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糖尿病肾病研究进展
- 格式:ppt
- 大小:9.82 MB
- 文档页数:68
第20卷第6期2020年12月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T aizhou Polytechnic CollegeVbl.20No.6Dec.2020中医药诊治糖尿病性肾病蛋白尿的研究进展方亚祥,曹俊,张瑞林,武亚丹,程萌,梁恒粉(泰州市第四人民医院,江苏泰州225300)摘要:糖尿病性肾病(DKD)作为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蛋白尿作为DKD病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逐渐受到重视。
DKD病机本虚标实,病位主要在脾肾,与肺肝相关。
本虚者包括气血阴阳的亏虚;标实为湿浊、热毒、气滞、血瘀等。
运用辨证论治,不同医家在中医药治疗DKD蛋白尿中具有各自的见解和经验,文章就近年来各家经验分别做出论述。
关键词:糖尿病性肾病;蛋白尿;中医药;辨证论治中图分类号:R277.5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1-0142(2020)06-0057-04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的发病率在逐年提升叫有研究表明,进入到21世纪后,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从2000年的5.5%上升至2010年的11.6%現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和预期寿命,给患者及社会带来了极大的经济负担叫糖尿病性肾病H(di訪etic kidney disease,DKD)作为糖尿病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约有20% -30%的患者将发生DKDo DKD是目前引起终末期肾脏病的主要原因,其比例约在20%~40%叫DKD症状主要有蛋白尿、高血压、水肿等。
其中蛋白尿的出现既是糖尿病肾脏损伤的敏感指标,也是预测临床期肾病、肾功能进展的一个重要指标问。
大量研究及临床实践表明,中医药整体辨证观在治疗DKD蛋白尿方面具有一定的特色和优势。
笔者发现,众多医家已对中医药治疗DKD蛋白尿疗效进行了较多临床实践。
本文将从四方面进行综述,梳理进一步研究中医药如何辨证治疗DKD蛋白尿的理论基础。
1病名沿革1.1传统典籍中医典籍里并没有糖尿病性肾病(DKD)这一病名的具体记录,但本病及并发症的描述却十分丰富,古籍中的病名记载大都是以其某些症候命名。
•944•中国糖尿病杂志2020 年12 月第28 卷第 12 期Chin J Diabetes,December 2020,Vol. 28, No. 12•文献综述•外泌体在糖尿病肾脏疾病诊断与治疗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谈冬锦石敏徐文东徐玉迪张红【提要】目前全球D K D患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临床将U A C R作为D K D诊断依据,但易被干扰,不稳定,缺乏足够的特异性和敏感性,需要寻找一种更早期、可靠、精确的D K D诊断标志物。
外泌体是细胞分泌的微小囊泡,可作为载体参与细胞间通讯交流,调节生理病理过程,为疾病诊治带来希望。
本文对外泌体在D K D诊治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糖尿病肾脏疾病;外泌体;诊断标志物;治疗doi:10. 3969/j.issn. 1006-6187. 2020.12.012R e se a rch a d v a n ces o f ex o so m es in th e d ia g n o sis an d trea tm en t o f d ia b etic k id n ey d isea se TAN Dongjm,SHI M in, X U Wendong, et al. Department of Endocrinology, Huai' an Clineal College of Xuzhou MedicalUniversity, Huai' an 223300,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ZHANG Hong,Email: ****************【Summary】Nowadays(the prevalence of 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globally,and seriously endangers human health.U A C R,which is the diagnostic marker of DKD in clinic,isdisturbed easily,unstable and lack of specificity and sensitivity.It is necessary to find a more early>reliable andaccurate diagnostic marker for DKD.Exosomes are tiny vesicles secreted by cells.As carriers,exosomesparticipate in intercellular communication,regulate phys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processes,and are hopes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various diseases.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exosomes in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KD.【K e y w o r d s】Diabetic kidney disease;Exosomes;Diagnostic markers:TreatmentDKD是由D M引起的慢性肾脏疾病,是常见D M微血 管并发症之一,约20%〜40%的D M患者合并DKD,是慢性 肾脏疾病和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U A CR升髙和/或 e G F R降低并排除其他慢性肾脏疾病可临床诊断为DKD[1],其发病机制可能与A G Es增加、多元醇代谢旁路和己糖胺途径增强、蛋白激酶C激活及氧化应激反应增强有关。
糖尿病肾病足细胞病理生理机制研究进展颜平①张蕊①△①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肾病三科(哈尔滨150001)△通讯作者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 ,DN )作为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主要病因之一,是糖尿病患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1]。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糖尿病肾病中尿蛋白的增加与足细胞的功能和形态学改变密切相关。
足细胞是一种独特的、高度分化的终末分化细胞,是肾小球滤过屏障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糖尿病肾病中足细胞损伤后易发生一系列形态学变化,主要包括足细胞肥大、足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分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transformation ,EMT )、足细胞脱离和足细胞凋亡[2]。
本文就糖尿病肾病足细胞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为延缓DN 进展提供新的治疗靶点。
1足细胞肥大在糖尿病的早期,肾小球高滤过往往伴随着足细胞肥大,因足细胞是终末分化细胞,受损后不能再生。
一般来说,足细胞可通过细胞肥大适应机械应力,有利于覆盖肾小球基底膜(GBM )的剥落区域,但过度的压力会造成细胞功能和骨架的失调。
虽然DN 早期足细胞肥大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但动物和人类的研究已经证实肾小球足细胞肥大与DN 的发生有关[3]。
哺乳动物的雷帕霉素(MTOR)信号靶点主要由mTORC1和mTORC2组成,一些研究表明mTORC 1与高糖诱导的足细胞肥大密切相关[4]。
最近Zhuo 等[5]应用小干扰RNA (siRNA )技术证实了AMPK -mTOR通路在高糖诱导的足细胞肥大中的作用。
Kim 等[6]发现翻译调控肿瘤蛋白(TCTP )作为细胞生长的中介信号,在糖尿病小鼠肾小球中高表达,导致足细胞肥大。
细胞周期素依赖激酶抑制蛋白(CKIs )是一类细胞周期负调控蛋白,荧光双标记法表明TCTP 主要存在于足细胞,TCTP 能激活mTORC1信号通路,促进CKIs 的高表达,从而引起足细胞周期停滞和肥大。
糖尿病肾病的护理研究进展【摘要】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而难治的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文从降低血糖、控制血压、心理护理以及生活习惯与并发症的预防等四个方面对糖尿病肾病的近几年护理进展作一综述,旨在总结糖尿病肾病的专科护理经验,了解糖尿病肾病护理的目前发展概况及趋势。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护理;综述糖尿病肾病(diabetes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dm)全身微血管并发症之一,dm患者一旦出现肾功能损害,如未能得到及时和有效的治疗,其进展非常迅速,往往在几年后演变为慢性肾功能衰竭,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生存率[1]。
据报道,我国由于人均寿命的延长,dn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已达到16.8%-23.4%,其中dn导致尿毒症死亡的患者约占糖尿病患者的27%-31%;而在大部分西方国家,糖尿病已成为患者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2]。
资料显示,国外dn的发病率已将近40%左右[3],对于那些糖尿病病程长的老年男性患者较为常见[4]。
dn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多元醇代谢途径异常、肾小球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细胞因子异常表达以及遗传因素等有一定关联[5]。
近年来,dn病因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有效控制血糖和血压水平已成为延缓或阻止dn恶化的重要手段[6],本文就dn近年来的护理进展作一综述。
1 降低血糖研究证实,有效控制血糖dn的发生和发展有着一定的决定作用[7],而合理饮食、口服药物以及注射胰岛素是目前控制血糖的主要手段。
注射胰岛素降低血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应向患者及其家属耐心地讲解胰岛素注射方法,做到按时和准量注射。
注射部位可选择腹壁、上臂、臀部、股外侧等处,操作过程要求严格遵守无菌原则,而且要求患者经常更换注射部位。
一般而言,上臂和腹壁注射胰岛素吸收较快,往往比股外侧注射更能有效控制餐后血糖,而腹部注射面积大、便于操作,且温度恒定,较少受运动的干扰,更适用于自行注射的糖尿病患者[8];对于进行腹腔透析的患者,腹腔注射胰岛素可以使血糖控制简便和符合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