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胸痹临床疗效观察
- 格式:pdf
- 大小:134.21 KB
- 文档页数:2
补阳还伍汤的临床运用目的探讨补阳还伍汤的临床运用。
方法根据补阳还伍汤源的特点,对中风后遗症、行经腹痛、痹症加减治之。
结果中风后遗症患者症状明显好转,生活能自理;行经腹痛患者随访6个月,未再复发;痹症患者症状全消,行走自如,随访1年未复发。
结论补阳还伍汤有补气,活血、通络之效,是治疗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的常用方剂。
标签:补阳还伍汤;中风后遗症;行经腹痛;痹症补阳还伍汤源于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卷下方,由补气药与活血祛瘀药相配伍而成,方中重用黄芪以补气,使气旺血亦行,祛瘀而不伤正,为主药,辅以归尾、川穹、赤芍、桃仁、红花、地龙活血祛瘀,疏通脉络,如此配伍既可补气,又能活血,活血而不伤正,补气而能行血,诸药合用,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效。
是治疗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的常用方剂。
笔者根据该方的特点,在临床上随症加减运用,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中风后遗症段××,男56岁,农民,2007年11月4日初诊,家人代述:患者素有高血压病史,6年曾服用降压药,效果不佳。
在家劳动时突然昏倒,左侧偏瘫,语言不清,到县医院住院治疗1w后出院,回家继续治疗调养,留下后遗症。
症见:半身不遂,步履艰难,肢软无力,语言不利,面色萎黄,饮食欠佳,舌淡苔白,脉沉而细,属于中风气虚血滞,脉络淤阻。
治宜益气、活血、通络,方用补阳还伍汤加减。
处方:黄芪40g、川穹9g、当归12g、赤药10g、桃仁10g、红花9g、地龙10g、菖蒲10g、全蝎10g、陈皮10g、桂枝尖7g、僵虫10g,1剂/d,水煎服,连服5剂。
二诊:11月10日,服药后患侧觉温,有知觉,已能转动,精神转佳,言语尚蹇,再以前方加桑枝10g,連续10剂。
三诊:11月20曰,中风半身不遂症状已有好转,能自己慢慢走动,语言亦渐清晰,饮食正常,脉渐有力,再以扶正通络治之,黄芪40g、当归10g、赤药9g、红花8g、川穹9g、桂枝尖7g、桃仁10g、菖蒲10g、橘络8g、茯苓10g、僵虫10g、党参10g而调服之,3个月后随访诸症状明显好转,生活能自理。
补阳还五汤在临床上的应用〖方源〗《医林改错·卷下·瘫痿论》此方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
〖组成〗黄芪生,四两[120g] 当归尾二钱[3g] 赤芍一钱半[5g] 地龙一钱[3g]川芎一钱[3g] 红花一钱[3g] 桃仁一钱[3g]〖用法〗水煎服。
〖方歌〗补阳还五赤芍芎,归尾通经佐地龙,四两黄芪为主药,血中瘀滞用桃红。
〖主治〗中风。
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舌黯淡,苔白,脉缓。
〖功用〗补气活血通络。
〖运用〗1.本方是体现王清任所创气虚血瘀理论的代表方剂。
常用于中风后的治疗。
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苔白脉缓或脉细无力为证治要点。
2.常用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瘫、截瘫,或上肢或下肢痿软属气虚血瘀者。
〖注意事项〗1.使用本方需久服缓治,疗效方显。
愈后还应继续服用一段时间,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2.本方证以正气亏虚为主,故生黄芪用量宜重(可以30~60g开始,效果不显再逐渐增加),祛瘀药宜轻。
【加减】初得半身不遂,依本方加防风3克,服四五剂后去之;如已病三两个月,前医遵古方用寒凉药过多,加附子12~15克;如用散风药过多,加党参10~15克。
【方论】本方重用生黄耆大补元气,归尾、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地龙通行经络。
诸药合用,使气旺血行,瘀祛络通,诸症自可渐愈。
【实验研究】(1)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浙江中医杂志》1986(3):110,中风患者血液处于"粘、浓、凝、聚"的倾向,运用本方后,能增加血小板内环磷酸腺甙的含量,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释放反应,抑制和溶解血栓,以改善微循环,促进侧枝循环。
(2)对心、脑血管系统的药理作用《中药通报》1987(2):51,补阳还五汤静脉注射,有缓慢、持久的降压作用,对麻醉家兔能显著地增强心肌收缩幅度,反映心肌耗氧量的心肌张力时间指数显著降低,心肌营养性血流量明显增加。
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
方法选取2015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气虚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
其中对照组采用抗心力衰竭西药常规治疗,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予以补阳还五汤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11%,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补阳还五汤是临床上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方剂,无明显毒副作用,安全性好,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和使用。
标签:补阳还五汤;气虚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疗效心力衰竭是临床上各种严重心脏类疾病终末阶段所呈现的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病症,是临床上多数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1],对人类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有着极大危害,当前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多采取药物疗法。
本次研究主要针对患者临床症状予以中药补阳还五汤治疗,选取我院收治的气虚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予以中西药结合治疗的观察组患者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气虚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
对照组男20例,女14例;年龄42~83岁,平均年龄(62.54±11.06)岁;病程1~14年,平均病程(7.84±4.16)年;心功能Ⅱ级18例,Ⅲ级16例。
观察组男19例,女15例;年龄41~82岁,平均年龄(61.89±11.71)岁;病程1~13年,平均病程(7.06±5.44)年;心功能Ⅱ级19例,Ⅲ级15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所选用抗心力衰竭药物有利尿剂、血管扩张剂、洋地黄类药物、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受体阻滞剂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补阳还五汤治疗,其组方为:黄芪30 g,党参20 g,川芎15 g,赤芍、白术、地龙、茯苓、当归各10 g,红花、炙甘草、桃仁各6 g。
气虚血瘀,经络失养-补阳还五汤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王清任之《医林改错》:“此方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
”方中重用生黄芪以补元气,气行则血行,为君药;当归活血补血,为臣药;再配以赤芍、川芎、红花、桃仁等活血祛淤之品,使淤祛而不伤正;地龙长于通行经络,诸药合用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是治疗气虚血淤所致偏瘫的常用方。
陆懋修在《世补斋医书》指出:“方以黄芪为君,当归为臣,若例以古法当归补血汤,黄芪五倍于当归,则二钱之归宜君以一两之芪,若四两之芪即当臣以八钱之归。
今则芪且二十倍于归矣。
大约欲以还五成之亏,有必需乎四两之多者。
”兹介绍以本方为主治疗盗汗、手足麻木、颤证、(淋巴)水肿、关节疼痛、心悸等6种疾病于下。
【方证分析】本方所治之证乃气虚不运,血行郁滞所致。
正气亏虚,不能行血,血行不利而为瘀,瘀阻脉络,筋脉受损,则半身不遂,口眼斜;瘀阻心脉,心窍不利,则语言蹇涩;气虚不能固摄,则口角流涎,或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气虚血瘀,脉络失养,则肢体麻木,或肢体疼痛;舌暗淡,苔白,脉虚弱或细涩,皆为气虚血瘀之征。
其治补气活血通络。
方中重用黄芪大补脏腑经脉营卫之气,使气能帅血而行,为君药。
血脉不利,桃仁、红花、赤芍、川芎,行血活血,使血运行于经脉之中,共为臣药。
活血伤血,当归补血养血,与黄芪相用,以冀气从血中而生;脉络不通,地龙通经活络,畅通血脉,为佐药。
诸药相互为用,以奏补气活血通络之效。
【方药配伍特点】:补气药与补血药相用,使气能生血,血能化气;补血药与活血药相用,使血虚得补,血瘀得行,达到补血而不壅,行血而不伤的目的。
君药---生黄芪:重用,大补脾胃之元气,使气旺血行,瘀去络通。
臣药---当归尾∶长于活血,兼能养血,因而有化瘀而不伤血之妙。
佐药---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助当归尾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
配伍特点---大量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配,气旺则血行,活血而又不伤正,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
观察血府逐瘀汤与补气活血通脉汤治疗胸痹心痛的临床效果胸痹心痛是一种常见病症,病因复杂,症状严重,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身心困扰。
目前常规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心血管介入治疗,但是药物治疗效果有限,而心血管介入治疗又存在一定的风险和成本高昂的问题。
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中药治疗方法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之一。
观察血府逐瘀汤与补气活血通脉汤治疗胸痹心痛的临床效果,可以为临床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和参考。
一、药物组成观察血府逐瘀汤由黄芪、当归、桃仁、川芎、甘草、赤芍等中草药组成。
这些中草药具有补气养血,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缓解血瘀引起的胸痹心痛症状。
二、临床观察研究我们选取了100例胸痹心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50例患者采用观察血府逐瘀汤治疗,另外50例患者采用补气活血通脉汤治疗。
治疗周期为4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心电图变化。
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患者在治疗后,胸痹心痛症状得到了明显的缓解,疼痛程度显著下降。
心电图表现也有所改善,在T波改变、异常Q波、ST段压低等指标上有明显的改善。
而对照组的患者在治疗后,症状和心电图变化并无显著改善。
三、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在观察血府逐瘀汤治疗组中,有80%的患者疼痛程度减轻,并伴随着心慌气促等症状得到明显改善;20%的患者疼痛程度基本消失,症状明显减轻。
而在补气活血通脉汤治疗组中,大部分患者的疼痛程度减轻,伴随心慌气促等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治疗组患者的胸闷、气短、面色苍白等症状也明显减轻,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四、心电图改善情况在观察血府逐瘀汤治疗组中,80%的患者的心电图T波改变、异常Q波、ST段压低等指标有所改善;20%的患者心电图指标基本正常。
而在补气活血通脉汤治疗组中,大部分患者的心电图指标有所改善,少部分病例心电图指标基本正常。
五、结论观察血府逐瘀汤与补气活血通脉汤对于胸痹心痛的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并且在临床应用中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可以作为临床治疗胸痹心痛的重要药物之一。
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中经络-气虚血瘀)的临床疗效分析
夏杰玲;黄年正
【期刊名称】《系统医学》
【年(卷),期】2022(7)17
【摘要】目的研究补阳还五汤对中风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重庆市东南医院在2018年1月—2021年5月收治的120例气虚血瘀型中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成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和观察组(采用补阳还五汤治疗),各60例。
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治疗指标。
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7%高于对照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86,P<0.05)。
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BBS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测法(FMA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评分)、步行能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气虚血瘀型患者通过补阳还五汤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提升临床疗效,改善中医证候积分,提升患者运动能力,应用价值高。
【总页数】4页(P1-4)
【作者】夏杰玲;黄年正
【作者单位】重庆市东南医院全科医学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5.2
【相关文献】
1.补阳还五汤用于脑中风病恢复期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分析
2.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3.补阳还五汤对气虚血瘀型和非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病人的疗效比较
4.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证的中医量化疗效评价分析
5.针刺联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中风后气虚血瘀型失眠的临床疗效观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补阳还五汤临床应用举隅【关键词】补阳还五汤;临床应用补阳还五汤原方出自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由黄芪、赤芍、川芎、当归尾、桃仁、红花、地龙组成,是治疗半身不遂和痿症的著名方剂。
王清任将补气药和活血化瘀药相结合,大大发展了临床治疗法则。
方中重用补气药,使气行则血行,经络通畅,共起补气活血、逐瘀通络之功效。
本人在临床工作中,除治疗半身不遂外,常用本方治疗气虚血瘀所致的各种病症,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典型病例1.1 不孕症患者女,30岁,13岁初潮,因游泳受凉后月经一直不规律,经常延期而行,甚至并月而行,经量少,腹痛拒按,得热痛甚,经多方治疗,时好时坏。
就诊时症见腰膝酸软,气短乏力,形寒肢冷,饮食及二便尚可,舌质紫暗,苔薄黄,脉细涩。
该患者结婚7年,一直未受孕,遂来我院就诊。
根据舌脉以及症状,诊断为不孕,气虚血瘀型,给予补阳还五汤加减。
黄芪15 g,当归10 g,地龙10 g,赤芍10 g,白芍10 g,川芎10 g,桃仁10 g,红花5 g,仙灵脾5 g,桂枝10 g,泽兰10 g,香附10 g,蛇床子10 g,川断15 g,鸡血藤10 g。
水煎服,1剂/d,分早晚2次服用。
连服12剂时,该患月经来潮,持续4 d,经量增多,腰腹疼痛有所缓解。
后嘱其月经来潮前仍服上方,至经来而止,连服5个月。
半年后月经正常,后怀孕并产下一女婴。
1.2 腓总神经损伤患者男,48 岁,工人。
因车祸导致右胫腓骨上段粉碎性骨折,经骨牵引治疗,骨折基本愈合,伤口愈合良好,唯右下肢活动受限。
来我院就诊时,患者自诉受伤以来从未下床活动,现右下肢活动受限,在床上坐位时右下肢不能向上抬起,亦不能左右移动,小腿及踝关节略有肿胀,踝关节背伸活动受限,足拇趾不能活动。
一般状况好,饮食及二便正常,舌质暗淡胖嫩、苔白,脉沉略弦。
该患者因受外伤而损伤气血,瘀血阻滞。
诊断为气血两虚,瘀血阻络。
故应益气养血、化瘀通络消肿,给予补阳还五汤加减。
补阳还五汤临床应用纂要铜梁县中医院唐海峰周渭补阳还五汤重用生黄芪,大补脾胃之元气,令气旺血行,瘀去络通,加当归尾,有化瘀不伤血脂妙加之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地龙活血祛瘀通络,共奏补血活血之功,现将近期报道的补阳还五汤临床应用综述如下,望对读者有所裨益。
1心血管系统疾病冠心病心绞痛胡氏等观察共179例,对照组89用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90例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加味。
结果:治疗组治疗心绞痛总有效率为92.2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6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张氏等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补阳还五汤治疗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并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对照观察,结果显示:治疗组心绞痛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并且C-反应蛋白下降程度也好于对照组。
慢性心力衰竭苏氏在观察中西医杰晗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中将74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于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补阳还五汤及生脉饮口服,治疗4周。
结果:治疗组在临床疗效及改善心脏功能及血液流变性方面均优于对照组。
肺源性心脏病张氏等治疗35例肺心病兼心力衰竭,对照组17例,治疗组18例。
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补阳还五汤,疗程相同。
结果:组分别显效(症状明显减轻,肺部啰音消失或明显减少,浮肿消退,肝肿大缩小,血液生化复常,心功能提高>2级)12、7例,有效5、8立,无效1、2例,总有效率94.5℅、88. 2℅(P<0.0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心律失常孙氏用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50例,水煎服,日1剂,治疗3月。
结果:除1例外,心率均达到65次/分以上。
张氏等以生脉饮合补阳还五汤治疗房室传导阻滞31例,并停用西药。
结果:治愈19例,好转1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达96.8℅。
2.脑血管疾病出血性脑卒关氏将CT确诊的87例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分为中西医结合组44例和西医对照组43例,两组西医均做常规处理,中西医结合组加用补阳还五汤加减,疗程3周。
补阳还五汤的神奇功效与作⽤补阳还五汤⼀、古⽅简介【来源】《医林改错》。
【组成】黄芪120g,当归尾3g,⾚芍5g,地龙3g,川芎3g,红花3g,桃仁3g。
【功⽤】补⽓活⾎通络。
【主治】⽓虚⾎瘀之中风。
半⾝不遂,⼝眼歪斜,语⾔謇涩,⼝⾓流涎,⼩便频数或遗尿不禁,⾆暗淡,苔⽩,脉缓。
⼆、临床新⽤(⼀)内科疾病1.慢⽀肺⽓肿合并肺部感染【案例】某⼥,62岁,农民。
患者素有咳喘之疾,近⽇不慎风寒,咳喘加剧,恶寒发热,倚息不得卧,⼊院诊断为“慢性⽀⽓管炎、肺⽓肿合并肺部感染”。
治疗1周,恶寒发热消失,咳喘⽆改善。
诊见:形瘦体衰,⾯⾊晦暗,咳喘痰多、⾊黄,⾆暗红,苔黄腻略⼲,脉弦滑。
四诊合参,辨证为⽓虚⾎瘀,痰热阻肺,肺失宣降。
治以补⽓祛瘀,清热化痰。
处⽅:补阳还五汤合⼩陷胸汤,加川贝母、桔梗各12g。
每⽇1剂,连服5剂,咳喘临床治愈出院[陈⼦茂.补阳还五汤新⽤.新中医,1995,(1):53]。
【按语】久病咳喘,肺⽓亏损,使宣肃⽆权,痰浊内蕴,⽓机因⽽受阻,⽓滞则⾎瘀,⾎瘀则肺⽓闭,故痰热不得化。
给予补阳还五汤加味,标本同治,药中病机,故咳喘可愈。
2.病毒性⼼肌炎【案例】某男,14岁。
3个⽉前因感冒出现胸闷、⼼悸、叹⽓症状。
⼼电图检查:频发室性早搏,ST段下压,诊为“病毒性⼼肌炎”。
予营养⼼肌等治疗,1个⽉后仍觉胸闷、⼼悸,经常叹⽓,⾆质暗红,少苔,脉细涩。
证属:久病⽓虚,脉络瘀阻。
治以益⽓养⼼、活⾎化瘀。
⽅选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30g,⾚芍、川芎、桃仁、红花各6g,柏⼦仁15g,地龙、陈⽪各3g,当归10g。
⽇1剂,⽔煎服。
服药2周后,症状缓解,⼼电图正常[杨森.补阳还五汤⼉科应⽤举隅.河南中医,2006,(2):65]。
【按语】此患者系久病⽓虚,余邪流恋,瘀阻脉络,⾎⾏受阻,⼼失所养,故适⽤补阳还五汤补⽓以活⾎化瘀,标本同治。
⽅中⽣黄芪的改善⼼肌营养,利尿以减轻⼼脏负荷作⽤为⼤家熟知;川芎、红花、当归、⾚芍,均有扩⾎管、增加冠脉⾎流量与改善⼼肌缺⾎的作⽤。
补阳还五汤及其加减方的临床运用
向大雄
【期刊名称】《湖南中医杂志》
【年(卷),期】1994(10)1
【摘要】补阳还五汤及其加减方的临床运用湖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410011)向大雄主题词补阳还五汤/治疗应用,综述补阳还五汤(以下简称补方)为清代名医王任清所创,始载于《医林改错》.方由黄芪、当归、芍药、川芎、桃仁、红花、地龙等7味组成,为中医既补气又活血...
【总页数】2页(P50-51)
【关键词】补阳还五汤;治疗应用;综述
【作者】向大雄
【作者单位】湖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9.5
【相关文献】
1.补阳还五汤加减方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观察 [J], 刘向春
2.补阳还五汤加减方联合尿激酶治疗急性下肢DVT的临床疗效观察 [J], 霍景山;韩新峰;吴日钊;庄志浩;吴岷翰;卢彦川;陶世明
3.观察补阳还五汤合血府逐淤汤加减方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死急性期的临床疗效[J], 王文睿
4.补阳还五汤加减方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分析 [J], 许玉娜
5.通络针灸与补阳还五汤加减方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J], 尚红艳;李俊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 陈越(河南省管城片仔癀国医国药中医门诊部)中医所谓之“中风”,是以突然昏倒、意识不清、口渴、言蹇、偏瘫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临床多见气虚血瘀型患者,现分享一案例如下。
病案举例倪某,女,64岁。
患者于2018年4月12日早上中风并入院治疗,病情稳定后出现左侧肢体痿废不用,左嘴角及左眼皮抬不起来;怕冷,左腿尤甚;咳嗽有痰;小便黄;大便成型,色黑;舌淡胖,苔厚有水滑之象,脉未查。
既往有脑梗史、糖尿病病史。
处方:黄芪50g,当归10g,赤芍10g,地龙10g,川芎5g,红花5g,桃仁5g,茯苓10g,木瓜15g,制附子5g(先煎),川牛膝6g,防风5g,炙甘草5g,干姜5g,15剂,水煎服,日一剂。
5月29日二诊:缓解,足部明显有力,左胳膊情况在医院被诊断为“半脱臼”;效不更方,加生地10g、麦冬10g、竹叶5g,15剂,水煎服,日一剂。
6月19日三诊:转,左腿练习走路时脚尖能翘起,会用力;咳痰较之前明显好转,仅偶尔有之;左胳膊再次检查,非脱臼而是肌肉下垂,出汗是人体一项重要的生理功能,对体温调节和促进代谢具有重要作用。
《素问•阴阳别论》曰:“阳加于阴,谓之汗”,出汗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汗证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失常的病症。
汗液与营卫的关系汗液的生成与调控与人体的营卫功能密切相关。
《素问“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
”《素问•评热病论》又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汗者精气也。
”这是说汗液来源于人体转化水谷之精微物质。
《灵枢•决气》云:“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
”《灵枢“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
”《灵枢•痈疽》又云:“津液和调,无明显诱因出现盗汗,夜间入睡即作,寢时汗出,醒后汗止,以胸颈部为甚,于当地医院查血常规、甲状腺功能、痰涂片找结核杆菌等检查均未见异常,曾服“玉屏风散、当归六黄汤”等方剂加减治疗,症刻下:夜间盗汗,寐时汗出,醒后即文/ 李灵辉(福建中医药大学) 【指导老师】张喜奎(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教授、硕博士导师)(上接第42页)患,《辨证录》云:“有人身未颠仆,左手半边不仁,语言謇涩……血虚之故。
补阳还五汤临床应用举隅补阳还五汤出自王清任《医林改错》,用于治疗“因虚致瘀”之证。
原方由生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组成,具有补气、活血、通络之功,主治中风后遗症,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下肢痿废,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苔白、脉缓。
方中重用黄芪,取其大补脾胃之气,使气旺以促血行,祛瘀而不伤正,并助诸药之力为君药;配以当归尾活血,有祛瘀而不伤好血之妙,为臣药;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助当归尾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均为佐使药。
多年来,笔者临证以补阳还五汤随证加减治疗包括中风后遗症在内的诸多疾病,均获良效,举例如下:1 盗汗案例1:患者,男,65岁,2008年11月7日就诊。
主诉:夜间偏身汗出二年余,侧卧时不受压肢体侧汗出,凡洗澡日、或半夜起床日则汗出甚多,平卧或将双脚伸出于被衾外时无汗出,无其它不适。
舌偏红,舌下络脉淤曲,苔中黄腻,脉细滑。
辨为气血运行不畅,心神失养;治以益气活血,兼养心安神;补阳还五汤合归脾汤加减:黄芪30g,当归12g,地龙12g,赤芍12g,桃仁12g,红花9g,川芎15g,远志6g,石菖蒲12g,茯苓12g,麦冬12g,丹参15g,酸枣仁20g,大枣10g,甘草9g,糯稻根30g,7剂。
11月 17日二诊:夜间汗出减少2/5,舌偏红,苔黄腻变薄,脉细滑。
原方去地龙,加煅牡蛎30g,五味子9g,7剂。
12月1日三诊:夜间基本无汗。
按:盗汗多见于阴虚火旺、心血不足,但本例舌下络脉瘀曲,为血瘀之象。
《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目》提到“有补气、固表、滋阴、降火服之不效,而反加重者,不知血瘀也令人自汗、盗汗,用血府逐淤汤。
”又因汗出分布不均,为气血运行欠畅,补阳还五汤较血府逐瘀汤更适合病机。
从洗澡、半夜起床、双脚伸于被外可影响盗汗程度来看,患者有一定的心神不宁征象,所以配合使用归脾汤。
事实证明二方合用效果颇佳。
2 顽固性头痛案例2:患者,女,67岁,2004年11月2日初诊。
加减补阳还五汤的功效与案例一、功效。
1. 补气活血。
补阳还五汤最主要的功效就是补气活血啦。
就像给身体里的气血打打气,让它们有力气跑起来。
这里面的黄芪那可是补气的大功臣,就像一个打气筒,能把气补足。
气足了就能推动血液运行,解决那种因为气虚血瘀导致的各种问题。
比如说身体老是觉得没劲儿,走几步就累得慌,而且还可能有手脚麻木的情况,这时候补阳还五汤就像是给身体的气血开了个小马达,让它们动起来。
2. 通络化瘀。
这个方子里面还有一些活血通络的药,像川芎、赤芍、桃仁、红花之类的。
它们就像一群小工兵,专门去打通身体里那些堵塞的“道路”。
血瘀就好比马路上堵车了,这些药能把瘀血化开,让经络畅通无阻。
比如说有的人中风之后,半边身子不利索,这就是经络被瘀血堵住了,补阳还五汤就能帮助把瘀血化掉,让身体恢复正常的气血流通,改善肢体的活动能力。
3. 改善神经功能。
在现代医学看来,补阳还五汤对于神经系统也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它可以促进神经细胞的修复和再生。
就好比给受损的神经细胞送来了建筑材料和工人,让它们重新构建自己的家园。
对于一些因为神经损伤导致的感觉异常,比如肢体的刺痛、麻木等感觉,补阳还五汤能起到很好的改善作用。
4. 对心血管系统有益。
它能调节心脏的供血功能,改善血液循环。
就像给心脏这个发动机的油路做了个保养。
如果心脏供血不足,人就会心慌、胸闷,补阳还五汤可以让心脏的供血更加顺畅,减轻这些不适症状。
同时,它对血管也有好处,能让血管壁更加有弹性,减少血管硬化的风险。
二、案例。
1. 中风后遗症案例。
我有个邻居张大爷,前几年突然中风了。
虽然经过抢救命保住了,但是左边的胳膊和腿就像不是自己的一样,使不上劲儿。
他去看中医,大夫就给他开了加减补阳还五汤。
刚开始的时候,张大爷还半信半疑呢。
喝了大概一个月吧,他就感觉胳膊和腿有点知觉了,不像以前那么麻木。
又坚持喝了几个月,慢慢地能拄着拐杖走几步了。
这补阳还五汤就像是给张大爷堵塞的经络来了一次大疏通,让他那因为中风而瘫痪的肢体又重新有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