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壁画艺术
- 格式:ppt
- 大小:1.54 MB
- 文档页数:13
【敦煌莫高窟壁画飞天的意义】敦煌莫高窟壁画飞天图敦煌壁画建于十六国晚期的北凉到蒙元时代,其敦煌石窟现存五万平方米壁画,是寺院壁画同类题材保存相对完整的文化艺术遗产之一。
以下是分享给大家的敦煌莫高窟壁画飞天的意义,一起来看看吧!敦煌莫高窟壁画飞天的意义敦煌莫高窟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
提及敦煌,人们就会自然想到神奇的飞天。
飞天或称天人,是一种俗称,而非佛教的专用名词。
它是一个善奏乐、能飞舞,满身异香美丽飘逸的形象。
中国艺术家用绵长的飘带使她们优美轻捷的女性身躯漫天飞舞。
可以说,飞天是印度的佛教艺术与中国的民族艺术融为一体的集合形象。
本文以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为例,从构图和色彩上来讨论其装饰艺术性。
一、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构图“装饰”这个词在西方最早出现于18―19世纪,泛指艺术修饰,稍后才出现了“装饰艺术”,“装饰派艺术”等词汇。
据英国百科全书介绍,装饰是指各种能够使人感到赏心悦目的视觉效应,即视觉上的音乐效果。
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上,随处可见漫天翩翩起舞的飞天。
画家用那特有的蜿蜒曲折的长线、舒展和谐的意趣,艳丽的色彩,飞动的线条呈献给人们一个优美而空灵的想象世界。
其中飞天的形象集中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制作手法和风格特征。
由于其中蕴含的宗教内容,使飞天构图装饰性的形式多样,并出现了很多的突破。
就形式风格而言,飞天的构图形式主要有四种:即装饰性构图、动与静的节奏性构图,主观透视构图和满而有序的构图。
首先,敦煌壁画中飞天的装饰性构图,使事物有序而又自由地安排在同一画面上。
它无视绘画真实性再现的表现手法,按照表现意图的支配,在一幅画面中任意移动视点,让画的内容按构思的需要在时空关系上自由的切换,从而扩大了画面的表现空间。
在构图上建立了一种有独特审美价值和视觉感受的构图形式。
其次,敦煌壁画中飞天的形象正是将客观自然主观化,主观意识理想化,打破时间、空间、地点的限制。
构图中均衡的构图倾向于动感,对称的构图倾向于静感;对称形式中的旋转与转换式倾向于动感,其他对称形式倾向于静感,在色彩方面对比强烈的倾向于动感,对比含蓄的倾向于静感。
壁画是集宗教、文化、艺术、科技之大成的综合艺术,它们是用画笔记录的历史,是当时诸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社会现象的反映。
敦煌有历代壁画五万多平方米,规模巨大,技艺精湛。
敦煌壁画在内容上可分为经变画、故事画、尊像画、神怪画、史迹画、供养人画和装饰画等,它所描绘的是神的形象、神的活动、神与神之间的关系、神与人的关系,以寄托人们的愿望,安抚人们的心灵。
因此,敦煌壁画的风格,具有与世俗绘画非常不同的特征。
从艺术风格看,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凿的各窟中,佛像的造型感情外露,动态明显夸张,线条勾勒精细,且注重晕染,色彩上多用赭红色加散花图案装饰衬底的形式,带有明显的西域风格。
北周时期的风格有了进一步发展,原来的西域味道逐渐减淡,中原风格逐渐显现。
敦煌壁画最让人惊叹的是飞天系列,飞天,虽然不是敦煌独有的艺术形象,但却是敦煌最美的艺术形象。
婀娜多姿的飞天已经成为敦煌壁画中典型的形象。
飞天身体修长,姿态优美,衣裙飘拂,飞翔于天际。
他们自由飞行于天空,姿态优美。
不过,“飞天”一词并不是佛教术语,只是现代学者描绘天人飞翔的概念。
在《全唐文》一书中也可以看到天人的记载,“山神献果,还栖承露亡台;天女持香,即绕飞花之阁”① 这些古籍中记载的“飞敦煌壁画的飞天艺术文/李婷婷(南京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敦煌莫高窟前言我国人工开凿的石窟群之多,可以说是世界之最。
平常人们所说的敦煌石窟,其实是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东千佛洞、水峡口下洞子石窟,肃北五个庙石窟、一个庙石窟,玉门昌马石窟之总称。
其中,莫高窟开凿最早(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其修建延续时间最长(自前秦始,至元朝连续修凿,历时千年),规模也是最大,内容最丰富。
敦煌石窟是建筑、雕塑、壁画三者结合的立体艺术。
石窟为佛徒修行、观像、礼拜的处所。
这些石窟中除了众多的佛像外,还有大量的壁画,敦煌的塑像与壁画艺术见证了公元4世纪至14世纪的多元文化的交融,敦煌在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敦煌市位于今甘肃省西部,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在河西走廊一带设置了四个郡,分别是武威郡、张掖郡、酒泉郡、敦煌郡,而敦煌郡位于最西端。
随着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这里成了中西方交流的重镇。
因此,诞生于南亚次大陆的佛教,自印度传入犍陀罗地区,沿着塔克拉玛干沙漠南北边缘传入中国之后,作为西汉帝国西部门户的敦煌成为佛教传播的必经之地,造就了敦煌石窟与佛教艺术的兴盛。
敦煌石窟包括今天的莫高窟、西千佛洞、东千佛洞、榆林窟、五个庙窟,因古代它们位于敦煌郡之内得名,其中以莫高窟内容最为丰富。
它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宕泉河畔,据唐代文献和莫高窟唐代碑文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一位叫乐僔的高僧在这里开凿了第一个石窟,此后对它的开凿绵延了一千多年未曾间断。
莫高窟有洞窟735个,泥质彩绘塑像2400余尊,壁画4.5万平方米,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图1)。
莫高窟的第285窟开凿于西魏时期,后经历代重修。
在洞窟北壁有两处榜题发愿文,其中显示的题记年代分别是“大代大魏大统四年”和“大代大魏大统五年”,也就是公元538年和公元539年,为研究洞窟开凿的时间提供了宝贵信息,这也是目前莫高窟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题记。
根据题记时间来看,这时东阳王元荣是河西走廊一带的管理者。
元荣是河南洛阳人,北魏时期的宗室大臣,北魏明元帝拓跋嗣的玄孙,城门校尉元腾的儿子。
他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任职瓜州刺史(今敦煌)期间,对莫高窟的营建活动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而莫高窟第285号洞窟应该是元荣开凿的功德窟(图2、图3)。
1924年,有一位不速之客来到了莫高窟,壁上丹青 一眼千年——敦煌莫高窟第285窟壁画赏析洛阳博物馆宣教部 郑雅妹图1 莫高窟他就是兰登·华尔纳。
当时莫高窟藏经洞的文物已经散落各地,于是华尔纳将目光瞄准了莫高窟的壁画,他决定用壁画剥离和文物搬迁的方法进行文物盗掘。
为达到目的,华尔纳将涂有黏合剂的胶片敷在壁画表层,以低劣而原始的方式剥离了莫高窟多个洞窟中的壁画。
敦煌莫高窟的艺术珍品与历史价值敦煌莫高窟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这个位于甘肃省敦煌市的石窟群以其丰富多样的壁画和雕塑而闻名于世。
这些艺术珍品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国的艺术风格和技巧,更重要的是记录了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
首先,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是其最为重要的艺术珍品之一。
这些壁画以其精美的细节和鲜艳的色彩而著称。
其中最著名的是《佛教图像》系列,这些壁画描绘了佛陀的生平和佛教教义。
通过这些壁画,我们可以了解到佛教在古代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此外,敦煌莫高窟的壁画还描绘了历史事件、宫廷生活和民间故事等各种主题,展示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多样性和繁荣。
其次,敦煌莫高窟的雕塑也是其宝贵的艺术遗产之一。
这些雕塑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
其中最著名的是卢舍那大佛,这座高达33米的巨型石刻佛像是世界上最大的室内石雕佛像之一。
这座雕像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国雕刻技术的高超,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佛教在古代中国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除了壁画和雕塑,敦煌莫高窟还有许多其他珍贵的艺术品。
例如,那些保存完好的唐代经卷和文物,这些文物记录了古代中国的文化和历史。
此外,还有一些珍贵的丝绸和宝石,这些宝贵的材料展示了古代中国的繁荣和财富。
敦煌莫高窟的艺术珍品不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这些艺术品记录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变迁和发展,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通过研究这些艺术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此外,敦煌莫高窟的艺术珍品也对世界艺术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艺术品展示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独特风格和技巧,对后来的艺术家和学者产生了巨大的启发和影响。
因此,敦煌莫高窟的艺术珍品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敦煌莫高窟的艺术珍品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威胁。
由于年代久远和环境恶劣,这些艺术品正在逐渐受到破坏和损失。
此外,由于旅游开发和商业化的压力,这些艺术品也面临着被盗窃和非法交易的风险。
敦煌莫高窟壁画之旅,领略千年前的文化之美
敦煌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市,是中国著名的佛教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由于它的壁画艺术博大精深,而闻名于世。
去敦煌莫高窟,可以领略到千年前的文化之美。
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历史悠久,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它的壁画以不同的题材和图案丰富多彩,其中包括佛教的文学、建筑、艺术、历史等等。
这些壁画艺术反映了当时佛教文化的发展,以及当时佛教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敦煌莫高窟壁画之旅也是一次极其珍贵的文化之旅,可以领略到千年前的文化精髓。
在这里,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壁画,从精美的佛教壁画,到古老的藏传佛教壁画,乃至于当时佛教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
不仅如此,还可以参观莫高窟的藏传佛教建筑,比如莫高窟的大殿、小殿、大雄宝殿等等,这些建筑反映了当时佛教文化的发展,也可以反映当时佛教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也是一种很特殊的艺术形式,它们以创新的形式、鲜明的内容和丰富的意象来表达当时佛教文化的多样性和深度。
它们体现了当时佛教文化的艺术魅力,也体现了当时佛教文化的精神和内涵。
另外,在敦煌莫高窟,还可以参观当时佛教文化的各种文物和古迹,比如大殿、小殿、大雄宝殿等等,这些文物和古迹反映了当时佛教文化的发展,以及当时佛教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总之,去敦煌莫高窟,可以让我们领略到千年前的文化之美,可以认识到当时佛教文化的发展,可以了解到当时佛教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可以感受到当时佛教文化的艺术魅力,也可以体验到当时佛教文化的精神和内涵。
因此,去敦煌莫高窟,领略千年前的文化之美,是一次不容错过的文化之旅。
敦煌莫高窟壁画故事敦煌莫高窟壁画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珍品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这些壁画记录了丰富多样的故事,展示了古代中国社会、文化和宗教的发展。
本文将通过几个代表性的故事,介绍敦煌莫高窟壁画的历史和意义。
第一幅壁画承载着一个宗教故事。
画面上描绘着一个菩萨的故事,菩萨是佛教中的仁慈者,代表着智慧和慈悲。
这幅壁画展现了菩萨降生为普通人的场景,他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中,但是他的家人都感到无比的喜悦。
这个故事讲述了无论在何种环境下,善良和宽容的品德是无价之宝。
这幅壁画通过生动的画面和色彩,向观者传达了宽容和善良的价值观。
第二幅壁画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历史故事。
画面展现了一个宫廷场景,描绘了古代皇帝和他的家人生活的细节。
这幅壁画通过华丽的颜色和精细的细节,向观者展示了古代皇室的辉煌。
我们可以看到宫廷宴会、宝座、服饰等元素,了解到古代皇帝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地位。
这幅壁画带给我们的是对古代历史的追溯和了解,为了保留历史记忆,壁画在敦煌莫高窟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第三幅壁画展示了一个传说故事。
画面描述了一只神秘的鸟类,这只鸟拥有美丽的羽毛和神奇的力量。
传说中,这只鸟能治愈疾病、带来好运和幸福。
这幅壁画通过绚丽多彩的色彩和细腻的细节,向观者呈现了神秘的传说世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类对美好和神奇的憧憬是普遍的,并且这些传说和神话在古代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敦煌莫高窟壁画记录了这些故事,为后人提供了解古代文化的窗口。
最后一幅壁画是一幅描绘自然风景的作品。
画面展示了壮美的山脉、奔流的河流以及各种野生动物。
这幅壁画通过绘制出自然界的美丽,向观者传递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敬之情。
同时,这幅壁画也体现了艺术家的创造力和技巧。
他们通过绘画捕捉自然的细微之处,传达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这幅壁画提醒着我们保护环境和珍视大自然的重要性。
敦煌莫高窟壁画的故事丰富多样,展示了古代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通过这些绘画,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们的信仰、历史、传说和自然观。
敦煌壁画临摹现存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 敦煌石窟是最具有研究价值的中国艺术,它历经千余年,十多个朝代。
从初始的开创,发展到鼎盛,最终又走向衰落,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它向我们展现出了不同时代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形式。
为了更好地学习研究、传承发扬敦煌艺术,首先,要对敦煌石窟艺术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认识,详细了解它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技价值;其次应认真研究敦煌壁画中的构图、造型、线条等绘画语言;再次,壁画中的用色、材料也是深入研究的重点,如何在临摹中产生出壁画原有的肌理效果,如何运用现代材料来临摹壁画,文章主要就这些壁画临摹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 构图色彩线条典雅一、敦煌石窟历史文化背景简述位于中国大西北的敦煌,地处茫茫的戈壁沙漠。
敦煌石窟群是以莫高窟为主体的古敦煌郡境内的所有石窟,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莫高窟。
闻名于世的莫高窟,坐落在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坐西向东,与三危山隔宕泉河而东西相望。
洞窟密布于山崖之上,窟群南北长约1600米。
关于莫高窟的由来,唐武周圣历元年李克让修《莫高窟佛碑龛》记载:“莫高窟者,厥初,秦建元二年(366),有沙门乐僔,戒行清虚,执心恬静,尝仗锡林野,行山至此,忽见金光,状有千佛(下缺五字)造窟一龛。
次有法良禅师,从东界此,又于僧师窟侧更即营建,伽蓝之起,滥觞于二僧。
”这就是被学者们称之为的“乐僔法良发其宗”,莫高窟现存洞窟492个,其第一洞窟开凿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光阴。
从十六国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清各个朝代都有开凿。
计十六国7窟,北魏、西魏21窟,宋15窟,西夏17窟,元9窟,清2窟,还有6窟朝代不明确。
存有壁画4500多平方米,彩塑2415尊,由此成为历史上,世界上最丰富的艺术宝库之一。
敦煌壁画历经千余年,十多个朝代。
从初始的开创,发展到鼎盛,最终又走向衰落,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它向我们展现出了不同时代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形式。
敦煌莫高窟的艺术主题与内涵解读历史与文化的见证敦煌莫高窟是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之一,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以其丰富多样的壁画和佛教石刻而闻名于世。
这些艺术作品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艺术的辉煌成就,也是历史与文化的见证。
本文将对敦煌莫高窟的艺术主题与内涵进行解读,探索其深刻的历史与文化意义。
一、佛教艺术主题敦煌莫高窟是佛教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其艺术作品多以佛教故事、佛陀形象以及佛教教义为主题。
这些主题的选择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流行密切相关。
佛教强调超脱尘世,修行追求解脱与智慧,因此莫高窟的艺术作品常常描绘佛教教义中的修行道路、佛陀教诲及菩萨的形象。
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以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二、丝绸之路文化的交融敦煌位于丝绸之路的交汇点上,多元文化在这里得以交融。
莫高窟的艺术作品中融入了希腊、印度、波斯等不同文化的元素。
比如,有些壁画中出现了希腊风格的赛马场景,印度特色的衣饰以及波斯风情的裁缝师。
这些元素的融入反映了当时丝绸之路贸易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敦煌成为了东西方文化交汇的地方。
三、历史事件与人物的再现莫高窟的壁画不仅有佛教艺术的表现,还描绘了大量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比如,唐代的壁画中经常出现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形象,这些作品不仅再现了历史上的真实人物,更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风貌与文化水平。
通过这些艺术作品,我们可以窥探唐代社会的面貌,了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以及人物。
四、宗教信仰与民俗习惯的融合莫高窟的壁画中不仅含有佛教故事和形象,还融入了宗教信仰与民俗习惯。
比如,一些壁画中描绘了民间信仰的图腾与神像,反映了民间信仰在佛教艺术中的融合与发展。
通过这些艺术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多元性以及民间信仰在艺术中的表现形式。
五、宇宙观与生死观的体现莫高窟的壁画中还体现了中国古代宇宙观与生死观。
宇宙观方面,作品中常常出现天、地、人与其他生物的关系,传达了中国古代人对宇宙奥秘的思考与理解。
莫高窟壁画设计介绍
莫高窟壁画我们并不陌生,去实地见过的人也许不多,但是听过的人绝对不会少。
莫高窟壁画来自历史久远的公元366年,乐尊云游到此,忽见鸣沙山上金光万道、状若千佛,心有所悟,便在崖壁上凿下了第一个石窟。
下面小编来为大家简单介绍下莫高窟的壁画设计。
导语:莫高窟壁画我们并不陌生,去实地见过的人也许不多,但是听过的人绝对不会少。
莫高窟壁画来自历史久远的公元366年,乐尊云游到此,忽见鸣沙山上金光万道、状若千佛,心有所悟,便在崖壁上凿下了第一个石窟。
下面小编来为大家简单介绍下莫高窟的壁画设计。
洞窟的四壁尽是与佛教有关的壁画和彩塑,肃穆的佛影、飘舞的飞天,神秘庄严的气氛,令人屏声敛息。
最引人注目的,要数其中数量庞大、技艺精湛的壁画艺术。
北魏时代的壁画人物,脸型已由椭圆而变得略显修长。
北周时代的莫高窟,突现了一种新式的佛像画。
菩萨们个个体态短壮,上身半裸或着僧祉衣,腰裹重裙,肩披大巾。
他们的鼻子、眼睛、眉毛、牙齿、下巴统统是白色,好像一种特殊的装扮,奇特而新颖。
莫高窟的壁画上,处处可见漫天飞舞的美丽飞天——敦煌市的城雕也是一个反弹琵琶的飞天仙女的形象。
飞天是侍奉佛陀和帝释天的神,能歌善舞。
画家用那特有的蜿蜒曲折的长线、舒展和谐的意趣,
为人们打造了一个优美而空灵的想象世界。
炽热的色彩,飞动的线条,在这些西北的画师对理想天国热烈和动情的描绘里,我们似乎感受到了他们在大漠荒原上纵骑狂奔的不竭激情,或许正是这种激情,才孕育出壁画中那样张扬的想象力量吧。
敦煌莫高窟中的飞天,介绍在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中,有一幅幅栩栩如生的飞天形象,它们以美丽的姿态和灵动的动作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这些飞天是敦煌壁画中的重要角色,它们不仅是艺术家的创作灵感,也是人们对于自由和梦想的向往。
飞天,顾名思义,就是能够飞翔于天空的神灵。
在敦煌壁画中,飞天被描绘成拥有人类形象的神仙,它们通常身穿华丽的仙袍,头戴花冠,手持乐器或花束,表情温和而轻盈。
它们的身姿优雅,仿佛随时都可以在蓝天中翱翔。
这些飞天的形象充满了神秘和魅力,让人们不禁想象它们是从哪里来的。
在敦煌莫高窟中,人们可以看到飞天在天空中翩翩起舞的场景,它们用优美的舞姿和动人的音乐,带给观者一种超凡脱俗的感受。
飞天的形象在敦煌壁画中屡见不鲜,但每一幅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有的飞天手持乐器,弹奏出动人的音乐;有的飞天手持花束,洒下花瓣,给人们带来美好的祝福;还有的飞天在空中跳跃,姿态优美,如同舞者一般。
飞天的形象不仅仅是艺术作品,也是人们对于自由和梦想的向往。
它们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可以自由地漫游于天空之间。
它们的存在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和慰藉,让人们相信自己也可以像飞天一样,超越困境,追寻梦想。
敦煌莫高窟中的飞天形象是中国古代艺术的杰作,也是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向往的体现。
它们以自由和灵动的姿态,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和艺术享受。
无论是当时的壁画创作者,还是现在的观者,都会被这些飞天所吸引,为之所倾倒。
在敦煌莫高窟中的飞天形象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人类对于自由和梦想的向往。
它们以优美的姿态和动作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让我们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自由的快乐。
这些飞天的形象不仅仅是艺术作品,更是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和心灵的寄托。
让我们一起沉浸在这美妙的世界中,感受飞天的自由与魅力。
描写敦煌莫高窟壁画飞天的段落
敦煌莫高窟壁画的飞天图案,是一类古老而又精美的壁画,引人入胜。
它们不仅展示了古人们对于世界构成的神秘概念,而且也非常细致地描绘出了各种类型的飞行物体,从天上飞来的石头,到赤道上的飞鹰,再到群鸟把天空烤成一片金黄把人们仿佛带入到了一个仙境中。
这些飞天图案的画面很宏大,很壮观,但却也极富于细节。
它们精细地描绘了各种飞行物体的形态与动作,从飞鹰的重翼翱翔,到石头的穿梭飞行,再到群鸟从天而降,把天空烤成一片金黄。
画面中的线条流畅,雕刻精细,犹如一座仙境,令人身临其境,神往之情溢于言表。
可以说,敦煌莫高窟壁画的飞天图案,是一类传统艺术的佳作。
它既呼应着古人们的神秘观念,又提供了人们在梦境中寻求仙境的可能性,是一种令人陶醉的艺术体验。
艺术学理论Artistic theory171文化韵味、价值导向等精神组成要素。
公共艺术视觉形象系统在建设中是对文化进行重新塑造的行为,对于各类行为、文化历史、文字符号等都要通过艺术手段进行全面创作表达。
从广义角度来看,公共艺术形式具有多样化特征,主要包括雕塑、绘画、壁画、光电艺术、大地艺术、景观园林等造型艺术与各类非造型艺术的有效体现。
在物质性展示形态中,其是通过各类公共空间进行展示的,并基于物质化表达方式促使空间维和,此类物质性展示过程中能划分为可移动策划展示与固定展示。
在固定艺术展示过程中,公共空间各个立面都能当作公共艺术进行创作的场域。
此类公共艺术形式能作为永久保护的艺术生命,在历史文化中被更多人进行欣赏。
在公共艺术作品创作中,创作者要全面解除原有公共空间封闭的特征,在公众性和艺术性交流过程中建立公共艺术于社会意识形态中的具体形象。
在行为直觉塑造的空间意识公共艺术中,基于当前繁杂的社会活动及视觉活动,诸多群众在感受环境创造的体会时,人们会失去感觉。
因此,公共艺术体验在环境文化建设初期便要融入现实生活中,在社会行为公众化展示中突出原有境界。
在临时性公共艺术与各类艺术活动中,其会被转入具有商业发展价值的空间。
当前相关公共艺术家要明确自身职责,对文化建设环境进行补充,在形式上设定较多可移动雕塑、装置艺术、实验艺术、绘画艺术等,促使文化建设中的不足之处能得到有效调控,确保公共艺术成为公众文化介入手段,能对自然、文明、社会、人类的行为进行充分创造。
结 语艺术要从内容与色彩方面赋予人们更多表现力,但不能忽视艺术基本的意义。
在城市空间建设中,创作者既要满足人们基本的物质要求,又要分析城市文化环境对人类精神内涵的影响;同时,还要从物质环境与文化角度对艺术应用进行分析,提升人们的视觉审美与精神美感。
[参考文献][1] 何小青,罗曼.公共艺术的介入——城市环境的“设计触媒”[J].艺术科技,2016,29(07):339-340.[2] 彭修银.作为公共艺术的城市雕塑对城市空间美学建构的作用[J].建筑与文化,2015(10):19.褚子辰.公共艺术在城市文化塑造中的作用[J].大众文艺,2019(9):94.[3] 苏玲玲.公共艺术在城市文化塑造中的作用[J].魅力中国,2019(18):255.作者简介:李艾洁(1987),女,北京人,硕士学位,讲师,研究方向为雕塑及公共艺术。
莫高窟的工艺
莫高窟是中国古代壁画艺术的瑰宝,其工艺主要包括制壁、捏像和绘画三个方面。
制壁是莫高窟壁画的基本工艺,它是在莫高窟洞壁上刷涂素底,然后用石膏、泥土或黏土制成模具,将模具覆于素底上,再填以泥浆,待泥浆干燥后,取出模具,经过打磨、修整,最后进行上色。
这种制壁工艺能够制造出各种各样的浮雕和凹凸装饰,使得莫高窟壁画呈现出独特的艺术效果。
捏像是莫高窟壁画中的一项重要工艺,它以黏土为主要材料,通过捏塑的方式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
捏像工艺要求艺术家熟练掌握黏土的性质,灵活运用手法创造出栩栩如生的形象,然后将捏塑好的黏土人物进行烧制,使之固定。
绘画是莫高窟壁画的核心工艺,它将绘图、上色和涂背景等多个步骤融为一体。
绘画工艺要求艺术家具备精湛的绘画技巧和丰富的艺术创造力,能够将丰富的线条和色彩表现在壁画上,同时注重人物形象的表现和背景环境的刻画。
总体来说,莫高窟的工艺非常复杂精细,需要艺术家们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其壁画艺术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内容,成为了中国古代艺术史上的重要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