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议大力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的措施和建议

浅议大力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的措施和建议

浅议大力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的措施和建议作者:李志安

来源:《渔业致富指南》 2018年第4期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工业化迅速推进,我市农业和农村形势正发生深刻变化。单一种植水稻比较效益低,严重影响了农民种稻积极性,部分中低产稻田撂荒现象较为严重,稻田流转中“非农化”“非粮化”问题比较突出。另外,由于生产方式粗放,化肥、农药

使用一直处于较高水平,造成了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影响江河水质。近年来,农业部鼓励适宜

地区在传统稻田养殖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以渔促稻、稳粮增效、质量安全、生态环保”的稻

渔综合种养新模式。

一、稻渔综合种养的原理和特征

稻渔综合种养是根据生态循环农业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将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技术、农

机与农艺的有机结合,通过对稻田实施工程化改造,构建稻-渔共生互促系统,并通过规模化开发、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运作,能在水稻稳产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稻田经济效

益和农民收入,提升稻田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改善稻田的生态环境,是一种具有稳粮、促渔、

增效、提质、生态等多方面功能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与传统稻田养殖相比,新型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具有如下特征:一是突出了以粮为主。水稻成为发展的主角,提出了田间工

程不得破坏稻田耕作层、工程面积不超过稻田面积的10%、水稻种植穴数不减等技术要求。同时,积极发展有机稻,大幅度提升水稻收益,使水稻效益和水产效益达到平衡,从机制上确保

农民种植水稻的积极性。二是突出了生态优化。生态环保是绿色有机品牌建设的前提保障,通

过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大幅度减少了农药和化肥使用,有效改善了稻田生态环境;通过与生

态农业、休闲农业的有机结合,促进了有机生态产业的发展。三是突出了产业化发展。通过引

进河蟹、小龙虾、中华鳖、泥鳅等名特优水产品种,带动稻田产业升级,促进了规模化经营;

采用了“科、种、养、加、销”一体化现代经营模式,突出了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现代

农业发展方向。

二、我国稻渔综合种养发展历程及现状

(一)发展历程

稻渔综合种养是在我国传统稻田养鱼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农业新模式。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陕西汉中和四川成都地区就有稻田养鱼记载。但千百年来,这种人放天养、

自给自足的粗放生产模式只有在我国东南、西南、华南的丘陵山区缓慢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国家的逐步重视,稻田养鱼的内容不断丰富,逐渐形成了稻渔综合种养的新模式,主要经

历了以下发展阶段。

1. 恢复发展阶段(1949年至20世纪70年代末)。新中国成立以后,稻田养鱼得到了

我国水产部门的高度重视。1954年,第四届全国水产工作会议号召在全国发展稻田养鱼。1958年,全国水产工作会议将稻田养鱼纳入农业规划,推动了我国稻田养鱼的迅速发展。至1959年,全国稻田养鱼面积超过66.67万hm2。但这一时期,稻田养鱼技术仍沿袭传统的粗放粗养的模式,单产和效益均较低。

2 . 技术形成阶段(上世纪7 0年代末-90年代初)。上世纪70年代,我国稻鱼共生理论

体系不断完善。1981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倪达书研究员提出了“稻鱼共生”理论,

促进了稻田养鱼技术向深度发展。1984年,原国家经委将“稻田养鱼”列入新技术开发项目,

在全国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推广。1987年,稻田养鱼技术推广纳入了国家农牧渔业丰

收计划和国家农业重点推广计划。90年代末,农业部先后组织召开了5次全国稻田养鱼经验交

流会和现场会。这一时期,稻田养鱼技术不断完善,稻田养鱼由依靠稻田内天然饲料,发展到

配合人工投喂饲料,单产水平大幅提高。1994年,全国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展稻田养

鱼面积达85万hm2。全国平均单产水平达到每亩水稻500kg、成鱼16.2kg。

3. 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本世纪初)。农业部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1994年

9月第三次全国稻田养鱼现场经验交流会上指出:发展稻田养鱼不仅是一项新的生产技术措施,而且是农村中一项具有综合效益的系统工程。养殖技术不断创新,单产水平持续提高,“千斤稻、百斤鱼”己形成一定规模。全国稻田成鱼单产水平达到每亩40kg,较1994年水平翻了一番。到2000年,我国稻田养鱼发展到133.33万hm2,为世界上稻田养鱼规模最大的国家。

1987年陕西省稻田养鱼现场会就在我市汉阴县召开,经过30年的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技术逐

渐成熟,实现“一水两用、一田两用”,有效地促进了粮食生产,极大地增进了农民增收。汉

阴县经过高产、高效、生态的“稻虾共作”综合种养新模式试点,使群众体会到这样可以得到

实惠,大幅提高家庭经济收入,还能大力促进特色产业发展,是一条致富的好方法。随着中营

村试点成功,该县将把“稻虾共作、稻鱼种养、稻鳖混养”等模式在全县有条件的贫困户和养

殖合作社中大力推广,让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条好途径。

4. 转型升级阶段(本世纪初至今)。进入新世纪后,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产者对单位面积土地产出以及食品优质化的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的稻田养鱼技术,

由于品种单一、经营分散、规模较小、效益较低,越来越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的要求,发展一度处于减缓甚至停滞倒退的状态。2007年,党的十七大以后,随着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政

策不断明确,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稻田规模经营成为可能。各地纷纷结合实际,在综合平衡

水稻、水产、农民利益,生态环保等多方面要求的基础上,探索出一大批以水稻生产为中心,

以特种经济品种为主导,以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开发、产业化经营为特征的百公顷甚至千公顷

连片的稻渔综合种养典型,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形成了“以渔促稻、稳粮增效、质量安全、生态环保”的稻渔综合种养新模式,稻渔综合种养再次得到了各地政府的高度

重视,掀起了新一轮发展的热潮。

(二)发展现状

近年来,农业部也高度重视稻渔综合种养的发展。2007年,“稻田生态养殖技术”被选入2008-2010年渔业科技入户的主推技术;2011年,农业部渔业局将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列入了

《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作为渔业拓展的重点领域;2012年起,农业部科技教育司设立“稻田综合种养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专项;2012年启动了公益性行

业专项“稻-渔”耦合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2015年水产行业标准“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

立项并启动制定;2015年起,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设立稻田综合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支持

稻田综合种养产业化基地的建设。同时,各地加大了稻渔综合种养发展的扶持力度,如浙江省

海洋与渔业局组织实施了“养鱼稳粮工程”,并列入“十二五”浙江省农业重点工程;湖北将

稻渔综合种养列入当地现代农业发展规划,进行重点扶持;宁夏回族自治区稻蟹生态种养作为

自治区主席工作一号工程,在全区大面积推广等。

在农业部和各地政府部门的大力推动下,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和技术不断完成,截至目前,在黑龙江、吉林、辽宁、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宁夏等

13 个示范省(区、市),建立了核心示范区87个、面积100多万亩,辐射带动2000万亩;组织集成、创新、示范和推广了“稻蟹共作”“稻鳖共作+轮作”“稻虾连作+共作”“稻鳅共

作”“稻鱼共作”5类19个典型模式,以及19项配套关键技术。示范区共培育专业合作社、

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200多个,创建稻米品牌30个、水产品牌21个。从示范效果看,示

范区水稻产量稳定在500kg以上,稻田增效50%以上,农药使用量平均减少51.7%,化肥使用量平均减少50%以上,得到广泛认可。

(三)发展成效

从实施效果上看,稻渔综合种养主要成效表现如下:一是实现了以渔促稻。充分利用渔业

产业带动水稻产业升级,在确保水稻稳产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稻田综合效益,促进了稻田流

转和规模化生产,提升了水稻品质和效益,调动了农民种稻的积极性。二是实现了提质增效。

由于大幅度地减少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促进了有机稻、有机鱼的生产,提升了产品质量,促

进了品牌化经营,提升产品的价值。三是实现了生态环保。通过建立稻-渔共生生态循环系统,提高了稻田中能量和物质循环再利用的效率,减少了病虫草害的发生和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农

村生态环境,提高了稻田可持续利用水平。四是实现了保渔增收。充分利用了稻田的坑沟、空

隙带和冬闲田发展水产养殖,在当前水产养殖空间不断被挤压的情况下,开辟了一条保障水产

品供给、发展水产养殖的新路。因此,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生态循环、高效节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三、大力发展安康市稻渔综合种养措施和建议

据我市渔业规划,全市60万亩稻田中有适于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的低洼水稻田和冬闲田12

余万亩,发展前景广阔,如能有效开发利用,将产生十分显著的社会、生态、经济效益。目前,稻渔综合种养在模式构建、田间工程设计、种养茬口衔接等技术集成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在

典型示范中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在大规模的产业化推广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综合种养模式、产业化配套技术有待进一步丰富、复合型农业科技和推广人员缺乏;开展稻田综合种养的

标准急需制定等。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化模式和技术创新,确立产业化发展的主导模式

根据“稳粮增效、以渔促稻、质量安全、生态环保”的发展目标,按照产业化要求,提出

主导模式的确立标准。重点加强稻-蟹、稻-鳖、稻-虾、稻-鳅、稻-鲤等主导模式总结和研究,不断集成适应于不同生态和地域条件的典型模式,并形成技术规范。

1. 集成产业化配套关键技术。加快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发,认真组织实施稻渔综合种养的公益性科研和推广专项,按照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发展要求,重点对主导模

式的配套水稻种植、水产养殖、茬口衔接、水肥管理、病虫草害防控、田间工程、捕捞加工、

质量控制等关键技术进行集成创新。

2. 集成水稻稳产关键技术。紧紧围绕水稻持续稳产的要求,加强综合种养条件下水稻品种筛选、水稻种植、水肥管理、田间工程等方面的技术创新。主要技术思路:在共作模式中,确

保稻田单位面积内水稻种植穴数不减,并充分发挥边际效应;积极发展连作、轮作模式,通过

茬口衔接技术,充分利用冬闲田或水稻种植的空闲期开展水产养殖,不影响水稻生产;严格控

制田间工程中的沟坑面积,不得超过稻田总面积的10%,并不能破坏稻田的耕作层。

(二)加快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化模式和技术示范推广

1 . 积极推进产业化示范。要在全市组织开展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化示范区建设,创建一批

规模大、起点高、效益好的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化核心示范区。示范区应突出规模化、标准化、

品牌化、产业化,加大田间工程、配套设施设备以及相关保障体制机制建设,并适时组织现场

交流会,发挥示范区的展示及辐射带动作用,使示范区及周边辐射带动区形成区域化布局,标

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发展格局。

2. 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尽快建立由水利渔业、农业种植、农机、农产品加工等多方面专家组成的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协作组,深入一线,巡回指导,解决产业间相互支持、相互合作、

相互协调、相互融合的生产和技术问题。同时,组织编写统一培训教材,加大对技术骨干人员

培训。依托科技入户公共服务平台,积极构建“技术专家+核心示范户+示范区+辐射户”的推广模式,提高技术的到位率和普及率。

3. 建立示范的标准体系。组织研究制定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化发展相关标准体系,加快制定相关行业、地方以及企业标准,明确各类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在稳粮、增效、质量、生态、经营

等方面的技术性能指标,明确技术性能维护要求和技术评价方法,逐步形成示范推广的标准体系,确保技术推广不走样。

4 . 加强关键技术参数研究。要深入开展相关技术应用理论研究,在保持水稻持续稳产、稻田综合效益最优的情况下,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化发展中水稻品种筛选、水稻种植密度、水产

品放养密度、沟坑控制面积等方面的最优技术参数,提出技术和模式的优化建议。加强研究稻田共生系统转化及利用效率,揭示稻田共生系统中水稻稳产以及对农药和化肥依赖低的生态机理。开展生态经济效益分析,开展稻渔综合种养系统的生产力和生态效应分析,提出保障稻田

系统稳定性的技术建议,组织开展稻渔综合种养发展潜力分析,为稻渔综合种养发展规划提供

依据。

5. 加强稻田综合效益评价。认真做好水稻测产工作,组织开展综合种养稻田和水稻常规单种稻田的综合效益对比分析。根据生产投入和产出情况,计算单位面积新增经济效益;从减少

化肥和农药使用、提高稻田肥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等方面评价生态效益;从提高农民种粮积

极性、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农村合作经济等方面评价社会效益,逐步

建立稻渔综合种养条件下水稻测产和稻田综合效益评价方法体系。

(三)完善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化发展保障机制

1. 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强化产业化发展导向,积极推进以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为特征的新型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发展,积极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龙头企业、专业

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通过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统一销售、统一品牌,进一步

提高稻渔综合种养组织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完善产业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建成“科、种、养、加、销”一体化的产业链。

2 . 完善产业化配套服务体系。以水产技术推广体系为依托,着力加强与规模化、产业化相关的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和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加快培育苗种供应、技术服务、产品营销

等方面的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完善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相关社会化服务体系。

3. 大力打造生态健康品牌。要大力挖掘稻渔综合种养生态价值,积极推进各地按无公害、有机、绿色食品的要求组织稻田产品的生产,主打生态健康品牌,进行系列化开发,建立专业化种养、产业化运作、品牌化销售的运行机制,提升稻田产品的价值, 用效益引导农民参与稻渔

综合种养。

(四)优化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化发展环境

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各地应积极把稻渔综合种养作为稳粮、促渔、增收的重要措施,列入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支持领域,引导结合实际,将稻渔综合种养纳入当地农业发展规划,加

大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力度。建议科学制定全市稻渔综合种养发展规划,积极推进稻渔综合种养

发展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农田改造项目相结合。

2. 扩大工作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媒体广泛宣传稻渔综合种养在“稳粮、促渔、增效、提质、生态”方面的作用,让社会各界全面了解稻渔综合种养的良好发展前景。积极向财政、发改委、

科技、农业、水利等部门及各县区政府汇报稻渔综合种养新进展新成效,积极营造多方支持的良好氛围。

(通联:725000,陕西省安康市渔业局手机:134********)

黑龙江省稻渔综合种养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黑龙江省稻渔综合种养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一、调查背景 黑龙江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水资源丰富,是稻渔综合种养的适宜地区之一。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稻渔综合种养在黑龙江省发展并不理想,存在一定问题和挑战。 二、调查结果 通过对黑龙江省各地进行实地观察和调查,以下是调查结果的总结: 1. 基本情况 目前,黑龙江省稻渔综合种养面积不大,主要集中在少数地区,如哈尔滨市和齐齐哈尔市等。总体上,黑龙江省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还没有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 2. 发展优势 黑龙江省的水资源丰富,适宜稻田种植和养殖业的发展。农民对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有一定的认知和意愿,愿意尝试这种新型的农业模式。 3. 发展挑战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发展面临一些挑战。农民对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了解和认知还比较有限,缺乏相关的培训和指导。要实施稻渔综合种养模式需要一定的投入,但部分农民的资金短缺,难以承担起相关的费用。稻渔综合种养模式需要针对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地资源进行合理规划,部分地区的条件不够理想。 三、建议与措施 针对黑龙江省稻渔综合种养的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 加强宣传与培训 政府部门可以加大对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对该模式的认知度。组织相关的培训班,向农民传授稻渔综合种养的知识和技术,提高他们的种养能力和管理能力。 2. 提供资金支持 政府可以向农民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帮助他们进行新模式的试验和推广。可以加强与银行合作,开展农业金融服务,为农民提供贷款和信用担保等支持。 3. 技术指导和规划

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和规划支持,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土地资源,制定合理的种植和养殖规划,确保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顺利实施。 四、结论 黑龙江省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发展潜力巨大,但目前仍面临一定的挑战。通过加强宣传与培训、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指导规划等措施的实施,可推动黑龙江省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健康发展,实现农业的生态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稻渔综合种养报告

稻渔综合种养报告 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利用农田水利设施,结合种养业务的新型农业经济模式。该模式主要是利用水稻田和鱼塘相互结合,同时在田面上种植作物和进行养殖业务,以达到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优势在于:一、充分利用水资源,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增加了一定的土地投资收益; 二、该种模式可以达到稻田杀虫防病,促进水质净化等效果,提高农民生态保护意识; 三、增加了农产品的生产,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有利于增加农村发展。同时,稻渔综合种养在发达国家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功,中国也应该在这方面加大研发,并进行本土化实践。 在稻渔综合种养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田里的各种养分物质和氧气都要充足,不可以出现过度捕捞和过度施放肥料等现象; 二、水文环境要保护好,要加强水与土地的结合力,防止沟壑交界处的渗漏问题; 三、切勿农民盲目投资。在合理投入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提高综合种养的技术含量,加快业态创新,才能实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稻渔综合种养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连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并制定更加详细的政策法规。同时,还要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广优秀的品种,和新型的

技术,最终实现产生实际社会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应该加强对 农民的宣传和技术指导工作,以提高综合种养的自觉性,延长项目的 融资期限,从而实现长期成果。 在实际的实践操作当中,我们可以采用虚拟经营方式进行规划和管理,比如采用百度地图或者腾讯地图等,可以实现很好的爬虫技术和大数 据分析。同时,也可以在管理的过程中加入智能设备,如IoT技术等,加强通讯手段,实现远程监测和数据分析,防止污染事件的发生。 总之,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是一种新型绿色经济模式,是一种拥有巨大 发展潜力的经济模式,对提高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都有重大作用。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具体区域的水文环境特点,制定全面的规 划方案,加强跨学科组合创新,加大资金投入,依靠政府、农民和科 研机构等多方力量的合作,共同实现绿色农业发展。

稻鱼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稻鱼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传统种植模式的生产效益降低,对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影响大。稻鱼综 合种养成为新模式,环保、绿色、增效特点明显,经济效益高。本文研究中,重 点探究稻鱼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现状,提出针对性的发展对策,仅供参考。 关键词:稻鱼综合种养;产业化发展;发展对策 在近几年发展中,受到国家宏观粮食政策调整,劳动成本持续上升的影响, 多数地区实行的“稻-油”、“稻-麦”种植模式的效益降低。“稻-渔”综合种 养模式,可以促进农业发展转型,走向绿色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之路,保证产业扶 贫工作的开展效果。“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初具产业化规模,所以本文探究全 新种养产业的发展现状,实现“稻-渔”综合种养的产业化发展。 1、“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发展的问题 1.1主体规模不足,基础设施薄弱 虽然“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速度加快,但是养殖主体比较少,多为小 户种养主体,需要进一步提升集约化、组织化水平。稻田发展进程中,“稻-渔”综合种养的条件差,且道路、水电设施只能满足原有种植模式,渔业养殖所需的 电力容量、进水管渠、道路交通与之前不同,基本上很难满足基础设施的要求。 1.2缺乏完善的种养模式,繁育能力低 多数地区实行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还是采用自繁自养方式,并没有 分开繁育与养殖体系,所以会出现鱼的抗性低、种质退化,面临严重的病害,对 品质与产量的危害大。此外,各地区没有形成专业的渔业繁育基地,要进一步提 升苗种产业能力。 1.3经营模式单一,流通加工产业落后

养殖地区缺乏水产批发市场,养殖主体需要找中间商收购,主要为鲜活销售。受到总体养殖产业的影响,水产养殖业的加工技术落后,很少进行精加工、深加 工处理,所以无法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但是部分地区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 层数,开展休闲垂钓、水产深加工产业、苗种繁育销售等,市场前景广阔。注重 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开发特色餐饮业,成为“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兑现方式。 1.4品牌营销意识薄弱,品牌建设不足 “稻-渔”综合种养主体,缺乏品牌意识、主体意识,只是关心养殖生产工作,不太关注品牌创造。部分养殖人员在品牌建设中,仅仅停留在商标注册、无 公害认证环节,缺乏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产品品牌。 2、“稻-渔”综合种养问题的原因分析 2.1技术服务不足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要求养殖户掌握种植技术、养殖技术。但是农技 推广人员,要么只懂种植,要么只懂养殖,种养复合型人才缺失。机构改革之后,部分地区的渔业技术推广工作,出现无机构、零编制、非专业的现象,无法为产 业发展提供服务支持,综合服务能力与产业发展需求的差距大。社会化服务能力 不足,苗种供应、养殖技术、病虫害防治,很难满足种植户的需求,对“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推广的限制大。 2.2土地流转缓慢 第一,土地流转信息流通不足:多数农民外出打工,或者经营副产,因此对 土地承包的意愿不足。经营者具备扩大经营的需求,然而信息渠道缺失,会加剧 土地流转难度。 第二,土地流转意识薄弱。种植户担心土地流转后,会失去种植资源,所以 采用粗放式经营模式,不愿意流转土地,或者采用短期转包方式,很难实现产业 化发展。

汉中市南郑区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汉中市南郑区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汉中市南郑区地处汉中市西南部,具有良好的水资源,广阔的水田面积,丰富的鱼类资源,为发展生态、绿色渔业提供了优越条件。为贯彻落实今年 中央1号文件关于“推动水产养殖绿色发展,大力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大水 面生态养殖,强化渔业资源养护”的精神,推进我区渔业提质增效、绿色发展,区老科协农业分会组织力量,对全区稻渔综合种养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稻田综合种养殖发展现状 稻渔综合种养具有“稳粮、促渔、增效、提质、生态”等多方面功能,能 有效促进粮食生产和渔民增收,也符合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要求,稻渔综合 种养在全国掀起了发展热潮。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全区渔业工作,将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列入五大主导产业之一,通过在湖北潜江、四川隆昌、 开江等市和区内已发展的养殖企业实地考察调研,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实施 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区政府办印发了《关于加快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实施 意见》的通知(南政办发24号),《关于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涉农整合资金 扶持管理办法》的通知(南政办发25号)。 目前我区有中小养殖企业(户)100余户,渔业养殖公司11家,养殖合作社14余个,家庭农场35家,省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1家,市 级现代农业园区2个。国家级健康养殖示范场4家,省级良种场2家,省级 示范家庭农场2家。

通过在全区有关镇办建基地、抓示范、促推广,帮助17个镇办、65个 脱贫村开展稻鳖、稻鳅、稻虾、稻蟹、稻蟾、稻蛙、稻鱼综合养殖,养殖品 种主要有小龙虾、泥鳅、甲鱼、大闸蟹、黑斑蛙、蟾蜍、中科五号鲫鱼等名 优水产品。建立养殖产业示范基地45个,全区稻渔综合养殖面积21650亩,占全市养殖面积50000亩占42.3%,位居全市第一;2021年稻渔水产品产量 达2200吨,占全区水产品产量9450吨的23.3%;实现产值2.1亿元,占全 区渔业总产值5.2亿元的40.3%。 稻渔养殖亩产值达10000元,平均产值8000元。稻渔综合种养不仅可 以产出优质水产品,还可以生产高品质的大米,亩均效益可达2000-3000元,比单纯粮食种植亩均增收1800元以上。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已成为促进乡村 振兴富裕农民的有效手段,使南郑区的水产产业成为全省样板工程。稻渔综 合种养产业为调整全区农业产业结构,乡村产业兴旺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 重要贡献。 二、前景分析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水产品消费逐年增长,水产品作为优质蛋 白的提供者,已成为居民“菜篮子”中不可缺少的食物,水产品总需求量以每 年3%以上的速度增长,渔业发展蕴藏着巨大的市场空间,随着长江流域十 年禁捕工作的开展,全国养殖水域减少2000万亩,养殖水产品总量减少。 市场价格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增长8%。 渔业与其它农业产业相比,其养殖比较效益和规模效益较高。以泥鳅养 殖为例,据调查,目前南郑区稻渔综合养殖台湾泥鳅,具有生长快、周期短、病害少、易捕捞,好运输、产量高等特点,当泥鳅达到30-50尾/kg、作为商

浅析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浅析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是一种将水稻种植与鱼类养殖相结合的农业种养方式,通过这种模式,可以实现水稻的稳产增产和养殖渔业的高效养殖,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种养模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本文将就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发展现状及前景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一、发展现状 1.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在中国的发展情况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最早在中国发展起来,其发展的历史悠久。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 推进,中国对这种种养模式的研究和应用也越来越深入。目前,广东、福建、湖南、江苏 等地区已经建立了一定规模的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这些基地不仅在水稻和鱼类的养殖 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还在模式的推广和应用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发展成就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发展成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方面取 得了明显的成果。在这种模式下,水稻和鱼类之间形成了良好的生态循环,不仅可以增加 水稻的产量,还可以提高鱼类的养殖效率。二是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在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下,通过充分利用水稻田的水资源和有机废弃物,可以实现资源 的高效利用,减少农田污染和土地荒漠化的发生。这些成就充分表明了稻渔综合种养模式 的广阔发展前景。 二、发展前景 1.政策支持 政府应该加大对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支持力度,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和措施,为其发 展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只有政府的政策支持得到充分保障,才能够为这种种养模式的发 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2.技术创新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发展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改进,以适应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 需求。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加强对种养模式的科学研究,加快相关技术的开发和推广,提 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品质。 3.市场需求

黑龙江省稻渔综合种养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黑龙江省稻渔综合种养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黑龙江省稻渔综合种养是指将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相结合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是我国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的一种模式创新。黑龙江省地处东北地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稻渔综合种养在这里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本报告将对黑龙江省稻渔综合种养的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分析,为相关农业部门提供参考。 一、发展概况 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大省,同时也是水产养殖大省之一。在近年来,黑龙江省大力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随着政策的支持和技术的提升,稻渔综合种养在黑龙江省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农业生产方式。 据统计数据显示,黑龙江省目前稻渔综合种养的面积已经达到了XX万亩,水稻与水产的综合产值也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特别是在一些水稻丰产区和适宜养殖的水域,稻渔综合种养的发展势头更加迅猛。 二、发展优势 1. 地理条件优越:黑龙江省拥有广阔的土地资源和丰富的水资源,是稻渔综合种养发展的理想之地。 2. 政策支持力度大:黑龙江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增效的政策,为稻渔综合种养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3. 技术水平较高:在信息化和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下,黑龙江省农业科研机构和技术人员的支持,为稻渔综合种养提供了技术保障。 三、存在问题 尽管黑龙江省稻渔综合种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 产业链短缺:稻渔综合种养的产业链相对不完善,缺乏标准化、规模化的生产和销售模式。 2. 信息不畅通:一些农户缺乏种养技术的信息渠道,对种养管理略显粗放。 3. 生产成本高:由于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市场需求的增加,一些农户在实际生产中成本偏高。 4. 市场营销不畅:部分地区缺乏统一的市场营销平台,农产品的销售受到一定的限制。

贞丰县“稻+鱼”生态综合种养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对策

贞丰县“稻+鱼”生态综合种养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对策 作者:赵远松汪用才 来源:《中国动物保健》2021年第01期 摘要:通过对贞丰县“稻+鱼”生态综合种养现状的分析,发现贞丰县较普遍的存在养殖密度过大、田间管理不到位、药物使用不规范等问题。据此提出了初步的解决方法和措施,包括加强品种选择、合理规划养殖密度、加强田间管理、加强施药管理,以不断推进“"稻+鱼”生态综合种养的健康绿色发展。 关键词:生态综合种养殖;问题;对策 绿色渔业、生态渔业和有机渔业将是未来渔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作为贞丰县生态文明建设大家庭中的一员,贞丰县的农业和渔业生产必须适应新时代的新形势,致力于生态综合种养发展模式,自觉融入到生态文明建设,走出一条不同于东部、有别于西部,绿色、有机和可持续发展之路。 1贞丰县“稻+鱼”生态综合种养的现状 1.1概况 贞丰县隶属于贵州省黔西南州,位于贵州省西南部,毗邻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望谟县,南部与安龙县、册亨县相邻,西与兴仁县接壤,北与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毗邻。辖9个镇、3个乡和5个街道办,总面积1,511平方公里。全县共有中小型水库22座,河流39条,正常蓄水位水域面积2.36万亩,理论宜渔面积1.5万亩;适合当前发展湖库生态渔业水库3座,面积1.02万亩(其中,大型水电站1座:董箐水电站9,000余亩;中小型水库2座:三岔河、水车田水库,合计宜渔面积1,200余亩);共有稻田面积8万亩,其中水源较好的稻田面积约1万亩,适宜当前开展稻田生态综合种养的面积约0.5万亩。2018年,全县水产养殖产量263t,其中天然捕捞248t,生态养殖产量15t(主要池塘养殖及休闲垂钓)。水产品供需缺口大,生态渔业发展市场潜力巨大。全县水产技术服务体系基本健全,共有渔业相关站所5个,为全县生态渔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1.2现状 2019年,全县完成了6,000亩“稻+鱼”生态综合种养推广任务,实现了贞丰县水产养殖新的突破。稻田养鱼实施后,每年可节省化肥200元/亩,农药40元/亩。水稻亩产551.94kg,较

合肥市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合肥市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是一种集稻作和养殖业为一体的特色农业产业,具有节约资源、提 高产值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作用。在合肥市,稻渔综合种养产业一直是农业经济发展的 重点之一。本文将介绍合肥市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现状及对策。 一、现状分析 1. 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合肥市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种植面积呈不断扩大的趋势。近 年来,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升级,合肥市种植牛稻、鱼稻、鸭稻等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农 户越来越多。 2. 产量稳步提升:合肥市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产量也在稳步提升。通过科学的种植 管理和动物养殖,稻作增产、养殖增效,大大提高了产量和农民的收入。 3. 品种多样化: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合肥市农民不断尝试新品种的种植和养殖。目前,合肥市除了种植传统的稻、小麦、玉米等农作物外,还开始试种优质稻种、荔枝等特 色农产品。 4. 市场营销疏松:合肥市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整体经营管理较为薄弱,市场营销渠道 疏松,部分农民在销售环节存在一定的困难。 5. 绿色环保意识不强:部分地区的稻渔综合种养产业不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存在大量的污染物排放,影响了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二、对策建议 为了促进合肥市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健康发展,我们建议: 1. 推动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科学合理地使用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让合肥市农 民了解到现代农业的好处,提高经营水平和养殖技术,增强市场竞争力。 2. 构建完善市场营销网络: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与城市商场、超市的合作,制定市场营销策略,打造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市场品牌和形象。 3. 发展生态农业,保护环境:通过优化土地利用方式、合理规划畜禽养殖区、推广 生态农业技术等方式,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农田生态环境。 4. 发挥政策引领作用:加强对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政策扶持和指导,为农民提供相 关的税费减免资金、技术咨询等服务,促进产业的发展和扩大。 5. 加强宣传,提高群众意识:通过广泛宣传,让农民了解到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优 势和发展前景,引导农民形成环境保护意识和绿色发展观念,推动产业的健康发展。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要点与效益分析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要点与效益分析【摘要】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一种结合水稻种植和渔业养殖的农业模式,通过优化资源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达到种养共生的效果。该技术的要点包括合理设计种养组合,科学管理水田与养殖场,实现水肥一体化等。通过效益分析发现,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农民收入,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未来,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可以进一步推动农业生产模式转型升级,提升农业综合效益。推广该技术不仅有利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也能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 要点, 效益分析, 发展前景, 推广价值 1. 引言 1.1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要点与效益分析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一种结合稻田和渔业的综合种养模式,通过在稻田中养殖适合生长环境的鱼类,实现了稻田与渔业的良性循环发展。这种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农田的产出,还可以增加农民的收益,同时也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调整。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要点包括:首先是选择适合的鱼类和稻谱进 行配套种植,比如选择草鱼、鲤鱼等适合生长在稻田中的鱼种,与适 合这些鱼类生长的水稻品种配套种植。其次是科学管理稻田水质,维 持适宜的生长环境,保证鱼类的健康生长。另外还要注意合理施肥、 浇水等农田管理措施,以保证稻田和鱼类的健康成长。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效益分析主要体现在农田产出和经济效益两 个方面。通过引入鱼类,可以有效控制稻田中的病虫害,提高稻谷的 产量和质量;养殖鱼类可以为农民增加额外收入,提高整体经济效益。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还可以改变土地的单一用途,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和推广价值,可以为农民 提供更多增收途径,同时也有助于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促进农 田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 2. 正文 2.1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定义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指在水稻种植的基础上,结合水产养殖业务,实现农业与养殖的多元化结合。该技术将传统的农业种植与养殖业进 行整合,利用水稻田的灌溉水资源和光照条件,同时兼顾水产养殖需求,形成一种生态循环的种养模式。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核心理念是在稻田中种植水稻的适当配置水 生动植物,如虾、鱼、藻类等,实现多种生物在同一生态系统中共生。

浙江省稻渔综合种养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

浙江省稻渔综合种养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作者:丁雪燕,王岳均,马文君等 来源:《新农村》 2019年第6期 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310020)丁雪燕马文君周凡 浙江省农技推广中心(310020)王岳均怀燕 稻渔综合种养经过长期发展,在粮食和水产品生产中的大局效应、稳粮增收效应、生态安 全效应、质量安全效应等“四大效应”得到充分显现,国家和有关地方也出台了系列导向性政策,支持发展。但在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瓶颈和制约因素,需要认真研究解决。 1.政策导向 国家高度重视循环农业发展,“稻渔”元素体现在了一系列国家级和部级重大文件和规划 之中。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提出“把稻田综合种养, 作为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重要内容”。《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全国 渔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农业部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指导意见》,以及农业 农村部等10 部委《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农渔发[2019]1号)等 文件均提出大力推广和发展稻渔综合种养。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启动实施种养结合循环 农业,推动种养结合、农牧循环发展”;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 推进稻田综合种养”;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质量兴农战略,优化养殖业空间布局,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健康养殖;2019 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实落地”。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正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种养产业发展道路。 “十二五”以来,浙江省按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守住耕地保护底线”的思路,省海洋 与渔业局联合省农业厅于2012年印发了开展养鱼稳粮增收工程,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2013 年,省海洋与渔业局又印发了全省“养鱼稳粮增收工程”实施方案,以“提高种粮综合效益、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以实现“百斤鱼千斤粮万元钱”为目标,深化实施“养鱼稳粮增收工程”。2014年,稻渔共生轮作被纳入“渔业转型促治水行动三大工程” 之一。2011—2014 年三年间,省财政安排3 000 余万元专项资金。2018年6月,省农渔技术推 广部门联合开展了新型稻渔综合种养示范推广工作,通过开展模式与技术创新提升、示范基地 创建与示范区培育、主体培育与技术培训、品牌打造,推进农渔深度融合,实现稳粮增效和生 态循环发展。 湖州、嘉兴、台州、丽水、温州等地的19个县(市、区)将新时期稻渔综合种养列入农 业转型发展、渔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模式之一,给予政策激励或资金补助。湖州市政府办公室印 发了推进稻渔综合种养发展实施方案(2019—2021年),到2021年,全市稻渔综合种养面积 达到15万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嘉兴市秀洲区政府办公室印发了推进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2 年),对新发展或改造提升的主体,给予一次性补助;对稻渔综合种养发展过程中的土地定向流转、品牌建设、营销体系构建以及产业链延伸等进行重点扶持。 2.发展瓶颈 近几年来,稻渔综合种养虽然在传承中得到了创新发展,但整体看,依然存在着发展瓶颈。主要表现为“三不高”“一不快”。 (1)总体技术水平不高稻渔综合种养基础研究还有待加强,与稻渔综合种养相配套的农 机农艺研发、信息化技术应用、病虫害防控技术等较缓慢,适宜不同区域、不同稻田环境的水

稻渔综合种养 创新举措

稻渔综合种养创新举措 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将稻作和养殖业相结合的农业生产模式,通 过利用农田和水利资源,既种植稻谷,又养殖鱼虾等水产品。这种种 养模式不仅能增加农民的收入,还能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减少资源 浪费,保护环境。为了进一步推动稻渔综合种养的发展,需要采取一 系列创新举措。 首先,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农民积极参与稻渔综合种养。例如,设立补贴资金,对积极参与稻渔综合种养的农户给予一定的补贴。同时,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帮助农户掌握种植和养殖的技术知识,提高生产效率。 其次,可以推广先进的种植和养殖技术。通过科技创新,可以提 高稻谷和水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例如,采用水稻机插秧技术,可以减 少劳动力成本,提高稻谷的产量。在养殖方面,引进先进的养殖设备 和管理方法,可以提高鱼虾的生长速度和品质。 第三,可以加强稻渔综合种养的市场推广和销售渠道建设。通过 建立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集中资源,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

争力。同时,利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平台,建立稻渔综合种养产品的 销售渠道,拓宽销售渠道,增加产品的流通率和降低销售成本。 第四,加强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通过开展相关科研项目,可以 解决稻渔综合种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同时, 加强科技人员和农民之间的交流合作,将科研成果推广到田间地头, 帮助农民更好地实施稻渔综合种养。 第五,加强稻渔综合种养的监管和管理。设立相关的管理机构, 负责组织和协调稻渔综合种养的生产活动,制定相关的管理规定和标准,确保生产过程的合规性和产品的质量安全。 最后,可以加强农民的培训和技能提升。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和知 识普及活动,帮助农民了解稻渔综合种养的优势和技术要点,提高他 们的管理和经营水平。 总之,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创新的农业生产模式,通过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市场推广、科技推广、管理监管和农民培训等多种途径, 可以进一步推动稻渔综合种养的发展。这将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 减少资源浪费,保护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探究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要点

探究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要点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指将稻作与水产养殖相结合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通过合理利用 土地和水资源,实现稻田与渔塘的互补,提高农田的综合效益。这种种养结合的模式不仅 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还可以减少农业排放的污染物,是一种环保、高效的农业生产方式。本文将探究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要点,希望能够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 参考。 一、合理利用水资源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第一要点就是合理利用水资源。在这种种养结合的模式中,稻田 和渔塘之间需要进行水的调配和交换。在水稻生长期间,要保证田间有足够的水分来滋养 水稻,同时也要保证渔塘有足够的水量来养殖水生动物。需要制定合理的水资源利用方案,通过分时段、分区域的方式合理调配水资源,确保水稻和水产养殖都能得到充分的供水, 从而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优化土壤肥力 在稻渔综合种养技术中,优化土壤肥力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水稻生长需要充足的养分,而渔塘的水生动物也需要养分丰富的水体来维持健康的生长。需要通过施肥和养殖废 液的处理等手段,合理调节土壤和水体中的养分含量,保证水稻和水产养殖都能得到充分 的养分供应。一方面可以通过养殖废液中的养分为水稻提供养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水稻 秸秆还田来改善土壤肥力,实现土壤与水体的有机循环,提高土壤肥力的持久性。 三、科学合理的养殖搭配 在稻渔综合种养技术中,科学合理的养殖搭配是关键。在同一个生产区域同时进行水 稻种植和水产养殖,需要合理搭配养殖的种类和数量。首先要考虑水产养殖的品种选择, 根据当地的气候和水域条件,选择适合的水产养殖物种,同时要根据水稻的种植密度和水 资源的供给量,确定合理的养殖密度和养殖周期。还需要合理安排水产养殖和水稻种植的 时间,避免两者之间的冲突,确保每一个环节都能有充足的生长生产条件,最大限度地提 高水稻和水产养殖的产量和品质。 四、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管理是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重要要点之一。通过科学的管理和控制手段,实现 水稻和水产养殖的精细化管理,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保证生产的安全和质量。在水稻种植中,可以采用节水灌溉、微生物肥料等节水节肥技术,提高土壤肥力的利 用效率,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在水产养殖中,可以采用优化饲料配方、水质监测等 手段,提高养殖效率,减少废物排放,实现循环利用。通过精细化管理,可以使水稻种植 和水产养殖更加高效、环保。

广西稻田综合种养发展分析及对策探讨

广西稻田综合种养发展分析及对策探讨 广西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稻米是当地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重要的经济作物 之一。稻田综合种养是指在稻田中既进行水稻种植,又进行鱼类养殖、蔬菜种植等农作物 种养的一种发展模式。这种种养模式既可以提高稻田的综合效益,又可以降低农业生产的 环境负荷,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本文将对广西稻田综合种养发展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应的对策。 1.水稻种植的现状 广西是我国稻米主产区之一,水稻产量一直居全国前茅。广西盛产优质水稻品种,其 中以广优稻系列品种最为突出。目前广西水稻种植主要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单一种植模式 导致土地资源的单一利用,导致土地资源浪费;二是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下的土地肥力下降,病虫害问题严重,传统农药、化肥使用过多,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 2.蔬菜种养的现状 广西是一个蔬菜生产大省,但是蔬菜生产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蔬菜生产存在周期较长、产地分散等问题,导致蔬菜市场供应不足;二是蔬菜生产过程中存在大量的化肥农药 使用,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 3.鱼类养殖的现状 广西是一个渔业大省,鱼类资源丰富,但是鱼类养殖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部分地区 由于池塘废弃和池塘被养殖大量的非本地产鱼而导致养殖水体水质污染及水面占地过大现象;二是部分养殖户的技术水平低,导致养殖效益不高。 1. 种养结合,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 针对水稻在广西的种植村庄主体单一的问题,可以在水稻种植的引入蔬菜种植和鱼类 养殖,实现土地的多元利用。这样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增加农民的收入。在土地上可 以栽种一些绿肥和禾本科植物,在水体上可以养殖鱼类,这样使土地变得更加富饶,减少 土地的荒芜,减低化肥农药的使用,减少农业对环境的破环。 2. 优质优价,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水稻优质优价生产技术标准一直是提高稻田综合种养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在广西 要进一步完善稻田综合种养发展。水稻优质优价生产技术标准包括种子选择合理、科学施肥、合理防病防虫等严格要求流程,优化田间管理。提高水稻的品质和产量,提高水稻的 市场竞争力。在鱼类养殖方面,要充分利用本地鱼类,不断改进饲料和养殖技术,提高养 殖效益。在蔬菜种植方面,引进优质优价的蔬菜品种,通过科学耕作、合理施肥、防病虫 等一系列措施,提高蔬菜的产量和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

稻渔综合种养降低重金属案例

稻渔综合种养降低重金属案例 重金属污染是当前农业生产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对农作物和水生生物造成严重影响。为了降低重金属污染对农产品的影响,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在农田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下面列举了10个以稻渔综合种养为基础的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该种养模式降低重金属污染。 1. 多层次种植方式:在稻田中同时种植不同类型的作物,如稻谷、菜类和水生植物。这样可以通过植物的吸收作用,减少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 2. 稻渔综合养殖模式:在稻田中种植鱼类,利用鱼类的摄食作用,减少水中重金属的含量。同时,鱼类排泄的粪便也可以作为肥料,促进稻谷的生长。 3. 有机肥料的使用:在稻田中使用有机肥料代替化学肥料。有机肥料中的有机物质可以与土壤中的重金属形成络合物,减少重金属的有效性,从而降低重金属的吸收。 4. 土壤修复技术:利用土壤修复技术修复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常见的修复技术包括土壤改良剂的添加、植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等。 5. 水分管理:合理管理稻田的水分,可以减少重金属的淋失和迁移。通过灌溉和排水的控制,可以降低稻田中重金属的积累。

6. 选择抗重金属的作物品种:选用对重金属抗性较强的作物品种进行种植。这些作物品种在重金属污染环境下具有较强的生长能力,减少了重金属的吸收。 7. 种植富集作物:选择一些富集重金属的作物进行种植,如小麦、油菜等。这些作物可以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起到减少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积累的作用。 8. 选择合适的农药和化肥:在稻田中使用农药和化肥时,要选择含重金属较低的产品,并且合理使用,避免过量使用造成重金属积累。 9. 绿色农田规划:在农田规划中考虑到重金属污染的问题,合理划定种植区域和养殖区域,避免重金属的污染扩散。 10. 定期监测和评估:定期对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下的农田进行重金属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修复和改进。 通过以上的案例,可以看出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对降低重金属污染具有重要作用。这种种养模式不仅可以减少农产品中重金属的含量,还可以提高农田的生态系统稳定性,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广西促进稻渔生态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1. 引言 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生态种养产业逐渐成为重要的产业发展方向之一。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省份之一,广西近年来积极推动稻渔生态综合种 养产业的发展,以实现农业产业升级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局面。本 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全面评估广西促进稻渔生态综合种养产业发 展的指导意见,旨在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观点和思路。 2. 稻渔生态综合种养产业的定义 我们需要明确稻渔生态综合种养产业的定义。稻渔生态综合种养产业 是指在农田中种植水稻的利用水体养殖鱼类和虾类的一种综合养殖产业。这种产业模式充分利用了农田水利资源,实现了水稻与渔业的多 效合作,达到了增产增收和生态效益的双重目的。 3. 广西促进稻渔生态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的背景和重要性 广西地理位置优越,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适宜的农业条件,尤其适宜 发展稻渔生态综合种养产业。随着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保护 意识的增强,发展稻渔生态综合种养产业成为了广西农业产业升级和 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途径。 4. 广西促进稻渔生态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为了推动稻渔生态综合种养产业的发展,广西提出了一系列的指导意见。首先是加强政策支持,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以 减轻种养户的经济压力。其次是促进科技创新,通过技术培训、科研

项目支持等措施,提升产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还包括加强市场开拓,建立健全的产销对接机制,并加强宣传推广,提高消费者对稻渔生态综合种养产业产品的认知度和认可度。 5. 个人观点和理解 在我看来,广西促进稻渔生态综合种养产业的指导意见非常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科技创新将为种养户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有望推动稻渔生态综合种养产业向更加专业化、规模化和品牌化的方向发展。市场开拓和宣传推广也将有助于提升产业的竞争力和知名度,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6. 结语 通过深度和广度的评估,我们发现广西促进稻渔生态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是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个人对于这一产业发展模式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相信在政府部门、企业和农户共同努力下,广西的稻渔生态综合种养产业定将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稻渔生态综合种养产业是一种区域特色农业模式,通过水稻种植和水产养殖相结合,实现生态循环和资源共享。在广西,这种产业发展模式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本文将从政策支持、科技创新、市场开拓和产业升级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为广西稻渔生态综合种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建议。 政府的政策支持对于稻渔生态综合种养产业的发展非常重要。目前,

武清区稻渔综合种养项目实施方案

武清区稻渔综合种养项目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概述: 武清区稻渔综合种养项目旨在利用武清区丰富的水资源,发展稻田养殖和渔业种植的综合模式,达到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加农民收入、保护水环境等目标。本项目将推进稻田养殖技术创新,提高稻田养殖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并结合渔业种植,实现资源共享和生态效益最大化。 具体实施步骤: 1. 项目规划 根据武清区的区域优势和市场需求,综合考虑土地、水源、交通等要素,确定项目的规模和区域布局。 2. 技术研发与示范 组织专家团队研发适应武清区气候和土壤条件的稻田养殖技术,并在项目区域建设示范基地,以宣传和推广新技术。 3. 资金筹措 通过政府引导资金、农信社贷款、农民合作组织筹措资金,支持农民参与稻渔综合种养项目。 4. 农民培训和技术服务 开展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的稻田养殖和渔业种植技能,并提供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解决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 5. 农产品销售和市场拓展

建立稻渔综合种养农产品销售平台,与大型超市、餐饮企业等进行合作,拓展市场销 售渠道。 6. 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 加强水资源管理,防止水污染,合理利用养殖废弃物,确保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 环境的保护。 7. 项目监测和评估 建立项目监测与评估体系,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确保项目实施效果。 预期效果: 1. 提高农民收入。通过稻渔综合种养项目,提高农民的农业产值和经济收入。 2.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稻渔综合种养项目将农业种植和渔业养殖相结合,实现资源共 享和产业链延伸。 3.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项目的实施将带动相关产业链,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就业的 增加。 4. 提升环境质量。通过严格的环境监管和废弃物利用,保护水环境,提高生态效益。 5. 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稻渔综合种养项目将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相结合,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注:以上为虚拟智能助手基于给定文本生成的结果,仅供参考。具体方案的实施还需 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进一步研究和制定。

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实施方案

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实施方案 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实施方案 稻渔综合种养作为一种具有稳粮、促渔、提质、增效、生态等多方面功能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对于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为贯彻《__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发挥我县稻渔综合种养生态资源优势,加快推进我县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高质量发展,稳粮增收,提升水产品供给力,助推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发展,现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市委、市政府农业决策部署,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以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农民增收、渔业增效、乡村振兴为目标,通过典型带动、示范引领、技术集成、政策扶持,形成适合我县的稻渔综合种养发展模式,实现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运作的全产业链发展目标,进而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稳粮增效、稻渔双赢、有机发展”的综合增值效益。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体主导。以“二产”理念做强“一产”的理念发展稻渔综合种养。通过统筹规划、政策支持、资金扶持、抓点示范、创新机制等方式,以公司化、市场化运 营方式引导各类市场经营主体积极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坚持效益是根本,把经营主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镶嵌在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链上,实现

多方共赢。 (二)坚持稳粮增收,推进综合种养。以稳粮增收作为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的根本,优先改造提升低洼稻田、低产稻田。按照农业农村部制定发布的《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通则》有关要求,严格控制沟坑占比不超过种植面积10%和水稻亩产量等指标,杜绝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非粮化”、“非农化”。以镇(街道)为单位,对稻渔综合种养沟坑所占种植面积的10%,以扩大同等粮食种植面积的方式补回产量,切实夯实粮食安全责任。 (三)坚持生态种养,确保产品质量。强化生态环保底线意识,充分利用稻渔共生原理,推广生态防控和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技术,拓展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模式,积极发展生态种养。严格投入品监管,加强养殖水域监测监管,落实生态治理措施,实现养殖尾水达标排放,切实保障稻渔综合种养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 (四)坚持因地制宜,科学确定模式。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做好调查论证,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因地制宜选择无污染、交通便利、土地平整、集中连片、渠系发达、水源充足、电力通讯等设施完善的稻区开展项目示范,每个示范区 面积要达到100亩以上,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条件、生产基础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选择稻鱼、稻虾、稻鳅、稻鳖、稻蟹等种养模式。 (五)坚持品牌强渔,推动三产融合。采取政策扶持、科技支撑等手段引导经营主体,利用__良好的生态环境,打造“__有机鱼”、“朱鹮生态鱼”品牌,提升稻渔综合种养业产业效益。积极打造地理标志农产品和区域公共品牌示范点,推动稻渔综合种养“农渔工旅”融合发展。 (六)坚持科技支撑,实现综合效益。强化体制机制和技术模式创新,

稻渔综合种养田园综合体建设的路径及模式

一、概述 稻渔综合种养田园综合体是指通过农田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产业融合发展等方式,实现农、渔、养产业融合,打造集种植、养殖、观光、休闲、餐饮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发展模式。稻渔综合种养田园综合体的建设是符合当前农业发展趋势的,也是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增加农民收入、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为此,本文将从路径和模式两个方面,探讨稻渔综合种养田园综合体的建设。 二、稻渔综合种养田园综合体建设的路径 1. 合理规划土地资源 稻渔综合种养田园综合体的建设,首先需要进行土地资源的规划和布局。通过精准的土地利用规划,合理配置种植、养殖、生态景观等功能区,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资源的效益。要充分考虑土地资源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确保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2. 构建产业链条 在稻渔综合种养田园综合体中,产业链条的构建非常重要。可以通过整合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等环节,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实现附加值最大化。还可以引入农业科技,提高生产效益和产品品质,不断壮大产业规模。 3. 建设农旅融合 稻渔综合种养田园综合体建设中,农旅融合也是一项重要内容。可以

通过农家乐、采摘园、休闲观光等方式,吸引游客前来体验田园生活,增加农业的附加值。也可以借助农村旅游的发展,推动当地乡村经济 的繁荣。 4. 强化品牌宣传 在稻渔综合种养田园综合体建设过程中,品牌宣传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可以通过建立统一的品牌形象,加强对外宣传推广,打造知名度高、 美誉度好的农业品牌,吸引更多用户和游客前来参观、购物。 三、稻渔综合种养田园综合体建设的模式 1. 生态优先模式 在稻渔综合种养田园综合体的建设过程中,生态优先模式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节水灌溉等方式,保护和改善生 态环境,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还可以打造生态农业 示范基地,吸引更多人关注和参与生态环保。 2. 公私合作模式 稻渔综合种养田园综合体的建设中,公私合作模式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政府可以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形成多方合 作的良好局面。也可以借助企业的经营管理经验,提高农业产业的发 展水平。 3. 农民合作社模式

稻渔综合种养增收工程实施方案.doc

稻渔综合种养增收工程实施方案 稻渔综合种养增收工程实施方案()稻渔综合种养作为一种具有稳粮、促渔、增效、提质、生态等多方面功能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近年来在我省得到大力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省政府已将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纳入促进农民增收工作内容。 为进一步加快全省渔业转方式调结构、促进农民增收,提高稻渔综合种养规模效益,省水利厅决定—继续在全省组织实施“稻渔综合种养增收工程”。 制定方案如下:一、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一)总体思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以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农民增收、渔业增效和乡村振兴为目标,通过典型带动、示范引领、技术集成、政策扶持,形成适合我省的稻渔种养增收模式,并逐步扩大推广应用规模,进而实现“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稳粮增效、稻渔双赢”的综合效益。 (2)基本原则一是坚持稳粮增收、以渔养稻。 以稻谷生产为中心,发挥养殖水生动物增肥、增温、除草的作用,促进稻谷增产和提高稻米品质。 二是坚持注重资源、因地制宜。 选择集中连片、渠灌水源充沛的稻区开展项目示范,每个示范区的示范面积至少全省综合种养面积达到65万亩以上,达到

80万亩以上,达到100万亩以上,平均亩直接增效1000元以上。 (2)主要任务1.每年设立核心示范区10个以上,条件较好的市、县采取整市或整县推进,每年核心示范区总面积保持在5万亩以上,核心示范区稻米通过绿色、有机认证,项目综合增收效果实现翻番。 2.前,在省内建立长期稳定的蟹苗(大眼幼体至扣蟹阶段)养殖基地5处以上,养殖面积1.5万亩,年生产优质扣蟹苗种50万公斤以上,基本实现我省扣蟹苗种自给自足。 3.从开始,在所有具备项目实施条件的地区进行项目示范,带动本区域的项目开展,不断扩大我省稻渔综合种养增收工程项目的覆盖面。 4.在长春、吉林、白城、松原等地区至少建立一处成蟹暂养、育肥和销售示范点,引入电子商务,开展网络销售,解决本地区成蟹育肥、集中上市、错峰销售问题,实现稻渔种养增收产业化。 5.到,全省累计新培育稻渔种养增收项目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合作组织)主要工作任务之一,成立相应的项目工作领导小组,主管领导要亲自抓,同时要成立项目技术组和保障组,分别负责项目的技术和协调工作。 各级项目领导小组要明确工作任务和考核指标,把任务分解到人。 (二)扩大宣传,做好培训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开展项目宣传,抓住各地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基层农技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