括 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 镜或防护面屏,以及安全注射。 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 器械。 标准预防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 整皮肤和黏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 3.5 空气传播airborne transmission 带有病原微生物的微粒子(≤5 μm) 通过空气流动导致的疾病 传播。 3.6 飞沫传播droplet transmission 带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核( > 5μm) ,在空气中短距离(l m 内) 移动到易感人群的口、鼻黏膜或眼结膜等导致的传播。 3. 7 接触传播contact transmission 病原体通过手、媒介物直接或间接接触导致的传播。 3.8 感染链infection chain 感染在医院内传播的三个环节,即感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3.9 个人防护用品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 ,PPE 用于保护医务人员避免接触感染性因子的各种屏障用品。包括 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面罩、防水围裙、隔离衣、防护服等。 3.9. 1 纱布口罩mask 保护呼吸道免受有害粉尘、气溶胶、微生物及灰尘伤害的防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