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翻译中文化差异的深入探讨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3
2024年浅析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英汉互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交流。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所属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价值观念等存在显著差异,翻译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诸多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并分析如何在翻译中妥善处理这些差异。
一、语言习惯差异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法结构、句子构造和表达习惯上存在明显的不同。
英语注重形式逻辑,句子结构严谨,常使用长句和复合句;而汉语则更注重意合,句子简短明了,多使用并列结构和流水句。
在翻译时,需要灵活调整句子结构,以适应目的语的表达习惯。
例如,英语中的定语从句和状语从句在汉语中可能需要转化为独立句或者前置修饰语,以确保译文的流畅和自然。
二、词汇文化内涵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也是文化信息的载体。
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词汇往往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一些在英语中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词汇,在汉语中可能找不到完全对应的表达。
反之亦然。
在翻译时,需要深入了解词汇的文化内涵,选择恰当的译文,避免误解和歧义。
例如,“dragon”在英语中通常代表着邪恶和凶猛,而在汉语中则是吉祥和力量的象征。
因此,在翻译时需要充分考虑目标语言读者的文化认知,以避免产生误解。
三、习语与俚语翻译习语和俚语是语言中富有表现力的部分,它们通常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大量的习语和俚语,这些表达在直译时往往难以传达原文的含义。
因此,在翻译时需要对习语和俚语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理解,找出它们在不同文化中的对应表达或者采用意译的方式传达原文的语义和情感色彩。
同时,还需要注意保持原文的风格和韵律美感,以使译文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四、思维方式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也存在差异。
英语国家的人们往往更注重逻辑分析和形式推理,而汉语国家的人们则更注重整体思维和直观感悟。
这种差异在翻译中表现为对同一事物的描述和表达方式的不同。
因此,在翻译时需要充分考虑目标语言读者的思维习惯,适当调整表达方式,以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需求。
浅谈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标签:英汉翻译,中西文化差异一、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在知识要素方面,西方更加重视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强调基于实验的实验知识的运用;东方则偏重于伦理和传统的知识。
在概念要素方面,东西方有不同的价值评估体系和世界观,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有很大差异。
英语句子的特点是以谓词动词为中心的句型,它基于形式逻辑的系统。
中文句子的特点是句子短,形式松散,结构和谐,上下连贯。
如:“I passed you 0n the road?”“Monseigneur,it is true.I had the honor of being passed 0n the road.”“在路上我打你面前过了吗?”“是的,爵爷。
你打我面前过,我很荣幸。
”英语句子以谓词动词为中心,并且在一个句子中只允许一个谓语动词(或平行谓词动词)。
重复动词则将动词名词化,如上例所示,而中文则更灵活。
上面的斜体部分若是翻译为“我有幸被传递到路上”,便是陷入了西方的思维方式。
二、文化心理上的差异根据Stroop的干扰实验,精通母语的人在使用特定单词时,会激发他们心中的单词的语义代码。
例如,当中国人看到或使用“红色(颜色)”这个词时,它们往往与庆祝,欢乐,好运,荣耀和革命等意义联系在一起。
而西方人对于“红色”一词却有“暴力”、“流血”的含义。
对于这样一种文化心理,英国翻译大卫霍克斯在翻译“红楼梦”时回避了“红色”这个词,并将这部杰作的标题翻译成了“The Story ofthe Stone”取其原名“石头”而不是现在的名字“红楼梦”。
一个国家的语言结构和国家语言的使用与其心理结构和心理活动有着内在的联系。
例如:范进迎了出去,只见那张乡绅下了轿进来,头戴纱帽,身穿葵花色圆领…Fan Chin went out t0 welcome the visitor,who was one of the local gentry.and Mr.Chang alighted from the chair and came in.He was wearing anofficial’s gauze cap,sun-flower-colored gown(杨宪益、戴乃迭译)“纱帽”并不仅仅意味着用纱线编织的帽子。
英汉的文化差异及翻译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准备了英汉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欢迎大家参考与借鉴。
英汉的文化差异及翻译一、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朱光潜先生在《谈翻译》一文中说:"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甚深广而微妙,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对文学却极要紧。
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人情风俗和文化历史背景,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种字义最不易应付。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
"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它是一个复要的系统。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方化现象。
1、生存环境的差异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
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
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
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署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
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
关于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分析与翻译探讨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语言交流在我们的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而习语是一种充满文化色彩的语言形式,它不仅仅是语言交流的一种方式,更是反映文化差异的重要表现形式。
在进行英汉翻译时,习语翻译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本文将对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文化差异文化是一种社会共同体中的共同思考方式。
在不同的文化中,习语具有不同的含义和使用方式。
因此,了解文化差异是进行习语翻译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1. 天气习语2. 社交习语英语中的社交习语非常多,如“How do you do?”(你好吗?),“Nice to meet you”(见到你很高兴)等。
这些习语是英语中非常常见的礼仪用语,但在中国,这些习语的使用频率比较少,中国人普遍更多地使用谦虚、客气的表达方式,如“麻烦您了”、“不好意思”等。
3. 食品习语英语中也有很多与食品有关的习语,如“the icing on the cake”(锦上添花)、“to have a sweet tooth”(爱吃甜的)等。
这些习语反映出英国人对食品非常重视,而且很多情况下会使用食品作为比喻。
而在中国,食品的比喻习语也不少,如“一餐打发”、“一碗水端平”等,但与英语不同的是,这些习语中的食品往往是具体的中式菜肴,比如面条、米饭等。
二、翻译探讨在进行英汉习语翻译时,需要遵循一些原则,以保持习语意义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1. 动态等效原则在进行英汉习语翻译时,应遵循动态等效原则,即尽量使目标语习语翻译后的结果与源语习语意义相同或相似。
因为习语具有文化差异性,所以在进行习语翻译时,要结合文化差异,考虑目标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习惯,确定习语的翻译技巧和策略。
2. 语境翻译原则在进行英汉习语翻译时,要注意语境的含义和使用。
习语通常都是在特定的语境中形成的,所以在进行翻译时要尽量使翻译后的结果与源语习语在语境上相似。
3. 保留原汁原味的原则在进行英汉习语翻译时,要尽量保留习语的原味,即保持原习语的形式和含义。
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作为语言学习者,我们都知道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每种语言都反映了其所在文化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世界观。
在翻译过程中,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不可忽视。
本文将从不同层面探讨这一问题。
一、语言层面英汉两种语言的基础词汇和语法结构有很大差异。
例如英语的动词时态非常丰富,而中文则使用助词表示时态。
这就导致了在翻译过程中,英文句子可能需要在语法和逻辑层面做出调整才能更准确地表达中文原意。
同时,两种语言的词汇中也存在很大差异。
中文中通常使用成语、典故等表达方式,而英语的表达方式更倾向于实用性。
在翻译过程中, translators 需要注意不能只字翻译,而要根据目标语言读者习惯进行适当调整和转换。
二、文化层面除了语言差异之外,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也会对翻译造成影响。
首先,英汉两种文化的思维方式有所不同。
中文文化注重人际关系的建立,而英语文化更强调个体主义。
因此在翻译中,如果将一个英语句子中的个体主义理解为中文文化中的人际关系,就会使原意产生严重误解。
其次,不同文化中存在着很多不同的象征意义。
例如中文中的“狗尾巴草”就有“愚弄人”的意思,而在英语中“dog's tail grass”则只是一种植物的名字。
在翻译过程中, translators 需要对这些差异进行挖掘和理解,才能更好地传达原意。
三、社会层面不同的社会背景、习惯和风俗也会对翻译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
例如,在英语中“United Nations”通称为“UN”,而在中文中则通常直接称为“联合国”。
这是因为中文中通常不使用缩写,因此在翻译过程中也不能直接将英语缩写翻译成中文。
此外,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
例如在英国,男女年龄相差较大的情侣被称为“couple”,而在中国这种情况通常被称为“老少配”。
在翻译过程中,translators 需要对这些区别进行注意和把握。
结论总的来说,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不可避免。
关于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分析与翻译探讨习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是由具有固定词序和固定词汇组成的短语或句子,具有惯用的意义。
在英汉语言中使用的习语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在文化背景下,它们有着很大的差异。
本文将探讨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问题。
英汉两种语言的习语表达方式有很大程度的不同,这与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有关。
一般来说,英语的习语更加直接和具体,汉语习语则更加抽象和反映思考,这源于两种语言不同的文化特点。
1. 文化差异英语国家崇尚实用主义和效率,习语通常用简短、明确、直白的语言来表达,更加注重行为,而汉语国家则更加注重人际关系和含蓄表达。
因此,英语习语通常是由具象化的语言或动作来表达,而汉语习语则多由隐喻或谜语来表达。
2. 语言差异二、英汉习语翻译问题习语是一种具有文化特点的语言形式,因此在翻译中需要充分考虑文化背景的影响。
以下是英汉习语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 直译和意译问题由于英汉语言的文化背景差异,如果直接翻译英语的习语到汉语,常常会引起歧义和不理解。
因此,翻译时需要采用意译的方式来表达意思,尽量避免翻译成字面意思。
例如,“break a leg”这个英语习语是用来祝愿演员成功的,如果直接翻译成“折断一条腿”,汉语听者将难以理解其文化背景。
因此,最好采用意译的方式来翻译,如“祝演出成功”。
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不同,因此在翻译时需要考虑习语中所含有的文化色彩。
有时候,一个英语的习语翻译成汉语后,可能已经成为一个新的习语,甚至可能对本族语言也产生了影响。
例如,“time flies”这个英语习语翻译成“光阴似箭”,在汉语中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习语,表达的意思和英语的“time flies”有所不同,不能再简单地当作英语习语的翻译。
3. 文化背景不同的问题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不同,习语的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在翻译时需要考虑这些语言习惯的不同之处。
例如,“burn your bridges”这个英语习语是用来提醒人们不要将自己的退路都断掉,但这个习语在汉语中不存在,因此在翻译时需要采用汉语的习语来表达,如“毁了舟再造舟,断了橋再架橋”,以保持其习语特色。
浅析中西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中西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
由于中西文化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进行英汉翻译时,翻译者必须考虑这些差异,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本文将从语言、价值观和习俗等方面,对中西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进行浅析。
首先,中西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是最直接和显著的。
中文和英文在语法、词汇和表达方式上存在许多差异,因此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必须注意这些差异。
例如,中文中表达对方姓氏时通常使用姓加前缀的方式,而在英文中则使用姓氏后方使用名字的方式。
另外,中文中的虚词使用频率较高,而英文中则更为简洁明了。
因此,在翻译时,翻译者需要根据不同的语言特点进行恰当的调整以保持意思的准确传达。
此外,中文还有一些特殊的表达方式,如成语、褒贬词等,需要在翻译过程中进行适当的转化和解释。
其次,中西文化差异也对价值观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这也会在翻译过程中得到体现。
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念上存在着差异,例如,个人主义在西方文化中被重视,而在中国文化中,集体主义更为突出。
这种差异会导致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根据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对表达方式进行适当的调整。
例如,当翻译一篇关于个人成功的西方文化文章时,翻译者可能需要对文中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转化,以符合中国文化的价值观。
再次,中西文化差异在习俗方面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西方在社会习俗、礼仪规范等方面存在差异,例如,在中国文化中,长辈的地位较高,尊敬长辈是一种传统的行为。
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平等被强调,因此存在更为自由和开放的社交习俗。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差异,对文化背景的细微差别进行准确的翻译。
此外,不同的文化习俗也会影响翻译的目标受众,因此翻译者需要根据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进行适当的调整。
综上所述,中西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翻译者需要在语言、价值观和习俗等方面注意这些差异,对文化背景进行适当的调整,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与解决方案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英汉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这个过程中,文化差异成为了最大的问题之一。
由于汉语和英语的文化背景、历史渊源、社会体制、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翻译难度逐渐增加。
本文将探讨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案。
一、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文化差异是英汉翻译中不能避免的存在。
这种差异对翻译有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语言表达的差异汉语和英语在语法结构、词汇、词序、语态等方面存在非常大的差异。
例如,在英语中,句子强调部分放在句首,而在汉语中放在句尾。
这种差异使得翻译中的语言表达非常困难。
2、逻辑思维的差异汉语和英语的思维方式存在差异。
英语思维方式较为逻辑,重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而汉语思维方式则较为象征与比喻,强调意象和情感。
这种差异会影响到译者对语言的理解、选择和表达,导致翻译的精度和准确性下降。
3、文化内涵的差异汉语和英语之间还存在文化差异。
汉语文化历史悠久,注重传统伦理道德和家庭观念,而英语文化则更加开放多元,讲究个人自由与权利。
这种文化差异会涉及到翻译中的词汇选择、语言表达、社会价值观念等方面。
二、解决方案为了在英汉翻译中有效解决文化差异问题,以下方案可以提供一些帮助。
1、读懂原文在英汉翻译中,译者必须先理解原文的文化特点和背景知识。
只有读懂原文,才能有效地翻译出高质量的译文。
2、适度的文化调整在翻译时,译者应根据目标语言的受众和文化内涵适度地对原文进行调整。
例如,将饮食和节日的翻译调整为与受众文化相符的词汇和表述方式,从而使其更容易为读者所接受和理解。
3、避免直译直译是指将原文的词汇、语法结构和语言风格等直接转换成目标语言的方式。
在翻译中,直译往往会导致译文的意思不准确或者表达方式拗口,因此应该尽量避免直译的方法。
4、加大文化学习与交流英汉翻译中文化差异的问题需要通过增加语言学习与文化交流来进行解决。
翻译者需要加强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学习,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从而提升翻译质量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AY30233 从文化角度看中西方英语翻译的差异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古代文明得以传承的基础,英汉两种语言拥有很久的历史,都有属于自己特有的文化内涵,可是由于两者地处不同的地方,经过漫长的独立发展后,会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考虑很多文化因素,找到共同点,这样才能使两者的交流能够顺利进行。
关键词英汉互译文化特色习俗中西差异0引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西两种文化的碰撞越来越强烈,由于英语和汉语的语言的差异,所以英语翻译对于我们来说很重要,在实际的交流中,双方处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的不同,所以会造成在翻译过程当中,会出现偏差,下面就从文化角度分析中西方英语翻译差异的原因。
1认知角度由于每个民族有他们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所以不同的民族对于客观存在的事物认识是不同的。
也就是认知角度不同,认知角度不同,一个词语代表的意思就大不相同,因此要注意。
就拿颜色来说,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每个颜色对于不同民族来说,同一颜色的词语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看法。
白色在中国代表着不详,人们只有在老人去世时戴上白色的孝布,以及在有人去世的家庭里过年时就得贴白色的对联,以表示对死者的哀悼。
而在西方国家,白色象征着天使和纯洁,他们结婚时新娘就穿着白色的婚纱。
再看红色,在中国,红色意味着喜庆,欢乐美满,在过年时,在家门口会大红灯笼高高挂,也会贴红色的春联,在一些喜庆的日子里,例如结婚和出嫁,人民会用红色来增添喜庆,在自己的本命年里,人们会穿红色的衣服,红色还有避邪的说法,再看西方,在他们看来,红色是暴力,血腥,一种厌恶这种颜色的认知。
然后就是蓝色,蓝色在英语国家是忧郁,代表心情不好,蓝天是说没有用的东西,而在中国,当人们说蓝天时,大家第一反应是碧水蓝天,阳光明媚,空气清新,代表的是快乐的积极的。
从上面举的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同一个代表颜色的词语,代表的意思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因此翻译人员在翻译时,要特别注意这种差异,认知的不同是不可改变,体现是是文化的差异,在翻译时要特别留心。
英汉翻译中文化差异的深入探讨
[摘要]:在翻译过程中,由于不同的民族在历史地理、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上都各不相同,因此许多事物的形象在不同的语言中就有差异[关键词]:翻译;文化差异;归化;异化
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信息。
这就是说源语信息的再现应是翻译工作的首要出发点,其次考虑译语中选择最适当的对等语。
在欧洲,翻译实践有长远的历史。
有人甚至认为,欧洲文明源于翻译,罗马帝国,下至今天的欧洲共同市场。
都要靠翻译来进行国际贸易。
有人说,用古希伯来语写的《圣经》和用阿拉伯写的《福音》,如果没有先译为希腊文和拉丁文,后来又译为中世纪和近代诸语言的话,2000年来的犹太基督教文化就不会产生,因而欧洲文化也不会出现。
自翻译《圣经》起,将近2000年来,欧洲的翻译活动一直没有停止过。
各民族的历史文化是由各自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积淀而形成的。
英汉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不同,因此所形成的历史文化内涵就必然有差异。
即使是在同一种文化下。
也会出现不同的亚文化,所以说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绝对的。
但是这种差异也包含着相似性,也并不排除完全重合的情况,否则翻译就无法进行。
因此,我们说不同民族在文化上是“绝对歧异,相对相似”,正因为中国的龙和西方的dragon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的相似,所以最初的翻译者就把两者基本等同起来,比如,中国龙取蛇身,而dragon在西方其实就是大蛇serpent,这是其一;其二,两者均为虚幻神化之物。
然而究其文化根源,正如本文开篇所述,两者在本质上实乃截然不同。
因此,在翻译这类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词语时。
我们就必须慎之又慎,在归化异化等翻译手法中寻求最佳的词语和表达方式。
所谓归化,即归化翻译法(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是指抓住原文语用意义,从目的语中选取与原文语用意义相同的表达来翻译。
而异化,也就是异化翻译法(foreignizing translation)则是保留原文的表达结构和表达方法,甚至包括形象,将异国文化的表现法介绍到目的语中转换方法。
一般说来,归化翻译法侧重目标语读者的可接受性,实质上是将原语文本纳入到目标语文化体系框架下进行转换,最大限度地打破文本的地域性。
使得译文容易为目标语读者理解和接收,然而,“归化”是将一种文化中的独特成分转化为另一种文化中人们所熟悉的内容,表面上避免了文化冲突,实现了文化的交流,实际上这样就往往造成了对原语文化的损害,从而不利于文化之间的渗透与融合。
因为不同文化拥有的共核非常小,那么文化间的空缺和不对称(包括相似部分)就占主体地位。
所以译者在翻译中就不可避免的经常使用“异化”。
虽然异化翻译法可能会由于文化上的空缺导致暂时的不可理解或难于接受,但是从长久的
角度来看,交流和融合是迟早的。
例如,汉语中的一些词语随着我国文化对外传播力度的增加而逐渐融合到其他的语言之中,成为它们的“外来语”。
如英语中的tea茶、kowtow磕头、kung fu功夫、paper tiger纸老虎、Culture Revolution文化大革命。
而随着我国的不断对外开放,汉语中也接纳了很多英语的表达方式,如:拷贝copy、因特网intemet、迷你裙miniskirt。
各种表达方式的输入和输出,丰富了各国的语言和文化,加快了语言文化的渗透与融合。
在翻译过程中,由于不同的民族在历史地理、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上都各不相同,因此许多事物的形象在不同的语言中就有差异。
例如英语中的“aa strong as a horse”就是用马来代表身体强壮的形象,而汉语里相对应的就是“身壮如牛”。
既然英汉两种语言中事物的形象存在差异,那么在英汉互译时就要处理好形象的保留与转换。
有的可以直接引进,以保留异国情调;有的却要适当归化,即进行形象转换,以免译文读者产生误会或不适当的联想;有的只能干脆放弃形象,代之以释义。
这样做当然是不得已,因为两种语言的差异太大,又没有相应的形象可以转换,如果勉强为之,往往会弄巧成拙,事倍功半。
尽管汉民族和英语民族在思维方式、语言体系、价值观念等方面相去甚远,但由于人类有许多共同的生活经历,尤其是有共同的认知系统和感受,加之伴随着人类文化的相互交流和融合,因而英语民族和汉民族之间在文化上就存在许多共性,即文化共核,表现在比喻方面就有诸多重合之处(cultvsal overlaps)。
正如前文所述,英汉两种民族在语言和文化上是“绝对歧异,相对相似”,且“个性”多于“共性”,所以两种语言均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形象联想。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目标语读者的理解和接受,译者在翻译时往往采用归化的手法,在目标语文化里找到喻义对应甚至等同的形象,如33timid as a hare,中文里一般译成“胆小如鼠”,以“鼠”代“兔”。
这是因为在西方人心目中,兔子是胆小鬼的代名词;而在中国文化里,兔子代表的是迅捷机敏。
类似的例子还有:“cry up wind and sell vinegar(挂羊头,卖狗肉),fish in the air(水中捞月),remain a dead letter(石沉大海)等等。
此外,对于亚洲四小龙的英译也争议颇多,我国译者曾经通常译作four Asian tigers”(转换形象,归化翻译法),而有的学着则认为应该就直接译作“four Asian dragons”。
以上的形象转换,是狭义意义上的替代,原文和译文中的形象都比较具体的物象。
然而由于英汉语言和文化的丰富多彩,原文中有的形象要么具有极强的民族特色,要么隐喻含义很深,在目标语文化中均无法找到对应物,这时就不得不使用音译,或者意译。
或者音译意译结合,以求达到交流的目的。
例如当初miniskirt刚刚流行的时侯,中国根本就没有此类事物,只好部分音译部分意译地翻译成“迷你裙”,此译一出,音义兼备,大受欢迎。
如今minicab(迷你轿车)、mini cuscuc(迷你盒式录音机)、MINIAC(迷你计算机、最小型自动计算机)等微型事物越来越多。
当然。
这类音义俱备的译例只是少数。
要译者时常做到实在是勉为其难。
所以对于在翻译另一种文化中原本没有甚至本身就是新事物时,普遍采用的是音译法,如hacker(电脑黑客)、cocaine(可卡因)、豆腐(tofu)、功夫(Kungfu)、舢板
(sampan);而对于能够在目标语文化中找到相似隐喻含义的表达法时,通常采用意译法或归化翻译策略灵活地转换原语,从而达到原文和译文等值的效果。
由于英汉语言在文化层面上的“异”在主体地位,这就必然要求译者进行适当的形象转换,甚至使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在源语和目标语文化不对称下寻求等值。
实现翻译的初级目标——语言交流;然而这两种文化相互之间的“缺”就必然造成翻译时某种程度上在文化上的“损”,而文化交流才是翻译的高级目标。
因此,“异化”是文化翻译中的基本原则,也是不同民族之间文化和语言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融合的重要途径,正是这些交流、沟通与融合使得不同文化和语言不断发展和演变。
然而在翻译中对待文化不等值这一普遍现象的前提就是尊重文化差异,谋求文化共生与融合。
异中求同,同中存异,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是今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文化交流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