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敦煌莫高窟壁画的构图与色彩浅析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3
敦煌壁画色彩语言初探之创作论述作者:许婉妮来源:《艺术评鉴》2021年第06期摘要:敦煌壁画在中华文化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它不仅为佛教的发展历程起到记录性的作用,同时保留了大量的壁画作品供后世学习与观摩。
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至元代一千多年的壁画作品中,其壁画在不同朝代的影响下色彩表现各不相同,因此在壁画色彩语言的表现上有所差异。
针对敦煌壁画色彩语言、图式等方面,本文着力探讨敦煌壁画里的色彩表现与图式构成,感受艺术个性的张扬。
敦煌壁画是敦煌莫高窟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将多种文化融会贯通,在文化的不断碰撞、交融以及转化过程中产生独具特色的色彩语言。
文章将着重探究其色彩语言特征,借鉴敦煌壁画色彩语言体系为艺术创作者提供丰富的绘画经验。
关键词:敦煌色彩图式壁画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6-0034-06敦煌莫高窟包含建筑艺术、雕塑艺术、壁画艺术等,其中壁画艺术作为敦煌莫高窟举足轻重的角色存在。
敦煌壁画极大程度受到了印度佛教的影响,在古印度佛教艺术传入数百年的过程中,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传播。
同时,宗教艺术已经应运而生,并已成为艺术文化的组成部分,为艺术创作者提供了强有力的借鉴基础与学习摹本,不断启发着广大艺术家的艺术创作。
中华传统文化中色彩早已占有重要地位,敦煌壁画的色彩成果便为此提供了有迹可循的佐证。
以敦煌壁画作品为依据,探究敦煌壁画色彩语言的表现魅力。
敦煌色彩的运用使壁画的色彩氛围极具感染力,其色彩表现注重装饰效果,亦有传统的晕染设色,还有从西域传入的凹凸法。
敦煌壁画向观者展现其色彩的感染力、色调的丰富性和色彩语言的规律性,充分显现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反映中华传统绘画在色彩领域的发展进程。
敦煌壁画规模庞大,具有系统性和继承性,是古代伟大的艺术宝库。
而这些壁画在延展性和色彩运用等艺术技艺上,对现代油画作品的创作都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敦煌壁画研究背景敦煌莫高窟又称千佛洞,地处河西走廊西端。
唐代敦煌壁画和彩塑的内容及其表现唐代敦煌壁画的题材,为了叙述方便,大致可归纳为四类:①净土变相;②经变故事画;③佛、菩萨等像;④供养人。
彩塑的题材则只是佛、菩萨、天王等形象。
净土变相是佛教净土宗信仰流行的结果。
佛教中讲西方净土是永无痛苦的极乐世界,人死后可以往生。
唐朝初年,这种思想发展成为吸引广大社会群众的教派,净土宗的重要宣扬者是善导和尚(公元六一三一六八一年)和他的师傅道绰和尚,善导在当时是有名的高僧,在他的主持下曾写弥陀经十万部,画净土变相的壁画三百幅,他还曾参加龙门奉先寺大佛的制作。
净土变相的形式在善导传教最活跃的时期产生的,这一时期也正是唐朝盛世的开始。
净土变相就是用图画描写西方极乐世界的楼台伎乐、水树花鸟、七宝莲池等等美丽的事物,以劝诱人们信仰阿弥陀佛,以便将来有机会去享受。
在那些有现实根据的美丽的形象中,透露出对于现实的物质生活的繁华富丽加以积极的赞扬与肯定。
这种思想虽然与宗教信仰相结合,然而与主张人生寂灭、世界空虚的清净的、禁欲的思想很不相同。
净土变相中充满了肯定生活的开朗的欢乐的气氛。
净土变相的构图是绘画艺术发展中一重要突破。
利用建筑物的透视造成空间深广的印象,而复杂丰富的画面仍非常紧凑完整。
全图组织了数百人物及花树、禽鸟,成为一大合奏。
画幅中央部分的阿弥陀佛本尊和池前活泼喧闹的乐舞,是构图的中心,也集中地表现了宗教的,然而是欢乐的主题。
净土变相是古代美术中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杰作。
它一直被后世所摹仿、复制并长期流传。
莫高窟的唐代净士变相,据一九五一年的统计,共有一二五幅。
一七二窟的净土变相可以作为盛唐时代的代表作之净土图的形式也是观经变相、弥勒净土变相、药师净土变相、报恩经变相的基本部分。
但这些变相又各有其自己的内容表现在净土图的四周。
其中有一些是生动的小幅故事画。
用连续的小幅故事画表现其内容,并获得了相当的艺术效果的佛经变相,有佛传故事变相和法华经变相。
弥勒净土变相就是在净土图四周再点缀上弥勒下生经中描写过的峰峦,图下方有婆罗门正在拆毁“大宝幢”的建筑物,穰佉王等众人正在剃度出家等等所组成的。
敦煌莫高窟的壁色彩与绘技法研究敦煌莫高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石窟寺庙之一,以其丰富多彩的壁画而闻名于世。
这些壁画不仅在题材和构图上具有独特之处,更以其精细的色彩应用和绘画技法而深受研究者的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敦煌莫高窟壁画的色彩运用和绘画技法,以期对其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色彩运用1. 颜料的选择敦煌莫高窟壁画的颜料种类丰富多样,主要使用的有矿物颜料、植物颜料和染料。
矿物颜料包括朱砂、石青、石黑等,它们色彩鲜艳、耐光性强,保持了较好的持久性;植物颜料则包括黄莲、苦参等,它们色彩柔和、显得自然;染料则用于绘制衣物和人物的细节,其色彩鲜艳且具有良好的透明性。
2. 色彩搭配敦煌莫高窟壁画在色彩搭配上追求鲜明对比和和谐统一的原则。
首先,它们运用了对比色彩的原则,将互补色或相近色进行对比,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和视觉冲击力。
其次,敦煌莫高窟壁画还注重整体色调的和谐,通过使用相似色相和色彩的层次变化来达到画面的整体统一。
3. 光与影的运用敦煌莫高窟壁画在运用光影效果上十分熟练。
它们通过对光源的处理以及明暗对比的运用,使画面中的人物、建筑和风景更具立体感和逼真感。
光与影的运用不仅使画面更具表现力,还能够突出画面中的主题和主要内容。
二、绘画技法1. 轮廓线的使用敦煌莫高窟壁画在绘制轮廓线时非常准确而有力,轮廓线既能勾勒出人物和物体的形状,又能够表现出光影效果和纹理变化。
轮廓线的使用使画面更加生动,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立体感和立体感。
2. 线条的运用敦煌莫高窟壁画的线条运用非常丰富多样,既有粗线和细线的对比,也有直线和曲线的运用。
线条的变化不仅能够表现出画面中不同物体的形态,还能够表现出物体的纹理和动态。
线条的运用赋予了画面更多的表现力和情感。
3. 点和面的结合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点和面的结合运用得十分巧妙。
点的运用能够突出画面中的细节,表现出物体的质感和光影效果;面的使用则能够表现出物体的形状和结构。
点与面的结合使画面更加立体和丰富,给观者带来更多的视觉体验。
从几种敦煌壁画的构图浅谈叙事的时间与空间经变画是以佛经故事为依托的,那么在表现佛经故事的时候,两种不同的表现方式有时便会发生冲突。
佛经转换为经变画,往往会经历一定程度的选择与重组,以求适应新的载体的需要。
相比而言,佛经变文也是依托佛经的通俗艺术,但它们所作的工作就仅仅是铺衍和修饰。
一般经变画的创作者偏爱的题材,它们大多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描述一个具体情境的佛经内容,如说法图、涅槃图、弥勒经变中的一种七收、树上生衣等;另一种则是包含了连贯的具体故事情节的内容,如各种佛传、佛本生故事、因缘故事、佛史之类,以及一些由故事连缀起的佛经。
这些题材本身包含的具体形象很多,因而容易用绘画进行表现,由此受到画工的普遍喜爱。
经变画对于情境的表现,是比较接近一般画作的,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方式表现出全景,将同一时间或是时段内的各种景象安排在一幅画作之内。
但是对于故事情节的表现,则必须要解决如何在统一的绘画空间中表现不同时间内的情节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有多种方式,这样,我们可以看到经变画中发展起了多种不同的构图模式,它们的内在逻辑也难免与佛经本身有所不同。
这些不同的构图模式为敦煌壁画艺术提供了丰富的多样性,成为后人思考和学习的源泉。
在一些壁画中,创作者会试图从从完整的故事情节中选择一个重要的片段,通过表现典型情景来代替表现全部故事,这样便凭借受众或者传道者对佛经的熟悉,回避开了这个问题。
较早期的壁画中更加多见这种方式,如新疆地区的石窟,地理位置更加接近佛教传入的源头,开凿时间也更早一些,其中的本生和佛传绝大多数是单幅构图的。
在敦煌莫高窟壁画中,单幅构图仍然很常见,这种方式一直延续到晚唐到宋代兴起的屏风画中。
而且经变画往往使用榜题,这种附加于图画之中的文字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含量。
不过一般来说,最容易想到的处理方式是将统一的空间隔开,用每一个小空间塑造不同时刻的情节形象,它们连缀起来便获得了完整的情节。
我们在莫高窟壁画中看到了很多这样的连环画式处理。
浅析敦煌壁画中的艺术创造和美感形式敦煌壁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对世界文化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敦煌壁画的艺术创造和美感形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浅析。
一、艺术创造1.表现手法敦煌壁画采用了多种表现手法。
例如,有的画面采用了中轴线的对称构图,形成了稳重、庄重的效果,如武则天图;有的画面则采用斜线和倾斜构图,形成了动感和生动效果,如《浴佛图》。
2.色彩运用色彩运用是敦煌壁画中的重要表现手法。
这些壁画采用了丰富的色彩,色彩饱和度高,异常明快。
不同颜色的搭配、渐变等手法被广泛运用,形成了独特鲜明的视觉效果。
3.造型表现在造型表现上,敦煌壁画则采用了精炼简洁的手法,抽象化的表现方式,不注重物象的逼真,而是注重形象的表现力和符号意义。
二、美感形式1.宗教性美感敦煌壁画也具有宗教性美感。
其中的材料、题材、精神内涵,以及人们对它的崇敬和崇拜,都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宗教性美感。
例如,莲花、佛像、菩提树等宗教符号,都是敦煌壁画的常见表现形式。
2.文化性美感敦煌壁画还具有文化性美感。
它形成于古代中国的多元文化交融过程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这些壁画中的题材涉及了许多领域,如佛教、道教、民间信仰、历史人物等,都体现了当时的时代和文化价值。
3.艺术性美感敦煌壁画还具有艺术性美感。
它们的造型、色彩、构图和线条等表现手法,被认为是人类艺术的杰出之作。
这些艺术手法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美感,影响了后世艺术作品的创作和发展。
总之,敦煌壁画是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独特艺术价值和宗教性美感的艺术形式,她的存在和魅力不仅在于其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更在于其热爱和崇尚生命、一切生物的美好形态,这种美学意识深深地感染着观者,彰显了其与生俱来的美好品质。
敦煌莫高窟艺术灿烂辉煌,其壁画艺术蔚为大观,在中国的绘画艺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融古汇今,汲取了东西方文化的影响,包纳了巨大的容量,创造了独特的形象,从而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史上的奇葩。
敦煌壁画来源于佛教,这是众所周知的。
因此,它的题材、内容一般都是反映着佛教或者与佛教有关的,其艺术目的的实质是借助于宗教的题材,曲折隐晦地折射出世俗生活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艰辛,以及对理想社会幸福生活的憧憬,因而从题材上来看,带有一种理想与完美的情怀。
同时,壁画均绘于洞窟的四壁,大多没有画框因而其壁画的构图形式同样也是无拘无束,抒写出创作者的自由心灵。
一、理想化的布局人物比例关系首先,敦煌壁画的构图是散点式的,是无焦点透视的。
即:壁画的位置经营是“笔随心走”,画中的人物也是“象出意生”。
敦煌壁画的题材内容一般都是反映着佛教或者与佛教有关的,大多数画面是依据绘画者丰富而自由的想象而创作出来,是绘制者理想化的主观境界的体现,在构图时能够完全根据作者的主观心理的需求和审美的需求,对所需要表达的形象的大小、布局进行主观的塑造、调整和变化,从而无须顾及客观现实的透视比例等等。
例如:《萨埵那太子饲虎》,整个画是围绕故事的主人公——萨埵那太子展开的,因而作者不但把这个中心人物占据着整个画面的主要位置,而且其形体也表现的最大。
至于其他的辅助人物与物象,都围绕着这个中心人物来进行协调配合与有机的穿插,其大小比例突破了客观的真实,但却让阅读者第一时间的了解到作者所传达的主旨意图。
再比如:《九色鹿王本生》的故事,此画设置了两个主要的形象,即鹿王和王子。
这两个艺术形象在画幅中心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且鹿王的形象与人等大,这在客观的自然环境中是不存在的。
而其他人物:如溺水人和侍卫等非主要的人物安排在画幅的次要的位置,而且形象也有着大小的不同。
这种构图法则同样也是为了突出主要人物,强调表达善恶因果报应的关系而采用的。
在这些壁画作品中,人物的主要与次要、伟大与渺小,完全的取决于创作者的主观意识形态,丝毫不受到现实空间比例的束缚局限。
敦煌壁画赏析
敦煌壁画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其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备受世人赞誉。
在我国甘肃省敦煌市的莫高窟中,保存了大量精美绝伦的敦煌壁画,为我们了解古代文化、宗教信仰和艺术风格提供了珍贵资料。
敦煌壁画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其中,佛教题材是最为突出的一类。
壁画中的佛像造型庄严肃穆,给人以庄重肃穆之感。
壁画中的佛教故事和经文也通过形象生动的表现方式,深入人心。
此外,敦煌壁画还描绘了社会生活、宫廷宴会、农耕、商业活动等各个方面的图景,为我们研究古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线索。
敦煌壁画的绘画技法独特精湛。
壁画中运用了丰富多样的色彩,色调鲜明,层次分明。
画家运用线条勾勒出精细的轮廓,再通过渐变的线条和色彩表现出立体感。
壁画的构图合理,画面布局严谨。
画家运用透视法和比例关系,使壁画呈现出和谐的整体美感。
敦煌壁画所描绘的场景和人物形象鲜活生动。
壁画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根据他们的身份和角色,画家赋予了不同的服饰和表情,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壁画中的场景描绘了各种自然景观和建筑物,画家通过精准的线条和细腻的色彩,使观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古代社会的氛围和景色。
敦煌壁画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是研究古代文化、社会历史和宗教信仰的重要资料。
它的保存与传承对于我们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让我们一同欣赏和赏析敦煌壁画的艺术魅力,感受古代艺术的博大精深。
敦煌壁画绘画技法
敦煌壁画是我国古代绘画艺术中的瑰宝,其绘画技法不仅独特而精湛,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敦煌壁画绘画技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构图技法。
敦煌壁画的构图非常精细,通常采用对称或轴对称的方法,使画面具有平衡和谐的美感。
同时,敦煌壁画的构图还注重人物和景物的相互呼应和统一,营造出一种高度艺术化的整体效果。
二、线条技法。
敦煌壁画的线条非常细腻,使用的笔触有点、勾、勒等,表现出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衣纹等细节。
线条的运用还可以突出人物的气质和个性,营造出不同的情感和主题。
三、色彩技法。
敦煌壁画的色彩非常鲜艳,使用的颜料主要是矿物质和植物染料。
色彩的运用非常讲究,有时候只用一两种颜色就可以表现出复杂的情景和意境,同时还要注重色彩的搭配和层次感。
四、光影技法。
敦煌壁画的光影处理非常细致,通过明暗的对比和阴影的处理,使画面更加逼真生动。
同时,光影还可以突出画面的主题和情感,表现出一种深刻的艺术效果。
总之,敦煌壁画是我国古代绘画技法的重要代表之一,其绘画技法具有独特性、精湛性和艺术性,对于后世的绘画艺术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启示。
- 1 -。
敦煌壁画到底有多美?(高清图集)1、莫高窟第45窟·菩萨像敦煌莫高窟第45窟的大势至菩萨,此尊头戴宝冠,发梳高髻,上身半裸,肌肤圆润光洁,佩饰披巾、璎珞、臂钏、手镯等物,俊美中蕴含着女性的妩媚。
他目光低垂,神情专注,仿佛正在侧耳聆听朝拜者的倾诉。
他是慈悲和善良的化身,是理想和艺术创作的完美结晶。
2、莫高窟第57窟·美人菩萨敦煌莫高窟第57窟的观世音菩萨,在众多的唐代菩萨形象中,这尊观世音画像是最佳精品之一,被人们赞誉为美人像,此窟也因此而被称做'美人窟'。
菩萨体态婀娜,肌肤光洁细腻,长目细眉,唇红鼻直,文静典雅,姣美妩媚。
沥粉堆金的宝冠佩饰和淡朱晕染的肌肤使他显得与众不同,华贵富丽。
3、莫高窟第158窟思益梵天所问经变左侧之菩萨敦煌莫高窟第158窟思益梵天所问经变左侧之菩萨。
菩萨身居莲花座上,负头光及锯齿形背光,左侧菩萨两手持如意,上方画楼阁曲廊,旁有众菩萨和供养菩萨环绕,各持花合掌聆听说法。
4、莫高窟第158窟·飞天·一敦煌莫高窟第158窟飞天,飞天共三身,位于西壁裟罗树间菩萨列像上方的南、中、北侧。
飞天或口吹横笛,或捧持花盘,或手持璎珞。
衣带附随祥云翻飞飘逸,给人以强烈的动感。
各飞天右侧更有衔花的大雁。
5、莫高窟第158窟·飞天·二敦煌莫高窟第158窟飞天,飞天共三身,位于西壁裟罗树间菩萨列像上方的南、中、北侧。
飞天或口吹横笛,或捧持花盘,或手持璎珞。
衣带附随祥云翻飞飘逸,给人以强烈的动感。
各飞天右侧更有衔花的大雁。
6、莫高窟第14窟·上首菩萨·一敦煌莫高窟第14窟上首菩萨,或坐或跪,或持物或结印,腴体玉洁,衣冠俭素,修眉小嘴,凤眼直鼻,慈善温婉,庄静适悦,禅意甚浓。
7、莫高窟第14窟·上首菩萨·二敦煌莫高窟第14窟上首菩萨,或坐或跪,或持物或结印,腴体玉洁,衣冠俭素,修眉小嘴,凤眼直鼻,慈善温婉,庄静适悦,禅意甚浓。
敦煌壁画的色彩构成敦煌壁画作为我国传统壁画艺术的瑰宝和精髓,对色彩有着极强的表现力,对线条有着那个时代的理解。
敦煌壁画是我国壁画中最具代表性的壁画,我们从敦煌壁画的载体来看,敦煌的石窟建筑是敦煌壁画的载体,而敦煌雕塑是敦煌佛窟的一种主体。
而敦煌的壁画对于敦煌的建筑,起到的是一种美化或者是装饰的效果,它对于敦煌的雕塑,也起到的是一种陪衬的作用,但是敦煌莫高窟中的主体雕塑,其并不能体现出当时的文化的进步以及经济的繁荣等内在的内容,所以只能够通过敦煌的壁画来体现。
由此观之,在敦煌的佛窟里面,壁画所处的位置虽然不是主体的位置,但是它可以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
从壁画的表现内容上来说,壁画的表现内容丰富多彩,能够把那个时代的文化、经济的繁荣完美地展现出来。
下面,就浅析一下敦煌壁画色彩的构成。
伏羲、女娲西魏一、敦煌壁画中色彩风格的一些变化敦煌莫高窟从最初开发到最终的形成经历了好几个朝代,而各个朝代的绘画风格和颜色基调又各有不同,所以在壁画的色彩和表现力上也有所差异,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和各个朝代的特点。
敦煌壁画所表现的内容不仅有历史文化风貌,还有宗教信仰和宗教习俗。
北魏出现的壁画属于敦煌壁画创作初期的作品,所以壁画在表现形式和基本色调上体现出北魏时期色彩的变化,浓重而又富有变化。
绘画的画家们首先用红土粗略地在墙壁上起稿,之后再用黑色的线描一遍。
画面壮美,宏大,人物采用了龟兹风的渲染手法,类似于西方绘画。
后来到北周,壁画一般都绘在经过处理的白色背景区域,使得色彩更加突出,画面更加美观。
说法图北魏再到隋唐时期,敦煌壁画继续创新,这个时期的壁画在创作和表现形式上既承接了上一代的特点,有属于自己的特色。
壁画高雅富丽,更加注重色彩的协调和搭配。
这个时期的壁画创作,在绘画手法上以平涂为主,绘画出主体后再加以修改,色调以绿、青、红为主色调。
再到唐朝,壁画更加注重色彩和线条的结合,在色彩的作用上,也更加具有创造力,不再以单元色为主,出现了许多的复合颜色。
浅析敦煌壁画的艺术特色
敦煌壁画是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的瑰宝之一,以其丰富多样的内容、精湛的技艺和独
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艺术的杰出代表,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
的瑰宝。
下面将从内容、技艺和风格三个方面对敦煌壁画的艺术特色进行浅析。
敦煌壁画的内容非常丰富多样,包括佛教故事、历史事件、人物传记、神话传说、民
间故事等等。
它既反映了佛教的教义和禅修修行,又表达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
壁画上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衣饰华丽,栩栩如生,栩栩如生,栩栩如生,栩栩如生,栩栩如生。
敦煌壁画是文化交流的见证,记录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交流互动。
敦煌壁画的技艺精湛。
敦煌壁画采用了多种艺术技巧,如线描、泥塑、彩绘和临摹等。
它们运用了立体构图、透视原理和色彩对比等手法,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场景逼真。
壁
画的线条流畅,细腻且变化多样,用色鲜艳明快,充满了想象力和艺术感染力。
敦煌壁画的风格独特。
敦煌壁画融合了东西方艺术的元素,具有鲜明的多元文化特点。
它吸收了古希腊、印度、中亚和伊朗等地的艺术风格,与中国传统艺术形成了独特的艺术
系统。
敦煌壁画的人物形象既有欧洲雕塑的立体感,又有印度艺术的婉约之美。
壁画的线
条柔和流畅,色彩饱满明亮,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敦煌莫高窟壁画的构图与色彩浅析敦煌莫高窟是甘肃省敦煌市境内的莫高窟、西千佛洞的总称,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
莫高窟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开凿在鸣沙山东麓断崖上。
它分布在鸣沙山崖壁上,三,四层不等,全长1.6公里。
现存石窟492个,壁画总面积约45000平方米,彩塑像2100多身。
规模宏大的莫高窟不仅蕴藏着丰富的艺术珍品,而且包涵了中国乃至西域的中世纪传统文化的丰富内容,被称为“世界艺术画廊”“墙壁上的博物馆”“世界艺术宝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清单。
敦煌莫高窟具有珍贵的艺术、历史、科学价值。
敦煌莫高窟艺术灿烂辉煌,其壁画艺术蔚为大观,在中国的绘画艺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融古汇今,汲取了东西方文化的影响,包纳了巨大的容量,创造了独特的形象,从而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史上的奇葩。
敦煌壁画来源于佛教,这是众所周知的。
因此,它的题材、内容一般都是反映着佛教或者与佛教有关的,其艺术目的的实质是借助于宗教的题材,曲折隐晦地折射出世俗生活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艰辛,以及对理想社会幸福生活的憧憬,因而从题材上来看,带有一种理想与完美的情怀。
同时,壁画均绘于洞窟的四壁,大多没有画框因而其壁画的构图形式同样也是无拘无束,抒写出创作者的自由心灵理想化的布局人物比例关系首先,敦煌壁画的构图是散点式的,是无焦点透视的。
即:壁画的位置经营是“笔随心走”,画中的人物也是“象出意生”。
敦煌壁画的题材内容一般都是反映着佛教或者与佛教有关的,大多数画面是依据绘画者丰富而自由的想象而创作出来,是绘制者理想化的主观境界的体现,在构图时能够完全根据作者的主观心理的需求和审美的需求,对所需要表达的形象的大小、布局进行主观的塑造、调整和变化,从而无须顾及客观现实的透视比例等等。
例如:《萨埵那太子饲虎》,整个画是围绕故事的主人公——萨埵那太子展开的,因而作者不但把这个中心人物占据着整个画面的主要位置,而且其形体也表现的最大。
至于其他的辅助人物与物象,都围绕着这个中心人物来进行协调配合与有机的穿插,其大小比例突破了客观的真实,但却让阅读者第一时间的了解到作者所传达的主旨意图。
再比如:《九色鹿王本生》的故事,此画设置了两个主要的形象,即鹿王和王子。
这两个艺术形象在画幅中心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且鹿王的形象与人等大,这在客观的自然环境中是不存在的。
而其他人物:如溺水人和侍卫等非主要的人物安排在画幅的次要的位置,而且形象也有着大小的不同。
这种构图法则同样也是为了突出主要人物,强调表达善恶因果报应的关系而采用的。
在这些壁画作品中,人物的主要与次要、伟大与渺小,完全的取决于创作者的主观意识形态,丝毫不受到现实空间比例的束缚局限。
二、随意性构图与设计性构图并存随意性构图是指:“作者从主观情感出发、在抒写胸臆、表达意趣、描绘想象和幻觉的同时,常常带有浓郁的感性特征和主观色彩。
他们的构图方式并不经过理性的过滤,不需要深思熟虑的构思、谋划和经营,而更多的是依赖于直觉,甚至下意识的‘即兴’。
就画面的特征来看,这类构图往往缺乏规律性,画面具有较强的运动感,显得自由、热烈、躁动和不安定。
”①在敦煌莫高窟,随意性构图往往运用在具有故事情节的壁画中,使得整个故事具有气势磅礴、规模宏大的艺术效果。
设计性的构图可以又可以细分为两类,一类是出于对画面装饰功能的需求,或是出于创作者对于整个画面秩序感和规范感的追求;另一类是于对称中求不对称,追求一种不对称的美。
a.绝对对称式构图一般而言,绝对对称式构图从画幅的外框到画面的框架和结构,以及画面的各个部分内容的安排,都经过缜密的计算与设计,有着规范严格的格律体、连续体以及适合的几何形状。
在敦煌壁画的藻井、图案之类的均采用了此构图。
a.绝对对称式构图一般而言,绝对对称式构图从画幅的外框到画面的框架和结构,以及画面的各个部分内容的安排,都经过缜密的计算与设计,有着规范严格的格律体、连续体以及适合的几何形状。
在敦煌壁画的藻井、图案之类的均采用了此构图平棋图案。
如:平棋是天花的别称,呈棋盘式方格状。
它是将中心柱四周的窟顶,用花边分成若干正方形,每个块面画一图案而形成的。
大都采用斗四形式,中心是倒垂的莲花,斗四每层都是忍冬花边,岔角有忍冬、莲花、飞天、伎乐、火焰等。
这样的设计既表现出很强的运动感,又恰好与三角形相适应,我们可以感觉到,敦煌壁画中这列图案对秩序感和装饰功能的追求,也可以感觉到绘制者严谨而缜密的理性的思考。
这种秩序感就是来自于对点、线、面、形、色等造型要素,以及面积、位置、角度、距离、节奏、态势等关系要素的精确安排,这种安排就是设计。
b.于对城中求不对称应该承认,几乎所有的洞窟在建筑形制上都是对称的,与此相适应,窟内的壁画便以正壁中间为中轴线,两边对称地设计。
然而稍加注意,就会发现敦煌壁画总体布局对称的规律中,总隐含着一种极力破坏对称、打破平衡的企图,也就是于对称中求不对称。
经全面、仔细地观察,笔者注意到敦煌莫高窟古人所描绘的壁画中,几乎没有一组完全对称的飞天形象,如:莫高窟西魏第249窟南北两壁中的说法图,画工不仅就这两幅内容、构图形式和形象都大体相似的画面制造出差异,让两壁佛的手姿、菩萨的衣裙、飞天的身姿和色彩都有所不同,造成两幅说法图不完全相似,并且在同一图中,在以立佛为中心轴,两侧菩萨、飞天数量相同、形象相似的对称情况下,又设法改变菩萨、飞天的衣裙、绳子,努力避免左右两侧的形象完全一样。
三、壁画的构图打破空间的限制色彩敦煌有历代壁画五万多平方米。
敦煌壁画敦煌壁画主要分布于窟之四壁及窟顶上,其色彩语言作为敦煌视觉艺术中最直观最感性化的因素,充分地显示了色彩的高度感染力和表现力,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对于敦煌壁画研究,前人耕耘甚多,成果颇丰,本文试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梳理。
一)和谐的色彩对比敦煌壁画色彩丰富,十分绚丽,色调搭配上却不犀利。
其实每个洞窟的壁画,其绚丽色彩的背后都有主色调统一着画面,充分发挥补色对比的魅力,使壁画色彩之间的充满律动美感。
通过对壁画大量的色彩调查,很多学者、专家发现黑、白、灰在壁画色彩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作为画中不可缺少的中性调和色,它也是使壁画保持色彩鲜明而又和谐的关键。
以隋420窟西壁‘雏康洁经变”为范例,壁画以不同层次的粉绿、灰绿与里绿与土红形成对比,此外又以淡紫色与土红色形成冷暖对比。
表现人物时,在黑白的强烈对比下,“文殊菩萨”的一组与‘雏摩话”的基本对称,作为辩论的双方,在用色上有所区别。
文殊弟子服装多用土红色与青莲,维摩请弟子服装多用灰绿色。
从色彩效果看,“维摩洁经变”色彩结构和色彩纯度、明度的掌握是极有分寸的,达到了“和而不同”的境地,使壁画色彩整体的变化、和谐与平衡,显示出画师极高的美学素养。
又如北魏第254窟,成功的运用“调和色”,又在适当程度上降低了“鲜明色”的不和谐因素,使画面色彩效果最终达到和谐。
二)色彩结构的装饰性敦煌壁画色彩结构具有装饰性,强烈的装饰感反映出一种热烈而淳厚的民族特性。
壁画的色彩结构是按照装饰色彩的秩序来组合色调,讲究色彩均衡、韵律、疏密、节奏关系,把多变的物象概括为平面化的大小色块,通过巧妙色彩的配合以形成整体的和谐统一,为求色彩的丰富化,注重色彩的相互对比,通过各种不同性质的色彩对比、互相衬托,相互穿擂,以达到色彩互和,神气生动。
多民族的文化传统、长时期的风格延变,加上绘画材料自身的变化,使敦煌壁画的色彩结构和层次比较复杂。
克孜尔石窟建于公元三至四世纪之间,其绘画千法为西域普遍流行的晕染法。
所谓晕染法,就是以由深到浅的颜色沿着所绘人物轮廓由外到内的涂抹,使得所绘物体有了明显的立体感和凹凸感,因此中国古代也称之为凹凸画法。
在克孜尔石窟壁画中,这种凹凸画法从早期到晚期一直盛行不衰。
克孜尔壁画从人物形象到构图造型都与古代印度佛教相似,壁画中大量使用色相纯度极高的蓝靛色和石青、石绿等间以土红色、白色(图3)。
这些颜色经过画师们强劲有力的粗线勾染,使得克孜尔壁画同初期的敦煌壁画相比显得更加粗放朴拙。
后期的克孜尔壁画开始出现中原地区的线描技法,整体色彩感觉也更接近敦煌壁画。
三)各时代色彩略有变敦煌壁画虽历经千年,但由于各时代审美观的不同,敦煌壁画的色彩语言也随着时代的不同,其绘画技法、绘画颜料和绘画观念都发生着变化,这种差异大抵以唐朝为分割点。
总体来说,北魏浓郁厚重而有变化,西魏、北周爽朗而清雅,隋唐时代华丽高雅,题材广泛。
比如257窟是具有北魏时期壁画特征的典型洞窟,具有早期敦煌艺术壁画的共同特征。
其中最突出的是它的色彩特征。
该窟以其生动而稚拙的造型、浓烈而深沉的色调,对比强烈的色彩,构成一派和谐温璐的色彩氛围,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壁画以温和的暖土红为底色.与石育、石绿形成鲜明的冷暖对比,在黑、灰、白色的配合下形成了单纯、明快、浑厚朴实的暖色调。
它与主体中心柱佛宪的冷色调又形成了色调氛围的冷暖对比,构成了洞窟色彩整体变化、和谐与平衡。
四)色彩大胆夸张,极具意象美敦煌壁画的创作中,运用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色彩被赋予了更多主观意向性,色彩严谨却不僵硬。
敦煌壁画用色理念受中国传统绘画的色彩观影响,“五色体系”在敦煌壁画中有显见的效果。
在敦煌壁画中,这种具有主观意向性的色彩还具有象征意义,通过强化壁画中的内容和画中宗教人物的象征性,起到宗教感化的作用。
正如检验一个好厨师的标准并非看他是否能做出满汉全席,而是看他能不能将最普通的青菜炒出好滋味一样,一幅画面的色彩是否丰富,并非都取决于所用颜色种类的多少。
事实上,如果对所有颜色不加选择及合理的使用,不仅不会使画面丰富,反而会让人感觉平均乏味。
色彩的丰富不仅来源于对比色、调和色的运用,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是同类色的运用。
同类色的深、浅、冷、暖不仅使一种颜色有了变化,而在它与其他颜色组合搭配后又产生了更加多样而复杂的变化,使得画面更加和谐,这一点在隋唐洞窟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如在第217窟法华经变之化城喻品中,画师大量使用石青、石绿,间以少量的土红、储石。
整幅画面非但不单调,反而由于画师对这几种色彩的巧妙穿插组合显得错落有致,丰富和谐。
三、结语敦煌壁画艺术是我国珍贵的民族遗产,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灿烂的艺术瑰宝,值得研究学习的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发扬的更多。
从二十世纪初至今,敦煌汇集了大批专家学者从事壁画的保护和研究工作。
人们研究壁画的临摹与复制、线描的运用与处理、构图形式与内容体现等。
本文从色彩入手,对敦煌壁画色彩与现代色彩理论的联系以及在现代石窟壁画中的运用进行了较粗略的研究,希望对敦煌壁画色彩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