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个药用空心胶囊铬超标产品被暂停销售和使用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2
毒胶囊案例分析一、事件简介。
2012年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节目《胶囊里的秘密》,对“非法厂商用皮革下脚料造药用胶囊”曝光。
河北一些企业,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绍兴新昌一些企业制成药用胶囊,最终流入药品企业,进入患者腹中。
由于皮革在工业加工时,要使用含铬的鞣制剂,因此这样制成的胶囊,往往重金属铬超标。
经检测,修正药业等9家药厂13个批次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铬含量超标。
因为有些药品对人体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有较大的刺激性,所以需要用胶囊包起来才便于服用,胶囊作为药品的重要辅料同样也会被人体消化吸收。
在调查中调查者发现,这小小的胶囊里却隐藏着大秘密。
儒岙镇位于浙江省新昌县,是全国有名的胶囊之乡,有几十家药用胶囊生产企业,年产胶囊一千亿粒左右,约占全国药用胶囊产量的三分之一。
药用胶囊是一种药品辅料,主要是供给药厂用于生产各种胶囊类药品。
调查者在当地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这里的胶囊出厂价差别很大,同种型号的胶囊按一万粒为单位,价格高的每一万粒卖六七十元,甚至上百元,低的却只要四五十元。
在新昌县卓康胶囊有限公司,一名销售经理透露,他们厂生产的药用胶囊主要供应东北、江西等地一些药厂,所用原料主要就是明胶,因此胶囊价格悬殊跟明胶原料有很大关系。
在前后长达8个月的调查中,记者走访了河北、江西、浙江等地的多家明胶厂和药用胶囊厂,发现河北学洋明胶蛋白厂和江西弋阳龟峰明胶公司两家明胶生产企业,采用铬超标的“蓝矾皮”为原料,生产工业明胶,然后套上无任何产品标识的白袋子包装,通过一些隐秘的销售链条,把这种白袋子工业明胶卖到浙江新昌地区,这种铬含量严重超标的工业明胶由于价相对便宜,被当地一部分胶囊厂买去作为原料,生产加工药用胶囊。
这种被检出铬超标的药用胶囊最终流入青海格拉丹东、吉林长春海外制药等药厂,做成了各种胶囊药品。
根据,央视《每周质量报告》记者调查中掌握的线索,记者分别在北京、江西、吉林、青海等地,对药店销售的一些制药厂生产的胶囊药品进行买样送检。
专题三化学计算一、选择题1.[2012·菏泽]由于涉嫌铬超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12年4月16日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对13个药用空心胶囊产品暂停销售和使用。
下列有关铬(Cr)的化合物的叙述错误的是(D) A.在Cr(OH)3中铬、氧、氢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1︰3︰3B.K2Cr2O7由三种元素组成C.在K2Cr2O7中铬元素的化合价为+6价D.在K2Cr2O7中铬元素的含量最高【解析】在K2Cr2O7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高。
2.[2011·广州]向l00g10%NaOH溶液中加入12.5gNaOH固体,完全溶解后,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B)A. 12.5%B.20%C.22.5% D.25%【解析】[(100×10%+12.5)÷(100+12.5)]×100%=20%。
3.[2010·常州]稀释质量分数为98%(密度为1.84g/ mL)的浓硫酸配制500 mL质量分数为20%的稀硫酸(密度为1.14g/ mL),稀释时需用的水的体积约为(B)A.436.8 mL B.453.7mLC.456.0 mL D.458.3mL【解析】水的质量=稀硫酸质量-浓硫酸质量=500 mL×1.14g/ mL-(500 mL×1.14g/mL×20%)÷98%。
4.[2012·苏州]下列有关物质所含元素质量比的数值正确的是(A) A.水(H2O)m (H)∶m(O)=1∶8B.乙炔(C2H2)m(C)∶m(H)=2∶1C.氨气(NH3)m(N)∶m(H)=14∶1D.二氧化硫(SO2)m(S)∶m(O)=1∶2【解析】水(H 2O)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16×1)=1∶8;乙炔(C 2H 2)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2)∶(1×2)=12∶1;氨气(NH 3) 中氮、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4×1)∶(1×3)=14∶3;二氧化硫(SO 2)中硫、氧元素的质量比为(32×1)∶(16×2)=1∶1。
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文件
京药监办〔2012〕33号
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
暂停销售和使用涉嫌铬超标胶囊药品的通
知
各分局:
4月15日,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播报》报道了部分药品生产企业使用铬超标胶囊生产药品的问题。
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暂停销售使用媒体曝光的13个铬超标产品的通知》(食药监电〔2012〕5号)(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对此次涉及的9个药品生产企业生产的13个批次的药品应立即通知辖区内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暂停销售和使用。
现将《通知》转发给你们,请立即通知辖区内药品批发企业、药店和医疗机构遵照执行。
现对我市落实通知精神提出如下要求:
一、即日起,全市药品批发企业、药店和医疗机构一律暂停销售、使用通知附件所述的9家药品生产企业生产的13个批次药品。
二、药品批发企业、药店和医疗机构要进行自查,发现上述批次的药品一律由企业自行登记保存,并上报所在地药监分局。
三、督促各药品零售企业做好用药咨询和药学服务工作,指导患者做好替代用药的选择。
四、请各分局加强药品经营企业日常监管,做好经营药用空心胶囊的监督检查。
对进货渠道不明或资质不全的药用空心胶囊各药品经营企业不得经营。
附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暂停销售使用媒体曝光的13个铬超标产品的通知(食药监电
〔2012〕5号)
二〇一二年四月十六日
(信息公开属性:主动公开)
主题词:药品监管暂停销售监督管理通知
抄送:北京市卫生局,北京市药品稽查办公室。
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办公室2012年4月16日
印发。
深入探究“毒胶馕”事件为了躲避wan恶的河螃蟹,请自行用word的替换功能将“焗”换成“局”,“胶馕”换成“胶囊”,“怏”换成“央”,“囯”换成“国”,“琺”换成“琺”,“an全”换成“an全”一、“毒胶馕”是怎样炼成的2012年4月15日,怏视《每周质量报告》的节目《胶馕里的秘密》,对一些非琺厂商用皮革下脚料造药用胶馕进行了曝光。
在被称为“全国胶馕之乡”浙江新昌,胶馕厂采用便宜的皮革下脚料加工成的所谓“蓝皮胶”做成药用胶馕。
这些有毒重金属铬含量严重超标的“毒胶馕”,除了偷偷流入一些小药厂、保健品厂、医院和药店之外,甚至还卖到了海外制药、修正药业等一些大药厂。
这种“蓝皮胶”大多来自河北、江西等地。
位于河北省衡水市阜城县的河北学洋明胶蛋白厂正是“蓝皮胶”的来源地。
像一个垃圾回收场,到处各种各样的碎皮子,散发着刺鼻的臭味。
这种碎皮子正是“蓝矾皮”,业内俗称“蓝皮”,实际上就是从皮革厂鞣制后的皮革上面剪裁下来的下脚料。
这些便宜的皮革下脚料被他们加工成所谓的“蓝皮胶”卖给胶馕厂,做成药用胶馕。
那么,这种被明令禁止使用的工业皮革废料究竟是如何变成药用胶馕原料的呢?据有关人士亲眼目睹,这些又脏又臭的碎皮子首先要进行前处理。
主要就是先用生石灰处理,然后经强酸强碱中和进行脱色漂白和多次清洗。
就这样,原本又脏又臭的工业皮革废料,经过生石灰浸渍膨胀、工业强酸强碱中和脱色、多次清洗等一系列工序处理后,变得又白又嫩,看上去跟新鲜动物皮原料没什么两样。
在熬胶车间,清洗后的皮子被放入一口直径达三四米的熬胶锅里熬成胶液,熬出来的透明胶液,再经过浓缩、凝胶、干燥、粉碎等工序,就摇身一变,成了淡黄色的所谓“蓝皮胶”。
这种工业明胶被分别装入两种包装袋,一种包装上赫然印着“工业明胶”的字样,另一种包装上则是一片空白,没有任何产品标识。
标明工业明胶的卖给各种工厂作为工业粘合剂,无任何产品标识的白袋子胶,则卖到浙江等地的胶馕厂加工药用胶馕。
13种有毒药品停售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网站15日刊登消息表示,高度重视中央电视台报道的药用空心胶囊铬超标消息,立即责成相关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开展监督检查和产品检验,并派员赴现场进行督查。
消息称《中国药典》对明胶空心胶囊有明确的标准。
生产药用空心胶囊必须取得药品生产许可证,产品检验合格后方能出厂销售。
药品生产企业必须从具有药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采购空心胶囊,经检验合格后方可入库和使用。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对媒体报道的13个铬超标产品暂停销售和使用。
待监督检查和产品检验结果明确后,合格产品继续销售,不合格产品依法处理。
对违反规定生产销售使用药用空心胶囊的企业,将依法严肃查处。
附:媒体报道的13个铬超标产品名单序号药品名称生产企业产品批次铬含量1 脑康泰胶囊青海格拉丹东药业有限公司1108204 39.064mg/kg2 愈伤灵胶囊青海格拉丹东药业有限公司1008205 3.46mg/kg3 盆炎净胶囊长春海外制药集团有限公司20110201 15.22mg/kg4 苍耳子鼻炎胶囊长春海外制药集团有限公司20110903 17.65mg/kg5 通便灵胶囊长春海外制药集团有限公司20100601 37.26mg/kg6 人工牛黄甲硝唑胶囊丹东市通远药业有限公司20111203 10.48mg/kg7 抗病毒胶囊吉林省辉南天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091102 3.54 mg/kg8 阿莫西林胶囊四川蜀中制药股份有限公司120101 2.69 mg/kg9 诺氟沙星胶囊四川蜀中制药股份有限公司0911012 3.58 mg/kg10 羚羊感冒胶囊修正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00901 4.44mg/kg11 清热通淋胶囊通化金马药业集团股份有限20111007 87.57mg/kg公司12 胃康灵胶囊通化盛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111003 51.45mg/kg13 炎立消胶囊通化颐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110601 181.54mg/kg“胶囊里的秘密”之外的秘密央视《每周质量报告》调查称,在新昌县全国有名的胶囊之乡,大量的白袋子明胶通过地下链条暗中销售和使用已是公开的秘密。
2012年危机传播管理案例分析——毒胶囊事件解析毒胶囊事件:黑心药VS良心药食品为人延续生命,药品则为人挽回健康,当食药品安全得不到保障时,最为普通公众,我们该何去何从?2012年,一把胶囊,一个行业“潜规则”,牵扯出了多少出“皮鞋很忙”的闹剧?毒胶囊事件是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食药品领域的又一重大公共危机事件。
“铬超标”、“毒胶囊”严重触动了药品安全的底线,黑心企业丧失了起码的道德底线和商业伦理,一切都让人不寒而栗。
值得注意的是,“毒胶囊”事件所引发的大范围的指责舆论和愤怒情绪,不但指向了涉事的9家药企,更把相关政府部门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是对我国政府部门应对突发公共危机事件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
一、案例回顾1.危机周期分析2012年4月9日央视着名主持人赵普在微博上称“不要再吃老酸奶和果冻,内幕很可怕”,引发了人们对工业明胶的关注,问题胶囊浮出水面。
毒胶囊事件自此进入公众视野,并迅速引发了全国医药用品界的轩然大波,公众对我国药品安全问题充满了疑问,导致了社会的恐慌。
这一公共危机事件引起的恶果持续至今,公众对我国药品的质量问题尚未完全消除疑心。
下面我们从危机周期的角度来分析毒胶囊事件。
危机阶段标志事件1.12004年,央视《生活》栏目播出了一期名为“入口胶囊卫生堪忧”的节目,揭露了素有“中国明胶生产基地”之城的河北阜城和山东博兴一些地区的胶囊生产企业,在生产直接入口的药用胶囊时使用来路不明的原料明胶,而且其生产环境恶劣、生产空间不封闭、卫生状况差、工作人员徒手操作等内幕。
图1-1-1央视《生活》栏目曝光垃圾明胶生产过程不法行为被媒体曝光后,当地政府展开了为期三个月的集中治理整顿。
但问题胶囊只在小范围内得到清查,未得到国家药监局等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没有及时在全国范围内对胶囊行业进行清理,为毒胶囊事件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此后,“问题明胶”仍多次被媒体曝光。
2012年4月9日上午11时,央视《晚间新闻》主持人赵普发出微博,称“转发来自调查记者短信:不要吃老酸奶(固体形态)和果冻,尤其是孩子,内幕很可怕,不细说。
【内控案例】从“毒胶囊”事件谈采购业务的内部控制作者及案例简介毒胶囊”事件引发社会关注,制药企业内控存在缺失2012年4月15日,央视报道了某些企业用重金属铬超标的工业明胶冒充食用明胶生产药用胶囊的事件,引起社会强烈关注。
央视记者经过数月的调查取证,发现河北、江西、浙江等地有多家企业采用“蓝矾皮”为原料,生产工业明胶(业内俗称“蓝皮胶”),然后胶囊厂买去作为原料,制成药用胶囊;再流入制药厂,制成了各种胶囊药品,并流入市场。
加工工业明胶的原料“蓝矾皮”实际上是皮革厂鞣制后的下脚料,因鞣制剂中含金属铬,在经过生石灰、强酸碱处理后制成的“蓝皮胶”中残留的铬含量严重超标。
《食用明胶》行业标准也明确规定,严禁使用制革厂鞣制后的任何工业废料生产食用明胶。
实际的取样检测结果是,浙江新昌华星、卓康两家胶囊厂的明胶重金属铬含量分别超标30多倍和50多倍,药用胶囊中铬含量分别超标20多倍和40多倍。
2012年4月16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第一时间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对13个药用空心胶囊产品暂停销售和使用。
随后采取了一系列行动,责成有关省食品药品监管局严肃查处违法违规企业,包括吊销其药品生产许可证、追究相关责任人刑事责任、销毁被查封的铬超标药用胶囊和胶囊剂药品等。
4月21日,卫生部发出“关于配合召回和暂停使用部分药品生产企业胶囊剂药品的通知”,要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积极配合药监部门召回和立即暂停购入和使用问题企业生产的检验不合格批次药品和所有胶囊剂药品。
一些制药行业的上市公司如通化金马、复旦复华等相继发布公告,对涉及问题胶囊的生产车间查封或召回问题产品。
案例启示毒胶囊事件爆发,固然反映了我国药品行业监管缺失,但从涉案的制药企业自身因素来说,毒胶囊能顺利进入制药企业,说明这些制药企业在采购环节缺乏有效内部控制。
央视记者暗访证实,胶囊厂生产销售由工业明胶制成的不合格药用胶囊已持续多年,除了卖给一些当地和外地的中小制药厂,还包括了类似青海格拉丹东和吉林海外制药集团等,而这两家企业没能提供有效的进货检验记录,显然对供应商的管控措施也不可能到位。
2012年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本期节目《胶囊里的秘密》,曝光河北一些企业,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绍兴新昌一些企业制成药用胶囊,最终流入药品企业,进入患者腹中。
由于皮革在工业加工时,要使用含铬的鞣制剂,因此这样制成的胶囊,往往重金属铬超标。
经检测,修正药业等9家药厂13个批次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铬含量超标。
老酸奶、果冻的“明胶疑云”还未澄清,数量众多的不法企业利用皮革废料中的工业明胶生产的“毒胶囊”再次挑战道德的底线。
一时间,“毒胶囊”事件成为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遭到众口一词的口诛笔伐。
从新闻报道内容来看,有批评政府相关部门监管不力的,有指责生产企业主黑心的,有检举利益链驱动下的产业链不良交易的,也有感叹法律惩罚不严的。
这是继三聚氰氨毒牛奶事件以来的又一次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件。
公众谴责政府有关部门如卫生、食药监、质监、工商等监管不力,一点也不过份。
近几年食品安全事件不断发生,从中央到地方给予了高度重视并严肃处理,罢免了不少官员,甚至有人为此坐牢。
如此重压下,理应敲响警钟,可为什么还发生如此严重的毒胶囊事件?为何这么大的监管漏洞,非要到媒体曝光才被发现?在这之前监管部门做了什么?若非媒体曝光,民众如何知道?老百姓看病吃药,难免有吃胶囊的药,谁知道吃药同时吃下毒胶囊?有网友感叹:“健康时,吃的一些食品不安全。
生病了,吃一些药物也不安全。
那我们的安全,究竟哪里去了呢?”老百姓的生命和健康如何保障?老百姓的生命和健康受到伤害谁来负责?工业明胶是用皮革废料提炼的,有一点点常识的人都知道这东西有毒,这种有毒材料大量使用在药品和食品行业,肯定不是在媒体曝光的这一时间段才发生的,说不定自从有了胶囊药、胶囊保健品、酸奶、果冻、口香糖等产品,就神不知鬼不觉地被渗入其中。
市场需求,利益驱动,使这类生产企业主胆子越来越大,可谓狗胆包天,由渗入一定比例到100%使用工业明胶。
这些被“贪嗔痴”三毒完全侵蚀的企业主,已经丧失了“什么是该做的事、什么是不该做的事”这种做人最基本、最起码的道德规范,丧失了做人的基本原则和良知。
对毒胶囊事件简述、分析及思考【简述】:毒胶囊事件最早由中央电视台的《每周质量报告》栏目于2012年4月15日在《胶囊里的秘密》这一期节目中曝光的。
随后该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同时政府相关部门也高度重视该事件。
该事件为一些胶囊生产企业利用工业明胶生产胶囊并销售给药品生产企业所引起。
全国著名的胶囊之乡位于浙江省新昌县所出产的同种型号的胶囊之间的单位出厂价格差别很大。
调查者对此随即展开调查,一位业内人士透露,胶囊的主要原料是明胶,胶囊价格悬殊跟明胶原料有很大的关系。
为此,调查者展开了更深一步的调查并最终发现了廉价明胶原料大多来自河北、江西等地。
再对明胶原料的生产做进一步调查后发现,生产廉价胶囊的胶囊企业所用的明胶原料为工业明胶,该明胶的生产使用了一种价格低廉的“蓝矾皮”作为原料。
“蓝矾皮”即皮革厂鞣制后的皮革上面裁剪下来的下脚料,重金属铬含量超标严重。
由“蓝矾皮”生产的明胶铬含量严重超标,由这种“蓝皮胶”生产的胶囊铬含量同样超标即为“毒胶囊”。
此事件一经报道,即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国家有关部门对此也高度。
卫生部长陈竺对毒胶囊事件表示,“胶囊重金属超标要依法管理,有责任的企业家应承担起社会责任。
”卫生部于2012年4月21日要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积极配合药监部门,召回铬超标药用胶囊事件相关药品生产企业生产的检验不合格批次药品,立即暂停购入和使用相关企业生产的所有胶囊剂药品,随后并发出了《关于召回和暂停使用部分药品生产企业胶囊剂药品的通知》。
与此同时,最高人民检察院表示,要坚决查处毒胶囊事件所涉渎职等职务犯罪。
公安部门高度重视此事件,立即部署有关地方公安介入侦查并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展开查处工作。
国家食品监督管理局发出紧急通知,“由于涉嫌铬超标,要求对13个药用空心胶囊产品暂停销售和使用。
药用胶囊视同药品进行管理。
”【分析】: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十条,用含铬超标的工业明胶生产药用空心胶囊并销售的企业以及用铬含量超标胶囊生产药品并销售的企业的行为为单位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回顾2012食品安全大事件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一直都存在在我们身边,困扰着大家的生活,仅2012年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就不胜其举。
下面一起来盘点一下。
酒鬼酒“塑化剂”酒鬼酒被曝塑化剂超标260%时间:2012年11月原因:有记者将酒鬼酒送第三方检测后发现,酒鬼酒塑化剂超标高达260%,长期食用塑化剂超标的食品,会损害男性生殖能力,促使女性性早熟以及对免疫系统和消化系统造成伤害,甚至会毒害人类基因。
回顾:在记者曝光酒鬼酒塑化剂超标后,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11月21日向质检总局报告,经湖南省产商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对50度酒鬼酒样品进行检测,截止目前检验结果,DBP最高检出值为1.04mg/kg,超标2.47倍。
酒鬼酒回应声明指出,经国家质检总局、卫生部、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三个权威部门认定,根据国际通用风险评估方法和欧洲食品安全局推荐的人体可以耐受摄入量,按照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在适量的情况下,不会对健康造成损害,可以放心饮用。
这次塑化剂事件对于整个白酒行业影响深远,冲击巨大。
白酒板块遭受重挫。
仅当天,两市白酒股总市值共蒸发327.79万元。
而不久之后,茅台也被曝出塑化剂超标,白酒行业今年可谓是全面受挫。
结果:酒鬼酒董秘张儒平表示,被检出塑化剂超标的50度酒鬼酒目前市场存货为5000万元,公司没有产品召回计划。
如果经销商要退货,公司会收;若不退,公司不予处理,因为质监局尚无塑化剂含量的具体要求。
此次涉及塑化剂的50度酒鬼酒不超过上市公司总收入的10%,但业内人士分析,此事件更多的是冲击酒鬼酒的品牌以及消费者的信心。
评论:面对食品安全问题,不能“民不举,官不究”,同时,应该明确标准,严格执行监管和检测,真正做到没有“鬼”。
光明牛奶“酸败门”光明牛奶5个月6次出现质量问题时间:2012年9月原因:光明牛奶出现变质现象,在配送前进行移库的过程中,因车辆温度没达到标准导致其中部分产品发生酸败。
回顾:9月8日,多位上海的牛奶订户发现,通过“光明随心订”订购的220毫升装小口瓶鲜牛奶,送到家中后出现了异味变质。
2012年度十大品牌危机公关案例之四——修正药业药用胶囊镉超标事件 ... ...案件主角:修正药业集团是集科研、生产、营销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民营企业,集团总部设在长春,营销总部设在北京。
产业布局已从医药名城通化,延伸到柳河、双阳、长春、北京、四川、南昌等地。
总占地面积11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9万平方米。
集团下辖18个全资子公司,有员工20000余人,资产总额25亿元。
案例回放: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播出节目《胶囊里的秘密》,曝光河北、江西、浙江有一些不法厂商使用重金属铬超标的工业明胶冒充食用明胶来生产药用胶囊。
修正药业、通化金马等9家药厂的13个批次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铬含量超标。
对此,修正药业高级副总裁王之光回应称,“央视送检的批号生产日期在新国标实施之前,此前铬元素含量并未纳入检测范围。
”王之光同时强调,“央视报道有所失实,作为制剂生产商,其明胶空心胶囊外壳由药品包装供应商提供。
央视送检的羚羊感冒胶囊供应商目前暂时未能确定,而其公司在选择明胶空心胶囊供应商时非常谨慎,并且供应商也需要提供相关的产品合格文件。
”4月15日晚间消息,修正药业集团董事长修涞贵向媒体表示,“我们家的胶囊经过检验是完全合格的,没有发现铬超标。
”他同时表示,修正药业在今日下午对“羚羊感冒胶囊”的留样进行了自检,并未发现铬超标。
随后要将留样送至第三方机构进行检测。
当日,修正药业官网被黑客攻击。
4月16日凌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对媒体报道的13个铬超标产品暂停销售和使用。
待监督检查和产品检验结果明确后,合格产品继续销售,不合格产品依法处理。
对违反规定生产销售使用药用空心胶囊的企业,将依法严肃查处。
4月16日,修正药业一天之内发布了两起声明。
第一份声明称,公司第一时间组织了安全检查小组,对相关产品质量复查,积极配合国家相关监管部门复查,并承诺如果检验出有任何质量问题,公司愿意接受国家机关的任何处理。
正则的文库
毒胶囊事件
2012年4月15日,中国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播出节目《胶囊里的秘密》,曝光河北、江西、浙江有一些不法厂商使用重金属铬超标的工业明胶冒充食用明胶来生产药用胶囊。
修正药业、通化金马等9家药厂的13个批次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铬含量超标。
2012年4月,多家药企被曝其药用空心胶囊涉铬超标,其中部分产品超标90倍。
生产企业使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制成的工业明胶做成胶囊,流向药企。
警方已介入此案,浙江4名涉案企业负责人被控制。
问题曝光后,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已责成相关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对媒体报道的药用空心胶囊铬超标情况开展监督检查和产品检验,并派员赴现场进行督查。
事件曝光后,民众对胶囊药产生了恐慌,有网友甚至想出用馒头皮包药粉服用的做法。
对此,有专家表示,胶囊药不要打开服用,尤其是肠溶性和缓释胶囊。
专家称,有些定位型的胶囊目的是只在肠中溶解,如果它在胃中溶解则可能导致胃出血。
所以,缓释胶囊及肠溶性胶囊是一定要整颗吞服的,以保证药物在肠道特定位置被吸收。
缓释胶囊打开服用会降低疗效,肠溶性胶囊打开服用则会引起药物性胃炎。
【申论热点】毒胶囊事件【背景链接】2012年4月,央视调查发现厂商用皮革下脚料和工业明胶造药用胶囊、“皮鞋果冻”、“皮鞋酸奶”等。
由于涉嫌铬超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16日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对13个药用空心胶囊产品暂停销售和使用。
而这次的曝光,不少知名药企,如修正药业、通化金马药业等均卷入其中,堪称制药行业中的三聚氰胺事件。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表示,已责成相关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对媒体报道的药用空心胶囊铬超标情况开展监督检查和产品检验,并派员赴现场进行督查。
被叫停销售和使用的产品,待监督检查和产品检验结果明确后,合格产品将继续销售,不合格产品依法处理。
对违反规定生产销售使用药用空心胶囊的企业,将依法严肃查处。
纵观近期一些食品药品安全事件,都是由媒体首先曝光,随后监管部门才有所动作,或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停止销售和使用,或下令严查。
这或多或少都反映出这样一个“民不告,官不究”的政府监管不力和滞后现状。
何时监管部门能真正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变“被动回应”为“主动监管”,还人民一个干净、公平的市场环境,相信到那时我们老百姓才能真正吃的安心、用的放心。
食品药品安全治理,千头万绪,但有一点可以明确,没有违法的需求,也就没有违法的生产。
问题的根子除了企业没有道德的血液,更是部门的懒政。
坏孩子造假不被查处,好孩子的产品就滞销,最后劣币驱逐良币,良币变劣币。
【标准表述】[综合分析]食品是延续生命的必需物,药品是挽回健康的救命物,食品和药品的安全保障是监管和执法部门的首要工作。
打击食品和药品安全犯罪,不只是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正义,更是在打一场形势严峻的公众健康保卫战。
生活在一个免于“食品和药品恐惧”的环境,是公众应享的权利与尊严。
从制度本身、案件处理结果、企业责任意识、各级部门监管力度等方面看,我国都存在不少问题。
从制度上来说,药监行政问责制度、药品招标制度需要完善。
比如说监管力度,有药企披露,国家层面一直没有GMP认证,容易出现以次充好;有业内人士爆料,真正拿到国药准字号文号的明胶企业仅有3家。
13个药用空心胶囊铬超标产品被暂停销售和使用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网站15日刊登消息表示,高度重视中央电视台报道的药用空心胶囊铬超标消息,立即责成相关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开展监督检查和产品检验,并派员赴现场进行督查。
消息称《中国药典》对明胶空心胶囊有明确的标准。
生产药用空心胶囊必须取得药品生产许可证,产品检验合格后方能出厂销售。
药品生产企业必须从具有药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采购空心胶囊,经检验合格后方可入库和使用。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对媒体报道的13个铬超标产品暂停销售和使用。
待监督检查和产品检验结果明确后,合格产品继续销售,不合格产品依法处理。
对违反规定生产销售使用药用空心胶囊的企业,将依法严肃查处。
附:媒体报道的13个铬超标产品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