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3
英汉语中“鸡”及相关惯用语的文化内涵与翻译鸡是人类最早饲养的动物之一,与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与此同时,人类赋予鸡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这些象征意义与内涵表达了人类的思想以及内在情感,并逐渐成为了语言中的“珍品”。
然而,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异同,与“鸡”相关的惯用语所要传递的联想意义、象征意义及褒贬意义也存在异同。
因此从英汉语文化背景等异同的角度,选取恰当的翻译策略,正确理解和翻译有关“鸡”的惯用语,对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
标签:鸡惯用语文化内涵翻译策略一、引言长期以来,人类与动物息息相关,动物也给人类社会生活打上了深刻的烙印。
在动物给人类立下的汗马功劳中,最重要的便是动物极大地丰富了人类语言。
在逐步了解动物习性、特征之后,人类开始借助动物意象来描述客观世界、表达内在情感,创造出了许多与动物有关的惯用语,同时赋予这些惯用语丰富的隐喻意义以表达周围客观世界的类似事物。
这种表达方法言简意赅却意蕴丰富、妙趣横生,逐渐成为生动的习语和谚语,世代流传,成为一国文化长廊中一道靓丽别致的风景。
纵观英汉语,因人类对“鸡”这一家禽的特征认识基本相似,鸡的形象和喻义基本一致。
鸡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体小、平凡、守时、好斗等。
人们将这些特征与社会相联系,衍生出了相似的文化内涵。
但因英汉语长期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受本民族的心理、审美观等影响,人们对同一动物产生的联想会有所偏差,产生了不同的文化联想。
这一多样性在增加两种语言独特魅力的同时,也给读者解读带来了障碍。
因此,如何从文化内涵意义角度正确理解和翻译“鸡”的相关惯用语至关重要。
二、“鸡”在汉英语中的文化内涵(一)“鸡”在汉语中的文化意义中国“鸡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多彩。
古时专门报晓的小官叫“鸡官”,与朋友聚会之处为“鸡坛”,文人的书斋谓之“鸡窗”等,足见中国鸡文化蔚为大观。
长江流域屈家岭人类遗址(新石器时代)中曾出土过陶鸡,说明早在公元前,家鸡就已普及于华夏了。
英汉成语的比较与翻译摘要:成语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它反映出一个民族和一个文化的特点。
如何理解以及如何翻译成语就成为外语学习者面临的一个语言难点,也是外语学习者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现从英汉成语的若干差异,初步探讨理解与翻译英汉成语的问题。
关键词:英汉成语比较翻译成语是一种特殊语言,它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句子,具有浓厚的民族、历史和地方色彩。
从广义上说,成语包括谚语、习语、俗语和典故等,是一种在意义上和搭配上都比较稳定的语言结构,因而为人们所喜闻乐用,广泛流传。
由于中英两国语言和历史发展的背景不同,各有不同的成语色彩和特点,翻译时就要考虑这些特点,要把具有这些特点的成语在译文里恰到好处地表选出来是很不容易的。
现从英汉成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方面略作比较,探讨英汉成语的翻译方法。
一、英汉成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文化的定义最早是由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B.Tylor)提出来的。
他在《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了一个比较经典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每一种语言都具有民族文化的烙印。
英汉成语的若干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习俗上的差异风俗习惯的差异是文化差异的一个主要方面,在成语当中有较多的反映,特别是在动物形象上。
例如:英语中的dog被视为一种宠物,英国人普遍对狗有好感,很多家庭都养狗,由此产生了一些与狗有关的成语。
如: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top dog(重要的人),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等。
而汉语中的狗则多带有贬义色彩,常用来形容和比喻坏人坏事。
例如:狗仗人势、狗胆包天、狼心狗肺等等。
不同的民族心理对不同的事物做出了迥异的价值取向。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象征着吉利,汉语中与龙有关的成语一般都含褒义。
从中英文化差异中浅议英汉习语翻译的区别与比较06外语系(3)班06050307 单彩敏1.引言习语又称熟语,它通常包括成语、俗语、谚语、典故等,是一种在意义上和结构上都比较稳定的语言结构。
其表现形式音节优美,音律协调,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习语是语言的精华,它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内涵。
因此对英语读者和汉语读者来说,做到彻底精确地理解蕴含深刻文化内涵的习语的翻译是相对比较困难的。
英汉文化是两种根本不同的文化,它们的渊源和发展道路各不相同。
习语之所以最能鲜明地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是和这种历史文化的沉积分不开的。
汉语习语和中国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体现了汉民族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态度,记述其民族和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呈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个性。
同样,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历史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组合结构和修辞方法与英美文化密切相关。
因此,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把英汉习语进行对比,使语言学习者能加深了解这两种语言习语的文化异同,消除交流障碍和困难,提高语言交际能力.摘要习语又称熟语,堪称语言之精华,它通常包括成语、谚语、典故等,是一种在意义上和结构上都比较稳定的语言结构。
它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沉积的产物,它最能鲜明地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
英汉文化是两种根本不同的文化,它们的渊源和发展道路各不相同。
在此考察了英汉语言中心理与文化的同异现象。
关键词:英汉习语心理文化对比翻译2. 英汉习语的不同所反应的文化背景差异2.1生活环境的差异习语的产生无不与人们生存的环境密切相关。
英国是一个岛国,地处西欧边缘,与西欧很多国家相邻,国内有很多富有特色、享有盛誉的城市和河流,这一特殊的地理环境都反映在习语上,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比如“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blue sea (进退维谷)”,“Carry coals to Newcastle”(把煤送到纽卡斯尔———英国的产煤中心),“Set the Thames on fire”(火烧泰晤士河,伟大的壮举)。
英汉谚语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作者:吴苏苏曾淑芳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0年第02期谚语是语言中最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部分,它蕴涵着浓厚的文化色彩和丰富的民族内涵。
其具体的表达形式,材料的选择和手法的运用等方面,往往带有鲜明的民族特性,有着丰富的文化背景。
由于英汉民族在地理环境,人文风俗和文化渊源等方面的不同,英汉谚语在表达形式和内容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表现出各自的文化特征。
这些文化差异往往会给谚语的翻译带来障碍。
因此我们在翻译谚语时,必须充分了解和考虑英汉谚语间的文化差异,分析和比较两种谚语的异同,灵活运用处理文化因素的翻译策略。
一、英汉谚语中的文化差异谚语是各民族在生活和劳动中创造出来的,无论是汉谚语还是英语谚语都是反映社会及自然界的一些规律,而这些规律是不分国界,具有共性的。
但另一方面英汉谚语又与其民族特有的历史,经济,风俗习惯,物产风貌,自然环境等因素密不可分,它们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信息,体现着不同的文化内容。
概括地讲,英汉谚语中的文化差异主要来之于三大方面:1.不同的经济和自然地理环境我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农业大国,因此在汉语谚语中,许多谚语都以农业为题材。
如:“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瑞雪兆丰年。
”等。
而英国是一个岛国,又是一个畜牧业大国,因而,英语谚语中的很多谚语都与海洋和马有关。
如:A smooth sea never made a skillful mariner.A horse stumbles that has four legs.(人有失错,马有失蹄)此外,不同地域中的一些特定的自然人文景观或物产也作为喻体出现在英汉谚语中,如汉谚语中的“有眼不识泰山”“不到长城非好汉”,英语中的“Don't carry coal to Newcastle.”(别白天点蜡烛,多此一举。
Newcastle为英国产煤区),“It is the height that makes Grantham steeple stand awry.”(Grantham大教堂塔尖高280英尺,从下仰视,好似塔在倾斜,所以,意为树大招风,人强遭忌的意思。
谚语英汉互译范文1:谚语是我们学习语言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它是文化的一种载体,在语言中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观察和总结。
许多中国的谚语已经被传承了千年,有的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常用语,比如“一日三省吾身”、“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等等。
而英语中也有许多类似的谚语,比如“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等等。
英汉互译是我们学习语言中常见的一种练习。
在这样的练习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并掌握语言中的谚语和俗语,增强我们的语言能力。
当我们在翻译中遇到生词、难点等问题时,我们可以结合语境和上下文,通过慢慢体会和理解,逐渐提高我们的翻译水平,让我们更好地掌握语言,更好地与世界交流。
在谚语英汉互译方面,需要掌握两种语言的基础词汇和语法知识。
同时也需要对谚语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知道其表达的含义和用法。
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字面意义,还要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这样才能更好地翻译出语言中的真正意思。
掌握好这些技能,我们才能更好地在语言学习中发展自己的能力。
总之,学习谚语和俗语、掌握语言的基础知识以及在谚语英汉互译的过程中注重认知和意识,这些才是我们在学习语言中的重点。
只有不断地努力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我们才能更好地融入这个多元化的世界。
重点:谚语的重要性和作用;英汉互译的技巧;掌握基础词汇和语法知识;注重文化内涵和意识。
用词:学习、语言、文化、表达、含义、用法、技能、努力、语言水平。
范文2:谚语是我们用语言来总结生活的结果,是经验的总结和心灵的体验。
在生活中,谚语是我们经常会用到的一种语言工具。
比如:爱屋及乌,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这些谚语都有其独特的内涵和叙述方式,是我们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中的真谛,也是对我们生活的一种鼓励。
谚语有很多种,其中有些常用于英语中。
这些英语谚语不能直接翻译成中文,而要结合语境进行翻译。
中西文化差异影响英语动物谚语的翻译作者:朱朝春来源:《知识窗·教师版》2011年第04期摘要:本文旨在研究如何翻译谚语,从谚语中的动物词汇入手,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如历史演变、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巧妙地运用直译法、意译法、直译兼意译法、释意法等,详细地分析比较汉英谚语的不同。
关键词:英语谚语文化特色意译法释意法谚语是人类语言的精粹,而动物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联,因而出现了很多和动物有关的谚语。
不同的动物意象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内涵,丰富的动物谚语给我们的文化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依据。
一、同一动物词汇在中英谚语中直接翻译中西文化和历史背景虽有差异,但是历史演变却留下一些相同或相近之处,在动物谚语中就得到了体现:例如“狗”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动物,被视为人类忠实的朋友,关于它中西方都派生出许多谚语:A barking dog is better than a sleeping lion.吠犬不可怕,睡狮难提防。
还有同类的例子:A cat has nine lives.猫有九条命。
这些谚语都是属于汉英动物词汇并存的情况,通常可以使用直译法来理解。
二、同一动物词汇在中英谚语中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释意法指在直译和意译都不能完全达到翻译准确的情况下,可采用直译加注释、意译加注释或直译意译加注释的方法,达到对谚语原文化内涵的全面理解。
一些英汉谚语虽然具有形同的结构或意义,但他们有可能含有不同或完全相反的含义。
例如“Dog eat dog”可直译成“狗咬狗”,但是对其内涵上的理解却是不同的。
英语中它指人们伤害了同团队的人,但是汉语中指的却是恶人之间的斗争。
三、不同的动物词汇在中英谚语中具有相似的文化内涵可以采用意译法汉英动物词汇错位的情况通常使用意译法,即指不同的动物词汇在中英文化中具有相同的文化内涵,虽然两种语言中所用的动物词汇不同,但它们的喻义却是相似的。
例如:Rats desert a falling house.树倒猢狲散。
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近年来,中西交流的日益频繁,使得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也更加紧密。
中文和英语作为两种不同的语言,自然会存在着很多差异。
而这些语言差异也体现了两种文化的差异。
本文将深入探讨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探究其中蕴含的文化思想。
一、语言差异与文化思想的关系在探究英汉语言差异与文化思想的关系之前,我们需要先明确什么是文化思想。
文化思想是指在某一特定社会中,所有与道德、宗教、哲学、科学等有关的价值观念、信仰和知识等的总和。
语言是一种文化工具,它被广泛应用于文化交流中。
因此,语言往往反映了特定人群的文化思想。
一种语言中的语言习惯和语言表达方式,是由该语言所属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特点所决定的。
因此,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特点下,一些语言表达方式会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往往会体现在谚语上。
谚语是一种民间语言文学,它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
许多谚语要想真正理解其中的文化思想,需要了解该语言所代表的文化环境。
1.对时间的描述时间是人类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此,英汉谚语中有许多涉及时间的表达方式。
与中文谚语相比,英语谚语更注重时间的实用性,而中文谚语则更注重时间的文化内涵和人际关系。
例如:英语谚语: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
)中文谚语:光阴如箭,日月如梭。
(时间如箭一般飞逝,日月如梭一般流转。
)英语谚语中的“Time is money”强调时间的宝贵、不可挽回性以及经济利益的重要性,而中文谚语则更注重时间流逝的速度和人生短暂的意义。
英汉语言中都有许多描述事物的谚语,其中最大的区别在于对事物的态度。
英语谚语:Every cloud has a silver lining.(乌云背后必有阳光。
)中文谚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受到困扰反而有好运,也就是说,困境往往为好运铺平道路。
)英语谚语中的“Every cloud has a silver lining”表达的是看到困难和问题的积极态度。
浅析汉英口译中谚语的译法中国人在发表演讲时,常常会使用各种中国文化特色语,包括成语、诗句和谚语等,这就给汉英口语带来了巨大的难度。
汉英口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行为,同时也是一种文化行为,因此,在翻译谚语等具有文化特色的语言时,就要求口译者要熟悉两种语言的特殊文化,掌握谚语的有效译法。
标签:汉英口译;谚语;译法引言谚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虽然寥寥数字,但是意蕴却非常深远,因此很多领导人在发言和讲话中都喜欢使用谚语来增加感染力和说服力。
谚语的翻译具有一定的困难,在汉英口译中就难上加难,因此,译员一定要掌握谚语的译法。
1.谚语的常见翻译策略在汉英语言转化中,谚语的常见翻译策略主要包括归化和异化,其中异化就是让采取一定的方法让作者安居不动,让读者去接近作者,而归化就是采取一定的方法让读者安居不动,让作者去接近读者。
其中异化是以源语为归宿,介绍语文特色、价值观念和地域文化等,让听众感受到和目的语不同的语言习惯和民族特色,尽可能保留源语的语言习惯和文化特色,但是对于听众来说并不那么容易理解和接受。
而归化则刚好相反,是从目的语的角度出发,将源语翻译成目的语听众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的方式,让彼此的交流更顺利,但是这种翻译方法却使源语的文化特色和语言习惯发生了很大的改变[1]。
在汉英口译中,选择哪种翻译方法应该根据源语的内容来合理选择,两种翻译方法都有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但是同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汉英口译中,很多译者都更倾向于采用归化的策略来对谚语进行翻译,这是基于口译是为了传递消息和信息来考虑的。
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的软实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强调应该将我国的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因此在汉英口译中也要求采用异化策略来进行翻译。
2.汉英口译中谚语的口译技巧和方法2.1熟悉我国的谚语及传递的信息。
在汉英口译中要想准确翻译谚语,就要求译员要熟悉我国的谚语,并了解谚语表达的内涵。
谚语是我国民族智慧的象征,是我国民族智慧的结晶,谚语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民族文化,虽然谚语的数字比较短小,但是却非常耐人回味,在日常的交际以及重要的讲话中都经常出现。
英汉俗语互译技巧:兔子不吃窝边草……英汉俗语互译技巧:兔子不吃窝边草……说起不同的文化,人们往往想到的是差异,中西文化差异,东西方文化差异.因之比较文化多见的是差异的辨识与解析.殊不知,比较的前提,是有可比性.可比性的另一个解释,就是有共同之处.譬如,比较男女,是因为男女都属人类;比较英文中文,是因为皆属于语言.如果有人说比较男人与英语,或者比较女人与中文,大家一定会笑这简直是牛头不对马嘴.换句话说,之所以可比较,是因为有类同.因此,差异与类同是不可分割的.讲文化差异,必须以文化的类同为基础.比较不同文化,也应该如同交友,求同存(辨)异是正道.语言之于文化,也象语言之于思维一样,是一种表达形式.因此,语言也是各种文化内容的载体.借助语言,可以触探文化的内涵;从表达形式的比较中,可以窥视文化的异同.比如,比较文学,比较语言学等.语言中一个丰富多彩,又广为流传的形式,便是'名言警句'.这些被广泛引用的精炼语句,往往积淀概括了人类文化经验的精髓,高度概括,又琅琅上口.又因为它往往触及人类生存的根本课题,且具有较深的历史渊源,所以不同文化中,往往可以见到相似的表达.学过外语的朋友多多少少都会接触过类同于本族语的名言警句.下面试举一些多年学习英文所积累的中英文名言警句,与大家一起欣赏不同文化的共同经验积累.最相似的一类,其表达方式与内容几乎完全相同,看起来就好像是直接的翻译.比如:To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Good luck would never come in pairs.福不双至.Fire proves gold,adversity proves men.烈火显真金,逆境识英雄.Long hair and short wit.头发长,见识短.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血浓于水.If you would not be known to do anything,never do it.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In unity here is strength.团结就是力量.He whose belly is full believes not him who is fasting.饱汉不知饿汉饥.Easier said than done.说时容易做时难.Idleness is the root of all evil.懒惰是万恶之源.Wall has ears.隔墙有耳.这类对应谚语,从形式上几乎看不出任何文化差异.在谚语的起源上,有些甚至可能是相互的借鉴或翻译.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比较研究,或许会提供一些证据.但不同文化中能有如此相通的谚语流传,也说明人类社会的文化积累过程有很多基本的共同进程.还有一类谚语,所表达的含义完全相同,但所隐喻于的事物略有文化上的差异.比如:Better be the head of a dog than the tail of a lion.宁做鸡头,不做凤尾.The foremost dog catches the hare.早起的鸟儿有虫吃.Every potter praises his own pot.老王卖瓜,自卖自夸.The fox preys farthest from home.兔子不吃窝边草.The proof of the pudding is in the eating.要知道梨子的滋味,最好是亲口尝一尝.One swallow does not make a summer.一花独放不是春.One drop of poison infects the whole tun of wine.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Set a fox to keep one's geese.引狼入室.What do you expect from a pig but a grunt?狗嘴里吐不出象牙He that comes of a hen must scrape.老鼠的儿子会打洞.When the cat's away,the mice will play.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鸡头凤尾对狗头狮尾;鸟儿吃虫对应狗逮兔子;卖瓜变成卖瓦罐等.这种借喻事物上的差别,并不影响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的一致.中文的某些谚语来自文化传统中的典故,英文也许有此原因.比如凤凰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很突出的象征意义,而不同与凤凰在西方文化中的含义.第三类谚语也是表达的内容相同,但语言表达方式有异:Sink or swim.不进则退.He that had no cross deserves no crown.不吃苦中苦,难得人上人.Jack of all trades,master of none.博而不专.Opportunity seldom knocks twice.机不可失A miss is as good as a mile.失之毫厘,谬以千里.Better to be sure than sorry.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Enough is as good as a feast知足者常乐Who spits against heaven,it falls in his face.自作自受An unfortunate man would be drowned in a tea-cup.人倒霉喝凉水都塞牙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It takes two to make a quarrel.一个巴掌拍不响Failures are the pillars of success.失败是成功之母Truth needs not many words.有理不在声高To pay him back in his own coin.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类谚语本质上和第二类相同,但不是借用具体事物,而是用特定的语言来表达某种经验,思想.。
英汉谚语的比较与翻译【摘要】谚语是语言中的精华,是智慧的高度概括。
译者在翻译英语谚语时,应准确理解英语谚语,要考虑英语谚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宗教信仰差异、生活环境差异以及历史典故等方面的差异,还要考虑汉语读者能否理解并接受译出的谚语。
【关键词】谚语;比较;翻译谚语是语言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来源于生活,用精练的语言,反映了人们在生活中积累的智慧。
谚语是语言中的精华,是语言的高度浓缩,是智慧的高度概括。
世界上凡是历史比较悠久的语言都包含有大量的谚语。
谚语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包含着大量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背景,具有鲜明的形象和比喻,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
谚语一般具有寓意深刻、形象生动、趣味隽永的特点,说来顺口,听来入耳,很容易流传,因而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没有谚语,我们的语言就会变得枯燥乏味,毫无生气。
如果恰当地使用谚语,就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交谈时能活跃气氛,写作时可增加文采。
有时为了说明某一事情或比喻某一形象,往往要用很多词语来进行说明,但如果说话人恰如其分地用上一两句谚语,就能很容易传达清楚意思,并使听话人感觉一语中的,留下深刻的印象。
1.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的比较英美和中国远隔万里,文化和历史各不相同,语言又分属不同的语系。
因此,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就存在多方面的差异,主要有如下不同:1.1比喻的不同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文化,形成了不同的思维形式和表达习惯,在表达同一概念时汉语和英语往往采用不同的喻体,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许多比喻是各自民族文化中所特有的。
例如:英语as drunk as a mouse、as quiet as a mouse、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这三个表达方式的喻体都是mouse;但汉语要表示这些意思,则用不同的喻体,汉语应说成“烂醉如泥”、“静如处女”、“一贫如洗”。
在汉语中,老鼠的隐喻意义是胆小,因而汉语有“胆小如鼠”之说,但同样意思,英语却说as timid as a hare或chicken-hearted。
浅谈英汉习语的文化语境与翻译朱秀莲(长安大学外语部)习语,即习惯用语(the idiomatic phrases) ,是语言经过长期使用而提炼出来的固定词组、短语或短句。
习语范围很广,通常包括成语(set phrases) 、谚语(proverbs) 、格言(sayings) 、俗语(colloquialisms) 、典故(allusions) 和俚语(slang) 。
习语在语言上具有精辟、生动、优美、形象、通俗、寓意深刻等特点。
因此,正确理解、确切翻译英汉习语,对于我们学习和使用英语的人来说是十分必要,也是必不可少的。
一、英汉习语互译与文化语境有关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可以容纳文化的各个方面,也可以反映文化的任何内容,同时它也受到文化的制约。
正如Juri Lotman 所说:“没有一种语言不是根植于具体的文化之中的;也没有一种文化不是以某种自然语言的结构为中心的。
”习语是语言的精髓,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包含着大量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背景,具有鲜明的形象和比喻,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
如习语“有眼不识泰山”,大家知道泰山位于我国山东省,我国古人以泰山为高山的代表,用来比喻敬仰的人或重大且有价值的事物。
汉语习语中用了这一特定地域的事物,来比喻重要的人物。
英谚也是如此,如:All roads lead to Rome。
因此要翻译好习语,就必须了解这些习语中用作比喻的内涵。
风俗习惯也同样影响习语,如“情人眼里出西施”。
一般西方人不太可能知道西施是中国历史上的美人,因此不可能理解这句习语中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喻义。
在翻译中译为“情人眼里出美人”为宜。
又如英语习语中的“Do as the Romans do. ”只有译为“入乡随俗”才能被译语读者所理解和接受。
英汉文化同样也受到明显的宗教影响,因为宗教信仰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汉语文化中人们受佛教影响较深,许多习语中都含有佛教中特有的事物,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的语言特征比较本论文从语体特点、语法特点、修辞三个方面浅析了英语谚语、汉语谚语语言特征的异同,从而对于民族语言文化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谚语以其语言凝练、表意透辟成为各民族民间文学的一块奇葩。
英国著名作家培根曾这样阐述“The genius,wit and spirit of a nation are discovered by their proverbs”。
汉语谚语、英语谚语作为民族语言的一种表现形式,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
一、语体特点作为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的谚语,它的形成有着古老悠久的历史,因此谚语有鲜明的民族性。
英汉谚语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传统、生产活动、自然环境等因素的不同而存在着显著的差异:(1)在文化传统方面,基于不同风俗习惯和历史背景,英汉谚语常常带有各自民族的典型特征。
莎士比亚在《亨利四世》中用过as merry as crickets,随后英、美人就一直使用着as merry as a cricket。
然而,“蟋蟀”在汉语的传统文化中却是“悲哀”的象征。
早在《诗经》中,蟋蟀的叫声就被看作农夫困顿生活的映衬,此后,蟋蟀几乎无一例外地以凄苦、悲凉的形象出现在汉文学中。
如“独申旦而不寐兮,哀蟋蟀之宵征。
” (宋玉:《九辩》)由于风俗习惯的不同,英国人对“狗”一般不报恶感,倒反而有宠物的爱怜感情。
英语中口语里常以dog指人,如“a lucky dog”(幸运儿),“a gay dog”(喜欢玩乐的人);而汉语里“狗”则是卑贱的动物,有贬义的意思,如“狗仗人势”,“狗咬吕洞宾”等。
(2)谚语是人类生活的经验的产物,语言使用必然受到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制约。
英国是一个岛国,英国人民喜欢海洋,因而与海洋有关的谚语很多,如“drink like a fis h”等。
许多谚语来自航海事业,有些谚语起先只是水手的术语,因表达力强逐渐被陆地上的居民所使用,在广泛的范围上比喻相类似的事物,如overheads and ears本是水手的语言,作“灭顶”讲,后来陆上的人用它表达人们其他的活动,如over heads and ears in debt (深陷债务中)。
试析英汉习语的异同与翻译【论文关键词】习语比较翻译【论文摘要】英汉两种语言都有着大量习语。
习语是一个民族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首先对英汉习语的异同进行了比较与分析,进而论述了几种英汉习语的翻译方法,以期能够对英汉习语的互译有所帮助。
Abstract: English and Chinese are both rich in idioms. Idiom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language and have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s.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compares English idioms with Chinese ones and then introduces some translation methods of idioms.Key words: idioms; comparison; translation习语除了固定的短语或表达法外,还包括口语体、谚语、格言乃至一些俚语。
英汉两种语言同属较为发达的语言,故都拥有大量习语。
英汉习语源远流长,都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底蕴。
英汉习语反映了两个不同民族的不同的历史、经济生活和思维方式。
英汉习语有极强的概括和表现能力,形象生动,寓意深刻,韵味隽永,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1 英汉习语比较1.1 英汉习语的基本共性1.1.1 结构的固定性习语从其结构来看,有其自身的完整性,其中各个组成部分是固定的,不可任意拆开或替换,如“pull somebody’s leg”(愚弄某人)不可变单数为复数;“by twos and threes”(三三两两)不可按汉语习语改为“by threes and twos”.又如汉语的“去伪存真”不能说成“去假存真”,“三言两语”不能说成“两语三言”,虽然前者和后者意思没有很大不同,但是相沿成习,习惯上人们说的是前者,不是后者。
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一、英汉谚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1起源差异
首先,英汉谚语都受到宗教思想的影响,但同中又有异。
英谚受基督教的影响,反映了基督教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如:No respecter of persons.(一视同仁);Man propose,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等,而汉谚则受到“儒”、“释”、“道”三教的影响。
其次,英汉谚语的起源差别还是很大的。
英谚中有大量出自典章及名人的作品中那些脍炙人口的词句,如:Never say die.(永远不要说”死定了”)出自英国小说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而汉语文史学家们则认为汉谚相当一部分出自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如:“远亲不如近邻”是对日常生活经验的总结。
2生存环境的差异
谚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
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
3习俗差异
汉谚语差异是多方面的,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
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
汉语中与狗有关的谚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近些年来养庞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
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
英语中有关狗的谚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
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
如:Every dog has his day.(人皆有出头日);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等。
learnmew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等等。
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asadog,“累极了”是dog-tired。
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呢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4宗教信仰方面
与宗教信仰有关的谚语也大量地出在在英汉语言中。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谚语很多,如“借花献佛”、“无事不登三宝殿”等。
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相关的习语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In the right church ,but in the wrong pew.(进对了教堂,但坐错了椅子)比喻“总的来说是对的,但细节上不对”。
二、英语谚语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关于翻译标准,中外翻译理论家们提出了不同的主张。
从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重神似不重形似”,到张培基先生提出的“忠实通顺”;从瞿秋白的“等同概念”,到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Eugene A·Nidar的“功能对等(functionalequivalence)”或“动态对等(dynamicequivalence)”,我们可以看出,这些主张是相互影响、互为补充、不断完善的,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中心要结晶都是译文要忠实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义,保持原作的风格,忠实反是非曲直原作的面貌。
所谓忠实表达原文的意义,应指忠实表达原文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三个方面。
但是,并不是原文的每句话、每个习语、词汇都同时具备三种意义,有的可能只有字面意义,没有形象意义;有的可能兼有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但没有隐含意义。
尤其是,任何两处语言文化都不可能完相同。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英语谚语的翻译方法:
1直译法
所谓直译法就是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条件下,在译文中保留英语谚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的方法。
采用直译的谚语多半是英语和汉语在谚语的比喻和形象方面基本相同的部分,或者是直译后一目了然,不至于产生误解的。
[6]如:Pactice makes perfect(熟能生巧);Walls have ears(隔墙有耳);New-born calves make little of tigers(初生牛犊不怕虎);A fire on city wall brings disaster to the fish in the moat(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2意译法
有些英谚的表达方式因含有英语语言国家所特有的历史典故或文化背景,如果直译,则译文可能会牵强附会,也不易为中国读者所理解。
因此在通常情况下舍弃原语的表达形式,采用意译,则可避免在某些情况下因直译而引起的拖泥带水,造成误解等弊病。
例如,Achilles’s heel若直译为“阿克勒斯的脚后跟”并不能让大多数人理解,而译出它的隐含意义“唯一致命弱点”更恰当。
这样的例子还有:
(1)In fair weather prepare for the foul.如译成“晴天要防阴天”,不如译成“有备无患”或“居安思危”或“未雨绸缪”。
(2)Murder will out.如译成“谋杀终必败露”,不如译成“纸包不住火”。
(3) When Greek meets Greek, then comes the tug of war.如译成“希腊人相遇希腊人,定有一场好斗”,不如译为“两雄相争,其斗必烈”。
(4)Every man has a fool in his sleeve.如译成“人人袖子里都装着个傻瓜”,不如译为“人人都有糊涂的时候”。
3直译和意译的结合
有时在翻译一些英语谚语时,单纯的直译使读者不能理解其含义,而意译也不能确切地表达原来谚语的含义。
这时可采用直译、意译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翻译,以弥补直译难达意,意译难传神的不足。
译文可直译其字面意义,再点出隐含意义,使译文形象生动,以期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例如:
(1)Cut your coat according to your cloth(量布裁衣,量入为出);
(2)Even Homer sometimes nods(荷马也有瞌睡时,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3)If I have lost the ring, yet the fingers are still there(戒指虽丢失,手指仍然在;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综上所述,谚语历史久远,汇集了大众的智慧,把丰富多彩的内容浓缩在高度洗练的形式之中,是人类各民族文化中最古老、最有价值的语言表示形式之一。
它经过长期积累,不断丰富,以凝练、警策、对仗、和谐、形象、寓意精辟、富有民族性等特点成为民族文化中的瑰宝。
所以通过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的学习,不仅可以了解各国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扩大视野,还可以学会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待事物,树立跨文化交际的思想。
参考文献:
[1]张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9年,第3期:p.23.
[2]方梦之.译学辞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p.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