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0章德育(思考与练习)

第10章德育(思考与练习)

第10章德育(思考与练习)
第10章德育(思考与练习)

第十章德育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项是正确的,把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写在括号内)

1.德育内容的性质和范围受制于()

A.学生的年龄特征

B.教师的思想品德

C.政治经济制度

D.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实际

2.学习德育内容的核心是()

A.爱国主义教育

B.理想教育

C.社会主义教育

D.集体主义教育

3.中小学德育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是()

A.社会实践活动

B.教学

C.班主任工作

D.课外活动

4.在道德教育中强调教师中心说,重道德灌输的是()

A.杜威

B.卢梭

C.赫尔巴特

D.涂尔干

5.德育过程最基本的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

A.德育教材

B.德育大纲

C.德育途径

D.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

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这句话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A.品德评价法

B.思想陶冶法

C.实践锻炼法

D.榜样示范法

7.按照科尔伯格的理论,以人际关系和谐或“好孩子”为定向的道德发展阶段处于()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准习俗水平

8.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A.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B.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C.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之间的矛盾

D.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之间的矛盾

9.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的知、情、意、行培养和提高的过程,其实施顺序应该是()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B.以“情”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C.以“意”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D.以“行”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10.我国中小学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方法是()

A.说理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品德修养指导法

D.品德评价法

11.在中小学品德形成发展中德育起()作用

A决定B条件C主导D保证

12.一般说来,()即狭义的教育

A政治教育B思想教育C法制教育D道德教育

13.法制教育按照教育内容的分类,属于()

A德育B德育C体育D美育

14.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在受教育者身上培养所期望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等,以促使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是()

A德育B智育C体育D美育

15.我国商周的奴隶社会六艺教育中的()主要德育内容

A礼B射C御D书

16.《小学生德育纲要》中的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和民主与法治观念的启蒙教育属于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中的()

A思想教育B政治教育C道德教育D法制教育

17.《小学生德育纲要》中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属于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中的()

A思想教育B政治教育C道德教育D法制教育

18.《中学生德育纲要》中的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属于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中的()

A思想教育B政治教育C道德教育D法制教育

19.《小学生德育纲要》中的文明礼貌、遵守法纪的教育属于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中的()

A思想教育B政治教育C道德教育D法制教育

20.我国分别于()颁布《小学生德育纲要》和《中学生德育纲要》

A1993和1995B2001和2006C1995和1993D2006和2007

21.德育过程的基本要素包括学生、教师、德育和()

A德育影响B德育方法C德育途径D德育任务

22.()包括德育方法和德育途径,它是德育过程得以实现的中介

A德育影响B德育内容C德育模式D德育任务

23.()是进行德育的依据,是完成德育任务、实现德育目的的重要保证

A德育影响B德育内容C德育模式D德育任务

24.依据德育目标,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导下,通过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将经过选择的德育内容,内化为学生个体的品德素质结构,并使之发生所期望的整体性变化的过程的是()

A德育过程B德育原则C德育方法D德育模式

25.德育过程中,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的顺序是()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B以情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C以意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

26.李某由于被同学揭发私拿了水果摊上的一只苹果,被老师教到了办公室。老师问李某:你私拿别人的东西,这已经是第几次了?李某低头回答:第五次了。你为什么不改呢?我也晓得不对,但是有时候忍不住。试图对李某进行教育,教师应从()入手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

27.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它概括了德育的宝贵经验,反映了德育过程的规律性,对于德育工作具有直接的、具体的指导作用的是()A德育过程B德育原则C德育方法D德育模式

28.在进行德育的过程中,要把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参加社会胜过的实际锻炼结合起来,要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从而使他们言

行一致。这体现了德育的()

A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统一的原则B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因素的原则C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原则D知行统一

29.在进行德育时要把对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和信赖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这体现的德育的()A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统一的原则B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因素的原则C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原则D知行统一

30.在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这体现德育的()

A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统一的原则B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因素的原则C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原则D知行统一

31.用来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培养他们的调动品质的方法,其不仅指教师运用的方法或以教师活动为主的方法,从整体上来说,它是在教师德育影响下师生共同活动的方法的是()A德育过程B德育原则C德育方法D德育模式

32.德育的()方法,是先用典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A实践锻炼B榜样示范C自我教育D情感陶冶

33.运用奖励和惩罚,是德育工作的()方法

A说服教育B榜样示范C品德评价D自我教育

34.通过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进行道德教育的方法是()

A说服教育B榜样示范C品德评价D自我教育

35.()德育方法具有非强制性、愉悦性、隐藏性和无意识性

A实践锻炼B榜样示范C自我教育D情感陶冶

36.通过日常实践和专门的行为训练从而培养受教育者优良思想品德的方法是()德育方法

A实践锻炼B榜样示范C自我教育D情感陶冶

37.集体教育模式是苏联教育家()所提倡的一种德育模式

A班杜拉B马卡连柯C麦克菲尔D乌申斯基

38.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主张关心他人,发展利他主义观念的是()德育模式

A道德认知发展模式B体谅模式C价值澄清模式D集体教育模式

39.尊重儿童的主体作用,注重发展儿童道德意识、道德判断和价值观选择能力,注重现实生活,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的德育模式()

A道德认知发展模式B体谅模式C价值澄清模式D集体教育模式

40.认为儿童的道德行为可以通过社会学习即观察学习和模仿学习来改变和获得的德育模式是()

A道德认知发展模式B体谅模式C价值澄清模式D社会学习模式

41.提倡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的教育模式是()

A道德认知发展模式B体谅模式C价值澄清模式D集体教育模式

42.认为人的道德判断能力按照一定的顺序和阶段从低到高不断发展,而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一致性的德育模式是()

A道德认知发展模式B体谅模式C价值澄清模式D社会学习模式

43.凡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个人或团体都是()。

A、教育者

B、教育主体

C、教育因素

D、德育指导者

44.奖励和惩罚是德育工作的()。

A、比较法

B、榜样法

C、评价法

D、自我教育法

45.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是小学阶段思想品德教育的()。

A、中心任务

B、教育任务

C、一般任务

D、基本任务

46.提倡“德治”和“礼治”的我国古代教育家是()。

A、孔子

B、墨子

C、荀子

D、朱熹

47.运用先进典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是德育的()。

A、引导法

B、榜样法

C、谈话法

D、讨论法

48.思想品德教育最基本的方法是()

A、榜样法

B、说服法

C、评价法

D、陶冶浩法

49.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知与行的统一,就是()。

A.理论加实践

B.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C.读书加劳动

D.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统一

50.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如果只看到学生差的地方,认为无可救药,那就违背了()原则。

A.统一要求与从实际出发相结合

B.对学生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

C.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D.发扬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

51.李小林私拿水果摊上的一只苹果,经同学揭举,被老师叫到了办公室。老师问道:“李小林,你私拿别人的东西,这已经是第几次了?”李小林低着头回答:“第五次了”。“你为什么不改呢?”“我、我也晓得不对,就是、就是有时忍不住。”教师应从()入手对李小林进行教育。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二、填空题

1.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培养学生___、___、___、____统一的发展过程。【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2.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过程的关系也就是____与____的关系。【教育发展】

3.品德评价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辅助方法,它有_____、______和______三种方式。【表扬与奖励、奖赏与惩罚、操行评定】

4.在我国德育狭义上仅指(),广义上的德育包括五个组成部分,即_____教育、___教育、___教育、___教育、____教育。【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个性心理教育】

5.德育包括____、____和道德品质教育三个方面。【政治教育思想教育】

6.教育合力是指以学教育为主体,以____为基础,以____为依托的共同育人的力量。【家

庭教育社区教育】

7.学生的年龄特征制约着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的______和______。【深度广度】

8.各学科教学都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的______与教学过程的______之中。【教学内容各个环节】

9.德育过程是把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要完成这种转化,必须通过受教育者_____________运动才能实现。【内部思想矛盾】

10.思想品德课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_________途径。【主要】

11.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长期、反复、_________的过程。【逐步提高】

12.奖励的具体形式包括赞许、表扬和_________。【奖励】

13.德育过程是个体思想品德()和社会思想道德()的统一。【社会化个体化】

14.构成德育过程的基本要素有()、()和()。【教育者及其活动受教育者及其活动德育的内容和方法】

15.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为教育者所提出的()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之间的矛盾,是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德育要求发展现状】

16.()的活动与交往是德育的基础。【教育性】

17.德育原则是依据()和()制定出来的,是德育实践经验的()和()。【德育任务德育规律概括总结】

18.情感陶冶的基本形式包括()、()和()。【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熏陶】

19.说理教育的具体方式或策略有()、()、()、()和()等。【讲解报告谈话讨论辩论】

20.学习者的自我修养包括()、()、()、()和()等方式。【自我认识自我判断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21.学校德育的实施,理论上有两种主张,一是();二是()。其中前者又叫直接的道德教学,后者又称间接的道德教育。【德目主义全面主义】

22.我国中小学的德育途径主要包括()、()、()、()、()、()等。【各科课程及其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共青团、少先队活动劳动和社会实践班主任工作学校文化】

23.国外有影响的五种道德教育模式是()、()、()、()和()。【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体谅模式价值澄清模式社会学习模式集体教育模式】

24.科尔伯格研究证明人的道德判断发展经历(),其具体的道德教育模式(或方法)为()和()。【三水平六阶段新苏格拉底模式新柏拉图模式】

25.道德教育的体谅模式是一种以研究()为主线的德育模式,其创始人为(),其代表教材是()。【道德情感麦克菲尔《生命线》】

26.价值澄清模式的代表人物有()、()和西蒙,其代表作是(),其价值形成过程包括选择、()和()三阶段。【拉斯哈明《价值与教学》珍视行动】

27.社会学习模式是以研究()为主线的道德教育模式,其代表人物是(),其理论的核心思想是重视()和()。【行为班杜拉观察学习榜样示范】

28.集体教育模式是前苏联教育家()创立的。【马卡连柯】

29.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的()和受教育者的()的辩证统一。【教育自

我教育】

30. 德育的最基本、最经常的途径是()。【各科教学】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项正确答案,把正确答案选项填写在横线上)

1.确定德育内容的依据是_______。

A当前形势的需要B德育的任务C青少年学生思想实际D学生年龄特征【ABCD】

2.一学生决心改掉迟到的毛病,遵守学校纪律,可冬天一到、他迟迟不肯起床,结果又迟到了。对该生的教育应该培养___。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

3.同其他形式的教育相比,家庭教育具有()

A.先导性

B.感染性

C.终身性

D.个别性

E.针对性【ABCDE】

4.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三教结合的基本形式有()

A.互相访问

B.通讯联系

C.家长会

D.教育讲座

E.家庭学校【ABCDE】

5.我们向学生进行无产阶级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时,要注意通过()经常进行。

A.多学科

B.多途径

C.多活动

D.多层次

E.多形式【ABCDE】

6.思想品德教育过程即

A.德育过程

B.培养受教育者道德品质的过程

C.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D.受教育者思想内部变化过程

E.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与道德品质教育的过程【A】

7.教育活动中要注意“三结合”,发挥教育合力,这“三结合”所指的三种教育是()。

A.家庭教育

B.道德教育

C.班级教育

D.学校教育

E.社区教育【ADE】

四、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只要运用正面说服的教育方法,一切学生都能教育好,因此,反对纪律处分等强制性的方法。×

2.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对象既是教育主体,又是教育客体。×

3.德育过程是培养思想品德的过程,所以德育过程即是思想品德形成过程。×

4.情境——陶冶教学模式不适用于自然学科的教学。×

5.对小学生的政治观点和思想观点的教育只是要求奠定他们的政治观点和思想观点的基础。√

6.思想品德在个体发展中起着导向作用。√

7.德育原则是指通过思想品德教育,在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应达到的要求。×

8.学生的“自我中心”,是溺爱型家庭教育的结果。√

9.孔子把“教人做人”作为德育的根本任务。√

10.用什么性质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去教育学生,取决于一个社会的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的水平。×

11.各种活动和交往把客体世界与主体世界联系起来,成为形成学生思想品德的基础。×

12.新形势要求学校思想品德工作必须把重点转移到着重培养学生道德思维和判断能力。√

13.思想品德教育过程即思想品德形成过程。×

14.教育对象按照教育者的要求完成了某一道德行动,即表明他已形成相应的道德品质。×

15.德育就是道德教育。()

16.德育就是政治思想教育。()

17.德育过程就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

18.德育过程中的基本矛盾,就其实质来说是一种社会矛盾。()

19.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只限于教师。()

20.学生的思想品德主要是在家庭与社会中形成的,学校教育的作用不大。()

21.德育对象既是教育主体,又是教育客体。()

22.德育过程不一定非依知、情、意、行的顺序进行。()

23.德育过程与教学过程毫不相联。()

24.“把教育寓于活动之中”是正确的。()

25.德育过程是没有终结的,必须做到“活到老,学到老”。()

26.德育可分塑造教育与改造教育两种。()

27.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品德知识灌输和外部行为管束的过程。()

28.对学生进行德育,只能疏导不能禁堵。()

29.德育过程主要是解决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问题。()

30.活动与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31.学生的思想品德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出现反复与曲折是正常的现象。()

32.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和发展的,因此把学生置于活动与交往的环境中就必然会促进他们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33.社会环境除有积极教育影响因素外,还有许多消极影响因素。因此不应让学生参加校外的活动与交往。()

34.道德行为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外部表现,因此,只要学生按照教育者的要求去完成某一道德行为,就意味着他的相应的思想品德已经形成。()

35.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只适用于比较后进的学生。()

36.受教育者将形成什么样的品德,不仅取决于各种教育影响,而且取决于其如何接受各种教育影响。()

37.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的协调统一,既是思想品德形成的标准,又是促进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手段。()

38.德育工作“立竿见影”、“一蹴而就”的想法是违反德育规律的。()

39.学生“犯错不自觉”属于认识性质的矛盾。()

40.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41.德育的基本途径是政治课教学。()

42.思想教育不能搞灌输。()

43.德育过程中表扬的效果一般比批评好一些。()

44.陶冶教育法从效果上看,见效慢,但它的教育作用却持久又稳定。()

45.说服是德育的主要方法,但转变差生最好的办法仍是批评与惩罚。()

46.奖励是一种积极的强化,惩罚是一种消极的强化,因此德育不应采取后种方法。()

47.“善为师者,既善其道,又慎其行”。()

48.德育方法就是教育者工作的方法。()

49.德育的成败不在于采用何种方法,只在学生自身是否接受。()

50.“棒打出孝子”有道理。()

51.要尊重儿童,不要急于对他做出或好或坏的评判。()

52.德育应以正面教育为主,所以只用说服教育就行了。()

53.德育就是教育者塑造学生思想品德的活动。()

54.在教育实践中,可以用心理教育来取代德育。()

五、名词解释

榜样示范;德育;德育过程;公民教育;德育任务;德育内容;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德育原则;德育方法;说服教育;情感陶冶;自我教育、品德评价;德育模式

六、简答题

1.思想品德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2.德育过程具有哪些特点?

3.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4.简述德育的任务。

5.通常我国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主要遵循哪些原则?

6.简述道德认知发展模式。

7.简述价值澄清道德教育模式。

8简述社会学习道德教育模式。

七、论述题

1.试述思想品德的基本要素知、情、意、行的辩证关系及其对德育工作的要求。

2.什么是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怎样贯彻这一原则?

3.为什么说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的斗争发展过程?怎样才能做好学生的思想内部矛盾的转化工作?

4.如何认识和处理“知、情、意、行”的关系?

5.为什么说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试用德育过程的有关理论加以说明。

八、案例分析题

1.“A”是全国优秀班主任。他在总结自己工作的经验时特别强调两点。第一,建立好班集体,他认为班集体建立好了,就会带动全班同学一齐进步。第二,教育好每一个人,不放过每一件小事,特别不能放过对集体产生影响的“小事”。请以德育原则作分析。

2. 某老师在教《忘我的人》一课时,一个学生突然站起来问:“老师,什么叫忘我的人?我是不是忘我的人?”惹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但这位老师当时并没有批评他,而是在课后找去,诚恳地对他说:“你现在虽然还不是一个忘我的人,但你有个忘我的表现。一天,同学们在操场上练习掷手榴弹,突然,一个手榴弹眼看就要落在一位小同学身上,在这紧要时刻,你不顾自已的安危,跑过去把他推开,使用权他脱险了,这就是你忘我的表现。但是,你和书上讲的忘我的人王进喜同志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比如,你不遵守纪律,上课好逗大家笑,学习不踏实,对这些缺点,希望你下决心改正,争取将来做一个忘我的人,为四化出大力,作贡献。”这个学生很受感动,他的积极因素被调动起来了。到小学毕业时,他的数学竟得了满分。

试分析这位老师在思想品德教育中贯彻了哪些原则,运用了哪些方法?

北师大《德育原理》在线作业

《德育原理》作业 本课程作业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客观题部分”,由15个选择题组成,每题1分,共15分。第二部分为“主观题部分”,由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共15分。作业总分30分,将作为平时成绩记入课程总成绩。 客观题部分: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 1.《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作者是( A ) A.苏霍姆林斯基 B.蒙台梭利 C.赞可夫 D.裴斯泰洛齐 2.提出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并用“道德两难法”研究儿童道德和教育问题的教育家是( D ) A.杜德海姆 B.杜威 C.班杜拉 D.柯尔伯格 3. 一般说来,品德包括政治品质、道德品质、法纪品质和( C ) A.情感品质 B.意志品质 C.思想品质 D.宗教品质 4. 青年初期品德发展的主要特征是( D ) A.情境性 B.协调性 C.动荡性 D.成熟性 5. 相对于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而言,属于学校德育特征的是( B ) A.养教结合 B.广泛性 C.隐形性 D.有组织性 6. 品德修养的直接目的是为了( B ) A.促进社会的发展 B.提高自身的品德水平 C.改善物质生活条件 D.更好地参与社会竞争 7. 德育的本质特征是( D )。 A.进行政治教育 B.开展宗教教育活动

C.思想道德教育的活动 D.培养人的品德的活动 8. 凡学生品德或某一侧面在群体中或个体前后对比中处于上升或前进趋势且幅度较大的,应给予( B )。 A.达度评定 B.比较评定 C.操行评定 D.肯定性评定 9. ( B )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A.品德内部的矛盾运动 B.活动和交往 C.深刻的道德认识 D.品德发展的动机 10. ( B )是学校德育的基本组织形式。 A.班主任工作 B.共青团、少先队活动 C.课外校外活动 D.各科教学 11. 教师自觉地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德育方法是( C ) A.讨论法 B.谈话法 C.陶冶法 D.讲解法 12. 科学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产生于( B )。 A.19世纪 B.19世纪末20世纪初 C.20世纪中叶 D.21世纪初 13. 在一定时期内对学生品德作出全面评价,以使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上进的方法,是( D )。 A.奖励法 B.惩罚法 C.评比法 D.操行评定 14. 马卡连柯教育思想的核心是( D ) A.爱国主义教育 B.国际主义教育 C.共产主义教育 D.集体主义教育 15. 人的品德发展的动力是( D )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B.环境影响与个体接受的矛盾 C.教育影响与个体接受的矛盾 D.人在积极活动过程中引起的品德发展需要与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德育实践活动

苏宁小学德育实践活动课 主题: 活动时间:2015年12月17日星期四 活动地点:哈尔滨市苏宁小学二年四班 活动对象:全体同学 活动目的: 让学生在感受关爱,享受快乐的同时,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学会关爱他人,用心去体会爱。懂得感恩,要感谢父母,感谢老师,感谢朋友,感谢朝夕相处的伙伴……感悟唯有懂得感恩的人,才是世上最幸福的人。让我们的生活永远充满关怀,充满真情,充满爱心,充满温馨! 活动过程: 亲爱的少先队员们,我们的成长离不开长辈的关心,离不开老师的培育,离不开同学的友爱……我们每个人都要做到心中有他人,心中有祖国,学会感恩,不仅仅要感谢母亲的恩,感谢老师的恩,感谢同学的恩,而是要感谢所有的人,如果每个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那么这个世界就会处处是阳光,处处充满爱。让我们绽开美丽的笑脸,唱出爱的心声:感恩他人真心感谢!欢迎主持人上场!(掌声)主持人上场 男主持人:伴随着阵阵啼哭,我们来到了这人世间 女主持人:第一次睁开眼,看到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合:开始了生活的每一天。 男主持人:在关爱中我们一天天的长大 女主持人:母爱的伟大、师爱的无私、友爱的真诚… 男主持人:每一步的成长都倾注了所有人火一样的热情 女主持人:享受温馨快乐中我们心存感激 合:就让我们共谱一曲感恩的心――唱响这爱的旋律(播放课件) 《感恩――爱的旋律》 第一乐章:感悟母爱(背景音乐:感恩的心、) 1、母爱序曲: 男:感谢是一种温暖的情感滋润心田(背景音乐:感恩的心) 女:感激象一条缓缓流淌的小溪, 合:把人世间最纯最美的讯息在心与心之间传递 女主持人:光阴流逝,永不褪色的是母亲默默的关怀(课件音乐图片) 男主持人:天涯海角,无穷无尽的是母亲对儿女的挚爱 女主持人:是啊,妈妈的爱就象这绿茵茵的草坪,每根小草都是妈妈的神经,我们在草坪上蹒跚学步跌倒了也跌进妈妈的怀中!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主持人合:亲爱的妈妈,我们理解了您温馨的爱意,今天在这感恩的队日里,让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献给在座的母亲,同时献上歌伴舞《烛光里的妈妈》。掌声欢迎。 2、歌舞表演《烛光里的妈妈》。 第二乐章:感悟师情(背景音乐) 女主持人:看着温馨闪耀的烛光,默默的燃尽自己放出光和热,更容易让我们想到母亲无私而伟大的爱。自然会吟诵哪句诗呢“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样具有这种默默奉献精神的还有谁呢?(老师)对就是我们敬爱的老师。 男:老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女:老师是春蚕,牺牲自己,奉献他人。 主持合:我们是祖国的花朵,老师是辛勤的园丁,我们的成长倾注了老师——辛勤的园丁多少心血啊!就让我们第一小队、第二小队献上诗朗诵《老师的赞歌》 黑板上飞舞的是你的汗水 笔触尖流淌的是你的期盼 你用母亲般慈爱的双手

《小学教育学》第十章

《小学教育学》 第十章德育的组织与实施 第一节德育途径 一、德育途径概念 德育途径是指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各种活动和工作。 包括传统途径,如通过学科教学进行德育;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途径,如利用网络进行德育。 二、德育的基本途径 (一)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德育 1、通过德育课程进行德育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遵循学生的思想、认识、心理发展的 特点与规律,按照课程计划,开好思想品德课。 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德育课程及其课程目标: 《品德与生活》: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品德与社会》: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 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 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2、通过其他课程渗透德育 教学中可利用学科优势,把德育融入到各学科教学中去,结合学科的特点实施德育。 《小学德育纲要》规定: (1)历史课。 最易于具体、形象、生动地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 会主义的教育。同时教育学生学习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 传统,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语文课。 语文教学要贯彻文道统一的原则,将语言文字的训练、句段篇章的学习与思 想品德教育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利用课文内容中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 充分发挥感染、陶冶作用,使学生受到教育。 (3)音乐、美术课。 要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寓教于乐、生动形象、感人的优势。向学生展示中华民 族的优秀艺术传统,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 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感情。 (4)数学课。数学教学是最易于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5)地理课。地理常识教学易于具体、形象地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 3、通过综合实践课进行德育 (1)社会实践。社会公益劳动和服务;参观、访问和社会调查。 (2)劳动与技术教育。 (二)通过班主任工作进行德育 1、通过组织和培养班集体进行德育 班集体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力量;是教育的结果,又是教育的途径。 学生通过集体活动形成个人的道德品质。班主任在德育中首先要从组织和培养班集 体开始,在树立班集体共同奋斗目标、选拔任用班干部、形成正确舆论和良好班风、 建立班级管理制度、组织班集体活动中,根据目标要求,采用适当的方法,组织建 立一个目标明确、班风优良、舆论导向正确、人际关系融洽的班集体,从而发挥班 集体的教育功能。 2、通过班级日常管理工作进行德育 首先是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学好功课,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与完成学习任务结合起来。 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教育学生独立思考、勤学苦练、刻苦钻研、 持之以恒;班主任要指导班级团队组织开展活动,发挥团员、队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通过协调性工作进行德育 班主任必须做好与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协调工作,才能形成一致的教育影响, 确保学生健康成长。同时,做好协调工作也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 所面对的教育环境,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和策略,增强德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三)通过各项教育活动进行德育 1、少先队活动

0073《德育原理》在线作业

1.一般说来,品德包括政治品质、道德品质、法纪品质和( ) 情感品质 意志品质 思想品质 宗教品质 2.人的品德发展的动力是( )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环境影响与个体接受的矛盾 教育影响与个体接受的矛盾 人在积极活动过程中引起的品德发展需要与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3.提出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并用“道德两难法”研究儿童道德和教育问题的教育家是( ) 杜德海姆 杜威 班杜拉 柯尔伯格 4.青年初期品德发展的主要特征是( ) 情境性 协调性 动荡性 成熟性 5.相对于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而言,属于学校德育特征的是( ) 养教结合 广泛性 隐形性 有组织性 6.品德修养的直接目的是为了( ) 促进社会的发展 提高自身的品德水平 改善物质生活条件 更好地参与社会竞争 7.德育的本质特征是( )。 进行政治教育 开展宗教教育活动 思想道德教育的活动 培养人的品德的活动 8.凡学生品德或某一侧面在群体中或个体前后对比中处于上升或前进趋势且幅度较大的,应给予( )。 达度评定 比较评定 操行评定 肯定性评定 9.( )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品德内部的矛盾运动 活动和交往

深刻的道德认识 品德发展的动机 10.( )是学校德育的基本组织形式。 班主任工作 共青团、少先队活动 课外校外活动 各科教学 11.教师自觉地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德育方法是( ) 讨论法 谈话法 陶冶法 讲解法 12.科学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产生于( )。 19世纪 19世纪末20世纪初 20世纪中叶 21世纪初 13.在一定时期内对学生品德作出全面评价,以使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上进的方法,是( )。 奖励法 惩罚法 评比法 操行评定 14.马卡连柯教育思想的核心是( ) 爱国主义教育 国际主义教育 共产主义教育 集体主义教育 15.《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作者是( ) 苏霍姆林斯基 蒙台梭利 赞可夫 裴斯泰洛齐 德育主体的素养包括哪些方面? 德育主体的素养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基本方面。 教师必须有垂范于学生的思想道德及专业知识素养。教师本身是德育的主体。所以,道德教育的前提之一是:教师尤其是从事道德教育工作的专门人士必须具有坚定的道德信念、政治信仰、法纪观念和优良的德行品质。否则,道德教育只能变成难以使人确信的一般的知识教学。 如何看待教师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在道德教育中我们应该怎样建立师生关系?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老师在德育教育中应该做到身教重于言教,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和谐师生关系。(互相尊重,换位思考)教师要用高尚的情操影响人、科学的观点引导人、正确的言行教育人、扎实的作风感染人、端正的态度鼓舞人,用制度、纪律去引导规范行为,

《德育原理》复习试题及答案解析

《德育原理》复习题 一、解释概念5/3 选择9/2 1.德育 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德育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活动。 2.德育学原理:德育学原理是研究德育现象和德育问题,揭示德育规律的科学。 3.个人本位德育目的论 德育目的在于提升个体的生存价值和生命质量,使之成为自主自由的道德主体。 4.社会本位德育目的论 德育目的只能根据社会的需要来制定,培养符合一定社会准则的公民。 5.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是指在德育目的指引下,各级各类教育在思想品德培养方面制定的具体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6.德育目的 德育目的有广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目的指的是对个体思想品德发展的期望或设计。 狭义:通过德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什么样的思想品德的人的总要求,它规定着所培养人才在思想品德方面的质量规格。 7.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德育影响,通过受教育者能动的认识、体验和践行,从而形成受教育者良好思想品德的过程。 8.陶冶教育法 有目的地利用环境或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9.知行统一原则 是指进行德育工作时要把思想政治法纪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参加社会生活的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把认识付诸行动,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知行统一。 10.品德 品德是从个人的行为整体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一贯的心理特点和倾向。 11.品德发展 随着时间和年龄的递增,在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下,个体在品德诸方面所发生的积极运动变化过程。 12.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是指进行德育工作时,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信任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和要求易于被学生接受并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13.德育理念 德育工作者在长期德育实践活动中,经过亲身体验和理性思考而形成的关于德育本质、规律及其价值的根本性判断和思想观点。 11.人本化德育理念:道德是人为的,道德是为人的,道德是由人的。 14.德育价值 德育价值是作为客体的德育活动及其功能对德育主体需要满足的一种属性。 15.德育方法 德育方法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为完成德育任务、实现德育目的而采用的方式和手段的总和。

德育原理作业习题

德育原理作业习题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作业习题 第一章德育范畴 1、如何看待德育的内涵 2、学校德育的历史形态和特点各有哪些 3、如何区别德育理论的几种形态 4、德育理论的主要议题有哪些 5、结合你所耳闻目睹的学校德育问题,思考对德育概念理解的误区所产生的危害性。 6、阅读鲁洁等《德育新论》、胡守棼《德育原理》、戚万学《生活道德论》以及国外柯尔伯格、杜威、涂尔干、赫尔巴特等的德育论原着,体会德育理论的发展脉络及研究的主要问题。 第二章德育的本质与功能 1、如何理解道德生活与道德教育的本质 2、如何理解德育的功能对德育功能的正确理解有什么意义 3、如何理解德育的社会性功能、个体性功能和教育性功能 4、怎样理解德育的个体享用性功能 5、如何理解德育的“适应性”与“超越性”的关系 6、阅读鲁洁教授发表在《教育研究》上的两篇文章“论教育之适应与超越”和“论德育的个体享用性功能”,结合本章所讲内容,仔细领会。 第三章德育对象 1、“德性可教”如何理解 2、“新性善论”的内涵、解释与教育意义何在 3、三大主要的道德发展理论的重要贡献和缺陷何在 4、如何理解反“年龄歧视论”的积极意义

5、个性与德性关系如何 6、从个性角度出发怎样在学校德育中做到因材施教 7、阅读西方哲学和中国古代哲学的有关着作,思考人性论的问题,并写出自己对人性论的见解。 8、阅读西方道德哲学(如陆有铨、戚万学的着作),了解几种关于道德发展的理论。 第四章德育目的 1、什么是德育目的德育目的与教育目的的关系如何 2、德育目的的特性与功能有哪些 3、德育目标分类有何意义你认为应当注意些什么 4、尝试做一个年级的德育目标的分类工作。 5、如何正确理解我国现行的德育目的 6、阅读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学》,理解德育目标的分类。 7、思考我国德育目的存在的问题,思考我国德育目标与现实的关系问题,思考德育目的与德育效果的关系问题。 8、阅读东西方道德哲学思考,道德哲学和人性假设德育目的的影响。 第五章德育过程 1、德育过程的特点有哪些 2、如何理解现代与传统德育过程模式的不同和综合化模式 3、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是什么如何解决这些矛盾 4、德育过程组织的基本环节和基本原则有哪些 5、查阅有代表性的德育过程理论资料,思考传统与现代德育过程模式的不同,及其对当今学校德育的借鉴意义。 6、结合耳闻目睹的德育现实和自身经历,谈谈德育过程最关键的矛盾是什么如何解决这些矛盾

德育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

德育实践活动课 执教:杨绍良 年级:八年级128班 活动主题:尊重父母感恩父母 活动目标: 1、让学生了解父母之爱,感受父母之情,体验亲情的无私和伟大,即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感恩父母。 2、让学生学会如何去理解父母、尊敬父母、体谅关心父母,与父母和谐相处,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以实际行动来回报父母。 活动重点:了解父母之爱,感受父母之情,并以实际行动来回报父母。活动难点: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感恩父母。怎样感恩父母。 课前准备: 1、调查问卷 2、诗朗诵《妈妈的爱》 学唱《感恩的心》; 3、制作好班队活动所需的音乐,加以气氛。 4、收集学生成长经历中的一些感恩事件。 5、搜集相关的文章、故事。 6、感恩宣言 活动过程 一、营造气氛进入德育实践活动课的主题 教师:这节课,老师和大家共同上一节德育实践活动课,同学们愿意

吗?(愿意!) 声音真宏亮,老师奖励大家一首歌,同学们想听吗?(想!) 听阎维文的歌曲《母亲》。 教师:哪位同学能告诉我这首歌的名字。这首歌赞美的是谁?(母亲)教师:无论你身在何地,有两个人,他们始终占据在你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他们愿用自己的一生去爱你;有一种爱,他让你肆意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两个人就是我们的爸爸和妈妈。现在我宣布八年级128班“尊重父母、感恩父母,”德育实践活动课现在开始。 教师:请我们班的班长做为本次活动的主持人好吗? 二.汇报调查结果。 主持人:课前,老师让我们分组对不同的年级的学生和家长进行调查,现在,就请同学们汇报一下你们的调查发现。 1、第一小组汇报第一阶段调查情况 第一小组组长:通过对低年级和本班同学的调查,我们发现:同学们对父母不够了解、不够关心,认为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对父母缺乏关爱,我们认为有必要在同学们进行感恩父母教育。 2、第二小组汇报第一阶段调查情况 第二小组组长:通过对本班同学的调查,我们觉得大多数同学能够认识到父母养育我们的艰辛,能够理解父母,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但是我们还觉得,同学们对父母做得还不够,还可以做的更好。 3、第三小组汇报第二阶段调查情况

生活德育家庭实践活动方案.doc

生活德育家庭实践活动方案 为做实生活德育,引导家庭生活向着更健康、更有品质的方向前进,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经研究,学校决定开展生活德育家庭实践活动。 一、活动范围及要求。 1.活动参与人员:全体姬家小学学生和家长。 2.活动时间: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四、五月份,参与活动,养成习惯。 第二阶段:2020年6月——2021年4月,活动深入,让习惯生根发芽。 3. 要求: (1)学生和家长共同完成下面三项活动。 (2)做好记录,保留影像资料,并把过程性资料制成美篇、抖音等,并与5月20日——5月29日上传成果给班主任,学校评选,六一儿童节进行表彰。 二、活动内容 (一)建起“养机场”。 活动背景: 手机把许多家庭的好时光掏空了。刷手机,离不开手机,是许多父母,以及部分学生最难改变的事情。改变“手机控”,需要全家人共同约定,坚定行动。

活动建议: 1. 全家齐动手,设计制作一个存放手机的固定场所,命名为“养机场”。 2. 家庭成员共同商定,每天在同一时段全部将手机放进“养机场”,起始阶段时长至少 1 小时。 3. 每个家庭可根据实施情况,共同约定延长手机存放时间。 4. 手机存放期间,家人可共处、可独处,做一些有趣或有意义的事情。(二)力行“众厨芳”。 活动背景: 健康的家庭,需要有一些全家人在一起做的事情。厨房有味道,是幸福家庭的样貌之一。以食为媒,进行食育,了解食物的来源,全家人一起做饭,一起用餐,可以养成健康的饮食方式,增进家人间的沟通理解,培养良好的家庭关系。 活动建议: 1. 全家人每周一起精心准备 1 次正餐。 2. 保持创造,试着学做一道新菜。 3. 做饭要变换分工,每个人要获得不一样的体验。 4. 可根据家庭实际,共同约定、适当增加全家人一起做饭次数。(三)潜心“上书房”。 活动背景: 读书是促进一个人进步的重要方式,可以使人过一种更高级的生活。但全民阅读量低,许多家庭不阅读,也是我们要迫切改进的事实。爱上阅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 第一节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 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一)态度的实质(简答)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首先,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行为反应本身 其次,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两者都是内部倾向。能力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某些任务,而态度则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再次,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各种态度都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改变的 (二)态度的结构(简答) 1.态度的认知成分 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2.态度的情感成分 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3.态度的行为成分 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行为反应的意向或意图。行为倾向成分会影响到人们将来对态度对象的反应,但它不等于外显行为 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 (一)品德的实质(简答)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首先,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内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 品德与道德的主要区别在于(简答):第一,道德是依赖于整个社会的存在而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而品德则是依赖于某一个体存在而存在的一种个体现象;第二,道德反映整个社会生活的要求,它的内容全面又完整,而品德的内容只占其中一部分;第三,道德的发展完全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而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仅要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还要服从于个体的生理、心理活动的规律;第四,道德是伦理学与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则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其次,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若只是此一时、彼一时地偶然表现,则不能称之为品德,只有经常地表现出一贯的规范行为,才标志着品德的形成

《德育原理》期末作业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 《德育原理》满分100分 一、判断下列问题并说明理由(每题10分,共40分) 1、德育原理中的德育概念,不应特指某一社会或某一历史时期的德育,而应是作为古今社会德育现象的德育。 答:正确。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2、集体教育是个别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基础和背景,但不能完全代替个别教育。 答:正确。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善于组织和教育学生热爱集体,并依靠集体教育每个学生,同时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来促进集体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一原则是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成功教育经验的总结。马卡连柯指出:教师要影响个别学生,首先要去影响这个学生所在的集体,然后通过集体和教师一道去影响这个学生,便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这就是著名的“平行教育原则”。在德育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教育和培养集体,通过集体教育每个学生,通过教育个人影响集体的形成和发展。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联系起来。要求老师做到:组织和培养优良的集体,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力量。重视个别教育,做到因材施教。正确处理集体和个别教育的关系,使二者相互促进。 3、德育与整体教育自身的发展是没有关系的,主要是由于社会的需要和人之为人的需要。 答:错误。德育是整体教育的一个组成部份,在教育体系中处于首要位置。与学科教育和专业技术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成效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不同,德育是对人的思想观念进行教育,教育的成效体现在人的言行之中,是无法进行量化的。 4、学校德育中的法制教育就是要达到使学生知法、懂法和守法。 答:错误。法制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一个组成部份,实施法制教育,离不开思想上、道德上的基础性教育。如果学生没有社会主义的道德意识、规范及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风尚,就不会以极大的积极性去学法、了解法,从而达到知法;就不能从“法律规范”中体会出共产主义道德的精神实质,达到真正懂法;更不会在实践中自觉地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到自觉守法。这就是道德规范在学法理论指导及守法实践中的意义。 二、问题分析(每题10分,共20分) 1、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教育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教育。请你谈谈这其中的道理。 答:德育实施过程之所以要注重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主要在于: 第一,这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可靠保证。德育实施过程的目的,不在于它确立了相应的影响机制或组织形式,也不在于它建立了广泛的影响渠道和约束机制。而在于它是否真正促进了教育对象思

德育实践活动案例

讨论制定公约,学做班级主人 ——德育实践活动案例 黄岛区海青中心小学张忠秀 设计背景: 孩子们对班级事务不是很感兴趣,“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现象普遍存在。使得班级好像一盘散沙,学校有活动如果老师不找就没有主动出来想参加为班级争光的,课堂上有时有同学纪律不好,学习也不积极,上课经常有同学精神涣散。 教育目的: 针对这一现象我分析了一下原因: 以前都是老师对孩子提出什么要求,孩子去做,孩子只是被动的接受,被动的参与,主动管理班级的意识缺少,孩子集体荣誉感不强,要想成为优秀的班级,就必须调动每个孩子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真正感受到自己是班级的主人。 教育契机: 要想实现这一教育目的,就必须等待教育契机,以便“对症下药”。 机会终于来了。 清明之前,学校组织“经典诗文诵读比赛”,让各班报名,我在班里说了这事后,没有一个同学积极报名,正巧一次自习课有个别同学纪律不好,地面有垃圾课间又没及时捡,我就想起了语文课本《练习四》的“口语交际”安排了“讨论班级公约”的交际内容。于是我抓住这次教育契机,对孩子进行了一次“讨论制定公约,学做班级主人”的德育实践活动。 实施过程: 这节自习课我组织了一次“讨论班级公约,学做班级主人”的班队会。我结合同学们的表现开始了和同学们的话题:“同学们,低下头看看自己所在位置的卫生情况。”听了我的话,同学们就低头看了看,有的同学就赶紧去捡自己的垃

圾,有的同学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还有的同学开始议论起来。我接着说:“再想想刚才老师来之前你的纪律情况怎样?”很多同学异口同声地说:“不好。”我又激同学们说:“想让我们的班级成为一个优秀的班级吗?”同学们不假思索地说:“想!”我又借势引导:“是呀,谁不想自己的班级优秀呢?可这不是想想就能成的。纪律不好,卫生也没做好,班里组织的活动也不积极参加,这样怎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班级呢?”同学们赞同我的观点。于是我又对同学们说:“那怎样才能使我们的班级成为优秀班级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一下吧。” 同学们分小组进行了讨论,讨论非常激烈。我让他们做好记录。很快开始班级交流了,徐泽彬主持:“大家想想平日我们做得不太好的方面,提一提意见或建议。”徐泽彬找好了纸准备做记录。 于会敏第一个举手:“我们组重点针对学习用品的摆放进行了讨论,我们想让同学们做到以下几点: 1、每天回家写完作业后灌好墨水,准备好需要的学习用品,整理好书包。 2、书本要包好封面,写上学校、班级、姓名,保持整洁,书脊朝外,按顺序放好,便于查找。” 杨璇迫不及待地说:“我们组针对上课进行了讨论,希望同学们做好以下几点: 1、上课前1分钟坐到位子上,等候老师上课。 2、听讲: (1)听讲时眼睛紧盯老师,手不随便做小动作,不开小差,专心听讲,边听边思考,不懂的地方等老师讲完再举手提问,学会适时地做课堂笔记。 (2)同学发言时要认真倾听,学会尊重他人。如有不同意见,要等别人讲完后再举手发言。” 徐腾飞也起来说:“我们组也针对上课进行了讨论,希望同学们做好以下几点 1、读书: (1)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2)齐读时声音轻一点(注意保护好嗓子),要读出自己的感情。一个人读时,声音响亮(让别人听到),有感情。 2、写作业: (1)书写姿势正确,做到“身正、肩平、脚着地,一尺、一寸、一拳头”。 (2)做作业时书写工整,力求美观。 (3)养成做完作业及时检查的习惯,发现错误马上订正。 (4)要按时完成上交作业,不拖拉。” 丁旭河又说:“我们组针对下课和课间操进行了讨论,相信同学们会做好以下几点:

(完整版)东师2017年秋德育原理作业及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 《德育原理》 满分100分 一、判断下列问题并说明理由(每题10分,共40分) 1、德育原理中的德育概念,不应特指某一社会或某一历史时期的德育,而应是作为古今社会德育现象的德育。 答:正确。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2、集体教育是个别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基础和背景,但不能完全代替个别教育。 答:正确。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善于组织和教育学生热爱集体,并依靠集体教育每个学生,同时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来促进集体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一原则是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成功教育经验的总结。马卡连柯指出:教师要影响个别学生,首先要去影响这个学生所在的集体,然后通过集体和教师一道去影响这个学生,便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这就是著名的“平行教育原则”。在德育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教育和培养集体,通过集体教育每个学生,通过教育个人影响集体的形成和发展。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联系起来。要求老师做到:组织和培养优良的集体,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力量。重视个别教育,做到因材施教。正确处理集体和个别教育的关系,使二者相互促进。 3、德育与整体教育自身的发展是没有关系的,主要是由于社会的需要和人之为人的需要。 答:错误。德育是整体教育的一个组成部份,在教育体系中处于首要位置。与学科教育和专业技术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成效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不同,德育是对人的思想观念进行教育,教育的成效体现在人的言行之中,是无法进行量化的。 4、学校德育中的法制教育就是要达到使学生知法、懂法和守法。 答:错误。法制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一个组成部份,实施法制教育,离不开思想上、道德上的基础性教育。如果学生没有社会主义的道德意识、规范及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风尚,就不会以极大的积极性去学法、了解法,从而达到知法;就不能从“法律规范”中体会出共产主义道德的精神实质,达到真正懂法;更不会在实践中自觉地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到自觉守法。这就是道德规范在学法理论指导及守法实践中的意义。

德育实践活动记录

康乐学校德育实践活动记录 ——感恩教育纪实 内容提要:本案所述的感恩,不仅感恩亲情,也感谢师恩,还感谢社会上所有为自己成长和发展付出的人,同时感谢自然,感谢国家,感谢时代。本方案旨在通过感恩班会活动,使学生懂得感恩之心,化感恩为学习的动力,今后回报他人,回报社会。 背景描述:当前,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众多独生子女对亲情漠视,淡然地对待父母,只索取,不奉献,缺乏自理能力,没有责任感。 为了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根据学校工作意见,我们五一班决定开展一次“感恩之心”的主题班队活动。 一、指导思想 认真落实学校关于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意见精神,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原则,全面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及《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让学生懂得回报家长,回报老师,回报他人,回报社会的重要意义,从而把感恩之情化为强烈的责任感,并付之于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培养关怀他人,服务社会,忠于祖国、道德高尚的有用之才。 二、目标要求 1、引导学生了解感受父母之爱、教师之爱以及博大的社会之爱,体验爱的圣洁、无私和伟大。 2、帮助学生学会理解关心父母、老师,树立回报意识和奉献意识,以实际的行动报答父母老师,努力学习,回报社会。 3. 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 4. 培养学生感恩的价值观,真正促进学生的主体性的发展,激发学生的自我要求。 三、主要内容 感恩教育是道德品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展感恩教育,侧重于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社会,感恩他人,感恩自然。 四、活动准备: 事先布置学生查找与“感恩”有关的资料;确定本次主题班会的主持人、重点发言的学生;准备好感恩卡、小品道具。 五、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主题音乐----《奉献》(主持人登场) (二)畅所欲言,话感恩 1.争先恐后,我抢答。 2.妙语连珠,名人言。

德育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

优秀教案名师精编 德育实践活动课执教:曹清婕年级:五年二班活动主题尊重父母:感恩父母活动目标:、让学生了解父母之爱,感受父母之 情,体验亲情的无私和伟大,即让学生懂1 得为什么要感恩父母。、让学生学会如何去理解父母、尊敬父母、体谅关心父母,与父母和谐相处,2 从现在做起, 从点滴做起,以实际行动来回报父母。活动重点:了解父母之爱,感受父母之情,并以实际行动来回报父母。活动难点: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感恩父 母。怎样感恩父母。课前准备: 、调查问卷1 、诗朗诵《妈妈的爱》2 ;学唱《感恩的心》3、制作好班队活动所需的音乐,加以气氛。4、收集学生成长经历中的一些感恩事件。5、搜集相关的文章、故事。6、感恩宣言活动过程一、营造气氛进入德育实践活动课的主题 (愿同学们愿意吗?教师:这节课,老师和大家共同上一节德育实践活动课,)意!)声音真宏亮,老师奖励大家一首歌,同学们想听吗?(想!。听阎维文的歌曲《母亲》教师:哪位同学能告诉我这首歌的名字。这首歌赞美的是谁?(母亲)教师:无论你身在何地,有两个人,他们始终占据在你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他们愿用自己的一生去爱你;有一种爱,他让你肆意索取,享用,却不要你 任何的回尊重父母、感恩报。这两个人就是我们的爸爸和妈妈。现在我宣布五 年二班“”德育实践活动课现在开始。父母,教师:请我们班的班长做为本次活动的主持人好吗? 。二.汇报调查结果 现在,老师让我们分组对不同的年级的学生和家长进行调查,主持人:课前,就请同学们汇报一下你们的调查发现。 、第一小组汇报第一阶段调查情况1 优秀教案名师精编 同学们对父母通过对低年级和本班同学的调查,我们发现:第一小组组长:不够了解、不够关心,认为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对父母缺乏关爱,我们认为有必要在同学们进行感恩父母教育。(徐明珠)2、第二小组汇报第一阶段调查情况 我们觉得大多数同学能够认识到父第二小组组长:通过对本班同学的调查,但是我们还能够理解父母,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母养育我们的艰辛,觉得,同学们对父母做得还不够,还可以做的更好。(王林)3、第三小组汇报第二阶段调查情况 通过以上问卷调查,我们发现,父母对自己的孩子情况了如指掌,并且时时都在

203年7月德育原理试题和答案

2013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德育原理试题 (课程代码 0046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认为儿童道德行为主要是通过社会学习而获得和改变的教育家是 A.班杜拉B.柯尔伯格 C.赞科夫D.凯洛夫 2.学校德育的四个组成部分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 A.集体主义教育B.理想教育 C.道德教育D.劳动教育 3.现代德育的功能具有 A.全面发展性B.全面性 C.科学性D.主体独立性 4.人的品德形成和发展的现实基础是 A.社会实践活动B.人际交往活动 C.理论学习活动D.信仰敬拜活动 5.目前国内关于学校德育基本内容序列安排的意见或模式主要有结构迁移说、阶段连续说和 A.社会适应说B.螺旋循环说 C.社会建构说D.自我建构说 6.一般说来,德育并不是随着社会生活条件的变化而“立即”、“马上”发生相应变化的,它往往呈现为A.独立性B.滞后性 C.超前性D.不平衡性 7.为达到德育目的,实现德育内容,运用德育手段进行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是指 A.德育方法B.德育原则 C.德育规律D.德育方针政策 8.制定德育原则的依据是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 A.德育科学规律B.德育原理 C.德育实践经验D.学生的品德心理特点 9.德育过程中主要矛盾的次要方面是 A.教育者的教育水平B.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 C.受教育者的知识水平D.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发展水平 10.在一定时期内对学生品德做出全面评价,以使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上进的方法是 A.评比法B.品德评价法

小学德育实践作业

小学学生寒假德育实践活动安排 为了陶冶心智,开阔视野,提高道德修养,增强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过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寒假,今年,学校以“承崇礼重德的优良传统,做高尚健全的湘龙学子”为主题,开展假期德育实践活动。 一、假期德育实践作业 1、在家庭,以“孝敬从每一天做起”为主要内容,开展“孝敬长辈,学会感恩”系列实践活动: (1)做一个快乐的“美容师”。主动分担家务,在家做好擦灰尘、拖地、洗衣、买菜、烧菜做饭、洗碗等家务,同时安排好自己的学习。 (2)做一个快乐的“拜年客”。通过不同方式给亲朋好友拜个年。网络拜年——利用互联网给老师、同学、亲友发电子贺卡拜年;电话、短信拜年——打电话或自编短信拜年;登门贺拜年----把最美好的新春祝福直接献给你的长辈。 (3)做一个快乐的“银行家”。用好压岁钱,合理支配零花钱,为父母分担经济压力或给需要帮助的人送上爱心,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4)做一个快乐的“安全员”。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预防胃肠道疾病,注意饮食安全。提高警惕,注意自身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特别要防止火灾、煤气中毒、滑冰溺水、交通事故等各类急性事件的发生。 2、在社会,以“爱心,从具体事做起”为主要内容,开展“传扬美德,奉献爱心”系列实践活动: (1)做一个快乐的“爱国者”。收听观看新闻节目,关注国际国内形势。 (2)做一个快乐的“志愿者”。关爱老人、残疾人,有条件的可以帮助他们洗衣做饭、读书读报等,解决他们实际生活中的困难。积极投身社区建设,做社区文明、遵规守纪、节能降耗的宣传者。

(3)做一个快乐的“文明使者”。学习宣传礼仪知识,文明出行,文明观赛,文明上网,礼貌待人接物。思考总结自己和他人需要改进的不良习惯。 二、假期德育实践比赛 1、“好书伴我成长”读书征文比赛。利用假期,“与好书交上朋友”,充分激发自己的阅读兴趣,让读书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逐渐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通过读书活动,以益智,来明理。 寒假学校推荐学生必读篇目为:《小鹿斑比》费利克斯·萨尔腾(Salten.F.)著。每位同学要认真做好读书笔记,假期结束后,3-6年级学生每人上交1篇读后感至班主任处,班主任组织初评后,各班上报2篇读后感至德育处参评。 2、“我有一双灵巧手”科技制作比赛。利用假期,积极投身科普活动,亲自完成一件以上小制作或小发明,以培养动手和动脑能力,启发创造性思维,提高科学素养。来期,学校将统一组织评比,优秀作品将送市参评。 (注:除“好书伴我成长”、“我有一双灵巧手”活动外,其余德育活动请小朋友们按照自己年龄和家庭实际情况酌情实践。) 给家长的箴言: 各位家长,假期是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时机。让我们携手,通过寒假平常小事,让孩子感受亲情、责任义务教育,从小养成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道德情操;通过主题德育实践活动,让孩子获得爱国主义、传统美德教育的同时,度过一个安全、快乐而有意义的假期。 尊敬的家长,感谢您一直以来的精心呵护与教育,我们的学生——您的孩子才得以茁壮成长! 最后,祝您和家人春节愉快、平安吉祥、生活美满!祝我们的孩子健康成才! 某某小学2012年1月

德育实践活动课设计

德育实践活动课设计 课题:《走进梦想之向坏习惯告别》 哈尔滨市大同小学校贾楠 活动目标: 1. 通过活动,教给学生养成好习惯的一些方法,使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有意识地主动地养成好习惯。 2. 通过活动使学生的学习生活有所改变,使学生体会改掉坏习惯。 3.学生搜集有关习惯的名人故事和名言。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找找自己的好习惯和坏习惯。 活动过程设计: 根据活动目标,本节课我设计了一下几个板块的活动: 一、创设情境,揭示主题。 我不是你的影子,但我和你最亲密。我不是你的手脚,但我最听你的话。对成功的人来说,我是功臣。猜猜我是谁?(学生会猜到是好习惯)此时教师对学生说:习惯的力量是惊人的,经年累月地影响我们的行为,它能载着你走向成功,也能驮着你滑向失败。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向坏习惯告别》 二、活动感悟自身习惯 在这个板块中我设计了两个环节:

环节一:情景再现, 在这个环节中播放一些学生们平时的不良习惯的情景纪实片,有上课不注意听讲的;有吃小食品的;有在教学楼内打闹的等现象。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看来同学们一下子就能找出我们身边的坏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些习惯也自然形成,它们中有好的习惯,可以让我们受益终生,也有一些不好的习惯,它将成为我们前进中的绊脚石,阻碍我们的进步。你想知道自己的好习惯有多少,坏习惯有哪些吗?从而引出习惯加减法活动。 环节二:习惯测试 学生每个人手中有一张纸条,上面的坏习惯你有哪些?有的可以在后面画对号。学生按要求画完之后,你有什么感受呢?能不能举例子具体说说你养成了什么好习惯?”“谁愿意勇敢地说一说你的红色圆片代表什么?你今后打算怎样做?”对于哪些勇敢地说出自己坏习惯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是他们明白:勇于承认错误,也是好习惯的一种体现。 三、深入体会习惯的重要性 在这一环节中请学生汇报自己关于因好习惯而受益的故事,搜集到的也可以。教师也可以推荐学生阅读《鲁迅爱书》《诺贝尔奖获得者感言》。学生听完后让学生用自己搜集到的一句名言说一说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做?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不仅让学生通过听故事,从中受到启发,并体会到习惯的重

2019东师 线下作业 德育原理

离线作业考核 《德育原理》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80分) 1、广义和狭义的“德育”分别指什么? 答:广义的“德育”,是相对于“智育”“体育”和“美育”等划分的,包括“品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规教育”“心理教育”等五个方面。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 2、简述杜威的经验主义道德教育理论。 答:杜威从批判传统道德教育低效开始,认为传统的道德教育只是讲授一些抽象的“关于道德的观念”,学生只是熟记一些道德名词概念,却不能理解背后隐藏的含义。因此,杜威主张教师和学生通过探究、商量、讨论的过程,达到学生形成道德观念的结果。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设计现实情境和两难问题,激发学生的讨论与思考,从而提高学生道德思维和判断能力的水平。 3、简析价值澄清理论的利弊。 答:具体而言,从优越性来说,价值澄清理论本身尊重儿童的地位,引发儿童的主动性;注重发展儿童的道德意识、道德判断和价值观的选择能力;注重现实生活;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从弊端来看,近年来,澄清是非的价值观受到了严厉的批评。这种模式是反理性的,它对价值的个性特征的过分强调,极易倒向极端个人相对主义。在德育实践中,如果任凭以个人价值观为标准来衡量和评价自身的社会行为,其结果必然变得混乱和出现无政府状态,这是我们必须避免的。 4、简述集体教育模式的主要内容。 答:集体教育模式是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马卡连柯等人创建的一种德育模式。该模式在大量德育实践基础上,对德育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反思,提出了大量实际可行的德育方式。集体教育模式提出:德育工作的基本对象是集体,德育工作的主要方式是集体教育,德育的任务是培养集体主义者。集体教育模式认为,“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是集体教育的重要原则。该模式认为,劳动者是一个有共同的奋斗目标、有统一的行动、有组织纪律的社会有机体。在强调集体的同时,也应注意到集体教育与发展个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只有正确的组织领导、成员间的相互影响,才能促进个性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