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75.50 KB
- 文档页数:10
高中历史第一课《鸦片战争》教案(最终5篇)第一篇:高中历史第一课《鸦片战争》教案高中历史第一课《鸦片战争》教案鸦片曾经有一个非常好听的别名叫“福寿膏”,它真的能让人添福增寿吗?东星资源网准备了《鸦片战争》教案,欢迎查阅!《鸦片战争》一、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虎门销烟、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通过对中英《南京条约》内容、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过程与方法以生活化事件以及战争视频作引入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创设情境及学生分组调查、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和创造性,锻炼其合作、自主学习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认识到“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规律,从而激发学生立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重点难点】重点:中英《南京条约》难点: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是新学期的开始。
我们历史的学习也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中国近代史。
展示:通过展示视频鸦片战争的经过,美丽的罂粟花引入本课,观看后说明:中英两国远隔重洋,一个在亚欧大陆东端,一个在亚欧大陆西端。
相距如此遥远的两个国家,为什么会在19世纪中期爆发战争呢?这场战争能否避免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课鸦片战争。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2页正文第一自然段内容,指出鸦片战争前中英贸易情况?茶叶、生丝呢绒、布匹(清前期中英贸易情况——中国出超,英国入超,英国处于贸易逆差地位)教师引导: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想到了什么?(答案提示:鸦片)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第3页图片、数据资料;同时出示一则材料,让学生分析讨论: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多媒体课件展示材料:(鸦片)槁人形骸,蛊人心志,丧人身家,实生民以来未有之大患,其祸烈于洪水猛兽。
——魏源(答案提示:财政危机、政治更加腐败、军队战斗力下降)3.教师过渡:面对鸦片的输入所造成的严重危害,道光帝派主力禁烟的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
高中历史《鸦片战争》教学教案大全高中历史《鸦片战争》教学教案大全一【教学内容】《鸦片战争》(人教版)·历史·高一(必修)第四单元第10课,需1课时【教材分析】《鸦片战争》这一课包括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经过、结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影响等内容,其中两个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影响为重点,正确理解“虎门销烟与鸦片战争爆发的关系”和“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为难点。
教材以19世纪初英国的对外侵略扩张讲起,作为一个导入,由此帮助学生进行一个回顾性的知识连接,帮助学生为本课的学习提供背景材料,并进一步向学生提出疑问:英国在经过一个多世纪的侵略扩张后,已经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殖民帝国,为什么还要把中国作为他的下一个目标?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
由此进入这堂课的重点问题:分析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简单讲述经过,对于结果《南京条约》的签订,要引导学生分析条约的危害。
影响是另一个重点,要使学生明确,它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接着在以列强侵略的不可满足性导入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简单的一笔带过,重点讲结果即《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并比较两者的内容和给中国带来的危害有什么变化?接着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最后可以提出两个问题由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总结:1、两次鸦片战争清政府为什么会战败?2、学完本课你有什么启示?请学生回答后教师做总结,点明“落后挨打”“思变才能崛起”的道理,进而帮助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学情分析】1、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习过《鸦片战争》这一课,对鸦片战争已经有深刻感性认识。
2、鸦片战争既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又是中国屈辱史的开端,学生在平时的爱国主义教育中也接触的比较多。
3、学生本身的知识基础和素质都比较好,接受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很强。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林则徐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的爆发,中英《南京条约》,英、法、美三国提出的“修约”要求,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英军炮击广州,英法联军攻陷广州。
鸦片战争教学设计(精选3篇)鸦片战斗教学设计篇1鸦片战斗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本教学设计综合多种教学手法。
1.归纳法。
像鸦片走私的危害、《南京条约》的影响等内容,都需用到此法。
2.叙述法。
对鸦片战斗的过程等内容,可以用叙述法来解决。
3.分析法。
19世纪上半期中英贸易状况及缘由、鸦片战斗的影响等,可用此法。
4.影像资料帮助法。
为了加深同学对鸦片战斗的印象,可以通过影像等动态画面来增加教学的直观性。
5.争论法。
鸦片的危害,对林则徐虎门销烟的评价,都可以引导同学争论解决。
6.图文结合法。
要想把握好本课的内容,必需充分利用好地图,比如《鸦片战斗形势示意图》《中英〈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示意图》等。
教学目标【学问与力量】了解和熟悉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严峻危害,并由此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斗的基本史实。
把握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硝烟的壮举。
熟悉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培育同学搜集整理信息的力量,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看分析问题的力量,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力量。
【过程与方法】分组争论的方法,使同学得出结论。
分析材料,学会从史料中获得有效信息,构建论据,运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鸦片战斗爆发的缘由。
运用所学学问从多角度评价历史人物林则徐的禁烟措施。
合作探究分析鸦片战斗失败的缘由,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与现实的问题,加深对中国近代史进程的理解,对此做出自己的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熟悉到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资本主义道德的虚伪和唯利是图的本质;体会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熟悉到“落后就要挨打”,生发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林则徐虎门销烟(包含鸦片走私、危害及销烟)。
2.中英《南京条约》(包含鸦片战斗、条约内容及影响)。
【难点】怎样理解中国开头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学媒体1.投影仪、电脑。
2.关于鸦片战斗的影像资料及相关设备。
《鸦片战争》人教版教案(一)教材分析1、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鸦片战争》是第一课内容,是教材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的开篇章。
鸦片战争对我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是近代中国百年屈辱的开始,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目标(2)过程与方法:①以生活化事件及战争视频作引入,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②通过教师创设情景及学生分组调查、搜集资料、参与互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和创造性,锻炼其合作及自主学习精神,并提高口头表达的能力。
③指导学生分析课本中的信息资料,培养其动脑思考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战争造成中国损失的调查讨论,引导学生痛则思恨、激发爱国情感,强化学生的国家主权和国土资源意识。
②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是中华文明美的集中体现。
火烧圆明园是侵略者对中国文化的摧残,也是人类文明的悲剧。
③联系香港地区割失和今天重回祖国怀抱的历史,让学生明白“封闭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使学生从历史的教训中得到警策,认识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激发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3、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林则徐虎门硝烟;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2)教学难点:如何认识战争的失败对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二)学生情况本课由于没有简单重复初中历史的学习内容,没有列出军民反抗的事迹,而以引导分析战争的起因、后果、战败的原因为目的,这符合高中生的认知特点。
但由于他们的历史知识储备和对历史理论问题的理解能力还有限,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仍需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采取创设情景、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三)教学方法1、说教法: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和学生情况的了解,我依据以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接受性和探究性相结合的原则,采用情景设置、体验感受的模式以及启发式谈话法、讨论法,由浅入深,步步推进,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达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近一段时间,一些国家沆瀣一气,对我黄岩岛、钓鱼岛进行肆意的挑衅,牵动着我们每一个国人敏感的神经。
再没有哪一个国家比我们更懂得和平的珍贵,也再没有哪一个民族像我们这样去珍爱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主权。
因为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中国近代史上,我们的国家主权被肆意的辱没,中华民族尊严被无情的践踏。
而所有这些屈辱的开端是176年前的中英之间的鸦片战争。
今天就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掀开历史这沉重的一页。
二、学习新课(一)偶然与必然探原因大家知道,中英两国相距万里之遥,为什么会爆发这场战争?偶然和必然探原因。
有人提出这样一种观点,说鸦片战争的爆发是两种植物较量的结果,是什么?学生答。
早在18世纪中期的时候中英两国就经常联系,英国对华输出的是棉布、尼龙等产品,而中国输出的是以茶叶为主的大量的农产品。
但是由于闭关锁国的限制,自然经济的抵制,英国的商品卖的并不好,而中国的这种小小的绿色的植物在英国却备受青睐,给清政府赚了大量的白银。
在当时中英贸易中,中国的输出额大于进口额,中国处于贸易顺差,也就是出超的地位。
因此,英国政府就想方设法改变这种状况。
所以贪婪的英国商人就开始对中国无耻的走私鸦片。
第二种植物上场了。
我们知道鸦片走私给中国无论是财政,还是国防,还是民众的身体健康都带来的严重的危害。
因此,清廷经过激烈的讨论之后,就派林则徐到广州主持禁烟。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
也就是这个事件传入英国后,英国决定以此为借口掀起教训中国的——鸦片战争。
至此,我们似乎找到了这场战争爆发的原因。
但是,他无法解决一个疑问,就是没有这场禁烟运动发生的话,这场战争可以避免吗?(学生答不可以),那同学们认为,这场战争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因素,下面呢,我们很有必要换一种视野探原因:同学们看看这几组图片,看看这一时期的东西方分别是个什么样子政治制度、生产方式、外交政策等)通过这一组图片,我们发现这一时期的清王朝已经处在了封建社会的末期。
他的统治已经是危机四伏,可是,统治者认识到没有?(没有)统治者对外面的世界依然是闭目塞听,依然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
这是乾隆帝八十大寿的时候,英国专门派使臣马嘎尔尼来访,同时给乾隆帝带来了象征英国科技和工业生产最高水准的东西,我就给简单列举一二:1、来复枪,2.新式火炮,3.舰船,当然是模型了。
但是这些东西,清朝君臣都嗤之以鼻,奇技淫巧,雕虫小技,大家猜把他们放到哪里了?这些好东西,象征当时人类文明最高水平的好东西呀,竟然被清政府弃置在一间厕所里。
通过这样两组材料的对比,我们可以很清晰的得出一种认识:这一时期的东西方俨然是两种不同的世界,不同的文明,我们同时还看到了两种不同的趋势:西方的工业文明是上升,中国的农耕文明是下降。
我们发现这一时期的中国,已经是人类文明的洼地,而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殖民扩张又是必然的,在西方殖民扩张的推波助澜之下,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必然要席卷到?(东方),两个世界必然的要发生碰撞。
具体而言,正是工业革命之后的英国急需要在世界范围内开拓市场,原料产地,所以他急切的要打开中国的市场,因此,这一时期地大物博而又衰弱不堪的中国必然成为他的侵略目标。
通商不行,我就走私鸦片,走私鸦片不行,我就发动战争,战争的爆发,我们看来就是必然的。
所以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近代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以及随之而来的不同文明的碰撞,既有许多偶然性,更是西方工业文明席卷全球的必然结果。
侵略与碰撞是不可避免的。
让我们看一下鸦片战争的过程。
(二)侵略与碰撞看过程首先我请大家来粗观一下战争,了解一下两次鸦片战争的过程。
这里的知识大家都比较熟,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知识接龙。
来挑战一下咱的记忆力,好不好?从左至右,一个同学填一个空,看哪位同学,填的又快又准。
下面,让我们师生一起来细看一下战争,老师想引领大家从不同的角度再来深入的审视一下两次鸦片战争,到底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和怎样的教训。
第一个角度,外眼看中国,面对着英国的殖民侵略,中国的爱国军民进行了坚决的抵抗,也涌现出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大英雄、小人物,左边是“1862年日本的《万国人物图会》中的记载了中国的四位抗英英雄,这其中陈化成,王锡鹏等等,大家看,英雄的这种气壮山河,威猛无比的形象,跃然纸上。
同时,日本还真实的记载了英国侵略者对陈化成将军的敬畏之词,那就是“不怕江南百万兵,只怕江南陈化成”。
而右边这些,他们虽然是一群到现在我们不可考证他们名字的小人物,但他们却具有大气概。
据史料记载,青州兵“他们奋勇格杀,至血积刀柄,滑不可持,尚大呼杀贼,全部壮烈殉国。
可以说青州兵是咱山东人的骄傲和自豪。
这种精神,赢得了恩格斯对他们的高度评价,恩格斯说道“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
好现在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中国英雄为何受到外国人的高度评价?”这些人身上都具有什么品质?(爱国、不怕牺牲、精忠报国、英勇无畏……)可能我们的语言不能丰富到去表达对英雄的敬爱,但同学们心中都有我们的民族英雄。
好,我们接下来看看,通过外国人对民族英雄的高度评价,我们看到的是,尽管国别不同,时代相异,但是人类对民族英雄的评价大概是一样的,这些人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他们这种不屈不挠,保家卫国的精神也同样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乃至是英国侵略者的敬畏和敬仰。
可以说民族英雄的奋死抵抗无疑是爱国的。
我们再换一个新的角度来看一看,这份抵抗却注定要失败。
对中国的战败挨打,大家都接受了一种很简单的结论,那就是——落后就要挨打,但老师认为这一结论必须得基于一种对当时清政府的全面的认识,他才深刻,我们也才能得出清晰的历史教训。
请大家看材料,中国是什么样的国家,(不要着急,看完材料再告诉我),三个响亮的数字,谁来说?什么样的国家?大家都在小声的嘀咕,这怎么和我们平常学的不太一样呢。
有的同学说是强国、有的说是大国、有的说走在世界的前列,走在世界的前列可不可以说?(可以)大国可不可以说?(可以),可以说。
再来看这份材料,我们再来看清政府的另一面,使用什么武器?(红缨枪,落后)老师提供右边这段材料是干什么的呢?反正老师每次读到这段材料都感到很纠结。
在现在看来如此正常平等的外交往来,清政府誓死不同意,一哭二闹三上吊,这样不行。
但是对于现在正常人看来如此不公平,如此屈辱的内容,却怎么样,签了。
这说明了清政府的腐败懦弱,这说明了清政府在誓死捍卫自己的脸面。
这份脸面来自中国几千年的什么?(封建专制制度),所以老师想引领大家的是GDP第一的大国照样挨打,而且照样战败,我们败在哪里?大国照样会败,败在我们虽大,但是我们弱,我们落后。
所以我们基于这样一种全面的认识,我们对落后就要挨打,才会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也才能得出更清晰的历史教训,什么样的清晰的历史教训,老师问大家一个问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我们可能目前来看是一个大国,但你就能保证你能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吗?(不能)要靠什么?是量上的这种大呢?还是?(靠科技和经济)还有同学有需要补充的吗?清政府当时GDP第一啊,(科技和综合国力)所以落后就要挨打,我们得改一下,我们的教训得更清晰一点,大国照样也会挨打,所以我们要追求大而强。
那历史总有这种穿透千年的力量,联系一下今天,我们以古鉴今,谁能谈谈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和教训?今天的中国“中国制造”席卷全球,我们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不可谓不是一个大国,但是现在的中国和世界真正的强国我们还有?(巨大差距),要怎么做?要认识到西方文明,要认识他们,去追赶他们,唯有如此才是对逝去的英雄的一种最好的纪念。
那我们再看一下,鸦片战争之后的清朝上下又是作出了一种怎样的反应?请同学给读一下,如果说大家对清政府不抱希望了,我们寄希望于我们的人民,可以说广东人民是最早见识到西方坚船利炮厉害的,在广东的民间布告中有这样一段话“除了你们的船是坚固的,炮火是猛烈的,火箭是强大的以外,你们还有什么其他本领吗?”请问清朝上下什么反应?(学生答)面对外来的世界,外来的文明是什么态度?战败了,清政府并没有任何的觉醒,并没有任何的改变,这也使清政府后来又付出了更为惨痛的代价,什么代价?清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只是在复制错误,当然也只能去复制上一次失败的命运。
这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教训:战败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战败了,不知道我们败在哪里;战败了,却不知道觉醒,这才是历史的悲哀。
所以我们必须去学习西方,追赶世界近代潮流,唯有如此,我们的民族才能在帝国毁灭的废墟上迎接民族新生。
毁灭与新生,我们来看战争的影响。
(三)毁灭与新生论影响首先我请同学们来看图画,寻历史。
大家看,这幅图片展现是19世纪60年代美国报纸刊载的辱华漫画,名字叫“破碎的瓷瓶”。
大家知道瓷器在英文中还有什么含义来?(china ,对很好),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瓶、杯,金瓯等,也用来指代疆土,指代国家主权,好,大家考虑一下,美国的这幅漫画具有什么寓意?(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列强通过什么打碎了中国的疆土,破话了中国的主权?(战争及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很好,谁能说一下,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都侵犯了中国哪些主权?获得了哪些特权?(学生回答后)师生共同填表格。
再来看另外一幅图片,这是1860年英国《潘趣》杂志刊载的辱华漫画,“新额尔金的弹子”,从这个漫画中,我们看,这个强烈对比的人物形象,反映出清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身份和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答)你看漫画中的清政府卑躬屈膝,原来一贯把别人当做奴才的,现在开始成为洋人的奴才。
由此来看,这两幅漫画显然强烈的表达了这样一种寓意,那就是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答: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看图表)我们来加深一下印象。
由这两幅漫画我们得到的信息是:两次鸦片战争带给我们的是屈辱,是灾难,是中华民族沉沦的开端。
但老师要告诉大家的是这绝非是历史的全部。
如果就到此为止的话,我们就失去了学习这节课的价值和要义。
那么接下来,我们还要再这样一个高点来论影响。
在屏幕上展示的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胡林翼,他和曾国藩、李鸿章等人齐名。
在1861年的时候,胡林翼因故经过长江,而这个时候他正好发现长江上有一支湘军的水师运兵船在沿江而上,一艘艘的运兵船高挂着风帆,一个个水手正奋力的划桨,这个时候,他看到后边远处,有一艘外国人的火轮船,很快的在赶上来,这个火轮船既没有风帆,也没有水手划桨,但是人家却很快的赶超了湘军的水师,而且掀起的波浪还把湘军水师的一艘运兵船给掀翻了,目睹此情此景的胡林翼,当即,吐血、倒地、人事不省。
他醒来后,高呼的第一句话就是“天要变了”。
我想请大家思考的是是什么强烈的震撼了胡林翼,他看到什么,他想到了什么?他看到了东西文明这种巨大的差距,由此看到了中华民族,我们的国家面临着空前的挑战,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