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史学史知识点归纳

西方史学史知识点归纳

西方史学史知识点归纳
西方史学史知识点归纳

西方史学史知识点归纳第一章知识点

一、填空题

二、名词解释

1.希罗多德

2.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3. 修昔底德

三、简答题

1.西方史学史分期、四个发展阶段

2.西方史学史主线索:五次转折

3.希罗多德的史学贡献。

4.《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特点。

5.色诺芬在古希腊史学上的地位

四、论述题

1.评价历史学家希罗多德

2.评价历史学家修昔底德

第二章知识点

一、填空题

1. 古罗马史学双擘是()和()。

二、名词解释:

1.古典史学

三、简答题:

1. 《高卢战记》的史学成就

2. 塔西陀的史学思想

3. 评价波里比阿

4. 阿庇安《罗马史》史学价值

四、论述题

1. 评价古罗马史学家李维及其史著

2. 论述西方古典史学的传统

第三章知识点

一、填空题

1. 比昂多在《罗马帝国衰落以后的历史:472—1440年》首次提出了世纪的概念。

2. 教会史学第一位重要的编年史家是(阿非利加那)。著有(《编年史》)

3. (攸西比乌斯)(约263――339)是基督教史学的奠基人,故有(教会史学之父)的美誉。他的《编年史》、《教会史》完善了线性时间观,将他所知的“历史”分为“神圣的历史”(包括犹太人、基督教的历史)和“世俗的历史”(埃及、巴比伦、波斯、希腊、罗马的历史),按统一的编年结构分别加以记载,由此开创了基督教写史的传统。

4. 法国第一位典型的历史学家是图尔主教格雷戈里(539-594)——“蛮族王国的希罗多

德”。《历史》(即《法兰克人史》)

5. 法兰克史家尼特哈德(795-844?)唯一不是教士的史学家,著作《历史》记载了加洛林王朝解体的历史。

6. 英国历史之父——比德(672-735)著作《英吉利教会史》

“主的生年”(Anno Domini,简写为A.D.)

以B.C.表示公元前( Before Christ 的缩写)

7. “世纪最伟大的历史学家”——鄂图(1114-1158?)。

所著《编年史》又称《双城史》世界历史的眼光。

8. 世纪意大利出现了“世界第一奇书”——《马可·波罗游记》又称《东方见闻录》。

9. 拜占庭最杰出的历史学家普洛科匹厄斯。

10. 世纪拜占庭还出现了一位女史家——康尼娜。《亚历西亚德皇帝传》

二、名词解释:

1.圣奥古斯丁

2.《上帝之城》

三、简答题:

1.简答圣奥古斯丁的史学贡献(影响)。

2.拜占廷史学的特点及评价。

四、论述题

1.论述圣奥古斯丁史学影响。

第四章知识点

一、填空题

1.比昂多的《著名的罗马》《复兴的罗马》《胜利的罗马》是考古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奠基之作。《罗马帝国衰落以后的历史,472-1440年》该书是近代史学的一个里程碑,第一次提出了“世纪”的概念,是基于历史连续性原则提出的。

2.波丹(1530-1596)是近代早期最杰出的史学思想家。被誉为“16世纪的孟德斯鸠”《易于理解历史的方法》是近代以来第一部真正的史学理论著作。

3.“英国散文之父”——托马斯·莫尔著有闻名世界的《乌托邦》

著作《国王理查三世的历史》是英国第一部真正的人文主历史著作。

4.马比昂《古文书学》的出版为古文书学和古文字学创立奠定了基础。

5.蒙福孔《希腊古文字学》

二、名词解释

1. 《史学易解》

2.博学时代

3.圣摩尔派

三、简答题

1.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史学特征。

2.洛伦左·瓦拉的史学。

3.波丹的史学思想。

四、论述题 0

第五章知识点

一、填空题

1.伏尔泰是理性主义史学的奠基者,著有《查理十二史》《路易十四时代》《论世界各国的风俗和精神》《彼得大帝统治时代的俄国史》《路易十五时代》《巴黎议会史》。

2.著名的英国经验主义哲学集大成者,近代“不可知论”的创始人。《英国史》反映了托利党人的政治立场。

3.休谟与罗伯逊、吉本通称为18世纪英国三大史家。

4.威廉·罗伯逊:《苏格兰史》《查理五世在位时期史》《美洲史》《印度古史研究》,首创在史著的章末加上附注及参考书目。认为世纪一个“黑暗时代”。

5. 吉本18世纪英国最著名的历史学家,著有《罗马帝国衰亡史》。

6.莫泽尔:较少受到法国理性主义史学的影响而有自己的特点。不鄙视世纪,《奥斯纳布律克史》却赞美它。开浪漫主义史学先河,在史学方法上,提出了“逆转推理法”。

7.哥丁根学派大体形成于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初,一直是德国史学发展的主要心。在近代西方史学史上,它可以说是第一个具有近代意义的历史学派。代表人物主要有伽特勒、施洛塞尔、斯毕特勒、赫伦等人。1757年,哥丁根大学在欧洲最早设置历史讲座,两年后,伽特勒主持这个历史讲座,哥丁根学派大体就从这时开始的,伽特勒就成了这一学派的创始人。代表作《世界史》,建立了世界通史体系。施洛塞尔1769年返回母校,主持历史讲座,最重要著作《世界通史》,强调世界历史的整体性。哥丁根学派在他那里,达到了全盛时期,因此他被认为是这一学派的真正领袖。赫伦:哥丁根学派后期代表,认为近代欧洲是一个统一的民族,这一观念被后代史家逐渐发展为系统的“西欧心论”。

二、名词解释:

1. 吉本

2.哥丁根学派

三、简答题:

1. 伏尔泰的史学成就。

2. 孟德斯鸠“地理环境决定论”要点。

3. 爱德华·吉本的史学成就。

4. 哥丁根学派的史学地位。

四、论述题

1. 哥丁根学派的史学及地位。

2.论述爱德华·吉本的史学成就。

第六章知识点

一、填空题

1. 兰克是“科学的历史学之父”、“客观主义史学的祖师”。著有《拉丁与条顿民族史》、《教皇史》、《英国史》、《法国史》等。客观主义史学,一般指源于古希腊史家(),而成于近代德国史家(兰克)的一种史学观念及方法论体系,是西方史学的一个重要流派。

2. 德国历史学家蒙森代表作《罗马史》卓越的史才与漂亮的文笔结合在一起。190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把德国史学推向新的高潮。

3. 德国历史学家洪堡《论历史学家的任务》,揭示了特定时代对德国历史学家的现实要求。

4. 普鲁士政治史学派:精神之父达尔曼,首席代表是聚贝尔,参与创办《历史杂志》

5.法国的夏多布里昂:第一位对大革命作出反应的法国历史学家,1797年撰写《大革命》。

6.法国的杜罗伊担任教育部长,将历史课设定为义务教育的基础课之一。

7. 法国1876年摩诺创办《历史评论》。

8.哈兰是19世纪英国第一位历史学家《世纪欧洲简史》。

9.牛津学派主要成员:斯塔布斯、弗里曼和格林。剑桥学派:阿克敦。

10.格罗特对古典文化的研究贡献最大,他将19世纪的英国史学推上了最高峰,成为19世纪英国成就最大的历史学家。代表作《希腊史》。

11.在整个19世纪,美国主要有以下三个历史学派:

a.浪漫主义学派,或称美国“早期学派”,其以班克罗夫特最为著名,著《美国史》“美国史学之父”。

b. 废奴派:代表人物希尔德烈斯,小说《奴隶》又称《白奴》。

c.盎格鲁-撒克逊学派:美国文明“欧来说”之一种——“生源论”。

19世纪浪漫主义史学在美国的代表是(),他的《美国史》是美国史学史上的一部名著,他亦因此书获得了()的美誉。

二、名词解释:

1. 兰克

2.蒙森

3. 浪漫主义史学

4. 客观主义史学

5. 历史主义史学

三、简答题:

1. 西方19世纪的史学成就。

2.浪漫主义史学思想内涵

3.客观主义史学理论体系

4.实证主义史学特点

5.历史主义史学含义

四、论述题

1. 浪漫主义史学思潮的贡献与影响

浪漫主义史学:是19世纪西方舞台上显赫一时的史学流派。代表人物有德国的赫尔德、法国的夏多布里昂等。这一学派主要强调历史的个体性与多样性、历史的民族性与世界历史的平等性、历史的平等性以及历史理解的情感性等,对西方史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与影响。客观主义史学:一般指源于古希腊史家修昔底德,而成于近代德国史家兰克的一种史学观念及方法论体系,是西方史学的一个重要流派。

这一学派以政治军事史为主要研究内容,强调“直觉”理解,坚持史料批判和客观公正的撰史原则等,促进了西方史学长足的进步与发展。

历史主义史学:是19世纪西方重要的史学流派。代表人物有洪堡和德罗伊森等,这一学派认为人性和理性的形成都离不开特定的时空或具体的历史环境,它关注事物生成的历史连续性,并将它当作个体,注意阐释其特殊价值等。历史主义史学极大地丰富了西方史学思想,其史学原则至今仍是西方史学思想的宝贵财富。

兰克:19世纪西方最有影响的史学家。倡导“如实直书”,强调掌握原始资料,注重考证等,因此被尊为“科学的历史学之父”,是客观主义史学的代表。对西方19世纪及后世史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蒙森:德国19世纪著名历史学家。代表作是《罗马史》,此著作卓越的史才与漂亮的文笔非常自然地结合在一起,190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著述丰富,而且史料扎实,在自己涉及的每一个史实专门领域内,几乎都以其创新精神留下了划时代的巨著,继兰克之后又把德国史学的繁荣推上了一个新的高潮。

第七章知识点

一、填空题

1. 德国史学家斯宾格勒是文化形态学派,《西方的没落》。

2. 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3. 柯林武德主要史学观点: a.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b.历史是过去思想的重演。

4. 历史学家汤因比“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新斯宾格勒派”代表作:《历史研究》

5. 年鉴学派创建阶段(1929-1945)创始人费弗尔、布洛赫,1929年创立年鉴学派,它得名于是年发刊的《经济与社会史年鉴》。转型阶段(1968至今)代表人物:勒高夫、勒华拉杜里和费罗

6. 后现代历史学,产生原因:后现代主义影响。研究内容:反对进步史观、反对宏大叙事,也反对史学自然科学化和传统史学认识的那种“客观事实”,认为历史是虚构的结果,历史文本的主观性值得称颂而且十分必要等等。代表人物海登·怀特,代表作《元史学》《话语的比喻》。

二、名词解释:

1.鲁滨逊新史学

2.年鉴学派

3..汤因比

4.后现代史学

三、简答题:

1.鲁滨逊新史学理论

四、论述题

1.西方自古迄今世界史编纂类型及对第种类型之评价。

光合作用知识点归纳总结

光合作用相关考点总结 知识点一、捕获光能的色素 1、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 (1)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能溶解于。叶绿体中的色素在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反之则慢。 (2)方法步骤: ①提取绿叶中色素:称取菠菜叶2g→剪碎置于研钵→放入少许和→加入5→迅速研磨→过滤→收集滤液(试管口用塞严) ②制备滤纸条: ③画滤液细线: ④分离色素:滤纸条轻轻插入盛有层析液的小烧杯中,滤液细线不能触及到,用培养皿盖住小烧杯。 (3)结果分析: ●无水乙醇的用途是, ●层析液的的用途是; ●二氧化硅的作用是; ●碳酸钙的作用是; ●滤纸条上的细线要求画得细而直,目的是保证层析后分离的 色素带;便于观察分析; ●分离色素时,层析液不能没及滤液细线的原因是; ●层析装置要加盖的原因是 _; ●是否可以用滤纸代替尼龙布过滤; 叶绿素主要吸收和利用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 1.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1)基粒和类囊体增大了受光面积。 (2)类囊体的薄膜上分布着酶和色素,利于光反应的顺利进行。 (3)基质中含有与暗反应有关的酶。 2.色素的分布与作用 (1)分布:叶绿体中的色素都分布于类囊体的薄膜上。 (2)作用:色素可吸收、传递光能 3.影响叶绿素合成的因素 (1)光照:光是影响叶绿素合成的主要条件,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因而叶片发黄。 (2)温度:温度可影响与叶绿素合成有关的酶的活性,进而影响叶绿素的合成。低温时,叶绿素分子易被破坏,而使叶子变黄。 (3)必需元素:叶绿素中含N、等必需元素,缺乏将导致叶绿素无法合成,叶变黄。 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 光条件光、色素、酶

(完整版)光合作用知识点总结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四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一、主要知识点回顾 1、色素分类 叶绿素a 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叶绿体中色素叶绿素b (类囊体薄膜)胡萝卜素 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叶黄素(保护叶绿体免受强光伤害) 2、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注意事项: ⑴、丙酮的用途是提取(溶解)叶绿体中的色素; ⑵、层析液的的用途是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 ⑶、石英砂的作用是为了研磨充分; ⑷、碳酸钙的作用是防止研磨时叶绿体中的色素受到破坏; ⑸、分离色素时,层析液不能没及滤液细线的原因是滤液细线上的色素会溶解到层析液中; 3、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CO2和H2O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O2的过程。 4、光合作用作用过程(重点) 联系:光反应阶段与暗反应阶段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是缺一不可的整体,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H]和ATP,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ADP+Pi,没有光反应,暗反应无法进行,没有暗反应,有机物无法合成。

条件:一定需要光 场所:类囊体薄膜, 产物:[H]、O 2和能量 光反应阶段 过程:(1)水的光解,水在光下分解成[H]和O 2 (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 (2)形成ATP :ADP+Pi+光能?→?酶ATP 能量变化:光能变为ATP 中活跃的化学能 条件:有没有光都可以进行 场所:叶绿体基质 暗反应阶段 产物:糖类等有机物和五碳化合物 过程:(1)CO 2的固定:1分子C 5和CO 2生成2分子C 3 (2)C 3的还原:C 3在[H]和A TP 作用下,部分还原 成糖类,部分又形成C 5 能量变化:ATP 活跃的化学能转变成化合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5、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光照强度、CO2浓度、温度、光照长短、光的成分等 (1)光照强度:在一定的光照强度范围内,光合作用的速率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加 快。 (2)CO2浓度: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光合作用速率随着CO2浓度的增加而加快。 (3)温度:光合作用只能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在最适温度时,光合作用速率 最快,高于或低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速率下降。 6、农业生产以及温室中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方法 ⑴、控制光照强度的强弱;⑵、控制温度的高低;⑶、适当的增加作物环境中二氧化碳的 浓度;⑷、延长光合作用的时间; ⑸、增加光合作用的面积-----合理密植,间作套种;⑹、 温室大棚用无色透明玻璃;⑺、温室栽培植物时,白天适当提高温度,晚上适当降温;⑻、 温室栽培多施有机肥或放置干冰,提高二氧化碳浓度。 7、化能合成作用:利用体外环境中的某些无机物氧化分解所释放的能量制造有机物。 光 合 作 用 的 过 程

高中生物 必修1 光合作用 知识点全面总结 (word20页)

第三单元之—光合作用 一、叶绿体的结构与功能 (一)叶绿体的结构模型. (二)相关知识 1、.叶绿体是真核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2、叶绿体由两层膜(内膜和外膜)包围而成,内部有许多基粒,基粒和基粒之间充满了基质。 3、每个基粒都有许多个类囊体构成,类囊体薄膜上含有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的色素以及光反应所需的酶,是光反应的场所。 4、基质中含有暗反应所需的酶,是进行暗反应的场所。 5、光合色素的相关知识。 (1)叶绿体色素的种类及含量: 叶绿素a 叶绿素(3/4) 叶绿素b 叶绿体色素 胡萝卜素 类胡萝卜素(1/4) 叶黄素 (2)叶绿体色素的分布: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 (3)叶绿体色素的功能:吸收,传递(4种色素),转化光能(只有少量的叶绿素a把光能转为电能) (4)影响叶绿素合成的因素: ①光照:光是影响叶绿素合成的主要条件,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因而叶片发黄。(例如韭黄,蒜黄) ②温度:温度可影响与叶绿素合成有关的酶的活性,进而影响叶绿素的合成。低温(秋末)时,叶绿素分子易被破坏,而使叶子变黄。 ③必需元素:叶绿素中含N、Mg等必需元素,缺乏N、Mg将导致叶绿素无法合成,叶变黄。另外,Fe是叶绿素合成过程中某些酶的辅助成分,缺Fe也将导致叶绿素合成受阻,叶变黄。

(5)叶绿体色素的吸收光谱: ①叶绿体中的色素只吸收可见光,而对红外光和紫外光等不吸收。 ②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色素对绿光吸收最少。对其他波段的光并非不吸收,只是吸收量较少。 经过色素吸收后,光谱出现两条黑带。说明:叶绿体中的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6)叶绿体色素的性质:易溶于酒精、丙酮和石油醚等有机溶剂,不溶于水,叶绿素的性质不稳定,易被破坏,类胡萝卜素性质相对稳定。 (7)植物叶片的颜色与所含色素的关系: 正常绿色正常叶片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比例约为3∶1,且对绿光吸收最少,所以正常叶片总是呈现绿色 叶色变黄寒冷时,叶绿素分子易被破坏,类胡萝卜素较稳定,显示出类胡萝卜素的颜色,叶子变黄 叶色变红秋天降温时,植物体为适应寒冷,体内积累了较多的可溶性糖,有利于形成红色的花青素,而叶绿素因寒冷逐渐降解,叶子呈现红色 6、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1)原理解读: ①色素的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溶于有机溶剂而不溶于水,可以用无水乙醇(或丙酮)作溶剂提取绿叶中的色素,而不能用水,因为叶绿体中的色素不能溶于水。 ②色素的分离原理:利用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进行分离,溶解度大的在滤纸上扩散得快,反之则慢。从而使各种色素分离。 (2)选材:应选取鲜嫩、颜色深绿的叶片,以保证含有较多的色素。 (3)过程:省略。 (4)结果分析:

西方史学史试卷

西方史学史试题 一、选择题(共10题,每题3分,总计30分) 1.《长征记》的作者是() A 色诺芬 B 老伽图 C 波利比阿 D希罗多德 2、《论法的精神》的作者是( ) A 狄德罗 B康德C伏尔泰 D 孟德斯鸠 3、西方史学史上第一部历史著作是() A《历史》 B《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C《希腊史》 D《罗马帝国衰亡史》4、罗马文化的“黄金时代”是() A凯撒时代 B奥古斯都时代 C屋大维时代 D伯里克利时代 5关于西方古典史学的优良传统以下观点不正确的是() A求真探索的精神 B理性主义观念 C宏宽的历史眼光 D注重历史对现实的借鉴作用 6、下面哪位史学家来自德国() A休谟 B 伏尔泰 C莫泽尔 D吉本 7、下列不属于口述史学的特点的是() A生动性 B广泛性 C民主性 D真实性 8、人文主义史学的基本特征() A初步运用了历史批判方法 B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C排斥古典史学批判、反思的精神 D强调独立思考,不轻信别人的记载 9、属于凯撒的史学作品的是() A《高卢战记》 B 《日耳曼尼亚志》 C《罗马历史源流》 D《罗马古物考》10、下列不属于19世纪美国历史主要学派的是() A浪漫主义学派 B 废奴派 C盎格鲁-撒克逊学派 D边疆学派 二、填空题(共20空,每空1分,共20分) 1.古希腊三大史学家是_____ ,______ ,______ 。 2.意大利著名旅行家,商人__________,撰写了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描写中国历史,文化和艺术的作品《_______________》。 3.公元前12世纪至前8世纪的希腊社会称之为“__________时代”。

4.__________是罗马史学的真正奠立者,他被称为“爱国史家”。 5.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的特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李维的_________又称《罗马史》。他的史学思想有三点:_________、_________、文笔优美。 7.奥古斯丁著有《_________》和《_________》 8.罗马三大史家有撒路斯题乌斯、__________、__________。 9.__________被称为“政治史之父”,他的《__________》是政治军事史的范例, 也标志着西方史学在古希腊时代的最高成就。 10.文艺复兴这个词最早是由__________世纪的法国学者谢尔·德金尔克提出来的。 三、判断题(共10题,每题1分,共计10分) 1.《建城以来史》的作者是匹克托。() 2.“中世纪”的概念,最早是由15世纪人文主义历史学家比昂多提出的。() 3.公元4世纪至前3世纪的希腊社会,史称“古典时代”。() 4.波里比阿被后人称为“历史学家中的历史学机家。() 5.著名的“剑桥三史”是《剑桥古代史》、《剑桥中世纪史》、《剑桥近代史》。() 6.狄德罗撰有《路易十五时代》和《百科全书》。() 7.18世纪的西方史学,总的来说是以理性主义为主导思想的。() 8.文艺复兴的一个特征是恢复了人在历史上的中心地位。() 9.西方史学的直接源头是古罗马史学。() 10.老伽图用拉丁文字写作罗马史,首开拉丁史学之先河.( ) 四、名词解释(共2题,每题5分,总计10分) 1. 修昔底德

西方史学史书目1

西方史学史中文参考书目 (一)原著 (1)荷马:《伊利亚特》、《奥德赛》,花城出版社,1994年(2)赫西俄德:《工作与时日》、《神谱》,商务印书馆,1991年 (3)希罗多德:《历史》,商务印书馆,1959年,1986年(4)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商务印书馆,1960年,1986年 (5)色诺芬:《长征记》,商务印书馆,1985年 (6)色诺芬:《经济论》、《雅典的收入》,商务印书馆,1961年 (7)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商务印书馆,1984年(8)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商务印书馆,1959年(9)恺撒:《高卢战记》,商务印书馆,1979年 (10)恺撒:《内战记》,商务印书馆,1986年 (11)撒路斯提乌斯:《喀提林阴谋》、《朱古达战争》,商务印书馆,1995年 (12)李维:《罗马史》选,商务印书馆,1980年 (13)塔西佗:《编年史》,商务印书馆,1981年 (14)塔西佗:《历史》,商务印书馆,1981年

(15)塔西佗:《阿古利可拉传》、《日耳曼尼亚志》,商务印书馆,1985年 (16)苏维托尼乌斯:《罗马十二帝王传》,商务印书馆,1995年 (17)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商务印书馆,1990年(18)阿庇安:《罗马史》,商务印书馆,1976年 (19)阿里安:《亚历山大远征记》,商务印书馆,1979年(20)圣经《旧约全书》《新约全书》,香港圣经公会,1980年 (21)奥古斯丁:《忏悔录》,商务印书馆,1963年,1989年(22)奥古斯丁:《独语录》,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 (23)格利高里:《法兰克人史》,商务印书馆,1981年(24)比德:《英吉利教会史》,商务印书馆,1991年(25)艾因哈德:《查里大帝传》,商务印书馆,1979年(26)无名氏:《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商务印书馆,2004年 (27)薄伽丘、布鲁尼:《但丁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28)马基雅维里:《佛罗伦萨史》,商务印书馆,1982年(29)马基雅维里:《论李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30)蒙田:《蒙田随笔全集》,译林出版社,1996年

光合作用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一、叶绿体中的光合色素的种类、分布、颜色、作用 知识点二、光合色素提取与分离 [提取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故常用无水乙醇提取绿叶中的色素。[分离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 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快;反之,则慢。 [过程]1、研磨:CaCO3是为了保护色素;SiO2是为了研磨充分;乙醇提取色素。 2、制备滤纸条,注意一端应减去两角。 3、画滤液线时,要用力均匀,且等滤液线晾干后再画下一次,重复3-4次。 4、用纸层析法分离色素时,滤液线要在层析液的上方,不要触及层析液。 知识点三、光合作用的过程、实质

知识点五: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比较 1)光 a、光强度: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速率随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加快。 b、光质:复色光(白光)下,光合速率最快; 单色光中,红光下光合速率较快,蓝紫光次之,绿光最差。 故温室大棚常用无色透明薄膜。 2)温度 温度通过影响酶活性来影响光合速率。在一定范围内随温度升高,光合速率增大;温度过高会使酶活性下降,从而使光合速率减小。 生产中的应用:适时播种;温室栽培农作物时,白天适当升温,晚上适当降温。 3)CO2浓度 植物光合速率在一定范围内随CO2浓度增大而加快,但CO2达一定浓度时,光合速率不再增加。 生产中,常用合理密植、通风、施CO2(干冰)、施有机肥的方法,来增加CO2 (4)必需矿质元素:矿质元素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光合作用。Mg等是合成叶绿素的必需元素(5)水分 水既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又是体内各种化学反应的介质。另外,水还影响气孔的开闭,间接影响CO2进入植物体,所以水对光合作用影响很大, 生产上,应合理灌溉,预防干旱。 知识点七:提高植物光能利用率的途径 1、延长光照时间:如:轮作、补充人工光照 2、增加光合作用面积:合理密植、改善株型 3、提高强光合效率(速率):?适当增加光照强度?控制温度?提高CO2浓度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知识点总结.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细胞呼吸的概念:细胞呼吸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 他产物,释放能量并且生成ATP的过程。 一、实验课题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一)实验原理 1、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属于兼性厌氧菌。 有氧呼吸产生水和CO2 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 。 2、CO2的检测方法 (1)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CO2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3、酒精的检测 橙色的重酪酸钾溶液在酸性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 二)实验假设 1. 酵母菌在有氧情况下进行有氧呼吸产生:CO2 2. 无氧情况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CO2+酒精 (三)实验用具(略) 1、NaOH的作用是什么? 2、酵母菌进行什么呼吸? 3、澄清的石灰水有什么作用? 4、如何说明CO2产生的多少? 5、如何控制无氧的条件? (四)实验结果预测 1、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情况下均产生了CO2,能使澄清石灰 水变浑浊。 2、酵母菌在有氧情况下,没有酒精生成,不能使重铬酸钾溶 液发生显色反应;在无氧情况下,生成了酒精,使重铬酸钾溶 液发生灰绿色显色反应。 3、酵母菌的有氧呼吸比无氧呼吸释放的CO2要多 (五)实验步骤 1、配制酵母菌培养液(等量原则)置于A、B锥形瓶 2、组装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装置图,放置在25-35 ℃、环境下培养8-9小时。 3、检测CO2的产生 4、检测酒精的产生 (1)取2支试管编号(2)各取A、B锥形瓶酵母菌培养液的滤液2毫升注入试管 (3)分别滴加0.5毫升重酪酸钾--浓硫酸溶液,轻轻震荡、混匀.A试管密封,B试管不密封.(六)观测、记录

西方史学史

绪论 (1)阶段一:前5C-5C古典史学时期 局限性:①仍用神灵的意志来解释战争的结局和罗马强盛的原因 ②过分突出了历史著作的叙事性和文笔的生动,损害了历史的真实 ③历史的叙述上缺乏明确的时间尺度 成就:①历史学家通过原因的分析试图揭示历史事件的真正动因 ②历史学家“知道历史的作用首先在于获得真理” ③历史学家认识到“是人类历史的叙述,是人的事迹、目的、成败的历史” (2)阶段二:5C-14C初中世纪的基督教史学时期 ①人类历史被描绘成在上帝意志的支配下,上帝的信徒和魔鬼的信徒进行斗争的历史 成就:在时空观念上超越了古典时代 ①历史研究的范围大大拓展 ②历史记载有了准确的纪年 (3)阶段三:14C初-19C末20C初文艺复兴开创了西方史学的近代史学时期 发展:①该时期是西方近代史学中人神之战,人战胜神的时期 ②历史考辨方法得到进一步发展 ③历史哲学开始产生 ④19C是历史学的大繁荣时期,历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4)阶段四:20C初-今现代史学 特点:思辨的历史哲学继续发展,但分析的历史哲学更受欢迎。吸取了实证史学的有点,注重跨学科总体研究的法国“年鉴学派”历久不衰,成为当代史学的楷模。二战后,众多的社会科学分析方法进入了历史学领域,反映了当代史学科学化、精密化、整体化的发展趋势。马克思主义史学结束了遭受史学界冷落的状态,渗入到专业历史学家中间。 (1)时期一:20C初-1949年建国前 借助日本的间接介绍到直接接触西方史学原著 从翻译他人之作到自己撰写著作 (2)时期二:建国-1978 初步发展与遭遇坎坷 大转变:从引进西方资产阶级史学转变为马克思主义史学 60S年代初,西方史学史得到学术界关注: 西方史学史作为一门学科来建设的意见被提上来 在高校历史系的教学中确立了应有的地位 出版不少有关西方史学的译著 (3)时期三:1978-今初步繁荣与转型:研究最活跃、成绩最多

光合作用知识点[精.选]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考点一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1.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关系图解 图中①~⑩依次为O 2、叶绿体、[H]、C 5 、C 6 H 12 O 6 、O 2 、 C 2H 5 OH、乳酸、细胞质基质、ATP。 3、光照和CO 2 浓度变化对光合作用物质含量变化的影响 条件过程变化C3C5[H]和ATP 光照由强到弱, CO2供应不变①过程减弱, ②③过程减弱, ④过程正常进行 增 加 减 少 减少 光照由弱到强, CO2供应不变①过程增强, ②③过程增强, ④过程正常进行 减 少 增 加 增加 光照不变,CO2由充足到不足④过程减弱,随着C3减少,②③过程减弱,①过 程正常进行 减 少 增 加 增加 光照不变,CO2由不足到充足④过程增强,随着C3增加,②③过程增强,①过 程正常进行 增 加 减 少 减少

考点二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及其应用1.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 (1)光照强度 ②应用:阴生植物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都较阳生植物 低, 如图中虚线所示。间作套种农作物,可合理利用光能;欲使植物正常生长,则必须使光照强度大于B点对应的光照强度;适当提高光照强度可增加大棚作物产量。 (2)CO2浓度

①曲线分析:图1中A点表示CO 2 补偿点,即光合速率等于 呼吸速率时的CO 2浓度,图2中A'点表示进行光合作用所需CO 2 的最 低浓度。B和B'点都表示CO 2 饱和点。 ②应用:在农业生产上可以通过“正其行,通其风”,增施农家肥等增 大CO 2 浓度,提高光合速率。 ①温度主要通过影响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的活性而影响光合速率。 ②曲线分析:低温使酶的活性降低,导致植物的光合速率降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酶活性升高,进而导致光合速率增大;温度过高会使酶活性降低,导致植物光合速率减小。 ③应用:冬季,温室栽培可适当提高温度;晚上可适当降低温度,以降低细胞呼吸消耗有机物。 (4)矿质元素 ①曲线分析: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增大必需矿质元素的供应,可提高光合速率,但当超过一定浓度后,会因土壤溶液浓度过高 使植物吸水困难,而导致光合速率下降。 ②应用:在农业生产上,根据植物的需肥规律,合理施肥,可以提高作物的光合作用。 (5)温度、光照强度、CO 2 浓度综合因素对光合速率的影响

(完整word版)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知识点

5-4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一、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 1、光合色素(Ⅱ) 2、叶绿体 (1)分布:植物叶肉细胞(主要) (2)结构特点 双层膜 基粒:由类囊体组成,类囊体膜上有光和色素、酶 基质:含与暗反应有关的酶 3、光合色素的提取与分离(Ⅱ) 二、光合作用探究历程(Ⅰ) 见课本P100-102 重点实验:恩格尔曼的水绵实验、鲁宾和卡门实验、卡尔文实验

三、光合作用过程 1、方程式 2、过程(Ⅲ) 常考:光照强度变化或CO2浓度变化,各物质的含量变化(如ATP、 [H]、C3、C5等)。 3、光反应、暗反应比较

四、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Ⅲ) 谨记谨记:总(真)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1、光照 (1)光照强度 A点:只进行光合作用 AB段:呼吸>光合 B点:呼吸=光合 BC段:光合>呼吸 (2)光照时间 (3)光质

2、CO2浓度 3、温度 4、矿质元素 N、P、K、Mg(叶绿素关键元素)五、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Ⅰ) 六、常考曲线图(Ⅲ) 1、夏季晴朗的一天

bc段下降的原因是,正午气温过高,气孔关闭,CO2吸收减少,使暗反应减缓。 de段下降的原因是,光照强度降低。 6点、18点时,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2、密闭容器中 AB段:CO2不断增加,CO2释放较多。呼吸作用>光合作用。BD段:CO2不断减少,CO2吸收较多。呼吸作用<光合作用 DE段:CO2不断增加,CO2释放较多。呼吸作用>光合作用 经过一昼夜,大棚内植物有机物的含量会增加。 E点的CO2含量低于A点,说明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多于细胞呼吸消耗的有机物。

西方史学史

导论:历史、历史学与史学史 一、历史和历史学 什么是历史? 已过去的事实经历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进程过去事实的记载历史学科 《大英百科全书》(1880年版):“历史一词在使用中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含义:第一,指构成人类往事的事件和行动;第二,指对此种往事的记述及其研究模式。前者是实际发生的事情,后者是对发生的事件进行的研究和描述。” 历史,或简称史,指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 实在的历史 凡是过去的都是历史(历史与时间)历史是过去的现实(历史与现实) 历史无所不包,任何事物都有历史(历史与空间)人的活动 描述的历史 理论预设:历史观参照(叙事)框架:时间、空间 价值准则:叙事意图决定史事的选择描述过程:历史是被叙述的 体现的是一种过去观,而不是过去本身这种历史可随时翻新,不断重写。 二、史学史 历史学:简而言之,是历史研究的学科 历史学概念的几次变迁 希罗多德对史学的界定:对过去的研究,它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即证词和探究。 证词:目击者对真实发生的事情所做的符合事实的陈述; 探究:根据这些证词去寻找事实真相的活动。 古罗马时期,历史被理解为探索者所作的叙述,即讲故事。历史学即叙事史学。 中世纪时期,特别强调历史是指人类事务的整个进步过程,并认为历史是个循环的过程。 文艺复兴之后,历史学作为学科逐步形成 史学史的历史 史学史一词的广义用法在西方开始于16世纪,几乎等同于历史编纂学,内容包括历史的编纂、写作和表述方法、体例、结构和技巧,也包括历史研究活动的成果。 1599年,法国波普利尼埃尔《完美史学思想第一书》,直到18世纪以前,这一类史学史著作都是单纯按照年代先后排列过去的史学家和作品。 18世纪末19世纪初哥廷根学派提出要对历史学的历史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批判。 1911年,瑞士富艾特《新史学史》;1913年,英国古奇《19世纪的历史学与历史学家》。这时的史学史将历史著作及其方法列入了研究范畴。 现代史学史的定义由美国的一批史学家所定义: 贝克尔:(史学史)是古代希腊以来的历史著作的总和,包括作者的写作目的和观点,他们使用的史料、著作的可靠性、准确性和趣味性… 1980年布加勒斯特第十五届历史科学大会上成立了历史编纂学国际委员会,并创办两个刊物《史学史》和《史学研究国际年鉴》 一些代表作品: 布莱萨特《历史学:古代、中世纪和现代》1983 伊戈尔斯主编《国际历史学研究手册》1979 伊戈尔斯《欧洲史学新方向》1985 德泽尔主编《历史学的未来》1977 斯蒂森《历史学面面观》1987 史学史的研究对象 史学家与史学著作(史学思想、历史编纂学、史料学、史学方法论)史学的发展历程和社会地位

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知识点及经典习题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相关概念: 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化学反应的总称,是生物与非生物最根本的区别,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细胞代谢: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的许多化学反应。 酶:是活细胞(来源)所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功能: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提高化学反应速率)的一类有机物。 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二、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难点) 1、底物浓度 2、酶浓度 3、PH值:过酸、过碱使酶失活 4、温度:高温使酶失活。低温降低酶的活性,在适宜温度下酶活性可以恢复。 三、实验 1、比较过氧化氢酶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过程见课本P79) 实验结论:酶具有催化作用,并且催化效率要比无机催化剂Fe3+高得多 控制变量法: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的定义。 对照实验:除一个因素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 2、影响酶活性的条件(要求用控制变量法,自己设计实验) 建议用淀粉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用过氧化氢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3、酶的本质: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合成酶的场所主要是核糖体,水解酶的酶是蛋白酶),也有少数是 RNA。 四、酶的特性: ①、高效性: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许多。 ②、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③、酶需要较温和的作用条件: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和偏低,酶的活 性都会明显降低。 第二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一、ATP的结构简式:ATP是三磷酸腺苷的英文缩写,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 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代表普通化学键。 注意:ATP的分子中的高能磷酸键中储存着大量的能量,所以A TP被称为高能化合物。这种高能化合物化学性质不稳定,在水解时,由于高能磷酸键的断裂,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二、A TP与ADP的转化: 酶 ATP ADP + Pi + 能量 三、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 ADP + Pi+ 能量 ATP ATP 酶 ADP + Pi+ 能量 ADP转化为ATP所需能量来源:动物和人:呼吸作用绿色植物:呼吸作用、光合作用 第三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一、相关概念:

光合作用知识点总结

5.4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一、 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 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在类囊体的薄膜上分布着具有吸收光能的 ,在类囊体的薄膜上和叶绿体的基质中含有许多光合作用所必需的 。 化能合成作用:某些细菌,能够利用体外环境中的某些无机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来制造有机物,这种合成作用叫做化能合成作用。如硝化细菌,将NH 3氧化成亚硝酸,进而氧化成硝酸,利用这两个反应释放的化学能,将CO 2和H 2O 合成糖类。 二、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① 普里斯特利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能说明消耗CO2和产生O2吗?不能 ②由于空气组成的发现,人们明确了绿叶在光下放出的气体是氧气,吸收的是二氧化碳。 梅耶指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③萨克斯把绿叶放在暗处理(饥饿处理,消耗原有淀粉)的绿色叶片,酒精去除色素后,一半曝光, 另一半遮光。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发现遮光的那一半叶片没有发生颜色变化,曝光的那一半叶片则呈深蓝色。证明: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 ④恩格尔曼用水绵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巧妙之处在于:水绵的叶绿体是螺旋带状,便于观察。用好 氧细菌的聚集来确定氧气的产生部位。证明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氧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 ⑤鲁宾,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了光合作用。第一组相植物提供H 218O 和CO 2,释放的是18O 2;第二 组提供H 2 O 和C 18O ,释放的是O 2。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来水。 ⑥、卡尔文用14CO 2供给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通过控制供给14CO 2的时间和对中间产物的分析,探明了 CO 2转化成葡萄糖的途径(CO 2→C3→葡萄糖)即卡尔文循环。 三、光合作用过程 ※※叶绿体处于不同条件下,C3、C5、[H]、ATP 以及(CH 2O)合成量的动态变化 C3的变化与其他三种物质相反。 四、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主要有: 1、光照强度:在一定范围内,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加快,超过光饱合点,光合速率反而会下

高一生物光合作用知识点归纳

高一生物光合作用知识点归纳 高一生物光合作用知识点归纳 光和光合作用 一、捕获光能的色素 叶绿体中的色素有4种,他们可以归纳为两大类: 叶绿素(约占3/4):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 类胡萝卜素(约占1/4):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 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白光下光合作用最强,其次是红光和蓝紫光,绿光下最弱。因为叶绿 素对绿光吸收最少,绿光被反射出来,所以叶片呈绿色。 二、实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实验原理:绿叶中的色素都能溶解在层析液(有机溶剂如无水 乙醇和丙酮)中,且他们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 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绿叶中的色素随着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 而分离开。 2方法步骤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步骤要记准确) 三、捕获光能的结构——叶绿体 结构:外膜,内膜,基质,基粒(由类囊体构成)。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分布于基粒的类囊体及基质中。光合作用色素分布于类囊体 的薄膜上。吸收光能的四种色素和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就分布在类 囊体的薄膜上。类囊体在基粒上。 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它内部的巨大膜表面上,不仅分布着许多吸收光能的色素分子,还有许多进行光合作用所必须的酶。

四、光合作用的原理 植物更新空气。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光合作用的产物除氧气外还有淀粉。 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同位素标记法) 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途径,这一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 暗反应中,ATP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化为(CH2O)中稳定的化学能 联系: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ATP和[H],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合成ATP的原料ADP和Pi 五、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1)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①光的波长 叶绿体中色素的吸收光波主要在红光和蓝紫光。 ②光照强度 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时,光合作用的强度不再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 ③光照时间 光照时间长,光合作用时间长,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 (2)温度 温度低,光合速率低。随着温度升高,光合速率加快,温度过高时会影响酶的活性,光合速率降低。

西方史学史

荷马史诗的内容、史料价值 荷马史诗是《伊利亚特》与《奥德赛》的合称。公元前12世纪发生的古希腊联军远征小亚细亚城市特洛伊的战争,是这两部实施的主要来源。史诗的形成和记录,几乎经历了奴隶制形成的全过程。《伊索亚特》写战争本身,描述希腊人征服特洛伊城的经过,着重描绘了希腊英雄阿喀琉斯的伟大形象。简单史诗兼英雄史。《奥德赛》描述的则是以足智多谋著称的希腊英雄修昔底德在胜利后,渡海返乡,历经艰险的故事。复杂史诗兼性格史。史料价值:在历史正式产生之前,古希腊人是把史诗当做历史来看待。 <1>是研究希腊古史不可或缺的文献资料。不仅反映了公元前12世纪到公元前8世纪的社会情况,而且反映了迈锡尼文明。它再现了古代希腊社会的图景,是研究早期社会的重要史料。<2>在《荷马史诗》中,已经出现了古希腊人关于“历史”的最初概念,而且在一些篇章中还出现了表示“历史”概念的词语。后来希腊语中的“历史”一词,就是直接从这个含义上演变而来。<3>古希腊历史观念,一般来说始于荷马史诗。从史诗中可以看到希腊人所具有的最初的人本观念。强调人的力量和智慧。<4>荷马史诗中还隐藏着一种历史的探究精神,而这种精神是导致历史学产生的一个必要条件。 赫西俄德的史学观点、史学贡献、作品及评价。 史学观点: (1)神的世界由力所统治的世界,人类社会则归于正义的统治。 (2)人类的恶也变成了神的本性,神本身就是罪恶之源。 (3)时间就是秩序,依秩序而行就是正义,就可以获得和平,丰裕. (4)人与神的共同作用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史学贡献: (1)将时间作为宇宙道德秩序的一个方面,在神的羽翼下试图建立时间的客观性. (2)他在西方历史上第一次对历史过程进行了分期,把人类历史分为五个阶段,使得人类实践更为明显地表现为一个历史过程. (3)提出了关于人类历史的总的运动模式,这种模式打上了明显的悲观,倒退的印记. 反映了当事人已经有了初步的对历史发展和变化的观念。 (4)对神话传说做出来合理的考察,表明古希腊人对社会起源的观念,从中已包含这一种初步的历史求索精神。 (5)他本人是希腊史学从萌芽状态走向完全形成长过程中的最后一位承上启下的人物 作品及评价: 他的诗作《工作与时日》和《神谱》中所反映出的历史思想在西方史学的起源上具有重要意义 ,《工作与时日》关于时代的区分,所包含着的每况愈下、今不如昔的悲观说法,却反应了那时希腊人已经有了初步的对历史发展和变化的观念。 《神谱》以描写宇宙的形成和诸神世系以及相互之间的斗争。作者对神话传说做出的合理性的考察,书名古希腊人社会起源的观念,从中已包含着一种初步的历史求索精神。 赫克泰阿斯 米利都人,散文纪事家的杰出代表。他是一位行迹甚广的大旅行家,曾访问过希腊、黑海沿岸、埃及、波斯帝国腹地及西班牙南部地区,每到一处必收集资料,撰写成书。他的著作有《大地环游记》和《谱系志》。在《大地环游记》中,作者对波斯帝国统治下的社会情况做出了生动的描述。在《谱系志》则记述家乡米利都的历史。赫克泰阿斯在对希腊人的传统的认识上,充分显示了理性批判的思想,从现存著作的片断中,可以看出作者具有怀疑精神。希罗多德 被西方称作“史学之父”,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他不仅首创了日后成为西方史坛编纂历史的正宗体裁——叙述体,而且还具有卓越的编史才能,正是他把历史的真实性与编纂的艺术性

光合作用知识点归纳总结

光合作用知识点归纳总结 光合作用相关考点总结知识点一、捕获光能的色素1、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1)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能溶解于。 叶绿体中的色素在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反之则慢。 (2)方法步骤:①提取绿叶中色素:称取菠菜叶2g→剪碎置于研钵→放入少许_______和_______→加入5mL______→迅速研磨→过滤→收集滤液(试管口用______塞严)②制备滤纸条:③画滤液细线:④分离色素:滤纸条轻轻插入盛有层析液的小烧杯中,滤液细线不能触及到,用培养皿盖住小烧杯。 (3)结果分析:l无水乙醇的用途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l层析液的的用途是 __________________;l二氧化硅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l 碳酸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l滤纸条上的细线要求画得细而直,目的是保证层析后分离的色素带;便于观察分析;l分离色素时,层析液不能没及滤液细线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l层析装置要加盖的原因是_;l是否可以用滤纸代替尼龙布过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叶绿素主要吸收和利用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 1.结构与功能的关系(1)基粒和类囊体增大了受光面积。

利于光反应的顺利进行。类囊体的薄膜上分布着酶和色素,(2) (3)基质中含有与暗反应有关的酶。 2.色素的分布与作用(1)分布:叶绿体中的色素都分布于类囊体的薄膜上。 (2)作用:色素可吸收、传递光能3.影响叶绿素合成的因素(1)光照:光是影响叶绿素合成的主要条件,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因而叶片发黄。 (2)温度:温度可影响与叶绿素合成有关的酶的活性,进而影响叶绿素的合成。 低温时,叶绿素分子易被破坏,而使叶子变黄。 (3)必需元素:叶绿素中含N、Mg等必需元素,缺乏Mg将导致叶绿素无法合成,叶变黄。 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光反应阶段条件光、色素、酶场所光酶在类囊体的薄膜上物质变化水的分解:2H2O→ 4[H]+O2↑ATP的生成:ADP+Pi→ATP能量变化光能→ATP中的活跃化学能暗反应阶段条件酶、ATP、[H](有光、没光都行)场所叶绿体基质物质变化酶酶CO2的固定:CO2+C5→2C3ATPC3的还原:C3+[H]→(CH2O)能量变化ATP中的活跃化学能→(CH2O)中的稳定化学能3.光照和CO2浓度变化对植物细胞内C3、C5、[H]、ATP和O2及(CH2O)含量的影响考点二:与光合作用有关的曲线及分析、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联系合速率,只有提高光强或CO2浓度。

西方史学史知识点

西方史学史知识点 第一章知识点 一、填空题 二、名词解释 1.希罗多德 2.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3. 修昔底德 三、简答题 1.西方史学史分期、四个发展阶段 2.西方史学史主线索:五次转折 3.希罗多德的史学贡献。 4.《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特点。 5.色诺芬在古希腊史学上的地位 四、论述题 1.评价历史学家希罗多德 2.评价历史学家修昔底德 第二章知识点 一、填空题 1. 古罗马史学双擘是()和()。 二、名词解释: 1.古典史学 三、简答题: 1. 《高卢战记》的史学成就 2. 塔西陀的史学思想 3. 评价波里比阿 4. 阿庇安《罗马史》史学价值 四、论述题 1. 评价古罗马史学家李维及其史著 2. 论述西方古典史学的传统 第三章知识点 一、填空题 1. 比昂多在《罗马帝国衰落以后的历史:472—1440年》中首次提出了中世纪的概念。 2. 教会史学中第一位重要的编年史家是(阿非利加那)。著有(《编年史》) 3. (攸西比乌斯)(约263――339)是基督教史学的奠基人,故有(教会史学之父)的美誉。他的《编年史》、《教会史》完善了线性时间观,将他所知的“历史”分为“神圣的历史”(包括犹太人、基督教的历史)和“世俗的历史”(埃及、巴比伦、波斯、希腊、罗马的历史),按统一的编年结构分别加以记载,由此开创了基督教写史的传统。 4. 法国第一位典型的历史学家是图尔主教格雷戈里(539-594)——“蛮族王国的希罗多

德”。《历史》(即《法兰克人史》) 5. 法兰克史家尼特哈德(795-844?)唯一不是教士的史学家,著作《历史》记载了加洛林王朝解体的历史。 6. 英国历史之父——比德(672-735)著作《英吉利教会史》 “主的生年”(Anno Domini,简写为A.D.) 以B.C.表示公元前( Before Christ 的缩写) 7. “中世纪最伟大的历史学家”——鄂图(1114-1158?)。 所著《编年史》又称《双城史》世界历史的眼光。 8. 中世纪意大利出现了“世界第一奇书”——《马可·波罗游记》又称《东方见闻录》。 9. 拜占庭最杰出的历史学家普洛科匹厄斯。 10. 中世纪拜占庭还出现了一位女史家——康尼娜。《亚历西亚德皇帝传》 二、名词解释: 1.圣奥古斯丁 2.《上帝之城》 三、简答题: 1.简答圣奥古斯丁的史学贡献(影响)。 2.拜占廷史学的特点及评价。 四、论述题 1.论述圣奥古斯丁史学影响。 第四章知识点 一、填空题 1.比昂多的《著名的罗马》《复兴的罗马》《胜利的罗马》是考古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奠基之作。《罗马帝国衰落以后的历史,472-1440年》该书是近代史学的一个里程碑,第一次提出了“中世纪”的概念,是基于历史连续性原则提出的。 2.波丹(1530-1596)是近代早期最杰出的史学思想家。被誉为“16世纪的孟德斯鸠”《易于理解历史的方法》是近代以来第一部真正的史学理论著作。 3.“英国散文之父”——托马斯·莫尔著有闻名世界的《乌托邦》 著作《国王理查三世的历史》是英国第一部真正的人文主历史著作。 4.马比昂《古文书学》的出版为古文书学和古文字学创立奠定了基础。 5.蒙福孔《希腊古文字学》 二、名词解释 1. 《史学易解》 2.博学时代 3.圣摩尔派 三、简答题 1.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史学特征。 2.洛伦左·瓦拉的史学。 3.波丹的史学思想。 四、论述题 0

光合作用知识点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考点一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 1.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关系图解 图中①~⑩依次为O 2、叶绿体、[H]、C 5 、C 6 H 12 O 6 、O 2 、 C 2H 5 OH、乳酸、细胞质基质、ATP。 3、光照和CO 2 浓度变化对光合作用物质含量变化的影响 考点二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及其应用 1.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 (1)光照强度 ②应用:阴生植物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都较阳生植物低,如图中虚线所示。间作套种农作物,可合理利用光能;欲使植物正常生长,则必须使光照强度大于B点对应的光照强度;适当提高光照强度可增加大棚作物产量。 (2)CO2浓度

①曲线分析:图1中A点表示CO 2 补偿点,即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 率时的CO 2浓度,图2中A'点表示进行光合作用所需CO 2 的最低浓度。B和 B'点都表示CO 2 饱和点。 ②应用:在农业生产上可以通过“正其行,通其风”,增施农家肥等增大CO 2 浓度,提高光合速率。 ①温度主要通过影响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的活性而影响光合速率。 ②曲线分析:低温使酶的活性降低,导致植物的光合速率降低;在一定 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酶活性升高,进而导致光合速率增大;温度过高会使酶活性降低,导致植物光合速率减小。 ③应用:冬季,温室栽培可适当提高温度;晚上可适当降低温度,以降低细胞呼吸消耗有机物。 (4)矿质元素 ①曲线分析: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增大必需矿质元素的供应,可提高光合速率,但当超过一定浓度后,会因土壤溶液浓度过高使植物吸水困难,而导致光合速率下降。 ②应用:在农业生产上,根据植物的需肥规律,合理施肥,可以提高作物的光合作用。 (5)温度、光照强度、CO 2 浓度综合因素对光合速率的影响 关键点含义:P点时,限制光合速率的因素应为横坐标所表示的因子,随该 因子的不断加强,光合速率不断提高。当到Q点时,横坐标所表示的因子,不再是影响光合速率的因素,要想提高光合速率,可采取适当提高其他因子的措施。 2.自然环境及密封容器中植物光合作用曲线分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