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中国近现代史看伟大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从中国近现代史看伟大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从中国近现代史看伟大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摘要:2014年1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和美国总统奥巴马瀛台会晤时表示:“了解中国近现代史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人民的中国梦很重要。”中国近现代史,就其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本文主要从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角度聚焦三个问题:“中国梦”同中国近代历史的关系,“中国梦”同新中国历史的关系,以及怎样继续实现“中国梦”。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中国梦;伟大复兴

引言:从1840年开始,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以军事侵略和经济掠夺为手段,把中国变成了更加贫穷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要拯救,民族要复兴,对外反对帝国主义、对内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就成了近代中国所面临的最根本的历史任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一、先辈们的寻梦历程:从改良到革命

1.洋务运动:千古变局下的自我救赎

我们的先辈们经过了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洋务派主张引进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利用资本主义发展工商业的手段来维护清的封建统治。于是一场以“求强”、“求富”为主题的洋务运动在 19 世纪 60-90 年代展开。在洋务运动中,一大批近代军工企业在中国建立起来,而军工企业的开办,又附属地产生了一大批近代民用、民办企业。其次是建立了新式的海陆军,京师、上海、天津等地方的军队纷纷用上了洋枪洋炮,聘用外国教练。同时由于日本对中国台湾的侵略,清政府筹办建设了海军,随之兴起了以北洋水师为主力的晚清海军部队及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洋务派兴办的一系列的事业主要有两个目的,第一是购买洋枪洋炮以镇压农民起义,加强海防空防;第二是为了发展本集团的政治、经济、军事、经济实力。但历史的发展并非如此平坦,洋务运动的发展也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1894 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洋务运动已失败告终。

2.维新运动:制度变革的初次尝试

甲午海战的惨败造成了新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民族的觉醒,新型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的需要挣脱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由于他们受到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熏陶和看到了日本向西方学习之后的成果,逐步意识到了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并发展成一场变法维新的运动这就是家喻户晓的戊戌变法运动。曾经以西方近代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为依据,抨击中国封建社会制度和传统意识形态,在近代中国最先提出“人的解放”口号,并由此演绎出一套大同社会的社会空想体系。他们还提出一整套变法维新主张,“择法俄日以定国是”,通过变法实行君主立宪体制,建立国会,制定宪法。比起洋务运动而言,戊戌变法提出的向西方学习的范围要广得多,已经从低层面的物质技

术方面转向了政治体制和文化方面。

但维新派遇到的阻力是巨大的,由于触及了清贵族的利益,维新派受到了保守派的镇压。在保守派强大的攻势面前,维新派不得不妥协。如昙花一现般短暂,短短的103天之后,戊戌六公子等成了大清几百年保守思维定势的牺牲品,新政措施除京师大学堂被保留外,其余全部被取消,“戊戌变法” 宣告失败。

3.清末新政:近代化的全面启动

经过八国联军血洗京师的沉重打击与奇耻大辱,清政府当局终于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从1901到1911,清末新政在短短的在十一年中,做成了比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多得多的改革事业,从禁鸦片、废科举,发展实业、推行现代教育与法制改革,到立宪政治,社会风气的变化甚至深入到边远的农村。通过“新政”,经济自由政策的颁发,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基础;现代化的陆军体制、教育体制与现代人才培养模式也开始落户;及现代法律体系与司法制度已开始成形。新政的结果,是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而告终。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而且树立起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进行革命的里程碑。

在这三次大改革,在认识层面上一次比一次深入,在变革范围上一次比一次宽泛。每一次变革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但却最终都以失败告终,这些民主共和国方案在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没有彻底完成,在中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二、中国共产党铸就近代百年寻梦的历史新辉煌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真正把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带上实现“中国梦”的人间正道的,是中国共产党人。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诞生之日起,就在华夏大地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在这场前无古人的伟大革命中,中国共产党从蹒跚学步的幼年迅速成长起来,经历过一次又一次血与火的考验。从大革命失败的血雨腥风到井冈山的星火燎原,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到经过万里长征后在抗日烽火中再起,从奋起反击国民党军的全面内战到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正可谓“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随着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

立了”、“中国梦”演完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悲壮的第一乐章,掀开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而奋斗的新篇章。中国人饱受屈辱、任人摆布的历史一去不复返,开始了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新时代。

改革开放创造出中国奇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在华夏大地再一次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革命,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创造出令世人惊叹的中国奇迹。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就没有中国梦的真正实现。

三、怎样继续实现中国梦?

当今中国也正处于一个改革时代,中国共产党秉承“摸着石头过河”的务实精神正在逐步推进各项改革,力图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制度成熟的现代民主国家。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重大的经验和教训,从而促进中国政治的正确转型,以下总结了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启示,及怎样更深化的改革、更更全面的实现中国梦。

1.最高政权应正确引导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并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国内各民族的国家认同。

直到目前为止,中国并没有实现完全的统一,香港、澳门固然已经回归祖国,但台湾问题仍然没有彻底解决。而且,中国的国家统一问题一直与国际因素尤其是美国因素纠缠在一起。统一问题牵动着国人的神经,并常常刺激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滑向非理性的方向。对此,党和政府应予以积极引导,一方面促使民族主义情感成为支持国家统一的舆论力量,另一方面又要避免其导致党和政府在处理中外关系时陷入被动局面,从而损害了中国的国际形象以及中外关系的和谐。毕竟,中外关系尤其是中美关系的和谐之于国际社会的稳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的民主化必须循序渐进的推进,必须坚持国家的制度化建设优于民主化(普选、民族自决等)的策略,因为民主化只是国家建设的一个步骤。

2.在政治转型的过程中,保持中央政府的权威是非常关键的。

中央政府必须保持强大的政治能力,具体包括汲取能力、调控能力、合法化能力、强制能力等,以避免地方“割据”的出现。毕竟,只有在中央政府具有全国性眼光,并能超越具体的地方利益以促进国家政治的整体转型。近代以来地方主义的兴起对国家整体政治的损害,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警醒。在中央和地方关系得到更有效的设计和政制安排之前,保持中央政府的集权和强大是十分必要的。一些学者提出中国政治发展的联邦制方案,但是就中国近代史的经验和现实国情而言,这种方案显然不具有操作性,实践起来恐怕是弊多利少。当然,如何以制度手段加强中央集权并逐渐实现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法治化,是一个并不容易解决的难题。如学者所指出的,既要“加强和改进中央集权,又要顺应人民民主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创新,这种创新的每一步都要涉及重新分配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权力和经济利益,涉及中央职能机构的专业建设和对各级政府公职人员的权力制约,必然面对来自很多方面的阻力,但是中国不可能有任何其他的选择,惟有遵循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积极学习和吸收国际上的经验和教训,去开创政治改革的新局面。

3.在改革过程中必须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保持一个强有力的领导集团,以推动国家的法治化和民主化进程。

清末宣统年间的权力真空局面是导致改革失败的重要原因,故而强有力的领导集团对于国家建设和政治转型的成功是非常关键的,它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并不断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各项制度建设。一些发展中国家因为缺乏现代政党制度和强大的

政党而陷入混乱状态,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政治发展的重心,是在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所发挥的功能不仅仅是政治意义上的,而且还起到了文化整合和社会整合的作用。中国共产党以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对中国社会进行了成功的整合,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诸多成就。中国共产党与中国近代政治和当代宪政发展的关系,不宜用西方的政党理论和民主制度做简单比附,更不宜认为应将西方两党制(或多党制)移植到当下中国,如严复指出的:“制无美恶,期于适时;变无迟速,要在当可。在把法治从党外扩大到国家机器本身之前,深化中国法治的最佳途径是在党内培育一种强大的法治伦理。我们应致力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制度的民主化和法治化建设,并在其领导下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的现代宪政国家。

学习和研究近现代史,及理解“中国梦”不仅会令每个中国人倍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而且也能从历史中学到很多经验,得到很多启示,激发国人强大的凝聚力,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事业中起着很大的作用,了解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对理解中国人民今天的理想和前进道路很重要。为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之梦--中国梦的实现,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不惜一切代价,用青春、热血、信念和共产主义去奋斗!

参考文献: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出版社;

2.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1984)》,中国统计出版社1984年版;

3.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2012年11月29日。载《人民日报》2012年11月30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