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面源污染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4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及面源污染防治方案一、实施背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面源污染是指雨水径流过程中,通过地表径流或地下径流将污染物带入水体的过程。
面源污染主要来自于农田农药、农业养殖废弃物、城市道路和建筑工地等,对水体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为了保护水资源,改善水质环境,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面源污染防治。
二、工作原理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及面源污染防治方案主要通过构建生态工程系统来实现。
该系统包括生态河道、湿地、生物滤池等组成部分。
生态河道可以减缓水流速度,增加水体的自净能力;湿地可以吸附和降解污染物;生物滤池则通过植物根系和微生物的作用,将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
三、实施计划步骤1. 初步调研:对目标小流域进行综合调查,了解污染源的分布和数量。
2. 制定规划方案:根据调研结果,制定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及面源污染防治方案,包括工程设计和植被配置等。
3. 工程建设:按照规划方案进行工程建设,包括生态河道、湿地和生物滤池等的建设。
4. 植被配置:根据不同的功能要求,选择适合的植物进行配置,以提高系统的净化效果。
5. 运营管理:定期对生态工程系统进行维护和管理,保证其正常运行。
四、适用范围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及面源污染防治方案适用于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小流域,特别是农田和城市建设集中的区域。
五、创新要点1. 生态工程系统的构建:通过构建生态河道、湿地和生物滤池等组成部分,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工程系统,提高水体的净化能力。
2. 植被配置的优化:选择适合当地环境的植物进行配置,提高植物对污染物的吸附和降解能力。
3. 运营管理的科学化:建立健全的运营管理机制,定期对生态工程系统进行维护和管理,保证其正常运行。
六、预期效果1. 减少面源污染物的输入:通过生态工程系统的构建和植被配置的优化,减少面源污染物的输入,改善水质环境。
2. 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生态河道可以减缓水流速度,增加水体的自净能力,减少污染物的滞留时间。
哈密市面源污染现状调查及控制对策分析蔡云标【摘要】水环境污染可划分为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面污染源主要来自农牧区生活污水、垃圾,农牧区农药、化肥的使用、随地表径流进入水体的牲畜排泄物和来自灌区的农田排水.本文以哈密市为研究对象,参照《全国水资源保护规划技术大纲》要求,采用污染负荷当量法对该市各类面源污染现状进行调查,并对污染物入河量进行估算分析,结果可知:哈密市污染物入河量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氨氮,化学需氧量贡献最大,主要来源为化肥污染,占比达82.96%.应将化肥污染作为主要控制项目,通过推广节水灌溉和农田水分管理、推广平衡施肥技术和推广人工湿地技术等控制措施减少污染,保证哈密市经济发展与水生态环境保护良性循环.【期刊名称】《地下水》【年(卷),期】2018(040)005【总页数】3页(P250-252)【关键词】哈密市;面源污染;现状调查;控制对策【作者】蔡云标【作者单位】新疆哈密水文勘测局,新疆哈密 839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521 水环境污染源概述水环境污染可划分为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又称非点源污染,分散源污染),点源污染主要包括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通常有固定的排污口,集中排放,哈密市经调查没有入河排污口,点源污染不做考虑。
面源污染则是相对点源污染而言,溶解的和固体的污染物从非特定的地点,在降水(或融雪)冲刷作用下,通过径流过程而汇入受纳水体(包括河流、湖泊、水库和海湾等)并引起有机污染、水体富营养化或有毒有害等其它形式的污染。
对水环境影响较大的面污染源主要有两个方面:(1)源于农牧区生活污水、垃圾,农牧区农药、化肥的使用及牲畜排泄物随地表径流进入水体的面污染源;(2)来自灌区的农田排水。
面污染源采用污染负荷当量法估算。
其调查内容和方法参照《全国水资源保护规划技术大纲》要求,各类污染源中污染物的流失量、入河量估算系数参照《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地表水水质评价及污染物排放量调查估算工作补充技术细则》确定。
镇江市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对策探讨摘要:针对镇江市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分析了污染来源于种植业污染、畜禽养殖业污染和水产养殖业污染三个方面。
剖析了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并且从4个方面提出了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对策,以达到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和农业经济良性循环的目的。
关键词:农业;农村;面源污染;对策镇江市地处长江三角州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是江苏省内拥有岸线资源最长的沿江城市,是大江南北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之一。
近年来在保持粮食生产基本稳定的基础上,镇江市积极开展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已初步形成了有特色的农业产业链。
在发展的同时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也随之而来。
1 农业面源污染来源目前我国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已经较为突出,已经影响到了农产品的安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
农村面源污染的来源主要有种植业污染、畜禽养殖业污染和水产养殖业污染[2-4]。
1.1种植业污染目前在镇江地区的农作物种植中,有机肥已很少使用,而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却在逐年增加。
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而盲目地加大土壤肥力,再加上农业生产方式依然比较落后,造成了资源要素利用率不高,农业资源浪费和破坏现象较为严重。
长期过量使用农用化学品,使土壤中残留了大量的农药和化肥,这样做不但对食品安全构成了威胁,土壤中的残留物还会通过雨水的冲刷,进入地下水和江河中,对水质造成污染。
镇江市目前使用的农药种类主要有四类:杀菌剂类,包括三环唑、多菌灵、粉锈宁;杀虫剂类,包括菊酯类、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等;除草剂类,包括草甘膦、有机杂环类、酰胺类、苯氧羧酸类等;生物农药类,包括井岗霉素和春雷霉素等。
在各类农作物中,水稻是使用农药量最多的品种,其使用量约占农药使用总量的60%。
近年来杀菌剂、杀虫剂、除草剂和生物农药的使用量都在逐年增加。
镇江市目前施用的各类化肥中,以氮肥使用量居首,其次为复合肥。
近年来氮肥和钾肥单亩使用量有所下降,磷肥单亩使用量上升较明显,而复合肥的使用量基本保持稳定。
浅议城市面源污染治理中的公众参与现状及对策摘要:本文就我国城市面源污染控制中公众参与意识的现状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
关键词:城市面源污染;公众参与;现状;对策abstract: this paper non-point pollution control in urban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onsciousness,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key words: urban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s中图分类号:x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目前,我国城市污水收集率和集中处理率逐年升高,由此对城市水环境所造成的危害也越来越大。
据相关调查显示,城市和地区水域治污无效且不断恶化的根源是面源污染,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不断升高。
在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城市污水处理率相当高,具有丰富的治理经验,我国上海的城镇污水处理率也达到了80%以上,中心城区处理率在85%以上,但在雨天时城区河道仍会发生溢流并出现黑臭现象。
针对雨天污染问题,我国多数大中城市都已经采取了一些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来加以控制,但效果仍不明显,根本原因在于城市面源污染具有成分复杂多变、来源分散、途径多样的特点。
目前我国公众对城市面源污染认识程度不够,参与水平比较低,如何加强城市面源污染治理中的公众参与意识是摆在当前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我国城市面源污染的特点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区范围不断扩大,对城区排水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多数城区采用分流制排水系统。
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面源污染青藏高原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也是一个全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面临着严重的面源污染问题。
本文将探讨青藏高原生态系统面源污染的成因、后果以及解决途径。
一、面源污染的成因青藏高原的面源污染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1. 工业污染: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青藏高原上的工业企业不断增加,排放出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2. 农业污染:农业是青藏高原上重要的经济活动之一,但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的化肥、农药和畜禽粪便等,对土壤和水体造成了污染。
尤其是农药和化肥残留会通过地下水和表面水体进入环境,对生态系统造成长期的破坏。
3. 城市化进程: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青藏高原的城市出现了严重的面源污染问题。
车辆尾气、工业废气、固体废弃物等排放进入大气、土壤和水体,严重威胁着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面源污染的后果青藏高原生态系统面源污染的后果十分严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水质恶化:面源污染导致了青藏高原的水体受到污染,水质严重恶化。
大量排放的废水和农药残留进入河流湖泊,使得水生生物灭绝,给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2. 生物多样性减少:面源污染导致了青藏高原的生物多样性减少。
污染物的排放和土地开发破坏了动植物的栖息地,许多物种面临灭绝的危险。
3. 空气污染:工业废气、车辆尾气和燃煤等都会导致青藏高原的空气污染。
废气中的有害物质进入大气,形成雾霾等大气污染问题,严重影响人民的健康。
三、解决面源污染的途径面对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严重面源污染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以下途径来解决:1. 制定相关政策: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限制工业企业和农业生产的污染排放。
加大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提高企业和个人的环保意识。
2. 推动清洁能源发展:加快推进清洁能源的发展,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利用阳光、水力、风力等可再生能源来替代传统的能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第39卷第23期2008年12月 人 民 长 江Yangtze R i ve rVol .39,No .23Dec.,2008收稿日期基金项目国家“十五”科学专项(63计划)(6)作者简介叶 闽,女,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文章编号:1001-4179(2008)23-0072-03城市新建区面源污染控制示范工程效果分析叶 闽 雷俊山 余秋梅 王 孟 韩小波(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51)摘要:根据城市面源污染产生、运移与水体污染的特点与规律,将城市生态学思想、理论和方法运用到城市面源污染控制中。
通过组合、改善和开发一系列同面源污染研究和控制相关的技术和方法,形成集成系统技术,建成了包括源、输移和汇控制技术的面源污染控制工程示范。
以示范工程为基础,研究面源控制技术的源、输移和汇的运行方式和处理效果、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及其应用前景。
关 键 词:面源污染;控制技术;对策措施;人工湿地;城市中图分类号:X52 文献标识码:A1 概述城市面源污染实际上是城市面源污染物的积累,降雨径流的产生与污染物的汇集,污染物随着径流的输移,进入受纳水体产生污染,雨后面源污染物的再积累这一周而复始的过程。
城市面源污染控制,必须围绕污染物的积累、汇集、输移和污染展开。
目前城市面源污染的研究,主要围绕着城市雨水径流水质、面源污染特征、城市雨水径流污染负荷及相关模型和城市面源污染控制对策进行。
前两者的研究成果深刻揭示了城市面源污染的主要规律,为城市面源污染控制打好基础[1~4]。
后者的研究成果主要是提出控制城市面源污染的对策,使科学研究应用于实践[1,2,4]。
但是,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可操作性不强,有些措施,例如改变城市下水管道、增加绿地面积、提高人的环保意识等需要很长的时间或者很大的资金来支持,而目前城市面源污染使得城市水环境迅速恶化,这些措施远不能满足要求。
生物滞留设施净化城市面源污染研究进展姜登岭;张丹荣;何连生;胡春明;王宫廷;霍川;孟睿【摘要】生物滞留设施是城市面源污染控制的有效措施之一.综合分析了生物滞留设施的结构、水文效应、污染物的去除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生物滞留设施能有效控制雨水径流量,削减径流峰值,降低径流中总悬浮固体(TSS)、颗粒物、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和致病菌等浓度,但对硝酸盐氮(NO3--N)和溶解态磷(DP)的去除不稳定.生物滞留设施主要通过沉淀、过滤、吸附、离子交换、植物吸收和生物降解等作用去除污染物.影响污染物去除及径流量削减的因素包括植物种类、填料组成、深度与渗透系数、碳源.较长的雨前干燥期会导致NO3--N浓度增加,厌氧区的设置可以降低NO3--N浓度.生物滞留设施结构设计和运行维护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优化.【期刊名称】《环境工程技术学报》【年(卷),期】2019(009)001【总页数】7页(P96-102)【关键词】城市面源;生物滞留设施;水文效应;影响因素【作者】姜登岭;张丹荣;何连生;胡春明;王宫廷;霍川;孟睿【作者单位】华北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河北唐山 063210;华北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河北唐山 063210;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12;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12;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12;华北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河北唐山 063210;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12;华北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河北唐山 063210;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12;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703.1随着点源污染控制取得显著成效,面源污染愈发引起人们的关注。
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US EPA)的报告将城市径流确定为地表水水质损害的主要来源之一,列出的11个污染源类别中,城市径流暴雨下水道被列为河流第四大、湖泊第三大、河口第二大污染来源[1]。
城市面源污染特征及排放负荷研究--以内江市为例王军霞;罗彬;陈敏敏;解淑艳;唐桂刚;李纳;吴鸿霁;罗晓慧【摘要】城市面源污染已引起国内外的重视,研究城市面源污染特征及排放负荷,为城市面源防治提供借鉴有重要意义。
在内江市将城市下垫面按照水文效应和面源污染特性不同划分为屋面,庭院,交通道路,城市水环境四类,每类下垫面中选取一定数量的点进行监测,根据选取的典型点位的监测结果,研究城市面源污染特征及污染物负荷,结果表明:(1)各类下垫面中,交通干道污染质量浓度普遍较高,屋面污染物质量浓度相对较低,交通干道 COD、悬浮物、总磷、氨氮、总氮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215.31 mg·L-1、280.20 mg·L-1、0.35 mg·L-1、2.29 mg·L-1、4.06 mg·L-1;屋面COD、悬浮物、总磷、氨氮、总氮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85.56 mg·L-1、117.25 mg·L-1、0.13 mg·L-1、2.03 mg·L-1、3.63 mg·L-1。
(2)不同材质屋面中,沥青屋面的污染物质量浓度普遍较高,陶瓦屋面的污染物质量浓度相对较低。
沥青屋面 COD、悬浮物、总磷、氨氮、总氮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73.4 mg·L-1、56.0 mg·L-1、0.181 mg·L-1、2.529 mg·L-1、5.254 mg·L-1;陶瓦屋面COD、悬浮物、总磷、氨氮、总氮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30.8 mg·L-1、45.4 mg·L-1、0.106 mg·L-1、2.099 mg·L-1、4.167 mg·L-1。
(3)单次降雨COD污染负荷在34.6~73.7 t之间,相当于整个城区城镇生活污水不加处理排放1天;根据3次降雨监测结果估算全年COD、悬浮物、总磷、氨氮、总氮排放量分别为2177.1 t、2778.3 t、3.855 t、41.410 t、69.133 t,城市面源COD污染负荷是城镇生活源的近20%。
城市面源污染研究 摘 要 城市面源污染已成为危害中国城市水体的重要污染源之一,城区面源污染具有时空分布离散性、污染途径多样性、成分复杂多变性等特征。本文介绍了城市非点源污染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比较了城市非点源污染的特征以及研究方法。并针对此问题提出控制措施。 关键词 城市地区;面源污染;污染特征;控制技术 Urban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study
Abstract urban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has become one of important sources of harmChina's urban water, urban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has a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discrete pollution pathway diversity, the composition of complex and changing characteristics.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research status of the urban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rban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and research. And suggest control measures for this problem. Key words urban areas;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pollution characteristics; control technology.
1.城市面源污染 非点源污染主要包括农业非点源污染和城市非点源污染两类.农业非点源污染作为非点源污染的主要形式,已经成为很多区域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较早即开展研究[1].城市面源污染是指在降水条件下,雨水和径流冲刷城市地面,使溶解的或固体污染物从非特定的地点汇入受纳水体,引起的水体污染,它是相对于点源污染而言的一种水环境污染类型,亦称为城市非点源污染[2.3] 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城市化与城市建设极大地改变了城市原有地表环境,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建筑物和道路,导致城市地表硬化率急剧增加,不透水比例增大,使得雨天特别是暴雨天气产生大量的径流不能通过城市地表渗透到土壤中或者是被植物截流,只能通过分流制或合流制系统把径流排放到受纳水体中,对受纳水体的水质造成明显的破坏。在美国,面源污染已成为水环境污染的第一因素,60%的水污染起源于面源[4]。 长期以来,我国面临着极其严重的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的污染问题,防治任务艰巨,主要工作放在了点源污染控制方面,对于面源污染,工作重点主要是针对农村耕作区水土流失等面源污染问题,对于城市面源污染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美国、英国、荷兰等发达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对城市地表径流开展了大量的测试及研究工作,我国城市地表水环境非点源污染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对北京的城市径流污染进行研究,随后在上海、广州、西安、武汉、澳门、珠海、苏州等大中城市也逐渐开展起来[5],但目前几乎没有系统的城市面源污染监测资料,有限的案例研究通常只提供几场暴雨径流过程的水质监测数据。因此,研究中国城市面源污染的特性及规律,为政府部门对面源污染的控制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意义。 2.城市河流面源污染途径与特征 2.1 城市径流面源污染途径 雨水径流所携带的污染物主要有建筑材料的腐蚀物、建筑工地上的淤泥和沉淀物、路面的砂子尘土和垃圾、汽车轮胎的磨损物、汽车漏油、汽车尾气中的重金属、大气的干湿沉降、动植物的有机废弃物、城市公园喷洒的农药以及其他分散的工业和城市生活污染源等。这些污染物以各种形式积蓄在街道、阴沟和其他不透水地面上, 在降雨的冲刷下通过不同的途径进入城市受纳河道中。 (1) 在排水设施不健全的区域, 雨水冲刷地表积蓄的污染物后以地表漫流的形式进入城市河道。雨水排除不畅而形成的地表积水, 对路面污染物、生活垃圾以及动植物的有机废弃物等面污染源形成浸泡, 浸泡会融出更多污染成分, 特别是生活垃圾等有机质在受到较长时间的浸泡后, 污染物中 TN 和 TP 析出的更多, 增大了雨水污染负荷。 (2) 在合流制排水系统中, 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混合在同一管、渠内排除, 雨季时合流排放的污水和雨水超出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 通过溢流井携带部分污废水排入河道。当雨洪径流流速较大时, 管网中无雨期时从污水中沉积下来的污染物被冲起随溢流进入河道, 成为径流污染物的又一来源。 (3) 在分流制排水系统中, 虽然避免了部分污水不经处理而溢流到河道的可能, 但是污染严重的初期雨水不能到达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 造成河道水环境污染。 (4) 雨水口是城市面源污染物进入城市河道的首要通道。雨水口的垃圾、污水是城区径流污染的重要途径。据市政部门统计, 2000 年北京雨水口内清理垃圾达 2.38 万 m3。雨水口的污染可分为以下 3 种: ①人为扫入、丢入的各种生活垃圾 (占 55 %); ②人为倾倒的污水 (36%); ③腐烂变质的沉积物。 2.2 城市径流面源污染特征 城市河流的面源污染主要是以降雨引起的雨水径流的形式产生,径流中的污染物主要来自于雨水对河流周边道路表面的沉积物、无植被覆盖裸露的地面、垃圾等的冲刷,污染物的含量取决于城市河流的地形、地貌、植被的祖盖程度和污染物的分布情况。因此,对面源污染的控制也可以理解成对城市河流周边降雨径流污染的控制。 城市河流面源污染的突出特征是:污染源时空分布的分散性和不均匀性、污染途径的随机性和多样性、污染成分的复杂和多变性。 2.2.1汇水面性质 城市汇水面则以建筑与道路(包括停车场、广场等)不透水面为主,也包括公园、绿地等相当比例的透水地面。由于中国处于较快的城市化过程,城市的总汇水面积会有很大的变化,如北京近十年来保持年均大约两位数的比例增加。深圳、上海、苏州等许多城市都是汇水面发生巨大变化的典型例子。除了总面积的变化之外,汇水面的性质和比例也有很大的不同。如建筑屋面的材料和形式使得汇水面性质完全不同[6]。 2.2.2 水文特性 面源污染最终主要以雨水径流的形式产生,城市面源的径流系数较大,建筑屋面与道路的径流系数可达0. 9。形成径流的时间短,地下入渗量小,对污染物的冲刷强烈。径流形式以短时的地表径流和较长时间的管内流为主(少量的明渠和河道)。雨水径流量的峰值加大,达到峰值的时间缩短。 2.2.3污染物类型 城市地表径流中的污染物有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3种类型。 (1) 物理性污染物 物理性污染物主要指悬浮物。城市径流中夹带有大量的悬浮物,它主要来自交通工具锈蚀产生的碎屑物质、机动车产生的废气、大气干湿沉降物、轮胎和刹车摩擦产生的物质以及居民烟囱释放出的烟尘等。西安市测定道路路面径流水中SS浓度为242~2 322 mg/L,其流量加权平均浓度为934 mg/L,远高于污水综合排放二级标准[7]。 (2) 化学性污染物 重金属是城市面源污染中一种最典型的污染物,主要来源于机动车。由于生活垃圾、树叶、草以及杂乱废弃物的堆放,城市径流中常携带有大量的耗氧有机物。有机有毒污染物包括杀虫剂、多氯联苯(PCBs)和多环芳烃(PAHs),主要来源于园林绿地、菜地等施用农药、机动车辆排放的废气以及大气的干湿沉降等。 (3) 生物性污染物 生物性污染物主要指病源性微生物。一般地,城市径流中细菌的含量超过公众对水要求的健康标准。径流中粪便大肠杆菌的数量要比游泳池的健康标准高出20~40倍。细菌的来源主要是下水道溢流、宠物以及城市中的野生生物等。
3.城市河流面源污染控制技术 3.1 源头分散控制 源头分散控制,就是在各污染源发生地采取措施将污染物截留下来,避免污染物在降雨径流的输送过程中进行溶解和扩散[8]。 城市河流周边地区绿地、道路、岸坡等不同源头的降雨径流的控制技术措施主要包括下凹式绿地、透水铺装、缓冲带、生态护岸等。在技术措施选用时,可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单独使用或几种技术配合使用[9]。 3.2 中途控制和终端控制 该控制手段主要的技术措施有:路边的植被浅沟、植被截污带、雨水沉淀池、合流制管系溢流污水的沉淀净化,分流制管系上的各类雨水池,氧化塘与湿地系统等。这类技术往往受城市建筑、占地等条件的限制,实施改造难度较大,代价也很高。欧美一 些发达国家在治理城市面源污染时付出了巨大代价,一些城市至今仍受其困扰[10]。 3. 3 技术措施与非技术措施并举 城市面源污染控制措施中以美国的暴雨最佳管理措施(bestmanagementpractice,BMP)最为系统和全面,应用也最广泛,许多国家都对其进行了借鉴和改进。BMP是一种技术、方法和工程性的控制措施,主要用于暴雨径流的水质和水量管理。 1999年美国环保局对BMP进行了如下定义:“为预防和减少全国水体污染而采取的行动计划、预防措施、维护手段及其他的管理措施”[11]。BMP包括非工程措施和工程措施两类,其中非工程措施包括制度、教育和污染物预防措施,不包含固定的和永久性的设施。在许多案例中,非工程措施经常从源头上就减少了污染物的使用、产生和累积,因而也被称为源控制措施[11],具体方法有法律制度、环保教育、无害化农药、路面清扫、不透水面分割等。工程性措施是通过工程设施或工程手段来控制和减少暴雨径流的排放量,以及减少污染物在径流中的浓度和总量,它主要是在径流的流动过程中采取某种措施,故也被称为径流控制措施。 对非工程措施和工程措施的区分视不同情况而定,如用于降低不透水面连接度的植被,既可认为是一种控制策略,也可认为是一种工程控制技术。目前,一些新的控制措施如较佳场地规划(better siteplanning, BSP)和低影响发展( low-impact develop-men,t LID),既包含了全面的规划又包括了一些工程措施。但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从整体上进行规划,以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其中工程措施只是辅助手段,所以通常可认为是一种源控制措施。 4、 结语 由于目前我国城市面源污染治理技术尚未形成标准,国家应加大城市面像污染控制研究的力度,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投入。由于城市区域内可利用的土地有限,在工程设计时可将工程措施景观化、小型化,同时满足污染控制和社会效益,使二者达到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