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座后原来是这样开悟的
- 格式:docx
- 大小:16.39 KB
- 文档页数:11
高僧大德开悟诗赏析在佛教的历史长河中,众多高僧大德以其深邃的智慧和超凡的修行境界,留下了许多令人深思和启迪心灵的开悟诗。
这些诗作不仅是文字的表达,更是他们心灵觉醒的见证,蕴含着对人生真谛、宇宙真相的深刻洞察。
比如,唐代高僧永嘉玄觉禅师的《证道歌》:“君不见,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
五蕴浮云空去来,三毒水泡虚出没。
”这首诗以简洁而有力的语言,揭示了修行的关键在于放下执着,认识到无明的本质就是佛性,一切外在的表象都是虚幻的。
诗人告诉我们,不要刻意去追求所谓的真理,而应顺其自然,当内心觉悟时,便能明白万物本空,佛性自在心中。
再看唐代的黄檗希运禅师的诗:“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
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此诗以梅花在严寒中绽放为例,寓意着修行之路的艰辛与不易。
要想摆脱尘世的烦恼和束缚,必须下一番苦功夫,经历种种磨难和考验。
只有经过寒冬的洗礼,才能迎来梅花的芬芳,只有经历内心的磨砺,才能实现真正的觉悟。
还有宋代的佛印了元禅师的诗句:“一树春风有两般,南枝向暖北枝寒。
现前一段西来意,一片西飞一片东。
”春风吹拂下的同一棵树,南枝温暖而北枝寒冷,这一景象暗示了世间万物的多样性和相对性。
而“西来意”本是禅宗中对佛法真谛的探寻,诗人通过风吹花瓣东西飞的景象,表达了佛法的微妙和难以言表,也提醒我们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时,要保持一颗洞察真相的慧心。
这些高僧大德的开悟诗,往往不追求华丽的词藻和工整的格律,而是以朴实无华的语言直抵人心。
他们用最简单的文字,阐述最深刻的道理,让我们在平凡的生活中,也能感受到佛法的智慧和力量。
比如,唐代的赵州从谂禅师的“吃茶去”。
简简单单的三个字,却蕴含着无尽的禅意。
在日常的吃茶行为中,蕴含着对当下的专注和对生活的体悟。
它提醒我们,不要总是在追寻远方的目标和意义,而忽略了眼前的美好和真实。
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都可能是开悟的契机,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用心去感受和领悟。
明贤法师:禅宗师承不拘一格三分师徒七分道友师有“只伸不缩”,徒有“只进不退”。
(图片来源:资料图片)依止师僧修学,有各种基本次第和要求,但并不意味着教条刻板,也不意味着师徒之间要拘谨森严。
其实,寻师访道,择善知识依止,最关键的是弟子的发心。
如果发心正确——迫切地希求证悟、追求真理,并且具足善业福报,那么很快就会遇到与自己有缘的师僧善知识,这是依师的根本。
弟子如法依止师僧后,师徒之间更多呈现的是一种自然活泼、率真生动的关系。
依止师僧的方法也灵活多变、不拘一格,虽然灵活,但都以求道为核心。
这在汉传佛教的禅宗麾下体现得淋漓尽致:师徒以道为生命,充满情谊,一则则充满大道和智慧的公案令人耳目一新,给予当代佛子以巨大的启发,其先进性和创新性令人叹为观止。
禅宗基本承载了整个汉传佛教的特质,禅门师徒之间觌面相呈、棒喝交参,别具风骨。
这种不拘一格的依师之道,首先满含着如理依师的内质。
相对于如理修学的弟子而言,可以理解为事师修行的“向上一路”。
这向上一路,为什么单单出现在汉地佛教的禅门中呢?其原因恐怕离不开文化及民族心理的种种因素。
藏传佛教体系中提倡依止上师的“弟子相”,这种依止相对于藏人的行为要求来说并不是特别难,甚至有很多人能够完成得很出色。
师长一到,鞋子都不穿就磕头拜下去,这样的虔诚对于禅门的汉僧来说会有些困难,勉强行之也特别生硬。
源于民族心理的不同,汉地的民众自周秦两汉以来就依文化传承而养成了宽和、自然的生活习性,人们从来都以清淡无为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此种性情已融化在人们的血液中,代代相传,很难改变。
后来以禅宗为特质的汉传佛教信仰,其形式已有很多方面与中国文化水乳相溶、无法分开。
这种宗教信仰形态,打破形式,师资回互,上下平等,浑然一味。
在此种宗教信仰的形态中,如藏传佛教式的观自我如犬的谦谨依止心已经不是必须的了。
其实,禅门的这种师承状态离印度原始佛教时期的师徒关系距离很近,如《四分律藏》中反映出来的师徒相处方式就是很好的代表。
禅宗公案大全1、比自已优秀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
”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于是,便把峨山赶出去,峨山不服,再三入室,三次都被打出来。
峨山心想:我是被印可的人,难道白隐禅师看不出我有实悟?或许是在考验我吧!便再去叩禅师的门说道:“前几次都因我的无知,而触犯了禅师,愿垂慈诲,我一定虚心纳受。
”白隐禅师道:“你虽担一肚皮禅,到生死岸头,总无着力,如果要痛快平生,须听我‘只手之声’(参一只手所发出的声音)!”因此,峨山便在白隐禅师座下,随侍四年,在峨山三十岁那年终于开悟。
峨山是白隐禅师晚年的高足,峻机妙用,大振白隐的门风。
后来年老时,在庭院外整理自己的被单,信徒看到,觉得奇怪,便问道:“禅师!您有那么多的弟子,这些杂事为什么要您亲自整理呢?”峨山禅师道:“杂事,老年人不做,那要做什么?”信徒说道:“老年人可以修行呀!”峨山禅师非常不满意,反问道:“你以为处理杂务就不是修行吗?那佛陀为弟子穿针,为弟子煎药,又算什么呢?”信徒终于了解到生活中的禅。
一般人最大的错误,就是把做事与修行分开,其实,如黄檗禅师开田、种菜,沩山禅师合酱、采茶,石霜禅师磨麦、筛米,临济禅师栽松、锄地,雪峰禅师砍柴、担水,其它还有仰山的牧牛,洞山的果园等,这在在说明,禅在生活中。
2、断指求法唐代仰山慧寂禅师,广州人,俗姓叶,九岁时,父母便送他到广州和安寺出家,到了十六岁时,父母又后悔不该送他出家,故又想尽方法,把他接回家来,令他还俗,准备完婚。
慧寂知道后,大惊,着急地问道:“这是为什么呢?”慧寂的父亲回答道:“从前我和你母亲之所以要送你到寺院里出家,是因为有一个算命先生说你命中犯凶煞,如果不投入僧门,求菩萨的庇护,便无法抚养长大。
上江洲老师谈开悟与迷茫本文转自唤醒光和爱家园开悟是什么?迷茫是什么?开悟就是:使你的每一天的生活变得更加的美丽。
动物是通过它的本性来表达神;矿物质是通过它的亲和力来表达神;花儿美丽地绽放也是在表达神;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的我们,又是怎样去表达神呢?动物、植物还有矿物质,它们只有一种方式,只能用一种方式去表达神。
但是作为万物灵长的我们,却有三种方式去表达神。
所以我们每一天,在每一分、每一秒钟,可以完全地检验你的三个方法是否正确。
我把这三个方法叫做“身、口、意”。
释迦牟尼佛把这个方法叫做“八正道”。
叫做八个道路。
我所说的这三个就是:要正确地看、正确地思想、正确地去表达语言、正确地去听、正确地工作、正确地生活、正确地去努力。
这就是佛陀所说的“八正道”。
我把这八个道路总结成了三句话,或者三种方式,这就是你的“身、口、意”。
“身”就是使用你的身体去表达。
“口”就是使用语言去表达。
“意”就是你的思想。
所以我们每天所检验的就是你的三个,就是“身、口、意”。
所以它并不是很难的事情。
所以我们就回头看看今天你的一天是怎么样过来的,你用你的的身体怎么样在表达你,用你的语言怎么样表达的,接下来用你的思想又是怎么样思考的。
所以你要彻底地去看一看你今天的所有的你的身、你的口、你的意是在正确地表达你自己,没有给对方带来伤害、带来痛苦。
当你完全地彻底地可以控制你的身、口、意的时候,你最终是可以达到开悟的境界。
所以开悟并不是要跑到深山老林里,一定要去做艰难的东西。
如果你像苦行僧那一般,让你的肉体非常痛苦地去修行,但是你没有正确地表达你的身、口、意,那你完全到不了开悟的境地。
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开悟的智者中,最艰难的、苦行的就是释迦牟尼佛。
大家知道,释迦牟尼佛当他开悟的那一瞬间,他留下来的一句话是什么吗?“并不是说一定要去苦行就一定开悟。
而是要用自己的肉体,这个表达工具,去美丽地表达自己。
”日本有这样一些人,他们为了开悟,非常注重他们的饮食,不吃肉,不吃鱼,只吃水果和蔬菜。
桶地脱时大地阔,命要断处碧潭清。
想买翡翠?不如来这里,缅甸源头直供,... 广告好将一点红炉雪,大慧宗杲禅师,是南宋临济宗盛极一时的大师。
他三十七岁时谒圜悟克勤禅师而大悟,嗣法分座,门下气象峥嵘,成就许多颖异的法器,是一位自觉觉他的一代宗师。
展开剩余 85 %《禅宗杂毒海》卷二(参学比丘释法宏、释道谦编集)记载当时的盛况说:“握室中竹蓖(竹器,下端劈成条状,击物发巨响,作用应如香板,以警醒、勘验习禅之人),以验学者,名振丛林,誉闻京师。
”“云衲盈千(参学的云水僧超过千人),皆诸方角立之士(角头峥嵘、卓然独立的禅人),宗风大振,道法炽盛,冠绝古今,世人称为临济再兴。
”由以上两段记载,我们知道这位俱足涅盘智与觉他方便的禅师,境界如何殊胜,令人兴起无限向往。
【桶底脱时大地阔,命根断处碧潭清 。
】此偈是指生命桎梏一脱,那种豁然开朗、畅快淋漓的感觉。
悟境诗比较难在字面上求解,也要避免死在字面上,比较适合以内在体验相印证,用心直观。
就好比武侠小说中的高手,是隔空交峰,点到为止,境界如何,自是了然于心;至于那些拳打脚踢,虎虎有声的比划,都算等而下之了。
如果勉强求解,可以简单地说:开悟,就像水桶桶底忽然脱落,心灵的根本束缚解脱了,啪!水泼洒在大地上,才顿时体悟大地的如此辽阔;水绵密地渗入地心,化入泥土,才深细了解心与万物冥合,宇宙万有都是真如法性的展露。
悬涯撒手,大死一番,才能彻底了悟生死大事,才会真正明白新的生命原来如此清净,皎如碧潭。
这两句,是祖师境界,如果火候未到,不必强解,可以留待将来洞然明白的一天,并勉励自己:“大丈夫当如是也。
”【 好将红炉一点雪,散作人间照夜灯 。
】《赠别》偈句中,最动人的,则是禅师走出涅盘体验,回到有情人间的悲心一片。
“好将红炉一点雪,散作人间照夜灯”,清凉智慧就如火炉上的一点白雪,在怨憎会、爱别离的热恼世界,显得那样单薄,那样微弱;但我还是愿意竭尽心力奉献,把自己体悟到的一点心得,分离有情人间,成为照破无明暗夜,指引生命出路的一盏光明灯——这是大慧宗杲禅师的温厚心意,也是所有禅师共有的悲愿。
虚云大师开悟的故事引言虚云大师是中国佛教禅宗高僧,活动于清朝末年至民国时期。
他以开悟的智慧和卓越的教导能力而闻名。
本文将探讨虚云大师开悟的故事,以及他的教导对人们的影响。
虚云大师的早年生活虚云大师的本名叫杨温,他于1839年生于中国江苏省。
在年幼时,他丧失了双亲,被亲戚扶养长大。
杨温从小聪慧好学,渴望寻找人生的真谛。
他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决定投身于修行事业。
初识禅宗杨温在20岁时,遇见一位禅师,他的生命因此发生了转折。
禅师教导他禅宗的基本教义,即通过打破妄念、专注于当下来实现开悟。
虚云大师被禅宗的智慧深深吸引,决定拜禅师为师,投入禅宗的修行。
禅宗的严苛修行禅宗修行注重静坐冥想,以观察自心为主要方法。
虚云大师每天需要进行多个小时的坐禅修行,他坚持不懈地进行观想和反省。
多年来,他经历了许多困境和痛苦,但他从未放弃对真理的追求。
慢慢地,他逐渐领悟到禅宗的核心智慧。
开悟的关键时刻有一天,虚云大师正在坐禅修行,他突然觉悟到自我的空无和人生的无常。
在这个关键时刻,他突破了思维的边界,体验到了无限的宇宙智慧。
这一体验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观和修行方法。
马祖的教诲虚云大师的开悟之后,他前往拜访禅宗祖师马祖。
马祖指导他深化了对禅宗教义的理解,并鼓励他将智慧传授给更多的修行者。
虚云大师回到禅宗寺庙,开始传授禅修法门,并帮助众多修行者在人生中实现开悟。
虚云大师的教导虚云大师以其深刻的智慧和平易近人的方式在禅宗界享有盛名。
他强调人们要通过觉察当下,超越执著和欲望,实现心灵的真正自由。
观念的束缚虚云大师教导人们要觉察到观念的束缚,警惕自我陷入无谓的欲望和执著之中。
他指出,只有超越观念的限制,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心无所住虚云大师提倡“心无所住”的修行方法。
他鼓励修行者时刻注意观察自心,不要陷入过去和未来的思维中。
只有在当下的这一刻,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存在的奇迹和自我解脱。
慈悲与智慧虚云大师强调慈悲和智慧在修行中的重要性。
开悟的人明白的道理
开悟的人明白的道理
1、发现读书真的有用。
读书的目的不在于取得多大成就,而在于当你被生活打回原形,陷入泥潭时,给你一种内在的力量。
读书越多,越懂得这世间万物背后自有规律,对待很多事情的心态是平和的、是通达的。
其实人这一辈子是孤独的,唯有书籍,能丰富你的精神世界,陪着你走过漫长岁月!
2、明白低谷时,需要吞下抱怨,咽下委屈。
一个人所跌落的谷底,往往也是他成功的起点,很多时候没有退路了,才会有出路,人只有在最黑暗的地方,才能看清真正的光在哪里!
3、明白所有的侥幸,其实都在暗中标有价格。
那些侥幸获得的东西,终会在将来的某一天,让我们付出相应的代价。
人生有路,唯有放下侥幸,脚踏实地才能收获成功与幸福!
4、有自知之明,一切都还不晚。
自知之明,知足而择行,知不足而改善。
只有方向正确了,才能越努力越幸运。
每个人都有一个觉醒期,但觉醒的早晚决定了个人的命运。
蚕蛹觉醒成了蝶,鲲鱼觉醒成了鹏,成年人的觉醒让我们在生活中更能把握契机,成就梦想!。
演讲稿开悟经历大家好,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的开悟经历。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都会经历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而我所经历的一次开悟,成为了我人生中最宝贵的经历之一。
我记得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站在窗前,看着窗外的风景,心中却是一片迷茫。
我感到自己陷入了一种困境,无法找到前进的方向。
这种迷茫让我感到焦虑和失落,我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和人生的意义。
在这样的困惑中,我感到自己需要一次心灵上的觉醒,需要找到内心深处的答案。
于是,我开始寻找启示,我读了很多心灵成长方面的书籍,去参加各种心灵成长的讲座和活动。
在这个过程中,我开始思考自己的内心世界,反思自己的人生轨迹。
我发现,我之所以感到迷茫和困惑,是因为我一直在追逐外在的成功和物质,而忽略了内心的声音和灵魂的需要。
在这个过程中,我开始学会倾听自己的内心,学会与自己对话。
我发现,内心的声音是那样清晰而真实,它告诉我,人生的意义并不在于外在的成就和物质的积累,而在于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我开始学会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学会珍惜当下的每一个时刻。
我明白了,开悟并不是要追求一种超脱和空灵,而是要找到内心的平静和真实,要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到生命的美好。
在这次开悟的过程中,我学会了放下执念,学会了接纳自己和他人。
我开始更加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我学会了感恩和珍惜。
我发现,当我开始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点滴,生活也会回馈给我更多的快乐和满足。
通过这次开悟的经历,我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和意义,我学会了更加从容和淡定地面对生活的起伏。
我愿意与大家分享这份开悟的心得,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帮助。
最后,我想说,开悟并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觉察,找到内心的平静和真实。
希望大家能够珍惜当下,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找到属于自己的开悟之路。
谢谢大家!。
净慧长老:开悟的境界今天给大家介绍一段百丈禅师的开示。
我们看他是怎么来描述开悟的过程、开悟的境界和开悟以后又怎么办的。
这是非常有名的几句话:“灵光独耀〃迥脱根尘。
”这是两句讲开悟是怎么回事。
第二个两句:“体露真常〃不拘文字。
”第三个两句:“心性无染〃本自圆成。
”第四个两句:“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这八句话讲四个内容。
“灵光独耀〃迥脱根尘”这两句〃就是讲开悟当下的境界是什么。
昨天我讲到“历历孤明”〃百丈禅师说“灵光独耀”〃灵光就是讲的我们的心性〃我们的真如佛性〃讲我们的觉性。
这一点灵光是独耀〃它不是分散的〃它不是分散在六根门头〃它与前后左右、四维上下都不相联系〃所以是独耀。
“迥脱根尘”〃根就是六根〃尘就是六尘〃这一点灵光与六根六尘都不相联系〃这时候境界是什么呢?这时候的境界〃就像晴天霹雳一样〃从头轰下来〃你根本一点准备都没有〃在这个时候忽然桶底打破了。
这就是“灵光独耀〃迥脱根尘”。
这个时候〃那就像释迦牟尼佛出生的时候讲的那两句话:“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在这个时候天上天下就只有这一点灵光〃前不着村〃后不挨店。
这就是开悟那一刻的境界。
接下来是“体露真常〃不拘文字”。
你的法身本体和盘托出〃显露在觉照之下〃但是就像哑巴吃汤圆无法描述〃所以说不拘文字〃文字描述不出来。
这个时候完全是自受用〃是不共。
“体露真常”〃真常就是法身〃就是真如〃就是自己的涅槃妙心〃描述不出来〃“不拘文字”。
一切能够描述得出来的都不真如本身〃都是分别〃都是妄想。
真正的那种体验〃真正那种受用是描述不出来的。
所以禅宗这一法〃“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实际上〃一切佛法的体验〃一切最高的精神体验、哲学体验、宗教体验〃都是无法描述的〃都是不立文字的。
虽然说不立文字〃说不出来〃还得要说。
为什么呢?佛成道以后〃他也觉得语言文字苍白无力〃觉得自己所体验的这点东西说为出来;即使说出来了〃世人也不相信。
所以他成佛以后〃就想不说法〃马上就涅槃。
作者: 贾题韬
出版物刊名: 法音
页码: 20-23页
主题词: 释迦牟尼佛;无上菩提;尼连禅河;老和尚;释迎牟尼;一弹指顷;菩提树下;自性;伽耶;三法印
摘要: 释迦牟尼佛出家后,参访了许多外道,都解决不了问题;又自己苦修了六年,还是解决不了问题.以后感到只限于苦行也不行,入尼连禅河洗浴,接受了牧女所献给他的乳糜.吃了以后,精神焕发起来.独自到伽耶菩提树下敷座而坐,自誓若不证无上菩提终不起座.端坐思惟经过了四十余昼夜见明星而大彻大悟.有人也许以为端坐四十余昼夜有点困难吧!其实这是少见多怪.佛学院传印法师曾经依止几年的虚云老和尚,丛林里都知道.他在终南山入定十八天.此后,他在传戒时,往往一盘腿,就是七八小时不起座.释迦牟尼佛一坐四十余昼夜,在定中则如一弹指顷.所谓'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正是定中光景.这在近代科学中也已得。
千座后原来是这样开悟的
千座后原来是这样开悟的
某师兄与齐老师的问答录
以下“*”打头的是齐老师的教诲。
一开始打坐我怕坚持不下来,就用散盘,后来感觉差不多了,就用单盘;有一段时间尝试双盘,只能坚持50——60分钟。
因为中途要换腿,很不方便,又改回用单盘。
是不是一定要双盘啊?
*心密修心不修腿,不是一定要双盘。
懂了。
谢谢。
我右腿膝盖摔过,每到一小时过后气顶到腿上就疼,身体就前后摇动以减轻疼痛,好像不由自主的,强迫它不动,但坚持不了多长时间又动起来了。
另外肩部颈部都有筋缩紧似的,气顶到,就要抻脖子幌肩膀,里面咔吧咔吧地响,甚至白天工作时也要这样,很出洋相。
这是我练气功时落下的毛病,不知怎样对治?
*对治这个,只有放松,要轻松自然才好。
知道了,谢谢。
还有两个问题:1、下坐后是散步(至少200步)还是不要动立即歪在那儿睡?好像这两种说法都有。
*这不重要,都可以的。
哦,我可能对“法”的看法太拘谨了。
*断除烦恼得大自在嘛,不能拘谨。
我怕自己弄错了,没出息,对不起老人。
*您是否想过:拘谨了是否对得起老人?
唉,不认真不好,太认真也不好,真的难拿捏。
*可曾从老人的书里找到拿捏的办法了么?
没有。
*那就把“拿捏”忘了吧。
*********************************************************** ***************
齐老师您好:98年老人给我灌顶,我就开始打坐,但当时我只知道
每天打坐,不知道打坐只是助修,还以为一千座内必定打开本来呢。
后来听说很多师兄证见本来,我自己觉得没什么情况,有些纳闷。
后来看老人的书,说没有情况最好,心里也就不着急,慢慢地坐呗。
家人不太认可我打坐,我说三年后给你们个说法。
三年后,仍然没什么感觉,心里有点发慌,心想,究竟是打开本来时我给忽略过去了呢,还是压根儿没戏?是不是手印不对?是不是偶尔几座(比如在火车上)没坐?这几年我出门在外打工,一个人闷闷地瞎修,如今我打坐五年了,痛也痛了,忍也忍了,不要说修如此殊胜大法,就算练气功也该有点气象了。
见到身边有很多人有意近佛学佛,我却不敢接引,真是有点着急呀。
齐老师您能不能帮我鉴定一下,我这是怎么了,究竟有没有长进?以后具体该怎么做?
*我先要知道,您说的“气象”是指什么?也就是说,您认为要怎么样才算“打开本来”。
我从书上看的是“大地平沉”、“桶底脱落”、“一下子爆开来”,总之也要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吧。
连一禅二禅的感觉也没有,每次打坐都不轻松。
五年来,也不能说一点省悟也没有,但好
像总有点猜测的成分,就像这一次收到您的来信,让您这一问,我也好像踏实了一点又好像猜测了一点,可还是不究竟。
就是这种感觉。
*哦!那咱们接着讨论:您认为有相的是?无相的是?
按理说,有相无相都是,无相是体,有相是用。
*好极了!暂不讨论无相,这个“有相”是指什么?须具体举例说明。
就是感官的对象,大概就是“根”所对的“境”吧。
如眼根所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鼻子闻的,舌头尝的,身体触的,脑子想的。
*那么,“大地平沉”、“桶底脱落”、“一下子爆开来”、“豁然开朗”的感觉,是有相耶?是无相耶?
按理说,无相是不可以说的。
意识中的语言总有相对的成分,即老人说的“分别心”。
但是,如果一定要试着用语言来表达那种无相的体验,就出来了“大地平沉”、“桶底脱落”之类的说法。
但是,既然说了,就是有相。
这是没有疑问的。
诸位大德既然描述了,肯定有着某种体验,即是无法描述的描述。
齐老师,您是不是说我“以指为月”了?
*哦!咱们说话都要避免“猜测”,所谓“实相(佛性的又一名称)”,就是最真实的,并不虚妄。
我来重述你的意思,我直说,不绕那个“不可以说”的圈子:“大地平沉”、“桶底脱落”、“一下子爆开来”、“豁然开朗”的感觉,就是无相!你也直说:这是不是你的意思?
是。
*那么,大地平沉有沉相,桶底脱落有脱相,一下子爆开来有爆相,豁然开朗有开相。
这些相该怎么处理呀?
“沉”就沉了,“爆”就爆了,还要怎么处理?
*是啊!座也打了,相也离了,还要怎么样啊?!
啊!弟子顶礼了!
*虽然如此,但无始以来着相的习气并非一下子就可以除尽的。
也就是说,着相的习气还会泛起,此时急须凛然一觉,不跟着相跑,此谓之“保任”。
“保任”的功夫能否验证?
*当然能验证。
验证就是看“着相习气”的淡化程度。
也就是说,怎样鞭策自己?
*哈哈!那就再说一边:着相的习气还会泛起,此时急须凛然一觉,不跟着相跑。
原本有很多话要说的,让这个"凛然一觉"弄得茫茫然的,又觉得无话可说。
这也不求,那也不求,这也不可得,那也不可得,整天干什么呢?
*哦?非要有求、非要可得,才能做事吗?
哎哟,哎哟,不好意思。
* ^o^
*********************************************************** ***************
“不昧因果”咋就让他“释然”了呢?
齐老师,我把公案写在这封信里:[《佛法修证心要》禅海微澜.大机大用(p.176)] 如百丈野狐公案。
当僧
问:“大修行者还落因果否?”答他不落因果,原无甚过错,乃自生疑而落狐狸身。
可怜众生,五百年后犹自不惺惺,幸得百丈慈悲为他释疑道:“不昧因果。
”方才将这一疑团放下,释然而化。
……我不明白,说“不昧因果”咋就让他“释然”了呢?
*先解释“答他不落因果,原无甚过错”,从两面说:一面是有过错——咬文嚼字,咬住“不落因果”四个字,进而把这四个字误解为“拨无因果”。
这么一来,就有过错了。
一面是无过错——大修行人“因”,不落世间因果是“果”,你说因,我说果,已将因果和盘托出,当下就肯定了“出世间因果”,与“拨无因果”毫不相干!那么,岂不就是“答他不落因果,原无甚过错”么!*再解释“乃自生疑而落狐狸身”。
狐狸的特点就是多疑。
他回答之后,对他自己的答语产生了怀疑。
疑,就与狐狸相应,故落狐狸身。
*“不昧因果。
”——“你那么答,并没有昧却因果!”百丈答心不答语,针对他心中之疑,一句话就破了他的心结,他又怎会不“释然”呢!*现在也说一句话,看
能不能破了你的心结,这句话老人对我说过不止一次,当初我也跟你现在一样呢。
这句话是这么说的,你听好了:有什么爆炸不爆炸的!是我着相了。
*你比我当年还要利索。
当年我是经老人多次呵斥才知道回头的。
我浮。
万里长征第一步,齐老师多提携。
*以后的道路当然还很长。
只是有了这个第一步,就已经不辜负今生了。
*********************************************************** ***************
齐老师您好,日常生活中做事情总要有所“打算”,即计划通过什么过程去达到什么目的,这样不就是“有所求”“有所得”了吗?学生此处有结。
*打算和计划未必就是“有所求”“有所得”,比如作生意,打算作什么生意,计划好怎样去作,这未必就是“有所求”“有所得”呀。
若为了求得经济利益,坑害用户,坑蒙拐骗,不择手段,那才是“有所求”“有所得”。
这里还是不大明白。
坑害用户当然是“有所得”,可是不坑害用户也是“有所得”呀;如果说合理的报酬不算“有所得”,那什么是“合
理”又纠缠不清。
老师,此时我反观自己的心,是不是不该这样去想呀?此时,我又想“不管他合理不合理吧,挣钱吃饭就是了,别管它。
”唉,还是放不下。
*释迦世尊收的第一批在家弟子就是商人。
经商若不赚钱,怎么维持啊!
齐老师您好,我昨天发出email后,在公共车上一下子明白了我还是着相了,世间所“得”所“失”都是相,相并不是“无”,相还是有的,没有相怎么能知道性的存在呢?对性的“不
增不减”而言,相就是过眼烟云如梦如幻,无从可得的。
不可得归不可得,相本身还是有的。
所以,赚钱归赚钱,做事归做事,相里来相里去,但心里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就行了。
这样看,是正知见吗?
*哈哈!即这个所谓“正知见”,可得吗?这个所谓“正知见”也不可得。
老师抓学生的小辫子。
*即此“不可得”,是名正知见。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本无青山本无楼,缘熟歌舞缘尽休。
一旦打破游人醉,杭州汴州共一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