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早期儿童语言发展与脑发育研究的进展

早期儿童语言发展与脑发育研究的进展

早期儿童语言发展与脑发育研究的进展
早期儿童语言发展与脑发育研究的进展

教育生物学杂志2016 年 12 月第4 卷第4 期,0c. 2345# 6' 7,8o. 7? 159 ?

《教育生物学杂志》教育神经科学专刊编者按:

教育神经科学是将教育学、神经科学和心理学整合起来,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及其一般规律的文理大跨 度的新兴交叉学科。目前哈佛、斯坦福、剑桥等国际顶尖大学陆续成立了近70个教育神经科学专业研究机 构与专业人才培养机构。教育神经科学专业人才成为国际紧缺人才。

本期专刊聚焦教育神经科学,从脑与认知科学的研究角度阐述了早期儿童语言发展与脑发育研究的进 展,涉及了双语婴儿的语音学习、第二语言学习敏感期、社会互动对第二语言的影响,以及第二语言学习对 执行控制、记忆系统等认知发展的多方面影响,分析了第二语言学习与母语学习之间相互促进和相互干扰 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第二语言教育政策与实践的建议。

发展性计算障碍是在数学相关的能力上与智力发展、生理年龄、教育水平不相匹配的一种发展滞后现 象,具有很强的遗传性特征,#染色体的突变以及其他染色体的异常,发展性语言障碍、阅读障碍、注意缺陷 多动症等都会导致发展性计算障碍的产生。发展性计算障碍还与顶叶、额叶等脑区相关,受到环境与个体 心理因素的影响。根据科学的证据来制定相关政策与措施,可以保障发展性计算障碍儿童获得公平的教育 机会。

婴儿的身体游戏对婴儿大运动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研究者采用观察法对0?8个月龄的婴儿 进行全天候的记录,描述了身体游戏对大运动能力的促进作用。

无论是在语言学习、数学学习还是游戏学习中,动机都将发挥巨大的作用。学习动机包括了诱发、完成 和维持三个阶段。奖赏导向的动机诱发过程、能力和价值判断导向的动机完成过程以及目标导向的认知控 制过程对于教育效果的提升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doi:10. 3969/j. issn. 2095-4301.2016. 04. 001 ?专家论坛 F o r u m$早期儿童语言发展与脑发育研究的进展

周兢!,李传江,张义宾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中国上海200062)

周兢,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系教授,博士生导

师。兼任华东师范大学儿童语言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学前教

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世界学前教育组织中国委员会执行主

席和上海市幼儿园名师培养基地主持人。

主要研究方向为学前儿童语言发展与教育。曾主持国际合

作、全国哲学社会科学、教育部等各种课题20余项,发表学

术论文百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0余种,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

学一等奖、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等共

11项。

[摘要]综述近年来有关儿童语言发展与脑发育领域的研究,分析有关儿童语言发展的脑生理基础的研究 进展,讨论儿童语言发展关键期与脑发育机会窗口期的关系,同时探讨儿童双语学习与“双语脑”是否存在优势

基金项目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重大课题(2016-02-005-BZK01)

通信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周棘,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 % jzhou@spe. https://www.doczj.com/doc/c41979033.html,

收稿日期2016-07-12

6岁幼儿语言发展规律及特点

3~6岁幼儿语言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幼儿语音的发展 语音是幼儿赖以表现的媒介和物质体现,3 ~4 岁是幼儿掌握语音的关键期,语音发展成为幼儿口语发展的首要因素。 3 岁左右的幼儿听觉的分辨能力和发音器官的调节能力都比较弱,仍有不少幼儿不能精确分辨近似音,在发音时会出现相互代替的现象。同时,幼儿还不会运用发音器官的某些部位,或者发音方法不正确,因而还有发音不准确的情况。例如:把“四个”说成“是个”,“老师”说成“老西”。 4 岁以后的幼儿,发音器官的发育逐渐完善,如果坚持练习,进行反复的语言实践,幼儿就能掌握全部的语音了。但这时还会有个别的幼儿对个别难发的音或某些相似的音感到发音困难,需要在成人的指导下反复练习。 6 岁左右,幼儿在成人的正确教育下,能做到发音正确、咬字清楚,并能按照语句的内容和情感的需要调节自己的音调,能清楚地分出四声。他们会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发音,同时也喜欢挑剔其他小朋友和周围成人的错误发音,并能纠正、评价别人的发音。 (二)幼儿词汇的发展 幼儿时期是掌握词汇最迅速的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掌握的词汇量也会迅速增加。一般来说,3 岁幼儿能掌握1000 个左右的词汇,到6 岁能增加到3000 ~4000 个。 3 ~ 4 岁幼儿所掌握的词汇,大多以名词、动词为主。那些代表具体事物的名词和具体动作的动词是幼儿生活中常常经历和感知到的,所以容易掌握。这时幼儿运用形容词的能力虽也有了初步的发展,但只能掌握表明事物具体形态或性质的词,如大、小、多、少、高、低等,运用起来也不够准确。至于数词和量词就更难掌握了,他们常常用“个”来代替所有的量词,或者把量词混用。 5 岁左右是幼儿掌握词汇数量增加最快的时期。幼儿对词义的理解较以前深刻了,对形容词的使用也能做到理解词义并较为准确、恰当地使用。但对量词的掌握仍感到很困难,只有那些能经常与具体事物相联系的量词,才能熟练掌握,如“一辆汽车”“一只鸡”“一头牛”等。表示时间概念的词,幼儿运用起来还不够准确,经常混淆。 随着生活范围的扩大、知识经验的增加以及幼儿抽象逻辑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发展,6 岁幼儿的词汇已经相当丰富,各类词汇都能掌握一些,对词义的理解也比较深刻,已经掌握了一些概括性的词汇和具有因果关系、条件关系的词汇。 (三)幼儿语句的发展 掌握大量词汇后,还必须将这些词汇按一定的语法规则合乎逻辑地组织起来,才能准确地表达语言的含义,实现交际的作用。幼儿语句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完整句的出现、复合句的发展、语句的复杂程度提高、句型有所变化、具有明显语法意识等方面。幼儿掌握语句规则是在与成人交往中,从自然地模仿成人的语言习惯逐步过渡到掌握语法规则,将词组成句子来表情达意而实现的。 3 岁左右的幼儿已能用词组成简单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但句子经常不完整,常出现没有主语的短语或用词颠倒的情况,如“妈妈,玩”(缺少主语“我”)。这时幼儿的语句非常简单,没有任何修饰成分,即使能说出“小白兔”“大灰狼”等短语,实际上也是将这些短语作为一个词来学习、理解和运用的,并没有区别出修饰词和被修饰词。 4 ~ 5 岁幼儿已经能正确地运用简单句说明自己的意思或描述见闻了。这时,他们的

9种促进语言发育的方法

宝宝通过语言表达内心的想法,感受身边的世界。他们通过语言将直觉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概括思维,通过语言来认识他们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语言是帮助宝宝顺利建立自我意识的一个重要因素。 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研究证明,智力发展首先是语言能力的发展,语言是进行思维、反映思想、表达情感、记录思维成果的工具。 宝宝通过语言表达内心的想法,感受身边的世界。他们通过语言将直觉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概括思维,通过语言来认识他们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语言是帮助宝宝顺利建立自我意识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儿童早期语言发展受到阻碍,则将对儿童其他方面的能力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和阻碍。语言的重要性绝不容忽视。

情境再现:小鹿已经3 岁多了,但是却只会发一些简单的音节,一句完整的句子都不会说。经医生检查,发现小鹿的听力和神经系统都没有什么问题,声带也发育正常,只是词汇量严重缺乏。便询问父母平时在家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结果发现,小鹿在家人的宠爱下,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想要什么东西,根本不用说话,只要手一指妈妈就会给她拿到面前。听完小鹿妈妈的介绍,医生说:“孩子身体没什么问题,问题在你们父母这儿。孩子根本没有使用语言的必要,她怎么还能学会说话呢?” “语言饥饿”导致孩子不能开口讲话 孩子说话比较晚,父母往往都从孩子身体上找原因,以为孩子得了什么病,可是却没有想过,其实是自己的教育方法出了问题。比如小鹿想要什么只要手一指,根本不用说话,父母就会把东西拿到她面前,在这样的家庭中,小鹿不需要学习和使用语言,通过行为就可以达到效果,语言就被忽视了。外加父母和家里的老人将更多的注意力关注在孩子物质生活的保障上,忽视了与孩子的语言交流和沟通,这对孩子语言发展、认知发展等都是严重的损害。 防止孩子“语言饥饿”的方法

学前儿童语言发展规律及特点

儿童语言发展阶段规律

附: 幼儿语言的发展过程有普遍的规律,需要经历前语言期和语言发展期两大阶段。—、前语言阶段(0 1.5岁) 前语言发展是语音的核心敏感期,围绕语音,幼儿发展了三方面的能力:前语言感知能力、发音能力、交际能力。 语音包括音素、音节、(音节:ZhaO ;可以分解成因素:Zh和ao )说话的语调、重音、停顿等规则。 (一)前语言感知能力的发展 前语言感知能力的发展分为辨音、辨调、辨义三种水平。 1、辨音水平(0――4个月):婴儿能分辨言语声音和其他声音的区别。 2、辨调水平(4——10 个月):语调是表示情绪状态的一种基本手段。辨调阶段幼儿开

始注意一句或一段话的语调,并感知语调所蕴涵的情绪。 3、辨义水平(10——18个月):幼儿能把音和义结合起来,对“灯”作出正确反应。 (二)前语言发音能力的发展 1、单音发声阶段(0——4 个月): 2、音节发声阶段(4——10个月) 3、前词语发声阶段(10——18 个月) (三)前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 1、产生交际倾向(0——4 个月):这一阶段的交际需要来自于生理需求,如饿了,不舒服了。 2、学习交际规则(4——10个月):学会应答,出现听说轮流倾向,开启新话题,学会语调运用来表达情感。 3、扩展交际功能(10——18 个月):逐步学会用语音、语调和动作表情达到交际目的。 二、语言发展(1.5 ——) 语言发展期幼儿语言的发展可以从语言形式、语言内容和语言运用技能三方面进行考察。 (一)语言形式的获得(语音发展、语法的获得)语言形式的获得包括对语音和语法的获得。 1、语音发展幼儿在语音发展的过程中,对于母语中相似的音常出错误。 2-6 岁幼儿语音的发展体现在语音辨别;发音能力发展,语音意识的产生。 (1)语音意识的概念及表现 语音意识是指幼儿自觉的辨别发音是否正确,自觉模仿正确发音,并自觉纠正错误发音的一种能力。语音意识的产生于2-3 岁。 语音意识表现在:能评价别人发音的特点,指出和纠正别人的发音错误;<番茄 花园12> 能有意识并自觉的调节自己的发音。 语音意识产生对教学的启示:幼儿语音意识的产生可以使我们在开展谈话活动中,让幼儿学习修补谈话,在讲述活动中,指出别人的错误,从而改正自己的发音。 2、语法的获得 语法是组词成句的规则。语法获得指幼儿对语句结构的获得,包括理解和产生不同结构的语句。对幼儿句子评定一是看句子长度,二是看句子结构的完整性和复杂性。 从幼儿所讲语句的完整性和复杂性来看,幼儿句法结构的发展可分为不完整句、完整单句和复合句三阶段,三阶段之间有相互重叠的部分。 (1)不完整句阶段(单词句、电报句) 单词句(1——1.5 岁):爸爸、妈妈、球(表示:我要球。或者,这是球球)单词句的特点:与动作紧密结合;意义不明确、语音不清晰;词性不明确(饭:名词饭,动词吃饭)。 电报句(1.5 ——2 岁):娃娃排排(坐)电报句的特点:语句简略,结构不完整。句子成分常常缺漏,主要使用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实词,略去连词、介词。 (2)完整句阶段(无修饰简单句——有修饰简单句——复杂句)无修饰简单句(2 岁):娃娃睡觉。——主谓结构;坐车车——谓宾结构简单修饰句(2—2.5 岁):两个娃娃玩积木。——主谓宾结构复杂修饰句(3 岁):阿姨给宁宁糖。——主谓双宾结构。(3)复合句阶段复合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思关联较密切的单句合起来构成的句子。幼儿2 岁开始发展复合句,4—5岁发展较快。

儿童早期生理发育

儿童早期生理发育 一、身体生长 1.身高体重 幼儿期儿童的身高体重增长是相对稳定的,如果一个儿童在2岁时的身高、体重在同龄人中较高、较重的话,长到6、7岁时仍是同龄人中较高、较重的。这期间儿童的身材与他成年期身高的相关约为0.70。 2.骨骼肌肉 幼儿3岁时的大肌肉群比小肌肉群更加发达,而小肌肉群在5~6岁时才开始发展。由于大肌肉群的发育,幼儿喜欢整天活动不停,做着各种动作,安静不下来。幼儿的小肌肉群不够发达,因此手腕、手指的精细运动协调能力较差,也容易疲劳。 通常5~6岁儿童开始掉乳牙而长出恒齿,即换牙。换牙受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身体成熟度,一般女孩比男孩早些;二是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如长期营养不良可能推迟换牙出现的时间。 3.神经系统的发育 髓鞘化:在2周岁时,儿童脑的重量已达成人的75%,6岁时达到成人脑重的90%。脑发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神经纤维的髓鞘化。中枢神经系统的髓鞘化在两岁前发展很快,两岁后逐步减慢,到青春期才完成(因此,这期间为儿童提供丰富的刺激,让他多动脑是有助于神经系统髓鞘化的,儿童会更聪明)。 脑的偏侧优势:对于大多数儿童,在3~6岁之间,左半球表现出发展的加速期,6岁以后发育转向平稳。相比之下,右半球成熟的速度较慢,仅在8~10岁之间略显出速度的增加。这可以解释幼儿在认知功能方面的发展:在幼儿期儿童的语言能力发展迅速,而相对来说空间认知能力从童年期到少年期则呈现逐渐发展的趋势。因为这些不同能力分别是左右两半球的功能。 利手现象:对于绝大多数左利手者来说,他们各方面的发展都跟其他右利手

者一切正常,并且,对于那些左利手儿童由于他们大脑的偏侧优势不那么强烈,他们可能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有研究表明,某些左利手者或双利手者在他们青少年期比他们的同班同学表现出更杰出的语言或数学能力。强行“纠正”左利手,往往造成儿童口吃。 二、运动能力 儿童身体和动作发展的原则:(1)头尾原则;(2)从中心到外周原则;(3)从整体到分化的原则;(4)从不准确到准确的原则;(5)从单个的动作技能到整合成复杂的动力变化的动作系统。如幼儿从最初的会扔球、接球到逐渐学会使筷子、系鞋带和踩童车等。 4.大运动的发展时间表 2~3岁:走路更有节奏,由疾走转变为跑,但跃起、向前跳跃和做接物动作时上身的动作仍显得僵硬;能边走边推小童车,但还经常把握不住方向。 3~4岁:能用双脚交替地上楼梯,但下楼时却只能用一只脚引导另一只脚下,而不能双脚交替下;做向上、向前跳跃动作时上身已显得较为灵活,但仍需依靠上身做扔球和接球的动作;能双手扶住车把踩三轮小童车。 4~5岁:能用双脚交替地下楼梯;跑能跑得很稳;能用单足飞快地向前跳跃;能依靠躯体的转动和改变双脚的重心去扔一个球;仅依靠双手就能接住一个球;能飞快地踩三轮童车,方向也把握得很稳。 5~6岁:奔跑的速度越来越快,飞跑时也跑得很稳;能做真正的跳跃运动;表现出成熟的扔物和接物动作模式,能踩带有训练轮子的自行车。 5.精细动作的发展时间表 2~3岁:能做简单的穿衣和脱衣的动作;会拉上或拉开外衣的拉链;会用小匙吃饭。 3~4岁:会扣上或解开外衣的大扣子;已会自己吃饭;会使剪子;会模仿画垂线和圆圈;开始会画人,但画出的是“蝌蚪人”。 4~5岁:会用筷子和叉子吃东西;会用剪子剪一条直线;能模仿画出矩形、

儿童语言发育迟缓的训练方法

儿童语言发育迟缓的训练方法 【作者:wrqbest】【字体:大中小】【我要评论】【献花】【打印】Tag:语言,运动,注意力,健康,自然,活动,妈妈,家庭,家长,养,母婴 一、符号形式与指示内容关系的训练 (一)阶段1的训练 此阶段的儿童对外界的刺激尚不能充分理解,训练时要利用各种方法、玩具等感兴趣的教具,使儿童能充分注意外界的人与物的存在。 1.注意力的训练在儿童经常接触的环境中,给予足够的感官刺激,鼓励和引导儿童用多种感官去认识周围的事物,如用能发出声音的微型玩具车等先引起儿童的注视,然后训练其对活动事物的持续注意能力。 2.对事物持续记忆的训练建立事物恒存 的概念,如将儿童正在玩的玩具放在毛巾下或箱子中,让其寻找。 3.促进视线接触的游戏如举高、团团转、逗笑等,通过游戏,增加儿童与他人的视线接触,促进意识传递方法的学习。 4.事物的操作学习对外界的事物进行某种操作而引起变化的过程。从触摸、抓握等单一的操作发展到敲、拿出等复杂的操作,可利用各种玩具,如搭积木、投环、击鼓等。最初可使用帮助的手法,逐渐让儿童对事物能做出相应合适用途的操作。 (二)阶段2的训练 此阶段的儿童要训练其能对日常事物有基本的理解,具有事物的匹配、选择能力,

并能听懂事物的名称和要求。 1.事物基础概念的学习训练通过模仿让儿童懂得身边日常用品(帽、杯、电话等)的用途。训练应与家庭指导同时进行,让儿童能做到操作场面的扩大,即在训练室、家庭和幼儿园等均能做。 2.多种事物的辨别学习训练 (1)以形式特性为基础的操作课题:通过分类游戏,学习认识事物的外部属性(颜色、大小等)。如将不同颜色、大小的小球分组。 (2)以功能特性为基础的操作课题:即认识事物的特性和用途,建立事物类别的概念,如将混放的人物、水果的图片分开。可有以下两种课题:①匹配:呈现2个以上示范项,儿童就手上的1个物品与示范项中的某一个相关物品进行匹配;②选择:呈现1个示范项,给儿童2个以上选择项物品,针对示范项,让儿童在选择项中做出合适的选择。 (三)阶段3的训练 此阶段的儿童为事物的符号形式形成阶段。训练顺序为:符号形式形成一言语理解一言语表达。 1.手势符号的训练适应证为中度到重度语言发育迟缓,言语符号的理解与表达尚未掌握的儿童,或言语符号理解尚可,但表达不能的儿童。因对儿童来说手势符号比言语符号更容易理解、掌握和操作,故可作为媒介,逐渐向获得言语符号过渡。 (1)状况依存手势符号的训练:训练重点是培养儿童能够注意手势符号的存在。训练方法是在日常的情景及训练的游戏中促进和强化。.如在分别的情况下,挥挥手表示“再见”,先让儿童看着手势,令其模仿;然后从模仿逐渐进入自发产生阶

儿童语言发育迟缓家庭训练指导

儿童语言发育迟缓家庭训练指导 王如蜜(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康复医学科语言治疗室) 语言训练时间与训练效果是成正比的,因此,持续、连贯的语言训练非常重要。家长是最好的语言老师,不管每周接受语言治疗是的训练是几次,都请您每天抽岀1?2个小时进行家庭训练, 并用笔记本记录每天的训练内容及孩子语言能力的变化。以下是我们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的家庭训练指导: 理解训练语言发育前阶段的儿童,要训练其注意外界人与物的存在及进行事物匹配和选择的能力。已获得语言信息的儿童已完成从概念形成到言语理解再到言语表达,此时应扩大词汇量学习,内容从名词到动词、形容词、介词等,并把已学过的词组成词句,从不完整句到主谓句、主谓宾句、简单修饰句、词序等形式进行训练。家长可选用不同范畴的卡片,如水果、动物、生活用品等,向患儿出示2张,说出其中一张的名称让其指认。卡片数量根据孩子的认知能力由少到多,内容由熟悉到陌生,从不同类物品到同类物品的指认从名词、动词,再到两词句、三词句、简单句、复杂句等进行语法的训练。从两词句水平开始可以看出图书指认。 操作性课题训练如镶嵌板和智力箱,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提高整体智力水平。 记忆能力的训练反复识记人名、地名、电话号码等。 注意力训练穿珠子、听故事、回答问题等。认知能力训练大 小、颜色的识别,猜谜语,算术等。

表达训练在家屮、社会屮应随时随地进行,家长应充分引导儿童与人主动交流。从手势语、象声词(如临喘、汪汪)到叠声词(猫猫、狗狗)再到成人语,从容易发音的双唇音(b\p\m)开始。 训练时间根据患儿具体情况分配训练内容,建议每次15-20 分钟,每天2?3次。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应在玩中教,玩中学,让孩子主动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多鼓励、多表扬。

三至六岁儿童发展指南语言

三至六岁儿童发展指南语 言 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三至六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语言与教材 1 语言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此观念与书中幼儿语言发展规律对幼儿语言教育的意义第三点相互印证,强调语言教育要抓住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2 幼儿语言的发展贯穿于各个领域,也对其它领域的学习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幼儿在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同时,也在发展着人际交往能力、理解他人和判断交往情境的能力、组织自己思想的能力。通过语言获取信息,幼儿的学习逐步超越个体的直接感知。及我们书中通过发展幼儿语用技能发展,来提高对外部环境的感知能力与心理预备能力。 3 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及书中说到的提高语言操作能力。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为幼儿提供丰富、适宜的低幼读物,经常和幼儿一起看图书、讲故事,丰富其语言表达能力,培养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进一步拓展学习经验这一点书中未做提及,但对于幼儿语言发展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4 指南中提到幼儿的语言学习需要相应的社会经验支持,应通过多种活动扩展幼儿的经验,丰富语言的内容,增强理解和表达能力。应在生活情境和阅读活动中引导幼儿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文字的兴趣,用机械记忆和强化训练的方式让幼儿过早识字不符合其学习特点和接受能力。及书中提到的幼儿教育要适合幼儿的发展水平。 5 书本中提到儿童早期阅读能力的发展,主要从早期识字行为的发展,早期图书阅读行为发展,早期书写行为的发展各个方面发展的几个阶段进行笼统概括性的阐述,而《指南》中提到了第二点——阅读与书写准备,从以下的三个目标的角度进行了细化和具体操作性的建议,并对书中内容进行了有效拓展,给幼儿教师具体可量化可操作的建议。 教育建议: 1.为幼儿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条件。 如:提供一定数量、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富有童趣的图画书。 提供相对安静的地方,尽量减少干扰,保证幼儿自主阅读。

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可以分为 三个阶段 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语音,即学会正确发音及称呼;懂话,即感受或理解,能够把别人的话与现实的东西或者行为活动联系起来;表达,即用自己的话把思想讲出来。因此,儿童的语言发展就是从发音到理解,再从理解到表达的过程。 一般来说,0至1岁的孩子处于语言准备时期,基本上以简单的发音和称呼为主,我们总能听到孩子咿咿呀呀说个不停,却不知道孩子在说什么。其实,孩子在积累语言信息。 1岁至1岁半,孩子处于语言理解阶段,对大人的语言理解能力迅速提高,大人所说的话,孩子能够很好的理解,但是往往还不太会表达,最多会用简单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意愿。比如:

“饭饭”表示想吃饭,“奶”表示想喝奶。一般来说,孩子是先理解名词,慢慢理解动词、形容词和副词。 1岁半后至3岁,是孩子语言发展的跃进时期,孩子学着用词语和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要求,可以用语言与他人进行交际了。 由于孩子的个体差异及成长环境的不同,孩子语言发展 的跃进时期在时间上有所差异,有些孩子不到2岁就能够说完整的句子,有些孩子2岁半了,却仍然停留在叠字表达上。 【支招】 2岁至3岁是宝宝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语言表达能力在这段时间发展最迅速。父母应该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着重开发孩子的语言能力。具体来说,要注意几点: 1、要注意发音和用词的准确性 尽量用标准的普通话和孩子交流,而不要用儿语及方言和孩子说话。与孩子说话时要速度缓慢,发音清晰。 2、鼓励孩子用语言表达意愿 当孩子想表达自己的意愿时,父母不要马上替孩子说出来,应该引导孩子学习和使用新词汇。当孩子需要父母帮助的时候,父母不要过分勤快地满足孩子的需求,也要鼓励孩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愿。让孩子感受到语言的力量,从而为孩子使用语言提供正面的体验。

儿童语言发育的里程碑

每个宝宝都是小天使,那么每个可爱的小天使是怎么完成他们的言语“学习”的呢?宝宝的言语发育一共有四个阶段。让我们一起来关注宝宝的言语发育。 儿童语言发育在各个年龄段的标志: 一、第一阶段 Birth-3 Months (0-3个月) 宝宝已经能轻轻发声,并能简单发出“咿呀”声,已经能从吮吸、咀嚼、吞咽中演变而发出音,并且发音数量及频率增加,而且能注视着说话人的脸并能以惊奇的表情对着说话的声音而做出反应,这也代表了宝宝们正式开始渐渐进入了这个有声的世界。 Makes pleasure sounds such as cooing 发出一些愉快的声音,比如“咕咕” Develops differential cries for different needs 不同需求时有不同的(哭)叫声 Develops social smile 开始有社交性微笑 二、第二阶段 3-6Months (3-6个月) 宝宝已经可以模仿单音节的声音,并能将头转向发声的方向,能发出”ba”、”ma”、”ga”、”na”等音,并能发出连续的音节,也能像模仿大人说话一样的发声,这个阶段代表了宝宝们开始试着进入大人们更精彩的世界了。

Increase in variety of vocalizations 发音种类明显增多Babbling sounds more speechlike, with increased consonant productions 呀呀学语逐渐言语化,辅音增多 Uses sounds and gestures to indicate wants 使用声音和手势来表达需求 三、第三阶段 6-12Months ( 6-12个月) 在宝宝6-9个月的时候,宝宝能继续模仿声音,并开始模仿语言,有时还会说出让人难懂的话语,能模仿发出“爸爸“、”妈妈”,有时也能安静的注视物体,也能将注意力转移到说话人的一侧,并且能模仿摇手的动作,能说出“bye-bye”,这个阶段的宝宝已经开始具备“小大人”的潜质了,能开始认真听人说话,并能做出自己相应的反应了。 在宝宝9-12个月的时候,宝宝已经能说出一些较为简单的词汇,并且能对一些简单词汇做出反应,就像“放下”、“不许动”、“拿起来”等等,也能在家人的口头语的帮助下进行摆手以及拍手的动作,能模仿大人说话的样子,跟妈妈进行一些简单“对话”,这个阶段的宝宝已经开始拥有了自己的意识,并且会根据大人们的表达来转换为自己能够理解的方式,并且表达出来。

发育迟缓儿童的语言训练

发育迟缓儿童的语言训练 语言发育迟缓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儿童口头表达能力或语言理解能力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的正常发育水平。语言发育迟缓的孩子一般的表现有:过了说话的年龄仍不会说话,开始说话后,比别的正常孩子发展慢或出现停滞,虽然会说话,语言技能较低,语言应用、词汇和语法应用均低于同龄儿童,只会用单词交流不会用句子表达,回答问题反应差,语言理解困难和遵循指令困难。 语言发育迟缓的障碍分为: 语言符号障碍:主要是未掌握语言符号,训练的目的是通过各种语言符号、手势、儿语使患儿掌握语言符号,建立人际交流的基础,然后再做理解符号的训练。 语言表达障碍:患儿不能用语言表达意愿,这部分患儿训练的目的要以表达为目标,在训练时与语言的理解能力相配合,有手势语、语言的实地训练,使患儿获得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水平落后于同龄儿:这一部分患儿占运动发育迟缓患儿的大多数、表现语言水平落后,符号理解障碍,表达障碍,所以要加强训练,加强语言的理解与表达能力,促进语言发育。 理解语言符号但不能表达:对这一部分患儿训练的目标是在加强语言理解的基础上,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开始可采用手势语训练,然后再进行表达训练。

语言交流态度障碍:这部分患者可以理解语言符号,有一定表达能力,但是有交流的态度障碍,性格孤僻,怕人,不能与人交流,训练时要重点从交流态度上下工夫。 语言发育迟缓的患儿,多数全身的运动功能也落后或有不同程度的障碍存在,因此在进行语言疗法的同时,要配合做理学疗法、作业疗法的训练,对语言发育迟缓的患儿会有更大的帮助。 对发展迟缓儿童的语言训练必须因材施教与不断练习。发展迟缓的儿童仍然是有学习的能力,只是通常他并不善于应用一些学习策略。 对于发展迟缓儿童的语言训练时,我们先要了解儿童的语言状况:发展迟缓儿童除了语言发展迟缓造成字汇太少、句子不完整之外,通常还会伴随其它的语言问题。这些问题包括构音问题、声音沙哑、发声困难、口吃……:等困难;唯有在对儿童目前的语言状况做一个了解之后,才能定出语言训练的目标。同时还要定时、定点接受训练。训练的时间以每次十分钟为宜,因为太长的时间会造成儿童注意力不易集中的问题。倘若真的无法采取定时、定点的训练时,则可以考虑采用机会教育的方式;机会教育必须掌握一个重点,那就是你运用的题材除了必须符合训练目标之外,还必须是儿童有兴趣,或者能引起他的好奇心。在训练中要把能减少分散注意力的东西到最低程度。事先设计活动的内容:就孩子的心智年龄,挑选适当的教材,主要是语言方面与认知方面的教材。良好的辅助教材会使

儿童脑的发育

儿童早期综合发展的年龄为产前至 6 岁以内,此阶段对儿童未来的生长、发育和健康具有决定性作用。千年宣言曾提出“让每个儿童拥有最佳人生开端”。为此必须关注儿童早期,尤其是 3 岁前,因为此时是人类智力、心理、体格发展极为迅速的关键期,对儿童认知、语言、社交和学习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特别重要。大脑的良好发育是儿童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国外研究表明,投资儿童大脑比任何其它投资都更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试想我国数亿儿童,如果每人智商提高几个百分点,将会给国、民带来多大的益处! 一、发育的关键时期 儿童早期脑发育对人类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医学、人类学、社会学、教育学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均证实在儿童早期促进智力、人格、社会行为的发展将有益于一生。脑科学研究认为,脑在基因决定下从受精卵伊始到生后不停地发展,但在不同时期速度不同,不仅有快慢之分,且在特定时期有质的飞跃。一个人的智力50 %在4岁前完成,30 %在4~8岁前完成,20%在8~17岁前完成。大脑的重量 1 岁是出生时的 2 倍,2 岁是出生时的 3 倍,约占成人脑重的75% ,3 岁时既已接近成人脑重。 图 1 婴儿大脑皮质发育外形 胎儿在母体内平均每分钟生成25 万个神经细胞。因此生前大脑所发生的一切对其一生亦有重大影响。生后的最初几年,神经细胞继续长大,每个都有能力发展出上千个树突。大脑的发展从出生到 3 岁主要集中在脑细胞之间连结的扩张上。在良性刺激下脑的高速发展持续到入小学后明显减慢。提示脑在后天努力过程中存在认知功能发展的关键期。因此儿童早期脑发育将奠定其一生的基础,甚至在相当程度上决定其命运。 二、早期脑发育 婴幼儿大脑的发育甚至比体格更快。新生儿体重为成人的5%,脑重却已是成人的25%,六个月时增至成人的50% 。围绕着轴突的螺旋形髓鞘在出生时就出现了。大脑髓鞘的隔离状态随后才完成。在大脑中,髓鞘的完成从后到前进行,由于视觉神经中心处在大脑后部,语言中心居中,理智中心靠前。因此婴儿先会看再会说,先会确认简单的东西后学会推理。 谈到儿童早期脑发育引人观注的问题之一是:遗传和环境究竟谁起决定性作用。既往人们认为人的智能是与生俱来的。儿童的学习能力呈钟形曲线分布,大多数人学习能力处于中间水平,能力很高和很低的人相对较少。近来的研究充分肯定了后天环境对脑发育的作用。认为环境和遗传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美国和瑞典均有研究表明:对具有相同遗传条件、不同生活环境的孪生儿的语言和空间能力而言,遗传和环境因素所起的作用约各占50% 。即大脑的功能既决定于脑神经细胞和神经细胞间神经纤维相互联系的突触数量,同时后天环境在诱导神经细胞突触形成和神经网络的发育中亦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应用核磁共振等先进技术观察婴儿脑发育,发现脑神经细胞的突触数量在生后仍可出现几百倍的迅猛增长。 可见遗传赋予儿童脑发育的潜力,而后天养育可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0-3岁婴幼儿语言发育规律

0-3岁婴幼儿语言发育规律 语言是人和其他动物相互区别的主要标志之一,是人类相互交往的工具,也是表达个体思想的工具。语言的发展在婴幼儿认知和社会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婴幼儿如能掌握部分语言,就得到了一种有效的认识工具,可以通过同成人的交往增进对外部世界的知识,也可借助语言把这些知识更好地储存起来,以供应用。 语言的发育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语言感知阶段 人类的语言是有声语言,语声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词语的意义是靠声音表达出来的,而婴儿分辨和发出语声是一个发展的过程。2周左右的婴儿能区分人的语声和其他声音,如钟声、哨声等。这种区别不同声音的能力是他(她)以后学习语言的前提。2个月时,他(她)对说话时的情绪表现似乎就有所反应,如以愤怒声斥责他(她)时会哭,和蔼声安慰他(她)时会笑。4个月时婴儿就能区别男声及女声,6个月时即能区分出不同的语调。 发音阶段 0~3个月是婴儿的简单发音阶段,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声啼哭就是最早的发音,也是今后语言的基础。第4周开始,婴儿的哭声可以作为一种用来表示身体状态以得到注意的手段。开始它多是表示一种消极状态的,如饿、冷、热、湿、寂寞等。到2~3个月就有了表示积极状态的声音,如舒服、高兴时的发音。成

人逗他时婴儿的发音(健康小常识:https://www.doczj.com/doc/c41979033.html,,转载请保留此标记。)主要是一些元音,如阿、哦、噢等,婴儿情绪越好发音越多。 4~7个月是婴儿连续音节阶段。在这个阶段小儿明显地变得活跃起来,发音增多,在他兴奋时发音更多,可出现一些重复的、连续的音节,像是咿呀学语,如爸一爸、打一打、哞一哞等,但并无所指.这些音为以后正式说出词和理解词作了准备。 语言——动作联系阶段 7个月以后,婴儿不仅发音增多,而且对某些特定的音会产生反应,比如对自己的名字有反应,8~9个月的婴儿可以形成第一批语言一动作的条件反射,如说“欢迎”婴儿会拍手,说“再见”婴儿会摆手等,有了这种条件反射,婴儿就有了学习与成人交往的可能。从11个月开始是语言一动作的条件反射形成的快速时期,此时婴儿听懂的词越来越多,他(她)可以按照指示去做一些事情,并开始模仿成人发音。这时还不是正式的说话,他可能是用一定的声音表示一定的意义,也可说是学说话萌芽阶段。在这个阶段如果认为婴儿不懂话,不会说话而不和他(她)说话,则常会造成婴儿言语发育迟缓。反之,如能注意和婴儿多说话,使婴儿每次感知某事物或某动作时都能听到成人说出关于这个事物或动作的词,在他(她)的大脑中就会逐步建立起关于这个事物或动作的形象和词之间的暂时联系,从而促进婴儿言语的发展。

正常儿童语言发育对比表

正常儿童语言发育对比 表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语言是表达思想、观念的心理过程。文字、声音、视觉信号、姿势及手势等都属语言范畴,本节所述为有声语言的发育。 言语是语言交往的一种形式,是人类进化过程中随脑发育和社会生活发展而发生发展的,与智能有直接联系。 言语能力分理解与表达两个方面,小儿学语,先理解而后表达,先会发音然后会应用词法及句法。 概括地讲,在生后第一年内,小儿学会了说话,获得了语言的不同的构成,例如:最初的发声,呀呀学语以及与看护者相互作用的表达。在学龄前时期,是说话和语言全面而迅速发展的阶段,其精炼改良则在学龄期。 口语的发育需经发声、咿哑作语和说话成句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都以语言中枢的复杂加工为基础,其示意如下: 婴儿在l一2个月时开始发喉音,2个月发[a],[i],[u]等元音。最初是无意识的发音,其产生的听觉及喉部本体感觉对小儿是个良性刺激,促使重复发出同样的声音,造成所谓的初级循环运动,此现象在6-8个月时最明显。辅音多在6个月时开始出现,首先发出唇音,故大多数婴儿在6-7个月时可自然地发出“ba”、“ma”及“ye”等单音。约8个月时,常会合并2个相同的音节,如“ba ba”、“ma ma”等。8-9个月时喜欢看亲人的口形而模仿发音。 理解语言在发音阶段的同时即已开始。小儿通过条件联系(视觉、触觉、体位感觉等),理解些日常接触的物品的名称,如奶瓶、电灯等。对婴儿自发的“ba ba”、“mama”之类语言,亲人如能及时给予应答或微笑,则会使婴儿逐渐理解了这些语音和特定人物的联系。语音与词义联系被储存在记忆之中,随着数量的日益增多,即成为小儿以后随时取用的词汇;以后,小儿又通过同样机理逐渐理解词的意义,如动词,形容词,副词,词组等,并可从他人在手势帮助下的说话中听懂一些短句的意义。 表达语言继理解语言而发展,当语言具有特殊意义时听觉中枢与发音运动中枢间建立起联系通路,于是小儿会说出有意义的语音如原来自发的“ba ba”,“ma ma”,“ayi”,“yeye”等音,到9-10个月后就成为呼唤亲人的第二信号。自岁至2岁开始,小儿掌握的词汇开始迅速增加,3岁时增加更快,到5-6岁时增加速度减慢。 1-2岁小儿,其词汇掌握有限,由于急欲表达自己的意思,故常说一些别人听不懂的语言,即所谓隐语或乱语。小儿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见表1-17。表l-17 儿童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 年龄语言理解行为语言表达行为 1月声音可使小儿的不规则活动停止发出不规则的音节,主要是元音 2月看去似在倾听说话者的谈话用声音表示高兴,有社交性微笑 3月朝说话者的方向看发出咕咕声和咯咯声,对说话者报以微笑 4月能对愤怒声和高兴声作出不同的反应对社交性刺激有发声反应 5月对自己的名字有反应开始模仿声音 6月能听懂,“再见”“妈妈”“爸爸”等词用声音表示拒绝,高兴时尖叫 7月对“在上面”“过来”“再见”等词可用手势开始发出像单词样的声音,有奇特的喇喇声表示

孩子大脑发育的最佳时期

孩子大脑发育的最佳时期 核心提示:《美国医学会杂志》的一项研究显示,人类大脑成长最快的时期是在出生后三个月内,大脑的尺寸可以达到成人的一半以上。其中,参与运动的大脑区域发展最快,而那些与记忆相关的大脑区域发展相对缓慢。 据BBC报道,《美国医学会杂志》的一项研究显示,人类大脑成长最快的时期是在出生后三个月内,大脑的尺寸可以达到成人的一半以上。 通过使用先进的扫描技术,研究人员发现男婴的大脑发育速度比女婴更快。其中,参与运动的大脑区域发展最快,而那些与记忆相关的大脑区域发展相对缓慢。科学家说整理这些数据可以帮助他们识别孤独症等发育障碍的早期迹象。 几个世纪以来,医生们一般通过用卷尺测量婴儿的头围要估算大脑的增长。任何跟正常模式不同的改变都会被监测到,医生将会对出现的问题提出建议。但是由于人类的头型多种多样,这种测量方法并不是十分准确。 在加州大学的科学家的指导下,研究人员扫描了87个0-3岁婴儿的大脑。他们发现出生之后大脑的生长速度最快,新生儿的大脑每天以平均1%的速度在增长,到了接近90天的这段时间里速度放缓,以每天以0.4%的速度增长。 研究人员说,记录大脑的各个部分的正常增长轨迹,有利于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早期疾病的病因。 他们发现大脑中控制运动的区域——小脑的增长速度最快,90天内出现翻倍的增长。而大脑中用于学习和记忆的重要区域——海马体的增长速度最慢。科学家认为,婴儿大脑的这些变化跟它们所对应技能是密切相关的,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婴儿在头几个月动作技能比读书认字的技能发展更快。 马丁·沃德普拉特博士是皇家维多利亚医院的一名儿科医生,他并没有参与这项研究,但他对BBC说,这是第一次有人发布关于婴儿的大脑成长的精确数据,而且这不是基于死者研究或不太有效的扫描方法,这项研究为我们提供了非常有用的信息。 我们知道,如果一个婴儿在出生时有困难,那么在最初几个月他的成长将会受到影响。研究人员发现早产儿的大脑比足月儿的大脑小4%,尽管出生以后大脑仍以较快的速度在发

儿童言语发育迟缓训练方法

儿童语言发育迟缓的训练方法 一、符号形式与指示内容关系的训练 (一)阶段1的训练 此阶段的儿童对外界的刺激尚不能充分理解,训练时要利用各种方法、玩具等感兴趣的教具,使儿童能充分注意外界的人与物的存在。 1.注意力的训练在儿童经常接触的环境中,给予足够的感官刺激,鼓励和引导儿童用多种感官去认识周围的事物,如用能发出声音的微型玩具车等先引起儿童的注视,然后训练其对活动事物的持续注意能力。 2.对事物持续记忆的训练建立事物恒存的概念,如将儿童正在玩的玩具放在毛巾下或箱子中,让其寻找。 3.促进视线接触的游戏如举高、团团转、逗笑等,通过游戏,增加儿童与他人的视线接触,促进意识传递方法的学习。 4.事物的操作学习对外界的事物进行某种操作而引起变化的过程。从触摸、抓握等单一的操作发展到敲、拿出等复杂的操作,可利用各种玩具,如搭积木、投环、击鼓等。最初可使用帮助的手法,逐渐让儿童对事物能做出相应合适用途的操作。(二)阶段2的训练 此阶段的儿童要训练其能对日常事物有基本的理解,具有事物的匹配、选择能力,并能听懂事物的名称和要求。 1.事物基础概念的学习训练通过模仿让儿童懂得身边日常用品(帽、杯、电话等)的用途。训练应与家庭指导同时进行,让儿童能做到操作场面的扩大,即在训练室、家庭和幼儿园等均能做。 2.多种事物的辨别学习训练

(1)以形式特性为基础的操作课题:通过分类游戏,学习认识事物的外部属性(颜色、大小等)。如将不同颜色、大小的小球分组。 (2)以功能特性为基础的操作课题:即认识事物的特性和用途,建立事物类别的概念,如将混放的人物、水果的图片分开。可有以下两种课题:①匹配:呈现2个以上示范项,儿童就手上的1个物品与示范项中的某一个相关物品进行匹配; ②选择:呈现1个示范项,给儿童2个以上选择项物品,针对示范项,让儿童在选择项中做出合适的选择。 (三)阶段3的训练 此阶段的儿童为事物的符号形式形成阶段。训练顺序为:符号形式形成一言语理解一言语表达。 1.手势符号的训练适应证为中度到重度语言发育迟缓,言语符号的理解与表达尚未掌握的儿童,或言语符号理解尚可,但表达不能的儿童。因对儿童来说手势符号比言语符号更容易理解、掌握和操作,故可作为媒介,逐渐向获得言语符号过渡。 (1)状况依存手势符号的训练:训练重点是培养儿童能够注意手势符号的存在。训练方法是在日常的情景及训练的游戏中促进和强化。如在分别的情况下,挥挥手表示“再见”,先让儿童看着手势,令其模仿;然后从模仿逐渐进入自发产生阶段。 (2)表示事物的手势符号的训练:训练重点是理解手势符号和事物的对应关系。利用玩具娃娃训练事物的对应关系:在儿童面前放作为选择项能穿戴在玩具娃娃身上的三种事物,例如帽子、鞋、手套;训练者拍打玩具娃娃的头部再拍打训练者自身的头部,然后说“帽帽”,促使儿童选择帽子。训练中必须让儿童充分注

儿童语言的发展(新、选)

第六章儿童语言的发展 基础知识: 1、语言产生的准备;语言理解的准备。 2、语音的发展;词义的发展。 3、句子的发展;语言技能的发展。 基本理论: 1、环境论。 2、先天决定论。 3、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论。 基本技能: 1、掌握语言产生的准备、语言理解的准备、语音的发展、词义的发展。 2、学会掌握句子的发展、语言技能的发展、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论。 第六章儿童语言的发展 教学目标与要求:本章是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儿童是如何掌握如此复杂的语言结构和语用技能的,对于该问题的了解,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多珍贵资料,如思维与语言的关系问题、儿童语言讲稿矣教材编写等方面提供很多帮助。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儿童获得语言的基本规律和特征,例如儿童年龄同语言发展的关系,儿童思维能力和语言发展的关系,儿童环境和语言发展的关系等。再次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儿童语言获得理论。 教学主要:以讲授和自学相结合。 儿童语言发展又称语言获得,指的是儿童对母语的产生和理解能力的获得。主要指口头语言中的说话和听话。 言语是双向的活动过程,包括对语言的接受和发出。但是在儿童言语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中,两种过程并不完全是同步的,感知和理解语言先于语言表达的发生发展。换句话说,儿童语音知觉发生发展在先,正确语音发生发展于后。 语言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所有生理发育正常的儿童都能在出生后四至五年内未经任何正式训练而顺利地获得听、说母语的能力,其发展的速度是其他复杂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所不能比拟的。 研究儿童语言发展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为:1、通过对儿童语言获得的研

究可以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提供依据,为思维和语言关系这个理论问题提供资料;2、语言发展研究的结果还可为幼儿语言教材的编写和语言教学提供依据,并可用作诊断儿童个体语言发展速度和水平的指标。 第一节语言准备期 语言准备期也称前语言期。一般把儿童出生到能够说出的一个具有真正意义的词之前这一时期划为前语言时期。具体可分为产生和理解两个方面的准备。 一、语言产生的准备(0-1岁) 1、反射性发生阶段:5周后,婴儿的哭声逐渐带有条件反射的性质,出现了分化的哭叫声。在这一时期中,婴儿还没有言语能力,即既不能说出任何词语,也听不懂任何词语,但是能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起初发出的声音比较单一,以后通过模仿使发出的声音越来越富于变化。这一时期所发出的声音只是用于表达婴儿的饥、渴、喜、痛等感觉,或是某种要求和欲望,还不是代表特定含义(概念)的语音符号,所以仍属于巴甫洛夫所说的第一信号系统而非第二信号系统。正如桂诗春教授所指出的:“婴儿的哭叫声源于他的不舒服感觉。这些声音大都是尖声和鼻化元音,发自嘴的前部,且伴以脸部紧张表情。母亲很快就能根据其哭声的形式不同而辨别其原因,如肚饿、疼痛、过冷和过热等等。除了不舒服的声音外,婴儿还会发出表示舒服感的声音,这是一种松弛的、较深沉的、没有鼻化的鸣鸣声(cooing)。接着出现的是某些辅音。……最早发出的辅音大概有wa,la,nga,ha,ma,na等等。但这些声音还不能说是有交际意图,因为它们还不是一种灵活的、有目的的行为。”桂诗春教授这一段关于婴儿发声原因的分析是很有见地的,但是最后关于“婴儿声音没有交际意图”的论断却值得商榷。尽管婴儿的声音不是有目的的行为,我们认为还不能由此就断定这些声音没有交际意图。在桂诗春自己编著的“新编心理语言学”第4章(第138页)中就给出了这样的事实:根据儿童语言学家的观察,即使出生仅3个月婴儿的“鸣鸣”声也会引起母亲或保姆的注意;而当成人作出回应时,婴儿就会产生更像言语的声音,而且婴儿在发出这种声音后,还会继续等待成人再回应,彼此之间的反应和对话过程很相似。可见,从3个月左右开始,婴儿就有通过声音来和成人建立某种沟通方式的意图——这就是一种交际意图。当然,这种意图还是很初步的,没有明确目的的,或者说,只是一种本能行为。

幼儿语言发展特点和规律

幼儿语言发展特点和规律 美国教育家霍华德.加纳德曾提出:人的智能包括七种,语言交往能力是第一位,语言发育是智力发育的基础。而幼儿期是人大脑发育最迅速的时期,这个时期幼儿的语言发展十分迅速,是掌握语言的关键期,能充分运用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探索和开发幼儿语言智能的潜能。要做到这一点,作为幼教工作者要必须有能力认识到幼儿在幼儿语言学习中呈现出来特点和规律。 一、完整性 语言的完整性,既指语言结构形式的完整,也指语言发展过程的完整。幼儿语言发展的过程呈现出来的方式是非常完整的,因此幼儿语言的学习也是完整的学习。当幼儿学习某一事物时,语言感知系统里的听说读写因素会完整地调动起来从而使幼儿获得对事物的认知。所以幼教工作者应遵循幼儿语言学习的完整性特点,在发展幼儿语言时,不仅重视幼儿的听说能力,还要注意培养幼儿的读写能力。 二、主动性 蒙台梭利认为幼儿的语言是发展而来,而不是教出来的。幼儿学习各种语言符号及其结构组织方式的过程不是完整被动的。在语言交际环境中,当幼儿有交往需要时,他们才会主动地搜寻记忆里的词汇和句子,并尝试着进行表述。儿童是通过与他人互动的方式学习和使用语言的。在这过程中幼儿表现出积极的主动理解的特点。因此我们要为幼儿提供各种学习语言的机会和资源,让幼儿被充满语言和文字信息的环境所包围,为幼儿建立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同时采用“自然学习模式”(即示范、参与、练习或扮演角色、创造表达)进行语言教育。 三、有效性

幼儿学习语言的过程往往和他们认知事物的过程相联系,并且在认知事物过程中往往又伴随着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体验。据研究发现,有效的语言学习不是“正确的”或者是“标准的”,而是连接个人生活经验和社会的学习。对幼儿来说,只有当他们的语言学习在生活沟通中运用上,即能够运用语言将自己对事物的认知和感受表达出来时,这种学习对幼儿而言方能产生意义。因此,教育者要注意引导幼儿在情景中学习语言,脱离了情景的语言对儿童来说是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的。我们可以通过做各种游戏和活动创设情景,丰富幼儿的个人生活体验,使幼儿在表达语言时有迹可循,有话可说。 四、整合性 语言的学习从本质上说是符号的学习过程。从早期语言教育的角度来看,语言既是幼儿学习的对象也是幼儿学习其他内容的工具。心理语言学家古德曼为代表的一批学者认为任何符号系统学习的原理都是相通的,因而建议将不同的符号系统交叉运用到儿童学习的过程中来。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打破学科界限,整合其他学科,对幼儿的语言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学习都是非常有利的。教育者可以在幼儿的语言学习过程中能创造性地运用戏剧、音乐、舞蹈等艺术手段培养幼儿对语言的乐趣从而提高幼儿语言的表达能力。 五、平等性 从教育学角度来说,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中构造愉快学习过程的共同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为民主平等的。学前教育也不例外,不同点在于:由于幼儿的年龄低,因而教师的主导作用更为突出。从教师方面来说,他们要掌握专业的业务知识和教育理论,据此精心地选择课程内容和教材,并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启发儿童的形象思维并能转化为语言符号。更重要的是,教师应该明确认识到在教育过程中儿童和教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