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暴雨内涝灾害风险评估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4
城市内涝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城市内涝灾害是世界各地普遍存在的一种重要自然灾害,特别是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当下,城市内涝灾害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发展稳定产生了严重影响。
因此,对城市内涝灾害的风险进行评估与管理,变得尤为重要。
城市内涝灾害风险评估是通过对城市内涝灾害的可能性和潜在影响进行系统分析和综合评价,旨在确定灾害发生的概率和可能造成的损失,并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对于城市内涝灾害风险的评估,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城市的气候特征、地形地势、城市规划、排水系统、以及土地利用等。
首先,城市的气候特征对城市内涝灾害风险评估起着重要作用。
气候因素是城市内涝灾害发生的直接原因,降雨的强度和频率直接决定了城市内涝的程度。
因此,了解历史降雨数据以及未来气候变化对城市内涝风险的影响十分关键。
其次,地形地势对城市内涝灾害风险评估也有显著的影响。
地形的高低起伏和地势的平坦程度对城市排水的效率产生直接影响。
在评估中,需要考虑城市地势的变化和规划措施,以及地质条件对城市内涝的影响,并且结合数值模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空间分析。
此外,城市规划和排水系统的设计也是评估城市内涝灾害风险的重要因素。
城市规划需要充分考虑水源管理、排水设施的建设和功能区划,以及土地开发与利用的合理性。
排水系统应具备足够的容量和流速,以迅速将降雨水排出城区,并确保城市的正常运行。
另外,土地利用的合理性对城市内涝灾害风险评估也有重要影响。
城市的不合理土地利用和随意填埋等行为会导致水体自然渗漏的能力降低,增加城市内涝灾害的发生概率。
因此,在评估中应考虑土地利用的类型和密度,并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管理。
通过全面考虑上述因素,对城市内涝灾害风险进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城市内涝灾害对人们生活和城市发展的影响。
对于风险评估的结果,城市管理部门需要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包括决策依据和响应措施的制定。
此外,对城市内涝灾害风险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与相关部门和社区进行密切合作,共同推动城市内涝灾害的预防和减灾工作。
城市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与控制策略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洪涝灾害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随着气候变化、城市建设和人类活动的加剧,洪涝灾害的风险也在不断增加。
因此,如何评估和控制城市洪涝灾害的风险成为了一个紧迫且重要的议题。
首先,需要进行城市洪涝灾害的风险评估。
这一过程通常包括地形和水文数据的收集,洪涝历史数据的分析以及模型的构建和验证。
地形数据的获取可以通过勘测、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手段实现。
水文数据的收集则需要实地观测和气象站等设施的支持。
考虑到城市洪涝灾害往往与降雨强度和频率密切相关,历史洪涝数据的回顾和分析能够为洪涝灾害的评估提供有力的支持。
最后,通过建立洪涝模型,可以对洪水的传播路径和淹没区域进行模拟和预测,从而评估城市洪涝灾害的风险。
基于风险评估的结果,我们可以制定相应的城市洪涝灾害控制策略。
首先,我们可以采取防洪措施来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概率和灾害程度。
例如修建堤坝、挖掘蓄洪区和疏浚河道等措施都可以有效地降低洪水的冲击。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改善城市排水系统来提高城市洪涝灾害的承载能力。
这包括加强地下雨水排放系统、提高排水管道的通畅性以及修建雨水花园等绿色雨水治理设施。
再次,我们可以通过规划控制城市扩张节奏和方向,减少城市表面的不透水区域,以改善城市洪涝灾害的情况。
朝向可持续城市的建设,推动低影响开发和生态城市规划等都是有利于减缓城市洪涝灾害风险的控制策略。
此外,还应加强城市洪涝灾害的预警和应急管理。
通过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及时掌握洪涝灾害的动态,可以有效地提前发布预警信息,减少洪涝灾害的损失。
同时,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加强社会救援能力,提高居民的自防能力和自救能力,对于降低城市洪涝灾害的风险至关重要。
最后,为了加强城市洪涝灾害的风险评估与控制策略,我们需要更多的社会参与和国际合作。
只有通过共同的努力,才能更好地应对城市洪涝灾害带来的挑战。
政府、企业、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应该加强合作,共同研究和推进城市洪涝灾害的风险评估与控制策略。
城市洪涝灾害的风险评估与管理在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中,城市洪涝灾害成为了一个日益严峻的挑战。
每当雨季来临,许多城市都面临着内涝、洪水泛滥等问题,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因此,对城市洪涝灾害进行科学的风险评估与有效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城市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导致了大量的土地被硬化,自然的透水地面减少,雨水无法迅速渗透到地下,而是在地表迅速汇集。
其次,城市的排水系统建设跟不上城市发展的步伐,管道老化、管径过小、排水能力不足等问题普遍存在。
再者,气候变化使得极端天气事件增多,暴雨的频率和强度不断增加,超出了城市现有排水设施的承受能力。
此外,城市规划不合理,如在低洼地区建设大量建筑物,也加剧了洪涝灾害的风险。
要对城市洪涝灾害进行风险评估,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
一是地理和地形条件,包括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地形起伏等。
位于江河湖海周边、地势低洼的城市更容易受到洪涝灾害的影响。
二是气象和水文条件,了解当地的降雨规律、暴雨强度和洪水历史数据,有助于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洪涝灾害的规模和频率。
三是城市的排水系统状况,包括排水管道的布局、管径大小、泵站的能力等。
四是土地利用情况,如城市中的绿地、水域面积以及建筑物的分布密度等。
五是人口和经济因素,人口密集、经济活动集中的地区,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往往更为严重。
为了进行准确的风险评估,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和技术。
实地调查是基础,通过对城市的地形、排水设施等进行实地勘察,获取第一手资料。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将各种相关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绘制出城市洪涝灾害风险图,直观地展示不同区域的风险等级。
还可以建立数学模型,模拟降雨和洪水的流动过程,预测可能的淹没范围和水深。
此外,参考历史洪涝灾害的案例,总结经验教训,也能为风险评估提供有益的参考。
在完成风险评估后,就需要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来降低灾害的影响。
加强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和维护是关键。
杭州市主城区暴雨内涝灾害风险评估研究
王倩;潘蓉;郭崇文;陈芳芳;李佳慧
【期刊名称】《安全》
【年(卷),期】2024(45)2
【摘要】为准确评估城市内涝灾害风险,辅助制定防涝治涝政策,以杭州市为例,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分析遥感影像、地理信息和社会经济数据;基于城市内涝的风险评估理论,从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防灾减灾能力和承灾体易损性等角度构建指标体系;利用GIS空间分析法计算各指标数值,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并构建综合评价模型,评估城市内涝风险。
研究结果显示:杭州市主城区暴雨内涝灾害次高风险及高风险区占整个研究区域的3.36%,中风险区占14.80%,低风险及次低风险区占81.84%,其中,中风险及以上区域主要位于拱墅区、上城区、西湖区、滨江区,并且在临安区内呈现零星分布的状态。
【总页数】8页(P32-39)
【作者】王倩;潘蓉;郭崇文;陈芳芳;李佳慧
【作者单位】杭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杭州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915.5
【相关文献】
1.杭州市主城区暴雨内涝灾害风险区划
2.基于城市暴雨内涝数学模型的福州内涝灾害风险评估
3.上海市暴雨-洪涝-内涝灾害风险评估与防范技术应用示范研究
4.城
市暴雨局部内涝灾害风险评估方法研究5.基于地表不透水特征的局地暴雨内涝灾害风险等级制图及分布特征分析——以天津主城区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市内涝灾害韧性评估及影响因子分析目录1. 内容描述 (2)1.1 研究背景 (2)1.2 研究意义 (3)1.3 文献综述 (5)2. 城市内涝灾害概述 (6)2.1 城市内涝灾害定义 (7)2.2 城市内涝灾害特点 (9)2.3 城市内涝灾害影响 (10)3. 城市内涝灾害韧性评估方法 (11)3.1 韧性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13)3.2 评估方法选择与应用 (15)3.3 案例分析 (16)4. 影响因子分析 (18)4.1 气象要素影响 (19)4.2 城市规划与建设影响 (20)4.3 水文地质条件影响 (22)4.4 社会经济因素影响 (22)5. 实证研究 (24)5.1 样本城市选择 (25)5.2 数据收集与处理 (25)5.3 实证分析 (27)6. 韧性提升策略与建议 (28)6.1 减灾措施 (30)6.2 预警与应急管理 (31)6.3 政策与规划建议 (32)7. 结论与展望 (34)7.1 研究结论 (35)7.2 研究局限 (36)7.3 未来工作方向 (37)1. 内容描述本文档旨在评估城市内涝灾害韧性,并对影响城市内涝灾害韧性的关键因素进行深入分析。
首先,我们将明确定义城市内涝灾害韧性,并阐述其重要性。
其次,我们将具体介绍所采用的评估方法和指标体系,包括地质、气候、水系、基础设施、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因素,并对其赋予相应的权重。
随后,将对目标城市进行内涝灾害韧性等级评估,并结合数据实证分析,揭示城市内涝风险水平、应对能力和恢复能力。
将对影响城市内涝灾害韧性的主要因素进行分类分析,并提出具体针对性的提升城市内涝灾害韧性的建议,旨在为城市规划管理提供决策参考。
本研究旨在为城市减灾抗风险,构建更安全、更有韧性的城市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1 研究背景城市内涝灾害韧性评估及影响因子分析是一种评估城市面对极端天气事件时抵御和恢复能力的系统性方法。
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全球多个地区正经历频繁及强度不断增加的降水事件,这对城市基础设施、交通系统、公共卫生及经济活动构成了重大威胁。
城市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与城市防洪措施洪涝灾害是城市面临的一项巨大挑战,对城市运行和居民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有效应对洪涝灾害,必须对城市洪涝灾害风险进行评估,并实施相应的防洪措施。
一、城市洪涝灾害风险评估城市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是指通过对城市的地理、气候、人口密度、土地利用以及排水系统等多个因素进行分析,全面评估城市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性和影响范围。
评估的结果可以为城市制定防洪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在城市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中,关键的一步是确定洪涝灾害可能造成的潜在损失。
这包括对城市建筑、基础设施、农田和生态环境等进行综合评估,预测洪涝灾害对这些要素的影响,并通过模型模拟来预测灾害事件的发生概率和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
二、城市防洪措施城市防洪措施可以分为早期预警、防洪抗灾设施建设和城市规划三个方面。
早期预警是指通过相关的气象监测系统和水文观测站,及时监测并预测洪涝灾害的发生和影响范围。
根据预测结果,可以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如疏散人员、关闭交通等,减少洪涝灾害对城市的影响。
防洪抗灾设施建设是指通过修建堤坝、拓宽河道、加固排水系统等措施来保护城市免受洪涝灾害的侵袭。
这些设施可以有效地减少洪水的水位和流速,保护城市的生命财产安全。
城市规划也是一项重要的防洪措施。
在城市规划中,应考虑到地势高低、水域分布、建筑密度等因素,合理规划城市的排水系统和土地利用。
例如,可以采用绿色屋顶、雨水花园等措施来增加城市的水吸收能力,减少排水压力,从而预防洪涝灾害的发生。
三、案例分析:深圳市的洪涝灾害风险评估及防洪措施深圳市作为一座沿海城市,常年受到台风和季风的影响,洪涝灾害风险较高。
因此,深圳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洪涝灾害风险评估和防洪措施。
首先,深圳市建立了完善的洪涝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
通过安装高精度的气象雷达和水文监测站,可以及时监测到台风和降雨情况,并向市民发布预警信息,以方便他们做好防范措施。
其次,深圳市投入大量资金修建了一系列的防洪抗灾设施,包括加固河道、填垫沿海地区、建设排水系统等。
城市内涝风险评估与水利安全研究概述: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城市地表面积的减少和人为活动导致的大量降雨无法快速排除,在城市内形成涝水的现象。
城市内涝不仅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的困扰,还会给城市的交通、停水、断电等基础设施造成严重损害,给城市的发展带来巨大阻碍。
因此,城市内涝风险评估和水利安全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城市内涝风险评估的重要性城市内涝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引起的,如城市规划设计不合理、下水道排水能力不足、雨水集中、地下水位过高等。
城市内涝风险评估能够对城市内涝风险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找出城市内涝的薄弱环节,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为城市防汛工作提供科学参考。
二、城市内涝风险评估的方法1.数据收集:城市内涝风险评估需要收集大量的相关数据,包括气象数据、地质地理数据、建筑物信息等。
通过这些数据,可以对城市内涝的潜在风险进行初步判断。
2.风险评估指标选取: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指标来评估城市内涝风险,如城市地貌类型、土地利用状况、下水道排水能力等。
这些指标能够客观地反映城市内涝的风险程度。
3.风险评估模型建立:利用统计学、数学模型等方法,建立城市内涝风险评估的数学模型。
这些模型可以对城市内涝风险进行量化分析,为城市的防汛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4.风险评估结果分析:根据风险评估模型的结果,对城市内涝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
通过对风险源、风险程度和风险后果的分析,可以确定城市内涝的主要风险区域和薄弱环节,为城市的防汛工作提供指导。
三、水利安全研究的重要性水利安全是指水资源的安全供应和水环境的安全保护。
水利安全对一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城市的水利安全是指在满足城市用水需求的前提下,保障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供应和水环境的可持续保护,以应对各种水资源约束和水环境污染等问题。
四、水利安全研究的方法1.水资源评估:通过对城市水资源的评估,确定城市用水需求和水资源的供应情况。
评估结果可以为城市水资源的管理和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内涝风险识别分析报告内涝风险识别分析报告一、引言内涝是指地表径流无法顺利排出地面,形成积水或水浸现象。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合理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导致许多城市在暴雨来临时容易发生内涝灾害。
本文将对某市区进行内涝风险识别分析,以便制定预防和应对内涝灾害的措施。
二、内涝风险识别1. 地质条件了解该市区的地下水位、土壤类型和地势高低等因素对内涝风险的识别非常重要。
如果地下水位高、土壤排水能力差,或者地势低洼,那么发生内涝的概率相对较高。
2. 雨水排水系统对市区的雨水排水系统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估。
包括排水管道的通畅性、管网的连接情况、泵站的运行状态等。
如果排水系统存在瓶颈或故障,都将增加内涝发生的风险。
3. 城市规划和建设审查城市规划和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关注是否充分考虑了雨水排水设计。
合理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是减少内涝风险的重要保障。
4. 防洪工程研究市区的防洪工程建设情况,包括水库、河道治理、河堤加固等。
这些工程对于减少暴雨引发的内涝风险具有重要作用。
5. 城市绿化考察市区的绿地覆盖率和植被状况。
绿地和植被可以增加地表的透水性,减少城市的径流量,降低内涝风险。
三、风险评估与应对措施通过对以上因素的识别和分析,得出内涝风险的评估结果。
针对该市区的内涝风险,提出以下应对措施:1. 加强雨水排水系统的维护和管理,定期清理排水管道,确保其畅通无阻。
2. 完善雨水排水系统,增加排水管道容量,修建额外的泵站,提高排水能力。
3. 加强城市建设规划的监管,确保每个建设项目都充分考虑了雨水排水的设计要求。
4. 加强防洪工程的建设和维护,增加水库存储能力,加固河道和河堤的稳定性。
5. 提高城市绿地覆盖率,增加城市的可透水面积,减少城市的径流量。
6. 提升居民的防灾意识,加强内涝预警和应急救援能力的建设。
四、结论通过内涝风险识别分析,我们发现某市区存在内涝风险,主要原因是城市建设不完善和雨水排水系统的瓶颈问题。
为了降低内涝风险,需要加强排水系统的维护和改善,完善城市建设规划,增加防洪工程的投资,提高绿地覆盖率,并加强居民的防灾意识和应急救援能力的建设。
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与防治对策研究洪涝灾害是世界各地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因此,如何进行洪涝灾害风险评估,并制定相应的防治对策,成为了当今社会亟需解决的问题。
首先,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是预测和评估洪涝事件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的过程。
这一过程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如降雨量、径流系数、地形等。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EM)和遥感技术对流域的地形特征进行分析,得出洪涝水深和受灾范围的空间分布。
同时,还可以利用历史洪水事件的统计数据,通过概率分析和统计模型,推算出未来洪涝事件的可能性和受灾程度。
这些方法可以为决策者提供洪涝灾害潜在风险的信息,有助于合理规划和经济投资。
其次,洪涝灾害防治对策的制定是基于风险评估结果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而进行的。
从整体上看,洪涝灾害的防治包括减灾和治理两个方面。
减灾措施侧重于降低洪涝灾害的风险,主要包括治理上游山洪沟、加固堤坝、改善排水系统等。
其中,山洪沟治理可以通过植被恢复、河床疏浚等手段,减少洪水的汇流量;堤坝加固可以采用高强度材料和防渗设施,提高堤坝的抗洪能力;排水系统改善包括疏浚沟渠、修建雨水收集池等,提高城市排水能力。
此外,为了提高人们对洪涝灾害的应对能力,还需要加强公众的防灾意识和应急准备。
在洪涝灾害的治理方面,可以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来减少洪水泛滥的影响。
例如,人工林的建设可以增加植被覆盖,提高土壤的持水能力;修建分流工程可以将洪水分流至安全区域,减少对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建设淹没区域的水利工程可以利用洪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农田灌溉。
此外,还可以利用灾害管理技术,如建立洪水预警系统、制定灾害应急预案等,提高对灾害的应对能力和管理水平。
然而,洪涝灾害风险评估和防治对策的制定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多方参与和持续关注。
面对不断变化的气候和人类活动对水文环境的影响,我们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方法,将新的科学成果和技术手段应用于实践。
极端暴雨威胁下的城市内涝风险预警系统研究极端暴雨威胁下的城市内涝风险预警系统研究近年来,全球许多城市频繁遭受极端暴雨的袭击,由此引发的城市内涝问题严重威胁着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因此,研究如何提前预警并有效应对城市内涝风险成为城市规划与灾害管理领域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城市内涝是指极端暴雨过程中,排水系统无法及时将大量雨水排出城市,导致道路、地下室甚至低洼区域发生水浸情况。
这种情况会引发交通拥堵、水电中断、房屋倒塌等各种灾害,给城市居民带来巨大不便和经济损失。
因此,预警系统的研发对于提前采取应对措施、减缓灾害程度至关重要。
首先,极端暴雨事件的预警系统需要采用先进的气象雷达技术,通过对大气状态的实时监测和分析,可以准确预测暴雨的发生时间、空间分布以及降雨强度。
在传感器方面,可以利用一个分布式的传感器网络覆盖城市的各个区域,监测雨水流量、水位和水质等指标,实时采集数据并上传至中央处理区。
其次,预警系统还应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对城市地理环境进行建模,通过数字高程模型、土地利用分析等方法,可以对城市内涝风险进行定量评估。
通过建立城市内涝风险评估模型,可以对不同区域、不同条件下的水灾风险进行预测和比较分析,提前预警可能产生内涝的区域。
除了气象预测和地理信息建模,社交媒体数据在城市内涝风险预警系统中也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对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用户信息进行分析,可以获取到大量的实时数据,如降水情况、水上交通堵塞等,这些数据可以辅助决策者准确判断城市内涝风险状况。
此外,预警系统还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息传递机制。
一方面,应该建立一个公众紧急推送系统,及时向市民、公共机构、救援部门等发送预警信息。
另一方面,还要建立一个快速决策支持系统,将气象、地理和社交媒体等数据整合到一起,提供给决策者进行风险评估和应急响应。
可见,极端暴雨威胁下的城市内涝风险预警系统对于减缓灾害程度、提高城市应对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先进的气象雷达技术和分布式传感器网络,可以提前预警暴雨的发生并监测城市的雨水流量和水位。
基于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城市内涝风险评估研究摘要:城市内涝是当前城市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评估城市内涝的风险,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城市内涝风险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评估模型。
通过对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原理和应用进行了分析,构建了城市内涝风险评估的指标体系,并运用该方法进行了实际案例的评估。
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评估城市内涝的风险情况,为城市内涝防治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1.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城市内涝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困扰城市发展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
城市内涝不仅会给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还会对城市的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造成破坏,严重时甚至会引发灾害。
对城市内涝的风险进行科学评估,有助于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减少内涝对城市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层次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在风险评估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研究人员开始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用于城市内涝风险的评估。
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法能够克服传统评估方法中主观性和不确定性的缺点,更加符合城市内涝风险评估的需要。
本文将对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法在城市内涝风险评估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构建城市内涝风险评估的指标体系,并通过实际案例进行评估,为城市内涝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2.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法原理分析2.1 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多目标决策方法,通过构建层次结构,将复杂的决策问题分解为多个层次,然后利用专家经验和定量分析的方法确定各层次之间的权重,最终得出综合评价结果。
在城市内涝风险评估中,可以将评估指标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如自然环境、城市规划、排水设施、应急预案等,然后确定各个层次之间的权重,计算各项指标的综合得分,从而评估城市内涝的风险情况。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通过对不确定性信息的处理,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评价决策方法。
该方法可以更好地处理专家经验和模糊信息,减少了主观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影响。
城市暴雨过程与城市涝灾风险评估城市暴雨是指在短时间内降雨量超过城市排水系统处理能力的降雨过程。
它常常带来充沛的降水量和剧烈的降雨强度,对城市造成巨大的影响。
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内大量的水泥、钢筋等材料取代了自然地表,降雨难以渗透,导致水资源无处蓄积,出现城市涝灾。
因此,对城市暴雨过程和城市涝灾风险进行科学评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城市暴雨过程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气象条件、地形地貌、都市化程度以及城市排水设施情况等都会对城市暴雨过程产生影响。
首先,气象条件的变化是城市暴雨过程的重要因素。
气象条件包括大气温度、湿度、气压和风力等。
当这些气象要素相互作用时,便会产生暴雨现象。
其次,地形地貌对城市暴雨过程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地形地貌的不同会导致城市暴雨过程产生的位置和强度有所不同。
例如,山区相对于平原地区来说,暴雨过程更容易形成。
而且,山区强降雨造成的洪水威力更加猛烈,城市涝灾的风险更高。
最后,城市化程度和城市排水设施情况也是影响城市暴雨过程和城市涝灾风险的重要因素。
城市建设过程中,水泥、钢筋等建筑材料的使用,使得城市地表的透水能力减少,导致降水无法及时排走,造成城市涝灾的概率增加。
对城市涝灾风险进行评估,可以帮助城市制定合理的防灾减灾措施,降低城市涝灾的发生概率和损失。
城市涝灾风险评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需要评估城市内排水设施的运行状况和处理能力。
只有了解排水设施的情况,才能准确评估排水设施在暴雨过程中的处理能力,并且提前预估是否会发生涝灾。
其次,需要评估城市内的地质条件和地表情况。
建筑物的分布、地貌类型、水域分布等都会对城市涝灾风险产生影响。
而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评估和分析,可以帮助城市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方案,以减少城市涝灾发生的概率。
最后,需要根据气象条件对城市涝灾风险进行预测。
气象预报可以提前预警城市暴雨过程的发生,进而提前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减少城市涝灾的损失。
[118]张振国.城市社区暴雨内涝灾害风险评估研究
温家洪.上海师范大学,2014.
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暴雨内涝已引起各国政府和
学者的高度关注。社区作为组成现代城市的基本单元,在城市减灾降险中具有重
要的基础作用。因此,以社区为基础的灾害风险管理成为近年来国际社会普遍认
可并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管理灾害的理念与手段,而风险评估作为社区灾害
风险管理的基础和前提则成为各国学者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以国家自然科
学基金重点项目“沿海城市自然灾害风险应急预案情景分析(40730526)”和教
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基于PGIS的社区灾害风险管理模式研究
------------------------------------------------------------
告诉你仅花7天时间搞定专业论文的绝招
1 写论文一定找一个清静的地方闭关。因为是论文是一个完整、逻辑连贯的
体系,如果干扰太多,写起来就会很慢,而且心也会很烦。如果在实验室或办公
室,杂事太多,估计就是给两个月都写不完。
2 写论文之前最好先做一个报告,阐述一下做论文的思路,因为你能在很短
的时间内把你所作的东西用最简要的话说出来,就说明你的思路是清晰的。如果
写论文没有清晰的思路,最好先不要写,否则是浪费时间。
3 这一步是最关键的。抓大放小,逐层细化。开始的时候,我论文写得很细,
每一个论点的证明都要做到尽善尽美,但后来发现不行,一是写起来太慢,二是
越写越发现自己沉陷于一个泥潭之中,根本写不下去了。所以我决定放弃,先是
简要写出主要需说明内容,很快就能把论文的主体结构完成。感觉很有成就感,
于是再把一些需要补充说明的东西逐步逐步加进去,使其丰满。这样,每细化一
次,就把论文从头到尾过一遍,有整体感,逐步写下来,论文就写得非常快。
在这里我要特别提醒一下,至关重要的是按照第3点完成主体内容,我有一
点心得可以分享给大家,您可以淘宝或百度上搜索一家叫“馨雅文献”的店家,
他们家最贴心的业务是这样的:只要给出所写论文的题目和关键词,花费100
左右吧,你就可以从他们家得到一份有200-500篇非常专业,且最贴近你所写论
文主题的重点大学硕博士论文目录,基本能涵盖所有和主题相关的论文,然后会
让你从目录中再挑选出其中30篇左右最贴近主题的硕博士论文全文给你,全文
文字都可以复制黏贴的哦,就是这些精选后的论文内容构成了我这篇论文的基本
框架和血肉。
就这样子,本来拖延了进度的我,仅仅花了7天时间就完成了我的论文,成
为一篇立意新颖,博采众长的优秀论文,顺利通过了毕业答辩。
------------------------------------------------------------
(11YJCZH241)”为依托,在实地考察和调研典型城市社区(上海普陀区金沙居
委地区)暴雨内涝灾害及其风险管理现状,并获得大量文献资料和一手数据的基
础上,综合运用PGIS方法、情景分析方法和概率统计方法开展了典型城市社区
暴雨内涝灾害风险评估的实证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如下:
1.提出了城市社区暴雨内涝灾害风险评估的理论框架与方法体系。在对城市
社区、暴雨内涝和灾害风险等基本概念进行分析与界定,并对灾害风险评估的相
关理论进行梳理与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城市社区暴雨内涝灾害风险评估的理论
框架,认为城市社区暴雨内涝灾害风险评估就是在风险评估专家和当地不同利益
相关者共同参与下,综合运用PGIS(参与式GIS)、情景分析和概率统计等方法,
对研究区不同情景下的内涝灾害风险进行模拟、分析、评价与表达的全过程,主
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模拟和风险评价与表达等3个主要内容,分8个步骤完成。
2.构建了城市社区暴雨内涝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在全面分析城市暴雨内涝成
因和参考已有内涝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城市社区暴雨内涝灾害风险评估模型,
主要包括内涝灾害数据库、城市社区暴雨内涝模型和城市社区风险模型等三个模
块,并通过重建研究区2012年8月台风“海葵”的内涝灾情,验证并修正了模
型参数,使模拟结果与实际情况较为吻合。
3.对上海城市暴雨内涝灾害历史灾情进行了分析。基于历史灾情数据,对上
海市近60年(1951-2010)来暴雨内涝的历史灾情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
城市自然环境受人为影响较大,主要表现为不透水面增大,地面沉降和水域面积
减少,加上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和密布的城市基础设施,大大增加了涝灾风险;
(2)从时间上看,暴雨内涝灾害发生数量总体呈现增长的趋势,且主要集中在
6-8月,从空间上看,暴雨内涝灾害以中心城区最多,沿江沿海次之,内陆区县
相对较少;(3)暴雨内涝灾害具有较强的扩散效应,其扩散的通道主要有城市生
命线系统、产业链和生态环境系统等,且主要通过直链式扩散、直链发散式扩散、
循环式扩散和发散式扩散等四种扩散方式对城市不同类型的承灾体产生影响。
4.选取上海普陀区金沙居委地区为例,运用PGIS方法对研究区居民的暴雨
内涝灾害风险认知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运用基于PGIS的半结构式问卷调查、访
谈、实地测量等方法,对社区居民的暴雨内涝灾害风险认知进行了分析,主要包
括风险知识、风险态度和风险行为等三方面的内容。分析结果表明:(1)社区居
民认为暴雨内涝灾害每年平均发生3-4次,且多集中在7-9月份,主要影响集中
在研究区中部区域;(2)社区居民认为当积水深度在脚踝及以下时(0-15cm),
对家庭有一定的影响,在小腿肚及以下时(15-30cm),对家庭影响较大,超过小
腿肚时(>30cm),对家庭影响最大;(3)一半以上居民认为内涝灾害形成是自
然原因,所有居民在灾前、灾中和灾后均采取不同的措施,但均没有认识到或不
重视排水管道的清理与疏通问题。
5.运用情景分析方法对研究区暴雨内涝灾害风险进行了分析。基于ArcGIS
软件,运用情景分析方法对研究区4种排水情景下(0mm/h,18mm/h,36mm/h和
50mm/h)的8种重现期(5a,10a,30a,50a,100a,200a,500a和1000a)暴
雨的内涝风险进行了模拟与分析,主要包括危险性分析,暴露分析和脆弱性分析
等三部分内容。危险性分析表明:(1)所有内涝情景下,暴雨内涝危险性均集中
在研究区中部的金沙新村和解放村,积水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比例在0%-
47.8%,最大积水深度在0-0.52m之间,但均随着暴雨重现期的增长而增加,随
着排水量的增大而减小;(2)32个内涝灾害情景中,高危险性占21个,中危险
性占9个,而低危险性仅占2个;(3)4种排水情景下,200a及以上重现期暴雨
的内涝危险性均具有高危险性;(4)随着排水量的增大,暴雨内涝的中危险性年
超越概率由100%减小为6.8%,高危险性年超越概率由26%减小为0.8%。暴露性
分析表明:(1)各种内涝情景下,暴露的家庭数量最多的是791户,最少的为0
户,但均位于研究区中部,建筑结构主要以砖木结构为主;(2)暴露家庭数量随
着暴雨重现期的增长而增多,随着排水量的增大而减少,但减少的程度与重现期
大小成反比;(3)在4种排水情景下,200a、500a和1000a一遇暴雨分别有30
户、137户和216户家庭均暴露在高危险性区域,是防涝减灾中需要重点关注的
对象。脆弱性分析表明:(1)研究区暴雨内涝的脆弱性主要体现在居民家庭的墙
面、地板和室内财产等三个方面;(2)各种内涝情景下,绝大多数暴露家庭的的
墙面损失率在0-0.06之间,地板损失率均为1;(3)只有高危险性内涝情景下
部分暴露家庭的室内财产会遭到损失,其损失率分布在0-0.12之间。
6.对研究区多种情景的内涝灾害风险进行了评估。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对
各种情景的内涝灾害风险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1)绝大多数家庭的内
涝损失均在0-1000元之间,且主要位于研究区中部的金沙新村;(2)各类损失
均随着暴雨重现期的增大而增长,随着排水量的增大而减小,其中室内财产损失
增长和减小均最快,其次是地板损失,墙面损失增长和减小均最慢;(3)根据四
种排水情景下8种重现期建立的超越概率-损失曲线,得出研究区年平均内涝损
失分别为:0mm/h排水情景下为25895元,18mm/h排水情景下为10672元,36mm/h
排水情景下为6781元,50mm/h排水情景下为1937元。
城市暴雨内涝灾害风险评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灾害学、风险学、
地理学、环境学和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本文只是从社区的角度对城
市暴雨内涝灾害风险评估做了部分有益的探索,相对于本研究领域科学理论的拓
展和现实问题的解决还仅仅是一个开端。今后,还需要在居民参与和当地风险知
识采集与应用、城市不同尺度风险评估方法与范式、风险动态评估和实证研究等
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