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阿细族的祭火仪式

  • 格式:doc
  • 大小:377.5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概览

期末论文

题目云南阿细族的祭火仪式

姓名苏建美

学号*********

院、系云南华文学院

专业对外汉语

指导教师金圆恒

2013年6月6日

云南阿细族的祭火仪式

【摘要】阿细族是彝族的一个分支,这个一直以来默默无闻的民族近年来凭借其民族舞蹈《阿细跳月》渐渐声名大振。和所有的彝族人一样,阿细人每年都庆祝火把节,除此之外,这个民族还有一个神秘的、鲜为人知的宗教仪式----祭火仪式。我通过询问家乡主持祭火仪式的毕摩和老一辈阿细人,查阅关于阿细族人迁移发展的资料和关于阿细祭火仪式的文献,对阿细祭火仪式的细节有了更深的了解。阿细祭火仪式有其特殊的喻意和特点,而且极具看点,透过祭火仪式可以看到少数民族宗教仪式中的女性观。通过这一系列的访查探寻,发现祭火仪式对阿细人来说比火把节更重要,更圣神。阿细祭火仪式发展到今天,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却不影响这一仪式最初的形式和意义。

彝族大概是中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中最复杂的一个了,因为恐怕只有我们彝族会有二十几个支系,分布在祖国各地。而且支系的各个具体名称我想大部分彝族同胞都和我一样说都说不全。但是虽然分布在不同的地方说着不同的语言,有一个节日却是所有我的彝族同胞所共同拥有的——火把节。火是所有彝族共同的图腾。

阿细族是彝族的一个支系,这个小小的民族出了云南恐怕就鲜为人知了,这是因为阿细族是一个仅集中于弥勒市的西一、西三两个镇,在弥勒的其它乡镇零星有分布的民族。昆明市的石林县有几百人,全部人数大概七至八万人。我们阿细族的来源已无从考证,因为缺少系统的文字,现在我个人知道的仅是从口头传承的民族叙事长诗《阿细先基》中可以了解到从大理宾川到昆明市再到玉溪澄江最后到弥勒落脚。虽然我们阿细族可能知道的人很少,但是说起我们的《阿细跳月》,那可是闻名遐迩,在建国初期就曾经跳到过中南海,为毛泽东主席朱德委员长等老一辈革命家表演过,曾被改编为交响乐。近二十年更是作为中国少数民族友好使者出访过多个国家。参加过上海世博会的演出。

除了火把节、阿细跳月,其实我们阿细人还有个重要的节日,那就是我们阿细人古老神秘的祭火节。这个神圣的节日之前并不为人所知,近几年将其作为一项旅游资源开发后才逐渐为外人所知。祭火是我们阿细人的重要节日,在每年正月初二初三,全村男人集中起来,所有人赤裸身体,用从土地中取来的天然涂料把全身画成五颜六色,由毕摩(彝族祭师)主持,在举行完一定仪式后,到我们的龙山——密枝山,用猪头供奉神灵,用公鸡招唤神灵,进行钻木取火,所取来的火种要传递到家家户户,驱鬼驱邪,然后男人赤身祼体,抬一个巨大的火神,尽情狂欢。

我们没有具体了解过祭火的主要表现的意义,但火是我们阿细人的神灵,大概有几个喻意:一是火带给我们光明,钻木取火是古老年代获取火源的重要手段;二是火带给我们熟食;三是火可以驱鬼驱邪除魔;四是在当时年代火可以有效防御豺狼虎豹等猛兽;五是我们有着生殖祟拜,当年人少,可以增加人员开荒狩猎和抵御外来入侵。

现在在弥勒,祭火最隆重的当数西一镇的红万、起飞两个村,每年的这个集日都是我们阿细人集中狂欢的日子,祭火已经变成这两个村对外宣传阿细民俗文化的固定节日,有许多外来的朋友在看后将我们的这个节日戏称为“东方狂欢节”,我想不管社会再怎么发展,我们这一古老的风俗节日仍然后世代相传保持下去,因为它传递着我们民族的发展历史,只有继续发扬民族文化我们才能永远记住我们的发展历程。

祭火节有两大看点,一是奇特仪式的进行。所有参与祭祀的人会来到村里“神树”前,其中几人齐心合力抬起一根巨大的木头,开始用原始的方法,钻木取火。几下摩擦后,白烟冒起,生火成功,这时,“毕摩”再将取得的火种移至“火神”手上的火把。接下来,祭祀者就会抬起火种和“火神”,在鞭炮声、锣鼓声、牛角号声的包围下开始到各家去分火种。人们欢呼着,以捆绑着许多木刀的树枝为“火神”开道。“火神”威风凛凛地穿小巷、走大街,周游全村。迎接新火的村民则要顶礼膜拜,迎接“火神”的驾临,虔诚地洒酒于火上,供肉于盆中。

另一看点就是祭祀参与者的赤裸狂欢。在活动中,他们多数人几乎全身赤裸,只用动物的标本装饰自己的强健躯体,有的还用芭蕉花的箭苞暗喻自己的“雄起”;也有人则反其道而行之,披挂上“树叶衣”,故意不露“声色”,一副“众人皆露,唯我独藏”的架势。当然,这一点比较具有争议,很多人觉得这是不文明的仪式,他们觉得赤身裸体的祭火是对神灵祖先的不尊敬。在文明的现代社会,提倡文明的仪式。我们不否定,由于祖先长期生存在封闭的深山中,部分阿细人至今有些野蛮,但绝不是所有人都如此,而且阿细人善良不失纯真和淳朴。赤身裸体祭祀这只是因为是阿细族有生殖祟拜。在科学并不发达的时期,人口增长慢,成活率低,繁衍子嗣,壮大氏族是祖先们的期望。

那些文身遮面的男人们还会仗着谁也认不出他来,当着大家的面模仿各种动物的神态即兴表演,狂舞纵欢。有的用小筛子做月琴,短棍做笛子,长棍当二胡,不管手里拿着什么物件都成了“乐器”,而乐声都是从人们嘴里发出来的;有的男扮女装,怀抱假娃娃,嘴里哼着即兴自编的土著歌谣,很是尽兴。

在传统的阿细祭火仪式中,我们可以发现,整个祭火仪式并没有女性参与,密枝祭祀是彝族节日中鲜为人知的男人节。贾平王海蓉在《论阿细祭火中的女性观——对云南红万村

阿细祭火仪式的考察》中提及:这天,村里要推出七位夫妻双全,家中无灾无难,没有死过猫狗的人家的男子,由毕摩带领这些挑选出的模范村民进入密枝林,按毕摩的分工,杀鸡宰猪、烧火做饭,开始祭祀活动。密枝林是阿细人的神圣之地,女人不得入内,特别是祭龙这天,女性更不得参加,这是阿细人世世代代必须遵守的老规矩。可是,在阿细传说中,密枝节祭祀是祭奉一位叫“密枝嫫”的女神。这是否与不许女性参加祭祀相悖?相传在远古时代有一个叫密枝嫫的牧羊姑娘,有一天放羊遭遇暴雨、冰雹、雷霆,她沉着冷静,迅速把羊群赶到一棵大树下躲避,免遭一场灾难。而别人家的羊都被雷、冰雹打死了,唯独密枝嫫的羊群安然无恙。人们认为大树是保护六畜的神,密枝嫫是神的化身,所以每年二月,阿细人都要到密枝林祭祀,纪念保护羊群的神树,也纪念美丽善良的密枝嫫,祈求她显灵保佑,六畜兴旺,牛羊满厩。由于彝族在历史上曾存在过漫长的母系制阶段,整个社会盛行母权制,以母为大的观念是阿细人产生对“密枝嫫”这类女神的崇拜。而后来由于社会分工中男人的地位逐渐上升直至超过女性,女性渐渐成为依附男性生存的角色。父权日益壮大,形成父权集中制形态。女性地位下降,甚至由于“女性不洁净”观念,祭祀活动不许女性参加。但还是保留了祭祀“密枝嫫”女神的仪式。这点也说明阿细族始终是善良淳朴的。

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时代里,一些原始乡村被打破了宁静,大量珍贵的传统建筑被夷为平地,这意味着那些保留着原始生活方式的人们不仅失去了一片属于祖先的故土,可能他们连自己的文化和习俗都丢失了。

而在云南弥勒县西一镇红万村,土生土长的阿细族人,仍然坚守着自己的语言、民俗和祭祀活动,这样的保留,引得无数人远道而来,争相参与一场原始的狂欢——祭火节。祭火节作为红万村最重要的仪式,是当地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祭火节的传承和保护,即是对原始的保护。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彭兆荣教授以及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博士生路芳在合写的论文《阿细密枝山祭祀仪式与生态和谐——以云南省弥勒县西一镇红万村为例》中,指出其良好的民俗生态环境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祭祀仪式是对当地文化的一种展示,它与环境或生态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人们在环境、制度、习俗等的长期关系中形成了特殊的仪式,并通过这种特殊的仪式建立起了一种保护生存环境的制度,使人们认识和感受到仪式对保护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村民能在遵守仪式的禁忌和规定的过程中构建出于与大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良性人文生态空间。

要让居民能够安心地守护自己的土地,坚守自己的传统文化,绝不是让他们守旧、挨穷,不发展不进步。红万村要将自己的祭火仪式、民风民俗、传统建筑保留下去,重要的是要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