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性导学案01
- 格式:doc
- 大小:5.79 MB
- 文档页数:5
中国教师报“导学案的设计与使用”自主体验式导学案姓名学校日期:【研修专题】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和使用【研修目标】1、认识导学案在高效课堂实践中的价值和意义;2、明确导学案设计与使用的原则和策略;3、在课堂体验中真切感悟高效课堂的魅力。
【研修流程】定向导学·互动展示研修流程自研自探环节互动合作环节展示提升·质疑评价环节随堂笔记自学指导内容·学法·时间互动策略程序·任务·时间展示方案主题·形式·时间成果记录·知识生成认知导学案概念与内涵内容:了解导学案概念、内涵,比较分析,形成正确的导学观。
●自研材料一,标注关键词,力争对导学案有整体性认识。
●联系教学实践,思考:高效课堂下的导学案有何价值?●研读铜都学道,分析它有何特色?1、“小对子”:对子之间交流导学案,互相给予“星级”及文字评价,选择自己最需要的与伙伴分享,作面对面的交流。
2、“互助组”:就下面问题在小组发表自己的看法:怎样的导学案才能真正发挥“学”的功能,有利于学生的发展?3、“共同体”组长带领组员明确展示任务、展示方案,做好展示前分工、组内预展示。
时间:30分钟展示单元一:“概念内涵”全解读预案:1、黑板呈现“关键点”。
2、组代表作精要阐述,诠释导学案的概念与内涵。
3、发动全班性互动参与评析铜都学道的优与劣。
展示单元二:“行动策略”真体验预案:1、黑板呈现三大核心策略的关键内容。
2、诠释“编制流程”;解读“基本要求”;结合铜都学道案例呈现“行动原则”。
3、针对目前导学案设计的核心疑难进行互动释疑解惑。
展示单元三:“使用规范”化我用预案:根据规范能编写出易记的“顺口溜”、“打油诗”等。
时间:50分钟一:导学案的概念和内涵二:导学案设计行动策略我的思考:三:导学案使用我想给的补充:等级评定:★领会导学案设计的行动策略内容:全面理解导学案设计行动研究,能领会其核心的策略。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案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案篇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案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含义。
学生能够运用不同的景观图和景观分布图,说明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并运用地域分异规律的原理来解释说明某一区域的环境特征及其成因。
过程与方法运用不同景观图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区域综合的地理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感通过学习使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和整体的观点看问题;通过认识地理环境的复杂多样性和规律性使学生树立科学环境观和因地制宜的思想。
【教学重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教学难点】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表现,地域分异规律实例的分析。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案例比较分析法,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相互讨论的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案篇二: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案一、单项选择题1.地理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不会通过__________来实现。
( )A.宇宙演化C.生物循环答案 A解析地理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不会通过宇宙演化而实现。
(2012·潍坊高一质检)读某外流湖自然消亡过程示意图(如下图),回答2~3题。
B.水循环D.地壳物质的循环2.该湖泊自然消亡的原因,据图可以确定的是( ) A.地壳上升C.气候变干B.水源减少D.物质沉积3.湖泊消亡引起了湖区自然景观的变化,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 )A.整体性C.稳定性答案2.D 3.A解析本组题以湖泊的消亡过程为材料,考查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2题,由三幅图对比可以看出,该湖泊的消亡原因是物质不断沉积导致湖泊面积不断缩小直至消失。
第3题,湖泊消亡前后湖区自然景观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是自然地理环境中各要素相互联B.差异性D.脆弱性系、相互制约的结果,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学案和导学案的区别怀化四中教研室011.9导学案,而不是教案。
名称的改变就是课改的信号。
现在老师们备的都不再叫“教案”了,都叫“导学案”。
那么什么是教案?什么是学案?什么是导学案呢?教案、学案与导学案的区别所以在编写导学案的过程中要体现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在“教学流程”中切忌写提纲,要在导学案中体现“导学过程”,尤其要体现“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的培养。
我们应该把我们的“导学案”设计成一个实用的、可操作的、真正能够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预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通过共同执行预案达到学会方法、揭示规律、培养思维的目的。
“导学案”编写应遵循的原则1、课时化原则尽可能的将一课时的内容写成一个学案。
2、问题化原则将教材中的知识点、德育点隐入创设的一个个具体的材料情景或课堂活动中。
通过一个个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地学习之中。
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问题的设置,应当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和认知规律,学科信息要准确,问题的针对性要强。
设置的问题既有利于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又有利于加强知识的拓展,强化与生活的联系,具有较强的思考性。
3、方法化原则导学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习得学心的方法。
所以方法的引导、总结非常重要。
4、层次化、递进行原则导学案的设计,要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因材施教,要让优等生看到挑战,中等生看到激励,学困生看到鼓励。
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无论在哪个层面上,都要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去自主探究,获取知识。
设疑应首先考虑其知识的层次性和个性的差异性,导学导练要有适当的梯度。
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对自己的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知识状况有一个清楚的了解。
导学案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案。
“导学过程”是一篇导学案中最核心的部分,是达成目标的关键,是导学案的最重要的设计内容。
“导学过程”要实现导学功能,学生首先要知道学什么和怎样学的问题,也就是学习目标的设计。
学习目标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关键词:学什么内容,用什么具体方式来学,学到什么程度。
第16讲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课程标准】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学科素养】1.区域认知:理解自然地理要素间物质与能量交换的关系及途径;理解各类地理环境地域分异的含义、成因和分布。
2.综合思维:理解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改变;能够运用地域分异规律的原理来解释说明某一区域的环境特征及其成因。
3.地理实践力:能够运用不同的景观图和景观分布图,说明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
4.人地协调观:结合具体案例,认识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重点难点】1.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变化规律;地域差异的规律应用。
2.陆地自然带的基本类型、分布及规律。
【使用说明与方法指导】1.依据导学案,认真研读课本,构建水循环知识体系,整体上把握本课内容。
2.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统计本组预习中存在的疑难问题,统一反馈老师。
【问题驱动·合作共赢】探究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023·山西太原·太原五中一模】材料一:在我国大兴安岭北部多年永久冻土层(埋藏深度在地面以下0.3~0.7米)上生长了大片泰加林(即亚寒带针叶林),它是俄罗新东西伯利亚泰加林向南的延伸。
泰加林分布的南界一般在55ºN。
而在我国大兴安岭西坡南延到了48ºN。
当地树木形态特征显著,树的外形象一座尖顶的宝塔,叶子为针状,树冠呈塔形,侧根发达。
调查发现,在大兴安岭主脉西坡一些向西延伸山脊北坡泰加林覆盖率比南坡高。
泰加林中可见大量倒木,当地人把成片的倒木称作“倒木圈”。
在地势较平坦的区域,倒木圈被清理后往往套积水变成小池塘。
下图为大兴安岭北部泰加林分布及泰加林根系发育示意图。
(1)结合材料一泰加林的特征,推测泰加林生长地(2)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分析当地树木形态特征的成因。
【高频考点·互动研】考点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①自然地理环境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
导学案的基本组成
导学案是教师为引导学生系统学习和探究知识而设计的一份教学辅助材料,其基本组成包括以下内容:
学习目标:明确指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学生应该达到的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
学习目标要明确具体、可衡量,并与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相对应。
重点难点:指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
重点是教师着重讲解和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难点是学生可能会遇到困难或容易产生误解的内容。
知识链接:将本节课所学内容与前面已学知识进行关联,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的连贯性和整体性。
学习内容:详细列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知识点、概念、原理、过程等。
可以结合教材或教学资源进行编写,确保内容有条理、完整。
互动合作:提供学生之间互动合作的机会和方式,例如小组讨论、合作实验、角色扮演等,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展示交流:鼓励学生通过展示、讲解或其他方式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并促进同学之间的学习互助。
巩固拓展:提供巩固和拓展学习的相关练习或活动,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深化,并进行拓展性的学习。
达标检测:设计一些简要的评估或测试题目,用于检测学生是否已经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可以是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形式。
布置作业:指导学生在课后进行的练习或任务,巩固学习内容。
可以是书面作业、实践任务或其他形式的延伸学习。
板书设计: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设计清晰、简洁、具有重点的板书内容,以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1。
导学案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一、导学案的定义与特点导学案是指针对某一课程内容或主题的学习进行整理、编写的一份教学辅助材料。
它以问题为导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导学案在课堂教学中具有以下特点:1. 针对性强:导学案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编写与设计,使其能够贴近学生的实际,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思考和学习。
2. 问题导向:导学案以问题为导向,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3. 自主性与合作性:导学案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使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
4. 实践性强:导学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二、导学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导学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引发兴趣:导学案通过提出问题、设计活动等方式,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渴望。
2. 激发思考:导学案以问题为导向,注重学生思维的开展,通过提出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3. 引导学习:导学案通过提供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和学习资源等,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
4. 巩固知识:导学案设计了一系列的巩固性练习和活动,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5. 培养能力:导学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和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交能力。
三、导学案的编写方法编写导学案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针对性: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确定导学案的内容和设计,使其能够贴近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学习。
1
事业成于坚韧 毁于急躁
即墨实验高级中学高一地理导学案
编号03
编
写人:王明虎 审核人:高一地理组 时间:2017-02-10
课 题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表现
课标要求
归纳、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一、 陆地自然带:
自然带:由于所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相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植被、土壤类型,
从而形成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环境的综合体。
该自然带的名称用植被来命名。
66°34N
23°26N
0°
西岸中部东岸西岸中部东岸
中纬度地区
低纬度地区
高纬度地区
冰原气候
苔原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温带海
洋性气
候
温带季
风气候
温带
大陆
性气
候
地中海
气候
亚热带
季风气
候
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季风气
候
热带雨林气候
冰原带
苔原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落叶
阔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
带
草
原
带
亚热带常
绿硬叶林
带
亚热带常
绿阔叶林
带热带荒漠带
热带草原带热带季雨林带
热带雨林带
温带
荒漠
带
世界陆地的自然带的分布
C
D
E
F
H
G
B
A
70°
60°
40°
30°
0°
70°
50°
0°
【即时训练】
右图为北半球陆地自然带分布图,
读图回答:
1、图中表示同一种自然带的字母是
,其中位于大陆东岸的是
气候,位于大陆西岸
的是气候。
2、图中有两个字母表示的自然带的
气候类型相同,这两个字母是,
气候类型是。
3、自然带D的名称是,自然带G的气候
类型是。
读图要求:
1、 熟记各自然
带的名称位
置。
2、 根据自然带
的分布状况
归纳总结陆
地自然带的
水平地域分
异规律。
2
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4~5题。
4.图中① 所处的自然带是( )
A.热带雨林带 B.热带草原带
C.热带荒漠带 D.热带季雨林带
5.图中 ①②③ 三地自然条件相比较( )
A.② 地降水最多
B.只有③ 地的植被为森林
C.① 平均温最低
D.②③ 两地均受暖流影响
二、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一)、纬度地域分异规律
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
A站
B站
C站
D站
发现之旅(一):沿着20°E从非洲大陆自南向北进行考察旅
行。
1.沿途经过哪些自然带?
2. 这些自然带的分布、更替有何规律?
3.纬度地域的分布规律的定义:
3.这种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基础是?影响因素?
(二):经度地域分异规律
考察任务:1.记录沿途所经自然带的名称;
2.分析自然带的分布、更替有何规律;
3.讨论这种规律形成的基础及影响因素。
第一站
第二站
第三站
发现之旅(二):沿着亚欧大陆中部自东向西进行考察旅行。
1.概 念:呈南北方向延伸、东西方向更替,大致沿经线方向延伸,随经度变化方向更替的这种
地域分异规律, 我们也称经度地带分异规律(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2.形成基础:水分
3.根本因素:海陆位置差异导致降水量从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
4.景观变化: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沿海到内陆)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小结】
地域分异规律 形成基础 影响因素 分布规律 举例
3
【随堂练习】:
读某区域自然景观分布图,完成1~2题。
1.形成图中自然景观地域分异的基础是
A.地形 B.水分
C.热量 D.土壤
2.图中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C.垂直地域分异
D.非地带性分布
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① 区域的气候类型是( )
A.亚热带季风气候 B.温带季风气候 C.地中海气候 D.温带海洋性气候
4.图中② 区域的植被类型是( )
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C.温带落叶阔叶林 D.亚寒带针叶林
5.图中反映的自然带规律是(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规律
读澳大利亚自然带分布图,回答6~8题。
6.和① 处自然带的形成无关的因素是( )
A.暖流 B.山脉迎风坡
C.大气环流 D.寒流
7.⑤ 地自然带的名称是( )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C.热带草原带 D.温带草原带
8.自然带①→③→② 体现的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D.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读“我国某地区的干湿状况图”,回答:
高考回顾
(1)该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变化的规律是。
(2)A处的天然植被是______________,B处的天然植被是
___________,C处的天然植被是_____________。
(3)该地区植被的分布变化,主要受影响,体现了陆地自
然带分布规律中的_______地带性规律。
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地理要素 相互影响 典例
4
气候与
地貌
气候→地貌
云贵高原的岩溶地貌形成于湿热的气候;西北
内陆的风沙地貌形成于干旱的气候条件下
地貌→气候
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气候垂直变化大,形成“一
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
气候与
水文
气候→水文
我国北方河流大多有结冰期;温带海洋性气候
区河流水位变化小
水文→气候 在湖泊、水库周围,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小
气候与
生物
气候→植物→动物 赤道附近为雨林,动物耐热;亚寒带地区则为
针叶林,动物耐寒
植物→气候 森林茂盛的地方,周围的气候相对湿润
气候与土壤
气候→土壤 东北平原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东南丘陵地区气候湿热,有机质
分解快,形成贫瘠的红壤
土壤→气候 冻土加剧气候的寒冷
地貌与水文
地貌→水文
刚果河的向心水系与盆地地形有关;北欧高地
上多湖泊是冰川地貌积水而成的
水文→地貌
黄土高原的沟壑地形是流水侵蚀的结果;华北
平原、长江三角洲等是河流堆积作用而成
地貌与生物
地貌→生物
阴坡、阳坡植物不同,如马尾松在阳坡,冷杉
在阴坡
生物→地貌
生物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加快了
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另一方面又
具有保持水土、减少侵蚀的作用,保护了原始
地表形态
【考点归纳二】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整体性的含义
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人类圈及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并不断
进行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如下图所示:
2.整体性的表现
(1)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5
案例:我国西北地区的整体性。
(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案例:破坏森林与绿化造林所引发的不同环境效应
(3)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
影响。
案例:河流中上游植被破坏对下游地区的影响
解题思路:首先要简要阐述整体性的含义,然后分析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描述的
自然地理要素,用整体性原理解释其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运动过程的因果关系。
【典题探究1】
[例1] (2011·广东高考)某地区植被退化或丧失、土壤物质和地表水流失、岩石溶蚀与侵蚀、
基岩裸露、土地生物生产力退化。这一地
表过程是 ( )
A.黄
土高
原水
土流
失严
重的
沟壑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
B.石灰岩地区受强烈风力侵蚀作用产生的自然演化过程
C.石灰岩地区在自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的综合演化过程
D.黄土高原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而造成的人为演化过程
[例2] 地理环境特征既有整体性,又有差异性;自然景观的分布既有地带性,也有非地带性。阅
读下图,回答问题。(10分)
. 从气候、地形、水文、植被要素的相互联系,说明乙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