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中被告举证六大注意事项
- 格式:docx
- 大小:12.75 KB
- 文档页数:5
行政诉讼证据问题的假设干规定第一条为标准行政案件的审判,保证案件审理质量,提高庭审效率,实现司法公正的目的,根据行政诉讼法和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结合我市行政审判的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行政诉讼的证据是指在行政诉讼中用以证明行政案件事实(包括行政机关适用的法律标准和行政执法程序)的客观材料。
行政诉讼的证据必须是真实存在的客观材料;必须与案件事实有内在的联系,具有证明案件事实的作用;它的取得必须符合法定的要求。
一、证据的种类第三条行政诉讼的证据种类包括:(一)书证,是指以文字为主的形式在纸等物品上,表达一定的意思,其内容能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形式。
(二)物证,是指以物品的存在、形状、规格等能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形式。
(三)视听资料,是指利用录音、录像或电子电脑储存的资料来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形式。
(四)证人证言,是指证人向人民法院所作的口头或书面的陈述。
(五)当事人陈述,是指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所作的有关案件事实的陈述。
(六)鉴定结论,是指鉴定人对案件中某些专业性问题,通过鉴定所作出的结论性意见。
(七)勘验笔录、现场笔录,是指有权机关为了查明案件事实对有争议的现场或物品依照法定程序进行勘查检验,或者邀请有关专业人员协助勘查检验,并将勘验的情况与结果如实记录而形成的一种证据。
二、证据的收集和提供第四条当事人在起诉和答辩时,应当提供证据原件、原物,并根据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供证据材料的复印件。
证据的原件、原物经人民法院核对无异后,发还给当事人。
证据材料的复印件与诉状、答辩状副本一并发送对方当事人。
第五条原告起诉时,应当根据《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的起诉条件提供诉讼成立的必要证据。
行政赔偿诉讼的原告,应当提供受被诉具体行政行为侵害而造成合法权益损害的事实根据。
第六条为提高庭审效率,对重大、复杂、专业性强、证据数量大的案件,在开庭前可以进行证据交换。
证据交换要以当事人自愿为前提。
第七条合议庭收到当事人或者其诉讼代理人递交的证据材料应当向当事人出具收据。
遇到诉讼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行政诉讼证据的特点和要求一、行政诉讼证据的特点我国行政诉讼证据制度主要来源于《行政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及《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等法律、司法解释中,其中《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证据规定》)具有突破性,它指导在行政行为中如何运用证据,在行政诉讼中如何适用证据,要求的质量标准比以前更高、更严。
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1、证据来源具有特定性行政诉讼中的证据原则上来源于行政执法过程,行政案件发生中产生。
没有法庭的特许,一般不允许再行取证。
这是由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依法行政所决定,行政案件是在行政证据的基础上产生的。
2、证明对象具有特定性行政诉讼的证明对象是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合法性是讼争的焦点,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争议是行政诉讼的实质。
3、证明主体的特定性行政诉讼是围绕争议的焦点来确定行政机关,由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来承担举证责任,证明的主体是特定的,只能是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4、证明要求的特定性证明要求又称证明标准程度。
行政诉讼中证明标准要求被告提供的证据能证明其已经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有效。
二、举证责任举证责任是行政诉讼中独到、特有的内容,它指当事人对自己的主张提供证据加以证明,并且在举证不能时承担败诉风险的责任。
1、举证责任首先是提供证据的规则,指明某证据应当由诉讼中的哪一方当事人提供,不可能是双方当事人都有举证责任,只能是一方。
从这方面看,它是程序法意义上的。
2、举证责任同时还是一个裁判规则当案件的主要事实到法庭即将裁判时,依然真伪不明,举证责任的裁判功能就发挥出来。
法庭则按举证责任来裁判。
裁判规则一般和主要事实相联系,在不可能用实体法时,则按举证责任来裁判。
诉讼不是万能的,它是有局限性的,因为人的认识能力有局限性。
列宁说过:“人能认识客观世界,但是有条件的”。
试论我国行政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制度的完善摘要:举证责任制度在三大诉讼法中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是证据规则的核心,是法院在遇到事实难以分辨以及无法做出裁定的情况下能够确定当事人的权利义务。
行政诉讼由于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两者之间存在着特殊的关系,所以在举证责任分配制度的建构与相关的学术研究方面要有着不同的看待方式。
因此,本文欲从我国行政诉讼中的举证责任的基本理论角度去浅谈我国行政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存在的问题以及制度的完善。
关键词:行政诉讼;举证责任;制度完善一、行政诉讼中的举证责任(一)举证责任的含义举证责任一次最早是在古罗马的法典中被记录的并且列举出现了举证责任的概念。
在欧美国家,举证责任一词在英文中的表述为“burden of proof”,在英美证据法上经常是在两种意义上使用。
第一层为推进责任,第二层为说服责任。
通过对过往资料的查阅与学习,作者对举证责任的含义理解是,在对案件的事实不明朗的情况下,在诉讼过程中,由法律预先设定的,在原告与被告双方中,由一方当事人提供证,据予以证明。
若无法按照法律依据提供证明,以及相应事实情况的证据,那么双方中的一方需要承担败诉风险及不利后果的制度。
推进责任有利于案件事实的确定,是保护当事人诉讼权利的重要手段,推进责任和说服责任之间是互相补充,相辅相成。
举证责任的含义包含着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证据由谁提出,另一方面应当举证的人没有举证的法律后果。
目前,我国的举证责任主要是从权利说、义务说、责任说、负担说、裁决规则说这五个角度去论证的。
(二)举证责任分配的特点行政诉讼举证规则是对民事诉讼、刑事诉讼举证责任在某些方面的继承,其法律精髓体现在举证责任分配上,是举证法规的核心所在,举证责任分配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法律权利在刑法中的应用是给予政府行政机关的特权,去分配特点的核心表现在于法律权利的举证责任。
其次,原告的诉权也受到了举证责任分配的合理限制。
最后,除具体行政行为之外的其他待证实的事实在行政诉讼中举证责任的具体体现二、我国现行行政诉讼举证责任制度的存在问题《行政诉讼法》中规定了“被告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负举证责任”这一基本原则,是我国目前的行政诉讼举证责任制度的理论依据。
行政诉讼证据五大规那么解读二三、补证规那么行政诉讼中的补证,是指案件已有证据尚缺乏以证明案件待证事实,当事人依法主动或应人民法院要求补充相关证据,从而证明案件待证事实的诉讼活动。
从广义上讲,补证也属于举证,但二者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诉讼行为。
[补证目的规那么] 补证的目的和价值绝对不是为了补充证明被诉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而是在于当事人所举证据出缺陷,尚缺乏判断行政行为合法性的情况下,便于人民法院全面准确审查判断认定已有的证据和待证事实,在于排除不法证据,强化质证和准确认证。
补证便是当事人的权利,也是当事人的义务。
补证主要适用以下情形:(1)当事提供的证据缺乏以充实证明其提出的主张。
如提供了主要证据,没有提供次要证据;相反,只提供了次要证据而没有提供主要证据;(2)人民法院发现当事人有只提供对本身有利的证据,而没有提供对本身不利的证据;(3)当事人虽然掌握了证据,但出于种种原因未向法院提供或未全部提供;(4)当事人提供的证据有瑕疵,如证言含混不清,物证不敷完整,视听音像资料不清晰等;(5)当事人追加诉讼请求不明确;(6)某项证据的成立,要有其他证据佐证,而当事人并未提供这类证据。
[补证方式规那么] 原告或第三人提出其在行政程序中没有提出的辩驳理由或证据的,经法院同意,被告可以在第一审程序中补充相应的证据(2条)。
对当事人无争议,但涉及国家、公共利益或他人合法权益的事实,法院可以责令当事人补充有关证据(9条)。
四、质证规那么质证,在美国被称为 Cross Examination,是指一方当事人在行政法官主持下,对对方证人所作的查问。
行政诉讼质证,指当事人及其委托代办署理人在法官主持下,于证据交换或庭审中,对对方展示的证据进行识别、质询、说明、解释以确定证据效力的活动。
质证的价值,在于提高证据的可采性,寻找可定案证据,为认证作筹办,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法官的内心确信。
(一)[证据交换与展示规那么](1)对于案情比较复杂或者证据数量较多的案件,人民法院可以组织当事人在开庭前向对方出示或者交换证据,并将交换证据的情况记录在卷。
⾏政诉讼中的原告应该承担哪些举证责任,举证责任范围的内容是什么与民事、刑事诉讼不同,⾏政诉讼程序中,原告并不需要对⾃⼰提出的诉讼请求内容承担举证责任,只需要对实际情况进⾏详细讲解。
那么,⾏政诉讼中,原告不需要承担举证责任吗?如果要承担,承担什么举证责任?店铺⼩编为你讲解。
⾏政诉讼中的原告应该承担哪些举证责任,举证责任范围的内容是什么⼀、⾏政诉讼举证原则《⾏政诉讼法》第34条规定:被告对作出的具体⾏政⾏为负有举证责任,应当提供作出改具体⾏政⾏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件。
但在⾏政诉讼中,被告并不是对所有的待证事实都承担举证责任,原告对某些事项也将承担⼀定的举证责任。
⼆、⾏政诉讼中原告举证内容最⾼⼈民法院《关于⾏政诉讼证据若⼲问题的规定》规定:“公民、法⼈或者其他组织向⼈民法院起诉时,应当提供其符合起诉条件的相应的证据材料。
”原告也负有⼀定得举证责任,体现在:1、提供其符合起诉条件的相应的证据材料,证明起诉符合法定条件。
(1)原告起诉时⾸先应当证明的是其是与被诉具体⾏政⾏为有利害关系的公民、法⼈或者其他组织。
根据《若⼲解释》第12条的规定,与具体⾏政⾏为有法律上利害关系的公民、法⼈或者其他组织对该⾏为不服,才可以依法提起⾏政诉讼,即只有与被诉具体⾏政⾏为有法律上利害关系的公民、法⼈或者其他组织,才具有原告资格。
(2)证明侵犯⾃⼰合法权益的具体⾏政⾏为存在。
《⾏政诉讼法》第49条规定:“原告提起诉讼应当符合下列条件:(⼀)原告是认为具体⾏政⾏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或组织;(⼆)有明确的被告;(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依据;(四)属于⼈民法院受案范围和受诉⼈民法院管辖。
”(3)证明起诉符合起诉期限的规定。
原告起诉须遵守起诉期限的规定,并且在起诉时向⼈民法院提供其符合起诉期限规定的证明材料。
2、在起诉被告不作为的案件中,证明其提出申请的事实。
被告不作为⾏政案件,是指应当由原告申请⾏政机关作为或者由⾏政机关依职权主动作为⽽⾏政机关不作为的⾏政案件。
蛔引b';ysl om A nd Soci晰——因圜四■t鍪竺堡!型!!f叁叁I』圭塾金行政诉讼的举证责任祁向祥王涛摘要行政诉讼,即俗称的民告官,是解决一定范围内行政争议的法律制度。
由于行政诉讼的产生,所以在诉讼过程中就存在着举证责任的划分。
行政诉讼中的举证与民事诉讼中的举证有着质的区别。
关键词行政诉讼行政行为行政机关中图分类号:D9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009.0592(2010)12—128—03人民法院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审查,主要是认定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合法的具体行政行为必须“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法规正确,符合法定程序”三项条件必须同时具备,当被告行政机关不能证明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事实时,就由被告承担败诉的结果,原告并不因为举不出证据反驳行政机关认定的事实而败诉,对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的举证责任由行政机关负担,举证责任制度是行政诉讼所特有的。
一、行政举证责任在不断地完善1.强化被告的举证责任。
行政诉讼是“民告官”的诉讼,为了保护处于弱者地位的原告,证据规则强化了被告的举证责任,而不适用“谁主张,谁举证”的民事证据规则。
既规定了行为意义上的举证责任,即作为被告的行政机关要对自己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向法院提供证据来加以证明;又规定了结果意义上的举证责任,即行政机关在不能提供或不能在期限内提供相应证据时,要承担不利的诉讼后果。
由于被告负举证责任,所以证据规则特别强调,即使原告提供的证据不成立的,也不能免除被告的举证责任。
另外,还有许多规定体现了保护弱者的思想。
如原告确有证据证明被告持有的证据对原告有利,但被告无正当事由拒不提供的,法院就可以推定原告的主张成立。
法院不得为证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
而调取被告当时未收集的证据,这就要求行为机关在做出行政行为的当时就必须有事实和法律依据,也防止出现法院与行政机关共同审原告的现象。
明确规定被告不到庭而缺席判决的,被告提供的证据将不作为定案的依据,除非是当事人在庭前交换证据中没有争议的证据,这样规定将进一步督促行政机关履行出庭义务。
L ega l Sy st e m A n d So ci e t y2009.2(中)行政诉讼举证责任问题探究常静苏丽摘要本文从行政诉讼举证责任的分析入手,结合我国现行行政诉讼法律规范,对原、被告承担的举证责任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举证责任举证责任分配中图分类号:D9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2-173-01一、行政诉讼举证责任的内涵举证责任的法律制度早在罗马法中就已确立。
它的基本含义是:谁主张,谁举证,谁要取得胜诉,谁就要用证据来加以证明。
在罗马法初期,人们对证明责任的认识仪限于提供证据的责任,即主观上的证明责任,还没有客观证明责任的概念。
法官在不考虑待证事实真伪不明的情况下,应当由谁来承担不利后果的问题。
现代的举证责任制度是从罗马法中的举证责任制度发展而来的,现在比较通行的观点认为:举证责任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谁主张就应由谁提供证据加以证明,这种提出证据的责任法理上称为行为意义上的举证责任;二是指不尽举证义务应承担败诉的风险,这种提不出证据而应承担败诉风险的责任,法理上称为结果意义上的举证责任。
行政诉讼举证责任概念理论上源于民事诉讼举证责任制度,明确其概念是研究举证责任分配规则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和出发点。
笔者认为,行政诉讼举证责任是指当事人对法律直接规定的事项或对自己提出的诉讼主张,必须承担提出证据加以证明,否则将承担败诉的法律后果。
它的具体含义为:(1)举证责任的主体是诉讼当事人,人民法院排除在外;(2)举证责任的内容包括提出证据的责任和说服责任;(3)不能完成举证责任的法律后果,如当事人不能提出证据证明其诉讼主张,则要承担败诉的法律后果。
二、我国行政诉讼的举证责任的分配规则(一)被告负举证责任的原则我国《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二条规定:“被告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应当提供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
”这就确定了我国的行政诉讼制度采取被告负举证责任的分配原则,作这种规定主要是基于以下理由:1.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人相比,更有举证能力。
行政诉讼中被告所负举证责任范围分析黄婷婷成都市锦江区检察院【摘要】在行政诉讼中科学合理地确定双方当事人举证责任范围,进而合理的分配双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对于保证诉讼的公正以及提升诉讼效率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明确了行政诉讼中举证责任内涵,分析了确定举证范围的主要价值,界定了行政诉讼中原被告举证责任范围,指出了当前行政诉讼中我国关于举证责任范围存在的问题应从增加原告的举证范围、根据不同诉讼种类和不同的待证事实具体加以确定举证范围和适当减少被告举证责任等三方面加以完善。
【关键词】行政诉讼举证范围举证责任任何诉讼中,双方当事人都有责任举证证明自己的主张,行政诉讼亦是如此。
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的有关司法解释,原告与被告都负有举证责任。
对于原告来说,举证证明自己的主张既是义务也是权利;而被告则承担着较大证明责任,其证明范围较为广泛。
作为被告的行政机关,必须提供充分的证据和法律依据以证明其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以说服法官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形成确信,否则要承担败诉的法律后果。
关于被告举证责任范围,我国《行政诉讼法》第32条对之进行了规定:“被告对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应当提供做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文件”。
根据该条规定,被告在承担举证责任提供证据时,不仅要提供做出特定具体行政行为的事实方面根据,还要提供做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法律方面根据,包括做出该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以及政府规章等规范性文件。
《行政证据规定》第6条对该规定有进一步明确:“原告可以提供证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违法的证据。
原告提供的证据不成立的,不免除被告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的举证责任”。
根据上述规定,在我国,行政诉讼法确立了被告行政机关在行政诉讼中承担主要举证责任的基本原则。
然而,我国法律并没有详细规定被告的举证责任范围。
结合我国法律的有关规定,笔者认为作为被告的行政机关在行政诉讼中主要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举证:一、提供做出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事实和程序在行政诉讼中,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行政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倒置原则行政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倒置原则是一项法律规定,适用于行政案件中,当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行为时,其应当认为证据存在于其控制下。
如果行政机关无法提供相关证据,则应对其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承担不利后果。
该原则的出现充分保障了公民的合法权益,确保了公正的行政司法制度的建立。
1. 举证责任倒置原则的起源举证责任倒置原则源于法国的行政诉讼制度。
这项法律规定使法官得以采用更加自由的调查方式,以确定案件的真相,因此被很多国家广泛接受。
2. 举证责任倒置原则的适用范围举证责任倒置原则是在行政诉讼中广泛应用的。
在这种情况下,行政机关应当提供证据来支持其行政行为的合法性。
如果行政机关不能够提供相关证据,或者提供的证据被推翻,那么行政机关应承担不利后果。
对于公民申请行政撤销和赔偿的案件中,举证责任倒置原则也适用。
这种情况下,公民无需提供违法或不当行为的证据,而是由行政机关自己来证明其行为的合法性。
3. 举证责任倒置原则的实践意义举证责任倒置原则的出现使得行政机关在执行行政行为时更加谨慎。
行政机关必须承担提供证据的责任,以免损害公民的合法权益。
如果行政机关不能提供证据,则其将面临失信任的风险,并面临责任的追究。
在司法实践中,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可以在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的同时,增强行政机关自律性和严谨性。
此外,该原则也可以使司法机关更容易地解决案件争议。
4. 举证责任倒置原则的限制尽管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在行政诉讼中的应用广泛,并且在司法实践中已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但该原则并不是一项普适的法律规定。
例如,在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中,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并不适用。
此外,举证责任倒置原则也存在一些限制。
例如,证据收集可能受到行政机关过度控制等因素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可能会导致不公平对待被告人或者当事人。
5.结论举证责任倒置原则是行政诉讼中的一条基本法则。
该原则对于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促进行政机关自律性和严谨性具有重要意义。
论行政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在我国的行政诉讼法出台以后,法学界对行政诉讼中举证责任的分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形成了众说纷纭的局面。
总结这些观点可分为以下几种:主流的观点认为行政诉讼中举证责任的分配标准是“谁主张,谁举证”;第二种观点则主张,在行政诉讼中应当由被告行政机关承担举证责任,原告只承担相应的提供证据的责任;还有一种比较新颖的观点提出,行政诉讼中举证责任的分配应当引进“价值衡量”,通过“经济分析”和“利益衡量”的方法来确定举证责任的分配,要求法律对举证责任的分配具有灵活性。
这些观点都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但也存在缺陷。
在行政诉讼中举证责任的分配以“谁主张,谁举证”为一般标准,确定由被告承担举证责任,但由于行政诉讼的情况复杂多样,所以除了“谁主张,谁举证”这一标准,还应存在其他分配方式,才符合公平科学的原则。
本文在明确举证责任概念的内涵后,对行政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分配制度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大致描绘出行政诉讼中举证责任分配制度的轮廓,以期达成对其比较清晰的认识。
行政诉讼中举证责任的概念举证责任是诉讼制度中的概念,在我国首先是由《行政诉讼法》引入的。
涉及举证责任的条文是《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二条,它的内容是“被告对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应当提供做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
”但是举证责任的概念并不明确,所以需要进行界定。
在三大诉讼中举证责任的概念并无不同,只是各自的分配规则相异而已。
因此,界定行政诉讼中举证责任的概念就是界定举证责任的一般概念。
在界定其概念之前,有必要对举证责任存在的意义及其历史形态作点介绍,以了解它的来龙去脉。
(一)举证责任存在的意义举证责任的存在,首先有其制度上的意义。
一个国家诉讼制度的首要目的是解决纠纷,诉讼制度是因纠纷需要解决而出现。
这就是说纠纷进入到了司法程序,司法机关必须对其进行裁决。
既然法院必须对所有受理的案件进行裁决,就要在纠纷的客观事实真伪不明时有一个进行裁决的规则,举证责任制度就是这样的规则,它可以使法院对所有受理案件的裁决成为可能。
浅论行政诉讼中的举证责任行政诉讼证据制度的核心是举证责任。
在我国行政诉讼立法和实践中,举证责任在承担的主体上与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不同,它既不是由双方当事人分担,也不是由原告负担,而是由被告承担,这被称为举证责任倒置。
只有行政诉讼双方的举证责任清晰、明确,我国的行政诉讼制度才能起到其应有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行政诉讼举证责任目录〔本文的中心论点〕浅论行政诉讼中的举证责任绪论 (1)一、举证责任的涵义及特征 (1)二、举证责任在行政诉讼中的分配 (2)(一)被告举证责任 (2)(二)原告举证责任 (2)(三)第三人在行政诉讼中的举证 (3)三、行政诉讼举证责任的时限 (4)四、现行行政诉讼举证责任仍需改进的地方 (5)(一)加强对原告人举证的指导和引导,实行合理分担原告的举证责任 (5)(二)完善行政诉讼举证时效制度,明确规定不及时举证的法律后果 (5)结论 (5)我国行政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在承担的主体上与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不同,它既不是由双方当事人分担,也不是由原告负担,而是由被告承担。
因为,行政诉讼中所针对的诉讼标的是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而该具体行政行为是由作为被告的行政机关作出的;作为被告的行政机关与原告相比具有举证优势;行政诉讼中由行政机关承担举证责任,能够有效保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
清晰、明确的行政诉讼举证责任其意义是:第一、有利于保护原告的合法利益,防止原告的合法权益遭受不法行为的伤害。
第二、有利于提高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水平。
第三、有利于规范证据的提供、调取等活动。
在我国行政诉讼中被告应遵循举证范围及举证期限规则,并承担举证期限内不能举证的法律后果。
从而使我国的行政诉讼制度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一、举证责任的涵义及特征举证责任是执行政诉讼当事人必须承担的证明案件事实的责任。
举证责任的基本涵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由谁提供证据证明案件事实,即提供证据责任的承担;二是指当时能提供证据证明案件的法律后果由谁承担。
人民参政议政,善于从群众中发现问题,汲取营养。
群众信访是一个巨大的“信息库”。
它为各级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源保证。
长期以来,尤其是!"世纪#"年代中期之前,我国实行的是比较典型的决策指令与决策施行效果的反馈走同一条信息通道的单通道的信息传输机制,[$]目前,这一状况虽已有很大改观,但仍然存在着信息失真、片面性等缺点,妨碍着我国各级政府决策的科学性。
信访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缺憾。
与其它信息渠道相比,通过信访渠道收集到的信息的特点在于:第一、实在性。
信访信息的实在性在于它的真实性。
信访是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路线的直观感受,一般说来是比较真实。
如前任国家信访局局长周占顺在接受新华社《半月谈》杂志的采访时曾说在当前的信访事件中#"%以上是有道理或有一定实际困难和问题应予解决的。
[&]信访信息的这种实在性,对于政府决策来说,具有在文件、报告里看不到的独特参考价值。
第二、丰富性。
这是信访信息最为突出的特点。
信访信息来源于人民群众的信访活动之中,具有广泛的社会性,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各个方面的实际情况和问题。
群众的信访活动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全方位、多角度的丰富资源,政府可以借此“营养源”进行分析,从而做出科学的决策。
第三、灵敏性。
决策是处于一定时间和空间之中的过程,贵在及时。
因此,决策要有及时、灵敏的信息服务。
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发展,群众参政议政意识和利益意识日益增强,有关政策、法律的执行情况,都可以通过信访渠道迅速反映到各级政府机关中来。
信访信息的这种时效性和灵敏性,可以把决策和执行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及时向政府决策层反馈,以及时进行修正和完善。
总之,信访信息在政府决策前起咨询的作用,在决策中起参考作用,在决策后起反馈作用,对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注释[’]刘熙瑞(《服务型政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中国行政管理,!""!,第&期[!]孙立平(《利益时代的冲突与和谐:和谐社会是利益均衡基础》[)](人民网,!""*年’月!$日[+]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年!月第’版,第’".页[.]《邓小平文选》[,](第’卷,人民出版社,’--+年’"月第’版,第!&+页[*]李元书(《政治发展导轮》[,](商务印书馆,!""’年’!月第’版,第’-$页[$]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天津人民出版社,’--&年’月第’版,第!+"页[&]/001:223334567849:;497,!""+年’’月!’日[责任编辑:正元]论行政诉讼举证责任郝<鑫<韩<涛(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摘<要]<<文章对西方国家举证责任制度和我国行政诉讼举证责任制度进行了简单地分析,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我国行政诉讼举证责任的问题,吸收了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并结合自己的一些见解,对行政诉讼举证责任的完善提出了几点意见。
最新行政证据规则的若干规定全文是怎样的第一条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二条和第四十三条的规定,被告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十日内,提供据以作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全部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
被告不提供或者无正当理由逾期提供证据的,视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没有相应的证据。
我国对行政诉讼法中的证据是做了明确而具体的规定的,具体就体现在行政证据规则的若干规定全文中,但是很多人对此并不清楚,为了帮助大家做一个了解,小编整理了相关内容,大家有兴趣的可以阅读一下。
为准确认定案件事实,公正、及时地审理行政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以下简称行政诉讼法)等有关法律规定,结合行政审判实际,制定本规定。
▲一、举证责任分配和举证期限第一条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二条和第四十三条的规定,被告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十日内,提供据以作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全部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
被告不提供或者无正当理由逾期提供证据的,视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没有相应的证据。
被告因不可抗力或者客观上不能控制的其他正当事由,不能在前款规定的期限内提供证据的,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十日内向人民法院提出延期提供证据的书面申请。
人民法院准许延期提供的,被告应当在正当事由消除后十日内提供证据。
逾期提供的,视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没有相应的证据。
第二条原告或者第三人提出其在行政程序中没有提出的反驳理由或者证据的,经人民法院准许,被告可以在第一审程序中补充相应的证据。
第三条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三条的规定,在诉讼过程中,被告及其诉讼代理人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
第四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人民法院起诉时,应当提供其符合起诉条件的相应的证据材料。
在起诉被告不作为的案件中,原告应当提供其在行政程序中曾经提出申请的证据材料。
但有下列情形的除外:(一)被告应当依职权主动履行法定职责的;(二)原告因被告受理申请的登记制度不完备等正当事由不能提供相关证据材料并能够作出合理说明的。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的理解与适用孔祥俊最高人民法院民三庭副庭长《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证据规定》)比较系统全面地规定了行政诉讼中的举证、调取证据、质证和认证等诉讼证据规则,这在20年来的行政审判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毋庸置疑具有里程碑意义。
本文拟结合起草过程,就《证据规定》的指导思想、逻辑结构和主要内容作一粗线条的介绍,有些观点纯属一孔之见,仅供理解和适用该规定时参考。
一、起草《证据规定》的指导思想《证据规定》的指导思想是起草、理解和适用该规定的灵魂。
在起草过程中确立的主要指导思想如下:(一)突出改革精神制定行政诉讼证据规则不仅是行政审判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当前法院改革的一项重点内容。
改革的重点是“完善行政诉讼的举证、质证、认证规则,建立符合行政诉讼特点的举证、质证、认证规则”。
《证据规定》就是为贯彻落实最高人民法院改革规划而制订的,力图反映改革实际、适应改革需要、体现改革精神和推动改革深化。
例如,许多规定反映而不脱离审判实际,但又不简单地迁就现实,保持必要的前瞻性。
《证据规定》的许多具体规则都很灵活,其目的是适应纷繁复杂的审判实际需要。
对证人出庭作证的规定既照顾现实,又体现发展方向。
(二)体现“案卷复审”的属性行政诉讼程序是一种复审程序,即此前一般已经历了完整的法律程序(如行政处罚程序、行政裁决程序、行政许可程序等),行政审判是一种由法院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复审,类似于上诉审(国外一般直接认定为向法院上诉)。
在证据规则上的突出体现是,行政审判的事实认定是以行政程序搜集的证据为基础,对其在获取和处理证据及得出事实结论上是否符合法律要求,进行审查(对事实的合法性审查,与此相类似者如《民事诉讼法》第151条有关“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对上诉请求的有关事实和适用法律进行审查”的规定)。
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从复审程序的视角确定具体的证据规则,因而也必然具有一些特殊的规则。
一、行政被告不适格如何处理
行政被告不适格的处理方式是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原告变更被告;原告不同意变更的,裁定驳回起诉。
应当追加被告而原告不同意追加的,人民法院应当通知其以第三人的身份参加诉讼,但行政复议机关作共同被告的除外。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的解释》第二十六条
原告所起诉的被告不适格,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原告变更被告;原告不同意变更的,裁定驳回起诉。
应当追加被告而原告不同意追加的,人民法院应当通知其以第三人的身份参加诉讼,但行政复议机关作共同被告的除外。
二、行政被告举证期限是多久
行政诉讼中被告的举证期限是十五日。
被告申请延期提供证据的,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内以书面方式向人民法院提出。
人民法院准许延期提供的,被告应当在正当事由消除后十五日内提供证据。
如果逾期提供的,会视为被诉行政行为没有相应的证据。
法律依据
《行政诉讼法》第三十六条
被告在作出行政行为时已经收集了证据,但因不可抗力等正当事由不能提供的,经人民法院准许,可以延期提供。
原告或者第三人提出了其在行政处理程序中没有提出的理由或者证据的,经人民法院准许,被告可以补充证据。
三、行政诉讼被告能否上诉
行政诉讼被告可以上诉。
《行政诉讼法》第八十五条规定,当事人不服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15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当事人不服人民法院第一审裁定的,有权在裁定书送达之日起10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逾期不提起上诉的,人民法院的第一审判决或者裁定发生法律效力。
行政诉讼中被告举证六大注意事项
2016-08-03
作者:冯玉平律师 江苏海辉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来源:法治智库?(FZXCW124)
行政诉讼是“民告官”的制度,它解决的是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侵
犯公民合法权益的问题,是为公民合法权益提供司法救济的制度。随着公
民法律意识、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行政机关作为被告的行政诉讼案件将
会越来越多。
打官司就是打证据,行政诉讼亦是如此。不同的是,在举证责任的分配上,
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主要是由原告(刑事诉讼中的公诉人身份类似于原
告)承担举证责任,即“谁主张、谁举证”,而行政诉讼证据规则与这两
类诉讼不同,为“原告主张、被告举证”,即原告提出诉讼请求,被告证
明被诉行政行为合法,同时籍此证明原告的诉讼请求不成立。
那么,作为被告的行政机关,举证中有哪些特别的注意事项呢笔者根据司
法实务经验和相关规定,总结出如下六大注意事项:
一、被告应在法定期限内积极举证
《行政诉讼法》第三十四条规定,被告对作出的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
应当提供作出该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被告不提供或者
无正当理由逾期提供证据,视为没有相应证据。但是,被诉行政行为涉及
第三人合法权益,第三人提供证据的除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
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六条规定,行政机关
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10日内提交答辩状,并提供作出具体行政
行为时的证据、依据;如不提供或者无正当理由逾期提供的,应当认定该
行政行为没有证据、依据。
在江苏省丹阳市(2015)丹行初字第00061号束建荣与江苏省丹阳经济开发
区管理委员会行政处罚行政诉讼一案中,原告束建荣不服被告江苏省丹阳
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城乡建设行政处罚决定提起行政诉讼,法院经审理
后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三十四条第一款规定,被
告对作出的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应当提供作出该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
依据的规范性文件。本案中,被告没有向本院提供其作出关于限期拆除违
章建筑的通知的相关证据和法律依据,被告认定原告的养鸡场为违法建筑
缺乏证据证明,在该通知书上认定其为违法建筑事实不清,属主要证据不
足。被告作出该通知时未向原告告知陈述和申辩权,也未告知行政复议权
或诉权,不符合法定程序。被告在该通知中也未适用法律规定,属适用法
律错误。综上,被告作出的关于限期拆除违章建筑的通知违法,依法应予
撤销。
二、被告应提供全部证据和规范性文件
被告应在法定期间内提供与被诉行政行为合法性相关的所有证据。一般而
言,被告若要证明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应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提供证据:
1. 有关主体的证据材料,如果原告对行政主体的职权存在争议的,应该
提出有关其职权依据的证据。
2. 有关行政程序的证据材料。行政行为合法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程序
合法。同时,程序合法也是法庭审理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行政程序应
包括作出行政行为的方式、步骤、顺序和时限等,对此被告也要提供。
3. 有关被诉行政行为认定所认定事实的证据材料。主要提供书面决定中
已经记载的事实或列入行政案件卷宗被行政主体采纳的事实。
4. 自由裁量合理性的证据材料。行政机关对案件的处理往往存在一定的
自由裁量空间,我们知道,没有事实根据的自由裁量往往存在滥用职权问
题,因此被告应提供自由裁量合理性的证据材料。
5. 有关被诉行政行为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被告向法庭提供大规范性文
件,除法律、法规外,还包括规章和规章以下的规范性文件。
三、如有特殊情形不能按期提供证据,应及时提出延期提交申请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释[2002]21号)
第一条第二款规定,被告因不可抗力或者客观上不能控制的其他正当事
由,不能在前款规定的期限内提供证据的,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
十日内向人民法院提出延期提供证据的书面申请。人民法院准许延期提供
的,被告应当在正当事由消除后十日内提供证据。逾期提供的,视为被诉
具体行政行为没有相应的证据。
四、在诉讼过程中,牢记被告及其诉讼代理人不得自行向原告、第三人和
证人收集证据
《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在诉讼过程中,被告及其诉讼代理人不
得自行向原告、第三人和证人收集证据。理由是:行政机关应当依法行政,
以证据证明其行政行为认定的事实,以法律为依据作出行政行为,是对行
政机关的基本要求。因此,行政机关应当“先取证,后裁决”,行政决定
一旦送达生效,行政机关则不应再自行收集证据。如果行政机关先作出行
政行为,等行政行为被诉到法院后,再向原告、第三人和证人收集证据,
就意味着行政机关可以“先裁决,后取证”,这就等于纵容行政机关在程
序上违法,是与依法行政的原则相悖的。被告违反本条规定自行收集证据
的,该证据不能作为认定被诉行政行为合法的根据。
在南京秋丰建材厂诉连云港市城乡建设局政府信息公开行政诉讼议案中,
被告提供了证据3和证据4,法院经审理后认为,被告所举证据3、证据4
系在诉讼中收集的证据,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五
条在诉讼过程中被告及其诉讼代理人不得自行向原告、第三人和证人收集
证据的规定,法院最终对这两个证据不予采纳。
当然并非在诉讼期间一定不能搜集证据,被告只有在人民法院准许的特殊
情况下,才可以收集证据。如原告或者第三人提出了其在行政处理程序中
没有提出的理由或者证据的,经人民法院准许,被告可以补充证据。
五、行政不作为案件中,被告应如何举证
在行政不作为案件中,除由原告提供其在行政程序中曾经提出申请的证据
材料外,被告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10日内,提供已履行法定职
责、不符合履行法定职责的法定条件或者不能旅行法定职责或不具有法定
职责的证据和依据。
在不作为案件中,原告仅仅需要提供其在行政程序中曾经提出申请的证据
材料,而材料是否齐全,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并非原告应负的举证
责任。被告则应根据案件不同情形向法院提供举证材料。
1. 对于原告认为被告履行职责或者义务不符合要求的案件,被告应提供
其已经履行法定职责或义务的证明材料,同时被告也应当原告的要求不属
于其法定职责或义务的材料。
2. 因不属于被告管辖范围而未作出答复的案件,被告应提供有关职权方
面的法律规范、原告请求事项不属于其管辖范围的证据材料,以及有关申
请和答复程序的证据材料。
3. 被告因履行职责条件未成就而不作为的案件。因原告未按要求补正材
料而未作出决定的案件,被告应当提供原告材料欠缺的证据材料、有关补
正通知、送达回执等证据材料。
4. 因履行期限尚未届满而未作答复的案件,被告应当提供有关案件办理
期限、受理时间、延期理由及核准程序等证据材料。
5. 被告拒绝履行法定职责或作出否定性答复的案件,被告应当根据拒绝
或否定的理由提供证据,如有关管辖、申请人资格、申请材料、法定许可
条件等证据。
六、一定情况下,请求法院将某些案件事实的举证责任转移给原告
一般性的举证责任规则是必要的,但在复杂的司法实践面前,在形形色色
的疑难复杂案件面前,一般性的举证责任规则会面临问题。此时,法官会
基于一些因素对当事人举证能力进行考量,从而弥补举证分配的不足。因
此,在出现证据由原告方掌握或控制,或原告举证更便捷、更便于诉讼效
率,或原告举证更符合案件事实认定的情势需要、更公平合理时,被告可
请求法院行使举证责任分配裁量权,将某些事实的举证责任转移给原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