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世界史2-早期西方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兴起

  • 格式:doc
  • 大小:66.0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期西方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兴起(1400-1600年代)

一、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萌生

1、时间: 14、15世纪。(威尼斯、佛罗伦萨、尼德兰等地区较早。)

2、原因:(1)农业手工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根本原因)→(2)社会分工的扩大→(3)商品货币关系、市场交换活动;

(4)科技知识普及。主要:中国的四大发明的传入(12纸,13指、火,14-15印)

3、表现:出现新的生产组织形式:手工业:手工工场的出现(雇佣关系);农业:货币地租;商业:包买商和公司

二、新航路的开辟(地理大发现)

1、背景:(1)原因:客观原因:文明分散【沟通途径: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主观原因:获得东方的黄金和贵重商品(丝绸,瓷器,茶叶,香料),传播天主教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萌生,需要海外市场、资本积累

直接原因:土耳其控制了传统商路。(商业危机)

(2)条件:①物质条件:物资和资金;②航海技术:罗盘;③造船技术:多桅风帆、隔舱化设计;④地理知识:地圆学说。

3、影响

(1)世界间联系加强,破碎的文明趋于一个整体。

(2)商业革命:商品品种和商品数量急剧增加→市场扩大→刺激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商业中心的转移:地中海沿岸→大西洋沿岸

(3)价格革命:贵重金属大量流入→金银贬值→商品价格上涨→社会分化→封建制度瓦解→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标志世界市场雏形初步形成。

(4)西方国家逐步建立优势,殖民扩张,对殖民地的破坏性和建设性。

(5)“地圆学说”冲击了教会神学,反映了人文主义精神,促进自然科学的进步,推动宗教改革,文艺复兴运动。

4、15—16世纪葡萄牙、西班牙的殖民活动

(1)葡萄牙的殖民活动

①开始时间:15世纪初;

②特点:建立殖民据点、垄断贸易、设立商站。

③范围:非洲、亚洲、巴西【澳门】。

(2)西班牙的殖民活动

①开始时间:15世纪末;

②范围:在中南美洲建立殖民大帝国,太平洋诸岛(菲利宾,印尼)。

拓展:比较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的开辟

不同点:1、目的不同

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扬国威,开发海上贸易;新航路开辟是为了市场,资本的原始积累。2、方式和结果不同

郑和船队采取和平的方式,促进文化交流,赠送大量礼物;新航路开辟,建立了大量殖民地,暴力掠夺;发展了本国经济,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成长发展,是世界真正连为一体。

3、政权态度不同

永乐皇帝非常支持,但朝中大臣反对者比比皆是,争议不断;而新航路开辟得到了皇室贵族的全面支持,政府为此召集了当时所有的精英和专家进行研究指导。

相同点:1、都促进了,贸易双方的经济、文化的交流。

2、都加强地域之间的联系,扩展了海外视野,促进了世界之间的联系。

3、都达到了促进本国社会、经济、文化进步的意义和目标。

拓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三、文艺复兴(14世纪——17世纪,最早意大利)

1、背景:(1)政治上:西欧在基督教的神权统治下,“黑暗时期”

(2)经济上:意大利城市经济的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根本原因)

(3)思想上:市民和世俗知识分子反对禁欲主义,神权地位;要求表达自己的文化主张又没有成熟的文化体系取代基督教文化。

(4)文化上:意大利较多地保留了古希腊、罗马文化遗产。

2、实质/表达形式:借助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帜宣传资本主义新文化,欧洲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3、核心:人文主义(肯定人的欲望,歌颂自然的人性,要求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提倡现实生活的享乐,要求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经验和理性)

4

5、人文主义主要特点:(1)以人和社会为研究对象,肯定人的价值和权利。

(2)批判封建教会的禁欲主义,提倡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追求。

(3)主张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潜力,反对消极的无所作为的人生态度。

(4)重视科学实践,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6、代表人物

(1)初期:“文艺三杰”:但丁《神曲》;彼德拉克:“人文主义之父”;薄伽丘:《十日谈》“人曲”。特点:开始肯定人的欲望和歌颂自然的人性,不足主要集中在人性中的本能方面。(2)发展:莎士比亚(英国)《哈姆雷特》

特点:歌颂了人间的仁爱和友谊,提升了人性的高尚与尊严

四、宗教改革(主要16世纪)

1、天主教统治的建立

(1)中世纪欧洲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落,无力与天主教势力对抗(封建政权为了借助教会的神学迷信思想加强自身的统治,给予教会支持)【王权割据,教权统一】

(2)天主教内部改革,建立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加强对教会组织的控制(建立了不受世俗势力影响的教皇选举制度,12世纪初又获得对欧洲各地主教的任免权。教皇——红衣主教——大主教——主教——神父)

(3)与封建王权进行权力争夺,迫使各国统治者听命于教会(手段:开出教籍、挑起国内叛乱)

(4)组织“十字军东征”,对抗东正教和伊斯兰教以扩张天主教势力

(5)对民众进行禁欲主义的说教,以加强对民众的思想控制

2、天主教统治的表现:

(1)经济上: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拥有三分之一的耕地,大量的地产收入,征收“什一税”和兜售“赎罪券”等手段搜刮钱财

(2)政治上:鼓吹教权高于王权,控制各国高级教职任免权与教会司法权,干涉各国内政(3)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统治地位。垄断所有的教育、文化和舆论机构,成为封建统治阶级和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学校与修道院合为一体,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传播宗教教义,主要课程是圣经,天主教及其教义成为禁锢人们思想的紧箍咒)

(4)社会生活:人人信教,一个人从生到死都离不开教会,无孔不入

3、教会的腐朽统治

(1)垄断对《圣经》的解释,创世说,原罪说

(2)神职人员生活腐化,道德败坏

(3)贪婪成性,疯狂敛财

(4)垄断司法,宗教裁判所

4、中世纪晚期对教会的冲击(宗教改革大背景)

(1)经济:欧洲资本主义兴起,重商主义经济思想流行;

(2)政治:民族意识开始觉醒,民族国家开始形成;国权加强,国家体制逐步完备;(3)思想:文艺复兴解放思想,人文主义思潮传播,新兴资产阶级要求重新认识人的价值,建立新的文化体系。

天主教已经成为欧洲社会发展的绊脚石(欧洲宗教改革的根本原因)

5、德国马丁路德改革(1517)

(1)原因:参照4、背景+德国经济政治分裂,受教会剥削最多;

导火线:1517年,教皇在德国出售“赎罪券”

(2)开始标志:《九十五条论纲》反对“赎罪劵”

(3)主张:核心“因信称义”

①“信仰得救”,质疑教会权威,人人有权阅读《圣经》,理解《圣经》,人人可以和上帝直接对话,强调《圣经》即理性,即思想自由。

意义:否定了教皇和教会作为上帝代言人的特权地位,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自由平等的思想。

②建立节俭的教会:反对教会的奢侈腐化,符合资产阶级资本原始积累的要求。

③建立民族教会:教随国定,否定了教权高于王权,有利于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